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向深蓝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3-10-30 18:49:37 作者:雅蕊 最新走向深蓝论文大全(17篇)

范文范本的写作要求准确、简练、逻辑严密,内容要有创新和独到之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走向生活的语文教育论文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提出来的。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2002年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余老师《语法啊,语法……》一文正是陈述了这一观点。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则引起了我市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余蕾老师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2001年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在2000年教育部就中考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中得以证实。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16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00年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01年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02年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阅读考试的走向正是如此。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1.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多年来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的格局。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我市衔接实验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为四个‘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的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蕾语)新课标提出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学应读的145万字,初中毕业生应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我市取材课外的命题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阅读考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首先,取材课外有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支持。余蕾老师撰写的《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400万,你拥有吗?》《谈谈课外阅读》等文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考查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2000年第1题考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第8题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做读书卡片等。b.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00年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02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考查阅读策略。2001年、2002年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1题即为实例;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2002年,《三层结构》第1题填表便最能体现;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2001年《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就作者的说法谈自己的观点正是代表;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01年《雨的随想》第1、2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重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对此,余老师的《阅读贵在整体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中考试题中,如2000年第11题《雪白》的第4小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5题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2.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名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题从1999年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01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02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的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余老师撰写的《基础知识怎能忽视》《基础知识重在运用》等文中对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题中得以具体体现。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00年第7题、第9题的第4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坟幕》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00年第8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01年《说到音乐》第4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00年第9题的第1小题,第10题的第2小题,第11题的第1、2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02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3.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开放评价。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了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01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像,只能驱遣着想像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力度很大。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02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题的想像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坟墓》的第5题为例,其想像的基础来源于文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我市于2001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探索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01年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02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对此余老师撰写了《为不给“正确答案”叫好》《语文不是1+1》等文加以阐述。

4.古为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余老师撰写了《文言文的读和考》等文进行了解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和文化的载体,不少文言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浩如烟海的文言诗文,我们还读得太少太少……一句话,要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把文言文教学定格在考试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汉语知识的考查上,恐怕难入佳境。”

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如2001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一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如2002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一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来,我市的语文教学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教育部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新课标的思想并没有让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多年来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刘国正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搞这项衔接实验,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考试改革,否则就会……绊手绊脚。宜昌的同志看准了这一点,大胆地改革考试……由于指挥棒指得对头,考试促进了实验,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2001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的正途》为题对我市实行中考开卷考试进行了相关报道。

当然,我们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试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我们将会坚决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我市语文的课改、教改和考改继续推向深入。

走向生活的语文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大师之一,以其结构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文章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吉登斯自己的学术旨趣,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结构化理论主要是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为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个体受教育娇过程就是一个个体行动与教育结构互动的过程,教育活动处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

论文关键词:结构二重性教育。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的艾德蒙顿,曾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院长,布莱尔首相的精神顾问,是国际著名社会学理论大家,拥有14个荣誉学位。吉登斯以其结构化理论成名并驰骋于社会理论界,那么其结构化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什么?换句话说,教育领域可以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不多,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一、结构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一跳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也不例外。“结构化”(structuration)一词其实首先出现在他在1973年出版的《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他讨论了阶级结构化的类型和水平,而后在他1976年出版的《社会学方法新规则》中初步论述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在他197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中,结构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已经显现,在他1981年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一章里,他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完整的勾画。但是,结构化理论却是在吉登斯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构成》一书中得到系统阐述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诸一分析。

首要的因素就是吉登斯本人的学术旨趣和目标,即他要力图解决社会学中存在的“原罪”问题,力图构建出一种新的具有一致性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要解释主体与客体、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具有不变性和稳定性,是社会学的“原罪”。在社会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流派,一派是社会决定论者,这是社会学的主流,一派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社会决定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受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制约,个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被淹没在社会的结构中,不得以彰显,社会结构既独立于个人之外,又强加于个人的身上。而方法论个人主义者却认为,社会是由许多的个人所组成的,所有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制度都是这些个人的有意识的行动的结果。每一种社会事实都是许多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他们的情感、意志、理性、信仰的体现,是导致和解释社会变迁的因素。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二者的观点是相反的,各自走到了它们自己的极端。社会决定论派过分地强调了社会事实对个人行动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而方法论个人主义却是过分地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解释和解决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这种流派中,也存在着中间派别,但是,他们的理论观点,不是处于骑墙,各打五十大板,就是较多地带有或者社会决定论的色彩或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色彩,所以可以大致上划归到两个极端派别之中的一派中去。吉登斯就是要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决定论和方法论个人主义之间的对立,虽然吉登斯自己极力地否认迄今为止有理论的存在,认为理论的建构也还是一项远待实现的抱负,但他的实际行动却为我们建构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

除了要解决社会学“原罪”这一学术上的因素导致了结构化理论的诞生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因素起了促成加速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各种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实验的时代”,各种团体都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诸如,反战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嬉皮士、黑人社团等等。按照吉登斯的看法,60年代的这些运动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它们的思想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使生活方式获得了一种迄今尚存的流动性”,社会科学的理论,或者说,社会学的理论应该对这些运动和变化做出预言和解释,但是无论是以前已存的社会学理论还是社会学的理论家们都没有提到过这些现象,更不用说对此作出解释了。如火如茶的社会实践没有被社会学家们所关注,他们还静悄悄的进行着他们自以为是的研究工作,这是社会学家的疏忽,因而遭到了许多评论家的批评,称“现代社会学处于危机状态中”,吉登斯也以一种入世的态度认为,社会学理论不用于实践就意味着这些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学理论就应该服务于社会变动不居的生活。所以,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序言中说:“我写这本书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当代社会理论应该有一个激烈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应该从重新审视那些确立现代社会学主要框架的社会学家的著作开始。因此,社会学家马克思、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就应该备受关注。”结构化理论就得以酝酿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

第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在系统梳理三大社会学家的理论过程中,吉登斯深受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的影响,找到了他构建其结构化理论大厦的基点,那就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头写的历史名言。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急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由是,致力于自己的学术目标,反省于马克思的名言,深受so年代社会运动的影响,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得以逐渐地形成。

二、结构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最突出之处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点为,吉登斯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转变成结构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吉登斯认为,就是“结构同时作为自身反复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与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点,以结构二重性为基础和关键,运用他自己创造的一套概念,吉登斯构建了他的宏大的结构化理论,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第二点为,吉登斯在处理二重性时有其独创性,他超越了以前的将社会与个人的交互作用定格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上,一些伟人身上的局限,而是认为人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作用都体现在日月常行之中,体现在我们熟视无睹,浑然不觉的平凡生活中。也正如王铭铭所言:吉登斯认为“人的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

