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00:50:04 作者:笔舞 最新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篇一

在上“平面镜成像”一课时,我将教材中的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就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以前上《平面镜成像》时,我一般通过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再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这样做虽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能较好地掌握课本知识,但却不利于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采用“分组探究式实验”教学后,通过给学生创设平面镜成像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观察现象到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都能积极主动的完成。

以前上课,我把眼光较多的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多少、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上,经常忽视对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过程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启发,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

在实验活动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的探究实验获得知识,对知识要点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因而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就比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要牢固的多,从而也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设计实验,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引导,在实验设计方面学生动手能力还欠缺,以致有些同学做实验的方法不正确。

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很多学生刻度尺与玻璃板的位置放置不准确,使测量的物距和像距不够准确,造成结论偏差较大或错误。

也出现拿直尺去烧蜡烛的情况,这些情况是杨老师发现的,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整局的把握,对整班同学的关注还是不够到位。

但总体上场面还是属于在可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讲课声音也大了很多,杨老师比较满意。

1、在复习上节课《光的反射定律》花了较多时间,在实验课还是需要预备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做实验,毕竟做实验不是想让学生停下就停下了,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缓冲。

2、实验步骤不需要讲一步做一步,这样太花时间了,如果步骤比较多的,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先讲完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到学生中巡视指导,指出错误。在大部分的人都做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把剩下的`步骤讲解操作一遍示范给学生看。还有讲解实验步骤的重点是讲解做每一步的原因,这才是重中之重啊!这节课都没有讲清楚。在实验中,发现在点蜡烛之后的步骤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而且对于重合这个步骤的原理都不是很清楚。

3、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内容严重滞后,学生只能刚好做完实验,没有时间分析得出结论。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以后的课堂一定要掌握好时间的安排,上课前要非常清楚下课的时间!!!

总体上来说,我对于这次学生分组实验还是稍微满意的,杨老师的评价也是比较好。但是在这一节课中还是发现我对于细节的处理还是偏于粗糙,不够细腻,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跟接受程度还是预期过高的。以为一直强调的知识学生应该能掌握,或者至少应该是要知道的,可是事实上发现学生对于重复讲过的知识,步骤还是懵懵懂懂,不知如何下手。在练习中发现的情况尤其如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所在,在备课中也要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想更多的方法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篇二

平面镜这节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作图以及平面镜的`应用。考虑到一节课的完整性以及农村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问题,所以我把这节课分成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第二课时回顾实验过程及。结论。重点放在作图方面,可以请学生板演,指出不足之处,加强课堂效果。

在第一课里,我把平面镜的定义调到课题引入后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后面用玻璃板做平面镜。后面的猜想和实验探究,并不是完全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有思想、有条理的进行。在学到平面镜应用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按这个方案上完第一课时,我觉得效果很好。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过程和结论都有很好的认识。不过我也总结了几点,以后需要注意:

1、在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时候,有的学生是透过玻璃板看光屏,然后说在光屏上看到像,所以在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情况。

2、在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一定先要强调"重合"的含义。

3、在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时,如果用尺子量距离肯定有误差,不如准备一张方格纸,格子的大小刚好放下物体,然后直接数格子更方便。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篇三

平面镜这节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作图以及平面镜的应用。考虑到一节课的完整性以及农村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问题,所以我把这节课分成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应用。第二课时回顾实验过程及。结论。重点放在作图方面,可以请学生板演,指出不足之处,加强课堂效果。

在第一课里,我把平面镜的定义调到课题引入后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后面用玻璃板做平面镜。后面的猜想和实验探究,并不是完全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有思想、有条理的进行。在学到平面镜应用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

按这个方案上完第一课时,我觉得效果很好。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过程和结论都有很好的认识。不过我也总结了几点,以后需要注意:

1、在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时候,有的学生是透过玻璃板看光屏,然后说在光屏上看到像,所以在在教学中要注意这种情况。

2、在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时,一定先要强调"重合"的含义。

3、在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时,如果用尺子量距离肯定有误差,不如准备一张方格纸,格子的大小刚好放下物体,然后直接数格子更方便.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篇四

