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3 21:34:55 作者:念青松

优秀作文是通过深入挖掘和思考,使文章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结合体。希望这些优秀作文能够成为我们写作中的良师益友,一起助力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名家议论性散文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里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疤痕人生》议论散文

一天,孩子骑自行车玩耍突然摔倒了,膝盖流血不止嚎啕大哭,我慌忙地带他到了医院,医生拿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做了清创缝合术,换药、拆线,几天后膝盖上长了不规则的小疤痕,似一条弯曲的小蜈蚣,那疤痕没有完全愈合,透着红红的颜色,我甚感不安,就再次领着孩子去看医生,他微笑着安慰道:“没事!小孩子组织细胞再生能力强,疤痕会很快愈合的!”

姨妈长了子宫肌瘤,住院进行微创手术。医生在她的腹部打了三个小洞,在腹腔镜的指引下,过一会功夫医生便从她肚子里割出了几个拇指大小的子宫肌瘤,姨妈的腹部因此留下了三个点状疤痕。姨妈的气色好了,心情也轻松了,出院那天主治医生特来送别,“祝福您痊愈出院,遗憾留下几个疤痕哦。”姨妈紧紧拉着医生的手一个劲地感谢道:“这三点疤痕算什么,有了它们我才好了起来,比起开一刀留下的疤痕要小得多了,现代化技术真是好啊!”

孩子从膝盖的疤痕找回了过去学车的记忆,姨妈的肌瘤通过这三个点状疤痕找回了健康。长在身体上的疤痕是丑的,没有弹性,它代表着曾经,诉说着过去,它更像是过去的一个符号印在了身体上。

我八十岁的堂爷爷也有疤痕,他的疤痕却长在心里,三叔便是爷爷内心深处的这道疤痕。三叔的婚姻不知不觉在爷爷嘴里已经唠叨了二十年之久,而时间这道火始终没能把爷爷的疤痕给融化掉。

记忆里的爷爷,是位身体硬朗、言语健谈却又从不外露心事的人。早些年前的爷爷也只是爷爷,似乎“爷爷”只是辈分的代名词,并非老人,因为他的身体和精神的康健而让我感觉他从未老过,他每天编织着自己的渔网,编制着自己的竹排,骑上他的二十八寸前后架自行车到远离家里的江边去打鱼。他用匆忙养育着他的家庭,用看报掩盖着他的心事。爷爷的老是在两年前的一次脑梗病,那一次脑梗病后的爷爷明显是老了,行动不便了,手脚不灵活了,脑子也有些懵懂了。那一场病来得迅速,像是催老的加速器,那老像是瞬间似的,如同是淋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雨留下的后遗症,明显判若两人,这样的变化不止体现在身体上更在性格上,整个人变得沉默寡言起来。爷爷的不语让全家人担心了起来,在病榻上的爷爷颤颤巍巍的,手像是风干的枯枝。病之前在爷爷嘴里最多念叨着他的三儿(我的三叔),他唤着他的三儿回家,他牵挂着他的三儿至今尚未娶妻。知道老人的心事之后,家里人及时联系了三叔,三叔回来了,在床前给老父亲端屎端尿没有半句怨言,平日里工作赚钱也算刻苦用心,这么一个看起来再健康不过的堂堂七尺男儿,可一旦说到婚配问题他总是不语,这样的态度一坚持就是二十年,至今不变。说媒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最后都是被他的不语落得无奈收场。三叔成了不婚族的现实,早已经被村里人所接受,对于这样的事实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了。可老爷爷的内心一直是热的,他打心里从来就没有接受三叔不婚的事实,内心一直期望着等待着。

这么多年以来,爷爷总是不停不断地托人给三叔说媒,那时家里也为此热闹不少,虽然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老人却从不气馁过,他总是以最温和的耐心在给三叔找到最宽容的借口。时过境迁,爷爷老了,三叔也从青年熬成了中年。那日爷爷刚好搭我的车上医院做检查,坐在小车里的爷爷俨然成了一位地道的老人,岁月像是一纸海绵将他人体内的水分吸走,留下的是那一张枯瘦的脸,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又如同是一张揉皱了的纸,明显的老年皮肤松弛。他再也不是两年前那个健壮硬朗的爷爷了,走起路来多了些失衡的`摇摆。一路上,我们聊着家常,爷爷不语,我们说着美食,爷爷不语,我们说到三叔的婚事,爷爷的眼睛立刻闪了光,接了话茬,打开了话匣子开始滔滔不绝念叨着,本以为年老让他懵懂了,本以为时间让他放下了,其实不然,这段被搁置了二十年的婚事在他心里却从未过去,三叔的不婚的事实从未被爷爷所接受,他内心那份期望从未改变,也从未放弃过,他期待着他的三儿能够早日娶妻成家。

