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全(21篇)

时间:2023-11-21 08:00:32 作者:笔舞 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全(21篇)

开题报告的撰写应当注重逻辑性和可读性,避免太过复杂或冗长的叙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开题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

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个案跟踪法和试验法。首先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甄别和梳理工作,针对现行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手段的弱点加以分析,重建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理论,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共同实践和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共建和交流,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及兴趣状况调查报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并提出指导意见向广大教师推广。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20xx年7月~20xx年12月1.

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2.实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3、结题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12月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结题;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渐产生了一些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学习模式。本文对“合作式”、“自主式”、“探究式”等新型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基于网络通信的合作式学习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技术来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大环境,再通过小组等形式来组织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学习,从而对所学习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点是以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和在线小组或团队合作学习,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展和继续努力的方向,不受时间及地点的约束。

该模式有以下四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竞争形式。两名或多名学生在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下通过网络进行竞争式的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程度来评价他们学习水平的高低。它一般是由学习操作系统先提出一个问题,再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争取进步等。

第二种:协同形式。两名或多名学生充分发挥各人的优势,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某种特定的学习任务。

第三种:伙伴形式。通常学生先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来找寻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生,从而结为学习伙伴。当一方遇到问题时,可与伙伴进行交流或讨论,双方便相互研究、帮助,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第四种:角色扮演形式。由不同学生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指导者负责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负责解答学习者的问题,可以随时互换角色。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式学习”模式形成了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创建了一个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进行学习以及交流的平台。

二、基于网上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自主式学习”也称作“个别化学习”。基于网上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提供的支持学习系统主动且有主见地参与学习。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1.该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1)学习任务:由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以作业的形式提交学习成果。

(2)信息资料:教师收集和该问题相关的各种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可随时查阅。

(3)学习指南:学生若遇到困难时,可通过网络查阅学习指南,或通过网络向老师咨询,由老师给予及时的帮助。

(4)成果反馈:学生通过网络将学习成果提交后,由老师或专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再通过网络给学生提出下一步学习的建议。

2.该模式的五个主要特点。

(1)个性化。学生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等,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能全面发展。

(2)能动性。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积极主动。所以说自主式学习是一种主动和自律的学习。它以尊重信任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前提。

(3)多元化。这种学习模式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是多样化的。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都可以通过网络表现出来。这样就使得参与评价的主体和内容多元化。

(4)自主性。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开放性。学生可以随时地参与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基于网上资源的自主式学习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模式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予学生进行学习的机会,强调掌握知识和方法同等重要。

三、基于网上资源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式学习”也称作“研究式学习”。它把学习看作是做研究。基于网上资源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的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再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交互环境中的协作、自主学习,通过主动探究活动以获取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1.基于网上资源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三个主要特点。

(1)开放性:学生的研究素材既可从网上搜来,也可以在报纸、期刊、杂志中获取,教师也把一部分资料和案例等放在网上,人人共享资源。

(2)实践性:学生从现实生活即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获取资料,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交互性: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专家请教,从而获得指点和帮助。

2.建立一个探究式学习的站点应具有的功能。

(1)简介:简单介绍学生要探究的问题。

(2)任务: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结果等。

(3)过程:向学生指明完成任务的程序和步骤等。

(4)资源:建立相关学习站点的链接,方便学生及时了解信息。

(5)指示:指导学生按照任务和要求如何查询信息。

(6)评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7)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获得大量亲自参与探究的机会。从而来培养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面几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理解分析信息、运用表达信息和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优越的网上教育资源优势、良好的存取方便性和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和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

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习。游戏的趣味性不但激励学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规律,而且在探索、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尝到积极思维的无穷乐趣,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发展。融入数和运算规律的游戏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和途径之一。

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级上了一堂数学课,班级共有27人,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好。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掷一掷。在教学前,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规律。2.运用探索的规律,了解游戏的运行原理。3.运用游戏方法和规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游戏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取出两颗骰子。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掷一掷,看看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并把他们记下来。

学生操作,然后思考得到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教师的引导也使学生对游戏的秘密进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发动机、研究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老师和学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师赢,如果是另外的6个就算你们赢。

学生操作,记录结果,看谁能赢。

结果肯定是老师赢,学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对规律的探索和游戏秘密的揭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寻找规律,探索未知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亲切,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虽然整个过程一帆风顺,但教师适当地制造“碰壁”,反而会推动学生走向成功,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继诱导。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运用规律、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发表格和骰子,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几,就在几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游戏结束。

小组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哪些小?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可以分成几和几,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

应用学生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肯定,通过填表的练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探索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对《标准》教学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联想,消除学生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维空间。遇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巩固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着天真、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游戏教学刚好迎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观察、操作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摆、拼、画、折、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了学生游戏的兴趣。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观念,将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和交流。虽然学生的语言有时不够规范,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我们的课堂我做主,课堂也在学生和老师的游戏中灵动。

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教育论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对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效率低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使其得到美的熏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形式的美有机结合的过程,是全面而和谐地向学生渗透美的基地。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了解其文化,掌握其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态学理论强调要构建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堂,体现生态平衡的生态学基本思想。因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一定层次性和结构性,其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教学要素之间不断的进行着信息、能量、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与内外环境间保持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进而维持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平衡和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它还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生态学统一起来研究,探索如何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渗透美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网络查询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国内很多学者对美育的研究给予了大量的关注,也有许多文章探讨了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性,但是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美育教育与生态学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非常鲜见,因此,本课题研究拟创设充满美感的英语生态环境,构建平衡、协调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让学生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方法学习英语,实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2.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将立足于我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因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兴趣不高而导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堂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将美育教育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找出影响美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生态因子,进而提出美育得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措施;将建构的教育措施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中,利用实验教学来检验教育措施。

2.2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创设充满美感的英语生态环境,构建协调、平衡的大学英语生态课堂,让学生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方法学习英语,实现学生美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究影响英语美育教学的生态因子;

(2)探索如何构建大学英语美育教学的整体生态平衡,以协调各因子间的关系,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生态氛围。

3.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实施计划。

3.1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基本研究思路是实践调研,理论分析——对比借鉴,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提出建议——现实应用,实践检验。首先找出影响英语美育教学的生态因子,为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和参考;再通过对相关本科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大学英语美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方案在教学中实施,通过对反馈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最终得出构建英语美育教学生态化课堂的措施。

3.2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在选题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为确定本研究的必要性提供数据支持;

(5)访谈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及时交流,了解其存在的困难和想法;

(6)行动研究法: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总结经验,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3.3实施计划。

(4)写出结题报告。收集汇编材料、成果汇集、装订成册,为顺利结题作准备。

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经主管部门评审立项后,课题主持人会收到一份专门的文件---《课题立项通知书》。《通知书》除列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课题编号等课题基本信息外,还会提出及时组织开题(一般为接到立项通知书3个月内),并将开题报告电子稿发送到指定邮箱等要求。不少教师就会问:什么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有何不同?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呢?这就需要对课题开题报告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而言,开题报告是研究者申报的课题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由课题负责人(主持人)向课题组人员、课题研究指导人员(专家组)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书面论证材料。

开题报告与课题研究方案一样,都是对一项课题所作的论证及研究工作设想,其内容结构大体相同,但其区别也较为明显。

一方面,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前,是对所选择课题的价值、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论述,主要是阐明课题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立项而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在课题立项之后(如果没有被批准立项,就不存在课题开题),是在选题论证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更加具体和系统的思考与论述,是对研究过程、研究人员、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全面安排,是为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和文本表述。可以说,开题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再设计、再修改,其内容相较于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实,其论证和构想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方案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诊断,对教育经验的梳理,对学习所得的思考,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等等。而在课题开题报告论证设计之前,课题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开展相关调研,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结构优化,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细化、优化和充实、完善,开展相关培训,等等。

