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论文(汇总24篇)

时间:2023-12-05 23:16:04 作者:BW笔侠

1.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题材下的典型写作样本。9.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范本,这些范文不仅在表达和思路方面值得借鉴,还能让我们在写作中掌握一些技巧和规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与否是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我想试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朗读或背诵诗歌、散文等美文佳作。具体作法是:。

1.熟读课文,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如《有的人》《海燕》《听潮》等。

2.多记,多指导学生阅读。平时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如我给学生推荐的`.《唐诗三百首》等。多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这里指古今中外十大名著,在课下让学生广泛阅读,定期规定读一部名著。比如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长篇巨著。一般两个月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采用自由谈的形式,可以说从中学到哪些知识,了解了哪些人物,感悟到哪些人生的至理名言,妙词佳句等,不拘一格。

二、多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想让学生多开口,应该以平等、宽容、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我开始训练学生说话。有的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漏洞百出。我都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微笑着欣赏他们,接纳他们。从来不恶言讽刺挖苦。渐渐地学生放得开,胆子大,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我利用诵读课、阅读课、口语课等,挖掘学生的潜能。诵读课,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诵读时我注重张扬学生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用齐读的方式,而多要求学生个体来朗读。阅读课分两步走: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书籍,篇幅短小精悍,能用两课时完成。比如说一些游记、历险记、名人传记、散文等,易于课上完成。一般我多采用读后感、讲故事等形式。课外阅读,根据篇幅的长短,定期完成,假期也不例外。课外阅读我多选名著推荐给学生,多采用读书报告会等进行读书经验交流,平时我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和技艺,使阅读时效果明显。口语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像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简言之:学生口语表达要适合不同场合,换句话说,因情境生文。所以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

三、多写,多写指写作训练。

我们通常的说指口语,文章多指书面语。书面语要求比较严格,逻辑性强,口语一般随意性强,条理性差。口语和书面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应该说书面语是口语的延伸与发展,是口语的高层次,书面语要雅正一些。举个例子,比如早晨散步碰见熟人,我们就可说:吃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书面语就必须有一定语言情境来界定,否则就会笑话百出。口语看似平常,其实说起来并不简单。有时必须需要书面语的帮助,这样才能使说出的话声情并茂。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打个比方,如果说多读、多练是说话能力量变的积累,多写就是说话能力质变的飞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读写关系。多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说话要合逻辑,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平时应该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这对说话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具体做法是:。

1.是仿写。仿写是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我就指导学生学习拜访古桥一段的三层式结构进行仿写,即叙述(记叙)、描写、抒情三层结构。运用三层式结构来描绘家乡的一革一木,一山一水等。除此之外,学《荔枝密》一文时,让学生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2.片段描写、写调查报告、随笔、写读书心得等,也是我平时采用让学生练笔的方式。我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平时磨励、训练,所以学生作文水平迅猛提高。我的语文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自感获益菲浅。

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说话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上内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如幸蒙你认同,不妨一试,我自认为有益无害。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学生教师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十种能激发学生读书(主要指朗读)兴趣的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群体朗读法。

即全体同学齐读,类似于音乐中的大合唱,显得气势宏大,令人振奋。全体学生宏大声音的烘托,容易感染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减少顾忌,朗读的潜能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比较朗读法。

就是在朗读教学中引入比较的方法,通过多种多样朗读方式的比较,寻求适合特定内容的最佳朗读方式,从而揭示朗读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老师和学生的比较。通过对比,能悟出文章的朗读要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及朗读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比较方式在教学中运用的要义在于: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难以把握感情的课文,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指导。

三、表演朗读法。

就是分角色朗读。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表演,就会对课文加深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就能更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而学生在表演中,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演对情感的.再现,就会形成一些表演的技能技巧,这样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交替朗读法。

即一个一个的交替来读,第一位同学读书时由全班同学监督,一旦有读错的地方立即停下来纠正,然后由下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依然是读错就停,有错必纠,依次类推。读错可以理解为:添字、掉字、错字等。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易于培养学生读书专注的心态。

六、自选朗读法。

即由学生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抽取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多挑选自己能熟读的部分,因此能增强他们正确朗读的信心,使其逐渐的对读书发生兴趣。

即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推荐另一名学生朗读。这种方法易于使被推荐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荣誉感,读书的时候会更加认真。这种方法可以和“接力朗读法”配合使用。

八、模仿朗读法。

先由老师自我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抽取若干名学生作模仿训练,可模仿速度的快慢、重音的把握、抑扬顿挫的运用等。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重视范读的效果从而有意识地规范自己平时的朗读习惯。

九、设疑朗读法。

就是教师在让学生读书前设计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朗读寻求答案。这种读书法目的针对性较强,容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限时朗读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读前限定好时间,看哪些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最先读完。这种方法易于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增强学生读书的效率意识。

以上十种朗读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除此之外,配乐朗读、补充资料朗读、换词比较朗读、教师示范引领朗读等策略也能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它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论文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课程面临着来自全国教育改革的许多挑战。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对于学生来说,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会花很多时间在与他人合作过程中完成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团队合作包括组织、协调和管理团队、项目等方面的工作。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被确定为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企业寻找雇员唯一不变的要求之一是团队合作能力——同他人一起很好地完成工作并成为团队一部分的能力。每个员工必须能够同团队一起工作,而不是纯粹以自我为导向。员工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与团队一起走向成功。这些角色的和谐共处有助于建立一个强大的团体。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通常情况下仅仅关注个人目标,在团队中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不和谐性。学习怎样成为团队中的一员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一、教学策略。

团队合作教学活动被用于农业机械化的课程学习中。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团队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的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是通过一些团体活动,如开展演讲、模拟活动、写作论文、组织沙龙等来实现的。每个学生面临的挑战是解决自己团队选择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每个团队由3~5名学生组成,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哪个团队。以下几个方面被用于合作项目中:

1.每个团队分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机械化是如何改变食物和纤维的生产方式的?”“目前,正在被生产者使用的不断发展的机械化技术有哪些?”

2.团队决定如何收集背景信息。如通过查看网页,让队员准备一系列的图片来展示机械化技术是如何减少劳动力并增加农作物如玉米、小麦、棉花的产量的。

3.团队建立一个组织代表团队发言。如让学生总结每种新技术的特点,描述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作用等。

4.团队关于问题的解决过程要写一篇总结论文,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水平评估学生的表现。

5.团队选择向全班同学展示的方法,如通过演讲和文稿演示。可向全班同学提出团队发现的问题,如“在职业生涯中需要培养什么样的领导关系、人际关系和工作技能?”

