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唱山歌歌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17:46:21 作者:HT书生 最新唱山歌歌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唱山歌歌教学反思篇一

《唱山歌》是四年级下册,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节课。梦霞老师和我都曾经上过这在教学这一堂课时,在自己上和听课的过程中,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唱山歌》一课教学内容选自《刘三姐》,脱胎于广西民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是遥远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音乐贮备很少。同时我们发现,这堂课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很丰富。从电影《刘三姐》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不光教学素材的安排与取舍,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欣赏教学中,由浅到深。从尽量贴近原生态的歌曲欣赏(教师的演唱)到经过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赏,在到现代音乐方式对他的改编;在新歌教学中,有聆听(听)到部分的参与(一领众和)在到摹仿在到独立演唱最后在启发创作不同的歌词。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力求作到抓住内核与本质,素材很多,很丰富,莫让乱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一个课堂环节设置了。无论学科,无论课型,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样的情境最有效?贴切、简洁、系统,这是笔者在本课的一次次设计中感受到的几点。

说起情境的创设,最常用的一招,便是风光的导入。本课所对应的广西、桂林山水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一开始,我精心设计制作电子幻灯片从风光到民俗涉及到人文历史特产等等。在试上时发现反映不是很好。走马观花的浏览使学生心浮气燥。注意点太多之后反而什么都没有注意到。后来我也沉下心了问自己,这里的情境到底要起什么作用。其实这里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心理上地理位置的暂时性转换。感受一个适合于“山歌”产生特定的音乐地理环境。(山的开阔使广西山歌悠远,水的柔和又让广西山歌不失细腻)。能起到这个作用,那就够了。所以我们马上进行了调整,用简单的几幅最富代表性的图片、配上寥寥数语的解说简洁明快的切入了正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情境的创设不应只体现在多媒体等表面的导入上。更不能应景似的在开头处出现了一下就不见了踪影,那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在我看来,情境创设而更应该是一个系统,从头到尾延续在整堂课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发挥作用。这堂课,从一开始与老师的“唱和山水间”到参加“漓江边的对歌会”再到学完后师生两大阵营的对歌、学生之间的对歌,都是在创设的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其中“对歌”这一环节,还加入了送绣球等具有民俗特色的鼓励方式,成功的将学生代入了特定的情境。我们还在课堂上设计了“口耳相传”。即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和接唱。最大范围发挥了民歌“模仿”的本质。这本身也是对民歌产生的原生态的一种情境再现。最后的环节中,老师用稍作改编后歌声感谢同学的参与和学习,这一切都没有离开我们创设的情境,那就是相和山水间!

每上一堂课,孩子们总能给我最多。我们的生成出发点,应该是学生最真实的需要。就如这堂课中由老师带领学生哼唱和接唱的“口耳相传”部分,其实就是一种模仿,是几个音几个音分开来?还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完整学,在设计时,我们曾经犹豫过。割裂开来一音一音的模仿虽然教学速度快,但割裂了音乐的整体性,犹如庖丁解牛,却味如嚼蜡。而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整体听赏过后的模仿。虽然需要多花几遍时间,却一气呵成。这种设计不仅是从音乐本身最真实的特点出发,更是从养成学生音乐素养最真实的需要出发。我们要完成的不是一堂课上的环节流畅,更应该是最初最真的梦想。

每上一堂课,孩子们总能给我最多。感谢我所有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真实往往是突现的灵感,能为课堂增加灵动。上课中有很多孩子精彩的表现,我最珍惜的却是这样一个细节,在“你唱我和对山歌”的互相帮腔环节中,很多孩子都投入的只演出自己的那句,只有一个孩子捣乱似的一会粗声一会细声。一边唱还一边做怪样。因为被同学检举说做鬼脸,我在课堂上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在一人分饰多角,一会是老汉、一会是地主、一会是酸秀才、一会是老大妈。当然要一会粗声一会细声的挑来跳去啦”他的回答让我们忍俊不禁,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投入和创造。我送给他大大表扬,借此更把歌曲背景结合了人物的音色向其他孩子做了介绍,看着他感激的眼神,其实我更想对这个会思考敢表演的孩子说声谢谢!