应该说,从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到课题开题报告论证,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是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相关问题更加明确的过程,是由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操作的关键步骤。

因此,课题开题报告绝不是课题研究方案甚至是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相关内容的简单复制。作为课题研究者,既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弄清其在设计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思路和目标更加清楚,内容和方法更为适当,研究人员结构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预期研究任务,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课题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开题报告题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课题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开题报告题目常常采用课题名称+开题报告的形式表述,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必须与课题管理部门审批的名称(专家评审时会对个别申报的课题名称作必要改动)即《课题立项通知书》列明的名称完全一致,否则会被不予认可。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课题开题报告题目下面须署课题研究单位课题组名称,如学校课题组,一般不署撰写者个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论证设计的负责。

在开题报告正文之前一般还应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说明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尽快入题,切忌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不仅标志着课题组对所研究课题的理解、论证水平,细节处往往也显示出课题组成员的学术素养,因此,一定要观点鲜明、语言准确、语意清晰、逻辑性强、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历史背景、现实背景),课题研究的依据(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实践依据),课题研究的现状(国内国外、省内省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述评),课题研究的目的(解决哪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课题研究的意义(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等)。语言表述要针对问题,适度、准确,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漫无边际。

课题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时也包括对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关于核心问题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则是相关的对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学习策略就是核心概念,应着重对其在该课题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科学界定,同时也应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操作,对小学学科和实验研究作简要界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课题研究核心问题的细化表述,可以从不同维度分别列出。比如在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课题中,可以从学科维度列出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等内容,也可以从学习过程维度列出小学学科课前预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堂学习策略研究小学学科课后复习策略研究等内容。研究内容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一表述,可适当展开,语言应简要、准确。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课题研究所选用方法的具体表述。适合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较多,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不同的课题往往会根据研究问题类型的差异,采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小学学科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很明显是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观察法而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则需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表述时不能只简单写明某种研究方法,还应适当说明如何运用这一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主要是从时间维度上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分别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安排、主要研究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一般来说,可将课题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而实施阶段又往往要再分为若干环节。研究者可借鉴类似课题的研究过程,思考、确定自己所承担课题的具体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是对课题研究结果的预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教育教学专著等表现形式。阶段成果可以同时用多种形式呈现,省级以上课题还会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至少正式发表一篇相关的学术论文;最终成果则一般要求以研究报告和研究专著的形式呈现,其中研究报告是必须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时要注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称及完成时间,可采用表格式呈现。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人员分工是对课题研究团队和任务分担的安排。应写明课题组人员的构成及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研究经验等结构特点,并详细说明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

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对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所需条件的分析与承诺,主要包括研究基础、研究保障等内容。研究基础应写明课题组成员完成的相关研究课题及取得的成果情况,研究保障主要写明该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设施设备、时间、制度、学习培训、学术交流及经费等条件和保障情况。

开题报告的结尾一般应写几句感谢、希望以及表态性的话语。主要是感谢曾经指导或参加过课题论证而又不在课题组的人员,希望有关方面继续给予帮助,表明研究者的态度,等等,语言要简明、诚恳。

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定稿后,就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召开课题开题会议,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无不妥,开题工作即告完成,课题研究就将进入具体实施的新阶段。

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装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服装的表现形式关乎生理需求、地域气候、政治宗教、民族性格等因素。同时也是审美潮流、人文风俗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不再局限于御寒遮体等功能性的追求。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也逐渐发生改变,基于科技发展工业的进步各种合成材料的出现令服装的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同时许多与服装纺织不相干的材料开始被应用于服装艺术设计中。服装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服装的功能性延伸到文化价值的传达、社会地位的象征、艺术审美的表现等领域。服装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服装设计的方式与材料的提高更多体现的是人们社会属性的进步。

服装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是服装设计中的关键一环,是服装设计三要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形式美表达的主体,服装材料的选择对服装的审美表现具有非凡的意义。不同时代的服装材料的选择与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息息相关。在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况下各种社交活动、生活休闲方式的改变促进服装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刺激服装材料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许多新型材料应运而生,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

在服装设计中,丰富材料的选择也让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放异彩。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非纺织材料的结合运用将让服装造型质感以及色彩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而是进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羊毛毡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已经流传数千年。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中难得一见其踪迹。然而这宝贵的工艺方法不应该被遗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随着服装材料的进步与发展,羊毛毡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应该值得我们创新和发掘其中魅力。其与新型材料结合这种崭新的尝试,也是打破传统羊毛毡工艺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传统的纺织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非常的常见,例如棉麻、皮毛以及化纤类的织物。而非纺织材料却极少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但非纺织材料的艺术效果却不可小觑。非纺织材料尤其是诞生于前卫科学技术之下的新兴材料,不仅带来感官的冲击,更是功能的飞跃。将传统材料与非纺织材料结合不但是将传统工艺及材料展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形式。更是将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起来。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将羊毛毡工艺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起来,充分展现羊毛毡工艺的塑形性强、又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质感、肌理、形态等艺术形式,并将两者的优点并进行结合,使服装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发扬传承传统工艺,又结合现代潮流,使服装的艺术形式,尤其是传统工艺的'艺术形式得到多元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文分析了羊毛毡工艺的特点与技法,解读了非纺织材料与服装的关系。将其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理论结合实践,从羊毛毡工艺基础入手,将其与多种非纺织材料进行解构、重组等。通过羊毛毡的多变廓形与非纺织材料的质感肌理相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装饰效果。论文共分为七章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创新低、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羊毛毡的工艺特点以及工艺技法。第三章阐述了非纺织材料的发展,以及将非纺织材料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第四章,从工艺方法、结合形式、功能创新、审美表达四个方面分析了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用性和象征性以及艺术创新与美学形式,对非纺织材料进行归纳与分类。以及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设计应用中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审美效果。第五章,分别分析了羊毛毡工艺和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应用的案例。第六章,通过以上研究碳素以及案例分析理论结合实践,运用到毕业设计中。

通过以上研究及实践,第七章对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服装装饰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四、提纲。

摘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4研究创新点。

1.5研究内容及方法。

2、羊毛毡工艺特点及概述。

2.1羊毛毡工艺概述。

2.2羊毛毡工艺的艺术特色。

2.3羊毛毡工艺技法。

3、非纺织材料的概述与分类。

3.1非纺织材料的概述。

3.2非纺织材料的分类。

3.3非纺织材料在服装中的应用的发展现状。

4、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创新与美学形式。

4.1工艺方法。

4.2结合形式。

4.3功能创新。

4.4审美表达。

5、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在服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5.1羊毛毡工艺在现代服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5.2非纺织材料在现代服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6、羊毛毡与非纺织材料相结合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1本人毕业设计理念。

6.2毕业设计完成过程。

7、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五、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阅读了解服装设计内容、理论基础,对有关材料的查询和整理,把握本研究方向,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践研究法:设计实践、反复试验。

六、创新点。

通过对羊毛毡工艺的创新研究,以及非纺织材料的深入探索,将传统的羊毛毡工艺与新型材料相结合运用到服装装饰设计中,突破常见的服装装饰形式,不同于单纯的拿来主义,而是将两种看似大相径庭的材料合理结合,传统的羊毛毡的多变造型与新型非纺织材料的形态质感相结合,碰撞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推陈出新的同时符合形式美法则。通过本文的探索研究,为服装装饰设计提供创新性风格和设计思路。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张姣健。绞撷与羊毛毡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工艺组合应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4.

[3].张璇。浅论毛毡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d].天津:浅论毛毡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2014.