6.每个学生写一篇关于亲身体验团队合作学习的文章,以解释自己在团队合作中学到的东西。

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会,总结教学成果。开展讨论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相互沟通交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讨论激发逻辑思维,培养倾听的能力,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帮助自己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教学成果。

关于团队合作学习的文章被用于评估课堂上学生团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些文章写于每一团队完成任务之后,主要是为全体师生提供关于团队学习的经验。下面的建议来自于学生的文章。

“我认为团队合作学习的方法很好,因为团队成员们的性格互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我们基于相同的兴趣,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平均分配了团队的任务,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分为口头上的和书面的,我们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通过讨论合作,完成了各自的目标。”

“各个团队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不一致,但学习方法是相通的,我们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学会了融会贯通的本领。”

“团队合作学习活动将我们每个人都融入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合作与学习的氛围。”

在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总结,是针对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证明,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效明显,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4]贾剑方.谈职业核心能力中解决问题的能力[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5(3):5-10.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摘要: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它不仅研究生物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作用和变化(物质代谢),还要研究能量变化(能量代谢),乃至信息变化。旨在探索生长、发育、遗传、学习、记忆与思维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以期改造自然、改善自己、增强生命力、造福于子孙万代。因此,新时期生物化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向着专业化、深入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必须提高他们的实际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实现理想。以生物化学专业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前言。

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目,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基础课程。所以,其逻辑性和抽象性是非常强的,知识的应用性也是很强的。因此,教学的重点自然就要放在原理探索和问题探究上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教学中必须达到的效果。所以,要想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兴趣激发、能力积累和经验总结三个方面入手,笔者围绕主题进行以下详细的介绍。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探究能力提高提供可能。

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自愿、自主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教学手段中也要注意凸显这一点。生物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科目。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现象,给学生设置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解决。如,在“维生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00多年前,远洋航海的很多船员都得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多数人牙龈经常出血,疲惫无力,有些人牙龈溃烂,出鼻血,严重者甚至出现发热、痢疾、水肿甚至肠坏疽而导致死亡。这种病的诱因是什么呢,船员们为什么会得这种怪病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听课,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理解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更多类似的例子和问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积极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究未知,更加有动力地学习和进步。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专业性的操作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兴趣激发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强调他们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粗中有细、细中有精,让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秉着科学探究的态度,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不断前行。

二、丰富教学手段,为探究能力提高提供途径。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如何达到高效性的探究学习,这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步骤中的关键一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比如,鼓励“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或者是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试讲”一遍,老师的责任就是挑出学生的不足,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人多力量大,一个人不能够考虑全面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另外,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代表性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例如,关于“酶的概念”的讲解,老师除了让学生思考之外,更要用一些有意思的实验来证明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原理。淀粉遇碘变蓝是常见的实验,也是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生物酶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人的唾液,然后,滴加碘液时就不呈蓝色了,这就是酶的分解作用,由此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和演练,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到更多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老师帮助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当然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把全部精神投入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三、生活化导入,为探究能力提高提供动力。

不可否认,生物化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实践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讲,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然而,生物化学又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去开启这扇大门,根据教学实情精心地设计,那么,就会使这门学科大放异彩。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生活性案例进行导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使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知识,最大化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胆色素代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个15岁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案例引入教学,结合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融入病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以胆色素代谢的相关知识探究发病的原因以及病理机理,从而使单调乏味的生物化学课堂生动活跃起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以利于学生的临床实践分析学习。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应该在生物化学教学上更为广泛的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陈旧观念,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总结探究,为探究性能力的提高助力。

问题探究结束之后,老师还要给学生总结的机会,具体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总结,一部分是思维总结。知识性总结不需要强调,思维总结部分需要说明一二。其内容必须包括本次探究过程的心得,自己在探究方面的思维优势以及思维劣势,在此次探究过程中自己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有哪些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的课堂笔记的要求,除了在上课将内容整理完整之外,还要附加上课下的思考。从老师的思维方式中得到的收获,或者是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的启发,又或者是反思自己的分析过程和实验过程而得到的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学习财富,学生需要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上,或者是单独的笔记本。然后定期进行整理,每一周都要给自己提一个要求,周末时进行总结,哪里做到了,哪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可以做一下评价,给学生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给学生更加中肯的意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经过这样高质量的反思,才能让每次探究过程都为自己的探究能力提升助力。在兴趣激发的教学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过度教学,一旦学生出现思维疲劳就要及时休息,可以通过听音乐或者是生物化学小笑话等来活跃一下课堂的氛围。否则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造成学生的对生物化学的厌恶心理,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总之,渴望了解自然、了解生物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老师在教学时最本质的理由。因此要注意在教学中展示生物化学的魅力,通过生活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发现求知的美好,发现探究的快乐。在玩耍和休息中亦能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有更多的启发。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以探究为根本,从精神和内容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罗辉,周三牛,郭红英,等.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高凤丽,罗辉,周三牛.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26):119-120.

4:郭红英,王毓平,刘文演.中专生物教学中环境和健康教育的研究:以金华商业学校为例j:.学科教学(生物),2011,11(42):190-19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大类。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在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简单枚举归纳(不完全归纳的一种)时,要注意多举一些事例,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训练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事例的属性或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上升到一般判断。例如教学“金属是否容易导电”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金属进行实验并做出判断,再得出一般结论。推理过程是:

铁钉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铁容易导电;

铜钥匙接入电路灯泡亮了,说明铜容易导电;

铝丝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铝容易导电。

由此可以推断:金属容易导电。

由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真实。为了检验它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对其他一些金属物体进行检验,只要没有发现反例,就说明“金属容易导电”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所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以上推理即完全归纳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浸在水中所有物体的全部情况,所作出的断定没有遗漏,而且所断定的情况又都是经过实验所证明的,因此所得出的“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结论是真实的。

(1)“求异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求异法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它在自然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要求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种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易确定被研究对象的真正原因。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为研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这一问题,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两个杯子大小,水多少,水温及放入高锰酸钾:请记住我站域名/数量,颗粒大小均相同,不同条件是一杯用小棒搅拌,而另一杯静止不动。其结果是:搅拌的杯子里高锰酸钾溶解得快。由于两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搅拌,由此可以判定搅拌是使高锰酸钾溶解加快的真正原因。

(2)“共变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共变法也是探求因果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自然对比实验教学中应用也比较广泛。其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同程度变化。那末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仍以《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为例,为研究温度高低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同时向三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30℃,50℃和80℃的水,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在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水温高低高锰酸钾溶解快慢。

