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认识分米和毫米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8 09:14:05 作者:碧墨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本节课中可能遇到的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年级教案实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和指导。

角的初步认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例1、例2、练习八1、2、7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学具。

课件、手工纸、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找找角。

(一)、师出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

师: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等)。

追问:你知道刚才从信封里露出的这部分图形叫什么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整体感知角。

1、师:角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校园中就有很多,不信你就试着找找吧!(多媒体演示:美丽校园的主题图。突出:门窗上的角、钟面上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找到了这么多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物品上也有角,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出示图:剪刀、饮料吸管和水管实物图片,指出在物品上显出角)。

3、师:在我们的教室中也有角你能找一找,并试着把它找出来吗。

(三)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指名指角。

生:不是,这是个点。

4、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得吗?(师示范指角)。

5、师:请同学们从身边选取一个角,像老师这样来指一指。

二、自主探究,创造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角。

2、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角。

3、集体交流自己创造的角,完整的指出每个角。

4、摸摸你折的角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5、学生汇报。

6、师: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是角的边。

三、动手操作,画画角。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课件演示)。

3、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四、游戏活动,比比角。

师:想玩游戏吗?我们就来玩一个超级变变变的游戏。

1、师:变变变,把角变大,变更大。变变变,把角变小,变更小。

2、小组内玩这个游戏,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4、同桌两人把角张开同样的角度,看看会发现什么?

5、生汇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6、师总结。

五、巩固练习。

课件演示;练习八中第7题。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认识分米和毫米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生:喜欢。

师: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

生:金箍棒(课件演示金箍棒)。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来探索和研究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二、新授。

(一)复习旧知。

师:(课件出示金箍棒变短)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拿着金箍棒的孙悟空。

师:老师手里也有这样的一根金箍棒,让我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生;大约1米。

师:找两个听讲最认真的同学上来量一量到底有多长?(师板书:1米)。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1米呢?(师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认识毫米。

师:(课件演示)同学们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金箍棒变短了。

师:现在在学具中找到这根金箍棒,先估计一下到底有多长?

生:大约1厘米。

师:动手量一量是多长?

生:不到1厘米。

师:这根金箍棒变得特别的短,都不到1厘米。要想准确地测量他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师板书:毫米)。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谁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生演示。

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师:我们以前学过,尺子上有好多的线,这些线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刻度线。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两条短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也就是说尺子上1小格就是1毫米,同样这样的一小格也是1毫米。

师:你现在会指了吗?下面在小组内指一下。谁愿意上来指一下。

师:现在每人从学具盒中拿出1分钱的硬币,然后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这个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生演示。

师:看到用手势表示出来的1毫米,你有什么感觉?

生谈体会。

师:现在你打开练习本,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5毫米的线段,再画出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1厘米=10毫米(课件演示1厘米=10毫米)。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准确的量出小金箍棒的长度?试一试。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生上讲台测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金箍棒的左端,然后数一数一共有7个小格就是7毫米)。

师:像这样比较短的物体我们来测量时就用毫米来表示,老师这里还有一根,谁来测量一下。

师:仔细观察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

生1:2厘米3毫米。

生2:23毫米。

师: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2厘米3毫米表示有可以用23毫米表示。

活动二:认识分米。

师: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要变成1分米长了)。

师:这会是哪一根?请你在学具中找出来。老师告诉大家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1分米。分米是我的这节课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师板书:分米dm)。

师: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动手量一量。

生:10厘米。

师:1分米就是10厘米(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借助这根小金箍棒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分米(生说,师补充一次性纸杯、直板手机等)。

总结长度单位:。

师:请看黑板我们在研究金箍棒的长短时,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分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板书)。

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边说,其余同学用手势表示)。

是引导简单分析它们之间的进率: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师:我们以后在测量物体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呢?

生:在测量非常短的物体时用毫米,比较短的用厘米,比较长的用分米,长一些的用米。

认识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

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实物展台出示)。

一起在手中的米尺上找一找1分米。

学生自己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

师:让我们1分米1分米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师:对,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就是1米=10分米(板书)快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记住它们的关系。

1米=10分米。

10分米=1米。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孙悟空给大家出的题目。

1、估一估、量一量。

物体。

估一估。

量一量。

一元钱的硬币的厚度。

()毫米。

()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

()分米。

()分米()厘米。

2、八戒听说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长度单位,他也来凑热闹了,瞧,这是八戒学完长度单位之后写的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穿上22mm的鞋。吃过早饭,我走了6米来到学校,进教室后拿出7厘米厚的数学书准备上课。课堂上老师用大约长76dm的粉笔在长30厘米的黑板上写字。

