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1-07 06:17:31 作者:影墨 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8篇)

计划书是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计划和目标进行详细说明和规划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工具。如果你正在写一份计划书,以下范文可能能够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使你的计划书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主题八。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搜索到自身所需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网络信息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介绍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发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工作原理,了解并正确使用“关键字”,掌握基本搜索技巧,并能根据信息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在网络知识、能力方面的群体差异,如原就读于城镇小学的学生学校及家庭都拥有电脑,能经常上网,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料查找,而原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较落后,对网络特别是网上信息查找较为陌生,教学需由浅入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及工作原理;能在实践中掌握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并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能主动探求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合理选择和提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学习和操作的'搜索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搜索引擎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极大便利;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关键词的选择技巧、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搜索技巧。

(一)激情导入。

1.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十二生肖》片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自己的生肖传说。(学生动手搜索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所属生肖传说。

教师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网上搜索技能的现状。)。

(二)出示课题,询问学生都用了哪些搜索工具。

解释大家之所以如此快速找到信息,是因为这些网站都有搜索功能,就势引导学生进入搜索引擎学习。(在情境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学习。)。

(三)分组练习。

请各小组按要求利用网络搜索生肖传说,第一、二组使用百度,三、四组使用google或腾讯搜搜等。学生分组体验几种搜索引擎的使用过程,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类型。组长演示并讲解关键字的使用及搜索过程。通过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明确概念。

师: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都有哪些基本类型?什么是关键字?关键字在搜索中的作用?请列举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师提示:为提高搜索效率,多数网站将全文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合并使用,比如大家常用的“百度”、“谷歌”、搜狗等。学生按照考教师指导进行网上搜索,并认真体会、仔细观察,以进一步明确搜索概念并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搜索技巧妙用。

1.关键字、词选择技巧。师:关键词越精确,查询范围就越小,结果也相对准确。

2.分类目录搜索。师:要查找某类信息,可单击网站相应栏目或到权威专业网站进行查找。

(遇到困难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网上搜索,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的选择技巧。)。

(六)探究交流。

师:是否是搜索到的网页(网站)数目越多越好?为什么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结果不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七)课堂小结。

网上讯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家要增强网络道德观,努力成为网络文明小使者。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

五、板书设计。

搜索引擎的类型:全文搜索、分类目录搜索。

搜索查找方式:关键字搜索、分类目录搜索。

关键字搜索:是指在查找信息时,利用网页上提供的搜索信息的文本框,输。

入最能突出主题内容的词语或词组,进行信息搜索和查找。

进行网络搜索的用途:获取我们所需的学习资料或生活常识等。

六、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个人回顾教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填写学习辅助表。小组对各自成员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引领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事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想中发现自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我使用了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并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完成学生任务。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最准确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过程相对顺利,教学重难点均有所突破。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即是没有全面拓展学习内容,学生虽然已掌握搜索方式、理解搜索含义,但没有深入领会搜索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所应处的位置。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我几年的教学中我总认为信息技术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上机操作,课堂上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学生的学习和练习作出评价,以有趣多样的评价激励学生的积极情绪,实现人机对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信息的广播者,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尝试点拨的引导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知识反馈的调整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交流中,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新知,自主学习。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信息科技的教学中,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最基础的问题入手,先对学生布置作业,让自己独立去完成,也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有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完成后在进行检查和讲解,对作出来的同学进行当堂表扬,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我校现在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机子操作,但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几位先掌握的、基础好一点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解除学生的疑惑,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老师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要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时了解新的动态,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学生,拿出一套切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发挥更大的潜能,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古田一中丁家赐。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以个人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以及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搞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上百万元,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教室有128台工作站,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

