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 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模板7篇)

时间:2023-09-29 08:28:46 作者:梦幻泡 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 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模板7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篇一

每年五月的第四周是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今年首届宣传周的主题是: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在首个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徐汇区绿化市容局和康健街道共同举办了“凝聚共治新合力,打造共享新美景”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区绿化市容局和街道市容所对市民、商家提出的关于垃圾分类和商家卫生责任区等各类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街道市容所上门对商家进行门责宣传。

自律组织的自治管理

近年来,在康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支持指导下,辖区商家充分发挥自治管理作用,宣传、教育、整治、整改相结合,实现“管理、保洁、执法、商家自律”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把门责管理工作在全街道铺开,为全市自律组织的工作模式提供了徐汇范式。“我们是城市的一份子,做好门责管理也是给自家门店增光添彩。”上海市2022年度十佳自律组织康健街道门责管理商家联席会代表张培鑫表示。

志愿服务的宣传引导

对于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定时值守和分类解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来自康健街道欣园居委的志愿者陈家俊分享了他的经验与想法:“我加入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已经四年了。在我看来,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将宝贵的资源回收起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有效的宣传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市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垃圾分类工作逐步走上了有序的轨道。

日常管理的举措机制

在“能够分”上创条件,2023年街道计划在长虹坊、迎春园、科技园、桂花园打造精品垃圾库房;在“学会分”上想方法,开展二次分拣员队伍现场培训,提升分类的准确性;在“不愿分”上加处罚,对单位、沿街商铺每周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责令整改并复查,按规作出处罚;在“可回收”上做文章,开展“两网融合”回收服务。

本次垃圾宣传周期间,4个居民区也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活动:

康乐小区居委会组织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讲座。

欣园居委组织了垃圾分类志愿倡导。

茶花桂花居委号召大家一起“人人动手,正确分类,创建文明社区”。

寿昌山居委携手康沁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宣传活动。

康健街道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进一步营造垃圾分类浓厚社会氛围,加强垃圾分类执法监督,提高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效。目前,街道所属小区、单位、商铺垃圾分类覆盖率为100%;湿垃圾运送量由原来的3吨/天增加到25吨/天,干垃圾运送量由原来的72吨/天减少到40吨/天;建设“两网融合”服务点27个,区级指标完成率100%。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篇二

2023年5月22日至28日是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为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动员社会积极参与,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和文明素质提高,惠山区城管局积极开展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

5月23日下午,惠山区城管局组织各乡镇领导等30余人集体到惠山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进行了参观与学习。参观人员一行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沿馆内的参观路线,详细地介绍了金沙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思想、路线规划、工作成效以及金沙田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并对如何通过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城市品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参观学习是落实全体城管系统及各乡镇干部加强垃圾分类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学习和互动,激发了各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热情,使垃圾分类知识入脑入心,以增强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和意识为基础,指导各领导干部躬身践行生活垃圾分类规定,进而影响和带动其他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城管系统及各乡镇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营造垃圾分类全民参与,携手同行的浓厚氛围。

为积极响应首届“全国城市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各镇(街道)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垃圾分类宣传走进社区

长安街道

五月份以来,长安街道环卫利用“五一”假期、周末等时间,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于长馨家园、华府庄园、融创玉兰等小区,组织志愿者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垃圾分类条例等物品,并通过参加小游戏赢奖品的方式,让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加深垃圾分类理念,鼓励更多的居民投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营造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

堰桥街道

5月25日,堰桥街道执法局联合社区志愿者、无锡惠泰垃圾分类宣传组在林陆苑小区开展“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惠泰宣传组工作人员与堰桥城管、社区志愿者在小区搭帐篷、宣传展架、摆放活动道具,给小区居民发放宣传册、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开展趣味游戏,包括垃圾分类大转盘、垃圾分类投掷沙包,分类投放等,并发放垃圾桶、小扇子等垃圾分类小礼品。