你感觉八戒的日记写的怎么样?我们一起帮他改一改。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师小结:今天,我们进入到甜甜的梦中,通过研究孙悟空那神奇的金箍棒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和分米,其实,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仅能变得很短,还能变得很长很长(出示课件),这时候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同学们可以研究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下课。

认识分米和毫米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1厘米=()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70毫米。

20厘米2分米。

7厘米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厘米。

9分米=()厘米。

()分米=3米。

40分米=()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第小组。

能装下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a蒜叶长度b蒜叶长度。

4

5

6

7

8

9

10。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认识米认识线段

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型任课教师黄传钢。

教学内容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

教具学具及多媒体应用小棒、练习本、题卡课时1第几课时第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备注。

一、激趣引入。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三、尝试练习。

1、出示插图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20个1相加。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1+1+……+1+1=20×1或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作业布置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并开始接触到了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画、测量、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生活中处处都滲透着数学知识。

2.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钟面、剪刀、折扇等实物图形引入,通过观察,对角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2.整堂课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角。

2.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正确的画角。

教学资源课件三角板制作活动角的材料圆形的纸。

教学活动1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我们的老朋友,一起来看大屏幕,如果你认出了它们,就大声地喊出它们的名字好吗?(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一位新朋友,它也是一种图形,它叫“角”,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教学活动2。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善于观察,你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知识。(多媒体演示:剪刀上的角、钟面上的角、红领巾上的角)。

3、画角: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并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之后要求学生画角,展览评议。

4、折角:用课前准备的圆形的纸折出角。之后,同桌互相指指哪是顶点,哪是边。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5、想角:闭上眼睛再来想想角,角是怎样的?角的形状,动口说一说。之后,课件演示。

教学活动3三、拓展练习。

设计了一组闯关练习:

第一关:判断哪些图形是角,为什么?

第二关:用两张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

讨论:1、活动角有什么特点?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汇报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越小。

课件出示结论。

第三关:比较下面两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拿他的小三角板和老师的大三角板比。

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活动4四、课堂小结。

我这里也有一个角在作自我介绍呢,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首角的小诗)。

2、最后,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这些都是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建造出来的,在这些图片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角,这些优美的角,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愿我们大家也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倾听意识不够,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其他很多学生往往不认真听讲,沉浸在自己的活动当中,在学生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听取伙伴的发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毫米、铁钉长()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毫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2.实践性练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二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培养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丈量物体的长度。

课件,纸尺,直尺,卷尺,一分硬币。

公开课教案jiaoxuesheji数学三年级培训资料。

一、谈话引入。

生1:我1米32厘米。

生2:我1米37厘米。

师:请大家估一估,有多高?

生1:大约有1米30厘米吧!

生2:高1米35厘米。

答:答案不统一,要想准确地知道他的身高怎么办呢?

生:量一量。

师:谁能帮他丈量一下?(指名3人用卷尺丈量,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丈量结果。)。

板书:1米39厘米。

师:刚才谁估测的比较接近1米39厘米?

师:这里面有咱们学的几个长度单位?

生:两个,米和厘米。

师:那么1米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米长的纸条)。

1厘米呢?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厘米长的纸条)。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米等于100厘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张银行卡厚约1(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长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好吗?

生:用小棒的一端对准格尺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及时表扬你的测量方法真准确)。

师:同学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了我们手中小棒的长度是10厘米。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然后再用右手慢慢地将小棒这样抽出来,现在来瞧一瞧,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同学之间互相看看,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1分米。好,同学们,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拿出格尺来,在你的格尺上找一找,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想知道吗?现在你们可以小组之间相互研究一下,利用手中的米尺,看能不能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

同学说用小棒量的,他发现用长度是1分米的小棒测量一共量了10次,我们现在一起来验证一下他的说法,看看是不是量了10次,一边贴纸条一边数,真的是量了10次,比中我们可以知道1米就是(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厘米”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mm。

板书课题:毫米(mm)。

二、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建构学习的平台。

(一)认识毫米。

1.指认。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说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教师则让学生都拿出各自的直尺,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1小格”,长1毫米。

学生可能说“1厘米=10毫米”。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各自的直尺,找一找、指一指直尺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学生用“手”指“不清楚”时,教师指导:用铅笔的笔尖指。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着直尺,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或“验证”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未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发现”;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验证”)。先数0~1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再数1~2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笔尖才行呢?(因。

