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堂实录一等奖(优秀20篇)

时间:2023-11-14 20:42:45 作者:飞雪 七年级语文课堂实录一等奖(优秀20篇)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范文范本来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的层次及时间表示:

a、全文共四个层次。

第一层:(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第二层:(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第三层:(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第四层:(16——20)写登月归来。

b、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同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三、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畅谈:尽情地谈。昂首挺立: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四、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生:读过了。

师:《走一步,再走一步》,老师想问一下,拿到一篇新文章,我们的第一步是什么?你来说。

生:读。

师:拿到一篇新文章,最需要读!还有没有呢?你来说。

生:还要了解文章的出处和作者。

生:还要了解里面的主要事件。

生:还要了解中心思想。

师:非常好!其实这么多的了解,都要归功于第一位同学说的一个字,哪个字啊?

生:读!

师:读书!来看课文,在读书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里面有哪些字、哪些词,你可能会读错,可能会写错。我们把书翻开,看,文章注释下面有几个字,有注音的,有词语解释的,我们把这些词读一下。注意:每个词读两遍,在你读的过程中,注意一下它的写法。训诫,预备起!

生:(齐读)训诫、嶙峋、眩、啜泣、纳罕。

师:好。现在把书合上。谁知道,这个“眩“字是什么旁?

生:“眩”字是目字旁。

师:目字旁,为什么?

生:因为只有眼睛才会眩。

师:噢,跟眼睛眼花有关系,是目字旁。谁知道“嶙峋”是什么旁?

生:“嶙峋”是山字旁。

师:什么意思?山字旁的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身体山峰一样,代表人很瘦。

师:打开课本,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翻书)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啊?

生:形容人瘦削。

师:那你知道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形容什么的?

生:山。

生:言字旁。

师:言字旁,非常好。刚才有个词读过的比较默默的,这个词叫?

生:纳罕

师:什么意思啊?

生:因惊奇而诧异。

师:好。现在都会了吧。现在我们再整齐地把这五个词读一遍,要读得好,而且要把词的意思全部都记到心里去。训诫,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我们刚刚说,第一步要读书,那么读书怎么读呢?翻到单元提示。单元提示的第二段,我们请个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读

师:好。告诉我,这样读过的同学举手。按照单元提示这样读过的人举手。

一生举手。

师:只有一个同学举手,我再看看,你真的读过了吗?有没有圈划呀?接下来我们再来用点时间,老师再给你们一点时间,默读了,小声地读出这篇课文,然后圈圈、划划、点点,把笔拿在手上,开始。

学生圈点勾画,小声默读。

师:一边读一边想,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读,老师来回巡视,

师:不妨读出点小声音来,划出一些你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句子。

学生读,老师巡视。

师:读好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学生继续读,老师继续巡视。

师:读好了吗?读完了可以把手举起来,老师看看是不是都读完了?

学生几乎全举起了手。

师:差不多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我们来读一下最后一段好吗?“我曾屡次发现”,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说一下,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不能用你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一下?你来说。

生:课文讲了我和朋友们爬悬崖,然后我很恐惧爬上悬崖,之后爸爸用安慰的口气鼓励我,让我爬下了悬崖,使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生:文章写了当时我和小男孩在爬悬崖,然而我在悬崖半中央爬不上了,到了晚上,爸爸举着手电筒安慰着我,教我爬下了悬崖,使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师:好,请坐!大家听到了吗?她的概括中将故事的主要情节交代出来了,而且还点出了这件事给他带来的人生启迪。不错,这就叫做简练的概括,如果把爸爸这个词去掉了,把爸爸所做的这件事情给去掉了,只有我,会有怎样的经过?你能不能再提炼?你来说。

生:我跟小孩子去爬悬崖,爬到半中央,我就爬不上去了。

师:爬悬崖,爬到半中央就爬不上去了。几个字来概括下,写我什么?在悬崖上?

生:被困悬崖。

师:然后呢?

生:我不知所措。

师:不知所措就是被困悬崖了,后面呢?最后怎样?

师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你看,多好,这就叫概括。请坐!概括就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简洁。好。文章写了我受困悬崖,最后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的经历。

师:那么,文章当中哪句话点明我对这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很容易找到,是不是啊。来,你举手你来说。

生:“我曾屡次发现”这一段。(结尾段)

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还有没有?

生:那是费城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事隔五十七年,可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

师:三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话,那是,预备起。(老师将“闷热”写在黑板上)

学生齐读

一学生读。(该生重读了“至今”)

师:你觉得哪个词在强调它在我的记忆里最深刻?

生:至今。

师:至今,最重要的词要读得有力量感,我们就读最后这句话,“可那种闷热”,预备起。

生齐读,特别强调了“至今”。

学生默读,教师在教师来回走动观察。

师:快速地浏览。文章当中哪些句子写出了那天的“闷热”?

学生继续默读,老师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

师:你来说。找到了没有?

生:没有找到。

老师走到另一个学生跟前,俯下身子。

师:找到了没有?

生:没有找到。

师走到下一个学生边上。

师:你来说。

生:我落在最后,浑身颤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

师:咦?你这句子是那天的闷热吗?

老师转身,问另外一个学生。

师:你找到了吗?

生:没有找到。

学生集体回答:没有。

师:这是怎么回事?

请一学生回答。

师:噢,不是真正的那种闷热。还有没有其他意见?那种“闷热”我至今难以忘怀,(向一生)你来说说看。

生:没想到。

学生齐答:没有

生:因为他的心里是很恐惧的,所以他才会感觉到闷热,所以他才会冒冷汗。

学生默读,老师边走边说“找到一句就举手”。

师:一个同学举手了,两个同学举手了,四个同学举手了。接下来,我要找一个不举手的孩子,你来说。

生嗫嚅着说不出。

师:看,闷热了吧,心里非常紧张。你看看课文当中哪个句子跟你现在的心理是一样的?

生读:“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心里冷汗直冒”这一句。(读得快)

师:哎哟,真的是这样子的,但是要读出那种心里直冒冷汗的感觉是不是这么读的?读快还是读慢?这个句子表现内心的害怕,到底读快一点还是读慢一点?(话筒对准一男生)你先读快,试试看。

生读(快速,有感情)

师:(话筒对准一女生)读慢一点,你来读。

生读(慢,有感情)

师:大家说哪个效果更好?(生答“慢”)慢,因为这个时候全身在颤抖,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我落在——预备起!

学生有感情地慢读。(重读了“冷汗直冒”)

师:诶,这句话是怎么写出写出心理的呢?

话筒对准一个同学,请她起来说。

生:没有写出。

师:真的没有吗?读这句话时你感觉到作者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恐惧。

师:恐惧的,害怕的,这就说明,心理描写其实是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聪明了!(请刚读过的学生再读一下这句话)看看这个时候,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

师:哪个词读好?“冷汗直冒”你们觉得读哪个词好?

生:直

师:直,这个字的重音要放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冷汗直——预备起!

生集体读

师:味道来了。还有没有?哪个句子写出了我那时的害怕、紧张、恐惧?现在我要叫一个举手的孩子。

生:我终于爬上去了。我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我尽量往里靠。

师:那你知道,你能从哪些词上看出我心里的恐惧?

生:心惊肉跳。

师:心惊肉跳,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心里的害怕。

师:有没有比“心惊肉跳”潜伏地更深的词?能够表现出我的心理活动。就在他这句话里面!

生:蹲

师:蹲!你说,是哪个词?

一学生大声说”蹲“

师:为什么?

生:因为蹲字表现出了作者非常害怕。

生:终于

师:终于,为什么?

生:终于说明他爬上悬崖很困难。

生:慢一点

师:为什么慢一点,你说说看?

生:因为我心里很害怕。

师:你害怕,紧张,最后终于上去了,对不对?所以,这里应该读出这种感觉,来,我终于——预备起!

生齐读(缓慢有感情)

师:和“终于”一样的词是哪个?就在你们刚刚读过的句子里。你来说!

生:是“尽量”

师:这个词能不能去掉呢?

学生摇头

师:为什么?

生:这个词体现出了他很怕掉下去。

师:害怕掉下去,能往里面靠就往里面靠,是不是这个意思?(学生点头)这些词上是含有心理感受的,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来读读。我终于——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还有没有?老师我又找到一句话了,谁特别想说,自己站起来说好不好?

生:(站起来)“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师:大家找到了没有?

学生找到该句子。

师:(问刚刚那位学生)你想说什么?

生:从“软弱”和“哀求”可以看出我很胆怯很恐惧。

师:既然是软弱和哀求,这句话是怎么读出来的?

该同学带着软弱哀求的语调读这句话。(全场笑)

学生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下这句话,预备起!

