2023年三顾茅庐教案设计(优秀8篇)

时间:2023-10-13 02:43:46 作者:紫衣梦 2023年三顾茅庐教案设计(优秀8篇)

编写安全教案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调研,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有效预防和应对的目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高三教案案例,希望能够激发您的教学创意。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教学板快之三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生: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齐读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二

《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出师表》节选。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四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五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1、犹然:仍然。

2、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

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马德操和徐元直,用“顽石”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他谦逊的品德。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题运用文段内容概括法。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7、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的诚恳态度和真心实意。

8、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也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本文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旷世奇才。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诸葛亮,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刘备得到诸葛亮后如鱼得水,横驰与三国之中,并建立了蜀国,这一切都归功于军师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刘备是坚持不懈三次方把诸葛亮请下山的。

刘备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帮忙就能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次去因诸葛亮不在家,没见到诸葛亮,第二又冒着大雪再去请他,可又因诸葛亮外出希望再次落空,但刘备没有气馁,最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出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

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找不到诸葛亮,而放弃,可能成不了什么大事业,建立不起蜀国。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事要有恒心,有耐心,才能成功。另外,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都是亲自去的,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刘备赏识他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打天下。

如果换做是我,我一定不会去拜访三次,诸葛亮一个山野村夫,我去拜访他已经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请他做军师,再说,一个从小住在山里的先生,文化能高么,去也是白去。然而刘备,他仍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要去,正所谓“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并且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来做军师,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打动,答应下山,帮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心愿。其实,刘备得诸葛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坚持不懈。

在刘备被曹操打的抱头鼠窜之际,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三分天下指明了方向,联吴抗曹、火烧赤壁,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了大半个荆州和整个天府之国,辅佐刘备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出师表》中,刘备去世之前,把诸葛亮叫来,让他辅佐阿斗,打下江山,诺阿斗无能复国,就铲除他,由诸葛亮来复国,诸葛亮自然不愿,在《出师表》里对阿斗说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誓死效忠与刘备,对“败家”的阿斗细心教诲,愿他能继承先帝之愿,复汉。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他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出示: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齐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分析: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生答……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生:练读

师:指名读

评读,

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师:还有那些描写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

教学板块之二

师: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教学板快之三

见面之后,刘备如鱼得水。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生……

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

再读刘备的话……

学生练读

指名读

齐读

生:学生交流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是书上的,也可能是课外的)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这句话特别吗?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

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

师: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生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学生练读

指名读

出示:一首诗

教学板块之三

迁移练习

师:隆中美不美?

生:……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学生默读研究

交流……

(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读,读出美感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

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七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一、谈话引题。

2、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完成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

卧龙冈(ganggang)(manman)埋怨

只得(dedei)(shu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she)(yang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默读课文:

1、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五、了解课文大意。

2、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六、教师,布置作业。

20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恳请诸葛亮

张飞做事冲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