[4].郝水菊。内蒙古地区毛毡制品的传统技艺及其现代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1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游戏中接触最多,也最乐意接触的就是小伙伴,在进入大班后,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社会性发展在不断增强。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能力、素质都是有差距的。很多时候就可以让同伴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有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需要帮助时,老师一一说教或帮助完成,孩子们当时可能不一定明白或有疑惑也会假装了解,而如果由同伴进行教育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方法可能更接近于幼儿的理解。所以如何激发同伴间的教育是值得我去挖掘研究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寻求到适宜的教育对策让幼儿能在同伴的相互影响中快乐学习。

1.幼小衔接: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就是幼小衔接。

2.同伴影响:

同伴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教育行为,有时也把同伴教育称为同龄群体教育。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存在许多的个体差异,因此同伴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不少。很多时候教师一一说教的方式孩子并不一定全然接受,而同伴间相互分享信息知识,相互传递思想情感,效果更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会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一种教育方式。

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比较深入,涉及内容较广,国内的研究相对来说,调查和描述性居多,深入、直接、系统的分析较少。而且,不少教师、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影响因素等缺乏了解,影响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教育培养。然而,同伴关系在幼儿的自身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培养幼儿主动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2)幼儿体会同伴间互动互助克服困难的愉悦心里。

(1)通过研究,挖掘发现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同伴教育契机,增强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的观察、总结能力不断提升,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整理归纳数据,总结经验,促使我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交往能力。

(1)通过观察了解同伴间关系情况,调查总结孩子们之间缺少同伴影响的因素。

在大班孩子进行游戏时注意观察记录他们之间的交流,分析其中可能出现的同伴影响,鼓励幼儿及时沟通学习。

(2)通过调查将同伴关系分为几类:受欢迎型,被拒绝型和被忽略型。

受欢迎型往往是一些性格外向活泼,语言交往能力较好的幼儿,被拒绝型的幼儿可能是班上一些淘气的孩子,平时爱捣乱不怎么听话,而被忽略型的孩子往往比较内向不主动。

(3)与个别特殊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主动与同伴交往,脱离被拒绝与被忽略的状态。

关注各类幼儿的特点,有意让被忽视型与被拒绝型的幼儿多多接触受欢迎型的幼儿,潜移默化中接受同伴影响。

(4)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创造同伴教育的机会,鼓励引导幼儿从同伴身上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将同伴教育贯穿于孩子的活动中,首先让孩子们认识到各自的优缺点,再逐步转化为常态化的同伴影响,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5)通过游戏了解幼儿在同伴交流中的困难,与幼儿谈论,想出解决办法。

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幼儿游戏中的小状况,与幼儿共同发现问题,切实体会同伴影响的作用及乐趣。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

(1)确定为课题内容及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研究成员为大四班陈金老师。

(2)围绕课题内容,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

(3)申报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11月)。

(1)在各班开展相关调查活动并及时记录为最后的'总结报告收集资料。

(2)记录总结幼儿游戏中的实践与观察。

(3)总结经验,撰写相关课题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整理、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相关课题论文。

(2)展示研究成果。

(1)文献法:为研究实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借鉴运用到孩子们的交往中。

(2)观察法:通过多种观察形式,记录幼儿活动中的同伴交往情况,记录调查结果。

(3)谈话法:交流讨论幼儿间的知识经验,让幼儿相互了解同伴间的知识差异。

(4)调查法:调查各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在游戏中的效率,鼓励幼儿多主动交流。

(5)行动研究法:在实践研究中鼓励幼儿多向同伴请教学习。

(6)经验总结法: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做好调查记录,及时整理总结。

(1)发表论文:发表相关同伴影响的论文。

(2)案例集:实践活动中幼儿同伴影响的案例展示。

(3)结题报告:幼小衔接教育中同伴影响的研究。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很多的人观念还需要转换,采取的措施还需要加强。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传统的“三机一幕”到多媒体计算机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专家认为,我国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最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对课程的实施作以下要求:要变单纯的接受式为体验式、研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教育家彼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知识经验得到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是教师着力要努力的方向。因此,进行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无论从国家、教师、学生哪一方面来说,均具有实践价值。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

我们今天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课程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研究目标、意义及内容。

二、研究目标。

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门课程,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基本目标的着落点都是学生。可以这样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个性健全发展,是推进课题研究的双重目的,但是其基本目标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所以我们强调和力求实现的是以下目标:

(1)创建既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又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本质特点的学习环境;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案例资源库;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与应用,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策略与应用模式。

(2)信息技术环境中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4)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研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要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8)通过本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学思想观念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提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教育技术的管理与研究水平。

三、研究意义。

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环境”和“研究性学习”是两个独立的元素,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当它们整合在一起时,会产生远胜于两者相加的效果,因此,我们把研究性学习放到信息技术环境中去,使它们环环相扣、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从而产生最优化效应。

信息技术环境中,互动内容显得丰富而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可以在开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可以较快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从而直达主题。人机互动可以随时分析人们的交流意向,产生预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曾经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的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体现“自主”,只有共同的设计理念,没有规范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就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内容。

就研究性学习课程而言,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我们不必与传统学科课程那样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其内容的把握必须基于以下几点原则:

1、过程性原则:在力求科学结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2、自主性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在研究整个过程中,强调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评价以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为主。

3、社会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研究的课题。

4、综合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课程,作为一门课程,可以确定地说,“信息技术环境中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实施应体现综合性原则,就是围绕某个专题引导学生多方面跨学科进行讨论,激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促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5、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环境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研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研究策略。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

(1)请学生演示所自学的内容。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试行了在课堂上把一些有趣的知识让学生自学完成,并向全班演示操作效果。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式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式学习。随着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和不断提高,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设置上我们试行了指导学生在教师自己建设的网站中学习。将教师手中的现有资料投入到网站的建设之中,然后启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充实正在建设中的网站。在网站中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发表自己创新立意的空间。

(3)学校对教师的指导。

以报告会、专家讲座、座谈会、发放学习材料等形式,将树立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作为起步,帮助教师在两个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第一是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时代意义;第二是执行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学习的专门课程。

开展比较研究,明确和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实质。

推荐成功个案,明确和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的方法。学研并行,学思结合,不断调整,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纳入学校“七认真”、“教学能手”等考核。

(4)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研究时,教师的重点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实施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是最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7人组成一个课题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指导教师常常会利用讨论区bbs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共享研究的阶段成果或最终成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所应用的bbs是一般树状结构的讨论区,这类讨论区在支持研究性学习的交互研究中存在一些固有的弱点:

(2)个人独立研究。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完成课题的研究。

(3)文献法:检索、整理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4)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研究现行教学中影响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因素,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实验法:选择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在教学情境中,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条件下进行。

(6)个案研究法: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典型的教学模式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研究“学”与“教”的个体差异性,揭示某些规律及本质。

(7)行动研究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提出学生学习方式良性转变的一般策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创新的一般策略,定点试验,观察讨论,修订完善。实验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1)建立研究机构。由教学副校长、教研处各主任、教务处各主任、各教研组长、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等共同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教学副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2)课题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3)确定课题研究的总体方向,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完成课题申报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研究阶段()。

(1)收集研究学校现行研究性教学的各种信息,及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参与研究工作,按预定的设计日程进行工作,开展课题的研究。

(2)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在研究作进一步的修正写完善。

(3)对课题组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评估,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

(1)各课题实验单位的研究人员形成结题报告并上交课题负责人,比较整理出优秀成果,物化优秀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2)评价、总结实验研究报告。()。

(3)成果整理、推广,资料归档,最终写入课题终结报告。()。

(4)申请结题()。

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现在的教育。因此,探索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未来小公民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长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一切 , 减少了孩子为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孩子无法感受到由实践而获得的进步,无法体验满足与乐趣,当然也无法从由于失败和挫折中换来经验教训,其结果使学生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