2、多媒体教室:共有3间,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

3、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

以上各环境已初步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1][2][3]。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_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键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一直探索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师通过利用教学媒体、改进教学方法,或者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来提高教学质量,但这些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所谓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id)就是利用传播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学习理论,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实践的桥梁,研究教学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学实践趋于科学化。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由其它学科转岗而来,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其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占主导地位,以自己熟悉的方法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凭自己的主观来考虑和安排教学活动,无法知道自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使教学效果、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得不到优化处理,教学也不可能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教师有了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能使他们科学的总结自己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指导自己下阶段的教学。例如:教学目标分析是否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符合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组织是否合理等等,通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化,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其次,研究教学设计能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并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由于教师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需要掌握和消化过程,因此,普遍的现象是学习理论是一回事,教学实践又是另一回事,许多教师谈起理论一大套实际却做不到,有些甚至不懂教学理论,这就是我国教学改革不能加快进程的原因,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困难所在。根据教学设计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如: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第一代教学设计、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第二代教学设计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第三代教学设计,即教学设计渗透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如果教师掌握了教学设计并能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标志着教师掌握了教学理论,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

再次,教学设计发挥了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构成的多要素系统。在实施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分析、综合后制定出教学方案,对教学信息进行选择并用一定的教学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接受教学信息,并通过问题解决、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练习、实验、问答等形式对所学的知识作出反应,教师则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以改进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完善而达到教学最优化。

最后,教学设计能使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既然教学设计需要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和学习者的特征,根据整门课程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利用教学目标分析整门课程的内容来确定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单元),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技巧、道德情感等,教师就不应该成为教材的奴隶,不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现在我国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多种多样,良莠不齐,所以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教材,做教材的二次开发者,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动的对待教材。

(一)备学生--因人施教。

备学生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步骤,尤其在目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布卢姆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得到发展,主要任务是充分培养与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一种筛选功能,不是预测和淘汰大多数人和选拔少数英才,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学生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是提供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条件。面对学校教育中教师按大多数人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只满足大多数人的教学要求,抛弃差生的做法,布卢姆认为“这是教育体制中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布卢姆认为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学要求所规定的内容。如果教学是系统的切合实际的,如果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和地方能得到帮助,如果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达到掌握,如果对掌握能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达到很高水平。

所以备学生包括以下内容:

l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任务。

l        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每个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

l        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学习。

l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确定不同的教学设计策略。

为做好这种需求和特征分析,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测验、谈话、观察等任何可以反映学习者特征和需求的技术方法,当然问题可以是特定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利用这些结果来帮助我们决定教学策略。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所谓的备学生是指教学过程发生前的静态的学生的特点,尤其要注意那些不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或变化缓慢的特征要素,许多特征要素会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师生(生生)的交流,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需要不断的改变,而课前的分析为预见学习中的状态变化提供依据。

(二)备教材--因材施教。

l        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它使我们明确学生需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获取什么,可以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或道德目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等,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符合整个学科的教学目的,又要符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l        其次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特征分析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遵循最临近发展区理论),使学生通过学习转化成为其个人的知识、能力、技巧、道德情感等。首先要分析本科目的全部内容,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把知识分成若干单元,确定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把各单元内容(可以采用支架式)转化成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技巧等。不能照搬教材的章节规定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教材的二次开发者,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来开展,不能武断的采用某种理论一刀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l        备环境。确定本节课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做好准备。

l        备师生(生生)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都需要师生或生生交流,教师尽可能完善的给以设计,有效的利用教学时间。

如word中邮件合并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设计:

(1)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的班级。

第一,设置任务(有一定的层次),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任务是这样的:每学期结束学校都要发成绩单,而学生的成绩都在excel表中,抄到成绩单中费时费力,如果能在word中设计一张空白的成绩单,并调用excel中的成绩,自动生成成绩单,这是非常美妙的。(较高层次:对成绩单的设计和输出有不同的要求)。

第三,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先在word中制作一张空白成绩表,然后利用邮件合并调用excel中的数据,自动生成学生成绩单。

第四,学生模仿做,教师释疑。

(2)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班级。

第一,  设置任务(有一定的层次),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1)。

第三,  介绍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邮件合并。

第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释疑。学生单独做,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相互讨论,遇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完成早的学生可以做教高层次的练习。