生齐读

生:是破折号。

师:为什么?

生:破折号省略了他后面说的话,说明他很害怕,没法继续说下去了。

生:省略了一些内容。

师:大家说说看,省略的是什么?后面会是什么?

生:我没法往上爬,不要丢下我。

生:因为他但是特别害怕,有些话,想说都说不出来。

师:特别害怕,所以,说不出来了,害怕地失声了。还有没有其他可能?为什么用破折号?

生:他的朋友快要走了。他的朋友快要抛下他,他来不及说。

生:很有可能他说的话被他的朋友打断了。

师:打断了,为什么?你在哪里看到?

生:在下一段里面,就有一个孩子说了“再见”。

该同学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读“再见”

师:这再见后面,大家注意是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

师:说的时候要怎么样?

生:要响亮。

师:要响亮,要把他的声音给盖过,所以这个“再见”不是这么个再见味道的,再来!

该同学再次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响亮地读“再见”

师:这个“再见”声音要响亮还要怎样?

生:强烈一点。

生:还要带上一点讽刺的味道。

师:讽刺,不管你了,看你怎么上。所以这里面还有一点味道的。好,你再来读,我们大家一起把“再见”再来读一下。

该同学再次哀求地读,其他同学齐声响亮干脆略带嘲讽地读“再见”

生:他当时害怕地哭出来?

师:哭出来。哪个词?

生:哀求

学生读

师:好,还有没有?老师,我又在哪里找到他的心理活动了。语言描写表现出了心理活动,下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害怕、紧张?诶,那个同学想举手。你来说。

生: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

师:大家找到了吗?(学生齐答找到了)现在我不说,你来跟我刚才讲的那样,老师,我从哪些词哪些词看出了......

生:我从“恐惧”和“疲乏”看出我当时十分害怕。

师:这个是一个。肖老师可不是这么教书的,除了这个,还有没有潜伏地更深的词?

生:“全身麻木”更体现出我害怕地已经不敢动了。

生:伏。

师:“伏”字,圈出来,这是个动词。我们刚才前面学到另外一个动词,是什么?

生:蹲

生齐读

师:前面的那个句子是“我蹲在小山道上”,到了后面呢?

生:我伏在岩石上。

师:我的问题是:这两个词换一下,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不行要有理由噢,哪个同学说说看。你来说。

生沉默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

师:哪个同学知道?

(环视四周,无人举手,继续对着那位同学)

全体学生大声喊“不能”。

学生齐读

师:最后一次机会,还有没有?老师,我还找出一句可以表现我内心紧张害怕的心理。

生: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我害怕得已经哭了。

师:你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生:有

生齐读环境描写的句子。

师:好,你能不能从这句话里面感受出来?

生:从”苍茫“和”越来越暗“可以看出,这是环境描写,衬托出了我的心情。

师:天越暗,心情就越恐惧。所以,同学们看到了吧,心理描写不是简简单单的我想我想我想,它可以借助多种手法来表现我的内心。这就是“我”那天在悬崖上的”闷热“。

生:是父亲对我的鼓励。

师:父亲对我的鼓励和指导,让我爬下了悬崖。找出来,读出来。

生:听我说吧,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就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手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

师:大家找到了没有,这一段话,集中写了父亲和我的对话,接下来,我读父亲,你们读我,听到了吗,省略其他的我说谁说的句子。好,开始。

师生模拟情境对话。

师:好,同学们,这就是在悬崖上父亲对我的指导,接下来考虑一下,如果是指导我爬下悬崖的技术指导,哪一句话是可以去掉的?父亲的话里面,你看看。在指导我爬下悬崖的那些话里,哪一句话是可以去掉的,你们看看。

生:晚饭做好了。

生:他是在安慰我。

师:安慰我。还有没有说得更具体一点的?

生:我在悬崖上被困了一天,非常饿,父亲想用食物来引诱我。

生:他是没啥话可以说,就说了晚饭做好了。(全场大笑)

师:他说的也有道理,没啥话说就说了一句晚饭,其实也就是说,这是一句平常的家庭交流的话,意思就在告诉这个孩子,你没做什么坏事,你没做什么错事,下来吧,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因此,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来,把父亲的第一句话,你来读读看。

一生读。(缓慢而平静)

师:你再读,这句话之后,我是怎么说的?

生读“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恐惧害怕)

一生读“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感情强烈激动,众人大笑)

师:哟,下来吧,孩子(老师大声感情强烈地读,众人笑)父亲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父亲也急呀,自己的儿子在上面呀,下来吧,父亲为什么用逗号句号呢?你刚才读了,你来说。

生:因为父亲如果用感叹号的话,会让孩子更紧张害怕。

师:对,对,还有没有,你来说。

生:因为他想让我的心先平静下来。

师:想让我的心先平静下来。大家看看,我第二次回答,我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我看见了”

师: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这个时候我怎么说的?

生:看见了。

师:咦,把这句话改成感叹号行不行?来,我们用感叹号说这句话,预备起——

生齐读“看见了”(大声自信)

生:我受了父亲的影响,我平静下来了。

师:有没有感受到,我平静下来了。所以,不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叫喊,因此,从感叹号到句号,其实就是我心情由紧张到平静的过程。读书呀,能够从标点中去感觉,那就是高明。接下来,我们再好好读读看,好不好。现在,我读父亲的话,你们读“我”的话。

师生情境对话

生:杰利

师:噢,杰利在这个事件当中也很重要。

生:杰利看了我一眼,好像有点不放心,但是还和大家一起走了。然后,后面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杰利带着我的父亲来到悬崖下。

生:自己

生:我有信心了。

生齐读“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用脚去踩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他”。

师: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预备起——

生齐读“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师:对,看到了吗?别人的指导再好,如果自己不伸出自己的那只脚,你是无法爬下悬崖的。请个同学把刚才最后读的那个句子读好。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你来读。

生读“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生齐读这句(先慢后快)

师:这就是那天,我难忘的经历,因此,在这个经历的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忘不了,我也有许多对自己的提醒。有没有这个句子啊?怎么说的?(板书:我)我提醒自己,找到没有,在这件事上,我提醒自己,我的成功是因为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我提醒自己,预备起——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生: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想到:我也要像他那样,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才能走过人生漫长的路。

生:如果我是父亲,家里还有儿子和妻子在等着我,我要走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回到家里。

生:父亲懂得了他也要像儿子一样,做一个勇敢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通过这件事情,父亲还会想到什么?你想想看,回到父亲怎么指导孩子爬下悬崖的过程,父亲应该会得出一些道理来的。读书不要急,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父亲可能会想,我剩下的人生也要像儿子那样,走了一步再走一步,决不能怕困难。

看看母亲在文章什么地方出现过?

生:我心里一直牢记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师:所以,通过这件事情,母亲会想到什么?

生:母亲会想到:我应该也让儿子锻炼一下。

生:(这是前面那个说没想到的同学的回答)我们不应该把他丢在悬崖上。不应该抛弃自己的朋友。我们在以后也要像他那样,走一步再走一步,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那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师:希望我们也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下课!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技巧

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好好备课,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稀里糊涂地就把课讲完了,结果学生没有任何收获。其次,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不顾及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愉悦地接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要注重课堂学习效果,及时了解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以便课后有目的地辅导。比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知道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困难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学生能认识到这种思想,并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骄不躁、分解困难,那这篇文章的教学就算是成功了。当然,教师要通过解析一些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这种信念和态度,句子没有必要太复杂,只要能体现这个中心思想就可以,比如:“我提醒自己……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段话就点明了全文的主旨,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学生认真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必须认识到七年级语文是整个中学语文的基础,学生必须紧跟教师的思路,融入课堂学习中,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有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或者记下来,课后提问。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有效教学的气氛。

如果没有兴趣,那任何事情都干不好,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有效教学的气氛。学习气氛浓厚了,学生自然就会更容易接受课堂所学。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对小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从小故事着手,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然会感兴趣。比如,学习《理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讲述作者流沙河的背景,流沙河是一位独特的诗人,擅长写抒情朗诵诗歌,四川金堂人,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还做过多家报纸的编辑,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教师引出:“那流沙河的理想是怎样的呢?”从而进入正题。学生对作者流沙河有了敬仰之情,必然会对文章感兴趣。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学习“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路……”。

当今社会网络越来越发达,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渐渐离不开网络,教师可以把先进的网络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学习《我的信念》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居里夫人的照片和视频,学习文章之前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生会对居里夫人的坚强产生敬佩之情。播放完之后,让学生总结居里夫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进而进入《我的信念》的学习,一同走进居里夫人的世界。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七年级的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上只是其中的几种方法,还有更多的方法等待教师去探索。

七年级语文《散步》课堂实录

哇,好惬意。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学生写课题作者)

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思考:

“我”为何要出来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矛盾?又是如何解决这矛盾的?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并思考)

师:谁来说说“我”出来散步的原因?