《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全班同学各按实验小组落座。开始导入,然后先是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具有什么特点呀?”,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猜想,有说“像与物体是一样”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远了,像会变小”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近了,像就会变大”的,还有说“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像也会跟着向哪个方向动”的,也有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远”的等等,哈哈!小样儿,说的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小菜!将学生的这些猜想问题加以“引导”,然后做适当分类,于是就明确的提出了实验所要探究的那些经典问题:一是“像物等大”问题,二是“像物等距”问题,三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下面就是进行实验了,于是我胸有成竹的对学生们说,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老师给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从家里带的,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文具,开始吧!于是同学们七手八脚的忙起来,我下台巡视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操作的都是规规矩矩的经典步骤:

1.将白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玻璃垂直放在白纸上。

2.玻璃板前放一直点燃的蜡烛

3.玻璃板后放一直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

4.移动点燃的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看上去蜡烛的像点燃似的

5.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6.测量物与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告一段落,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到此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和我预想的一样顺利,用通常我们老师评课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呀。

可这时,最后一组的几个同学好像争执了起来,且有点火药味了,于是我又问了一句“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一组中的张好同学胀红着脸(他正与别人争执)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片儿呢?”,立刻与他争执的其中一位站起来说“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找到物体的像呀!”,其他同学也略带不屑的小声说“老师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就傻吧!”。张好更急了扔出一句“那就非用玻璃片呀,研究平面镜成像用平面镜不行吗?”在我的印像里张好是一个不太爱听话,还有些爱钻牛角尖儿的主儿,开始我对他的这些话也有些不耐烦,不过我还是耐心的、平和的问道“那你有好的方法吗?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他看我给了他展现的机会,这下可有了说理的地方,更来劲了,我走道了这组的旁边,见他真的没有用玻璃板,而是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把掌大的小平面镜,方方正正的,开始比画起来,他用两支相同的新铅笔,一支放在平面镜前,一支放在平面镜后,让一支铅笔的一半在平面镜边沿的里面,另一半要在平面镜的边沿外面,用另一支铅笔在镜子后面摸索着找像的位置。看到这里,我确实被这个学生给震了,心想这分明就是我们老师天天在追求的“创新”吗!如果当时我不耐烦的将他们这些问题“压”下去,那真是太残忍了,在这节课上我大家赞赏了这位张好同学。

这个学生的“创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像,下课回到办公室,我静坐下来,又是惭愧又是感慨万千。作为教师,虽然我们天天在呐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际上我们多数老师仍经验化重复着那些老内容,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本质性的改观,甚至越是有经验的老师,就越是“自负”,思想头脑越是僵化,想教学生创新,而我们自己是否有了“创新”的意识?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要教师“主导”,要学生“主体”,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导”还不是“逼”着学生“倒向”自己的思维车辙之中吗?是到了该我们教育工作者好好思考一下的时候了,我感觉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篇五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是平面镜成虚像的理解。

1、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比如“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等认识。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先播放视频“魔术水中的`蜡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探究情境,然后通过学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照镜子”,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同时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分为:“像和物大小关系”,“像和物距离关系”为实验做出铺垫。实际教学中学生配合较好,气氛热烈,提出了备课时意想不到的问题。

2、完整的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全部运用,对本节课来说,不太现实,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突破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论,评估几个环节。而设计实验中,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用两个全等三角形,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让他们重合,从而引出重合这个概念,启发学生用两段等大的蜡烛来进行比较。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验这一想法,虽然没有一步到位,但最终找到了方法。成功的解决的这一问题。并在实际操作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灌输了“替代法”。

将设计实验的难度降了一些。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能紧跟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虚像的理解是个难点,为此我特意制作了课件,复习小孔成像成实像,告诉学生可以用光屏来验证像的虚实,并用实验来验证。做好一系列铺垫之后,让小组讨论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课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放手让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课上大部分组都成功的得出了结论,只有一个组由于平面镜和白纸不垂直,出现了物像不重合,经教师指点,也得出了结论。

5、平面镜成像是个重要实验,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评估这一环节,没想到重要环节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做的非常好,是我感到很惊讶,这让我深信: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

1、由于开始引课用的时间有点长,事先设计好的内容没有完成。

2、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的有点草率,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讲的有点着急。只用多媒体显示,且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简略,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可能不利。对“潜望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