其次,学校德育中仍然存在着“假、大、空”的弊病。突击性德育难以使学生得到较为深刻的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品性的培养罗列在一个层次上,学生无所适从。教育中一味地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凭着教师良好的愿望,在学校围墙内建立起一个纯而又纯、净而又净的“理想空间”,于是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互不相干的两个世界。学生在“真空世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起钩来,于是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即在学校里表现出一种教师所希望的行为品行,而一旦进入社会就滋生逆反心理,就“随大流”了。这样学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差”在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和陶冶上。学校的养成教育缺乏超前意识,缺乏系统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缺乏体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教育方法单一呆板,教育途径划一封闭。因而,德育工作难以适应当今这批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的小学生,致使教育效果甚微。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执行纪律过程中做到自觉。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改掉农村习惯中的陋习,做到语言文明、行为端庄、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卫生教育,树立劳动观念,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

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养成教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研究。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等养成教育训练。

2、在活动课程中,主要进行礼仪、人际交往养成教育训练。

3、在环境课程中,主要进行环保养成教育训练。

4、在书法课程中,主要进行品格养成教育训练。

5、在家、校、社区结合中,进行综合实践能力养成教育训练。

以上五块内容,从端正态度、提高能力、落实行动三个层面操作。三位一体,互相联系,互为作用。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同时,它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

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病,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1、方向性原则。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4、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整体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6、时代性原则:对于学生课堂课外规则习惯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1、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小学生礼仪常规》,规范队员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为使养成教育日见成效,将《规范》、《守则》、《礼仪》编成小册人手一册,要求每位队员熟记在心,少先队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细则并对照细则每天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给予量化。队员在明确了细则之后要求队员从小事做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队员从小事做起。许多队员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队员从小事做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整齐,放学站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确是对队员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积累。

2、用教师的言语行动陶冶学生

教师的行为是队员的一面镜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队员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对队员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对教师的行为习惯也提出明确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行去感染、熏陶队员。对教师的衣着、发型、化妆、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不但要用外在美感染队员,更要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队员、同事、家长交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做到“自身正,不令也行”。

3、用制度强化

从某种角度上说:“少先队员的非智因素还不稳定,具有反复性。所以对于队员在家庭中的养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见面问好、主动行礼。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使用要采取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激发队员形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行为习惯内化为队员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

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中还记载了他“席不正不坐”等一系列礼仪言行,经过两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有形成了当代礼仪。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一个外在形式的文明礼仪,可以昭示出一个团体或者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思想内涵,为了改变农村现有的传统礼仪教育,也为了培养今后的合格人才,聘请礼仪老师对队员进行礼仪训练,开设礼仪讲座,对队员进行强化的系统的礼仪文明教育,将外在的美的礼仪言行升华到队员自身内在需求,使现代的农村少先队员的形象显现出来。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少先队在进行养成教育时一定要充利用好这一阵地,要求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组,备课组制定出各学科教学的养成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队员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少先队员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利用好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教师节、母亲节、妇女节、老人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如组织队员到街道驻地、敬老院、集市、工厂去锻炼、实习,组织队员举行青岛一日游活动,参观海尔工业园,街道农业园、工业园等,让队员在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养成行为,检验养成效果,寻找在良好行为习惯中人们所给予的赞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队员情操的目的。

6、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队员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队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1)关注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好坏,将学校每一面墙壁开辟出来,设立手抄报区、绘画区、创造区等,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队员一进校门就生活在布局合理、实用安全、整洁优美、规范有序、洁净卫生的环境中,无形中给队员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自然养成。

(2)关注家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的队员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往往教育出不同“质量”的队员,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其性格习惯等也各不相同。所以说在队员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城市的家庭父母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或池)里,而农村的家长出门随手就扔。如何让队员养成保护环境卫生,维护集体环境的良好习惯呢?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应担当起指导家庭养成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家长首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重视学业,更要重视培养队员良好的品行。使养成教育形成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队员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队员的闪光点,利用广播站,校报等形式让全体队员了解,让队员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起到推动作用。

第一年: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举行开题仪式。完成阶段性的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二年:达成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

阶段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三年: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第四年: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阶段成果:阶段性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第五年:达成目标: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论文集。 编写出学生养成教育校本教材

教育学研究生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姓名:

申请学位:

所在学院:

学科专业:

报告时间:

填表时间:**年**月**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包括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等九个方面。

2、本表一律用四号宋体,a4纸打印。

3、本表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填写。一式三份,导师、院和研究生处各存1份。

4、填表日期:第三学期开题结束后1周内完成并由院汇总后上交。

5、各项内容填不下时可另加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符合因材施教、循序渐地的教学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实现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自己学习能力,有益于引导学生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学习过程.

作者:鄢男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语系,黑龙江,绥化,152061刊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ofcentury年,卷(期):2008“”(3)分类号:h3关键词:网络环境分层次教学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未必如此,但说天下商业模式一大抄,恐怕没人怀疑,正像好的文章被广为传播,其中有价值的思想被人们不断演绎,不断模仿,不断摘抄,并从中汲取营养一样,从古至今,几乎没有那一种商业模式找不到竞争者的,找不到模仿者,除非你的商业模式根本没有价值,同样,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在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不断嫁接、不断创新的结果,从某种角度看,商业模式模仿别人的程度,反映出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商业模式而被抄袭的程度,反映了商业模式价值的大小。

模仿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几乎一切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在不断模仿基础上创新的。

当年的一个叫myrice的网站抄袭了网易的商业模式,用个人主页空间来吸引当时的不到600万上网用户。后来因为myrice看不到商业前景,卖给了lycos,相反,网易则因为坚信商业模式可以不断完善,可以不断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将别人的模式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独特商业模式,而造就了一个中国首富。

腾讯成功,同样模仿了无数的商业模式,腾讯作为中国今天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同样是在对其他商业模式不断模仿和嫁接中成熟,成长,至今都没有为产业提供原创性的创新产品。几乎都是作为追随者,模仿别人的产品,超越原创者,甚至灭掉原创者。甚至,腾讯公司的标志性符号,那只企鹅的标识,就是完全模仿linux,几乎可以逼真。

也许有人会觉得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是很丢人的事情,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模仿成功的案例,几乎所有成功的模仿都是与其他的商业模式和资源嫁接在一起,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形式或内容。

腾讯坚持模仿新的商业模式为我所用,并将众多商业模式融合为独特的腾讯模式,使腾讯的商业模式不断完善。

据说,有一个人作icq工具比腾讯早了一年,因为没有看到即时通讯商业模式的前景,没有看到即时通讯与其他商业模式嫁接会产生的乘数效应,当时只想在行业内推广,一开始就想收费,不到一年,就彻底退出了这方面的竞争。而腾讯用免费,用商业模式的不断模仿和嫁接,最终获得了成功。

当年王志东时代的新浪也作了一个新浪即时通讯工具“新浪寻呼”,据说当时腾讯由于资金紧张,很想把qq卖给新浪,但新浪并不认同qq有多大价值,也因为当时的新浪并没意识到即时通讯工具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没有看上腾讯,自己开发了一个“新浪寻呼”。因为使用和推广的不利,更是因为没有坚信即时通讯的商业价值,新浪寻呼悄无声息,而腾讯的qq名满天下。这种商业模式的模仿,失败之处,就在于没能坚持,也没有把即时通讯与门户网站的价值加以有效嫁接,没有产生乘数效应。

谁能想到,在icq、aol和微软都有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今天,腾讯仅仅因为坚持和不断嫁接新的商业模式而能获得成功?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建立在成功模仿基础之上的。