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开始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一自我,因为个体是活生生的存在,实体的存在是个体行动的开始。正是在个体这里,结构化理论开始了自我的反思,划分出了话语意识、实践意识和无意识,挖掘出了自我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保证个体行动流得以绵延,保证惯例得以维持的心理内驱力。然后,结构化理论开始向外拓展,将身体定位在一定区域中的时空之中,开始了个体活动舞台和场景的探讨,因为行动总是处于一定的、具体的时空之中,而时空的分离也就意味着行动的“延展”,但是特定的行动的定格总是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上。在将个体的行动区域化之后,吉登斯又开始拓展论述的空间,对行动的结果跨越时空所形成的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和特性进行探讨。结构化理论从个人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从行动转到与之相联系的结构。总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栓桔,从结构二重性的视角出发去解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所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在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形成过程,所要阐明的是社会实践是行动者的实践,没有人的能动性活动,就不会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所谓的结构,结构就体现在行动者的连续行动之中,制约着行动者的行动,并不断地被行动者所利用并在行动中被生产出来,换句话说,结构化理论所要阐明的是社会的结构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行动的结果被生产出来的以及又是如何作为行动者进一步行动的条件被不断利用的过程。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起笔于个人,落笔于社会;起笔于自我,落笔于制度,阐释了个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个人内在性,也可以说是行动的结构性和结构的行动性。我们这里不妨引用王铭铭为《社会的构成》中文版作序时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概括,他说:“吉登斯的观点概括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routine)。惯例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practicalconsciousness)。这种意识不需要言说、不需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扬,就能够对行动起制约作用。因为个人受着实践意识的潜移默化,所以他们大凡能够‘反思性地监管’(reflexivelymonitoring)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使自己和他人达成默认的共识,使人在社会中定位及社会这棵大树在个人心目中生根成为可能。

对于吉登斯来说,最主要的客体性因素就是时间和空间。人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相遇,而时空像社会剧场的脚本一样在规定着人与人之间角色的分工。不过,它不是武断的法官,也不强制性地分配个人在社会中的‘席位’。人与人的共同在场(co-presence)是互动的基本条件,而为了共同在场,人们不得不针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不同的面貌。时间和空间的‘区域化’(regionalization),就是在这种共同在场的要求中获得力量的,它通过把人的社会活动场景‘固定化’,创造性地促发日常生活的惯例,使人的实践意识固定在特定的客体性场景之中。”

王铭铭还说:“《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是为了理解并回答两个意义重叠的问题而写的:我们是否可以被认为外在于人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的构成》实际上所要表明的是: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人被一个自己制造出来并生存于其中的庞大的机器包围着、控制着,也如吉登斯本人所言的:“人的历史逃离于人的意图,但却回到了由这个逃离所影响下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面前,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持久的特征”。

三、结构化理论与教育。

在三大因素影响下的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了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从结构二重性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为我们分析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视角。从结构化理论所提供的角度来看教育,教育也处处体现着结构的二重性。

教育,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是帮助个体进行社会化的场域,是培养和形成自我的活动,作为社会整体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结构性的特征。个体生长于社会之中,以社会为其活动平台,也就是说,自我形成于社会结构之中,因为整个社会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个人的具有社会性,同时社会的也具有个人性。尤其在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活动中,个体(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社会化过程正是反映了行动与结构之间所具有的结构是行动化的结构,而行动则是结构化的行动的辨证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就孕育在教育活动的日常安排当中,体现在上课、下课、午饭、晚修等切割了时空的平常琐事之中。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一所学校,其实就是进入了一个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环境里,在这个被切割了时空领域,被各种课程和活动占满了时空的环境里,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具有行动能力的行动者,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与别的同学和教师交往,去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掌握各种行为的规范等等,进而型塑自我的过程。可以说,学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最能体现教育结构的二重性特征。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制度的形成是根据师生们的活动所制定的,可以说是师生们的活动的结果,但同时,这些行为规范制度却又是师生们行动时所要遵循的,它们制约着师生们的行动,这是体现结构制约行动的一面,因而我们可以认为,“结构”中有“契约”的涵义,而每个进入学校的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处于这样的不可逃脱性的结构之中,这样的结构也被师生的活动进行着生产和再生产,学校教育制度的长时段的变迁也就孕育在这样的活动中。在此图景中,外在的结构性的制度与规范与师生们的日常作息紧密而又自然地蹂合在了一起,村落中的小学也具有了国家的意义,这就与彼得·伯格的辨证的社会化理论有类似之处。伯格的社会化理论表明,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个体不断地进行“内部化”的过程,它与“外部化”、“客观化”交融在一起,相互作用。按照伯格的观点,所谓“‘外部化’,就是指人们自觉地和不自觉地生产和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和过程,是由人类的生物性存在本质所决定的”;所谓“‘客观化’,指的是这种由人类所创造的外部世界具有了客观性,象客观事实那样摆在人们的面前”;而所谓的“‘内部化’,则是指人们把已经客观化了的世界重新吸收进其意识之中的过程”,“内部化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不单是一个被决定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自由行动的过程”。每个人所有的行动所具有的意义都是自己所赋予的,换句话说,是自己让自己的世界和外在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意义,“具有一种可理解感和可依附感”。

所以,个体(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将已经客观化了的外部世界赋予自己的主观意义,纳入自己的意义世界,从而在进行内部化和接受外部世界的同时对外部世界进行创造和重塑,进行着外部化的过程。但是,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我们所得到的独特的意义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完成在个体的日常活动中,行进在有计划的或偶然性的行动之中,体现在日常习惯和惯例的培养中。也就是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自身与自己最切近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中,逐渐接纳外部世界,于点滴琐事中创建自己的世界,使自己有意义的世界得到扩展的过程并同时创造外部世界的过程。因而,教育的过程要在日常的教与学中培养个体对所在学校和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使个体有一种感情上的归属感。对待规则总是认同之后才能去接受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进一步转变成为自己行动过程中的实践意识,借以扩展自己的有意义的世界。但是自己意义世界的扩展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外在的学校规范和制度的制约下的扩展,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内心的感受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和融合过程就体现了吉登斯意义上的行动创造结构,同时结构又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条件和中介的内涵,与日常行动流处体现了结构的二重性。从结构的二重性角度分析教育正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带给教育分析的一个新视角,是他的理论带给我们教育的最有益的启示!

走向深蓝读书笔记

《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的就属第五章:保护家园。

本来奇妙美丽的大海在人类的自私·污染下已满是“伤痕”。生活在家中的许多生物们也跟随着死神去了另一个时空,还有的也是奄奄一息。凶手是谁?看过这本书的同志可能会说是化工废水。错!凶手是我们人类,那些化工废水都是我们人类制造出来的。我常常会想:要是我们没有那种自私的心态,或许,那些生物们也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而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

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呢《快乐大本营》曾播出过一则短片:“人类捕捉到了一条非常稀有,一般地方是看不到的鲨鱼。它们把鲨鱼的鱼翅活生生的给切了,接着,管它死活,直接一扔,扔向了海洋。顿时,鲜红的血立即染红了蓝幽幽的大海。慢慢的,鲨鱼沉到了海底的一块石头上,它挣扎着·跳动着,慢慢的,悄然离去。”我哭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残忍,这么自私?我知道,鲨鱼的翅可以赚大钱,但不至于为了钱而去伤害了一条稀有的鲨鱼吧!不要等到世界最后一只动物变成人类的眼泪时才后悔,这正如俗话说的':“别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印度教手稿中说的好:“何谓有道德的行为,就是绝不残害生命,因为杀生是所有罪恶的根源。”残害动物的人算是有道德的吗?不,那是一种罪恶。是给我们人类脸上抹黑……有位回教先知说:不要是你的胃成为动物的坟场。什么意思?你果你有一颗爱动物的心,你就应该明白的。

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保护海洋就是等于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全世界的人一起保护海洋生物与陆地动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