为1毫米很短)。

2.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教师指导: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很薄)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完成操作后,接着,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组织操作: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纸,观察:这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吗?(没有)2张呢?(没有)3张呢?(没有)继续“添纸”,并用两只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你觉得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例举。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4.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小朋友动手量一量。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在直尺上指认(板书:指),用手比划(板书:比),在生活中找、举例(板书:找)。

(二)认识分米。

1.引入。

师:我们通过指、比、找,认识了“毫米”。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呢?(米、毫米、厘米)如果让它们在楼梯上排排队,“毫米”站在最下面,第二层应该站谁呢?(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厘米=10毫米)。

先出示如下楼梯图,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楼梯图上板书:毫米、厘米。

师:“米”应该站在哪个台阶上呢?

学生回答第3层应站“分米”之后,教师先在楼梯图上板书“米”、“分米”,再指出:大家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完成课题板书:分米(dm)。

2.认识。

师:你怎么知道“1米=10分米”的?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刚才我们在认识毫米的时候,是先在直尺上指出了1毫米的长度,现在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找到的同学就利用手中的直尺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学生操作,交流: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

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所画的线段是否是1分米。指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长的线段--先是用两只手指在各自画的1分米长的线段上比划,然后将两只手指离开纸面,观察两只手指之间的距离。两只手指并拢,再张开至1分米,并放置于直尺上检验两手指张开距离是否是1分米。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纸条,凭对1分米的印象,折出1分米长。拿出直尺,检验所折的纸条长度,并进行调整。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出示一次性饮水杯、磁带:饮水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磁带的长度是1分米。

3.练习。

辨一辨,填一填。

三、在总结提升中建立前后联系。

1.交流。

学生发言时,教师让学生再次用手势逐个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指着“楼梯图”指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挑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9()。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先是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本课教学,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者基于以下的思考:从生活应用的角度看,当度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或度量结果要求比较精确时,用毫米做单位。而在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表述物体的长度,相对较少。分米的产生,更多的是构建一个有规律的长度单位的结构,即:将“米”一分为十,得到“分米”;将“分米”一分为十,得到“厘米”;将“厘米”一分为十,得到“毫米”。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先教学“毫米”,再让学生由“十进制”的知识基础生成“分米”的教学,也就更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认识分米,教师设计了指、画、量、比、折、找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

角的初步认识课标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一)找角:(出示红领巾)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红领巾是我们少先队员的标志,在红领巾上你能找到角吗?试试看。

师: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国旗,爱护红领巾。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身上都有角,你能找到吗?试试看。

生:分小组找角。说一说、指一指。

师:(打开一把折扇,指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这是不是角呢?(多数学生会回答是角)。

师:这不是角。为什么呢?待我们知道了角的基本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教师补充完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到板书)。

(二)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实物中找到许许多多的角,看一看,你们桌子上的圆形纸片上有角吗?你能想法折出一个角吗?请同桌间相互帮忙完成。

生:折角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手拿锐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让同学们看看。(另手拿直角)为这样的吗?举起来。

师:(教师将两个角重叠)你们知道哪个大哪个小吗?将“锐角”贴在黑板上,手中留下“直角”。

师:(拿一个钝角)有这样的吗?举起来。(将“直角”和“钝角”重叠)这两个谁更大些?(把“直角”和“钝角”贴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描画出角的边和顶点并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释疑:扇子的扇柄与纸扇上沿的连接处不是角的原因.

判断角的练习。

(三)做活动角。

跟老师做角变大变小的游戏,你们知道角的大小和谁有关吗?

学生实践比较归纳出角的大小和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画角。

电脑小博士教我们画角,观察一下:先画什么?然后又画什么?

你自己能画一个角吗?说一说怎样画角?出示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生:愿意。

师:你们认为可能剩下几个角呢?我们分小组剪剪看。

生: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展示作品、汇报。

四总结评价引发反思。

说的可真精彩,下课时间到了,我们快和机器猫说再见吧!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掌握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并指导他们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熟练的测量简单的物体的长度并解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生变处处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准备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当堂训练,拓展应用。

l击鼓传花,答对问题,才可向后面的作为传下去。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在()里填上是适当的单位。

(1)一棵大树高4()。

(2)回形针长是30()。

(3)一根跳绳长是3()。

(4)板凳高是90()。

(5)蟮笔长是60()。

(6)小花生赢l4()。

(7)学校旗杆高8()。

3、估一估,量一量。

估一估:讲桌高()长()量一量:讲桌高()长()4、量一量,走一走。宽()宽()。

(1)量一量,自己的一步有多长?