正如有哲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同样,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不应模仿其皮毛,而要模仿其根本,商业模式系统创新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在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时如何把握模式的本质,取得真经,获得实效。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纪录。共享单车能成为资本的宠儿是因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依赖资本而需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据ibm商业研究所和哈佛商学院克利斯坦森教授的观点,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基本的运营方法,包括:用户价值定义、利润公式、产业定位及核心资源和流程。(一)用户价值定义用户价值定义是为目标用户提供的价值,是企业产品、服务和渠道的某种组合,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ofo从校园到城市超过150万辆单车为4亿人次提供过出行服务,但ofo并不销售产品,而是通过一个共享平台将单车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给需求者,需求者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及提高单车的使用率来创造价值。(二)利润公式利润公式主要包括成本结构、收入来源等方面。成本结构:ofo的固定成本主要是单车的生产投放成本,不同于摩拜自主研发的方式,ofo选择与第三方合作,未升级前一辆单车的成本为200多元,升级后也仅有300元左右,理论上属于轻资产运营。变动成本主要为车辆丢失、损坏及运营管理费用。收入来源:这是ofo商业模式中不太清晰的一部分。ofo改变之前复杂的计费标准,现行计费规则为师生0.5元/小时,非师生1元/小时,校内两元封顶,校外不封顶。从表面看,ofo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分时租赁的租金,但就算其日订单量能达到两百万次,日租金也仅有一百多万,却要承担超过150万辆自行车的投放、丢失损耗及管理费用,所以租金里的利润空间并不大。除了租金还有押金。ofo的押金为99元,从6月至今,ofo的注册用户超过万,押金的数额可想而知。ofo可实现即时退还押金,但由于用户黏性不会所有人同时申请退押金,因此仍会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平台上。虽然ofo强调会对押金进行专款专项保存,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却仍在继续烧钱,当无法从资本市场融资之后,押金会否被动用,我们不得而知。(三)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是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充当的角色。按设想,ofo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让有车的人将车拿出来分享并取得平台上其他车辆的使用权,用户只需支付小额费用便可使用平台上的车,即c2b2c的模式。但走出校园后ofo有90%的车辆为自营,仅有10%的车辆来自共享,所以很大程度上还是b2c的模式,即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充当的角色还是生产者而非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平台。(四)核心资源和流程核心资源和流程是企业将所需的各类有形及无形资源整合的生产及运营流程,在此主要指单车的管理流程。管理中的难点一方面是“潮汐效应”,指一个地点一车难求而在另一个地点停满了车却无人使用的现象,但该问题会随着用户养成习惯,企业采集到大量数据之后被解决;另一方面是有人对单车进行私占和恶意破坏的问题,在对此方面还没有明确法律约束的今天暂时还无法解决该问题。除此之外,破坏密码锁、乱停乱放、贴虚假二维码等都是共享单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三、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对于共享单车行业,影响其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利益相关者和科技。利益相关者在此主要指投资者、客户及当地社区。首先是投资者,共享单车能进入市场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企业开启疯狂烧钱模式也正因为其背后有雄厚的资本作支撑,故投资者是改变共享单车烧钱圈地却不注重盈利模式现状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次是客户,即单车的用户,各个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一直加大投放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抢人,因此对客户用车需求及用车习惯的研究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后是当地社区,共享单车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势必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如传统的公交、出租车行业,如何安顿好这些人,如何合理地切分“最后一公里”这块蛋糕,不仅是企业也是政府要思考的问题。投资者和客户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企业为社区创造社会价值,这些价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转化,因此利益相关者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国家如此,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共享单车想要走更远,想要使商业模式运转更灵活,科技创新尤为必要。在单车上安装灵敏的定位装置降低单车丢失率、将密码锁设计得更难以破解、app使用更为方便等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因此科技也是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四、共享单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政府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尤其是押金方面要切实保障用户的利益,要在法律上加强对公众用车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减少单车私占、恶意破坏等事件的发生,还要对单车停放占用车位的问题进行规范。企业方面一是要加快技术研发工作,二是要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思考什么才是支撑企业活下去的关键,ofo的日订单量早已突破百万,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在平台上活跃,有人有现金流,完全可以在平台上做一些“不务正业”的事,例如发展社交功能,做电商,接广告等,而疯狂烧钱模式带来的则是低价竞争和对商业模式的破坏。对公众而言,使用单车的是我们,破坏单车的也是我们,我们享受着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理应对共享单车加以爱惜。规范自我行为,自觉遵守用车规则是对共享单车起码的尊重。五、结语社会在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虽然共享单车行业目前仍处于抢占市场的时期,运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秉持着环保和共享理念的共享单车也会在创新中越走越远。(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商学院)参考文献[1]尹一丁.商业模式创新的四种方法[n].21世纪经济报道,-06-29(022).[2]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总第265期,(12).[3]肖晗.共享单车市场巨头全面“开战”[n].深圳商报,-03-02(a05).[4]吕新杰.共享单车难成共享经济[n].通信信息报,-11-02(a14).[5]房志勇.共享单车押金谁来监管?[n].天津日报,2017-02-21(008).

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1、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2、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

口号。

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方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德育模式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动,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所以,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特别强调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德育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是师生之间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广而言之,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德育互动模式是通过课程、规章、实践、评价等途径,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从而让高中生体验道德美感,自拟道德准则,参与道德实践,强化道德意识,建构道德信念的一种德育模式。

(1)课程互动模式。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课程,积累和整合德育资源,编制相应的教材,如名生介绍、党校团校、心理疏导等。

(2)规章互动模式。通过学生参与拟定。

规章制度。

形成简便易行的德育规范如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考前诚信签约制度等。

(3)实践互动模式。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愿者活动、校园论坛、学生广播站、学生电视台等。

(4)评价互动模式。通过学校的评教、评学、评比、评选来研究德育评价的机构设置(如自律委员会)、德育评价的形式体系(如素质发展报告书)、德育评价的过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扬生自荐制度)以及德育评价的反馈机制(如公告栏、反思纠错室)。

德育互动模式,是对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的新发展,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学生的新要求,是对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征性描述。

“德育互动模式”课题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积淀为基础,以时代精神的弘扬为支柱,积极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养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南京市第一中学有百年校史,是江苏最早的省重点中学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特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的“花季”也往往成为“雨季”。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道德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步入理性审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世易时移,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境尴尬,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造成强烈干扰,因此,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扬弃也就十分必要。

200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但赞同率较高。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别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的德育工作能扎实有序、生动活泼地迈上新台阶。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调查论证(200x年10月—200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申报立项(200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xxx年7月—200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x年10月—200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调查报告。

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本课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归结到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动性、自我建构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现在的小学生尽管读了很多课外书,可提起写作总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写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毫无新意,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俗话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写作素材,学生只要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日记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

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美丽的自然风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日记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这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小空间,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日记里,总会体现出学生新奇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我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笔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日记只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关于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的作用的研究”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描写,收集写作素材,能对生活有切身的情感体验。姚雪垠先生曾经说过:“记日记,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益于知识修养品格修养。”同时,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而发愁,让他们爱上写作。

确定课题,立项,确定方案

日记是对生活的记录,“用我手写我心”是我对学生写日记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哪怕只是一两句话。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室外活动、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记源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在三年级刚刚写日记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我就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从家里的事、班级里的事、学校里的事写起,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选材。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素材就多了。掌握了方法,学生写起日记来就得心应手了。

写好日记,贵在坚持。如何让学生能把写日记坚持下来,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五分钟的“美文朗诵”,让优秀日记的作者朗读给大家听;把优秀习作收集在我的博客空间里;推荐优秀习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等等。如此的鼓励表扬,大大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现在上了六年级还在坚持写日记,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整理实施阶段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案、反思、学生日记、作文等。