爷爷谈起三叔的婚事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他告诉我们哪个村哪个家里仍然有47岁尚未出嫁的女儿,只要他愿意相亲,立刻找人说媒;他还告诉我们哪个村还有哪个离了婚的只身女人,与他的三儿年龄相仿,如果他愿意结婚,立刻把自己这些年所存积蓄全部拿出来给他婚用。第一次看到爷爷把自己的心事表露得伤感而透明,仿佛是为三叔寻找最宽容的借口,仿佛只要三叔马上点头了他就马上幸福了。说着说着,爷爷最后还是沧然了起来,“唉,我知道他是不会愿意的!都二十年过去了,如果他愿意早就结婚了。可是能怎么办?我如今老了还有你们,他老了呢?他有谁呢?一个人在村子里如何生活,生病了又如何照顾自己?平时说不操心,那都是假的,自己的孩子哪有不操心的份,如果他结婚或许我还能活个十年八年,如果他一直这样,我就是到死那天也是放不下心呀!”说完爷爷用那老枯枝的手深深抹了下眼泪。这番情真意切的直白,是爷爷掏心窝的话,是爷爷对儿子割舍不掉的牵挂,是爷爷心里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三叔,堂堂七尺男儿,仅因为一次爱情受伤就再也没有走进爱情,没有走进婚姻。身体受伤了,医生换上药,疤痕很快就愈合了,而爱情受伤了,疤痕长在心里,这样的伤长久不愈痛得不止是三叔自己,还有牵挂你的老父亲啊!

我也有疤痕,在腹部,那是当年生孩子做剖宫产留下的,有疤痕有孩子,这样的疤痕长在身体上是幸福的,我可以从这疤痕中找回过去、找回记忆、找回幸福,而爷爷再也无法从这道疤痕中找回他的期待了。

议论散文语文教案

余暇,几个女人聚在一起,说另一个不在场女人的坏话。

我在一边静默玩手机。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叫“宣泄笔记”的用户,发了这样一段话:“其实各种在背后说你坏话的人,都不如你。真正比你优秀、比你漂亮、比你帅、比你多金、比你牛逼的人,根本不认识你,也不屑认识你,更懒得搭理你。也不会天天关注你的各种动态,所以更谈不上议论你。议论你的,说你坏话的,都是现实原因导致的羡慕嫉妒恨。只能说是很低级的人罢了。”

知道,她们能在我面前议论别人,也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议论我。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这都是习惯的生活现象了。

或许,这也是国人对熟人的一种关注吧。

就象过去平房居住的人们,互相之间很熟悉,可能还会议论一下邻居。而现在的楼房,对门之间也只是在楼道中遇到,打一个招呼。其它楼层的,还没认全。谈上不往来,更谈不上议论。

从坏的角度来说,那些议论是八卦。从好的角度来看,也算是她们对周围人的“热情”。

我的这种“热情”就很少。很多注意力,都放在了其它方面。

昨天在另一个单位,都是些新面孔,没有几个熟人。相识的红告诉我:“我们这的人说你像仙女,不食人间烟火。”

前一句是明显的恭维,至于后一句……。

刚刚被死党说了不食人间烟火。

就是指,在这热闹的`大厅,我一个人独自很安静吗?

就是指,我不想过深沉溺于周围,不在狭窄的小圈子里争名夺利?

还是指,我的志向与她们不同?

然而还是有很多事情吸引我的注意力,很多俗事需要我去我处理。关系到家人利益。

二姐说,上学时的班主任一点没有老。因为她与世无争。

我其实很难做到真的与世无争。因为你不争,别人会和你争。

只见过一次的洪波姐说,你像从古代画像上走下来的人物。我都怕大声说话,会惊扰到你了。

不知为什么会给人这种印象。

而有的人不这么认为。还想拖我进入他的喧嚣红尘。

他当你是可以亲近的生活中的女人。

可以洗衣煮饭,生儿育女的那一种。

想起一个人,多年里很少交流,九年前对我讲过一次,他途中见过的雪景。今年,对我讲过一次途中见到的晚霞满天。

是他喜欢自然,还是觉很我会明了,会热爱那些情景?

他没有对我说孰是孰非,没有对我讲他的烦恼。或许是因为,还不够熟悉。

其实,我也是在乎别人对我的印象的。

也会在听了一些背后的议论后,有所反应。

后来,就告诉好友,谁背后说我什么了,你不用告诉我。

我没有听到,就当不存在。

有句俗话叫,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

当然,好友是为了让我心中有数。

但我听了那些是是非非,难免在看到飞短流长者时,有某种情绪。不会象从前那样对她们了。

还不如不知道。简单得多,也不会对某些人产生负面想法。影响到彼此的关系。

而那些议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你的一部分生活。

我还是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于世。

很难做到不去议论别人。就象写文字,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事,对人,发表着一些议论。

尽量谨小慎微,谨言慎行吧。而别人爱议论自己,就让他们自由自在的议论去好了。

名家议论性散文

斯坦因终于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栓上三匹马来拉。

那是一个黄昏,车队启动了,王圆箓站在路边,恭敬相送。斯坦因“购买”这二十九个大木箱移世文物,所支付给王圆篆的全部价钱,我一直不忍心写出来,此刻却不能不说一说了。那就是,折合成了银子的一百三十英镑!但是,这点钱,对王圆篆来说,毕竟比他平时到荒村野郊去化缘的所得,多得多了。

斯坦因向他招过手,抬起头来看看天色。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我又想到了另一位年轻诗人的诗,他叫李晓桦,是写给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我可以不带剑,甚至也不骑马,只是伸出双手做出阻拦的动作,站在沙漠中间,站在他们车队的正对面。