前洲街道

近日,前洲城管联合社区在惠丰社区开展“参与垃圾分类,共建优美社区”主题宣传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前洲城管倡导辖区居民在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了解垃圾分类的益处和意义。引导广大居民增强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习惯,践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前洲城管在此次活动中也充分发挥了垃圾分类“指导员”作用,喊响了“垃圾不分类,等于在浪费”的口号,通过手把手,心贴心的细致指导,引导居民做到正确分类,最后向居民分发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册、环保垃圾袋等宣传小礼品。

垃圾分类宣传走进校园

钱桥街道

5月12日上午,钱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来到藕塘中心小学,开展“垃圾分类走进校园”宣传活动,利用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课件给五(3)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班会课。向大家演示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组织同学们参与了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飞行棋”、“垃圾分类小达人”等小游戏。通过同学们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加深对垃圾分类方法和流程的了解。最后,倡导同学们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员”,把《垃圾分类倡议书》带回家,协助家中长辈进行垃圾分类,陪同他们一起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玉祁街道

5月23日,玉祁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平湖小学开展“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家园”主题活动暨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走进校园活动。宣讲员通过垃圾分类小课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普及了生活垃圾污染的危害、处理过程以及垃圾分类的小知识,让孩子们在爱护环境的同时,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引导孩子们“小手牵大手”。孩子们纷纷表示,会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向父母、家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为垃圾分类活动“代言”,让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使垃圾分类行动深入每个家庭。

下一步,惠山区城管局将以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让更多居民群众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篇三

从今年起,我国将于每年5月第四周开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首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时间为2023年5月22日至28日,宣传主题为“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一米花园的“扩容”

对于嘉兴路街道,记者的同事们也同样印象深刻,早在2019年7月,中新网视频记者徐银、康玉湛就曾对嘉兴路街道的宇泰景苑进行过采访,“我对他们垃圾分类版的冰箱贴印象尤为深刻。”徐银回忆道。

如何把湿垃圾变废为宝,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都能列举出个一二三四,但是在2019年,利用湿垃圾进行堆肥、在小区内部建设“堆肥花园”“一米花园”等载体,小区内部自行消化掉部分湿垃圾,将湿垃圾变废为宝,成为小区的“生态肥”,无疑是一大创新举措。

现如今,嘉兴路街道上部分小区也采取了此类方式,“就地对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让居民直观感受到怎样分类、为什么分类,如此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庆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崔凤林说。

而街道内的一米花园们,在这几年内也不断“扩容”。

在爱家豪庭小区,一米花园已经扩建成了“环保小屋”。“它是结合废旧衣物再利用、湿垃圾堆肥,和雨水灌溉的资源循环型绿化方案,首次引入了‘无废小区’的概念。”工作人员介绍。

在环保小屋里,雨水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一场雨落下,小区的雨水收集系统便会开始工作,经过几道工序,最后流入储蓄头桶内,实现了雨水的资源再利用;而种植植物的土壤,也内藏“玄机”,它们利用了废旧衣物再造而成,“透明的花坛让人们能更直观感受不同层次的土壤以及植物生长的过程。最底下一层黑色的是废旧衣物再造的保水层,主要用于储存植物所需要的水分,第二层是植物纤维层,植物纤维层更加蓬松,便于植物根系发展,第三次是用于育种的土壤层和植物层。”工作人员介绍道。

习惯背后的力量:可持续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工作人员也想到了各种办法进行普及教育,“我们会定期举办快闪集市、趣味定向赛等各类活动来帮助居民们更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常识。”瑞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华磊介绍道。

“尤其是各类亲子活动,小朋友们感兴趣了,还能回家监督大人完成垃圾分类。”钱晶补充道。

“针对年龄比较大的居民,我们选择上门进行普及教育,如果是腿脚不便的居民,我们还有志愿者团队进行代扔垃圾。”垦业居委会主任张慧隽对记者介绍。

执行垃圾分类也不是“一竿子打死”,不同人群都有自己的难处,比如投放时间,早晚两次对于上班族来说有些困难,部分居委就将时间改为早中晚三次,“此外,如果家中临时有人生病、外出等特殊情况,也可以与居委或物业联系上门代扔”。工作人员介绍。

