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3-10-03 07:32:16 作者:笔砚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篇一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篇二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篇三

师:今天我们学习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谁知道冯友兰是什么人?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生:功利境界。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生:文天祥、苏武。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道德境界。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篇四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主要内容,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言简浅深的写作手法,了解哲理论文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采用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深层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能够熟悉并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并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

二、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三、探究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具体内涵。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道德境界: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天地境界: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3、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觉解 “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指人做事的动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它决定人生的意义所在。

2.为什么作者说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功利境界的人目的是利己,在利己的同时可能有两种情况:损人以利己(做不道德的事)利己不损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

市场经济下,圣人的境界依然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就算达不到,它也可以使人胸襟开阔,获得内心的和谐。

二、拓展延伸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其后人的影响 冯珏(外孙女),郑敏(冯友兰的学生)

三、课堂练习

请判断以下人物各属于哪种人生境界?并简述你判断的依据。

1、故事中的放羊娃

2.为实现考入大学,将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一目的而利用暑假期间依然在图书馆苦读的高中生。

3.周总理的惊人“六无”

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

死不留言

4.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愿受名利的束缚,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度过了二十一年躬耕田园、固穷守节的平静生活,并写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优美诗句。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相关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