满脸堆笑地走上前来的,一定是蒋孝琬。我扭头不理他,只是直视着斯坦因,要与他辩论。

我相信,也会有一种可能,尽管机率微乎其微,我的激情和逻辑终于压倒了斯坦因,于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了下来。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当然应该送缴京城。但当时,藏经洞文物不是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有木箱,只用席子捆扎,沿途官员缙绅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有些官员还把大车赶进自己的院子里细挑精选,择优盗取,怕到京后点数不符,便把长卷撕成几个短卷来凑数搪塞。

那么,不如叫住斯坦因,还是让他拉到伦敦的博物馆里去吧。但我当然不会这么做。我知道斯坦因看出了我的难处,一次次回头看我。

我假装没有看见,只用眼角默送他和蒋孝琬慢慢远去,终于消失在黛褐色的山丘后面。然后,我再回过身来。

长长一排车队,全都停在苍茫夜色里,由我掌管。但是,明天该去何方?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场。

哭声,像一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嚎叫。

议论性散文

姜晓文山水小品展开展的当天,手头有些事,没有能一睹盛况,过几天联系晓文,说是想过去学习学习,于是就相约到了无盖堂艺术沙龙,是一家茶社,展出晓文山水小品三十余帧,上下楼看了一回,颇是有些感触,就和晓文在二楼的画案旁说了很多的话。下得楼来,与茶舍主人喝茶期间,晓文接到懒园电话,说是晚餐请到费秉勋先生处一聚,北京柯文辉老先生要来。

柯先生是参加当天在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卫俊秀逝世十周年遗作展从北京专程赶过来的,一脸花白的大胡子,似乎很有些于右任先生的风采,颇为健谈,所说的话,几乎句句是经典,两、三个小时竟持续不断,这是很少见的,后来我和在座各位朋友说,如果用录音笔整理出来,应该是很精彩的讲话稿。席间,懒园两瓶八三年的茅台云散之后,场面就有些乱,大家轮番着去和两位老先生合影留念,两位老先生也像是年轻了一样,淡然地配合着,满足着一帮年轻人的念想。茂林拿了新创刊的《煤界》的清样让大家传了看,他已是作了执行主编的人。翟旭鹏带了一册柯先生的新著《陪画散步》,请老先生签名,书看起来是不一般的厚。柯先生还出版过《刘海粟传》、《旷世凡夫----弘一大师传》,据说那本《龚贤画论臆解》很有看头。

柯先生说,这年头啊,诺贝尔奖,这位矜持的贵妇人也不得不向莫言求爱,而高尚如托尔斯泰,直到老死,也没有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我留胡子,唯一的想法就是上公交车能有人给我让座位;放下,不只是要放下成功,还要放下失败,两者都能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来到西安,能看得到的,都平平常常,看不到的,才是真正的不平常;有人说他是西安第五,我说就他说话的态度看,他还是谦虚了,他应该是西安第一;大家都在下海,海却在岸上。我清晨起来,断断续续地记起了他说的一些话,就大致作了以上的记录,当然风采是和原版没有办法比较了,实在是接受了一次睿智对谈的洗礼。

这段日子是有些忙乱,去年秋天里,成都晓剑兄来西安的时候,文川发来清末民国的火花图片二百余幅,几个人商讨着说是今年上半年合伙出一个有关火花的集子,前些天文川又询问了一回,还真是有些挑战,大致都在进行着,自己就有些压力了。手里收集了一些资料,前些天翻出贾先生《小石头记》来看,觉得似乎不能写成那个样子,于是就找来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以及施蛰存的《唐诗百话》间或翻一翻,大致有了思路,终于动笔了,写了三、五篇,看来确是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名家议论性散文

那是一个夏天长的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吹动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道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名家议论性散文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

“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何止文学作品如此,人亦然。

《疤痕人生》议论散文

1、体会课文的情物交融并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

2、学习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从而学。

会关注生活,有意识地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通过优美句段的欣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创新。

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

(二)难点。

(1)对课文蕴涵的主题思想的理解。

(2)对优美句段的欣赏和课文精彩语言的把握。

(3)学习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新意的思想方法。

三、课型:讨论型。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门和窗是常见的事物,它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它们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也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它们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它们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门和窗的图片、故事以及中外名人对它们描绘的佳句等,并思考它们引发了你那些回忆,激起了那些联想,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准备在课堂上发言交流。此外阅读课文,把你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暂定)。

2、收集钱钟书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作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理解作家对窗赋予的哲理。

2、对课文的语言作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二、教学程序。

(一)导语(6分钟)。

补充:钱钟书在国内外文艺界刮起一阵“钟书热”,他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妙语横生,启人心智。《窗》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这一特色。

2、课一开始,展示多媒体图片,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接着让同学们展示图片,讲述图片相关的故事之类。然后让同学们通过教室的窗户观看景象,体会与直接观看景象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入课文《窗》(板书)。

(二)导读。

整体感悟课文。

引入:为什么从窗子和从外面看到的风景会不一样,下面我们阅读第一段,看看钱钟书怎么说。

答:因为框子对大自然作了取舍,如照相的原理。

(1)阅读全文,找出每段中能反映行文线索、集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点拨查找观点句的方法),拉出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门——窗。

