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时间:2023-08-08 15:57:49 作者:李Y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读了一本科普书,名字叫《四季里的科学》。

这本书将一副大自然四季更替的立体画卷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比如:春天挖野菜;夏天捉虫子;秋天观察树;冬天看水鸟??我最喜欢春天挖野菜。这一部分介绍了春天挖野菜时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需要什么样的物品和工具,在哪儿能挖到更多的野菜。读了这一部分,我知道一些野菜可以做成煎饼,可以凉拌、油炸、清炒、做沙拉、煮汤等等。我还能区分有毒与无毒的野菜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慨大自然竟然这么神奇,里面有这么多乐趣,以前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现在我从书中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我更加想融入大自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真切地去体会书本里介绍的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我想,如果来年春天再一次和妈妈去郊游,当妈妈指着路边的一片“绿草”问我“这是什么?”时,我相信自己再也不会看见绿色矮小的植物一概回答“草”。我一定会胸有成竹地给妈妈指出这是“附地菜”那是“荠菜”,远处那棵开着黄色花的是“蒲公英”。再瞧!一只“舂米”的叩头虫正向我们脚边爬来呢!相信妈妈听了我这番精彩的解说后,一定会目瞪口呆的。

“四季里的科学”告诉我很多大自然里的知识及游戏。我要用这些知识来武装自己,然后融入大自然里去发现,探索神奇的大自然。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二

阿德勒的心理学中认为,人性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人不能脱离的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构建于社会这个大属性之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内心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又围绕着个人的社会情感与社会属性所展开。

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于社会中,适应社会的理想与变化做好准备,在孩子受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观察他不同心态及行为的变化,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因为当孩子的优越感得不到体现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两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再现。过度的自卑感会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有时又会毒害他的心灵,使他永不安分。由于受到了野心的过分浇灌,这种不安分不会结出任何果实,因此,它并不会导致有意义的行为。这种野心又与个体的性格怪癖相互纠缠,从而不断地刺激儿童自身,使他变得更加敏感,很容易动怒或实施伤害行为,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

当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时,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并不取决于客观的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决定他们行为方向的是他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这种心理非常重要,因为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人格构建的基础。那么这时,社会情感就影响着孩子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与判断,这样的认知又会进一步反应到他的行为上。

与此同时,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优越感的正确发展通常体现在他的社会属性当中,但假如没有社会情感的话,人的其他能力,如理解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世隔绝的人根本不需要逻辑,或可以说他对逻辑的需要并不会比一个动物多。另一方面,一个人要想始终和他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就必须运用语言、逻辑和常识,所以他必须使自己的社会情感得到发展。所有逻辑思考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此。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的教育也正是服务于此,帮助儿童正确的调整他的社会情感认知,从而使他更好的去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

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留意我们灌输给孩子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当我们表扬一个孩子聪明,棒,真厉害,就相当于再表扬他的天赋,而不是努力,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畏惧挑战,因为只要当他完成不了这个任务时,他的优越感就会受到打击,同时就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还有可能谎报成绩,影响到长期发展,这是一种固定的心智模式,把孩子用天赋框住了。

相反,对于那些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他会觉得努力是更有价值的。大家更认可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他有多聪明、多有天赋,所以,他会更喜欢选择难的题目。因为难的题目才需要更多努力,那他越努力,不就越有价值了吗?所以,被夸努力的孩子,会比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可能迎接挑战。

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了解一个人怎样运用他自己的印象和经验。或者说,心理学就是要了解人们据以行动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感知图式,了解人们怎样看待刺激、怎样对刺激作出反应和怎样运用它们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更好的去运用心理学,了解孩子,激发孩子实现自己,才是关键。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三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以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在东亚,隋与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来往频繁,特别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学生到中国来学习;隋炀帝派裴矩到西域,招引各地商人来参观贸易,还派使者远至东南亚真腊、赤土等国,使隋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增强。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矗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交流的发展,当时的地理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炀帝下令撰写的《区宇图志》共1200卷,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全国地理专著,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与秦朝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隋与秦都是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分裂多年的中国,而紧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终于使政权毁于一旦,短命而亡。然而,也正是凭借此时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四

寒假里,我阅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看完此书,我深有感触。这本书的主人公肖晓见义勇为、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热情果断,品学兼优。他一直为一个理想努力——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但理想总是得不到实现。他没有放弃努力,团结“学习尖子”林茜茜,帮助祝小娜,和包郝、马驭等同学智抓“偷猴贼”,积极参加“手拉手”活动……终于,他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小说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故事的主人公肖晓。从三年级起,他就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期盼着能够当一次升旗手,能够有机会亲手升起一面国旗,为此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在和他开玩笑,很多次机会就在不远处,甚至幸运的大门已经打开在他面前了,然而,又都阴差阳错地与他擦肩而过。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做着一切可能当上升旗手的事情,甚至瞒着家长偷偷地从南京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只为亲眼看一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

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的小男孩,能做出那么多惊人之举,并拥有一颗爱国的热血之心,真的非常难得,我们难道不该向他学学吗?,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慢慢地感染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这种精神。

小说中的另一个孩子林茜茜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她的数学、英语、语文都在省市区的'比赛中都得过奖,被老师、同学称为“尖子生”。可是,她的心里装着的除了习题还是习题,她对班级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同学旁若无人,甚至对荣誉也不感兴趣。当她成为升旗手时,却因为紧张只能呆呆地站在旗杆前,任凭一阵风把国旗吹走而不知所措……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多好的一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个道理,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爱读书!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篇五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共读一本好书——《品德故事》,看了这本书,我们都有不少启发。

柏拉图曾说过:“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没有哪种训练能比这更高贵了。”无独有偶,罗曼.罗兰也曾经这样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灵感,对于成功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有百分之二百的道德品质作保证。”品德,是我们每个人走向成功人生的最坚实的基石。品德,将会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站到人生的领奖台;品德,是关系一个人的`人生能否得到幸福的心灵力量。

书中的《一个巴掌也能拍响》,告诉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哪怕只剩下一只胳膊;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梦想,哪怕残疾得不能行走。《梦想的价值》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潜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可能会失败,但放弃则意味着你根本不可能成功。《有一种伤害》告诉我们帮助绝不是简单的物与物之间的给予,它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对一个灵魂无限尊重基础上的见好就收。

这是一本凝结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品德故事的灿烂星河,是培育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心灵地图,它是优秀品德的心灵体悟,它是最醇美的成长心灵鸡汤。

良好的品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品德故事,温故而知新,使我们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学会换位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社会,善待人生,如是,我们可摆脱不应有的烦恼,使自己的生活多点愉快,同时把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