不记得是谁曾说过,一个作品中,使我们真正感到愉快的是作品音乐上的美。我甚为认同。在音乐课堂上,最能打动师与生,最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也应该是音乐本身的魅力。在音乐教育中,最后要达到的最终的梦想,也应该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音乐旋律的热爱、追求、感受、表现。愿我们的老师选择最有用的素材,创设最有效的情境,在真实的预设与生成体验师生的共同成长,求真、求善、求美。让这千百年来流淌在在山水间的歌声,流进孩子们的生命,一步一步的靠近那最初的梦想。

唱山歌歌教学反思篇二

《唱山歌》这一教学内容,涉及到美丽的广西和刘三姐的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影片中“对歌”这种形式学生也易于接受,乐于演唱。为后面的拓展活动做了铺垫。我一开始就以不同民族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教师演唱《唱山歌》导入,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优美婉转的旋律。我的的范唱激发了学生兴趣,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学生通过再聆听歌曲,感受音乐的美妙,学生说出音乐的特点,与以前学过的歌曲在音乐风格上的区别。这对于学生了解歌曲的基本艺术特性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从找相似的旋律入手,对比演唱相似的乐句,让学生很快掌握了容易混淆的部分,从而更好的唱准歌曲。在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后,让学生了解了壮族的“歌圩”,拓展了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拓展活动中的对歌部分,学生的热情很高。但在学生自己编创歌词时,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愿意展示自己,缺乏自信,以后的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创编。

唱山歌歌教学反思篇三

《唱山歌》教学内容涉及到美丽的广西和刘三姐的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对歌这种形式对于传统的音乐课来说,形式新颖,题材广泛,学生也易于接受,乐于演唱。我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秀丽的广西,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扩展了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导入,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优美婉转的山歌。使学生身临其境,就象来到了广西人民的中间。歌曲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一首歌曲,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厚.但怎样能把歌曲演唱得更地道呢?首先请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请同学们说出音乐的特点,与以前学过的歌曲在音乐风格上的区别,这时学生了解歌曲的基本艺术特性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范唱激发了学生兴趣,且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不足之处:

1、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给学生带来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美与音乐美完美和谐的统一。

2、在评价方面要做到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今后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及时的表扬、热情的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今后要加强基本功训练,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唱山歌歌教学反思篇四

这节课采用听山歌、唱山歌、对山歌等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

首先,听赏分别用普通话与桂柳方言演唱的《唱山歌》,感受、发现两种民歌的特点:民歌与方言联系;学唱原汁原味的山歌。

接着,通过欣赏电影《刘三姐》片段,黄婉秋与小学生们对歌的片段,2004年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外歌手合作表演的《对歌》,引导学生发现《对歌》的特点,歌词中的第一句大都有一句带吆喝性的喊句,句与句之间的衔接采用了方言衬词。教学过程中,表面上没有很明显的技能训练,而是以欣赏、学唱山歌和对山歌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地愉快地感受和发现山歌和对歌的特点。然后,由创编歌词、对唱山歌,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随机给学生鼓励和赞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安排和随机调控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唱山歌歌教学反思篇五

《唱山歌》一课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五十六朵花中收录的歌曲,是一首壮族民歌。

本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课前,每个小组都围绕本课提出了学习需求,如想了解有关刘三姐的身世、观看电影视频、学唱歌曲等等。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对刘三姐这个人物和故事有所了解,为学唱歌曲奠定了基础。我把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合并在一个ppt中,并且由小组代表进行介绍并针对这一内容提出问题。如张榆杰组搜集的是《唱山歌》的歌曲视频,她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歌曲,表现刘三姐是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体会出刘三姐的歌声中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演唱的情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在学唱过程中,以任务卡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三个问题,即找出旋律起伏的特点、找出歌词演唱时的特点、找出藏在歌谱当中的三拍子的小节,总结节拍特点。学生通过聆听歌曲,能够正确地找出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并且在我的帮助下,用划旋律线、演唱体验、划拍正确演唱时值等方式总结出本课歌曲的特点,加深了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

注重音乐旋律的分析和感受。在体会旋律起伏的环节中,我请学生边唱歌谱边手划旋律线,体会起伏特点。此时,我还将音乐形象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感受到这样起伏的旋律像连绵起伏的山脉和微波荡漾的春水,学生从旋律的角度出发,感受出歌曲内在的美妙之处,为歌曲演唱打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突出,解决方法得当。

一字多音,尾音很长是这首歌曲的难点,为了让孩子能正确演唱歌曲,我将两个长音的“哎”旋律单独出示在ppt中进行对比。学生从中看出,这两个旋律音高都是一样的,但是开头的2时值不一样。紧接着,我请学生划拍演唱两句2的时值,学生能比较好地把握时值长短。在歌词演唱中,我也强调这两句的演唱,对于个别学生演唱不准确加以纠正。学生对于难点把握比较好。

教学主线突出,贯穿始终。本课以刘三姐的故事为主线,不仅带领学生学唱歌曲,而且还了解到壮族地区的节日风俗“歌圩节”、刘三姐的身世,感受刘三姐山歌对歌的情景、刘三姐用歌声与地主恶势力斗争的情景,学生从多个层面对刘三姐这个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加深了歌曲演唱的情感表达。

本课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歌词演唱的时候,我只注重听他们演唱的是否准确,没有从音乐形象方面加以剖析,下次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本课内容安排比较多,学生在演唱上就不够充分。今后的教学中要将教学结构安排的更加合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