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书读后感(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14:29:26 作者:QJ墨客 中国历史书读后感(优秀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历史书读后感篇一

今天拜读完钱穆大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掩卷沉思,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书更正了我的历史观,我原以为民国以前的朝代都是封建社会,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秦汉以前夏商周战国春秋时代的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以来的完成统一的历朝历代都是中央集权政权。
以前我以为中央集权就是皇帝说了算,属于专制独裁,其实这观点也是错误的。钱穆大师分析了秦汉宋明清五代,我个人认为是相权和皇权相互博弈制衡,共同组成中央集权政治,天下不是只有皇帝一个在管理。历史上,往往是皇权去侵害相权,造成相权和皇权失衡,给未来留下了隐患。
学到了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辩证看待。教育我看待历史某个事件或人事,不能只以时代意见去评价思考,要考虑历史意见,应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
历朝历代每一项制度的制订,制订人的出发点是好的,没有恶意,但随着时间流逝,人事就会慢慢把一个原本好制度,变成一个坏制度。所以政策制订要随时代发展,不断修正发展,如果死守老制度,早晚老制度会阻碍社会发展,最终不可收拾,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只好推倒重来,好像掉进了循环,怎么都挣脱不了。
国家的财富,一定要藏富于民,或者说藏富与地方政府。如果一个国家的财富,都集中在中央政府的话,那地方政府就会慢慢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


中国历史书读后感篇二

第一点,在简单的文字中,虽然政权、专制纷繁复杂,但读来确是那么简单,让人能一口气消化下去,对中国的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二点,从流水的篇章中,对古代经典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比如说一个人,我们知道其人其事,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但是我们只有把其人其事的所作所为放在历史的大环境里面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一颗种子长出漂亮的花,土壤是很重要的。这本书就是大环境,就是土壤。

建议你来读读这本书,你会略有所得,略有所思……

作者:上海杨思医院党总支张亚州

中国历史书读后感篇三

预里堡是位于x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地,斯诺在这里找到了司令员彭德怀。

在我的印象中,彭德怀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红军领袖。事实上,他的确如此。他曾举行平江起义,并与起义的农民会合,成立了x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他亦曾带领一支约有八千个兄弟的“铁军”赶跑了何键的六万,攻占下x省会x。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身体极为健康。政府军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他,他的司令部门孙却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然而,透过《红星照耀中国》的白纸黑字,我竟窥见了一个可爱得有些孩子气的彭德怀。

在作者笔下,彭德怀是个愉快的爱笑的人。作者坦言:“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看来,彭德怀的人格魅力连外国人都被深深折服。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的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年做的背心。读着读着,彭德怀孩子气的笑容浮现眼前,仿佛小孩子在过年时得了件新衣,纯真的笑靥便立即绽放,快乐如此简单!纯粹!简朴的生活使他面对一件降落伞制成的背心都能如此“得意”,比起国民党领袖的锦衣玉食,彭德怀反倒更令人可亲、可爱、可敬!

“冲到顶上去!”当作者同彭德怀要一起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时,彭德怀突然各他气喘吁吁的冲下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精力过人的他曾多次提出挑战。这是否令你想起童年时与小伙伴大战三百回合的场景?彭德怀作为一位在将士中极有威信的首将,竟也如此淘气活泼。内心的童真可爱一览无余。做为红军的领导人之一。他理应背着双手,迈着鸭子步踱来踱去,紧锁着眉,一副威严冷峻的样子,可是他没有。他甚至与“红小鬼”一起笑称作者“大鼻子”也许正是这份轻松的心态才使他能够依然理智和微笑着去面对各种伤害,复杂的困难局势,或许正是这份童真童趣才使他那样喜欢孩子。

原来,你是这样的可爱。而且,或许这就是共产党人所具有的真性情!

中国历史书读后感篇四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远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知道“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彭德怀,徐x……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今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今天的我们幸福安稳,不应庆幸,不应感恩么?

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愿你们的亡灵永存。

中国历史书读后感篇五

钱穆先生在本书中只讲了汉、唐、宋、明、清这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分几大点详细介绍其政治制度与人事,文字简练生动,最让我触动的观点是:“分析政治制度应结合现实,站在当时人们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以现代的观点去一味批驳。”

以前我在认识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总是习惯的戴有有色眼镜“封建社会”的黑暗,但是钱穆先生在书中否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中国自秦以后就不能成为“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社会严格意义来讲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每个时代都有适合其社会发展进步的制度,我们不能用当今制度的先进性去否定历史。如今学习历史,是为了在先人走过的道路上反思受绊、摔倒的原因,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以此更省时更顺利地向前走。

作为中国人,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一则历史与文化联系,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二则我们有太多值得以史为鉴的东西,制度便是其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书中一直强调制度与人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更可以通过了解以前的人事来分析制度的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书名中,“历代”二字不可少。通过钱穆先生的叙述,各个朝代的制度都联系起来了。整本册子可分为横纵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来看即按照汉唐宋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横向维度来看,钱穆先生从每一个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方方面面出发,总结各个朝代兴衰得失的原因。为结合人事,古人已经为我们开创了很好的范例。很高兴地看到,现今有许多制度与古代是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的。如考试制度,虽具体实施方式与古时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高效率选拔人才。就这样,在新时代前行之路上,我们回头看,是为了知道曾在哪里摔倒,而不再走回头路——这大概也是钱穆先生写此书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错误。钱穆先生如此详细地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们从小到大的历史教科书总是将某项制度或事件的积极意义用大字标出来,而消极意义总是用小字书写,钱穆先生的小册子则不同,其得失的篇幅几乎均等,甚至分析过失更多一些。但这有何妨,对于历史上制度的评价,只有赞同与不赞同,并无正确与错误。我就对其中说“省”是个不详的名称,建议以后去除的观点不赞同。省区只是一个划分,而如何统治才是制度真正该完善的地方。所以,我也从中明白,面对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评价应带有批判性眼光,既不可一味轻信,也不能一口否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