继续用实施阶段的做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整理相关资料等。

完成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袋等。

(1) 学生优秀日记,在博文中出现。

(2) 学生优秀作文,在博文中出现。

(3) 调查问卷等。

(4) 研究随笔,教学反思等,发博文。

(5) 相关的一些图片、文字等。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题报告质量不仅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及其问题,提出几点意见,旨在为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目前,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题目与撰写内容不符,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把握不准,研究重点与选题的依据、意义不明确,研究框架设计不合理等方面。导致这一个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术态度不严谨;另一方面是目前田径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往往在人文社科类领域确立论文选题,由于选题与所学专业脱离,且相关学科知识掌握较薄弱,致使最后诸多问题暴露。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条理更加清晰、阐述更加准确、思路更加透彻,归纳、总结了以下几点意见,希望对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是完成高质量开题的关键。

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资料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些研究生甚至没有完全明确撰写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更多的是对前人研究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介绍得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1〕。文献综述不仅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还应具有评论性,因此,作者要以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要想写好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的了解,明确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人点,因此,文献研读的深度与广度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内容的涵盖是体现开题细腻程度的重要标志。

研究内容的涵盖应力求精简透彻、主次分明。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每个人的报告时间是有规定的,一般在10—15分钟不等。在有效的时间里,既要做到报告内容明确,又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就对报告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借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课题进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准备采取的应变措施等几个方面〔2〕。选题的依据、意义应极具针对性地指向初拟题目,按其研究内容删选代表性较强的文句作为报告的重点,体现条理化与清晰化;在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应注意,要将其内容层次化,把归纳、总结出来的文献分列为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现状性综述及分析对比性研究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应注意文献罗列的规范性,所列的内容都应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有序地排列。

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是开题报告的重点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初拟的论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个方面,在阐述研究途径时应说明将运用哪些学科知识、以怎样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并将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阐述清楚,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应详细说明。研究的步骤一般按课题预期的研究程序,以时间划分阶段,从头到尾进行罗列。至于论文的初拟框架,无论是在开题报告中,还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都应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细的揣摩和反复的斟酌,还应与导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以确保初拟框架设计得更加周密、更为合理。可行性分析则要抓住其内涵撰写,明确阐述现阶段已具备的研究条件与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等。对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的阐述应重点说明,在课题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前人累积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与他人研究的侧重点和不同之处,并围绕研究的目标,简要阐述课题的创新点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是制约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过走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得知,目前,在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不严谨现象,主要表现在,开题报告中的错字与漏字较多、文句表述不通顺和不完整、论述条理不清晰、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不规范、撰写开题的整个思路不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把握不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进,除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必须重视研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

研究性思维能力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读材料时感悟不出它们可以解释的对象,了解某个研究领域时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专研某篇学术文章时找不出其薄弱环节,运用别人的理论观点时不明白其精髓,收集众多资料后却不清楚应从哪个方面入手,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就写不出来。所以,必须善于怀疑,勤于思考;二是积累,积累是研究的基础,学问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于积累,经常前读后忘,就不能适应日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要善于累积,做好读书笔记;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与思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常思考有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经常思考不等于分析能力就一定强,所以,要学会思考,并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则,思考的结论就会出现反差,就会变成一种低水平的思考。

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实质。为了能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开题报告撰写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思路梳理、文句表达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问题的研究能力。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才能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奠定实质基础。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最新--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44篇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摘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题报告质量不仅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及其问题,提出几点意见,旨在为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总结。

了以下几点意见,希望对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综述是完成高质量开题的关键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资料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掌握的不全面、不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些研究生甚至没有完全明确撰写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更多的是对前人研究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研究设计介绍得甚少。

有深入的了解,明确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人点,因此,文献研读的深度与广度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内容的涵盖是体现开题细腻程度的重要标志研究内容的涵盖应力求精简透彻、主次分明。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每个人的报告时间是有规定的,一般在10-15分钟不等。在有效的时间里,既要做到报告内容明确,又要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这就对报告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借鉴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课题进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准备采取的应变措施等几个方面〔2〕。选题的依据、意义应极具针对性地指向初拟题目,按其研究内容删选代表性较强的文句作为报告的重点,体现条理化与清晰化;在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应注意,要将其内容层次化,把归纳、总结出来的文献分列为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现状性综述及分析对比性研究等三个方面。同时,还应注意文献罗列的规范性,所列的内容都应按相同的格式、按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有序地排列。

课题进行的途径、步骤及设想是开题报告的重点部分之一,主要包括研究途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初拟的论文框架及可行性分析五个方面,在阐述研究途径时应说明将运用哪些学科知识、以怎样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并将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阐述清楚,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手段应详细说明。研究的步骤一般按课题预期的研究程序,以时间划分阶段,从头到尾进行罗列。至于论文的初拟框架,无论是在开题报告中,还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都应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需要仔细的揣摩和反复的斟酌,还应与导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以确保初拟框架设计得更加周密、更为合理。可行性分析则要抓住其内涵撰写,明确阐述现阶段已具备的研究条件与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等。对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的阐述应重点说明,在课题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前人累积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本课题与他人研究的侧重点和不同之处,并围绕研究的目标,简要阐述课题的创新点及其成果的形式。

(三)学术态度的严谨与否是制约学术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通过走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得知,目前,在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不严谨现象,主要表现在,开题报告中的错字与漏字较多、文句表述不通顺和不完整、论述条理不清晰、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不规范、撰写开题的整个思路不明确、研究的重点难点把握不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进,除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必须重视研究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的训练。

研究性思维能力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一是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假如研读材料时感悟不出它们可以解释的对象,了解某个研究领域时不知道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专研某篇学术文章时找不出其薄弱环节,运用别人的理论观点时不明白其精髓,收集众多资料后却不清楚应从哪个方面入手,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就写不出来。所以,必须善于怀疑,勤于思考;二是积累,积累是研究的基础,学问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储备多了,就容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不善于积累,经常前读后忘,就不能适应日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所以要善于累积,做好读书笔记;三是分析,分析是研究的手段之一,与思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常思考有利于分析能力的提高,但经常思考不等于分析能力就一定强,所以,要学会思考,并把握好思考的方向,否则,思考的结论就会出现反差,就会变成一种低水平的思考。

2.小结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不是形式,故此,一定要研究实质。为了能使我国田径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和开题报告撰写能力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首先,研究生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思路梳理、文句表达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问题的研究能力。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才能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奠定实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济彦.论研究生的选题方法及其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3):33-35〔2〕陈玲.怎样写开题报告〔j〕.中国研究生,20xx,(3):28-30.〔3〕李艳,董良飞.试论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xx,6(8):

103-105.〔4〕马胜钢,黄韬等.硕士研究生选拔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4):57-59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2一、数学课堂进行游戏。

教学。

的意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习。游戏的趣味性不但激励学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规律,而且在探索、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尝到积极思维的无穷乐趣,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发展。融入数和运算规律的游戏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和途径之一。

二、数学课堂实施游戏教学的具体过程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级上了一堂数学课,班级共有27人,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好。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掷一掷。在教学前,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规律。2.运用探索的规律,了解游戏的运行原理。3.运用游戏方法和规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游戏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取出两颗骰子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掷一掷,看看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并把他们记下来。

学生操作,然后思考得到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教师的引导也使学生对游戏的秘密进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发动机、研究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老师和学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师赢,如果是另外的6个就算你们赢。