你好象掉了“生命”两个字,难道这样的景色还没有生命吗?

你来读读,试着读出这勃勃生机来。(生2读)

读得怎样?

师:看来“我”出来散步主要是为了母亲,可是母亲本不愿出来,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初春田野的风光来说。

师(学母亲的口吻):我的身体也不好,很累,不想出去。

师(学母亲的口吻):那好吧,我听你的。(大家笑)谁再来劝说劝说?

师(学母亲的口吻):好,好,我去拿件衣服就跟你出来。

师:看来同学们还挺会劝说人的。可见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也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现在再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欣赏这美丽的初春田野风光,感受作者的浓浓孝心。(学生齐声朗读)

师:于是一家人有说有笑地散着步,可是发生了矛盾,什么矛盾呀?

师:小路真的这么有意思?

师:你来读读,可要读出有意思来哟。

我再来读读。要缓慢些,抒情些。

师:那你就来抒情一下吧。

师: “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师:你们能理解“我”最后的决定吗?你觉得“我”是个合格的父亲吗?

师:是啊,作为一个中年人,他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他的担子确实很重很重,同学们的理解也表明了你们很懂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一下这一段,体会一下父母这一辈人的沉重负担。(学生集体朗读)

师:矛盾是否因“我”的拍板而解决了吗?

师:这是个怎么样的奶奶?你准备怎么读?

师:看来这一家人,又敬老又爱幼,过得很和睦。下面有个非常感人的画面,同学们找找看,试着读读,读出感情,最好是让人感动得落泪。

师:非常感人,你是怎么处理的?

师:那好,老师来范读一下,同学们可以闭目感受这一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师范读)

(学生齐读)

师: “整个世界”在这里是否大词小用了呢,该怎么理解?

师:是啊,“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文中这一家子过得乐融融,奶奶慈爱、孙子活泼可爱、妻子贤惠,而我更是孝敬母亲,叫上母亲,出来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着母亲,走过小路;我想,文中的母亲肯定会为有这么一个儿子而骄傲不已。

(出示: 趣味说话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母亲。一天与一位老朋友拉起家常,你会怎么向她讲诉儿子带你出去散步的事呢?请你学学老人的口气说出老人当时的真切感受。) (学生互相说话,准备趣味说话)

师:我真羡慕你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

师:能否重点讲一讲儿子背母亲的这个情节呢?

师:你真幸福。我要是也有这样一个儿子就好了。

师:我想你的父亲听到你的这番话,一定很高兴,你是这样的理解他。

师:你爸爸妈妈从事什么工作?

师:现在你总不用照顾他们吧!你爸爸妈妈有哪些担子要挑?

师:你呢?几副担子?

生3:一副,好好读书。

师:现在你给称一称,谁的担子重?

师:其实我也很理解你的学习压力,希望你能找找原因,改善一下学习方法,可能会轻松些。

师读:(出示:我的感悟作为年幼的一代,你又该怎么做呢?)

师:你看问题真深刻,你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师:上课前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一家人在一起的事情,请同学们把这些事写下来,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技巧

技巧是方法,也是能力。语文教学最能体现技巧,因为教学内容五彩缤纷,丰富有趣,思考拓展的空间广阔无垠。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运用技巧,富有激情,弹奏出一曲悦人耳目的高山流水。

一、提问设计。

一堂课,教师若不提问,就如一潭死水,毫无兴致可言,但提问“泛滥成灾”,则走了形式。提问需用技巧,提得巧,问得妙,则能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俗语说得好“话有三说,巧者为妙”。

首先,注意提对课文教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的问题。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问学生:“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赵州桥、卢沟桥具备这些特点吗?”一个问题贯穿了全文。其次,提问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回答的异同点上。如:“还有相同的观点吗?或者还有不同的观点吗?更或者刚才同学回答的观点你同意吗?若肯定,请说出你同意的理由,若不同意,请列出你的‘子丑寅卯’。”诸如此类的问题,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人(学习他人),又了解自己(虚心学习);既分享了别人的情感和成果,又增强了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再次,提的问题要达到“池水兴波”的功效,“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开动脑筋,全力以赴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去。例如《出师表》一文,我提出:“诸葛亮是真的隐士吗?”学生一下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因时制宜,因篇而论,因文而谈,见机提问,切中要点,灵活运用,要为需要而提问,要为思考而提问。

二、角色扮演。

欣赏一篇文章,一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体会、玩味;二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故一篇文章,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完成欣赏,实现读者读的品味,这是一般的做法。其实还可以和作者的心境沟通起来,去扮演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挖掘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境。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后,我先让学生编剧本(其实就是把课文改成对话形式),注意从对话中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人物就是唐雎和秦王。写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秦王”的学生只说自己剧本里“秦王”说的话,扮演“唐雎”的学生只说自己剧本里“唐雎”说的话,让学生进行“交锋”。我的要求是“交叉对话”,看谁能把谁震慑住,如果扮演“秦王”的学生演得好,那么“唐雎”的“出使”就失败了;如果“唐雎”的回答从容不迫,对答自如,那么“秦王”就“折戟沉沙”了。通过这种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然后从作品中走出来,欣赏作品,领会秦王的盛气凌人、骄横狂妄,唐雎的从容不迫、坦然自若、大义凛然等性格特点。这样一举多得,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体验了演戏,熟悉了作品,享受了成功,又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一种交流方式,也能增添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天地里,艺术表现形式除了讲授、讨论、朗读、品读,还有折纸、画画、雕像、音乐等,采取灵活的形式,可使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1.折纸。折纸是开发儿童智力的启蒙活动,动手动脑,促进智力发展,到了中学语文课堂,又别有一番天地。教学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欣赏完诗之后,我让学生每人折了一个纸船,放在桌子上,仔细揣摩作者思乡思母的心境。有学生建议,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纸船上附一首小诗,表达作者的情结,也抒发自己的情怀,此效果比评、读、诵好很多。

2.雕像。学了《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每人用红泥依照课文的图片和介绍制作一座泥桥,效果挺不错。多了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妙不可言。

3.画画。中国水墨画讲究意境美,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从水墨的点滴空间,玩味自然的神韵。古代诗歌又兼备了画的这种神韵,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内容,给《题破山寺后禅院》《天净沙・秋思》《书湖阴先生壁》等诗歌作画,让学生在画中尽情遨游。尽管学生的作品还很幼稚,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领略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趣。

4.音乐。优美的诗,古拙的画,配上声美兼备的音乐,那就锦上添花了。在教学《一江春水向东流》《别亦难》《一剪梅》《在水一方》等诗歌时,我注意给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聆听诗乐,寓乐于教,课堂被激活了。

七年级语文课文散步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教师将自己或他人执教的优质课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加上教学后记或听课评价的一种教育实用文体。课堂实录怎么写?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语文课文散步课堂实录。

师:大家看一看屏幕,一起读一下。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理解文意 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

师: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理解文意”。

(大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生阅读。老师相机点拨。)

师:好,你试一下,答两个层次的内容:你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开始吧。

生1:我的标题是——这一个世界的分量。“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量”就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她”背上的儿子,就说明四口之家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心中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用“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师:真好,这一个世界的分量!她扣住了结尾,扣住了有哲理的议论与感悟。分量,就是老、少、壮这三代。

生2:我取的题目是:生活之美。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文章中不断体现着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而且这个题目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觉得“生活之美”这个题目确实很好。

……

生7:我拟的标题是“延续生命”,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这就是三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且走在小路上,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有待续的感觉。

师:对,我觉得你这个标题也很好。我们来看文章,写生命是传承的,“我”作为中年人,有很重要的义务,要呵护小的,善待老的,而且他在课文里面穿插了对生命的感受——春天来啦,新绿铺展开了,这都使我们想到了生命,很好啊!下面来看老师给拟的一些标题。

“三代同行”,这是最质朴的一个标题了。还有“幸福的家庭”,这也是很直白的。“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还有“春意”。这个题目就如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有点双关的意味,春天来了,春天是有意味的,那么我们这个家庭也有春意。

还有“呵护”“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等等。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

好,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朗读课文”。

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你就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好像在欣赏《散步》,欣赏我自己写的《散步》,我要朗读它,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按照老师的建议,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开始。 (学生按老师要求开始专心地、深情地朗读)

师:好,再来读

(大屏幕显示)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个故事就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中间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好,开始吧,你就是这几个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语调,“我”是“我”的语调,妈妈是妈妈的语调。好,开始读起来!