不光是居民区,对于沿街850余家商铺,嘉兴路街道一方面结合“路长制”常态化工作,采取定人包路段的方式,督促商铺做好垃圾分类,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商户的自治管理。

“如果商户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到位,工作人员有权拒收垃圾。”嘉兴路街道市容管理所负责人丁杰表示。此外,街道内部还定期为商户们培训相关知识,让垃圾分类的相关理念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离不开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志愿者也是垃圾分类队伍中强大的力量,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如今这支队伍的总人数已达到2150人。

如何帮助新来的居民了解小区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嘉兴路街道也有自己的答案。针对这种情况,志愿者们实施“迎新工程”、撰写了“迎新手册”,让新入住的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地点,以及楼长、周边设施、便民服务等信息。“迎新手册”有电子版、英文版,社区、物业在对接新住户时,会将手册推荐给大家。

在志愿者们看来,当前垃圾分类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同样也是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丁杰建议,未来对于可回收物的投放可以再精细化一些,比如纸片、玻璃制品、易拉罐等通过细分投放,让它们在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而这样的精细化管理,对社区治理同样有着启发。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篇四

为落实“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现场会”的部署,5月30日,沈阳市分类办在于洪区召开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

沈阳首个“两网融合”便民服务站来了

与会人员首先来到于洪区松山西路上的“两网融合”便民服务站。在现场记者看到,服务站内设置可回收物四分区,包括纸张、金属、塑料、低值品类,并配有智能称重系统及24小时可投放的自助分类投放箱。分类服务企业工作人员介绍:“居民注册扫码进行投放,产生的积分可到服务站内的积分兑换处兑换所需商品,也可以直接兑换现金。”在服务站一角,记者看到了标有“易货区”字样的货架,上面摆放着面包机、电脑显示器等物品。“这是‘以我所有换你所需’区域,我们设置二手旧物置换区域,便民的同时也可以让资源循环再利用。”

随后,一行人走进于洪区陵西街道松山南小区现场观摩学习。松山南小区是刚刚改造的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将小区内原设有的66处垃圾桶,经撤桶建亭后,归集为现有5处分类投放点。园区内采用全新垃圾分类亭,封闭垃圾投放箱,太阳能供电,自动开盖,既节约能源又方便投放,同时保持环境整洁。园区加大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建设,号召居民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参与园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或在集中投放点引导他人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可获得公益积分,通过积分换取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

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参观结束后,与会人员来到陵西街道办事处召开会议。于洪区分类办负责人介绍:“‘两网融合’便民服务站试点运营一个月以来,可回收物货量逐步提升,有效打击了废品回收非法经营,杜绝了街区、背街小巷环境污染,净化了城市市容市貌,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会议结合沈阳市分类工作实际,剖析问题,明确提出近期工作重点:一是加快完成分类星级小区建设;二是保障分类设施设备运行;三是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提量增效;四是落实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五是加强党建引领示范工作;六是持续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会议最后强调,要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立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岗位,巩固沈阳市分类工作“东北第一”成果,努力实现争创“全国一流”工作目标,用心工作、用情服务,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篇五

近年来,大渡口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围绕分好类、投准确、规范运、建示范、育习惯持续发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收运系统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习惯。

志愿服务先行为垃圾分类“护航”

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较陈旧,老年人居住比例较高。2022年,借老旧小区改造的契机,社区将垃圾分类设备更新升级,修建垃圾亭,设立了垃圾分类厢房。每天投放垃圾的高峰时间段,一个个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就成为了垃圾箱房旁忠实的“绿色卫士”,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监督指正居民错误投放行为。