学生操作,记录结果,看谁能赢。

结果肯定是老师赢,学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对规律的探索和游戏秘密的揭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寻找规律,探索未知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亲切,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虽然整个过程一帆风顺,但教师适当地制造“碰壁”,反而会推动学生走向成功,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继诱导。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运用规律、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发表格和骰子,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几,就在几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游戏结束。

小组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哪些小?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5可以分成几和几,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

应用学生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肯定,通过填表的练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探索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对《标准》教学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联想,消除学生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维空间。遇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巩固创新思维能力。

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游戏教学刚好迎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观察、操作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摆、拼、画、折、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了学生游戏的兴趣。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观念,将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和交流。虽然学生的语言有时不够规范,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我们的课堂我做主,课堂也在学生和老师的游戏中灵动。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3一、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及价值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無二的特质。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国学经典中就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究。

2.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及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重新被人们认识,国学教育也随之广泛开展。但是,针对幼儿国学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幼儿国学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仅有18篇论文,最早发表论文的时间为20xx年。这一情况说明,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学界才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省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拓荒阶段,目前还没有文献著录。就现有成果来看,杜洁琼的《幼儿国学教育内容选择及方法》着眼于幼儿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及方法,做了比较基础的分析和研究;李静的《国学经典与幼儿礼仪教育》研究的是幼儿礼仪教育与国学经典的结合,因篇幅所限,只有较为简单的分析。闫蕾的《小议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关注的是现在幼儿国学经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材料翔实,立论中肯。除此之外,还有《幼儿国学教育之我见》、《在国学教育中促进幼儿品德和习惯的养成》等几篇文章,大都从一两个侧面来研究幼儿国学教育的某个方面,整体而言,还需要加强实践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幼儿国学教育研究的进展。

创新之处:(1)本项目在国学教育的视野下,对幼儿品性、生活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观照研究,省内还未见有学术文献报道;(2)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将在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结合,以幼儿行动及个案研究为依托开展工作,在方法和视角上较为新颖,走在了幼儿教育研究的前沿。

二、研究目标、内容、思路1.研究目标本课题的最终完成,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本课题的研究,要培养起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2)本课题的研究,要培养幼儿正直、善良、真诚的品性,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所谓童蒙养正,必须从孩子入手,才可能完成;(3)本课题的研究,要针对幼儿生活及学习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完成。(1)学习生活常识和基本自理能力;(2)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3)掌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研究内容以古代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孝经》、《声律启蒙》等内容,对3—6岁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探索实施幼儿国学教育,根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具体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1)构建“家园合一”的教育影响策略。国学教育归根到底毕竟是品性教育,即使缺乏各种物质条件,但只要有老师和家长的品格在,言行在,就可以培育出善良、有气节、有品位的孩子,那么国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国学培训、读书研讨、提升自我是实施国学教育的关键所在;(2)探索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影响策略。通过每天对幼儿进行视听环节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对3——6岁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幼儿学习有韵律感的吟诵,影响幼儿的性格倾向、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每周开展一次主题教育。如,尚礼崇德,尊重生命,感恩父母,学习爱等;(3)培育特色教育活动,建构幼儿园园本课程。以实验班为重点,各年龄组制定子课题,加强每学期国学特色的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实施培养幼儿良善品性。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学教育素材,分析和整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和教育理论,通过学习研究,提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融入与渗透;(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与幼儿一日生活紧密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育实施方案,及时反思、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并优化与改良教育环境;(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教案、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进度,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并做好详细的分析与记录,找寻适合幼儿学习的方法;(4)总结研究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经典案例、报告及论文。

4.研究思路结合我国目前幼儿园国学教育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现状,了解与学习国学文化精神,找寻国学教育在幼儿园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以培育特色教育活动为突破口、家园合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根植传统文化;提出实施国学教育的理论原则,形成园本文化课程,培养幼儿良好品行和习性。

三、研究基础本课题负责人郁东利曾主持参与了“十一五”以来的多项省市重点科研课题,主持的省重点课题“通过案例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课题研究人员朗瑞平是河北北方学院国学教师,研究成果丰厚。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4一、课题研究的类型目的和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个案跟踪法和试验法。首先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甄别和梳理工作,针对现行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手段的弱点加以分析,重建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理论,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共同实践和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共建和交流,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及兴趣状况调查报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并提出指导意见向广大教师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20xx年7月~20xx年12月1.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2.实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第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3、结题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12月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结题;

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德育互动模式研究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中央文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

200x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现约有3.67亿未成年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无疑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适应。

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既有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推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实施,也要求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价值取向——人格取向来重新构建德育课程结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师的角色、教育教学方式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增强了与中学生的互动,帮助中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开拓新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

对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反思。

毋庸讳言,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校际竞争激烈,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中学德育地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差。而且,过去的学校德育模式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体,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例如,德育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问题,而教师、学校对待这些问题时,大都以正面批评、惩罚等方式,试图通过加大外部力量的干预,达到改变或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新型有效的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4、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审视。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原有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引发了诸多新旧观念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问题。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校园,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和这些不良因素不无直接的联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的转化过程中。当我们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惯性依然强劲,大多数学生承受着学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学习问题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出现了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好以及心理亚健康等问题。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的知识化、政治化倾向严重,也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在学生眼中,学校德育内容保守、假大空、不能解决实际的思想问题,学校德育形式“老土”、走过场、缺乏新意和吸引力。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求我们努力研究新的德育模式,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5、对高中生心理特点的思考。

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高中生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知识技能的掌握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样也需要学生参与德育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以及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为外在于自己的道德规范赋予蕴含个人色彩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就是怎样开辟新的途径,使学生能切入到德育过程中,并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自主构建个人道德体系。

2、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有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怎样让德育活动走出“口号加榜样”的单向的道德知识传输模式,怎样采用富有成效的模式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3、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自1998年提出之后,在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论证、一线教师多角度实践,我校“导师制”的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导师制”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共进的发展目标。“平等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人格平等和教育活动民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指学科教学互动和思品养成互动,是实施导师制的教育教学常态和方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包括校内组织全员和社区力量全面,是实施导师制的组织依托和保证;“共进的发展目标”指的是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是实施导师制的方向和目标。本课题所研究的“德育互动模式”正是“互动的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是对我校“导师制”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德育模式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形式。它是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

互动,简而言之,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

德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德性的养成、发展与成熟,不是在“灌输”中“获得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互动中主体自身建构的。所以,现代德育过程的思想,特别强调民主、平等、对话与交流,即德育过程实质上可理解为是师生之间互动互促、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广而言之,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

德育互动模式是通过课程、规章、实践、评价等途径,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从而让高中生体验道德美感,自拟道德准则,参与道德实践,强化道德意识,建构道德信念的一种德育模式。

德育互动模式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互动模式。通过有效的课程教育探索德育的校本课程,积累和整合德育资源,编制相应的教材,如名生介绍、党校团校、心理疏导等。

(2)规章互动模式。通过学生参与拟定规章制度,形成简便易行的德育规范,如校园文明公约、学生守则、考前诚信签约制度等。

(3)实践互动模式。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德育新模式,如志愿者活动、校园论坛、学生广播站、学生电视台等。

(4)评价互动模式。通过学校的评教、评学、评比、评选来研究德育评价的机构设置(如自律委员会)、德育评价的形式体系(如素质发展报告书)、德育评价的过程(如值周制度、三好生、表扬生自荐制度)以及德育评价的反馈机制(如公告栏、反思纠错室)。

德育互动模式,是对我校“导师制”办学理念的新发展,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显著”的学生的新要求,是对南京一中校本德育模式的特征性描述。

