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进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时间:2023-10-02 16:54:53 作者:纸韵 最新推进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推进生态文明篇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推进生态文明篇二

一切都不在了。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如今,身边的绿色在哪里?我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了,大家嘴里天天念叨着:“时代进步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我们过上好日子了!”可是,他们所谓的“好日子”难道就是没有绿色吗?科技的日异月新当中也在无形地改变着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应该想想吗?因此,我们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肩负起环保责任,积极传播绿色文化,人人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为建设生态文明校园而奉献力量。把绿色还给大地!让大地妈妈穿上那美丽而神秘的绿色纱衣。让那小树苗把那裸露的黄色掩盖,只留下青春的活力!让我们多植树多种花,让鸟儿在我们头上飞翔,尽情地歌唱;让鲜花盛开在我们脚下,让蝴蝶围着我们欢乐地舞蹈。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每一个南京人的责任,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大家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南京更加美丽吧。

推进生态文明篇三

尊敬的党支部:

xx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那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生态产品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汇报人:

推进生态文明篇四

我国已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真正能穿越历史的就只有生态文明了。

如今,党的-大生态文明建设又进行全面的开展。从原来的四体变成了现在的五体:“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而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又是最重要,这不就又给予我们更深的忠告。

生态文明是一种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成果。人与自然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让我们尊重和爱护自然,进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活动。让自然远离破坏,远离威胁。曾经有人说过:“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为最大快乐,是人类追求的志趣。”对待自然就应该公平,友好。

与生态相联系的就是文明,现在,人类对文明的了解有很多,文明从远古到现在一共有三个阶段,一:原始文明,是石器时代;二:农业文明,有大量农耕技术;三:工业文明,也就是现在,利用资源生活。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可是,文明讲究的是节约能源,生态讲究的是保护坏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一步步改革,地球上局部的资源已经接近尾声,一些不再生资源也可能将消失在地球上,仅仅是局部受破坏,但也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地球上的沙漠化越来越广泛,植物越来越少。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是少之又少。可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全球气候变暖,天然气。石油。煤矿物质等资源急速枯竭,这些都是需要救援的,我们应该尽量少开发,多循环;要节约,少浪费,用生态理性代经济理性,建设制度,制定标准。一棵树好栽,一片森林却难养,我们要同舟共济建立小康社会,不能等到地球上的资源都枯竭了,你才知道后悔,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等到那个时候,河水干涸,树木枯萎,大片大片的沙漠就在眼前,但那是人们的自作自受。要想走的更久。更远,就得从这一分一秒做起,一起保护环境。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可大可小,可远可近,都取决于你自己。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还能比现在久几千几万倍,不让人类变成下个灭绝的生物!

推进生态文明篇五

党的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的关键,多方采取措施,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突出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赋予环境保护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各级环保部门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战略,提前谋划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和营造有利于发挥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制度环境。从国家层面制定有利于环保的税收、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环境保护行业准入制度,切实做到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政策充分融合。制定配套的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援助机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积极推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司法机关、人大和行政监督机关对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利。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修改,参与环境"电子眼"监管,有效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着力抓好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整治,控制扬尘、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力度,实现固体废物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农村连片整治资金投入机制,成立农村连片整治工作专项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农村连片整治工作。突出抓好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重大环境案件挂牌督办落实力度,建立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

重视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对荒漠化、重金属、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深入开展研究综合污染防治核心技术。全面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经济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统一结合,结合当地实际,重点保护河流、生态湿地、山体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以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其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实践中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关键。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紧要环节,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五全”特点。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领域”覆盖,即覆盖所有国土、城乡、山水林田湖和各个行业。二是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环节”管理,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流程管理,严防源头、严控过程,对造成环境污染后果的更要严惩。三是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天候”推动,坚持全天24小时不间断行动以防止晚上偷排等情况发生,坚持连续多年持续推动。四是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手段”实施,即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道德等手段推动。五是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行动,让政府、企业、公众等各个主体共同行动起来。

