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三语文教案全册(汇总6篇)

时间:2023-10-01 00:40:50 作者:薇儿 2023年初三语文教案全册(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初三语文教案全册篇一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它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它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画中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2.学习课文。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区别与联系。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比较教师所列其它文章与本文的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会意义。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初三语文教案全册篇二

以“雨”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雨在不同的季节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情致,请你选择一个季节中的雨作为描写的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参考题目:春雨霏霏 残荷听雨 雨中物语 冬天,想念雨 雨中的回忆 冬雨夜行

初三语文教案全册篇三

课前准备:

1、分四人一组,各组发白纸一张,选定组长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

2、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

3、课前预习,比如自学生字词、找出成语、熟悉课文内容等。

4、准备大作本。

教学目的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2、“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请组长把小组的共同见解作好记录。

学生读书2分钟,然后自由交流:4—5分钟,由组长负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做好记录,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的一组中去。

二、交流见解

第一题

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

问题一: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观点1、渊博的学识2、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事实论据: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问题二:创造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观点411、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2、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3、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的细小的想法。)

事实论据:举例论证: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第二题

交流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教师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三、创造火花(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寻求第二种答案,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下面我们就动一动手,来发挥一下自己的创造才能。)

材料:

3个回形针,一张卡通信纸。在实践中探索回形针的用途。

(夹书、书签、钓鱼钩、__的花夹子、当拉链坠、门帘、项链)

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四、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目的:反思学习过程,学有所得

v1、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五、写作实践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是:立意新颖,不流于俗套;紧扣中心,有一定深度;语言简明,150字左右。

学生写作,后交流,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六、奇思妙想(作为机动内容———时间多,当堂交流,时间少,作为作业)

说一说自己想发明创造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实现你的发明创造。

初三语文教案全册篇四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创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浓重的悲剧感;研读重点片段。

(2)小组探究,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合作探究,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明进步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增强保护美好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1、城市发展图片;2、环境破坏图片。谈话导入:20xx-2013年之间,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消失不见。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在一点点的吞噬地球上宝贵的绿色。引入文章。

1、预习准备: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课堂交流:1、介绍自己查阅到的关于作者王鼎钧的资料。2、梳理生字词。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细读文章,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人们为什么要砍伐这棵树?你认为应该砍掉吗?

学生朗读文章。

1、研读文章前半部分,理解这棵树带来的历史感,以及对人们的城市生活的改变。

2、理解后半部分文字。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依据。

对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3、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树》《那树》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两文语言有何不同?

(苏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挚;王文含蓄委婉,语言富有诗意。)

学生回顾,比较,交流。

(参考:两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设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苏文还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追寻;王文还批判了人们的自私、冷漠。)

对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层提高

教师引导探究: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表达极为特别,试找到一处做简单的评析。

学生自读寻找、评价。

学生交流。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5、归纳总结

说说读了这两篇文章后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谈论。

6、拓展提高

1、资料见后。

读一读,从普通民众、林业工作者身份出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写给市长的一封信》谈谈自己对城市绿化的建议。

在这次市级常态课展示活动中,我做了一节九年级散文《那树》的研究课。走下讲台,回顾这一节课,有些感想,期望与同行共同分享。这节课是起始课,内容是散文的欣赏与写法探究。在授课之前,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文章中的可挖点还是很多的,那么如何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内强化教学效果,是我在备课过程中考虑最多的问题。散文阅读最重要的莫过于赏析美感和探究写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就从这两方面展开。把作者简介、疏通文字、初读课文、把握大意这类问题放在预习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对本课我不是采用常用的阅读方式,而是采用互动性阅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借助这样一种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学生身上的文化素养与文本这间的碰撞,促进学生实现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这篇文章的处于九年级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那树,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因此,处理教材时我将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共同探讨人类文明和自然冲突的话题。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

(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采用了类似的方式,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初三语文教案全册篇五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1.关于孟子的常识。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初三语文教案全册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