“德育互动模式”课题的研究,以南京一中百年文化的积淀为基础,以时代精神的弘扬为支柱,积极探索具有城市高中生人格养成特色的德育模式。

南京市第一中学有百年校史,是江苏最早的省重点中学之一,南京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现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学校一贯强调“教书育人”,坚持“德育首位,五育并举”的方针。多年来形成“好学、向上、活泼、团结”的校风,“严谨、求实、创新、育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踏实、求精”的学风。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生的道德观念、心理特点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对德育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目前高中生生理的迅速变化与心理的发育并不完全同步,很大程度上他们处于“心理断乳期”,迷惘、郁闷、多变的“花季”也往往成为“雨季”。因此,积极向上、弘扬正气的道德行动能促使学生由感性体验步入理性审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世易时移,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时空突破使学校德育处境尴尬,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造成强烈干扰,因此,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扬弃也就十分必要。

200x年8月,我校对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文明公约的态度和践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我校学生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学生了解率并不太高,但赞同率较高。大部分同学对于条约的各项具体内容都很支持,只对个别表述提出看法。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完成条约的要求,但对于制定公约这一形式本身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大部分同学是支持和愿意参加的,但说教类的活动最不受欢迎。对于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水平、促进自律意识的活动,同学们建议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集体参与性。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当的主见,有一定自省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怎样以适应学生特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二:

一是从公民道德意识形成的高度来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高中生能把“为学”与“为人”结合起来,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持久发展。

1、途径开拓

(1)立足学校。由校长亲自挂帅,由学生工作处组织领导,年级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为具体实施者。

(2)沟通家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式班会等形式取得学生家庭支持。

(3)延伸社会。以社会实践及综合性活动等规定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拟定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创设相关的实践情境,对学生在这情境中的行动进行观察并评价。

(2)个案研究法:对全体实验班学生取样跟踪,因材施教,建立相关档案,重视典型分析。

(3)调查法:对我校高一年级全部学生和其他年级的部分班级发放调查卷,了解学生现状并研究实施策略。

(4)经验筛选法:适时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借鉴一些符合我校实际的经验。

3、进程规划

第一阶段:调查论证(200x年10月—200x年6月)

a.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开研讨会论证。

b.请教专家、学者,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c.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状况。

d.采用招募方式,确定高一实验班。

第二阶段:申报立项(200x年6月前)

a.拟定立项申请,规范操作程序。

b.申报课题。

c.挂钩高等院校或上级教科研单位,寻求课题指导。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xxx年7月—200x年9月)

a.制订阶段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实施全程多层面实施,提出模式构想。

b.对实践模式进行修正与评价。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x年10月—200x年12月)

收集并整理所有文字材料和其它写实材料,分析总结,分专题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并编印《个案分析》。

4、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影像资料、个案分析、活动文集。

(2)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个案分析等。

1、本课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德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归结到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选择等能力的发展上来。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德育方法得到反思,全方位、活动性、自我建构型的德育模式得以拓展,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本课题的目的不在于塑造以往家长、教师心目中听话、乖巧、各方面都符合规范的“模子中的人”,而是重在通过各种活动和实践,在学生参与和互动中实现学生内在德性的完善和升华,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作出探索。当学生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由被动“听话”变为主动思考和选择,由被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即使他脱离了学校德育,也仍然能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汲取养分,通过自主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正是学校德育追求的目标。

1.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于xx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课题研究的一个极大的驱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见》于xx年上半年出台,成为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柱和指导。

2.我校自1998年起大力推行“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其基本精神是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育模式、多元的导师组织和共进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0x年10月,由师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的《南京一中文明公约》于全校实施,其正面影响由学校辐射社会。这些都创设了一种有利的实践氛围,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平台。

3.我校对此课题已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

4.我校的德育工作有着较为厚实的文化积淀,艺术团、交响乐团、体育特色基地、素质发展报告、校报校刊等等,提供给学生十分宽广的自我教育平台。

5.课题组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由善于思考和勤于教学的年轻骨干教师组合,由我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和一批特级教师作顾问,由一些硕士、博士加盟,阵容十分强大。

6.学校每年都有专项教科研经费按课题级别下拨,课题研究经费能够得到充分保证。

1、领导小组

课题指导:

学校顾问:

组长:

副组长:

2、研究小组

第一研究组组长:

组员:

第二研究组组长:

组员:

综合组组长:

简述教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关心学习。

1、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知识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由学生自己通过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2、“思维”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儿童多动手操作、多观察。

3、课堂教学论。

《新课标》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1、理论学习和收集资料阶段(2017年7月-2017年12月)深入学习有效情境的有关理论,掌握创设与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资料阶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

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专家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并进行现场录音(包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学的典型片段。然后根据理论分析,制定出对情境教学的参照目标,总结同类型的课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实践阶段(2017年4月-2017年5月)。

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结性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4、总结、结题阶段(2017年6月)。

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写一份有计划、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结论所驾驭的课堂。

小学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工作者;班主任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促进和指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为祖国培养人才这一千秋大业中,班主任工作发挥着极其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发展,培养和造就面向世纪的一代新人,班主任的工作辛苦而繁杂,较之常规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变化,所以,要求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要有思维和变革,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学生的精神领域,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思考,以“开放性”、“多样性”、“民主性”、“专业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比较和选择,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工作中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校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具体的工作由班主任来做,班主任和班委会干部要以身作则,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行为规范,以班主任为典范,带动学生干部的风范,以学生干部的风范带动学生的规范;建立制度,规范管理,针对学生的年龄弱点、难点、特点、亮点,在广泛讨论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究制定各种班规制度,把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人是有其素质标准的。即高度的民主意识、民主行为;高度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开放的心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责任与质量意识;效率和效益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0)崇尚真理,不迷信权威。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对班主任提出的具体培养目标。为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发展,做学生的引导者、心灵导师。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全纳教育理论的影响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区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小学生的模仿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事物的好恶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因此,班主任工作便显得更为重要。面对当今小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加,抗挫折能力弱等现象,以及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导致人的认识能力存在差异、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教师与学生家长教育价值取向的沟通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以"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教育宗旨,开展此项研究,探索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模式,总结概括其特点,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已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本课题组主持人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有较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育人理念,现如今又担任本学校的德育工作,又有很好的条件为课题的研究收集材料。另外,主持人又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有多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的刊物上发表和获奖,有丰富的科研能力。

学校一直围绕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对教师进行培训,所以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讨论交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等形式,对班主任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目前课题组主持人已对"人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绪管理理论""全纳教育思想""人的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不断深入领会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要从物化走向人化,要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权利,关怀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教育要由强制性的单项灌输转向双向的平等对话。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成为两代人的相互影响,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勉励、相互启发、相互涌动、相互创生、共同发展、共享快乐的过程。认识到德育本身应当是一个整体,作为班主任应该把德育工作融合到整体的教育中去,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一)实施步骤设计。

1、准备阶段(---xx年.5)。

学习内容: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优秀班主任教育工作的研究理论。

采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有关情况。

2、实施阶段(xx年)。

通过对课题进行深入的行动研究,不断总结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模式。

调查分析阶段(xx年.6---xx年.10)。

策略设计阶段(xx年)。

对比实验阶段()。

3、总结成果阶段()。

对第二阶段研究工作中提出的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典型案例等教育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优化策略,将各种策略系统归类,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二)课题完成保障条件。

1、本课题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得到去教科室行家的直接指导。

2、我曾多次参加过学校各种研究课题,并有较高的责任心完成课题研究。

3、时间保证:会以高度的责任心坚持定期学习,定期活动,定期研讨。

1、xx年12月----xx年年5月实验方案。

3、20xx年7月----20xx年9月研究成果。

(一)实验研究总结报告及附件。

(二)实验教师典型教案。

(三)实验教师的经验论文。

(四)学生的相关作品及资料。

(五)各种测试的数据资料说明。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