(2)走一走,从教室前面的黑板走到后面的黑板要走多少步?

(3)想-想,教室-周大约有多长?

5、班级知识角。

(1)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中国的杭州大运河,全长约l800千米。

(2)澳大利亚最大的袋鼠体长27分米。

(3)位于山东中部,号称五岳之手的泰山,主峰海拔高度1553米。

(4)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体长可达34米。

二、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个人补充及建议。

板书设计: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教学反思:

作业设置:

完成课本34页2、3、4题。

认识米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学习重难点: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看整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2、欣赏钟表:这么有节奏的声音小朋友一下子就听出来了,真聪明!生活有各种各样的钟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演示)。

3、你知道这些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对呀,钟表的作用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

1、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1)钟面上有12个数。

12个数字在钟面上是怎么排列的?怎么记住每个数字的位置?(钟面最上面是数字几?下面对着几?)。

(2)钟面上有12大格。

把数字12到1看作一大格,1到2也看作一大格,钟面共有几大格?生:12格(伸出小手数一数)12大格刚好围成了一圈。

(3)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

仔细观察,钟面上还有什么?(学具钟)。

你是怎么认出它们的?(板书:时针分针)。

谁来指指课件上的时针和分针?(为什么说它是时针?怎么知道它是分针?)。

对!我们把这根长又细的针叫做--分针,把这根短又粗的针叫做--时针。

3、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还会运动呢,仔细看!(课件演示6时到7时)。

三、认识整时。

1、(课件7时)这是什么时刻?(生:7点)。

是的,7点数学上也叫做7时。(课件显示:7时)这个“时”就是时间的“时”。(教师板书:7时)。

2、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谁能再说一说这是几时?你也想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全班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师:看来要想知道时间两根针都得看。

3、同时贴出8时、3时、6时:那这三个钟面的时间你还会认吗?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指着12)。

4、引导:像这样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学生跟说:时针指着8就是8时。

时针指着3就是3时。

时针指着6就是6时。

想象一下: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就是几时;指着3呢?

小结:也就是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整时。(板书:整时)生活中叫做整点。

5、书写整时。

(1)8时除了这样表示,还可以写成“8:00”,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2)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欣赏生活中各种电子表示法)。

(3)你们能把上面的时刻改写成电子表的形式吗?(学生改写,教师巡视。)。

四、巩固练习。

1、认识“小明的一天”

小朋友已经会认识钟表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和它们交朋友,作伙伴。瞧!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这也是我们书本85页的内容。打开书本!请小朋友帮他完成他的作息时间表。

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

指名反馈:7时起床;9时上课;10时课间休息.(大屏幕演示)12时吃午饭;6时看动画片;9时睡觉。

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

同样是9时,为什么小明做的事情却不一样呢?(加两幅图同时出现)。

师:说得真棒,这就是说一天里有几个9时?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一天当中有2个9时,一个9时在上午,一个9时在晚上,表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中午、下午等这些时间词语。

这就是小明快乐的一天,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珍惜时间,做个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2、拨钟游戏。

(1)师说分针时针的位置,生猜时间。

(2)师说时间,生拨钟面。举起来给老师看,比比谁拨的快又准。(请一名同学上台拨钟)。

(3)过1小时是几时,请你拨一拨。

(4)同桌互说互拨时间:同桌一起玩,一个说时间,另一个拨时间,请说的同学检查拨得对不对,再交换角色玩游戏。

3、选择题。

(1)这里有三个钟面,有些数字藏起来了,请选择几号钟是4时?你是怎么看的?

(2)看这个钟面上一个数也没有,你会认吗?

五、概括总结。

1、今天你学得快乐吗?

六、课外小知识。

课件:钟表的演变。

认识米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二、综合练习。

1、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3、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米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知道有关直角的一些知识。

2、找到生活中的直角角,并正确判断。

3、能用尺子正确的画出直角。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正确画出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学会了画角,下面,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子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小组活动说说你们这些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从里面找到角吗?(出示例3)。

2、折一折。

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直角。

同学们折的真好,可我们折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3、比一比。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另一条边重合。

在你的周围哪有直角。

1.说一说。

判断一下,这些角是直角吗?

观察这些直角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的大小都一样。

下面我们来画直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5、画一画。

学生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课后习题4)。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4、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4、在钉子板上做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5、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数看。

6、孩子们拿出你们的画笔,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角。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修改意见:

备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