走向另一个自己范文

上小学时,我就是班里跑得最快的女生。我喜欢跟朋友们比速度,有时也凭跑得快的优势拿别人的东西就跑,引逗着人家追我,累得人家气喘吁吁,气得人家干瞪眼。升入初中后,学校每学期都举行运动会。我在一次次的跑步和跳高比赛中获奖,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实现自我获得快乐的同时,自信和实力也提高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走向了另一个自己。

前几天,我和其他在片运动会胜出的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去二中参加比赛。我的两个项目分别是100米和跳高。开幕式结束后就是女子100米,我紧张地站在跑道上拍打着双腿,以便好好发挥。随着枪声一响,我哒哒哒快速迈开双腿,似乎唰的一下就到了终点。随后我去了跳高场地,幸好参加跳高的人很多,等裁判员点完名我也就休息得差不多了。开始轮流跳,石老师关切地问我跳的咋样,时不时地鼓励我,让我不由得更加努力。我正跳得投入时,100米决赛又开始了。一听我进了决赛,我兴奋得不行。班主任郭老师告诉我,你努力跑就行,我刚看了下成绩,你还是挺不错的。我蹲在起跑处,听着枪声响起,跟往常一样不顾一切地往前跑去,耳边净是郭老师、石老师,还有闺蜜同学在为我加油的声音。到终点后,石老师跑过来告诉我:不错,第五,然后就让后勤同学扶我去休息。听见是第五名,我挺高兴,因为我比去年进步了。本来我冲着跳高第一去的,由于刚跑完体力消耗大,再加上太在乎导致的紧张,最后跳高得了个第二。无论如何,也算是满载而归。想想以前那个戏弄同学的我,幼稚得简直令人讨厌。我越来越喜欢现在的自己——凭优势和努力不断挑战自我为集体争光。希望我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走向成功论文

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也随之激烈的今天,每个人心里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因如现今社会属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已经成功地人挖空心思要保护自己的领地,以争取更大的成功,没有成功的人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不论如何的现状和不可预知的未来,成功的基石就是自己观念的更新!首先,想成功吗?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成功?怎么样取得成功?对于我们而言,成功的定义在何方?跟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面临的什么问题是会阻碍我们的成功?我们将怎么样完成我们的未来之路?将消极的全部洗刷掉换成积极的一面,再将思维定位为“可能性思维”,“一切都是可能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就看你要干什么?其次,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总共有八件,当然,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止做这八件事情,可是,我觉得如果大学生能完成这八件事情的话,那么,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而且前途和未来一定是成功的。

1、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自我分析、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所谓自我分析就是分析自己的优点,分析自己的缺点,分析自己的专长,分析自己的兴趣。所以,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的优点、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专长是什么?记住,专长就是可以拿来当饭吃的“家伙”。

2、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情:在未来需要选对一个好的行业进行工作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情:在未来需要选对一个好的行业进行工作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二件事情那么,什么叫一个好的行业呢?到底怎么样去选择一个行业呢?个人在大学时代对未来理想工作列了很多条件,比如说,我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我的收入依照我个人的努力而增加;最重要的是我的工作能与成功者在一起。第一,我乐于讲话;第二,我乐于帮助别人;第三,我乐于分享;第四,我喜欢与成功的人在一起;第五,我需要到处去旅游,去结交很多的人际关系,所以我感觉自己如果去从事这份事业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同时,如果从事成功学这份工作与我自己理想的工作条件是很吻合的,因为时间是不受限制的,是由我自己来主控的。3、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三件事情:要取得工作中的经验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三件事情: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三件事情学校通常是学习的地方,大学生应该出去打工。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后去面试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障碍点就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因为老板需要的是有成功经验的人,所以你大学毕业之后如果要求工资待遇很高,但又没有实际经验的时候,这时老板是不会录用你的。如果你在大学的三年时间里能取得一些工作的经验,就有助于你面试的时候被录用,就有助于你未来事业上的发展,就有助于你在工作中出人头地。

4、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四件事情:要做一些课外的阅读、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四件事情:那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第一是推销,第二是行销,第三是人际关系,第四是领导力,第五是阅读所有的报刊杂志,因为成功不仅是你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这些额外的广泛性的知识,或是在未来工作中非常需要的技巧。

5、5、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五件事情:加入社团,倍增人脉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五件事情:加入社团,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五件事情成功公式就是“成功=知识+人脉”,加入社团是为了拓展你的人脉,记住,不要当一个死读书的学生,在学校时就要活跃,就要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源,所以,在大学时代如果能做自我分析,你能分析自己将来理想工作的条件,了解未来想要进入的行业,积累一些工作的经验,最好与未来是一致的,或是取得一些销售的经验,加上一些广泛性的阅读,如果能在大学时代做这五件事情,好么,未来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

6、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六件事情:去除浮躁,通过踏实的学习实现对人生价值的保障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六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件事情:老子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唯有脚踏实地、全心投入,通过不断的磨炼,才能获得成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思考的不是如何能利用这几年宝贵的在校时间进行扎实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为自己今后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是终日在幻想毕业之后能做什么工作、到哪里去发展、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人生如弹簧,接受的压力越大,越能迸发出更强的弹力。

7、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七件事情:提升学问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七件事情: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人生的成功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意义的成功,即合乎道德的成功;另一种则是世俗的成功,即只追求功绩,却不顾道德的成功。成功与品德,就像高耸的大厦与坚实牢固的地基。卢梭曾说过:“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并意识到了他们的超人之处,但绝不因此而不谦逊。他们过人之处愈多,愈会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除了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做人当做与做学问同等重要的事。研究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要择善而从、与人为善,要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心高气傲,不夜郎自大,应该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

8、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八件事情:正确处理智商、情商和位商的关系,追求“三商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八件事情: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合一”的修养境界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商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后天努力与锻炼,智商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情商,是指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具有认知自我情绪的能力、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商代表着与人交往、相处、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位商,是指人对自己应有位置的判断。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人豁达开朗,沉着应对,就能成功。但是,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道路走起来并非一马平川。水无点滴量的积累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因为,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因为爱拼才会赢。未来,在自己手中花开花又落,春去春又回。驻足观望,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科技浪潮源源不绝,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形形色色人物竞赴出场,不禁感叹,这世界变化好快。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由得考虑起自己的未来。在机遇与挑战粉墨登场的未来社会里,我究竟该如何走?怎么样走才能真正的走向成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走向深蓝读书笔记

世界各国的海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见到扫雷艇,都要向艇上的官兵庄重敬礼。这不光是因为扫雷艇是“开路先锋”,风险巨大,更因为反水雷难,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扫雷难仍然困扰着各国海军,与反潜、反导弹并称海战三大难题。

海军东海舰队某水警区扫雷舰大队的6位士官艇长不畏艰难指挥着新型遥控扫雷艇,勇闯高难课目训练,创下实战智能化水雷扫除概率100%,打破外国专家对自航式水雷“谁也扫不动”的定论。

“小兵”担大任。

在上海吴淞码头,驻守着一支英雄的扫雷舰部队。他们在建国初期执行长江口反水雷作战,扫通封锁大上海的咽喉门户;赴朝参战,援越参战,战功赫赫,威名远播。

当新型遥控扫雷艇列装这个大队时,这支扫雷舰部队又出新举措——新艇一律由素质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的士官担任艇长。