(3)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

第一,设置任务(有一定的层次),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1)。

第二,信息资源设计。excel中设计好各科成绩表,并设计四个cai课件,分别是如何在word中制作空白成绩单、如何在邮件合并中创建主文档、如何获取数据源、如何合并数据和文档。

第三,介绍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邮件合并。

第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释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单独做,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边看cai课件边做,遇到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完成早的学生可以做教高层次的练习。

(四)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

评价的方法可以利用相对评价模式,即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所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与原有的水平相比较,看看是否有进步,如果仅看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来评价,则对那些知识水平暂时低下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而评价的内容为:

(1)知识目标。

学生学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并掌握每节课所学的内容,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些概念、原理的机械记忆,或者对教师规定的任务、作业的机械模仿,或者占有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灵活的知识,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建立关联,达到同化和顺应,成为学生自己知识体系的内容。评价内容为:

l        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l        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l        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而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体现在新的形式中,这要求学习者概括地把握知识的真正含义。

l        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密切相关的。

l        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学校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依赖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的深度。

(2)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教师的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先讲概念和原理及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大多采用自主学习法、基于任务驱动的教法、抛锚式教法、支架式教法、随机进入教法等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设计出一个主题(任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具有研究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所用到的知识就是学生已学的知识和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知识,当任务完成的时候,学生也就学完了(建构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并达到知识的建构。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应该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内容为:

l        对完成任务的积极的态度,激发自己的内在动机,乐意去做。

l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即学生能否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确定与该任务有关的所有知识点。

l        获取、筛选、利用与任务有关的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l        控制并诊断自己所做的决策的能力。既能诊断已学知识是否牢固掌握并能灵活应用,又能在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中进行选择、确定解决任务的最佳策略等。

l        建构新知识的能力。既然完成任务需要用到没有学过的知识,学生能否独立思考、通过查阅教材或帮助材料,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社会环境中)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正确性加以检验。

l        完成任务的速度、效度(创新性)。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任务常常是单个学生所无法完成的,小组成员拥有相互依赖的资源来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且任务的结果、完成的过程不唯一,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结果完全依赖于小组的共同努力,从而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次的沟通。判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评价内容为:

l        收集有助于完成任务的资料的多少。

l        资料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l        对所给任务提出的假设和推论、有用观点(创新思想)的多少。

l        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l        聆听、理解、接纳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

l        动手参与制作的贡献(互助)。

l        自我诊断和反馈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直线式的过程,而是非线性的,需要随着教学进程不断的调整,所以教学设计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课前的教学设计的结果并不是对教师教的方案进行描述或规定,而是对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对所教内容的方案进行支持的描述,课前的教学设计不是教学过程的精确化描述,而是为了教学过程的开展中遇到问题的应变做准备,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发生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新的学期开始了,这学期我继续承担本小学三至六五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为了能顺利圆满完成该期教学工作任务,有效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较好的成效,我计划将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材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交流、创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教材遵循全新的思路,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在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上,/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三)在学习活动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

(五)教材非常重视“交流”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六)教材提倡学生在自我欣赏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了常用的“画图、文字处理、声音、动画、网页”内容,穿插安排。在体系结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课的基本结构是“情境引入(启发思考,引出活动或任务)――自主学习、自主创造(引导个性化学习、创造)――反思交流(促进提升、内化)。

这套教材在版式设计和图文编排上,突出板块化,栏目化的特点,尽量减少软件界面插图,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插图;教材力求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使图、文、版有机结合,恰当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呈现在美的感受。

这套教材栏目。

设计对较复杂的活动任务,教材提供了活动设计――“总体构思”,供学生参与。

我来做是学生基于“设计”需要下中步操作和创造的内容,栏目没有给出具体的创作要求,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制作而创造出形式不同的作品。

想一想主要用于活动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去联想思考和探索,贯穿于活动始终。

试一试每一个新接触的工具、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都出现在“试一试”栏目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了解工具特点,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提个醒是对同学们提示,帮助学生巧妙地运用技巧或逾越思维设计的难点。

找工具活动所需工具的途径,随活动需要出现。

[1][2][3]下一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6、严禁使用未杀毒的光盘、软盘、移动硬盘在接收卫星的机器上使用。