追求、欲望(物质)——占领、享受(精神)。

第二段:生存的需求——奢侈的需求。

第三段:窗是房子的眼睛(房子是让人居住,所以窗也就是人的眼睛)。

明确:《窗》中能反映行文线索的句子有:

第1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2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3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第4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2)具体分析,门和窗的分别。阅读第二、三段,回答问题:用奢侈形容窗子是不是贬义?为什么说奢侈是更高的进化阶段?(小组讨论)。

答:谈谈马斯洛的需求论,窗子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解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以陶渊明的例子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物质贫乏,精神也可以很丰富,要做生活的主人。

(3)阅读最后一段,抛出三种观点,让学生讨论,更同意哪种,答案为开放式。

(4)小结:散文形散神聚,本文内在的逻辑就是通过联想,由春天引到窗子,由窗和门的区别想到物质和精神的区别,由窗想到眼睛,开窗关窗就像睁眼闭眼,课文最后又想回春天,首尾呼应。

附板书设计: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把握《窗》的语言特色(未定)。

2、理解学习课文《门》。

二、教学程序。

(一)继续学习《窗》(钱佳、陈建霞)。

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接下来便引导同学们来学习作家独特的语言,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特别的句子,然后点评和解释。

(1)从钱锺书的文字引申开看《窗》的艺术特色:

a、生活化、世情化:

词语: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举例: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比喻: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

b、生动形象。

拟人: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

比喻: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

c、引用信手拈来;

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

正和凯罗(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历历。”

d、处处对比。

排比对比: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

定义对比: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整个第三段几乎都是对比,门和窗的对比。

(二)进入《门》的学习(伍敏茹、黄雪莹)。

1、同学们花三分钟时间从文中找出文中门、开门、关门的含义,可相互讨论交流。

2、请学生陈述自己找到的含义后,老师用课件列举所有含义。

2、门、开门和关门在文中的含义,其实就是本文的主要表述内容。那么下面让我们看一下作者是怎么组织这些内容的。

(板书)。

5、请大家根据我们之前找到的含义,并结合刚才开门关门两个动作的分析,讨论后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参考答案:生命充满了开始和结束,开门和关门象征着这许多的开始和结束,所以说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6、门,本身有生命吗?它会述说生命种种吗?(参考答案:没有,这是作者借门以及开门关门这两组动作抒写着世间百态。)。

(三)总结议论散文两篇,学习从常见之物见新意,打破惯性思维。

1、回忆我们之前学习的《窗》这篇课文,为什么门和窗这两种平常之物在作者笔下变得如此意蕴深远,并藉此写出世间百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探讨,而要选择“门”和“窗”这样一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讨论)。

参考答案:直接抒写深刻的思想或者抽象的道理往往会令人难以理解,而如果能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来抒写这些思想道理,或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样就可以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种象征手法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门》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写的是具体的“门”,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终极的思考和感悟。只有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寓意所在。

2、展示多媒体(一些从平常事物中显示出新意的图片等),引起同学发散思维的兴趣,并学习如何于平凡中见新意。

泰格特《窗》课堂实录2。

《窗》教学实录。

作者丁卫军,江苏通州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大家预习过了?下面请大家把课文再放声朗读一遍,进一步熟悉课文。

(生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这个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也可以说一段话,说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生1按照原文思路说故事。)。

生2:靠窗病人描述的窗外美景需要说一说。这内容与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3:要把靠窗病人病情发作的痛苦说得清楚一些。

生4:缺少了原文的那种震撼力。

师:君子所见略同。你在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文章的哪一部分让你觉得特别震撼?

生4:课文的结尾,让我觉得太意外了。靠窗病人把窗外的景色描写得那么美,可是不靠窗病人看见的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其他同学的感觉呢?是的。本文的结尾的确让人深感意外。这是小小说的一种结尾方式,叫做欧亨利式结尾。

ppt显示:

“欧·亨利式”结尾。

通常是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后来成为世界文学的一种结尾方式。

师:请一位读一下。同学们注意一些关键词。

(一生读)。

师:情节,伏笔、铺垫、陡转。大家注意红色的8个字。记下来:“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生翻看原文,困惑,摇头)。

师:这个故事发生哪里?对,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怎样的一个病房呢?大家一起读。

生读: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好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生5:外界。

师:作者没有说窗外到底是什么?是一堵墙就成为一种可能。

师:同学们还能说说,情节上除了这里,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意外的呢?

生6:当靠窗病人病情发作,最终死了,而那位不靠窗病人却纹丝不动,无动于衷。病友曾经给他带来那么多的享受,他却见死不救,太意外了。

生7:医生把靠窗病人的尸体抬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让人意外。

师:人都死了,却不足为奇。为什么呢?谁能猜想一下。

生8:医生见死人见多了。

师:职业习惯。有道理。还有呢?

生9:靠窗病人的病情太重了,他的死是医生意料之中的。

师:这样解读,似乎更符合文意。还有让你觉得意外的吗?