30℃慢。

50℃较快。

80℃很快。

由此可以推断:温度越高,高锰酸钾溶解得越快。这样边实验边引导推理,既能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获得思想的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体会以及理解程度均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据此,本文在简要叙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笔者实践,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1引言。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必备能力之一,指的是人们在阅读时,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新课改实行以来,教育界认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应当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他们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而,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1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理解知识是建立在认知文字的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课上所有基础知识的理解。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不足,必须经过教师对课文中内容进行讲解、概括、分析才能理解文章的含义,进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就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常也较好。这是因为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想法的学生更愿意跟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也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文章大意概括或者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找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渐渐地学生就会发现每篇文章的闪光点,找到作者和自己的共通点,进而通过语言表达,展示出自己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加自己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帮助他们形成主动阅读意识的关键。笔者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讲故事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小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讲故事可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设置特定情境。情景引起的感性思维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共鸣,教师如果能在授课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情境,用感性情绪来感染学生,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容易。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常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课件的方式设置特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更愿意参加。课外活动的添加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会在课后让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将讨论结果写成读书笔记,然后进行组内评比。

3.2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尤其是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有非常大的激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感觉享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展开朗诵比赛,通过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诵将人们对总理离去的不舍之情表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周总理的课外故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之中,课外的好书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去阅读的。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区分好书和坏书。教师可以指定一些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的健康书籍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下一些优美的词句和格言,这些都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教师必须要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学生主动要学习知识,也就是说,现代化的课堂更注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喜欢阅读的书籍进行阅读。学生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爱上阅读,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其阅读能力。

4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适宜学生阅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3]张云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2013,(12).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了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判断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的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人文主义贯穿教学的始终,因此古今中外人类总结出来的其他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掌握正确的一般性的学习方法。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前人积累和总结下来的经验,能帮助我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如温故知新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方法、循序渐进和跳跃前进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等等。

二、中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以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兴趣从多方面反映出来: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课外事物的兴趣、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等。作为语文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老师,它能指引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也能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到自学能力。

2、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词语数词、基本的语法修辞学史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文章体裁、常用的听说读学知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常识等等。

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的语文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指导学生自学各种知识,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择注释;能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刊物摘要笔记、评注;能根据学习的目的、重点难点,查找资料,编辑目录索引;能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作简单的演讲;能积累素材,规范写文章,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只有掌握这些语文技能,学生才能在碰到任何一种读物时,积累更多的知识,学以致用。

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象丰富多样、听说读写转高度集中、判断分析和综合深刻严密、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面较正确灵活等等。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具体的做法有:

首先,通过座谈和指导并付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这样不仅能从思想上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态度;而且能在情感和个性方面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态。

其次,在课内课外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自学氛围,诱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并不断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语文的习惯应用在学习课堂外的知识。

最后,通过学习,掌握语文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有的语文文化知识,培养应具有的各项语文能力,从而指导其他的各项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较完整的非智力素质,使其喜欢学、自觉学、习惯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使其善于学、学得懂;

3、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其学而有识;

4、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其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具备较健全的主动的语文自学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教学思想,并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其次,语文教师应反复灌输:方法的学习是最总要的学习,学会自己学是最根本的学习观念,并调动一切语文教学手段,在一起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熟话说:学生要有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方法学、学习学、语文学习法面的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要求。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利用遗传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取了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公平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水平。

万众创新”是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和实施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联系生物技术专业各专业课程的重要节点。众所周知,遗传学和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一样,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创新发展过程。因此,通过遗传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作为遗传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学实验教学不仅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更是教师利用综合性、拓展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综合性、拓展性实验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应该尽量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基本实验设施,利用学校设立的专项资金对实验室进行装修改造,配备遗传学实验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如普通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等仪器、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另外,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将学院共享中心拥有的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在管理人员协助下对本科教学开放。

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面临如下问题:实验课时有限,难以安排较多创新性实验;传统实验教学资料十分陈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拓宽。一是支持教师在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时,带领学生对实验所涉及的各种步骤进行优化调整,并利用研究数据确认可行性。由于试剂的配比、实验条件的设置等都会影响最终实验结果,因此这一优化调整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又可在实验过程中添加自主创新成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赋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二是合理开设拓展性、开放性实验,这对学生接触前沿科技动态、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拓展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负责准备基本的实验试剂和仪器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将学生分小组后,让小组内成员相互配合,完成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调配所需试剂和仪器等实验流程,并要将最终实验结果做成展板进行评比。这种模拟真实科研的实验,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求真精神。此外,教学资料是实验教学所需的基本工具。丰富的教学资料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由于遗传学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规律和机制,其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研究进展的快速性决定了让学生了解科研设计思路往往比掌握某个具体的实验技巧更为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帮助学生分析高水平遗传学研究论文的设计思路,了解遗传学研究中所涉及的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实验技术与环节,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

3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1]。例如,师生面对面交流实验心得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由于理论课时间和形式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难免存在障碍,而实验教学则少有羁绊。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共同探讨实验方案,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2]。鉴于有些遗传学实验的复杂性,若仅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学生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利用手机教育app整合的丰富教学资源和强大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实验教学的课外自主学习。这一举措既保障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又突出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建立公平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考核中,由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比较单一[3,4]。如何公平、有效、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成绩判定中除了对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进行计分以外,还对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创新性与合理性、实验过程的规范性与正确性、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也进行计分。上述做法不再以实验结果等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学生在遗传学实验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这样才能公平、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效果。

5结语。

为了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从强化实验教学设施、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和更新,以期更好地为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阅读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本身的听说读写一系列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且对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可是,目前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情况却引人注目。这里姑且抛开学生方面的原因不论,就教师方面来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以下从学法指导的角度谈几个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要特别重视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体阅读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是:读物的整体内容和读物的整体形式。读物的整体内容又可分解成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和读物思想的整体内容。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是指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问题、什么主张、什么见解等。读物的整体思想内容是指通过材料整体内容的表达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生活情趣、哲学道理、道德品质等。读物的整体形式也有两个方面:文体方面和语言方面。

整体阅读的三个层次是:篇的阅读、段的阅读、句群的阅读。篇的阅读范围还可扩伸到单元的阅读、系列丛书和宏篇巨著的阅读。在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就整体把握的意义上看,最关键的是篇的阅读。篇的阅读是读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必须全面、准确、深刻。