(学生按教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再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大屏幕显示)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

师:好吧,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请你来!

(一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读得好,有那么一种淡淡的意味。谢谢。老师提一点改进的意见,就是把有些地方的重音稍微地加强一点。哪位同学再来?你来!

(另一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读得好,读出了一点诗味。特别是“整个世界”体会得很好,她没有高声地读,这叫举重若轻。这个地方是很重要,但是读得意味深长,挺好的。你再来读。

(第三个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嗯,很好。她进入了一种情境,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她的几个重音处理得比较好。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注意“我们在阳光下”中的“阳光”两个字要带有一种意味:走向美好。两个“蹲”字,要稍微地重一点。还有,第三个同学在“但”字那里停顿了一下,非常好!“很”字要拖一点。“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意味就出来了。中速、深情,声音不要太高扬,读起来。

(学生一起用中速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师:读得好。我们现在再来回味一下,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要注意这样一些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这样的写景、写事、写人抒情的文章,它的结尾往往是含有深刻的意味的,读它们的最后一段,就要特别地把握好。

(大屏幕显示)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任务的表现”为话题,自选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师:看例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你们看老师对这句话的品味:“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另外一个角度: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还可以品味,“我”这个字摆的地方非常重要,把“我”放在前面,就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且与后面“我”起的作用是相呼应的。还可以看,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是一个倒过来的句子,这样写很庄重,表现了“散步”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看,这个句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品味。大家就选一个地方,比如说“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这个“摸摸”就是表现人物的。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找一找。

(学生品味,寻找,相互交流)

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生1:第5小节最后一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了儿子很活泼、天真,家庭很幸福、温馨。

师:对,一个小小阳光少年,而且句式也很美,生活的语言,原汁原味的语言。

生2:第4小节最后一句,这一句是作者的感慨,感到了春意,同时希望母亲的生命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生机盎然。

生3:我找的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里两个“背”和两个“蹲”写出了一家人的尊老爱幼,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使命感,表现了“我”和妻子都有一种责任心,同时也强化了亲情。

师:真是蹲得坚如磐石,背起的是生命的昨天和今天,一“蹲”一“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充满亲情的画面。

生4:“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主意了:‘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开始没听从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这句话中的“摸”表现了对孙子的疼爱。“吧”表明有商量的余地,体现的是一种亲情的温暖。

师:这位老人很温柔,对小孩子非常的关爱,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生5:“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那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师:是啊,对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亲情、责任感在文中表现得很好,两个成熟的生命就要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人事景情,意味深长,表现人物“我”的情愫,读起来很舒服,很甜美。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意蕴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讲英雄飞行员的故事,突出儿时的经历的深刻影响。

(导入的方法本计划了两个:

1、由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说起,提出如何面对;

2、讲故事,引出作者亨特。

后来在课堂上采用了第二个方法,感觉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作者文本以外的故事,走进作者,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带着疑问在文本中寻找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让作者如此受益匪浅;第一个方法虽然也可行,但是这样的问题安排在回忆性的文章中,用毓君的话说就是教的痕迹太明显了。实践证明用讲故事来导入的确是学生最最喜欢的方式。)

1、朗读全文,勾画字词或句子的疑难。

大多数学生在朗读到陌生的字词的时候,都能自觉地停下来用笔勾画,老师甚是欣慰。

2、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吗?

生:写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登山的事情。

生: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登山,后来伙伴们下来了,“我”却停在了山上。

师:完整么?

生:写了作者和小伙伴去登上,伙伴们回来了,“我”却因为不敢下山停在了山上,后来父亲来了,鼓励“我”走下山来。

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生:第三个,因为他说了事情的结果。(板书: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师:除了这点区别以外,三位同学都说了故事的——

生:人物(有的学生说是主人公)(板书:人物)

师:叙述事情,除了交待人物、经过和结果以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少数学生补充(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教师板书

师:(自言自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的六大要素。记叙文有什么特点?这种文章重在叙事。谁再来完整地告诉我们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用2分钟时间组织语言)

生:本文写了费城七月的一个日子,作者和小伙伴们去爬悬崖,小伙伴们登上山顶下来了,我却困在了山腰,后来爸爸来了,他鼓励我走下来,最后我安全地到了山脚。

师:完整么?

生:不完整,还有事情的原因没有交待。

师:什么原因?

生:他们玩弹子游戏累了,想去爬山。

师:恩,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文中的某些句子。

生:他们很久没有没有去爬悬崖了。

师:很好,还有不同意见么?

生:他们想寻找刺激,挑战自然。

师:说到他们的内在精神了,还有么?

(生沉默)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主要是在人物身上找原因,但是事情的产生除了人物本身的原因还有比如时间的原因,比如地点的原因。

生:费城是不是很多山?所以他们才有机会去爬。(生笑)

师:费城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当地应该有很多悬崖峭壁吧?不然他们哪有机会去挑战自然。这也应该算是一个他们去爬山的原因。

师:时间的原因同学们为什么不考虑到?找关键词——―

生:七月。

师:对,现在是几月份?

生:9月份。

师:热么?

生:热。

师:7月呢?

生:更热。

(一学生豁然开朗)是不是他们想去吹吹凉风,于是计划去爬山。

师:你认为呢?能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证明么?

生:闷热。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词语?

生:为后面写他们去爬山打基础吧?

生:时间。

师:对,我们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文那些暗示着某种背景意思的词语。

3、收集词语。

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提出容易出错和需要积累的字词。经过全班同学的补充,共找出需要掌握的词语比课后的字词要求多出很多。

多出的词语有:凸出、灌木、暮色苍茫、屡次等。

正音:啜泣与缀连、亨与享、凹与凸。

多数学生弄不清除凹与凸的读音与书写。要求学生下课查字典。第二课时上课的时候,学生告诉我两个字都是五画,于是请一学生到黑板书写。

(我这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喜欢做课堂笔记,不喜欢记忆生字词,所以打算在第三课时安排听写。)

第二课时:

三、学生质疑:

让学生提出在第一课时阅读当中遇到的疑难,共四个大组,每个大组16个同学,只允

许每个大组有8个回答问题的机会,要求学生商量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力争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发言。为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在教学《在山的那边》和《理想》两篇文章时是这么训练学生的。

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价值?

内容方面:

1、针对句子的含义提问。

2、与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对话。

形式方面:

1、××××××是什么?

2、为什么××××××××?

(也不知道这样解释“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科不科学,期待各位指导。)

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如下:(答案一目了然的问题立即让学生解决,学生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供质疑后讨论,重复提出的问题没有板书)

1、为什么作者要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

2、为什么妈妈训诫我不要去冒险,我却跟着小伙伴上山去了?

3、“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为什么作者不在文中告诉我们他有什么病?

4、大约只有20几米的山,为什么在我的眼里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5、杰利看起来好像不放心我,为什么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6、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帮助我反而会嘲笑我?

7、哪些孩子为什么抛弃我下山去了?

8、为什么“我”听到有人在啜泣,后来才发现那个哭泣的人是我?

9、作者写暮色写了两次是什么目的?

10、爸爸为什么不抱我下来?

11、爸爸为什么见到我后说“晚饭做好了”?

12、为什么我伸出了左腿,顿时有了信心?

13、我下来后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这里的手臂为什么是强壮的而不是温暖的?

14、我下来之后为什么会啜泣,啜泣之后为什么又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15、作者说自己所走过的路是漫长的,这个漫长是什么意思?

(1)分析提出的问题:

师:请看黑板上的问题,我们先不慌讨论问题,能不能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

(每次让学生找问题的共同特征,学生总是沉默,我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提出来会让学生更容易回答一些,期待各位指导)

师:我提示一下,同学们看看六大要素,同学们主要是在针对哪一个方面在进行质疑?

(生沉默)

生:人物。

师:对,既然大家都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人物上面,所以我们首先应了解文中人物的――

生:性格。(特点)

(2)划分故事的情节:

师:谁是主人公?

生:“我”

师:文章围绕“我”来写,前后写了几个时候的我?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物的性格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生沉默,于是商量了4分钟)

生:写了遇到危险时候的我和摆脱危险时候的我。

师:文章一开始就遇到了危险?

生:一开始他们是想去冒险,然后才遇到了危险。

生:然后遇到危险,然后摆脱了危险。(板书:情节:冒险――遇险――脱险,强调字数和格式的对应)

(3)分析人物,解答学生的质疑。

师:好,我们来看看这个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先勾画出描写“我”的关键词语。(时间大约5分钟)首先从“冒险”这部分开始分析。

生:他有些胆小。

师:他真的胆小吗?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

生:他应该是比较勇敢的。因为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活泼勇敢一些,只是他身上有病。

生:因为妈妈关心他,害怕他受伤,但是作者又非常的渴望去冒险。

师:看来他的确不胆小。

生:他遇到困难有些犹豫不决,一时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师:这点说的不错。跟上队伍之后又有哪些词句在描写作者?

