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09-24 16:40:03 作者:雅蕊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一

一直没下定决心选哪一课作为自己的汇报课,直到上周六听了戴建荣老师上的《古诗二首》,以读之、歌之、吟之、舞之四环节将学生带入奇妙的古诗学习中,而不再是以前那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整堂课轻松愉悦,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课堂中意犹未尽,而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回味无穷。听完后我便在思考,何不尝试着把这样的方式运用到我的古诗教学中?于是我下决心以这首古诗教学作为我的汇报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先让学生读,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同时在我手势的引导下反复读,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被激发。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进而理解诗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依依不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在感悟诗中的情感后,我让学生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诵读一番,有几个孩子还情不自禁的跟着摇头晃脑起来。课堂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这份依依不舍和着音乐唱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孩子们的心境达到了沸点。

教学中,我注重拓展课堂的容量,通过对古诗相关资料的渗透让简单的古诗变得更加的充实。如:介绍黄鹤楼、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以及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那首《赠孟浩然》。

短短的四十分钟,相信孩子们有所收获了,知道用平长仄短的规律吟诵古诗,知道学习古诗的方法。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课堂设计还是遵循以前的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只是加了后面的吟唱。另外教学中还是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学生的影响。今后自己还得多加钻研业务,博取众人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二

“文包诗”把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降下来,也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古诗,因为是在叙述一定的故事,而就因这孩子喜欢的故事,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心去学,那就变得简单了。课文用优美的语句,真挚的情感,精彩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文中文很美,图也很有意境,真是图文并茂,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很好的教材。

那如何处理这“文”和“诗”,孰重孰轻?这需要教师的引领。在上课伊始,导入非常重要,因为“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很快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并能对文本产生兴趣,这在课堂的导入上要下一番功夫。用比赛激趣,我国有很多诗人,你知道谁?学生可能会谈到李白,那你会背有关他的古诗吗?看谁背得多?那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李白的诗,自己来读读课题,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文中就有答案,就请学生翻开书大声的读读课文,看自己弄否弄明白这题目?学生很高兴的读课文,这样的激趣应该是有效的。

明白课题之后,看看这课的生字,本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扎扎实实学习识字写字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在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换种教学方式,但识字写字教学是一定要有的。可以让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中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来理解新字新词,比如你在什么时候就会这些字的说说看,对了,“生活处处都有语文”,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看看这些生词,你发现了什么?能连起来说段话吗?课文生字学完了,我们来读课文,谁愿意齐读课文的,那就站起来一起来读,不愿意也没关系,如果你想读了,需要等大家读完这段之后,你才能来读。如果你读累了,就可以坐下来休息,等想读课文了在继续。那下面的文本,我想当齐泯王了,一个一个来读,谁愿意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就要多读几遍。这么美的文章更要多读。说说你都读到了什么?说说看,那你知道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能根据课题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描红练字。

在精读课文时,让学生默写生字,这是很有必要的,扎扎实实的学语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这是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也为下面教学打下基础。在体会古诗的含义时。我先从古诗入手,让学生读读古诗。把诗句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边读边想,在带到全文中去思考,静心默读,这样一定有收获。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让把原来不懂的内容读懂的。(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工具书、、、)这些都是理解课文很好的方法。诗句的前两句是写饯行话别的情景,它与课文的哪几节相对应?后两句呢?小组交流,可以任意选择一至三节或四五节为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头论讨论1.你对文中内容印象最深刻?2.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人是有请,景也有情,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色?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这叫“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为心情不一样,景色也在自己的心中就有不一样的,你在以前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着写一写。李白这是因情而动,因为离别的不舍和伤感,按耐不住内心的情感,于是写下来这千古名诗。情动而辞发。很多文中都是内心所感所想,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这课文,这古诗,感受那真挚的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同学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同学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同学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掌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布置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褒扬同学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沛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但赞扬同学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同学还是有点距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讨古诗的教学模式,我感到万分荣幸,在这儿,我要感谢我们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感谢局领导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导,感谢四年级教研组的老师们给与我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在座的老师们给与我的鼓励,这节课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篇五

内容摘要: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