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解决好了,句群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段”是指意义段,不是行文的自然段。段和句群是相对于篇来说的,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都有一个整体概念,都是以“篇”的整体为存在前提(基础)的。段和句群的整体阅读方法与篇的整体阅读大致相同,仍然着重于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仍然要注意村料内容的观察了解。

要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首先具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中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比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立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

二、分析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大的层次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和排难解疑能力。

阅读的分析问题能力,就是通过读物材料内容去认识读物思想内容的能力,而读物思想内容的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才能得之。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本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有时为了求得对读物某一局部(如段和句群)的整体性思想内容(即本质)的认识,又得用归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归纳也是分析。

在分析、归纳问题时、阅读的难点在于读物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容)与形式是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比如,茅盾的《风景谈》;通篇以谈风景的材料内容来表达自己对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之向往、崇敬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呢?第一,读物中选取的六个风景片断有五个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第二,在描述每一个风景是真正的风景——人类,有崇高精神的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第二自然;第三,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写真正的风景中的那些具有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及时代氛围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把内容和形式结合、统一起来了。

阅读分析的方法很多,但从使用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文字分析的层次和哲理审视的层次。前者是较低级的层次,但却是最基本的`层次;后者是较高级的层次,但却较难掌握这个层次的分析方法。而如果阅读只停止在文字分析的层次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难于提高水准。所以,哲理审视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应成为当前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认准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性,高屋建瓴,打开阅读新局面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呢?归纳起来要注意两个基点,抓好五项措施。两个基点是: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和阅读过程的着重点。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如前所说,一定不要把教材内容的理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只把教材当作阅读的例子、教学的工具、达到目的的手段、到达彼岸的船或桥梁。要注意对阅读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阅读过程的着重点是指阅读能力的第二大层次上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哲理审视能力。此外,培养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还须注意采用五项措施:

第一、从纵向上,时刻注意将课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从横向上,处处留心将正学课文与前后已学或将学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第三、从读写上,时时处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用读与写的有关知识的角度变化和结合来培养阅读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提高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亲历语文境内,手、眼、耳、心教调动起来,和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同时代沟通。

总的说来,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要力求“活”起来,力戒“死”下去。只有“活”起来,才给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产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如鱼得水,游向海洋。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

李元海。

摘要: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虽表面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循序渐进,开发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撰写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高考考纲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的五种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我谈一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核心应归结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人们常说,要提高人的素质,归根结底也就是提高思维素质,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答物理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造成解题中出现思维障碍,针对这一现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交给学生,读题的时候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物理名词或较为典型的物理规律的叙述下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学生在分析物理过程就能快速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个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开拓各种思维渠道,以便从不同思维路径达到同一目的,提倡一问多思、一题多变,多探索,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灵活的接受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提高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人们思考问题常常反过来加以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做匀减速运动的刹车问题,让学生反过来思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这样反过来多角度思考,对提高学生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说明解释物理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弄清实际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了经验的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发热等问题。

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

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出汉”,卫生球消失等生活现象,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等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而决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等。

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

首先,使学生明确目的,启发学生思维,揭示事物本质。观察不等同于一般的看,它是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启发其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了解其发展变化特点,以至最后探寻物理规律。

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新的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有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

1.注意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保证正迁移实现,清除负迁移。

在教学中要一定防止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前面学习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影响后续学习,只有形成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保证实现正迁移。

2.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在学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特别是横向之间的概括,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不仅促使学习向深度发展,而且可以顺利理解新的事物。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新事物的应用,并把新事物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并能够顺利地发生正迁移。

3.重视演绎推理作用的运用和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组成和框架,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演绎推理的作用以及演绎推理方法的培养。学生掌握了演绎和推理,才能使知识进一步扩深和展开,对后续的深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正迁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论文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这一特点,对计算机课程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环节,采用“理论+实验+设计”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使课程实践环节比以前得到大大的加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程设计”这个实践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由任课教师完成。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不但要求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理论的实践应用,使学生的实践教学不再是一句空话,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训练得到有效的保证。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是由多门课程即“课程群”和很多教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可分四个层次[1]: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以及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能力。这个四个层次有一定的逻辑先后关系、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狠抓学生这四个层次程序设计能力的训练培养。

基本程序设计能力是程序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也是后续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由大学一年级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来完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表现为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提供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语句和函数和过程独立地编写解决简单问题的程序,在一定的程序设计集成环境下独立地上机调试程序,掌握最基本的程序测试和调试的方法。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程序设计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教材的选用,到任课教师的安排,都必须进行周密的考虑。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谭浩强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启蒙教育,是比较好的选择;教学人员安排,要求至少具有三年教学工作经验、工作责任感强的老师担任此课程的教学。

学生在学完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后,只掌握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能编写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程序(代码通常不超过20行)。对于复杂一点的问题,还不能运行模块化技术分解一个程序的功能进行设计程序。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主要由《c语言课程设计》完成,由《c语言程序设计》教师担任,更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教师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程序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按功能进行分解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子功能,用c语言函数分别实现各个子功能,并使每个函数包含程序代码长度符合学生容易理解的代码长度。

案例教学法是快速培养模块化程序设计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精心准备几个典型的案例[3],并对这些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运行程序和阅读程序代码,分析程序中各函数的功能和算法,分析各函数间的调用关系,使学生对程序的一般组成和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类似的实例,编制一个程序实践,使学生逐步适应和学会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学会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编写出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程序的能力,从而掌握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教师要对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做进一步加强、提高。

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非常广泛,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数据库应用系统,因此,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单机环境)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据库原理》、可视化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如vb)等课程设计完成。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保证这种能力的训练。一是教师讲解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如vb、delphi)课程时,一定要仔细分析一个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种生动实用的案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很容易使学生理解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规律。二是通过随后开设的《数据库课程设计》、《vb课程设计》、《delphi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己用学到的知识,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这种反复的训练,使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

五、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

随着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应用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的变化,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多层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模式成为系统开发的主流,掌握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思想,也成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种体系结构的软件设计,要考虑两个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业务逻辑层(也叫应用服务器)设计,是程序设计的一个重点难点。另一个是网络环境下,软件系统部署和运行在多台计算机上,需要相互协调地工作,必须考虑网络通信协议的使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怎样建立连接,以及怎样实现数据的交流等因素。

这个层次通常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培养和计算机网络课程开设后进行。多层分布式系统开发编程技术训练,可以在第三个层次培养案例基础上进行,只需将系统的单机环境改为网络环境,教师学生都只要把精力重点放“多层、分布式”技术上,既节约了时间,而且效果好。

