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端午节国旗下讲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22:02:16 作者:ZS文王 传统节日端午节国旗下讲话(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节日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20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篇二

各位同学:

端午节就要到了,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00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传统节日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1班的罗楠,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时代在变迁,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感到悲哀,甚至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说“亚洲某国准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却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了。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而精神文明的断层又将带来什么?大家不见:我们的古建筑,古代儒学文化,传统国粹,离我们越来越远。俗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传统文化到底该如何传承,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传统节日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篇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秋实验情更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花好月圆,中秋佳节如约而至。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嫦娥奔月的故事到团圆赏月的习俗,浓缩着深远的民族文化,饱含着博大的精神情怀。

中秋节有拜月,饮桂花酒,吃月饼等民俗活动,最具家和万事兴的象征意义和祈愿色彩。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花香,遥想吴刚砍桂,吃一块美味的月饼,喝一杯桂花蜜酒,把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把学习的事情向爸爸谈谈。那一轮圆月仿佛化作了母亲深邃的眼眸,如水的目光里,是慈爱,亦是信任;似乎化作了父亲,圆润的臂膀,那敦实的肩膀,是严厉,亦是依靠。在中秋佳节里,我们与亲人无论是相隔天涯,还是近在咫尺,节日的氛围都饱满了无法遗忘的亲情,其中承载了太多的真挚情感和美好回忆。这情感不仅浓缩在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中,更凝聚在了弥足珍贵的师生情,单纯美好的同学情里。升入高中,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学习已经淡化了我们对中秋渴望回家的信念,中秋节的欢声笑语聚焦在了课堂,团聚诉情的氛围凝聚在了教室,相伴过节的体验出现在了同学间。中秋前夕,五千学子一同品月饼,吃苹果,享受中秋实验情,无边的思念已经被这校园里欢庆的基调冲淡。中秋之夜,有明月为赏,有师长做伴,有同窗相陪,今夜的月是那样柔情似水,如水似镜;今夜的人,举头望月满相思,温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不仅是师生共乐的日子,更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心理路程的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是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传统节日中秋节,我们不仅能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能体会家与国的亲密守望关系。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中秋节作为民族佳节能传承千年,至今兴盛不衰,因为它以家庭为主体,阖家团圆;以共享为福祉,民为邦本;以和谐为基调,国运昌盛。惟有祖国昌盛,方才小家和睦,惟有家国和谐,方才万家团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千载中华文化孕育的传统节日,延续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中秋佳节不仅是万千游子惦念家园的乡愁,更是炎黄子孙爱国爱民的情感。

仰望明月,许下真挚的心愿。祝父母身体健康,祝老师工作顺利,祝同学学习进步。

传统节日端午节国旗下讲话篇五

大家早上好!

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在中国,端午节的主要民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相传在楚国时,忠臣屈原投罗泯江自尽,许多人划船去救屈原,这便是赛龙舟的来历。而吃粽子是人们为了不让鱼儿伤着屈原的遗体,便饭团撒入江中,后来渐渐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民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