“全领域”覆盖需要通过全国统一的生态文明制度特别是统一的治理体制进行协调,以避免出现东部污染向中西部转移、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陆地污染向水体转移、工业污染向农业转移等情况。“全环节”管理需要从源头、过程、结果三个基本环节设计生态文明制度,存量生态环境问题重在结果环节的治理,增量生态环境问题重在源头、过程环节的治理,要将三个基本环节的治理制度有机衔接起来,以形成最好的整体治理效果。“全天候”推动需要在生态文明制度设计上考虑特殊时段,如夜间、放假期间、经济高增长期间的制度漏洞和制度有效性问题,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果。“全手段”实施就是要运用所有制度手段,如法律法规、标准、行政管理、总量控制、市场交易等制度来建设生态文明,同时要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风尚、思想观念等。

《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这里尤其要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强化“全社会”行动的制度保障。个人、企业、政府部门既是能源资源的消耗者和污染物的排放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外部性,排放者损害了社会效益,但个人收益却很大;建设者增加了社会效益,但个人收益却很小。这正是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使各个主体的付出与回报对称、损害与惩罚对称、责权利对称,并承担其应有职责。政府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标准,开展试点,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应努力提高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公众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浪费,控制污染排放。

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改革有着密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推动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的关键是以尽可能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发展是“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色可用“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来表示,发展可用“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来表示,绿色发展则可用“消耗和排放生产率”(产出量/消耗量和排放量)来表示。作为分母的消耗量和排放量包括各种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和“三废”、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作为分子的产出量可用gdp或国民收入来表示。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越少,产出量越高,则绿色发展水平越高。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单位能源资源消耗或单位污染排放的产出率。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改革是相通的。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是从源头控制和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正是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讨论供给侧改革,一些人将供给侧改革简单地理解为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供给结构以实现与需求结构的对接。这确实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若局限于此,就忽略了“结构性改革”,没有抓住供给侧改革的要义。“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推进的改革;“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造成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推进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造成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推进的改革。所以,供给侧改革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是提高效率,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供给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率,而不是为淘汰而淘汰或为优化而优化。

可见,推进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改革制度,并非有些人理解的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那么简单。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在于从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所以供给侧改革包括所有可提高效率的改革。实践中,可分为针对主体的改革,如创业就业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等;针对要素的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环境制度改革、科技制度改革、教育人才制度改革、信息管理制度改革等;针对结构的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差别福利制度改革、养老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等。

推进针对主体的改革。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各个主体共同行动,如果每个主体都能采取节约资源、治理环境、爱护生态的行动,则生态文明建设必成。而要调动各个主体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制定激励政策,另一方面要推进各个主体自身的改革,消除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度根源。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对国有企业而言,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公司治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垄断行业准入制度改革、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等,减少和抑制垄断,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对政府来说,要通过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等,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强化公共服务,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减少企业和政府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针对生产要素的改革。供给侧也就是生产侧,总供给可用生产函数来表示,产量由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全要素生产率又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决定。其中,要素投入是指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量的增加”;要素升级是指生产要素“质的提升”,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等。需要强调的是,好环境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生产要素。为此,要重点推进针对要素有效投入和要素升级的改革,特别是符合供给侧改革要义的促进要素升级方面的改革:通过推进科技制度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少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通过推进教育人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实现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率;通过金融制度改革,优化资金配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展绿色金融;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抑制土地财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资源保护主体及其责任,避免“公地悲剧”,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通过环境制度改革,明确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及其责任,划定生态红线,推进生态环境产品交易,遏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

推进针对结构的改革。结构优化可提高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结构优化要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等来推进。比如,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使农民从较低效率的农业和农村转移到较高效率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由于城镇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聚集效应,可以集中分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集中治污,因而可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减少单位gdp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意味着区域分工协作的深化。根据经济学原理,分工协作加深可极大提高效率,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当前,阻碍结构优化的制度还比较多,如户籍制度、城乡差别福利保障制度、城乡不统一的土地制度、行政区划制度等。因此,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尽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养老、医疗卫生、低保、公共服务等制度;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如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等,减少管理层级,实现责权利对称。通过这些针对结构的改革,可以促进结构优化,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