六、加强实践环节要求和管理。

计算机课程光是“听老师讲”和“自己看书”是绝对不够的.。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要求和管理。“理论+实验+设计”教学模式,表明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还得管理好实践环节。对于课程的实验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落实管理。

一是抓好常规实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上机实验课,要像理论课教学那样,每次都要明确指明实验的目的、要求,对上机实验内容要精心安排,对学生上机实验要严格监督。

二是抓好课程设计,即综合实训。为了快速、有效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通常由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分析几个代表行的案例,然后由教师布置一些事先想好的课程设计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每一个小组要挑选一到两个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让他们对本组项目全权负责,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积极作用,既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压力,又有利于课程设计质量的保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课程设计落实得好,将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得到迅速成长,教学效果也显著。

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对待实践环节,防止学生复制或不做,比较好的办法是要求每个学生提交实践作业,并进行批阅,批阅的成绩,参与课程结束的期末成绩评定,实践表明,这种办法效果非常好。

三是组织各种程序设计比赛,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编写程序代码,对于程序代码编写多又好多学生,给予表扬和适当的物资奖励,提倡在大学毕业前,编写10万行代码。试想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编写了近10万行的代码,程序设计能力一定达到较高水平。

教师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通过科研项目活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在进行科研过程中,可以将优秀好学的学生吸收进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开发。将科研与学生程序设计设计能力培养两者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八、结束语。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同时又是最重要的能力,需要花大力气培养。试想一个软件开发团队,如果没有几个程序设计能力强的程序设计人员作坚强后盾,无论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做得多么好,最终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值得去研究和探索。不断改革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出更多满足时代需求的合格计算机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培养能力方法和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人文教育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职教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非科学型,是技能型而非理论型,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因而职业技能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技能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培养技能方法,对于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和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它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其次是标本、模型和图表,可供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颜色改变、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等等。还有教学中使用的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

观察是人们感官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认识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引导他们把观察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观察的越深入,思考的越深刻,越有利于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例如,验证kmno。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能力,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产物的颜色、状态,分析可能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积极思考,用所学知识,做出科学、准确、规范的记录。最后得出kmno。在不同的介质中氧化能力是酸性介质中最强、强碱性介质中最弱,他们会带着成功的喜悦获取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会相互合作。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能够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技术熟练工,对一些特殊岗位,要求员工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解决实验问题、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规范、娴熟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常的测定、熔点的测定等实验,让生充分体会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须通过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经过这样逐步的训练,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进入岗位、顺利完成各种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培养环保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是人人都无法回避、无法离开的。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并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更不用说化学药物对人们防病治病、高质量地享受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提倡文明适度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中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进行实验操作,都应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例如,在讨论元素与化合物的内容时,涉及到一些有毒气体cl。、so。、h。s、n02等,特别强调它们逸失在大气中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危害环境。因此,在讲解制备反应及检验物质的性质时,必须让学生设计如何吸收多余气体,而对于一些含毒物质砷、镉、汞等废水,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回收,实验结束后按要求进行一定的处理。由此,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以人为本,为企业的“三废”处理献计献策,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培养自学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劳动者。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终身化教育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使他们在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方面,胜任知识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化学学科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观察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并从自学内容中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而能作出解答。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相应的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利用图书资料或网上信息,让学生查阅有关知识的背景、发展以及研究方向。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给出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题目,要求他们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再进行点评,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同时,按照课程进度,每一章结束后,希望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总结。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凭借课外书刊和资料,能够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未来的职业或变换的岗位中,能够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得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劳动者。

总之,化学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根据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知识的传授主要在课堂内,但不能关门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让他们明白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能力的培养。“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各种能力的获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从日常教学作起。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课堂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实践表明,阅读效果的好差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有关。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强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状态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激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知识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回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里可爱的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模仿。在表扬了学生的优异表现后,我说道:“学校将要举办一个‘梦想成真’的童话剧大赛,全校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同学们愿意参加表演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从而引入了新课。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常把阅读过程划分为粗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读阶段,先读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熟读阶段,安排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精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读、熟读和精读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这样的阅读流程,学生对课文就基本能理解和掌握了。同时,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字蕴含的深层意思。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加透彻,才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童话、寓言等课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近作者、走近文本,从而正确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了解古时服饰,动手制作表演道具。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他们想象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对课文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内心的深层体验。这一课中,表演这一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高质量阅读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学生在读到第四自然段时产生了疑问:“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此时,我借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段文字,并揣摩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学生读后渐渐明白:“苏轼要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一个词“眼睁睁”,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终于理解了:月亮本身并没有感情,更不会和苏轼过不去,苏轼的埋怨确实是无理的。不过他的埋怨却是有情有义的,因为手足情深,思念弟弟,他才会埋怨圆圆的月亮,这是触景生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学生从疑问到反思再到理解,能设身处地领悟主人公的心境,提高了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使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现在初中生实践能力普遍不强,为此,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探索并总结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认为实践能力就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吸收、整合支持性教育资源和个体教育资源,适应社会生活,解决基本实际问题,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的实践主体地位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着手:

一、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与学生动手能力的体现,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最根本有效途径。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多种形式。

演示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实验条件、教学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演示时间基本以老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在实验之前,我采取集体探索,师生共同完成的方式。如在学到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则运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有关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用什么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再请2个学生上台共同完成演示。

演示实验只是部分同学有动手的机会,化学实验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化学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仪器、药品的选用、原理,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最后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问。有些同学实验可能失败,就由实验成功的同学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实验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化学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设计多种实验方法,从中找出几种合理的实验方法来。通过学生对实验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换一换等方法进行创造性设计改进。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装置、步骤、收集方法进行探索。学生根据氧气制取的原理,分别做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根据实验中产生氧气的量、速度、对环境的影响及药品的回收利用,学生总结出过氧化氢制氧气是最好的制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享受到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由探索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编成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着重利用实验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达到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解决一连串的问题。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我在授课时有意识地进行多向性思考。

如在新课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何不同时,对如何证明空气存在的思考,对如何收集空气的思考,对如何收集家里空气的思考,这样的练习对学生如何收集呼出气体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有物质就有化学,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直接有效的环节。在学习了金属后,我要求学生在家里观察哪些物体容易生锈,帮助除锈及如何防锈。有些同学回去后发现铁容易生锈,有的`同学便在自行车链条上涂油,有些同学甚至自己在金属表面刷漆,在生活中他们利用化学知识培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有信心、有能力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我要求学生做到每学期看一部关于化学与生活题材的影片,利用化学方法为社会做一件好事。