五、计算机室管理方面。

计算机室的管理严格按照上级文件、按照学校制定的对计算机室的要求进行管理。

1、微机室的设备管理到位。每周进行一次系统的维护,发现问题马上解决,不耽误教师及学生的使用。

2、学生上机完毕时,仔细检查机器使用情况,教师检查完毕后才能离开,课后仔细填写计算机室使用记录。

3、下班时,认真检查电路,把所有电源全部关闭后才能离开。认真做好机房管理,做好维护,及时更新系统、杀毒软件,切实保证网络、软件运行的安全。

4、计算机室的卫生方面工作要到位,每天进行微机室的卫生清扫,注意死角的卫生,在学校及各级领导检查当中不出现问题,不给学校丢脸,保证微机室的环境,使老师和学生有个良好的上机环境。

六、多媒体室管理方面。

1、多媒体室与远程教育接收设备在一个屋里,应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使多媒体室的使用量达到上级规定标准,每周达到20节。

2、认真执行多媒体室各种制度法规。合理调度多媒体室的使用情况,不让各个学科在使用时发生冲突。上完课后,让老师认真做好记录。

3、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在上课时不让学生带入各种小食品。课后,认真检查卫生情况。保持室内卫生清洁。

4、认真进行多媒体室的维护,保证多媒体设备无损坏,多媒体室机器及时做好更新,杀毒,保证各位教师在任何时间使用。

5、未经管理教师同意,其他人不得开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

6、认真进行卫生方面打扫工作,每天进行打扫,使桌面清洁,多媒体设备及其远程教育设备干净。

7、多媒体室的安全工作要到位,每天进行电源的检查,下班后及时断电,不使用其他设备。

七、教师培训方面。

1、认真学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活动,完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2、对我校教师进行远程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位老师都能运用远程教育进行上课备课。每台计算机上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

3、对教师进行微机与博客方面培训,使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学会充实自己的博客内容,方便于教师教学的同时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风采。

以上是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学校微机室与多媒体室的管理与使用方面的工作计划。在本学期当中,严格按照制定学校制定的计划与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来开展工作,在制定计划时还有不周全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及教师及时提醒,使自己的信息技术工作计划更加完善,同时使学生信息技术方面与我校的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方面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方式。

屏幕录像软件搜索骑兵软件。

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

五、学习起点能力。

给出本节第一个任务:在网上帮哈里波特找找关于北京故宫的资料.请找到的学生进行演示,并要求学生演示时说出操作步骤。

开始比赛:必答题:一组: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学生操作演示,边讲边做。

播放幻灯片课件,内容为哈里波特的精美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切换到学生示范。

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切换到学生示范。

回应比赛中遇到的超链接为空的现象,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启发学生将本课所学应用于实际。

课题:网上搜索姓名:黄龄斋单位:小溪中心学校时间:2007年10月。

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课例《制作一份电子报》是《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完成了word文档制作学习的相关五个任务),基本掌握了word2000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表格的输入、对象框、页面设置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word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电子报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word2000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如何制作word文档,还要学会制作电子报,通过制作电子报刊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并能利用电子报形式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word2000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电子报。(2)学会设计电子报。

(3)学会评价电子报。

(4)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报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难点:对电子报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电子报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vcd光盘中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报”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包括如下内容: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电子报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电子报,解释电子报的设计要点: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可介绍信息技术的分类、发展;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影响;介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等。(2)网络与我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我的多媒体作品。

可介绍媒体及其分类、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作品的一般制作步骤、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整理、赏析多媒体作品等。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电子报及说明电子报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电子报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电子报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同时,三个主题的确定又是基于教材内容的,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依据教材内容来组织表达。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教主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习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子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

石狮第一中学吴纯良。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代化、信息化已成趋势,本文作者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探索,本文从教学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三方面作以探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冲击,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的应用突出表现在开展cai(computerassitedinstruction简称cai)教学,cai使学科教学整合了信息技术,创设了多媒体化的认知氛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有力工具和形式。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现代化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构成,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作为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先进思想--建构主义理论也随之产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基于这种理论体系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1][2][3][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精选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境。

线上教学、线下教学。

教学主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对象。

四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于物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让学生亲自实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资源。

手机慢动作拍摄效果微课、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微课、多媒体课件。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所确定的目标。

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揭示并亲自实践验证,同时借助手机慢动作拍摄技术来观察实验中不易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基本问题?