经过个人申请、支部推荐、专业技术能力测试、公开竞选等6道“关卡”,冷青松、刘彬、汪洋等6名士官竞争上岗,脱颖而出,成为全军首批士官艇长。

6名士官艇长如饥似渴地学习,没日没夜地钻研训法战法理论,每个人都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全部一次性通过了舰艇长“全训考核”,成为合格的扫雷艇指挥员。

探测优势使到了家。

用新型遥控扫雷艇扫雷,不能只停留在模拟训练上,但面对能把上千吨船炸成两截的水雷,下第一“刀”必须慎之又慎。

士官艇长们细致地制订实布实扫水雷方案,撰写论证报告和技术方案。扫雷舰大队先后20余次邀请上级机关、院校厂家进行方案评审,对实扫水雷进行可靠性评估,梳理解决4大类35个难题和薄弱环节,制订出多个应急处置预案。

检验的时候到了。那年6月的黄海,夕阳将整个海面染上了红色。一场真枪实弹的对抗且互不知情的生死考验式训练随即展开。8042、8043两艘遥控扫雷子艇在指定海区进行扇面搜索。20分钟过去了,声纳搜索到了50多个可疑目标。指挥员迅速召集水雷专业干部和全体声纳兵,对着声纳屏,逐一分析每一个回波,逐个进行排除,最终确定3个目标。

攻击——60多米高的水柱腾空而起,这枚威力巨大的水雷足以把一艘万吨轮炸沉。士官艇长把新型遥控扫雷艇的探测优势使到了家。

真的“谁也扫不动”吗。

遥控扫雷艇的工作方式是利用扫雷具产生声场、磁场触发水雷引信,从而扫爆水雷。如果6艘艇在海上能使扫雷具有声磁场达到同步,可以成倍地提升扫雷效率。可是,一旦6艘艇的声磁场强度有一点偏差,反而会使声磁场产生抵消,风险不言而喻。

攻克瓶颈,才能真正锻炼出一支海上扫雷尖兵。他们从舰艇性能等多方因素考虑,经过多次尝试和反复训练,终于使6艘遥控扫雷艇的声磁场达到同步。

自航式水雷是当下最先进的水雷,外国专家对其早有“谁也扫不动”的定论。

真的“扫不动”吗?今年4月,浙东某海域,某部正在进行对空射击训练。突然,8181艇收到母舰818舰传来的指令:“前方某海区发现新型自航式水雷,现命令你艇前往排除!”

“各战位立即进入战斗位置!”8181艇艇长夏金松果断下达命令。

“扫雷部署”“启用次声场进行扫描”……随着口令的下达,水雷很快被牢牢地锁定,不仅被成功引爆,而且刷新了我海军短距离扫爆水雷的纪录。

走向没有银行的世界论文

人们常说的银行,其实包括主营借贷的商业银行和主营投资的投资银行。而在英国青年创业家西蒙·迪克森心目中,关于“未来银行”的概念指的就是“众融”(crowdfunding)。

那么,他心目中的众融又是什么?在公开演讲中,迪克森认为“众融就是放大善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金融”。在他的新书《没有银行的世界》的第一章中,他就将标题准确地定为《自由的经济学》,因为他认为经济走向自由,是使众融发挥作用、让社会化金融真正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前提。

于是,我们不禁要发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在追求经济自由?

现行金融体系的债务陷阱悖论。

在现行金融体系中,财富的增加都是与借贷相对应的。这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整个金融体系,而这种资金注入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貌似没有节制。

“如果希望经济体中有更多的资金,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债务。如果我们希望经济体的债务较少,那么我们拥有的资金就会更少。”这就是迪克森所说的债务陷阱悖论。因此,我们要么背负债务,要么陷入经济的衰退——没有第三种选择。

众融是一件大事。

上述解决方案,是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体制内思考。那么体制之外呢?全世界从年开始涌动的潮流是,诉诸社会化的金融方案(众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民主化。

在对金融系统进行全面改革之前,我们需要更多地以全体公众为支撑而非仅仅服务于机构投资人的金融工具及社会化工具。迪克森把这些发明(工具)称为七大颠覆性技术——万维网、货币、社交网络、众融、p2p贷款、小额贷款和智能手机。其中,对于改革最重要的工具是包括股权众融、p2p贷款在内的众融模式。

众融,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指创业企业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大众融资。其三大特征分别是大众投资、源于众包和单笔小额。创业企业所希望的众融,可以是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甚至是产品实物回馈、捐赠扶持等多种形式。这样一件貌似无关紧要地针对小额资金的“小事情”,正在全世界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众融带来的巨变。

西蒙·迪克森在这本专著中宣告了传统金融业的终结。迪克森还创建了一个叫“未来银行”的同名众融网站。

迪克森的自信,一方面源自他背后的投资人,大名鼎鼎的英国首富——维珍(virgin)集团老板理查德·布兰森。布兰森成功地跨界在一个又一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中成为大赢家,是商业领域中极少数几家规模巨大的多元化经营的成功范例。布兰森的投资,让众融这个充满创新风险的领域得到了最成功的“传统”商业大佬的背书。

共享经济的到来。

西蒙·迪克森认为,两个时代人群正在碰撞——那些总是采取支付方式获取一切的x时代(约1965~1975年出生)和那些总是免费获取一切的y时代(约1976~年出生)人群的碰撞。对于x时代人群而言,最高额度支付一切被视为是一种身份象征;而对于y时代人群而言,吹嘘自己如何打败系统,免费得到东西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免费也成为金融体系改革和众融业务大发展的驱动力——大约从开始,投身众融领域的企业数以万计。一个新兴的领域往往需要更多的同行(协作者而非竞争者),参与到市场教育、用户教育和监管规范当中去,共同推动市场的迅速成熟和健康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同行不仅仅是对手”。

不同企业对“未来的银行”可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愿景和解决方案。例如,年9月,我们组织腾讯智库的专家们到美国走访了十多家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技术创新企业,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p2p贷款网站lendingclub及美国第一家手机银行movenbank(movenbank的创始人是畅销书《bank3.0》的作者——brettking)。

brettking在年被美国《银行家》杂志评选为“十大金融创新人物”。他在《bank3.0》一书中写道“:传统的银行业,其最常见的盈利模式来自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对消费者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所谓的‘贷款逾期滞纳金’。”他希望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消费者更加“聪明”,可以拥有正向双赢的盈利模式,而非银行对消费者的“惩罚”。

brettking强调:“未来的银行就在你的手机里,而且由于你的贷款来自于个人而非某个金融机构,因此,未来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也就不在商业银行那里,而就在每个人的手机中。”

源于众包的众融,天然携带“协作”和“共享”基因,可能是继物联网、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之后最耀眼的一个全球性现象。众融,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金融体系,进而永远地改变我们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初中:向前看走向成功

海上的帆船不在乎身后的波涛汹涌,而是努力乘风破浪,所以他到达拉彼岸;夜空的星星不在乎背后的无限黑暗,而是努力的发光发亮,所以才有了璀璨星空。有很多事是,我们无法改变,能做的就是向前看,向前看,走向成功。

向前看,成就璀璨人生。

无臂钢琴师刘伟用他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铸就拉他璀璨的一生。童年时的一场意外使他失去啦双臂,但他并没有因此陷入失去双臂的阴影中,在怎莫悲痛他的双臂也回不来啦,人生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他用自己的双脚刻苦勤勉的,比别人辛苦十倍的练习钢琴,就是这样,刘伟勇敢的向前看更加坚定的走他的人生,向前看,成就璀璨人生。