(学生补充:颤抖、冷汗直冒、冬冬直跳、心惊肉跳等)

师:这说明当时的“我”――

生:非常害怕,紧张。

师:好,注意作者内心的变化,我们看看在“遇险”这部分又有哪些词语在描写作者?

(学生补充: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纳罕、恐惧和疲惫、全身麻木等)

师:现在的我开始哀求同伴了,说明他——

(学生补充:没有办法、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比刚才更紧张等)

师:接着刚才同学们的疑问,那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哭声都不知道是谁发出的?

生:可能是声音太大了吧?(生笑)

师:声音太大的话会听不出是谁发出的?应该是更加清晰才对啊。联系上下文找找关键词。

生:应该是他比原来更紧张,有点绝望。

师:有这样一句话在写他?

生:(齐)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

师:因为恐惧而全身麻木,当然听不清是谁在哭。

(当时有一个问题没有追问:为什么后来又听清楚了?遗憾)

师:那另外的哪些孩子哪里去了?

生:那些孩子太自私,跑了。(生笑)

生:可能是回去找他爸爸去了。

师:理由呢?

生:杰利和我爸爸来了。

师:对,两个答案一比较,我觉得第二种分析更好。

师:后来情况出现了转机,爸爸出现了。爸爸出现了之后,又有哪些语句在描写作者?

(学生补充:小心翼翼、有了信心、信心大增、有了成就感)

师:什么原因让他顿时有了信心?

生:爸爸告诉他不要担心下一步。

师:什么原因让他信心大增?

生:他可以慢慢移动下来。

师:爸爸用什么办法让我成功脱险的?用课文中的原话。

生(齐):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先走一步让我?

生:有了信心。

师:再走一步让我?

生:信心大增。

师:原来要成功脱险需要——

生:信心。

师:接着同学们的问题:为什么脱险之后他会哭,然后有了成就感?

生:可能是因为害怕吧。

师:已经脱险怎么还会害怕?

生:刚才的危险在他心里还没有消失,所以啜泣;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算脱险了所以有了一种成就感。

师:那为什么爸爸刚到的时候说“晚饭做好了”?

生:就是想安慰一下孩子。

师:那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生:喜欢这个勇敢的孩子。

生:喜欢这个锻炼孩子的爸爸。

生:喜欢这个回去叫爸爸的杰利......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在一个标准下,多种教材同时使用,以前的课本的权威受到挑战,我们如何运用课本的例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当务之急是为课本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为此,大连市举行了一次“教材与作文课相结合”的大奖赛。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生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总结:笔者本着以锻炼为目的的想法,让《走一步,再走一步》为基础的课文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怎么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上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讲解,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哦。

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口语交际

下面是对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讲解的内容。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通过上面对口语交际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写作

关于新课程标准中写作的内容讲解,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上面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的知识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阅读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语文阅读的相关课程标准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通过上面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知识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上面的内容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初中语文第四阶段新课程标准之识字与写字

下面是对语文识字与写字知识的课程标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通过上面对识字与写字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七年级语文课堂作业本的答案

(2)絮。

(3)期。

2.略(要求:字迹工整,书写正确。)。

3.(1)世说新语南朝宋。

刘义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示例:恰似展翅纷飞的玉蝴蝶4.(1)通“否”

(2)丢下、舍弃。

(3)拉。

(4)回头看。

5.(1)太丘。

友人。

(2)家君。

家君。

(3)你(君)。

你(君)。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1)约定。

(2)这。

8.饮酒乐,天又雨。

9.虽然这里有快乐,但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10.守信用(或:一诺千金、信守诺言等)。

11.示例一:元方并非“无礼”。元方以客“无信"、“无礼"进行责备,可见他识义懂礼,而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示例二: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谁人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景:我本学期担任七x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这个班的学生不了解。学生学习的活跃性稍不高,不敢大胆展示自我,但趣味并不能持久,有些浮躁,仅有少部分同学能踏实去做。这个班的学生爱读书但却不会读,这一点需要去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本事都不高,虽然能写出来,但缺乏自我的感悟和体验;自主探究合作的本事在六年级的过渡期略有提高,但还需加强培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理解式学习还是占据必须的主导地位的(这主要源于小学阶段的应试学习——应对期末测评)。由此可看,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必须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力求为学生创造欢乐的学习氛围。

二、指导思想: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为指导。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人教新版初一上学期教材变动很大,设立了亲情、学习、自然、人生、科学、想象六个单元主题,不仅仅对课文的篇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将作文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独立出来,有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在选材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选取了普通生活中一个人或场景为描述资料,并借此表现出了非凡的精神或情感。这个单元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是那么的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完美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引起感情共鸣。单元整体精心构建,选文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所选的五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是继续上个单元的情感课题,交我们怎样树立学习意识,树立梦想。课文从不一样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梦想,丰富自我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第三单元:这个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那里描述了美的的景物(《春》、《济南的冬天》),描述了美的情感,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其次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资料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且要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在阅读这些课文的时候,将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在学习这个单元时,要整体把握课文资料,并且提高朗读的本事,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课文既涉及梦想,有涉及梦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第五单元:本单元开启科学的大门。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读这些文章能够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特点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所以,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培养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再者,在学习中,要练习概括课文的资料要点,要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资料,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本事。

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以想象丰富的奇妙世界为主,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必须的思想感情。在这些由想象创造出来的世界中,体味世界别样的魅力。

这套教材的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教科书体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2、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

4、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四、教学目标:1、掌握和运用知识本事的目标:掌握语文七年级上册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型、字义。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资料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很多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本事,养成正确思维和运用语文工具的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本事,以及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本事。进取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注重联系生活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与学生沟通,让他们喜欢语文,从而发挥学生的潜能,进取开发学生的创新本事及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人生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礼貌得体地进行交流。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五、教学措施: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简便、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人生观。

2、在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精神情操;阅读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体验,增加文化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3、改善自我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本事。

5、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我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经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7、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8、注重过程性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六、德育、法制教育的课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本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构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光靠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专题场合穿插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意识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响了法制教育的警钟,课堂成为实施法制教育的首选。所以,在适当的课文教学中,灵活地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总结及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总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每堂课结束后,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改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的加以分析,并且进取寻求方法解决。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在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中,促进教学的不断提高。

七、教学进度:

(略)。

七年级下语文课堂作业本答案

2、(1)牺牲轰动国家。

(2)老老少少感到骄傲。

(3)我们哀悼公民。

3、示例:给予我这份力量的是英雄们。英雄们给予我的是这份力量。

4、战栗、悲哀、阴霾笼罩。

5、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求报答的社会责任感。

6、你们:七位宇航员的亲人;人们:七位英雄;我们: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美国人民。

7、(1)一个世纪前,开发西部的人们常常面临恶劣的条件,甚至倒下;

(2)现在,七位宇航员为探索宇宙而献身;

(3)今后,我们仍将为走向外星球而忍受磨难,不断前进。

8、表现了人们谦让的习惯;这样能使逃生效率提高。

9、表现了人们舍己为人的精神。

《边看电视边识字》一年级语文课堂实录

1.刚才有小朋友说识了很多识字方法,(出示课件)这们小朋友的识字方法是什么?(看电视)

2.(出示“电视)这个词谁会读?齐读。

3.揭示课题:边看电视边识字(先出现电视,再出现看、识字,最后写上边)

二、指导识字

1.这是小明,他来到了人们课堂上了,你听听他说了些什么?(出示课件导语)

2.你认识了哪些电视节目?出示电视节目栏目,认读。

3.带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

1) 借助拼音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当小老师纠正读。(每位读两个词)

3)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4)单读生字。色、光、孙、动、城、葫、芦、娃、宝

——同桌抽卡片认读;

5)游戏读。老师出示拼音卡片,学生认读手上卡片的生字。

4.归纳识字方法: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

生:加一加……

师: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孙、动、城、娃)

评:教师比较重视识字方法的指导和积累。

5.认读课文。

评:读要加强。

三、指导书写

1. 我们认识了生字字朋友,现在也来写一写。出示“七、车、米、光”。这些字怎样写读。

2. 你认为这些字哪个最难写?

生:米、光

3. 指导书写“米、光”。

(先说书写笔顺,再说每一笔屮格位置,接着老师示范书写,最后描红书写。)

4. 欣赏品字:(看学生板演)他写得怎样?