1、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可操作性强,以学生为中心,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技术(手机慢动作拍摄)支持探究型活动的开展,并能通过微信、qq等班级群对学生活动探索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及时反馈干预。

3、教师对技术应用环境和学生能力做了周全考虑,并制定恰当应对方案。

(1)技术应用环境:ios系统、安卓等常见系统手机慢动作拍摄方式。

(2)学生能力:呈现常规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和呈现丰富物体发声慢动作视频。

通过这一课程,预期学生能研究。

1、通过多个物体发声的实验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手机拍摄慢动作视频,展示声音产生过程中物体运动的细节表现。

作为单元学习的结果,学生会了解到哪些重要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将能够。

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验证性解释,并借助动手实验与手机慢动作拍摄进行实践验证。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

什么能够用来证明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表现性任务。

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规范完成实验,并能借助教师微课视频与自己所拍视频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

根据阶段1的预期结果,还需要收集哪些证据?

其他证据。

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内与班级内的线上互动交流,通过资源共享,观察与比较,寻找、尝试、发现更多物体发声的原因。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1、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规范完成实验,解释原因。

2、学生能学习教师微课,拍摄自己实验时的慢动作视频并展示。

3、学生能根据教师微课,进行声音细节画面的创意性慢动作拍摄并展示。(如除固体以外的水、空气……)。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

教与学的体验顺序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有助于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预期理解?

教师通过对a。自主实验探究b。如何借助技术工具等活动的设计,期待学生能将技术工具应用于科学探索活动中,在动手实验时发现,在操作技术中理解,大大降低了观察与描述的客观难度,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不断深入,不同程度地提升自我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关键:通过朗读,合作、探究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与信息计术整合,自主、合作、探究。诵读法,诱导想象法。

教学媒体。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计。

软件:演示软件(powerpoint)、素材资源。

教学设计思路。

1.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直观的音乐画面,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引入秋天的优美意境之中。

2.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写景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3.通过自主、合作、探研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约2分钟。

二、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的直观形象优势,以幻灯片方式出示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三、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

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配上优美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文本图片,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使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内涵,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与作者心灵的勾通,产生共鸣。

四、走近作者。

展示从互联网上搜集来作者资料,并鼓励学生上网继续搜集自已感性趣的,跟课文有关的资料。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通过教师示范从互联网上搜集整理的作者资料,使学生了解作者。引导学生产生搜集与学科相关信息的兴趣。

五、清字词障碍。

丁丁肥硕栖息寥阔。

枯涸清冽梦寐幽谷。

用机算机屏幕直观地出示生词,分步出示,纠正读音。

六、学生朗读课文。

请三位同学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并做点评。

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欲望,养成通过朗读来品味诗歌的习惯。

七、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之情。

2、为什么说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秋景图?

3、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每个小组选择一节喜欢的诗,请给它们命上有诗意的名字。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发挥其主动性。

八、拓展延伸。

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制做幻灯片,并发送到教师共享文件夹中,由教师展示给大家,并给予准确的评价。

搜寻你记忆中对秋天的印象,展开想象,写一二句诗赞美秋天。或者现在从网上搜索你喜欢的关于秋的诗句,制成幻灯片供大家欣赏,并能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利用教师提供的网站和媒体资源库,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有个性特征的创作。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诗歌给人带来的美好感觉,产生成就感和进一步再创作的欲望。

约10分钟。

九、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作者何其芳的资料,并制成卡片。

2、将自已创作的作品和搜集来的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制成一张小报。发到教师的邮箱内。