向前看,书写奇迹人生。

向前看,造就幸福社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他钻与学术的坚韧为人民服务的无私,造就啦社会的幸福。当时中国的农业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人民总是很难解决温饱的问题。但是袁隆平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之中,因为再怎么绝望中国的富强也不会到来。相反的,他加倍努力的科研,潜心研究。就是这样,袁隆平坚定的向前看,不在乎面对的困难有多大,也不在乎身上的压力有多大,只是义无返顾的向前,造福社会。向前看造就幸福社会。

人生总是要向前看,盲目的悲伤于昨天,也许今天的灿烂你会永远错过,亦如泰戈尔所说的,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

向前看,总有一种成功向你招手,向前看,走向成功。

工商管理教育发展走向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农林教育面临危机的深入分析,系统阐释了“两个下降”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巨大需求也促使高职农林教育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农林教育危机调整前途。

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一下高职农林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不难发现,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如何看待这两个下降,笔者认为:这是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着危机的一种表现,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自我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高职农林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的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观念当中对农林行业的歧视。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林行业就由农耕时期的主流行业逐步转变为弱势行业,至今这种状态在不发达国家依旧没有改变,所涉及的农林教育也就有了相同的命运。具体表现为城里的学生不愿“进农门”,农村的学生希望“跳农门”。

危机之二是农林行业内部对本行业认同度的偏低。在农林行业执业的大多数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无奈的、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农林行业的长期歧视使然;另一方面在于农林行业在各行业的实际地位也确实处于弱势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危机之三是传统农林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普通技能型劳动力的吸纳力不断减弱,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对接受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需求量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危机之四是从事高职农林教育的院校内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相应采取了更名或通过加速设置、发展非农专业等措施,从而形成了“去农化”之风,进一步弱化了农林高职教育。

危机之五是民间资本基本上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在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行列中,还很少发现有民办的农林职业院校,只是在个别学校能够发现少量的如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类等涉农的新兴专业,即使在中专类学校也很难发现农业中专或涉农专业。

二、高职农林教育发展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性。

高职农林教育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比重的下降,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

(一)计划经济使高等农林教育没有生存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确保了农林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正是我国农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劲。由于在农林院校求学的学生都属于国家干部,城市的考生毕业后,极少有人去乡镇以下和基层林场等农林地区第一线;农林地区的考生考入农林院校,大多也是跳出了农林之门或位居农林行业的高管部门。尽管随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直到1978年以前,变化的速度仍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工农商各业均处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同样强劲,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划一,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其报酬都是均等的。因此,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是不存在目前这种危机感的。

(二)精英教育使高等农林教育仍旧缺少危机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农林业也在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低,对农林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走向基层,乡镇层面也逐渐地就可以看到了具备高等农林教育学历的专门人才。但是,这些专门人才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拿的是“铁饭碗”。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人才奇缺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就不存在发展的危机。

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教扩招政策,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要的明智之举,也是适应人人都渴望享受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深得民心之举。农林高职教育也同样搭上了这一班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再以当国家干部为主,而要进入农林经济的主战场,去相对艰苦的第一线,特别是要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或者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压力。对城镇考生来说,很难想象去服务农林业,即使孩子有意愿,其父母、亲友也会加以劝阻;对农村考生来说,上大学不能“跳农门”,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同时,非农林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跳跃式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强劲需求与待遇节节上升,相比而言,农林行业中,在城市中的农林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广大农村地区虽有较大需求却缺乏吸引力,结果导致农林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办学受挫。

如何理性思考扩招后的农林院校办学难、涉农专业招生难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改革大潮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所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高职农林院校而言,有的院校转向了,有的学校则通过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非农专业的设置与投入,以此反哺涉农专业,坚守高职农林教育这一阵地,这些情况都是适应这种客观变化趋势的自我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农林教育产生客观影响的结果。随着国家“十二五”开启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农林教育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一)农林产业与人类共存使高职农林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农林行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均在提升。人们由原来饮食的.温饱型正在向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餐饮品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林业则由原来的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在人类日益认识到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关系的关键意义后,林业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必将会持续地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涉及25亿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使林业的生产力得到新的释放空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农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持续地给高职农林教育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地对其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为毕业生持续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新的就业领域已经和正在向高职农林大学生敞开胸怀。

以生物技术为前导的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新福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可谓够大,但是不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单体企业规模发展上,其技术含量过低,又多为中小企业,甚至于类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也有相当比重,包括我们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依旧沿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比不上人们饲养的动物,吃的讲求营养配方饲料的技术含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会产生出新型的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林木产业。如已经明确的营养师职业的确立,就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再如黑龙江绿色食品及其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牡丹江的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兴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又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如此等等的新型产业,必定会导致农林产业在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新的就业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新就业岗位的提供与扩大,一定会为高职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就业空间,并使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四)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各类新型农林合作组织适时应运而生。

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标志着以土地经营权为无形资产,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合作经营组织,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组合形式,是重新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经济,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及其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资本的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日常经营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接轨方式,等等,这些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结合、运行的状态,在已经或即将建立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生长在其中并要保证其健康成长。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人才需求。同样,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已明确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租赁、抵押、转让、入股、合作经营等,这就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地确立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相应的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将应运而生,也将对高职农林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五)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目前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受挫,例如的1~4月份,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双双下跌,但是进口降幅远大于出口降幅,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下降,尤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逆市而上。这表明众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落实食品安全法规,加强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正在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农产品的生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提档升级、高附加值产品的面市,正急需大批技能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大兴安岭依托地产蓝莓资源,开发的系列饮品、果酒,售价不菲却供不应求,不仅国内市场需求强劲,同时也体现了可观的国际市场价值,类似这样产业的大发展,将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支持。

可见,农林第一线对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伴随着农林行业的长青性和农林产业的诸多新发展,而产生持续性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林产业及其高等农林教育的负面影响只是暂时的,它将为我们的新发展提供一次难得的机遇,尤其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教育,所提供的专科、本科毕业生乃至于硕士、博士毕业生,会持续地满足农林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工商管理教育发展走向论文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发展和艺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男高音现状的原因,揭示其发展走向: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关键词:历史发展艺术男高音。

男高音的演唱震撼人心,感染力强,是古今中外颇受欢迎的歌唱表演形式。中国的民族男高音,受历史的、西洋的各种演唱流派的影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走过了辉煌的历史。但近十年来,其光彩暗淡了许多,市场上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光碟销量极少,卡拉ok厅民族男高音歌曲少得可怜,老百姓基本上没有消费新的民族男高音歌曲。似乎国人不太需要振聋发聩的雄性呐喊,不愿意男人用悠扬、高亢的歌声抒情。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找出形成现状的原因,揭示民族男高音的走向。

一、从音乐发展史看。

1、中国古代史中,对男高音演唱的记载中有这样的名句:“声振林越,响遏行云”,它反映出古人对男高音的鉴赏品味,反映出古代男高音的演唱水平。这种品味和水平,不只为士大夫和隐者高人所拥有,老百姓在山野和田间的山歌与劳动号子,也尽显出其艺术魅力。民族男高音事实上与国人的生活揉和在一起。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男高音的主要平台局限在戏曲表演舞台上。雄浑震撼的花脸演唱,苍凉、刚劲的老生演唱,高亢、优美的小生演唱,圆滑明亮的丑角演唱,甚至秀丽婉转的男声音高八度旦角演唱,都尽显各种风格男高音的魅力,集中国声乐之大成,开辟了当代男高音及其它各声种演唱的先河。戏曲表演的各级各类舞台,占领了国人的音乐消费市场,民族男高音是各阶层人士生活的组成部分。