评:指导写字细腻、到位。

四、播放动画。(结课)

师:你认识了哪些字?

师:同学们认识的字真多!……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

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

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

(生疑惑,但众说纷纭)

生1: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叹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

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

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

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

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生(恍然大悟):该!

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

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吗?

(生点头)

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

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师:为什么?

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

师(带头鼓掌):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

(生自觉分组,热烈讨论)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

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

师:言下之意?

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

(其它同学会意一笑)

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

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

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

(生哄堂大笑)

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

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板书: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

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

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思议。

(一语既出,众人哗然)

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

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

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

师(顺着此生的话锋):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吗?

生:不会。

(生埋头看书,思考)

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师:那还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

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

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头不错嘛。继续。

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

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

(生默不作声)

师(提示):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

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

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 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快乐。

生29:以小见大。

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

生(齐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计划范文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7)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和一周上课的综合表现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一般,有不小的差距,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本事都不高,自主探究的本事也有待于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理解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学生比较淳朴,课外知识掌握情景一般。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工作,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本事。

2、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板块,这样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齐,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修养整合在一齐。

教科书在资料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的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资料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很多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体会其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学习,养成边阅读边圈点勾画,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良好的语文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人生观,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进取开发学生的创新本事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构成。

2、营造简便、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善自我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本事。

6、督促学生阅读很多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我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四、教学进度及安排。

周次1:开学第一课、《春》。

周次2:《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周次3:《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周次4:《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首》。

周次5:国庆假。

周次6:《世说新语二则》《综合性学习》。

周次7:《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周次8:《论语十二章》《课外古诗词诵读》。

周次9:《写作》《名著导读》。

周次10:期中复习迎考。

周次11:期中考试。

周次12:评讲期中考试试卷、《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周次13:《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

周次14:《写作》《综合性学习》。

周次15:《猫》《动物笑谈》。

周次16:《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周次17:《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

周次18:《写作》《综合实践》《名著》。

周次19:期末复习迎考。

周次20:期末复习迎考。

周次21:期末考试。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建议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推翻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传授的方法是否灵活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2.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1精讲善练。精讲善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处理教学时,对学生懂的知识不讲或少讲,学生不懂的适当多讲,边讲边启发,在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阅读法。讲读、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几个环节,阅读是读写的中间桥梁。它们的训练手段各异,但殊途同归。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最初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从正规教育所获得,而是在听、说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个学生如果不读书,那么单靠教师讲“写作方法”是不可能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的。

2.3赏析法。赏析法是指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一种教法,即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评价、体味作品等活动,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赏析的内容包括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节、人物的性格、意境风格、景物描写、写作技巧、题材、体裁等。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4.作文评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有时候学生写不出作文,老师就着急万分,在评语中帮他修改,安排好一个路子让他照着改,这样可能会造成是老师的作文,而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在一篇写校园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只写了校园的一个景物,简简单单几句话,就把校园写完了,我在评语里这样写:“校园是我们生活的地方,用你智慧的双眼,到校园中走走看看,相信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通过这样一评,相信通过学生的眼睛他会看到和我们老师不一样的事物,写出来的校园可能要比老师带着他观察,指着某一种事物让他写要鲜活得多。

5.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

一堂好的语文课,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学语文。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比单纯教学生理解几篇课文,记住一些语文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学生被教师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老师的学识、性格、口才等,这些因素带有先天成分,是无法用之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但是有些能吸引学生的因素,是可以通过课前的教学设计改变的,比如说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聚焦于某一个内容,特别是中小学生,如果我们不能适时地转换话题,当学生注意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由于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相对集中,因此,我们不可能在一堂课内过多地转换话题,但是可以把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配合老师不同的表达语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始终保持兴趣。因此,运用课堂流程节奏上的变化,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6.教师要更新思想,全面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语句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中做一回主持人;帮商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那么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的分析,机械地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课堂才能“开源”,才能重现生机。

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计划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更大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3)班44人,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一部分学生灵活一些,男女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大多数女生勤奋,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男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个别甚至不学。学生智力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还行。

存在的不足有: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

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成长的生活故事(林海因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激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他们都有比较深厚的写作背景,都有含义深刻的精彩语段,都是适合朗诵的语言材料。

第三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

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第四篇写的是群像,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得和左拉。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气质、品格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第四单元中的文章尽可能广泛地涉及了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社戏》(鲁迅)以看戏串起一连串的人和事,像一幅民俗风情画;《安塞腰鼓》(刘成章)的节奏像铿锵激越的安塞腰鼓的鼓点;《竹影》(丰子恺)以儿童游戏为契机,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讲得深入浅出;《观舞记:(冰心)用文字表现了印度舞蹈中流动的美;《口技〉(林嗣环)中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口技艺人却能做到“众妙必备”,作者用文字再现了人们听到的一切。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

《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鲁滨孙漂流记》(笛福)节选了鲁滨孙初涉荒岛的一段,表现一个人在身陷绝境时内心痛苦的挣扎和人的精神的强大,《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夸父追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

《珍珠鸟》(冯骥才)写人与鸟之间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的,《斑羚飞渡》(沈石溪)写一群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威胁时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举动,《华南虎》(牛汉)以虎喻人,讴歌了一个虽身陷囹圄却有着桀骜精神的灵魂,《马》(布封)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家用饱蘸关爱的笔把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写得动人心弦,《狼》(蒲松龄)写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虽简单明了,却也扣人心弦。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综合性学习,第一、三、五单元仍旧是三次规模小、层次少的小活动,我们称之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二、四、六单元为三次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活动,我们称之为“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三次小活动分别是: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漫话探险,它们都是结合该单元的主题设计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如,“成长的烦恼”就是通过采访、交流、模拟情景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待成长中的挫折、忧愁。

三次大活动分别是:黄河,母亲河、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的,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黄河、戏曲、马,我们选择了这三个极有文化含量的事物,把它们作为活动的切人点,由这三个点生发开去,可以让学生将触角伸人历史、地理、生物、文化、科学等不同领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本册的综合性学习也考虑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提供了若干个活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增删。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本册名著导读介绍了高尔基的《童年》、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它们都与课堂阅读有着有机的联系,如:《童年》与成长单元,《鲁滨孙飘流记》与探险单元,《昆虫记》与动物单元,作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它将因令学生走向一片更为辽阔的天地。

课外古诗词背诵,选取了十首著名古诗词。主要由学生读读背背,增加文化淀集。

汉语知识:了解实词。

三、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重难点。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大课堂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面向全体,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认真抓好听说。

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着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5、搞好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读文学名着,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课题。

本学期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研究课题。

研究措施:

1、了解学生现状,把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特点。

2、广泛征集资料,形成初步材料。

3、把写作大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4、少搞命题作文,自由写作,评改适度。

七年级语文课堂作业本的答案

2.天籁。

迷人。

天真。

动人。

3.略。

4.时间顺序。从“当你沐浴后”、“当你吃过午饭”、“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这些语句中看出来。

5.诗人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以此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也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这样的想象新奇而美妙。

6.不妥当。用“你”更能够表达诗人的感情,体现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7.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坏”是完全否定的意思,是责骂,但这里责骂的语言没有任何责骂的意味,反而显示出疼爱、亲密的感情,贬词褒用,这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8.主要写了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

9.有些烦闷。

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10.这句话表明了尽管人生的路上有着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但母亲是保护自己渡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简单的句子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抒发了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

11.(1)整首诗读来委婉柔和,寥寥几句,赞扬了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作者热忱赞美母爱,对母亲表达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2)略。

八年级语文课文《都市精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样的诗句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师生同诵读。)多美的画面啊,令人陶醉其中。诗人说鸟儿是树的花朵,但是,我们却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我们无法不怀念鸟声,就像怀念远走他乡最亲密的朋友,在喧闹寂寞的都市中,我们渴望重新找回人类的朋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板书:都市精灵。)

生1:认真读。

师:这是读书的端正态度。

生2: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师:非常好。读文要做到与文同化,文章读到极熟,不知人之文、我之文也。

生3:还可以带着问题去读。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文章标题“都市精灵”是指什么?

生1:“都市精灵”就是指文中的小鸟、小松鼠。

师:细读文章,还指什么?