巩固学生的学习性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一.丰收图。

二.归渔图喜爱、赞美之情。

三.思恋图。

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教学设计【】

1.认识键盘。

2.了解键盘操作指法。

3.学会中排键的操作指法。

4.学会写字板的启动和退出。

5.学会正确的打字姿势。

教学重点。

学会基本键指法,学会正确的打字姿势。

教学难点。

不看键盘输入基本键字母。

课前准备。

实物键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览键盘。

1.引入:(播放键盘打字卡通画),“你想成为键盘操作高手吗?让我们从认识键盘开始吧。”

2.认识键盘:(播放课件、键盘实物展示)。

四个功能区:功能键区、编辑键区、主键盘区、小键盘区。

二、摆好姿势(播放课件)。

1.说一说:“打字和写字一样,需要有正确的姿势,你觉得应注意哪些呢?”“保持正确的打字姿势好处是什么?”

2.要求:两脚放平,腰挺直,两臂自然下垂,两手贴于腋边,身体可略倾斜,离键盘20~30厘米。

3.意义:防近视,减少疲劳。

三、弹指“功夫”

1.引:“要想成为键盘高手,可要下一番苦功夫哦,老师这儿有一些武功秘籍,大家想不想学呢?”

2.指法规则:

3.找一找:“怎样做到不看键盘,将各手指‘安家’?”

4.摸一摸,放一放。

四、一展身手。

1.引:“到哪里去输入文字试试自己灵巧的手指呢?”“写字板”

2.练习(先按一定顺序,后打乱)。

3.小结教案《3.键盘一家》。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

为落实省国培办《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甘国培办〔〕35号)和市教科所《关于组织参加甘肃省2016“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定市教研发〔2016〕53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区组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从207月起,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为突破口,实施我区中小学(含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理工中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测评和认证等任务,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专业发展的能力,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一)培训对象。

全区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教师(12月31日前退休的教师根据个人意愿可自主选择参加培训、工勤人员不参加培训)均要参加“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20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教师不重复参加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二)培训内容及标准。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我区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培训。

(三)培训效果评估。

“能力提升工程”测评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教师完成培训学习任务、并获得学分、培训结业证书。成绩不合格者,不认定学分。学习完成后可到培训机构的学习和管理平台查看成绩。结业证书全省统一式样、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由省工程办统一管理。

三、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网络培训学习和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学实践两部分组成。培训机构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共同研究制定本级研修学习实施方案,并组织骨干培训者培训,开展全员网络课程学习、校本研修及过程性测评;各校(园)要更多地依靠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教师须参加训前诊断测评,并依据测评结果在培训机构提供的相应培训课程中进行选学。

四、推进和实施。

(一)推进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培训,开展“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实践”式的整合培训,实现个人自学、网络研修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2.由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网络研修(即线上课程学习和研修活动)。参训教师要依据诊断测评结果和自身需求,明确研修主题,选择课程模块,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着眼于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开展线上课程学习。

3.由区教体局、培训机构与学校共同组织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践,完成线下实践任务,各学区、校(园)要制定本校校本教研计划,教师线下教学实践打分表。

4.依托培训机构,各学区、校(园)负责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专家为支撑的培训专家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强化情境体验,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实施步骤。

1.2016.7月,开展集中培训。下发相关通知,组织开展校长、管理者和助学辅导教师集中培训,明确工作流程和任务。

2.2016.8月,参训人员报名、审核。对教师参训资格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教师在国培项目网络培训平台进行报名,并进行学员统计和编班等工作。

3.2016.8月-2016.11月,全员网络培训。诊断测评+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课堂实践(包括统一组织送教下乡等线下集中研修活动和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晒课评课和课例征集等评优选先活动等);收集工作简报、工作小结和学情数据等。

5.2016.12月,总结评估。各学区、校(园)上报不少于3期的工作简报;收集本校优质生成性资源目录及光盘;上报教师线下教研评分表;总结提升工程整体工作,制作和分发结业证书,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