化学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了解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观看化学与生活题材影片后反响很大,发现化学在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原来这么重要。譬如“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家庭装潢”,都是与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我校(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地处农村,许多同学家里的热水瓶底有很多水垢,我发动学生开展了一次为农村家庭除水垢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家里的热水瓶利用稀盐酸除去了多年的水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体验到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利用化学知识做了好事,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反响很好。

近几年来,由于我在化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效,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协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同学们的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寿初中)。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课程的开设上是“杂烩式”的简单拼凑,开设的课程种类太多,使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向模糊,而且这些课程又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专业学科知识,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技能不理想。以至于学生常常感到“面面俱到,但面面都不到”的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不改变学校开设课程的前提下,思考开辟课外途径,可充分利用课外闲暇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完善能力结构。

2.2弥补“侧重专项技术,其应用性不强”的不足。

目前,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与基础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无论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与原来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仍以追求专项技术上的精深为重点,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的培养。特别在专项技能教学上,忽略了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求挂钩,造成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基础体育教学改革,在工作岗位上产生束手无策的感觉,不能满足基层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需要,使学生觉得难以胜任基层体育教育工作。因而,有必要充分利用课外途径,通过参与开展的各种教学比赛,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小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同时提高学生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2.3弥补“教学实践机会少,教学能力不强”的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学课程都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缺少专门的教学能力的实战训练课程,致使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少,不益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尽管各高校开设了《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但人多课时少也无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因此,毕业前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然而体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仅仅三个月的实习时间里提高教学能力是不可能的[2]。为此,通过课外途径开展的教学课件设计比赛及试讲练习,再加上毕业前的实习,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已成为一个国家国力的真正标志,而劳动者的能力水平又是劳动者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部门的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比如说,努力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发挥起主体作用,每节课都频频提问让学生回答,组织学生讨论等等。但是设置的提问往往缺乏思维的开放性,答案是围绕教者的单一轨道,讨论也是走过场,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是不求实效的。这样下去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我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现拟名为“学生授课教学法”。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个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我就结合“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尝试来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1、“学生授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学生授课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学生授课教学法”适用于新授课,而且是教学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教材中大约能占三分之一以上,不能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这样的教学内容由学生来表演,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授课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3.1学生备课在课前3~4天,教师将课题布置下去,同时给学生简单讲解备课的基本要领、注意事项等。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识地灌输和培养学生,如何抽出本课题的主线,如何围绕主线展开联想,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如何用充分而详实的论据来为自己的授课增加色彩,如何制作和利用教具等。通过备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收集和整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

3.2学生授课学生通过备课以后,写出简要的授课提纲,作为作业收集上来,老师认真审查,找出其中非常突出的几个同学,再根据学生自荐、学生推荐等方式,最终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主讲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本节课的内容讲述完毕,时间规定位20~25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创造能力等。

3.3学生讨论主讲同学授课结束以后,全班同学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论质疑,一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讨论回答,时间大约为10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等。

3.4教师小结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教师要把本节课主讲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然后对其教学内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讲解,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这个环节时间大约为4分钟以内。

3.5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完毕后,将印好的精选练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5~6分钟内完成,然后讨论3~4分钟,直到全部习题全部弄通弄懂为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4、尝试结果。

这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广泛参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请听听学生们自己的感想:。

“以前我不敢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自己的勇气,给了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讲台上,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这十分难得的机会。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高兴过,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大型的场合中露脸过,今天我太高兴了。”

“我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老师上课真的是不容易!”

以上是我尝试“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具体体会,其中肯定还有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今写与此,以求教于方家,使之更加完善。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的价值.。

3、贴近生活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挖掘教学知识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和奇异美。

三、重视实习作业,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以致用。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化学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学生们需要有一个“学进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上好化学课?有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有益的经验,笔者仅就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摆布设疑,启发到位。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需要初步的理解,教学中要善于发挥学生会观察思考的有点,设立一个个新颖有趣的“谜团”,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开发思路。这样,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开,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增长。观察能力可分为静态观察、动态观察、综合观察以及定性、定量的观察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问题,要想对它的认识比较深刻,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各种物质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二、创设意境,调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共生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脉搏与兴趣点,使其入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讲“轻骑的实验室制法”时,不妨让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透过某个知识点,仿佛自己跨越时空,严肃、认真地做着化学实验,试验制取一种最新的`气体。随着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与演示,意境也不断扩展与深入,学生身临其境,学而不厌。再如,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题时,结合生产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例编拟一些实用有趣的应用题,如1。生产上要用10%的硫酸溶液清洗钢材。配置10000毫升10%的硫酸溶液需98%的硫酸溶液多少毫升,兑水多少毫升?2。一户农民春季选麦种,用10―20%的食盐溶液。现配制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要食言和水各多少千克?这样,学生感觉他学的知识就在自己周围并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乐学、乐做,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三、运用佐料,活跃气氛。

烹饪学最善于使用多种佐料,制造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在化学教学中,一个故事、一条谜语、一句顺口溜都是教学中难得的佐料、一种点缀,学生们得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活跃的气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按化学学科特点可分为静态想象、动态想象、探索性想象等。在学习分子、原子等概念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宏观的物质来想象微观的模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都需要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化学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中接受的知识易懂易记。比如,讲解“结晶”这个化学名词时,用一条谜语“下雪天出汗”吸引学生做深入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概括顺口溜:“大理石和稀盐酸,固体制气记心间,两物混合反应起,瓶口向上来收集”,读来郎朗上口且便于记忆。另外,不失时机地讲述化学史,树立国内外一些化学家的光辉形象,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上进心。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作化学教学语言的佐料,活跃课堂气氛的因子。

四、趁热打铁,精于总结。

课堂教学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结及时、概括精要可以使一堂课成功、圆满、余音绕梁。在学生兴趣高涨、聚神听讲时金言即出,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一石,层层涟漪荡漾开去,又如妙曲升华,听者动容,素手一停,余音不绝于耳。例如,在讲做“精盐提纯”四步实验时,概括成:“一溶二滤三蒸四移”便于学生增强记忆;过滤一下应注意的几点事项时,总结成:两低三靠一紧贴,有利于抓住重点,记忆深刻。这些都有助于精炼重点、加强记忆、深入理解,有利于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认真研讨其特点,总结规律,勤于教学实践,发挥其艺术作用,化学教学会更活泼、更生动,寓教于乐,教而不厌,教而不疲,教学相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通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运用灵活,而对于基础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偏差。深究其原因,我们调查发现这与学生缺少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综合性低、教学实践活动不足等有关。因此,在这次研究后发现将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开展教育实践,开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模拟教学、教学实践、实习教学三个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教学能力培养。