生2:海鸟、海狮等。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

生3:“都市精灵”就是指可爱的小动物。

师:你忽视了标题中重要的限制词语“都市”。

生3:“都市精灵”就是指都市里可爱的小动物。

师:这个回答简洁准确。解释标题要学会概括,要注意限制性词语,这样才能有一个精准的答案。

师:作者描写都市里依然有可爱的小动物,想要揭示怎样的主题呢?我们交流第二个问题。

生1:保护动物,爱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生2:人和动物应该和谐共处。

师:第二个同学概括得更准确。人和动物应该和谐共处,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师:什么是和谐?用美的语言,说说你想到的和谐画面,要求以“和谐,是 ”的句式回答。大家可以充分地联想,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等多种角度表述自己的理解。

生1:和谐是人与人融洽的关系。

生2:和谐是人与动物相互关爱。

生3:和谐是天空的蓝,森林的绿。

师:巧用颜色点染画面。

生4:和谐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好的,你引用了经典名言。和谐就是水绕着山、山傍着水,推窗时有蝶飞来的惬意;和谐是我们心中的美好,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那么怎样拥有这样美好的和谐呢?老师在文章结尾发现了一个词——现代意识。

树立怎样的“现代意识”,人和动物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文本,深刻感悟。请同学们重新打开课文,选择其中你认为最和谐的画面,仔细品味、揣摩,用“我选 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 ”的句式说一说你的理解。大家先品读词句,摘录积累,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专注地读书,在组内认真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很认真,现在老师想听听大家的阅读体验。注意句式的要求。

生1:我选第9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在这一段中可爱的孩子代表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纯真,鸽子象征了天使般的美好,孩子和鸽子的亲密接触,代表了人与自然的纯洁友谊。

师:鸽子敢亲近孩子,是因为什么?

生2:信赖。

师:对,还记得《珍珠鸟》这篇文章吗?文章就揭示了让人倍感珍惜的信赖的主题。

生3:我选第1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这一段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鸟儿的快乐,它们成双成对,成帮成伙,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这里俨然就是鸟的天堂,给我也带来了难得的享受。

师:这些四字词语捕捉得很准,你能调整语气、语调读出这份快乐吗?

(生3入情朗读。)

生4:我选第8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这是人与鸟纯真美好的约会,成千上万只红嘴鸥不远万里来赴一个美丽的约会,没有杀戮,没有掠夺,有的只是这单纯。

师:谁来评价他的发言?

生5:他的语言很优美,但是应该带着感情去读,读出那种向往。

师:你的建议很好。“一个美丽的约会”,多么令人羡慕啊!难怪《圣经》里记载:上帝看见鸟儿在天空飞翔很美,就说:“让飞鸟也到人间去吧。”从此人间飞翔着各种各样的鸟儿,它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要通过朗读把这种诗意传递出来。

生6:我选第10段,我认为这个画面最和谐,因为在最繁华的码头旁,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竟然可以旁若无人地嬉戏,人们在一旁静静地观赏,大家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园中,像朋友。

生1:因为人类没有伤害他们。

生2:因为人类认识到人与动物是朋友,主动伸出了友爱之手。

师:对,就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第10段,美美地感受。

(生齐读。)

生1:文章第4、5段那两只大呆鸟,因为人类的冷落,变得呆板,再也没有群鸟归巢的景象,再也没有日升飞出日落飞回的习惯,更失去了大叫的勇气,只剩下看着这个繁华都市时的落寞。

师:你的描述很动情,将大家都打动了。谁来谈谈她的发言特点?

生2:她的发言特感性,连续用了两个“再也没有”,让孤独的情感变得更强烈。

师:过去这两只大呆鸟是怎样生活的呢?文中有个成语描写得很形象,谁能找出来?

生3:肆无忌惮。

师:谁能说说“肆无忌惮”这个成语的含义及作用?

生4:“肆无忌惮”,不受任何的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的意思。这原是贬义词,现在有了新的意思,这里是为了表现老鸹的自由快乐。

生5:有,第7段提到北京最大众化的麻雀、老鸹、燕子都很稀少了,构不成北京的景致,实在非常可惜。

师:常客都变成了贵客,难怪很落寞。还有吗?

(安静,无人再答。)

师:大家再读第1段,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读书。)

生6:“瞧,这是我们的一景”,“一景”初读只觉得作者无比自豪喜悦,再读才体会到这份意外的欣喜背后,感慨的是我们又失去了多少曾经朝夕相处的“伙伴”。“一”字让人觉得孤单。

生7:无拘无束的“老鸹不老呱了”,还有“一只小松鼠”,“一只或一双啄木鸟”,这些“一”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感伤。

生1:这是对比的写法,作者用对比的画面表现出来更有强烈的情感效果。和谐的画面让我们高兴,不和谐的画面让人心痛。

生2: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被刺痛了。

师:面对美好的失去,作者只是心痛吗?

生3:不是,还有愤慨。

师:大家默读第11、12段,听听作者心中的呐喊。

(生默读。)

师:作者借助议论的表达方式,更想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4:是思考。

师:对,我们一起高声朗读作者的思考。

(生齐读最后两段议论。)

师:作者的观点给你怎样的启示?哪一句见解给你的启发最大?思考一分钟,我们开始“我手写我思”活动。

(生静静思考。)

师:进入21世纪,我们开始全面地反思,我们人类应该树立怎样的现代意识才能达到人与动物真正的和谐呢?带着这份思考,用议论的语言写写你的独特见解!

(五分钟“我手写我思”活动。)

师:下面开始交流大家的练笔成果。请踊跃地宣读你的见解,让你的心声引发更多的思考。

师:能知错就是意识的觉醒。

生2: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只有“人”是值得关心的,人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共处于广袤的生物圈中,人必须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而且保护动物不能只停留在动物对于我们有利用价值的层面上。

师:抛却私心是平等沟通的前提。他用简洁准确的议论语言将矛头直指人的私心,揭露了一切假惺惺的爱护动物的行为,表述干脆有力。

生3:人类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世界在进步,在人类的心灵深处,真是只想追求那独立、与世竞争的“和谐”吗?因为想要满足心灵的.空虚,而忽略了自己生活周围真正的和谐,“精灵”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名词,而现在已似乎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美好。让我们去寻觅,去呼唤,去呐喊。直到有一天,人类才会发现,那种和谐,已经在岁月的流转中消失,与人类的心灵擦肩而过。

师:谁来评价这位同学的发言?

生4:他用了排比的修辞,很有气势。

师:我想这位同学是想表达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类不断地竞争,追求自以为是的“和谐”,结果却发现真正的“和谐”已远离。但是可能由于词句表达不是很流畅,影响了表意的明确。再斟酌修改一下,一定更出彩!

生5:人应该是以更柔软的心来面对自然世界。人是自然的产物,但却没有与它搭建沟通的平台。自然正是由这些鱼、鸟、兽与我们相链接着的。我们想与小动物接触,但人们外表的冰冷已让它们望而却步,但愿当我们脱下铠甲时,能有灵魂的交流。

师:说得好,脱下铠甲,坦诚相待。人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智能生物,不仅不能以万物主宰者自居,而且应该对地球负起责任来。这是一种人文关怀,更是一种自然关怀。

生6:和谐是多方构成的,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人要与其他生灵团结合作,互相给予,而不是一味索取。我们也要明白什么是满足,要知道世界不是我们独尊,我们只是走在靠前的位置。世界的色彩也不只是我们人类独自给予的,各个生命都会为世界增添美丽的色彩。人与动物始终平等,让我们善待动物。要明白人对动物所做的一切,终将会投射回人类自己的身上。

师: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和平和馨香。人类耍着各种小聪明设下圈套掠夺自然,到头来却发现套住的是自己。

生7:读过旅行鸽的故事吗?当初可以将天空遮盖的一个庞大的家庭现在已经在地球上永远地销声匿迹了。这空白是谁的过错?一个没有精灵的生物圈永远都是一潭死水,或许只有在地平线上苦苦挣扎的那些生灵,才会在这样一潭水上点一层涟漪。

师:一个对比的手法就描绘了曾经的拥有和现在的失去,一个“死水微澜”的比喻就深刻犀利地揭示了人类不思悔改后的未来。你真的了不起,小小年纪就拥有作家般的敏锐。鲁迅先生写“匕首投枪”的杂文,是想来唤醒旧中国依然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的国民,这是作家的责任和承担的使命。老师希望你们写作也要关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家,文章要大气!

生8:人类与动物本是朋友,人类的良知并没有泯灭,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反思自己所犯下的过错,用“克隆技术”去挽救濒临的小动物,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罪行赎罪!

师:老师很欣赏他的建议。和谐,不是让人无可作为,回到“敬神怕神”的蛮荒时代。我们需要现代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利用现代技术去满足人类越来越强烈的贪欲。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别去伤害自然生命,正视我们内心的觉醒吧。残酷的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征服了自然的时候,自然反而制衡了人类的发展。只有和谐尊重,我们才能相濡以沫,相得益彰。人类需要律己,控制贪欲,达到一种平衡。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还想发言,虽然45分钟的课堂不能给大家充分表达的时间,但是老师今天真的被同学们的表达感动了,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这样精辟的见解让课堂熠熠生辉。请大家为自己鼓掌!