五、组织管理。

(一)领导机构。

区教体局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人事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教研室、电教室共同承担,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推进的规划及方案,统一安排、组织、管理、指导、协调我区“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培训和测评的具体实施,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制定我区管理制度,组织培训管理者、骨干培训者、教研员和中小学校长(园长)等开展相关专题培训,督查我区教师培训、测评过程和培训完成情况结果的运用,报送项目备案材料,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等。

(二)工作职责。

1.人事股:负责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学区、校(园)评先选优、校(园)长评先选优、年度考核,教师评优晋级、职务评聘、骨干教师培养、名优教师申报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2.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培训方案、测评细则的制定,与上级部门、培训机构和各学区、校(园)培训事宜的衔接和培训学员信息的上报等工作,并将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3.教研室:负责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优秀课例征集和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形成浓郁的应用氛围。

4.电教室:负责组织各类参训学员网络注册和平台操作,教学课件制作、微课程、电子白板应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和优质课案例资源征集活动,教师网络空间建设与应用评优等活动,充分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广泛动员教师和学生依托空间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讨和空间互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5.各学区、校(园):负责培训教师的信息上报、督促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评价和组织实施教师的测评工作。通过组建覆盖各学科、各学段的一线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测评团队,结合学科案例教学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完成测评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监督机制。

1.中国教师研修网项目组提供平台实时监控服务,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提供专业系统的各层次技术培训,保证各角色顺利使用平台,运用随机问题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员研修过程的监管,制定专门的应急预案,对突发情况做到快速有效应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教体局将把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情况纳入对学校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二)设备保证。

1.电教室协助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督促学校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为教师培训提供设备保证和技术支持。

2.各学区按照就近原则,负责安排辖区内已接通宽带网络的大规模学校(园)对口帮扶没有接通宽带网络的学校(园)教师完成培训任务。

(三)经费保障。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经费由省级统筹安排,纳入“国培计划”经费管理。教师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

七、联系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_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知道思想,运用现代学习理论、网络环境与多媒体技术,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规划,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选择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活动形式、教学评价、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整个课堂设计要贯穿一条主线(信息素养)。

一、教学设计应当把握重点。

1.三维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育人思想,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结构,追寻新时期条件下素质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2、重、难点。

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3、学情分析:

4、导入: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是本节课的头,别有用心的导入很重要,你要激发学生兴趣,让他在整个课堂中有求知欲望。

5、主体性教学策略。

主体性教学策略: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差异发展,体验成功。注意把握四条认知边界:一是教学的着眼点从怎样旧这点能够缺点错误转移到怎样激励学习潜能;二是不承认差生,只承认个体差异存在,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教学的注意中心应从知识本身转移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四是关注教学个性化走向个性群体化的实践策略。

6、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优化课堂要素的配置,追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要素,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7、教学模式。

8、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倡简洁、精练、有效的课堂指导,优化课堂结构,重组环节步骤,重视信息流的整合和有效信息的输载,研究课堂信息的交互性和有效传输。

9、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任务:层次性,适用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a、目的:你是要学生做什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

b、广度:你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观向个体差异的学生。

c、深度:因个体差异,任务深度不同。

10、重视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配置合理、有密度、能够引导学生智力潜能开发的课堂练习。

11、与课程整合。

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可以说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我们就要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来更好的为其它课程服务。

12、.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激励机制。

通过评价的激励,诱导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体统,引导学生的潜能发展。

多元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发展性评价:不以结果为主,更要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审美评价标准:美的标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不能以常人的标准进行。评价参考:只是为引人注意,还是赏心悦目的感受,更好理解我们要表达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有关环节。评价、反馈与修改应该贯穿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1.教学内容的安排。

2.学习者特点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现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   技能    情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在教学目标陈述中,应该使用表达学生具体行为的动词,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含糊的词语,如“了解”、“学习”、“培养”、“理解”、“认识”、“欣赏”等,用这些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教学后无法测量是否达标。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不应是教师(或讲授内容),而是学生(或学习结果)。陈述教学目标应注意个性化。

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举例:

(1)结果性目标。

a.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b.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指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2)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赏识、关注、拒绝、摒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能够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学策略有微策略和宏策略之分,微策略关心在一个教学单元(或知识点,如一个概念,一个原理)内部如何组织教学;宏策略考虑如何将多个知识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与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措施。

(四)教学过程及细节处理。

2.课堂的引入。

3.学生的合作。

4.教学的拓展与探索。

5.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

(五)教学实践体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画笔中绘画工具箱中的涂色工具的用法;

2、进一步掌握调色板中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打开文件“房子”,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1、做练一练(1)。

(1)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主题:查找文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知识;

2、初步认识“资源管理器”;

3、掌握查找文件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软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干什么?