3、中国当代音乐史中,民族男高音创造了它最大的辉煌。建国以来,民族男高音秉承戏曲男高音和地方唱腔的传统,追求演唱的感情真挚、咬字吐字的亲切、音色的明亮高亢,追求旋律的悠扬婉转,曲调的民族化,行腔的自然化;吸取西洋美声唱法的营养,追求声带的自由振动,共鸣腔的合理运用,气息的流畅与贯通,追求整体发声的科学性与世界性。词作家、曲作家和歌唱家的辛勒工作,将民族男高音推上了它历史上的最高峰。各阶层人士耳熟能详的歌曲,既具备高度的艺术价值,体现出中西因素的合理结合,又具备极强的通俗性,易学易唱,为老百姓所欢迎。

《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西沙,我可爱的家乡》、《骏马奔驰保边疆》等歌曲,既在创作和演唱中体现中西结合的优势,又在问世后极易为老百姓所传唱;这些歌曲情绪激越,旋律流畅,演唱起来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激起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至上世纪末,没有人不知道《牡丹之歌》、《再见吧,妈妈》、《敢问路在何方》。

二、从艺术角度看。

从艺术的`角度看,所有的民族男高音歌曲,无一例外,无法用戏曲发声法或原生态唱法自然、合理地演唱,也不太适合用纯西洋唱法演唱出其风格,它只能用新生的民族唱法合理地表现其艺术形象。

1、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

在这段历史中,民族男高音占据了极大的文娱市场,是中国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析民族男高音在当代走入辉煌的原因,有艺术家的努力,有艺术本身的兴衰规律,也有政治、经济及人文因素的影响。

建国初期,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艺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艺术,这算是为国人带来了西洋音乐一个区域的营养。随后的二、三十年,因种种原因,音乐家无缘感受世界音乐的新潮流,这刚好为国人消化西洋音乐提供了一个自由、自然的缓冲时段,为中西结合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所以,国人不觉得别扭和茫然,倒觉得本该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其观念转变了,正是在这些特定的因素下,产生了民族男高音。

2、民族男高音有其特殊的传播途径。

民族男高音得到国人认可的另一个特殊因素,是歌曲特殊的传播途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农村家家都装着有线广播,或至少人人都能迅速听到全国统一的声音,城市更是如此,这是一种垄断,也在实际上为歌唱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八十年代以后,无线电、录放机、电视机相继得到普及,但世界领先潮流的歌没有及时进入中国,民族音乐独占鳌头,民族男高音实际上得到保护和培植。

3、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国人的精神世界向多元化发展,但文化娱乐却大部分局限在牌类活动中,也有一部分消磨在卡拉ok歌唱中;现代的卡拉ok歌曲,以各种歌唱形成迅猛地冲击国人,人们极端茫然,非常别扭,而社会环境的变迁、又使人浮躁、脆弱、懒得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更不可能将有关民族的一些激情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也少有耐心静静地感受灵魂的悸动。年青人唱男女纠葛,把爱情从神圣的殿堂拉下来,肢解了随便唱,把其它的平凡、真实的情愫翻来覆去地唱,而少有人慷慨激昂,对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更是退避三舍。中老年人对甜美的、滋润心田的民族女高音尚且能首肯几下,对民族男高音没有涉足的兴趣和能力。

民族男高音演唱的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显得越来越大。男高音本身是极娇嫩的声种,民族男高音更加脆弱;无论专业演员还是普通歌唱爱好者,睡眠的质量、饮食的适宜度、体能的好坏都影响歌唱效果;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夜生活频繁,人们总处在疲惫和焦虑中,这些都影响体能和情绪,也影响睡眠;各种污染和烟酒刺激,对发声系统的破坏也是严重的。这一切让民族男高音越来越难唱。

三、男高音的明天更辉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时俱进,才能再造辉煌。音乐家们为民族男高音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努力,如:吸取原生态歌曲的营养,推出《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优美歌曲;歌唱平凡、真实的情愫,推出《母亲》、《父亲》、《儿行千里》等优秀歌曲。但因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这些歌曲的影响力与上世纪相比,有相当的距离。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音乐工作者不应气馁,更不要急躁,纵观全国,计划经济正向市场经济转轨,文化的产业要接受市场的挑战。国人对民族男高音的消费固然达不到上世纪的辉煌,但有望走出目前的低谷。目前的现状,少部分原因是音乐人不能把握市场,大部分原因是国人的歌唱消费观处于剧烈震荡期。为期不远,国人会相对地从浮躁中安静下来,对民族文化重新感兴趣,人们会重新需要较严肃、正统的、有震撼力的民族男高音。

我们音乐人要引导国人的歌唱消费,同时也要找回自信,找回激情,认真规划自己的艺术人生,积淀艺术底蕴,蓄势待发,迎接民族男高音的再次辉煌。

从工业经济走向服务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最重要的改变,其标志是17蒸汽机的发明。正是蒸汽机的发明,使机器代替了人工,很多人力工作被解放出来,由此开启了工业化时代。

由于蒸汽机的出现,1830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诞生了第一台火车。而火车的出现,使得运输或者人群、物品的转移得以实现。基于运输的大量需求,不断地需要钢铁、金属来满足制造火车和铁轨,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前发展。

机床作为工具在这一阶段时期出现,因为钢铁需要机床加工。在1890-1930年康德拉捷夫经济周期里,1880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得世界能源的利用发生重大改变——原来是用蜡烛,现在是用电灯,而对能源的使用,迅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后来的1930年,福特开创了汽车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得大批量的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速了工业文明的进程。

直到1970年,出现了信息技术,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他们推动了新一代的工业发展。

可以看到,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换言之,创新无不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需求。那么关键是,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

未来由工业经济4.0主导。

从机床行业来看,机床是用来生产各种基础需求产品的母机,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有需求的存在。有需求的存在,也就离不开机床。

正是很多基础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比如美国经济在机床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后,得到了一个很大推动,推动因素有爱迪生对于能源的发明,福特对于汽车流水线的创造。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机床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经济带入了数字化阶段,或者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工业4.0阶段。

工业4.0,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可以及时地接收到讯息,并把这种讯息转变为需求,进而满足用户的需求。下一步是智能化的融入,两台机器通过传感器,可以自动进行交流。在未来真正的工业4.0环境下,以制造厂商为例,工厂内部的整个制造流程都可以通过其内部信息的传输,自动地进行调整。

未来至少50年内,制造业都处于以工业4.0为主导的生产环境。

现在,移动终端设备、智能终端设备正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节奏或者生活方式。相比5年、前,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智能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空前的变化。智能手机或者智能终端平台也使得很多创新的想法得以实现。为什么今天我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呢?正是因为智能手机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操作很简单,同时也让满足需求的过程变得更快捷。

iphone在全球市场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因为乔布斯认识到了人们的需求,并极力地使得他的产品面向用户,更快地满足了用户需求。不是所有人都能操作机床,但是智能手机是人人可以操作的。