生10:当不靠窗病人还沉浸在靠窗病人给他描述板球赛的时候,突然产生了嫉妒心。这让我意外。人家对你那么好,还嫉妒人家。

生11:不靠窗病人。

师:他心想的窗外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11:应该像是靠窗病人描述的那样。课文的`第四小节。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把课文的第四小节读一读。

(生齐读第四小节)。

师: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是似乎少了那么一些味道。大家合上书,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用这样的句子说话。

ppt显示:

公园里有,

这是一座的公园。

(师读课文,读完,稍作停顿,静默)。

师: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生12:公园里有一泓湖水,这是一座清新美丽的公园。

生13:公园里有漫游的野鸭、天鹅,孩子们在喂水禽,这是一座和谐的公园。

师: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14:公园里有手挽手的年轻的情侣,这是一座充满温情和浪漫的公园。

生15:公园里有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斓,这是一座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公园。

生16:公园里有运动场,有球赛,这是一座充满生命活力的公园。

生17:这是靠窗病人想象出来的。说明这病人阅历丰富,见得多,他心里很美好,热爱生活,所以他描述得很美好。

师:你读得很透。看得出这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为什么描述这些呢?

生18:病房里的生活很枯燥,讲这些排解生活的无聊。

生19:给另一位病人带来快乐,给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人心地很善良。

生20:对不靠窗病人吸引力就越大,容易产生别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这个同学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出了自己的发现,真不错,会读书。公园那么地美好,对不靠窗病人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他产生了怎样的想法。齐读:

ppt显示:

师:如果是你,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生20:我不会,那位病人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的享受,我不会这样嫉妒他。

生21:我会,因为病房的生活太没意思了。我和他一样,为什么只有他能看到外面的景色啊。

生22:我也会的。我也想看到美丽的景致啊。这很正常。

师:大家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两位病人的。先来找找描写他们共同点的句子,在文中圈画。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大家一起读,看看是不是一致。(生读参差不齐)看来,有的同学还没有找全。继续圈画。(稍停)再读。

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

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看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师:读得还是很整齐流畅,但是没读出应该有的意味。把你认为要注意的词语标出来。再读。

(生读,注意到了“都”“任何”“既不能”“也不能”“只有”“而且只有”等词语。)。

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23:他们两人的病情很严重,需要静养,而且他们的生活很枯燥无味。

师:你再读一下最后一个句子,读出他们生活的枯燥乏味,无聊之极的味道来。

(生读,读得有情有味)。

师:齐读写他们不同点的句子。

生读: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师:你关注哪些词语?为什么?

生24:我关注了“不得不”。“不得不”带有必须这样做的味道,被逼迫的感觉。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24:无可奈何。

师:这两位病人的差异,再看看这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这样想,也是正常的,人之常情。何况,他有了这样的想法也觉得很惭愧。人性的弱点在这里萌发了。大家再读一遍,注意红色的“为什么”和加横线的“偏偏”“不应”。(生读,注意了停顿和轻重音)。

师:对这样的嫉妒,靠窗病人愈加控制,却愈加强烈。你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ppt显示: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生25读)。

师:似乎平淡了,注意揣摩这个时候人物的内心。为什么不该,言外之意是?

生26:本该就是我。

师:你尝试着读一读。

(生27读)。

师:哦,真不错。你要表达是怎样的心情?

生28:愤愤不平,愤怒。

(生齐读)。

师:心魔已经控制了这位病人,人性的弱点萌发开始走向扭曲,走向了另一面。

下面分组读,一到三组读靠窗病人病情发作直至死亡的状况,剩下的同学读不靠窗病人的表现。

(生分组读)。

师:再请大家自己边读边圈画,你在读的过程中关注了哪些词语。说说理由。

(生自主朗读批注)。

生29:我说的是靠窗病人,大声咳嗽,呼吸急促,两手摸索,还有“一声接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这里写出了靠窗病人病情发作的痛苦的惨状。

生30:这些词语,写出靠窗病人的痛苦,从侧面来表现不靠窗病人的冷漠。

师:你来读读第10小节。读出那种挣扎时的痛苦和无助。注意省略号。

生31:我说的是不靠窗病人。“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可见他的冷酷,内心的黑暗。

生32: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师:占据是什么意思?

生:占有,带有强迫的意思吧。这位病人在质问?病友都快死了,他还在想着这张床位,见死不救。

师(对生21):你先前有不平衡,有嫉妒,这时你会见死不救吗?

生21:我不会这样。见死不救太过了吧,没有了底线。

师:这时的不靠窗病人的人性已经彻底的……对,泯灭,堕落了。有个网络热词叫什么——羡慕、嫉妒,恨!看来,羡慕、嫉妒有时还正常,但是这个恨,就不正常了。作者在这里把人物的人性弱点萌发到人性的扭曲直至人性的泯灭堕落的过程展示了出来。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一组句子。

ppt显示:

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生33:美丽的公园就是靠窗病人美好心灵的写照,光秃秃的墙也就是不靠窗病人的丑陋灵魂吧。

师:看来大家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作者为什么以窗为题?

