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课稿最后的结束语(汇总12篇)

时间:2023-11-01 10:59:04 作者:笔砚 最新说课稿最后的结束语(汇总12篇)

教案模板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的精选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6)(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演讲稿最后的结束语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我很荣幸地站在这个领奖台上,内心无比激动。我觉得这次获奖即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在此,我向支持和帮助我的公司领导以及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此次活动的策划人员和工作人员,感谢你们!公司此次举办的各项比赛活动激发了我们学习的潜力和动力,给了我们一个真正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也给我们营造了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良好氛围,增进了与领导、同事间的感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每一次的进步和荣誉都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帮助,更离不开领导的正确指导。我从一名仓管员到一名物控员,工作业务上发生了很多的变化,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和学习,还有领导、同事们的帮助,让我很快能够适应快速地开展工作,这期间了解熟悉了原材料收、管、发的操作流程,对k3系统的操作和业务流程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正是由于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才能够在此次供应链比赛中获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戒骄戒躁,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向他人学习请教,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能力,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以更高的工作目标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不断熟悉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技能以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成绩属于过去,挑战就在眼前,今后的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我将把过去的成绩作为新的工作起点,勤奋敬业,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公司的发展前景尽一份力!发言人:刘艳梅篇四:比赛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树对滋养他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那是白云对哺育他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我们才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感谢他们教给你知识,为你开启智慧的大门;感谢朋友,感谢他们在你困难时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

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篇五:参赛代表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裁判,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我很荣幸代表本届大赛参赛选手发言。这次大赛在教师们热切的期待中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参赛教师向给予本次大赛关心、指导和支持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开展此次教学能手竞赛,实际上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对我们专业学习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更是我们教师锐意进取、奋发向上、挖潜技能、勇于拼搏、展示才艺的一次好机会。教学能手大赛是我们教师的一个交流学习和展示技艺的平台,不是我们技能学习的终点,面对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不但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更要练就高超的职业操作技能。对于初次参加大赛的我一直期待大赛的开幕,想领略教师大战的刺激,体验教学过程的激情。因为我知道通过此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不仅能达到经验互补的目的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比赛整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决不轻言放弃,我们要坚持到底。胜利不是目的,失败我们也不会气馁。关键是我们学会反思,从比赛中学到一些东西。论最后的成绩如何,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将是受益者。此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大赛,我谨代表所有参赛队员,保证我们将遵守大赛的各项规则,本着诚信、认真的态度完成此次比赛,我们一定会遵守比赛纪律,服从比赛安排,永不言弃,坚持到底,赛出我们的品质!希望大家在比赛中学得尽心、赛得开心!预祝所有的参赛队伍取得理想的成绩!祝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再次感谢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和指导及教研组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锻炼和展示的舞台。

演讲稿最后的结束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同志们,朋友们,社会因奉献而美好,青春因展现而亮丽,定边为有你们的倾注而更显精彩,因为有你们的奉献而更加美丽。希望大家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用爱心传承文明、用真情奉献社会、用行动实现诺言,为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贡献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演讲稿最后的结束语

在稻田里,经常可以看到那拿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的农夫们,正一次又一次用锄头翻松泥土。看,汗水正从他们的额头流下,从他们的脸颊滑过,但他们不在乎,还是继续劳作。他们花力气流血汗,最后总会有收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收获是流汗换来的。

一滴泪水和一滴汗水是不同的,流泪的人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但是流汗的人努力地工作,最后毕竟可以尝到成功的果实。

“流泪不如流汗”,我们别再浪费这宝贵的时间,想想:当你滴下择珠时,成功的果实已在萌芽,收获已在眼前了。同学们,多下点儿功夫,多流点儿汗,开创自己的一番大事业吧!

谢谢大家!

演讲稿最后的结束语

同学们,明天你们就该整装奔赴中考战场了。两天半的考试结束之后,不论结局是喜是悲,你都要学会承受,因为你已经长大!未来的日子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弥漫,你都要毅然前行,因为人民生活幸福在等待你们,国家繁荣富强在等待你们!

同学们,带着吴中的风采,带着吴中的精神,带着美好的回忆,去开始新的征程吧!

最后,代表九年级五位班主任和全体老师说两句:孩子们,我们会真诚为你们的前程祈祷;孩子们,我们真心的祝愿你们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谢谢!

演讲稿最后的结束语

演讲结束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总结收拢全篇的主要内容,概括和强化主题思想。这种结尾,扼要地总结演讲内容,能起到提醒、强调的作用,给听众留下完整的总体印象。除非演讲非常简短,否则建议你在结尾中清晰陈述你的主题和主要思想。

演讲者在演讲中,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往往利用一切手段,从正面、反面和侧面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论证。到了结尾处,就应总结全篇,突出重点,深化主题。这不仅能帮助健忘的听众回忆前面所讲的内容,而且也能画龙点睛,给听众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使整个演讲显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通篇浑然一体。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教学目标。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6)(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教材简析: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自读自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4)朗读鉴赏式。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习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1)自主探究法。

(2)自读自悟。

(3)自主圈画批注式。

(4)朗读鉴赏式。

(5)合作探究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