从工业发展来看,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下一个创新或者能够给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产品是什么呢?可以肯定,时间不会让大家等太久。经济学有一个定律,每18个月对于前一个生产过程都会进行一次优化,实现性价比的提升。

我们即将迎来第六个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将由工业4.0主导。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将会在这个周期内得到大力发展,大量的基础需求应该也会得到大幅地满足。

“按需经济”催生新商业模式。

对于企业来说,用户不再会按照你的生产来进行消费,而你需要按照用户的需求来生产。因此,企业应该做的'是,每年年初做一个生产计划,不断地去跟踪、考察你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是否得到实现。未来是市场告诉你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以及何时投放到市场。

按照用户需求来生产,因此需要非常灵活、非常及时地反映信息,这也正是信息技术和云端技术给我们带来巨大改变的原因。

现在,英语中出现了一个与服务型经济匹配的新词,叫“on-demandeconomy”——“按需经济”。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想知道天气情况,就是每天跟踪天气预报信息,而现在是“即需即查”,也可以按照你的需求进行“定制消费”。

为此,企业需要理解用户需求,现在需要什么,未来需要什么。这种理解不止了解一款产品,而要深刻理解用户需求背后的原因。乔布斯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其实每部智能手机都是一台电脑,可以融汇各种信息或者各种信息的来源,乔布斯实现了人类对这种信息来源获取的需求。之前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智能终端的重要性,但自从他重新定义了手机后,我们才知道,其实人们在生活中一直对这种需求有一种渴望。

所以,对于需求或者市场的再定义,进行一次颠覆性的创新是需要企业做到的。

企业需要创造需求,按照用户的行为方式去定义他新的需求,这是一个挑战。定义好需求之后,你还要针对你的服务去提供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

我们面向市场的不仅仅要满足经济需求,更要满足未来工业4.0的需求。

沈阳机床开创的i5平台,使得人机交互得以实现,尤其是让用户或者机床生产商,可以时时在各地对机床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控,让操作信息或者加工信息能够及时地反馈。从而让合作伙伴即时获得服务,还能够分享其中的收益,这也是制造业面向工业4.0的一种解决方案。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未来用户将不仅仅局限于对机床的需求,他们还会在各个环节提出需求,比如资金对整个生产系统的要求,也需要提供相应服务。然而,要为用户提供这种服务,远远不是沈阳机床自己能够做到的,同时还需要其他领域的伙伴共同完成。

那么,在工业4.0环境下,机床企业要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过去赖以生存的机床产品,就不再是业务,而是企业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支撑点。

走向深蓝心得体会

“走向深蓝”是一个十分优美的词语。当我们提到它时,便不难联想到它所代表的东西——如深海、浩瀚、壮丽等等。走向深蓝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历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坚定、丰盈和充满生命力,本篇文章将分享我所走向深蓝的心得体会。

走向深蓝,不仅是对自己负起责任,独自面对人生态度和困难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另外一种精神内涵的表达,意味着已为自己而活,不再被外界压力和应对所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操、磨砺能力、提升自我,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实现走向深蓝,需要一些重要的要素。首先是坚定的信念,它能让我们在面对雨雪风霜的时候咬紧牙关、迎难而上。还需要勇气和毅力,勇气让我们敢于尝试和面对困境,毅力让我们乐观向前和饱满地投身于工作中,不停地追求梦想和目标,就是这些要素将我们引向走向深蓝的状态。

第四段:自我成长品质的提升。

走向深蓝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成长品质得到了提升。我们不断地开拓自我认知,增强自信,拥有更加深厚的内在力量和可持续的竞争力,也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外界也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这些都是走向深蓝的重要表现。

第五段: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走向深蓝,去跨越重重障碍,享受生命和人生的真谛。走向深蓝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而且需要一份坚定的信念,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走向深蓝的基石。走向深蓝,不仅是我们的人生底色,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极致状态,让我们在走向深蓝的路途中,不断发现内心的美好,体现自己的价值,探索人生最真实的意义。

走向深蓝心得体会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踏上登山的旅程,寻找与大自然的接触,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美好。而这也是我这次“走向深蓝”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前行中的迷茫。

踏上登山的旅程之前,我感到兴奋,但也充满迷茫。高山气候条件艰苦,加上我自身的身体条件并不算极好,这次之旅究竟能不能顺利完成,心中充满了疑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在高山之巅的寒冷和缺氧,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迎接第二天的征程。

第二段:与大自然的接触。

在行走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城市里面的一个逛街游玩的人,而是在自然中与大自然接触。这些山川、绿地和酷似水烟花的雾气,都呈现出自然的美好。每一步的挑战,都能让人充分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前行时所带来的喜悦。

第三段:自信和毅力。

在日常生活中,单纯的体能并未被重视。但是,登山塑造了我的意志和毅力。本着“永不放弃”的态度,我去面对了所有的困难。我克服了每一次的身体不适和每一步的计划改变,一路前行感到了自己的自信和毅力,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毅力。

第四段:思考与不断完善自己。

在旅途中,我不断思考自己,思考现状和未来。我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成长,也懂得了自己的不足,寻找前进的方向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为了完成登山的计划,我需要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体能和精神面貌,并为自己设定目标,不断追求实现目标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第五段:学会珍惜。

在登山到顶峰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我也意识到了很多。与大自然接触已经教会了我如何珍惜生命,珍惜每一次机会和体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并进一步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并珍惜一切可以呈现的不同自然景色。

总之,在“走向深蓝”这一经历中,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创造了更多喜悦的回忆。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建立自信和毅力,如何思考和完善自己,并珍惜这样的远足所带来的收获,这些都是我人生的财富,也是人生经历不可取代的经验。

从舶来品走向理性选择的论文

做了40年翡翠生意的云南商人段亚斌,遇到了入行以来“最窝火”的行情。“几十年的积累,换来一堆石头,资金都套在里面了。”段亚斌说,最近10多年翡翠走货速度相当快,向来供不应求,但去年下半年以来,自己店内翡翠销量减少了五成以上。

7月10日至17日,被公认为中国石产业“行业风向标”的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在昆明举行。记者在石博会上走访发现,不少玉石商都与段亚斌一样面临同样的苦恼。“去年以来,黄龙玉低端产品降价三成左右,高端精品虽然价格坚挺,但是销售量明显下降。”主要经营黄龙玉的商人兰力华无奈地说。

行情冷清同样出现在有着“国玉”之称的和田玉身上。新疆和田玉原料市场交易信息联盟公布的1月行情公告显示,高端籽料价格与上期相比持平、中低端籽料价格下跌15%―20%,所有原料交易量均减少。业内人士表示,一直备受追捧的和田玉籽料出现这样的'“不景气”表现近年来尚属首次。

然而就在一年前,中国玉石市场可谓热火朝天。事实上,从到,由于大量闲散资金蜂拥入市,翡翠价格曾缔造出十年只涨不跌的“神话”。作为“后起之秀”的黄龙玉,更是以八年疯涨千倍的涨幅创下玉石史上奇迹,成为名副其实的“疯狂石头”。

上班族雷芸到云南腾冲旅游时花了近万元买了一个翡翠吊坠。听说当前翡翠价格有波动,她特意请假赶到石博会请专家为吊坠估价。没想到,专家给出的报价仅五千元,这让雷芸很郁闷。她告诉记者:“专家说这个吊坠属于中低端产品,产品本身并没有贬值多少,主要是我当时买的价位太高、水分太大。”