生34:文章围绕窗来写故事,写人物的。

生35:窗是本文的线索,窗也是人的心灵之窗。

师:这位同学发言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上面一同学的发言做了概括,二又深发下去。两位病人通过窗户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我们透过窗户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人性,看到了人性的美和善,丑和恶。课后请大家完成练习四,续写这个故事,注意能做到给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谢谢大家,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高中议论性散文

人生就像一次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题记。

生命是一个奇迹,而创造生命的大自然更是奇妙无比.蔚蓝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阳光透过白云洒向大地,滋润着万物;无数的花朵含苞待放,小草在这里发出嫩芽,它们迎着阳光茁壮成长;在大海之上,火红的太阳正冉冉升起,准备向我们展示它那飒爽的英姿!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其实最美丽的风景只在最美丽的心中.

这时,我的耳旁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最美丽的风景只在最美丽的心中!

议论性散文写作

【典范例段】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而看风景时,看到的却往往是自己。

人生多苦辛。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寞。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简要评析】作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能够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体现作者的深厚的文学积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同时也为文章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而化用古诗文除了以上的作用外,更具有一种朦胧美与含蓄美,更能引发人的遐思联想。

在例段中,作者运用“化用法”把曹操的《短歌行》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自己的论述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哪一句都没有直接引用,但每一句都可引起我们对某一句诗词和某个诗人的联想,眼前浮现出某种诗情的意境,从而产生一种美的享受。接下来,作者又运用排比的手法直接引用诗句,进一步论证“看风景就是看自己”。引用和化用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开拓与深化、突出与升华、锦上添花的妙用。

【参考阅读】。

1、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化用)。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

议论性散文在写作上较为自由,它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步步为营,循规蹈矩,它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能在形象中传达道理,在抒情中渗透观点;它具有议论性,所以观点明朗,态度鲜明,不像一般散文那样含蓄蕴藉,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便于阅卷者快速领会作文的内容和目的。

比较一:在结构和语言方面,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有明显不同。

先看一组例子。

高考议论文《把握人生的弯道》片段: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些人成功了,因为他们实现了“弯道超越”;而相反,一些人则将自己的前途断送在了弯道上。

结尾部分:面对弯道,我们无法避免;面对弯道,我们只有向前。前方是绝路,希望在拐角。勇敢面对,把握人生的弯道,超越对手,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腾飞。

李敖给出了漂亮的答案:“若是生命没有弯曲的荆棘之原,创造会终结,信念会熄灭。”他的神来之语让答案昭然若揭——在弯道处超越,弯道便将一马平川。

结尾部分:苍山不语,尚倚红日傲风云;流水不止,犹作清泓向碧心。弯道,不仅要迎接,更要超越。迈出坚定的双脚,弯道也将一马平川。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议论文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结尾旗帜鲜明地解决问题,行文过程着眼于概念的阐释和问题的分析,语言理性、冷静、严密;而议论性散文不管是开头的入题,还是结尾的总结,似乎把理性的目的收在身后,而在身前举出感性的大旗,摇动大旗鼓动人心,语言鲜活,充满感情甚至是激情,指引人走向既定的目标。

比较二:在内容的展开方面,议论性散文、议论文、一般性散文,也各有不同。

来看一组例子:

高考议论文《熟悉》(其一)片段:“一个崇高的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成为壮举”,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积极地改造熟悉的世界。瓦特面对熟悉的部件,改造出工业革命的龙头——蒸汽机;居里夫人面对熟悉的反应堆,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富兰克林面对熟悉的风筝,证实了雷电的本质;西门子面对熟悉的电磁理论,制造出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面对熟悉的事物,人类需要动手实践,给它带来新的动力。(阅读提示:关注“理—事—理”的内容层次)。

高考一般性散文《熟悉》(其二)片段:熟悉的家乡,有清凌凌的水与蓝盈盈的天。爷爷的渔网在这长歌短诗般的山水之中,日复一日地收缩。我时常怀念那一场景:爷爷站在小木船头,划动着双桨,哼着农家小曲儿“清凌凌的水啊,蓝盈盈的天……”我将小手放进清凉的河水中,随着船的前行划出优美的曲线……我熟悉的家乡,我多想投入你的怀抱,洗涤我心灵的尘埃,回到熟悉的山水中。(阅读提示:体会画面感、情感性)。

高考议论性散文《熟悉》(其三)片段:我们熟悉的,只是天才的成功。“八金”的荣耀环抱了菲尔普斯,我们以为凭他的体质和条件,这是自然而然、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却忽略了他从小每天被母亲逼入泳池进行训练,忽略了他大学每天近10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而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苦痛,才成就了游泳史上的奇迹啊!(阅读提示:有事,有理,有情,三者浑然一体)。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

我时常独自思考:最熟悉的人——自己,可我是否足够了解真实的自己,是否曾经违背自己的心智?最熟悉的物——太阳,可我是否深知它四季的变化,是否曾经在阴天忽视它的光芒?最熟悉的事——生活,可我是否认真过好了每一天,是否曾经误解了生活的蕴涵?(阅读提示:自由自在的表达,而自由的表达更容易创造个性)。

再如的高考满分作文《诚信不可抛》,下面的几个句子就分别是2—6段的分论点,文章的几个段落就是围绕他们展开的。但这些论点就与一般议论文的论点有所不同。

(2)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诚信是我们人生的根本,失去诚信,我们将一无所有)。