“我早退休了,就想利用空闲时间为小区做点事。垃圾分类是好事,我现在是一名光荣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年过六旬的陈阿姨说,虽然志愿者的工作很琐碎,要轮流值班,要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等,但她自觉还有余力,志愿者工作也很有意义。

东正社区党委书记程家群介绍,自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社区第一时间就成立领导小组,配齐工作力量,组建多支志愿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新政策、新思想,多层次、全方位向居民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营造“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氛围。

近年来,大渡口区成立垃圾分类专业志愿服务队,发展垃圾分类志愿者2000余人,深入推进“文明新生活”主题志愿服务行动,开展“垃圾分类你我同行”“小手拉大手”等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引导市民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传播者。

打造分类“样板”探索市场化全流程服务

“分类箱实现自动感应,扔完垃圾之后还能洗手,干净又便捷。”“这次又累计了20点积分。”雅居乐小区居民姜先生拎着两包分好类的垃圾下楼,他走到分类箱前,仓门自动打开,投入垃圾后仓门又自动关闭。

与传统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不同,今年,大渡口区以八桥镇雅居乐御宾府、中交丽景香漫岭小区为试点,引进三峰城市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为三方机构,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全流程服务,打造垃圾分类“样板”。

在雅居乐御宾府小区,目前已优化垃圾分类投放点45个,设置24小时自助垃圾集中投放厢房4个,可回收物细分投放分类机(智能机)3组,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市场化、标准化服务。

通过“绿色生活app”,以“准确投放、赚取积分、抵扣现金”的激励模式,居民投放垃圾后可换取用于抵扣指定超市购物现金的积分;在收运过程中,保洁员将部分混投的垃圾进行分拣,并转移至各小区生活垃圾临时转运点分类运输,有效避免“源头分类、中端混运、后端混合”现象。

这一模式不仅促使垃圾分类链条向前端清扫保洁、后端运输处置延伸,还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可回收资源盈利反哺,推行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今年,该试点项目被e20环境平台评选为“环卫优秀案例”,雅居乐御宾府获评“全市最美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强化宣传引导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自2019年重庆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大渡口区建胜镇百佳园社区成为该镇第一个示范社区,西城佳园成为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

百佳园社区党委书记张炜回忆,西城佳园小区刚开始实行“楼层撤桶”时,部分居民并不理解。“我们前期进行了充分调研,镇、社区、物业三级联动,摸清了栋楼数、户数、小区垃圾产量及构成,并多次召开楼层撤桶专题会议研讨实施方案。”

基于此,该小区从2021年1月26日起实行定时定点积分制,并由志愿者、网格员、党员代表、物管、指导员等人员力量,组成楼层撤桶宣传队开展“敲门行动”,入户沟通引导,宣传分类知识、楼层撤桶及定点投放事项等,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打牢群众基础,仅用时两个月便顺利完成撤桶工作。

“如今,我们小区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氛围很浓。”居民王志说,社区会定时定点开展“可回收物集中投放”活动,有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现场称量计价,分类回收,每次参与的居民都会排起长队。“有害垃圾集中兑换”活动同样受到热捧,居民可将家里的过期药品、x光片等有害垃圾拿到活动现场兑换小礼品。

为进一步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百佳园社区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打造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目前,教育基地硬件已安装到位,后期计划基地的软件安装分为4大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区域、生活垃圾分类游戏区域、废品再利用手作区域、视频体验(体验vr设备)区域,通过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让居民“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实现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篇六

生活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

5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胶南街道孟家洼子村西侧的静脉产业园,探访新区垃圾分类处理末端环节,了解新区的生活垃圾如何在这里“变废为宝”。