云南宝玉石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摩太认为,前几年玉石市场的疯狂暴涨,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闲散资金蜂拥入市。摩太举例说,云南约有6000家翡翠珠宝店,20激增到21000家,每家店的入市资金至少在500万元以上。

“卖200万元一只的顶级翡翠手镯,到20就炒到了5000万元,你可以想象其中的泡沫有多大。”摩太说,在大量资金的炒作下,翡翠价格严重背离了商品的价格规律,行业的上升空间也被严重透支。

业内专家认为,受国际经济走势下滑的影响,再加上市场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中国玉石市场经历暴涨之后,当前已进入自动调整时期,将会逐渐修整、调试、恢复,重新步入理性发展的轨道,经营者、消费者、市场都是调整对象。

云南省文产办副主任田大余分析说,在玉石市场自动调整过程中,部分盲目入市的小商户会被淘汰出局,有实力的生产企业会重视品牌打造,逐步培育自己的商标品牌。个别组织化程度高的珠宝企业,可能会通过资本重组,提升产业素质。

同时,消费者的心态总体上会趋于理性,真正懂玉石和爱好玉石的消费者将成为行业正常发展的中坚力量,部分投资型购买者会转向其他产品。此外,市场供求规模也会有所调整,短期内供求双方都会有所减少,市场交易量会持平或有所减少,行业的利润水平会有所下降。

“调整后的玉石市场,会逐步形成理性有序的市场进入与市场退出机制,行业管理也将从无序趋于有序。”云南省黄龙玉协会副会长刘涛说,虽然当前的低迷行情对于买卖双方都有些难熬,却有益于整个玉石行业的健康发展。

刘涛认为,在暴涨之后回归理性的过程中,玉石高端产品因为稀缺性可以“高枕无忧”,中端产品同样也有上涨活力,低端产品则会“缩水”降价。这也意味着,中国玉石高低端产品的“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摩太甚至预测,高档翡翠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后,会以克拉计价走向世界。

走向一种传播伦理学论文

躺下。四周。

静。床板断裂。

它是计划好的?

渐渐地,向下坠。

石头与静寂的缝隙里。

传来火焰的啜泣。

一个女人正用花粉喂养皮肤。

石头长出一棵树。

蓝色的唇在树上,干裂。

一枚月亮在它们的影子里,吮吸。

黑,或者脱臼的指关节。

急匆匆的眼睛停下。

词语仍是蓝的,和那些唇一样。

2.或者山谷。

五月的山谷,八月的山谷。

一串串细碎的`背影。

女人怀中的头发和皮肤。

是芦苇和蝴蝶的凹处。

他很平庸,我用梦困住甲虫的蓝色。

但酒精和烟陷入荒野。

朱红、低垂、丰满。

我们就这样安慰指尖。

黄昏的山谷,夜的山谷。

谁把苹果抛向蓝天。

3.场景。

肘关节疼得龇牙咧嘴。

我望着它。

知道自己必须退回。

到岩石后面。水。

在南海观音的影子里击打我。

就像蓝捶打着海。海在海里。

蓝在蓝中。

他的不在,正如他的在。

退回肘关节。

把疼痛的场景种植。

4.某处。

火。夜默默地落在它周围。

我把脸转过去。

酒梳理着我,在我的脉管里。

或者某个黄昏的石凳上。

机场,停留的时间太短。

我必须变成影子,披着风。

俯视山村。

那里没有诗,唯有廊桥。

静静地守着溪水,比那只狗。

更属于他。

5.必须赶往的岸。

或许是心,但一定是静寂的风景。

有石头吗?或者还有水。

黄昏,一枚火焰投在酒杯里。

莲花峰的台阶一直伸到云层。

她用潮湿的目光测量他。

尽管水分很多。他牵她的手。

山顶锈僵,但有水流声。

在他们体内。

雕塑影子,收集雨声。

春天在一声尖叫中,绿了。

6.角落里的观众。

把眼睛放在角落里。

游艇的酒吧间。此刻是一个人。

又不是。啤酒暧昧。

向夜炫耀自己,夜很高。

一个声音说:“早晨在花园里沉思。

一根树枝走向我们。

影子,风。

有,或者无。

是距离。”凤凰城的灯光蛀蚀着海水。

用各种颜色。

或不用任何颜色。从深入的。

远处。

7.她不能说。

影子,话语,姓氏。

这样下去。

不好。尽可能靠墙站稳。

用身体把湖水变成对自己的。

记忆。他名字的旁边。

夜仍在。

窗户还在渴望。

黑暗,在他体内膨胀。

多数时候是一张沉默的脸。

初中:积累伴我走向成功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给我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书人十分爱学习,也懂得怎样学习,他总是将自己已学的知识横流倒背,并且理解。他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便在墙上画一横,日积月累,他知道的越来越多。墙上的小横线已日益增加,有一天,他屋里的墙上全画满了小横线,他也在那一天成了一位官人。

结末的教训是:我们要注重积累知识。

于是在那小小的心灵中刹那间萌发出一个欲望:我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长大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我长大了,虽然我的生活,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一直在变,但惟独不变的的是那在我心中的欲望。成长中,欲望变成决心,决心变为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变成理想!

从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积累好词佳句并且每天写。

日记。

从而使我至今不为。

作文。

犯愁,那厚厚的三大本中的笔迹至今清晰可见。

小学二年级我爱上了舞蹈,那时我发疯似的看跳舞,将一个个的高难度动作牢记在心中,以至今天那汗流浃背,摔破了皮的情景依然时常浮现在眼前。

小学三年级时,妈妈教我学奥数,那对我来说难于登天的题目,我先把它们都抄在了作业本上让妈妈给我讲,我自己再做一遍。如果未做出来又讲,又做……就在这一次次“讲做”“做讲”中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上升。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我把一道难倒全班的题目做出来时,老师那惊奇的神情,当我获国家奥数三等奖时,心中的喜悦之情。

工商管理教育发展走向论文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现代很多学科的基础工具。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管理领域还是国际化金融领域,都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应用作用,同时,计量经济学家也非常受各方面专家的尊敬。因此,对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与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就以此为初衷,对计量经济学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几点思考,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旨在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1].

1计量经济学学科内涵以及发展历史。

1.1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内涵是一门专业研究经济相关领域的经济学特征、经济数量模型和经济关系变动的经济学科,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内涵和现实意义。计量经济学学科可以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是一种学派,也同时是很多其他各类学科的基础工具和分支内容。它能够通过将经济理论数量具体化等方式,通过经济数学模型和方法的不断钻研,更深刻地把握现代经济和客观规律,更好地根据规律来研究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社会宏观、微观经济问题都可以提供经济方面的智力支持。

1.2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

相较于国际上的大国,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阶段。我国的统计制度也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从物质平衡表体系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转变。在20世界90年代初期,恩格尔的arch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被推广到我国,结合我国对经济的重视,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走向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其学科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最近几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逐渐普及以及被重视,关于其的应用以及学科研究文献已经比较广泛和常见。例如,经济时间序列、波普理论、var模型、cc模型、lse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研究领域最为广泛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开始使用国际先进的dsge模型,并在我国很多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