(3)不欺骗,不隐瞒。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句没有明显的区别,说的是我们应如何讲诚信)。

(4)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将如何如何)。

(5)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将会怎么样)。

(6)抛弃诚信,虚伪的面具将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舍弃诚信的严重后果)。

说明:括号内的文字就是这句话在传统议论文中作为论点一般会如何陈述。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明显看出三种文体在内容的展开上使用的方式是不相同的。

议论文的内容展开,从整篇着眼,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从局部看,主体部分的一个单元内容也要分为“说理—举例—再说理”三个层次,开头的说理提出观点,接着进行举例论证,其后再进行议论,深化主旨。

一般性散文的内容展开,首先是带着感情寻找相应的对象,在叙写对象时重视画面感、情境感,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展开,重目的而不拘泥于形式。它首先有说理的内在目的,然后或在叙事中寄托这种目的,或在抒情中点化这种目的。有时候,还可以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打比方说,如果把写议论文比作火车沿论证的轨道前行,把写散文比作水流沿情感的河床跳跃,那么,写议论性散文则像天马于空中只管方向而不拘形式地飞翔。

高中议论性散文

面对激烈的招聘竞争,一位名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数次让座,不过就是这份谦让,却被认为不适合激烈的市场竞争。这让我深思。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流传千年,指导着千万代的炎黄子孙找到人生中的航标,成就大业。其中,谦让一词,占据的重量犹如泰山之重。谦让是一种美德,是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所必备的。因此,无论何时,谦让不可弃。(提出观点,鲜明有力)。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人格美。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小孩启蒙时期的必读名篇。孔融在吃梨子时,将大的好的让给兄长和父母,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孔融的谦让,也许有人认为他吃亏了,不过这只是人格低下的人才这么认为的。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孝道,尊敬之道,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格美。

谦让不可弃,它是一种宽广和崇高。在中国古代的帝制中,世袭制之前禅让制。尧帝作为皇帝时,爱民如子,待民至亲至善,天下事如同自己的事,国家治理得一片祥平。但是岁月不饶人,人终会老去。尧帝也到了有心无力的时候,用有人要继承他的位置。有人认为尧的儿子可以担当,但尧地知道自己的儿子无能为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有才能的舜,于是把位置禅让给舜。舜也不负众望,用心之国,人民更加安居乐业。尧帝是谦让的,他没有从家人的利益出发,让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人为念,让位于舜。尧帝的谦让,是一种宽广和崇高。

谦让不可弃,它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航标。刘备临终托孤,手握诸葛亮的手,希望诸葛亮能代替自己,征战天下,自立称王。的确,以诸葛亮的才能,帝位大可取而代之。也许是谦让,也许是自己心中的航标,他拒绝了,他要以臣子的力量终生为幼主效力。到了诸葛亮死的那一刻,仍然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谦让不可弃,它是安定与和谐的统一。来到韩国的街头,车水马龙,却丝毫没有混乱。车道有人,车主会谦让,让人先走。车与车相见,也会互相谦让,秩序井然。韩国的交通为什么可以这么和谐与安定呢?答案就是谦让。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人认为一个人或国家必须锐意进取,谦让已经不合时宜,但我不以为然。谦让之所以能成为美好的道德,当前营造和谐社会,谦让更有它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变异,无论时代怎么发展美德就是“美德”,不会被时代所弃,只会散发出更新的魅力。

议论性散文

“最好”总是人们心目中最向往的目标,最理想的结果。然而,世间万物都只能相比较而言,真正能“尽善尽美”的事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况且各人的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也多少存在着不足。因此,绝对的“最好”是不存在的,惟有相对的“更好”才最现实。它总在前途上真切地向你召唤,促使你追求它,赶超它。

我们评价一件事情,不能仅仅注重它的结局,更要注重它的经过。如果说经过是一条线段,那么结局只是它的一个端点。以中国的辛亥革命为例,其果实虽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我们能因此而否定无数仁人志士在革命历程中洒下的鲜血吗?毕竟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在神州大地上传播了新的思想,为中国历史的巨轮灌注了新的润滑剂。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能够认可故事结局的淡然,但渴求每一则细节的生动。”我们不敢恭维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発是“最好”的,也不敢恭维中国的辛亥革命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它们都是“更好”的。仅是其在过程中倾注的努力,就能博得人们的赞叹;仅是这种“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精神,就足以赢得热烈的掌声!

人生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其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目标的最终实现,而在于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奋斗。只要我们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做得比原来“更好”,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问心无愧的欣慰。当我们本着“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宗旨,超越一个个“更好”的时候,成功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议论性散文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

“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何止文学作品如此,人亦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议论性散文的写法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和情感有关。”(江苏考生《天平和七弦琴》)。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的旁观》)。

“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

五、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诅咒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正视社会上的毒瘤……”(江苏考生《放下感情的叶片》)。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浙江考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议论性散文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顷,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当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疤痕人生》议论散文

关于姥爷的前半生,我了解的很有限,姥爷家是南京江宁一个村庄的,是长子,下面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其中一个妹妹早年夭亡。从他晚年的胡话中,我大体知道,那一年日本人在南京杀人的时候,他躲在芦苇荡里逃过一劫。十五六岁左右就去了上海,曾经有学开车的机会,后来把上海的岗位留给了弟弟,只身去了东北的煤矿。

姥爷事业心很重,结婚后的头几年几乎没回过家。姥姥一个人抱着大舅,到东北找他,转了很多次车,吃了很多苦头,终于找到了他。他见到姥姥,很是吃惊,也只平淡地问了句:“你怎么来了?”