关键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社会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一次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培养高素质、高综合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意义在于:体育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课余锻炼、课余竞赛等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第一,在实习学校中,随机抽选20名高级体育教师。第二,访谈专家的对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授及老师。在各实习学校中随机抽取指导实习生的中学体育老师20名,通过他们调查180名实习生在实习学校中教学能力的表现。

1.2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为一级检索词,寻找了与本研究思路相近文献作为本研究参考文献进行阅读。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当代体育科技》等大量学术刊物,为本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与评定。结合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根据导师及相关老师的意见设计了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对问卷初稿征询了专家的意见。最后在修改之后进行问卷信效度的检验。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的导师特意将笔者的调查问卷发给相关专家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初稿进行了内容效度评价,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证实问卷可信度,综合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编制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发放给中学体育教师,另一套发放给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间隔两周后重测,对于检测结果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调查问卷相关系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问卷r=0.87,实习中学教师问卷r=0.84,表明两种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采用常规统计方法计算调查结果中每项能力的5个选项分别所占的百分比。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中学老师发放20份问卷,回收20份,有效问卷为19份,有效回收率95%。教师问卷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问卷回收及有效情况如表1所示。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统计。

1.2.4访谈法。

本人走访了部分对于体育教育颇有造诣的专家,以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相关体育教学的老师,从中获得了许多的意见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

(1)实习生课前准备能力:在本研究调查后发现,实习生安排教学场地及器材的运用能力较强占69%(以较强和很强学生所占的比例之和表示,下同),其他能力处于一般水平。但使用体育教材能力强的`学生为32%,教学设计能力强的学生为33%。

(2)实习生教学实施能力:在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中尤为重要的动作示范及指导能力强的学生为66%,组织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为54%。在教学实施能力的16个子因素中,学生的教学能力总体较强特别是运用口令74%能力强者所占比例较高。然而学生在设立问题的能力偏弱为26%。

(3)实习生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中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体现就是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其中,实习裁判能力强的学生为64%、组织比赛能力强的学生为48%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能力强的学生为47%;而指导训练队训练能力不强28%。

(4)其他教学能力:中小学忽略了实习学生在教学中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两个教学能力强弱影响因素分别是24%和38%。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能力的评价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课前准备能力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第二,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点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第三,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是体育老师教学能力多元化的体现。

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1)课前准备能力:我们在由专家所认定的课前准备能力的7个因素中,在调查后发现,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有:体育教材的使用能力为69%(以很重视和较重视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表示,下同)、教学场地及器材的布置能力为69%。而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偏低,仅占27%。

(2)教学实践能力:老师所注重的有课堂教学能力有:使用口令93%、组织活动82%、动作示范79%、指导动作技巧69%。

(3)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老师有80%,注重培养学生裁判能力的老师有79.%,注重培养对组织竞赛能力的老师有44%。

(4)其他教学能力:老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注重程度不够。

2.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课程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

(2)严格的实践教学缺乏。

(3)缺少综合考评学生教学能力的机制。

2.3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对策。

2.3.1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各门课程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实际去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使用“行为导向”教学为理论原理,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化,变“中心型体育教育学科”为“综合型体育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模式。

2.3.2开辟全程培养,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用全程式,多次、分段教学实践的方式,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实现。

2.3.3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在综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部分学生在运用基础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学综合能力不足。

(2)课程综合性不强、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学实践不足。

(3)由于缺乏系统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一些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多为训练型,只会带训练。较难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4)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调没有趣味。

3.2建议。

(1)将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

(2)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3)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分段、多次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实践以及采用“档案袋”式系统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教学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接触中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2]梁晓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31(12):201.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人的探究动力来自于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对事物产生的质疑,引发求知欲,从而设法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有创新能力的人,最初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培养起来的。化学教学也是如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创设出问题情景,情景的创设最好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经验或者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来创设,让学生产生质疑,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探究溶液的导电性时,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食盐水能导电进行实验:插入电极,打开开关,小灯泡马上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教师可设置问题:为什么食盐水能导电?食盐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溶液导电的原因。这样就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较好地发挥。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特点,其中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要学会进行多角度探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例如,在探究naoh溶液能否跟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这一课题时,若学生创设的探究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矿泉水瓶或者一个铝制饮料的易拉罐做实验,先在瓶或罐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口,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发生的反应,从加入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所以学生探究出瓶或罐变瘪的现象,忽视了罐本身为“铝”与naoh反应,产生气体,变瘪的罐又鼓起来,而塑料瓶无此现象。

3.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

化学探究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所以实验的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探究问题的实验,补充教材中一些演示实验的不足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从多角度去探究某个课题,观察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科学性结论,这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也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例如,以教材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排入空气中易污染空气为例,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请学生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的问题,从仪器的选择、安装、净化二氧化硫所用的药品,都由学生选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会“创新”成功的滋味。

4.探究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1)探究能力培养中要注意学困生的培养,学困生往往在这方面能力比较低,平常他们学习懒得动脑,懒得动手,甚至调皮捣蛋,知识面比较窄,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懒得学,不重视。如果不关注他们,他们就无从着手,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他们的学习会越来越困难。但细想一下,学困生往往有他们的优点:个性较活跃、好动、好玩、头脑也精灵。如果教师能层层诱导,引发他们到探究问题的轨道上来,他们的探究、创新设计实验能力往往很强,因此我们应注重学困生的培养,不能抛弃他们,不能埋没他们潜能的发挥。引导好,也许将来会有无数个像爱迪生、达尔文、比尔盖茨那样的顶尖人才在他们之中产生。

(2)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常的教学中是一项艰巨、持久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耐心有恒心,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活动的器材、药品等,教师都得准备,所以我们只有重视教育观念彻底改变,改变过去那种抱着一本教材讲到底的思想,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负责的态度,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3)探究能力培养的教育,还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及时了解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了解边缘学科的知识理论,了解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有能力从多学科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的基本宗旨是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旦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起来,学生自主学习、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明课外途径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弥补功效,并探索课外培养的途径,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满足基础教育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课外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包分配”到“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就业形势;同时,随着新一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化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高校作为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定位于培养体育教育人才,服务于基础教育。因此,为实现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适时调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及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仍局限于课程设置体系内。因此,着眼于课外活动、充分挖掘课外培养途径,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成为一种必然,它是课程体系培养的有益的补充。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为了在基础性的理论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专化学教学务必有效地统一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将化学课程的讲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当中的化学实例,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目的地统一实践和理论技术。例如,教授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的时候,因为学生毕业之后参加药厂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等方面的工作,所以这种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需要的化学能力和知识重点是理化试验与物质的称重。这就要求中专化学教师在试验以及理论教学中,联系药厂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通过化学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化验室与生产车间的实例实施教学,这样一是能够借助实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二是为了学生工作奠定基础。