有的时候,桌面上或开始菜单中的快捷方式会被不小心删掉,同学们就不会打开这个游戏了,通过学习“查找文件”,你就会自己来找游戏了。

二、教学新课。

(一)介绍文件和文件夹。

电脑中的信息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的,根据信息的不同,文件图标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文件及对应的图标。(图示)。

练习:说出下列文件分别是什么类型文件。

文件名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格式是“名.姓”。他们的“名”叫主文件名,“姓”叫“扩展名。不同类型的文件,他们的扩展名也不一样。(结合图介绍)文件的名可以由汉字、字母、数字等构成。(结合图介绍)。

我们根据需要,可以将文件。

[1][2][3][4][5]。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秋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时间。

30分钟。

授课。

教师。

田甜。

单位。

黑龙江中学。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4][5][6][7][8][9][10]。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所属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班级、实验室、家校网络环境。

活动主题。

利用土壤测试仪科学种植早豆角。

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

科学合理化种植早豆角。

活动目标。

一、通过种植活动。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劳动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通过参与种植活动,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收集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植物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第三,通过种植活动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耐心、责任心和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第四,通过种植活动形成班级特色学习档案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区域性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学习热情。

问题情境。

学生不曾有种植早豆角的经验,无适合场地栽培,只能使用盆栽种植,学生将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土壤问题,改善种植方式,从而提高早豆角质量和产量。

教师的支持。

班级和项目小组同时开启早豆角种植,提供检测仪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种植资料、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资源名称。

百度。

清单及描述。

早豆角种植技巧。

形式(类型)。

查阅资料。

资源名称。

动图app。

清单及描述。

利用过程性记录照片形成早豆角一生生长变化动图。

形式(类型)。

收集整理。

技术工具。

土壤测试仪、可上网的电脑、微信公众号等展示平台。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1、学生定期对植物生长变化中各因素做测试,其中包括天气状况、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土壤ph值、光照度。并对植物生长变化进行图文并茂的记录。

2、学生随时跟踪各种数据,准确了解土壤信息,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料等方式了解早豆角种植特点,让种植活动更加科学化!

3、对于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商讨给予合理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并随时观察记录其变化。

如借助科技手段对土壤ph值进行检测,早豆角的种植适宜范围在6。2——7。0之间,而种植的土壤就需要在这个区间内,如达不到标准,同学们就会尝试换土或者加肥料等方式;如出现光照问题,植物生长速度就会减缓,同学们会根据测量结果精准找到问题所在,将及时更换放置位置确保阳光充足;而随时的关注土壤湿度更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起到了较好的约束力,不是每天都需要浇水,而是要有量的标准,孩子们从中学习了更加合理化的保障植物了健康生长!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种植经验。

4、添加自己的种植小妙招,设计合理的工具辅助种植活动!

学生设置合理的对比实验来比较音乐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习像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从而增加种植活动的乐趣!

学习成果。

1、指导学生利用高科技完成种植早豆角活动,感受到收获后的喜悦。

2、观察早豆角生长,形成特色观察记录。养成长期观察的科学素养。

3、收集早豆角的栽种方法等相关资料并制成图文并茂的文字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绘制早豆角的一生,更好的认识了绿色开花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

5、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能够粗浅的掌握种植技术,并体会劳动的艰辛。

6、汇总种植过程中相关材料,形成班级特色学生学习档案袋,在校区域性网络“小喇叭”做各班交流展示,通过学校、班级微信公众号推送优秀记录成果。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打开文件“房子”。

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xx。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