后来在鹤岗,有了我大姨。平顶山建矿,家从东北搬过来;陆陆续续有了二姨,妈妈,四姨,老舅,老姨。姥爷仍然忙于事业,据说我妈出生的时候,他还在党校学习。后来还去六盘水支援过三线建设,再回来的时候,妈妈说她都不认识姥爷了。家里照顾孩子的任务都交给了姥姥。他话不多,也很少有精力关心孩子,休息日喜欢拿上猎枪去山上打兔子,或者带着渔网去打渔。偶尔打来的兔子和老鳖,竟成了那个食物匮乏年代难得的美味。

*时期,姥爷认识了爷爷。爷爷那时候受迫害,半年之内被换了多个罪名受批判。没人可收留的时候,到姥爷家,姥爷拿来一瓶好酒,让姥姥煎了豆腐,炒了鸡蛋,对爷爷说:“别人都说你是,我不信。在我这儿,该喝酒喝酒,该吃菜吃菜,他们不会把你怎么样。”后来爷爷每次喝酒提到这一段都特别感慨。

爸爸上中学时从南京回来,放学后奶奶没下班,就到姥姥家扒馍篮子。那时有了四叔,奶奶工作忙,就把四叔放在姥姥家,由太姥姥照顾。四叔太小,不会吃甘蔗,太姥姥就把甘蔗切成糖块大小,放在兜里面。

我渐渐大一些该上学了,住在市区的舅舅家,由姥姥照顾。姥爷便和姥姥分开了。据说是某天受到留言的惊吓,一个人在家又无人排遣,于是着急上火,竟生了病,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话也渐渐多了起来,见谁跟谁唠嗑,甚至闹着要跳楼。儿女们谁也拿不准病情,以为他是精神疾病,进行了错误的诊治后,他竟大小便失禁了。后来,爸爸请来中医号脉,中医开了几服药,嘱咐家里人让姥爷服下,睡上三天三夜,病情自然就缓解了。姥爷那三天三夜是没睡够的,但病果然好了不少。

经此一次,大家知道,姥爷患的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这病哪怕受不经意的刺激也会发作。没病的时候,姥爷人挺好,话不多,偶尔还能喝二两。搬把椅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彩色电视机。姥爷最喜欢看的是新闻,乒乓球赛和拳击,有一次跟我说到中国乒乓球队,说王皓也要慢慢退了,现在新上来那个许昕挺不错的。我听了挺惊讶,暗叹姥爷紧跟潮流并不落伍。渐渐的,姥爷精神没那么好了,看新闻看比赛的时候经常打盹犯困。

终于有一天,姥爷出门的时候摔了一跤,在床上养了不久,旧伤刚好,又趁儿女不备执拗地去卫生间高处拿东西,摔下来,腿骨摔断了。大夫说,如果手术要受很大罪,鉴于老人家年龄大了,还是保守治疗。自此,姥爷彻底瘫在了床上。

没有电视,姥爷的生活就愈发无聊了。后来渐渐变得神志不清,说起胡话了。我只能从他说过的胡话里遍寻他曾经的生活场景。他时常说的胡话描述的情景是打鬼子、开大会给领导反映问题。他经常在床上用手比划着打枪,跟臆想中的鬼子作战;他也时而想着自己在开大会,提议一个更公平的分配制度。

姥爷的身体后来就每况愈下了,妈妈他们姊妹六个一人一天,轮流照顾。喂饭喂水,清理他在床上的大小便。他大半夜兴奋了,还会不停地说胡话,完全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规律。

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天要来,可是这一天真的来了,都有些接受不了。下午我给家打电话,有个好消息要告诉爸妈。家里没人接,再打爸爸手机,正在通话中;打妈妈手机,关机。我就觉察出了不对。过了一会儿再打爸爸手机,竟得到噩耗,姥爷去世了。

我先是惊讶,然后非常平静地跟妈妈说,让她保重身体,我听到电话那头妈妈沙哑的嗓音,跟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好好工作,不要担心这边。

一个人背着包,走到餐厅,周围的一切仿佛凝固了一般。终于相信,这世界除了生和死,什么都是小事。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看到木须肉里面的鸡蛋,不知怎么,忽然想起,患难之时,姥爷端给爷爷一碗鸡蛋,一碗煎豆腐,对爷爷说:“在我这儿,你放心,即便别人都相信你是,我相信你不是…”

情不能自已,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议论性散文

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称得上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那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的11个州的路线图。出发后的第三天,他从奥斯丁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的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延展得更长。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我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有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就了他。

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苦。北大荒的“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青春的曲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美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而是为了多品尝一些人生的滋味,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

青春,就应该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也要借着风力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这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窗;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面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只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浆,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里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