(生热烈掌声,情绪激动。)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经过、结果。

师:按照这些要求谁能完整的给大家讲讲本文的故事?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接力完成)

师:他们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第一课时我基本是如法炮制出来的,关键是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然后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文中的道理,学生只要言之成理我均给予肯定,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应用所学的道理,勇敢的迈出自我表达、积极发言的第一步!)

第二时段我们一起讨论了文中相关的人物。首先我启发大家关注父亲,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然后看看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师:本文讲述的是“我”在父亲的鼓励下一步步走下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有哪些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呢?注意找到相关证据哦!

(学生们都踊跃发言)

生:父亲是个沉着冷静的人,他不暴躁,不乱发脾气,我很晚不回家,他虽然着急,但是不打骂我,还耐心指导我脱险。

生: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办事有分寸,教育孩子有方法,会鼓励孩子。

生:父亲很开明,不溺爱孩子,不着急去上悬崖把孩子直接抱下来,而是抓住时机教导孩子,授人以渔而非鱼!

师:你一定读了不少书吧,连这个“授人以渔而非鱼”都知道啊,了不起。

生:呵呵,老师以前告诉我们的。

师:那能为大家再解释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就是教给他钓鱼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鱼给他。这样才能让他最终自力更生。

师:大家明白了吗?他解释的真好!谢谢他。

这位父亲的确是位了不起的父亲,他沉着,冷静,孩子遇到困难他不急噪,也不发怒,而是耐心的安慰孩子,并抓住机会教育孩子,给孩子上了一堂精彩而意义深远的人生课。他懂得爱孩子的方法,真是难得啊。有的同学说父亲有文化,可文章没有告诉我们父亲是不是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但是,我们却感受到父亲的身上散发出文化的魅力!可见,文化气息和性格、处事方式都有密切的关系啊,并不一定是学识的高深渊博。

文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是?

生:(异口同声)杰利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啊。杰利的行为印证了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

生:患难见真情

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生:我最好的朋友

生:不是的,如果这里不说明一下的话,那我后来被困在悬崖上就没有人帮助我了,我的父亲也不会找到我了。

生:这是为后文做了铺垫

师:真是太好了。连前后铺垫照应的手法都分析到了。课文中类似的写作手法还有吗?

生:写“我“体弱多病,胆小,与后面我跟不上同伴,吓的心惊肉跳相照应

生:与后文我被困在悬崖上不敢下来相照应。

师:大家看书真细致,说的完全正确。由此可见作者的构思行文是多么严密啊。这也是我们大家要学习的地方,写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要前后照应,不能没有交代就突兀而起让人不知所云啊。

今天我们一起参照莫顿。亨特教给我们的方法一起学习了课文,分析了人物,大部分同学都勇敢的迈出了课堂举手发言的第一步,明天我们一起来赏析课文,大家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你认为描写精彩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阅读体会和精彩发现。(下课)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解决课后练习。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学生起来读书,其他学生点评。

分别点了四位举手的学生(两男两女)

针对学生的点评,我十分感动。有位女生,她的朗读基础的确不够好,可是她勇敢举手了,也坚持读完了。我以为大家点评的时候会专挑错误,这样她能否接受。然而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因为点评她的那个女生首先就肯定了她读书的勇气,赞扬她坚持读到底的精神,我看到了那个女生感动的表情!整个朗读点评过程顺利而欢快!孩子们没有仅仅着眼于挑毛病,他们比较认真公正的说出了朗读同学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读音,语言的流畅,感情的拿捏,朗读时的心理等,我突然发觉自己其实太低估了孩子们的分辨能力了。

这一环节结束时,我做了补充:朗读能力也是语文能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读书,首先要读准字音,要正确的遵照原文阅读,不能漏字,添字,改字,语言要流畅,感情要把握到位,要有轻重缓急。刚才四位同学的朗读基本功都还不错。大家的评论也十分客观公正诚恳!老师基本都不用发言了,谢谢你们的精彩表现。(鞠躬)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课文中精彩的片段吧。

生:我喜欢第七段,他说那个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是在他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这是个对比。这说明“我”很胆小,和前文我的体弱多病有照应。

师:他说的很好,注意到了对比手法的应用,对烘托人物的心理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文章前后的照应关系。还有谁主动起来?(很多人举手)很好,看来大家都认真读书了,一个一个来。(找先前发言次数较少的同学起来)

生:我选第八段,文章说“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这几句话写出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写的很形象。

师:是很形象,能再具体说说这个形象的心理作者如何具体体现的吗?

生:(小声议论)(顿下)用词好。“颤抖”、“冷汗直冒”,还有“咚咚”这个词,写出了心跳剧烈的声音。

师:分析很细致,作者用词准确,还用了拟声词“咚咚”,让我们好象都听见了作者那紧张而剧烈的心跳。可见心理描写要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选词很关键啊。请继续你们精彩的分析。

生:我选11、12段,这里作者软弱的哀求,说他“没法”——可见他害怕恐惧的心理和前面的恐惧心理描写一样好。

师:好,这里我们通过语言描写也看到了作者紧张恐惧的心理。看来心理活动不仅可以通过

直接描写来体现,还可以通过语言来展现。分析很棒!

生:我选14段,作者说他在石架上看下面,头晕目眩,并确定自己绝对无法走下悬崖,他听见有人在啜泣,还很奇怪,结果发现是他自己。这里同样是描写心理的,通过作者自己的疑惑,好象产生了幻觉,看起来好象很可笑,他是害怕过头了。所以我觉得这段也很精彩。

师:你分析也同样精彩,老师都插不上话了。

生:我选15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说明我度日如年,很害怕,觉得时间很慢很慢。周围一片寂静,更说明我的恐惧,“我伏在岩石上”,这个“伏”字很形象的写出了我的无奈和可怜。作者全身都麻木了,不能动,可见他很危险。

生:环境描写。

师:对,暮色四合,说明天已经很晚了,换作我们是不是也很害怕?

生:当然。

师:老师又发现了描写心理活动的一个好方法,谁来替我总结下?

生:通过环境描写来写心理活动。

师:太好了。类似的例子课文里还有吗?

生(纷纷举手)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里的环境描写一方面说明我在悬崖上的时间很长了,也说明我更害怕了,因为周围都看不见了,万一有野兽啊,毒蛇啊,我肯定胡思乱想很多,肯定更害怕了。

生:点头。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作者交代天色越来越暗,一方面写出了他的害怕,还有没有其他用意呢?(学生一开始没有反映过来)

师提示:比如我们先前说的前后照应写法。

生:对了,下面父亲和杰利来找我,父亲打着手电筒,我看见了光!如果天色很亮我就不可能看见光!

师:太棒了。还有更精彩的发现吗?

生:我选17段,“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这里作者哭了,说明他的担心,还有看见了父亲,有点撒娇。

生:不能。因为不下去说明他可以下,不想下,而下不去是说明他没有办法下去,他胆子小。

生(笑)

生:我选21段,这一段写出了我在父亲的鼓励下一点一点充满信心,最终爬下悬崖的过程,心理描写很好。作者用了“小心翼翼”、“探”“踩”“移动”这些词语,说明了我的胆小,我的试探,我的努力!我很喜欢。

师:很好。活学活用,通过分析词语来分析人物心理。

生:我选22段,作者说他最后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看到了父亲对我的爱!这说明父亲一直张开手臂在下面接着我,怕我摔下来。

师:老师很佩服你的发现,也很感动,你的细心。你在父亲的这个动作里发现了深深的爱!真好!从你的发现里我也发现了你有一颗细腻闪光的心!

(时间也到了,学生的发言也差不多了。)

师总结:今天这堂课你们的表现太精彩了。大家都踊跃举手发言,并且能流畅准确的分析自己喜欢文段的理由,你们用智慧的眼睛,诚挚的心灵,灵活的语言,出色完成了对文章的解读。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大家学习了很多知识:比如描写人物心理,可以采用直接的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来体现,也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说明,还可以通过恰当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来表现。心理描写要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要注意选词用词的准确生动。

写文章,还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学会巧妙的使用伏笔,做好铺垫。写文章讲故事,通过一件事得到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这都是大家共同接力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你们的智慧集合在一起,老师就没有讲课的余地了。呵呵,看见了吧,你们其实都很出色!以后我们就这样上课好不好?老师期望更多的同学能勇敢的站起来,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的主人。今天你们迈出了第一步,以后一步一步扎实的走下去,相信你们一定会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年级语文课堂实录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

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生:景中。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

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送别。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

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四人小组讨论)。

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

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

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

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