变废为宝

每年发电3.7亿度

记者来到的静脉产业园,发现园区干净、整洁,以帆船为设计造型的主厂房尤其吸引眼球。漫步园区中仿佛置身令人心旷神怡的绿地公园,很难让人将这里与垃圾处理联想到一起。

参观过后,记者大体了解了垃圾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来自市区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经地磅自动称重后由栈桥进入卸料大厅,垃圾车在垃圾吊控制室统一指挥下,将垃圾通过指定卸料门卸入生活垃圾仓内。垃圾先在垃圾仓内进行脱水发酵,再由垃圾抓斗抓入到焚烧炉内焚烧,焚烧产生的热量加热余热锅炉产生水蒸气,带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电量除供本厂使用外,大部分并入电网。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经除铁后可以资源化利用;烟气净化系统过滤的飞灰经固化/稳定化处理后运到飞灰填埋场处置;垃圾渗沥液由厂内渗沥液处理站深度处理后回收使用,实现园区污水“零排放”。

目前,园区日处理生活垃圾规模2250吨,年定发电上网量约3.7亿度;炉渣综合处理中心每年可生产约19万吨建筑骨料。

智慧管控

“大脑中枢”全面监管

在参观过程中,令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厂区的“大脑中枢”——中央控制室。在这里,可完成对静脉产业园的全方位智慧管控。

“焚烧炉采用自动焚烧控制系统,运行更稳定、人员更精简。我们所看到的燃烧火焰,就是生活垃圾在焚烧炉内的实时焚烧情况。”西海岸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喻峥告诉记者,运行值班员可以对全厂设备进行启停,确保安全生产,同时保证烟气排放达标,让各个环节尽在掌握。

此外,静脉产业园内的垃圾焚烧产生的废气采取了国内最完整的“七步法”烟气处理工艺。“烟气排放相关数据与国家、省、市、区四级联网,相关部门也可实时在线监督管理。”喻峥说道。

互动科普

垃圾分类“玩着学”

除了参观垃圾分类末端处置流程,记者还来到园区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现场体验垃圾分类趣味小游戏。

“vr垃圾抓斗机特别好玩,像是在抓娃娃。一次抓起那么多垃圾,很有视觉冲击力,也能加深大家对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工作的认识。”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工作人员姜爱玲说道。

“在这里,除了有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处理流程的展示板,还开发了多种互动体验式的游戏和设备,比如vr垃圾抓斗机、语音智能答题、保卫地球秀等。”西海岸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王雪介绍说,有别于传统的说教,互动体验游戏可以使参与者身临其境,寓教于乐。

记者看到,保卫地球秀是通过投影的方式进行环保知识介绍,生活垃圾科普知识互动桌则是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桌面游戏,让市民快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截至目前,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已累计接待参观群众近万人次。

加强配套

循环型产业再升级

静脉产业园除了现已建成的配套项目外,还将在今年建成两个项目,分别是余热利用项目和沼气提纯项目。

据悉,余热利用项目将利用发电余热对周边居民进行供暖,设计年供热能力72万吉焦,可满足130万平方米的供暖需求,可替代燃煤电厂的部分供热。沼气提纯项目是对渗沥液和厨余浆液厌氧后产生的沼气进行提纯,成品气直接接入燃气管网,用于城市工业、居民用气,每年可提供约300万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消耗。

“这两个项目达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万吨,将进一步践行绿色循环理念,助力新区循环型产业升级。”西海岸康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伟说。

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总结报告篇七

回收一吨废纸,可重新造出好纸800公斤,可节省木材300公斤,等于少砍17棵树;处理回收100万吨废纸,即可避免砍伐600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

回收一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也可造800公斤塑料粒子,节约增塑剂200—300公斤,节电5000度。

回收一吨废玻璃,可再造2500个普通1斤装酒瓶,节电400度,并能减少空气污染。

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废旧易拉罐可无数次循环再利用,每次循环可节能95%左右。

1吨餐厨垃圾经生物处理后可生产0.3吨优质肥料。

填埋1万吨垃圾,如果按堆高1米来计算,会占地12.9亩,超过1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地里,能使1立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如果生活垃圾不进行分类,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会加大处置成本,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