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组织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做实验之后,可以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化学理论知识,以及实现自身动手操作技能的提高。当然,不少中专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演示,也就是教师对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做实验,教师对学生做实验的过程进行观察,进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如此的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未能够切实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学生自主实验或者是边教边实验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授《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当中的钠化学性质实验的时候,倘若借助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难以完全把握钠的化学性质,像是硫酸铜与钠进行化学反应之后,难以瞬间获得由氢气与氢氧化铜形成的蓝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对如此的实验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全面、系统的教学法,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自主设计。具体步骤为:学生在硫酸铜的溶液当中放入一块钠金属,看到硫酸铜和钠进行反应之后形成了大量的气体,之后蓝色的沉淀物在溶液里形成,然后将无色的酚酞滴入溶液当中,发现溶液未曾发生颜色的改变。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后,能够明白盐溶液跟钠反应之后形成的`气体并非氢气,而是一种金属单质,氢氧化铜就是蓝色的沉淀物。教师以这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化学实验操作的安全教育。

在化学实验当中会长时间地应用一系列的化学仪器装置、药品等,并且一部分化学试剂的有毒物质比较多,像是芳香烃和苯等物质有着较强的挥发性,如果长时间地接触,就可能造成白血病。其他的一些试剂也存在着一定的毒害,在人体皮肤接触或者是呼吸之后都能够导致一定程度的伤害。像是乙醇和乙醚等溶剂非常容易燃烧,倘若不适当地进行操作,就会导致火灾的出现。然而,在平时的理化检验和化学实验当中会经常性地应用这一系列的试剂。因此,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安全操作实验的教育对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而言意义重大。在中专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物质的特点,有重点地教授学生化学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现场操作使学生的印象加深。例如,教师应当讲解在实验或者是接触芳香烃和苯等化学物质的时候务必应用通风半密闭试验台或者是将实验室的通风装置打开。由此可见,化学安全教学的重点是化学实验操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不断地演示与重复强调中,能够防止学生不适当地操作而导致事故的出现。

四、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众多方式中,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非常关键,它属于中专化学教学的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元素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于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对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分析和探究全球气候为什么会变暖,这跟哪些化学元素有关,有哪些策略能够有效地处理世界气候变暖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收集与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到一些企业实施调查,注重调查一些存在严重污染的企业,自主设计处理策略之后,向企业或者是有关的政府部门提交。学生以如此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试验,能够明确s、c、o等元素跟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并且在不断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在中专教育结构的组织当中,中专化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其他课程难以实现的。因此,中专化学教师务必尽职尽责,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注重自身引导功能的发挥。相信在教师、学校、学生一起持续努力下,中专学校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实践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很难弄懂化学学科性质,不知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目,也不知如何学习化学这门课,因此或多或少地对化学学科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性质,然后再按部就班地去认识、去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化学的第一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它是学生喜欢化学,学好化学的关键。上第一堂化学课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我带了一瓶石蕊试剂和一瓶酸溶液;一根木条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来到课堂上,神秘地说要为学生变一个“戏法”。学生瞪着大大的眼睛,想看我究竟要做什么。这时我向无色的酸溶液里滴了一滴石蕊试液,无色酸溶液呈现出红色;在学生啧啧的好奇声中,我就势点燃了木条,把这个燃烧正旺的木条伸进了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瓶中,木条瞬间熄灭……看着学生们充满疑问的眼神,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这就是化学的奇特,学生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很快就被激发起来了。这种简易的化学实验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和魅力。初中学生活泼爱动,尤其是对动手操作情有独钟。我便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感觉化学这门课程的乐趣。例如,在上化学课时,我尽量选择在实验室上,因为在实验室,学生心情轻松愉悦,对教师讲的较抽象的化学知识,借助形象的实验理解得会更透彻,掌握得会更快。在学生动手做实验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悉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亲自指导学生的操作步骤,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借助实验培养学生勤动手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做到有效设疑,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我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成立了化学兴趣小组。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化学方面的问题或不解的现象,都可以在兴趣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探讨。这样一方面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把化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为什么在生煤炉的房间里,如果房间密封较好,人容易中煤气甚至有生命危险?还有长久不进人的菜窖为什么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若蜡烛熄灭,人就不能进去,以免发生事故,这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的设置,会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意识。

历史上,有关化学的成就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事实资料,来增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例如,我国自建国以来,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胰岛素,这标志着我国在人工合成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86年,我国率先发现了高温超导体,实现与世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伟大目标。另外,我国独立的解决了稀土分离、生产和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应用稀土的第二大国;我国还自行解决了石油炼制和加工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等,这些史实资料都会让学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也增加了他们希望学到更多化学知识的信心,为国家争光添彩。在展示这些资料的同时又不失机会地为学生上了一趟生动的励志课。

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化学教学时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生活实际来讲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例如,生活中水污染非常严重,但为了人们的健康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大部分人都在饮用纯净水,那么纯净水厂家又是如何净化自来水呢?让学生怀着这个问题来探究水的组成以及水净化的原理,学生兴趣浓厚。这样类似的问题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更加愿意弄清楚问题的`原因了。另外,还有铁这种金属,大家都很熟悉,并且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同样是铁制品,为什么有的很容易生锈,有的却很难生锈,放在潮湿的地方铁很容易生锈,而在干燥处的铁却很难生锈?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很容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却很难生锈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其原因,思考有关铁的化学知识,无意中就实施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化学知识知道了氧气和水是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能预防铁生锈:氧气在有水的环境中和铁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氧化铁的东西,它就是铁锈;至于涂了油漆的铁不容易生锈的原因,是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例如怎样预防和减少矿井的爆炸,以减少更多的人身和财产损失,不能向下水道丢烟头,以防引起爆炸等等。教师若能这样有效地利用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其实,生活中存在的有关化学知识的情形,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些都待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开发,从而让其为人们所利用、所使用,使化学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综上所述,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作为第一要素,具体可通过演示实验、有效地设疑,用我国在化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开展化学探究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化学方面的技能和应用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化学方面的探究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