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征精神教学反思(大全9篇)

时间:2023-09-24 19:45:12 作者:碧墨 最新长征精神教学反思(大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一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6句,可以看作是头两句的具体化和分叙。这6句中,写到了长征中途经的五个险峻的处所: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时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了填补这时空的断层,我在课堂中不断出示各种背景资料。如:红军长征图,以及过金沙江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

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在“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和影视资料的理解,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要想不断进步,几需不断地学习与钻研。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二

透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潜质,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必须的了解,再透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资料。

二、个性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所以,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透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潜质。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资料,人物形象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此刻学生面前,很好的明白课文资料。

透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个性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资料。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三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我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

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四

《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当我一一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险峻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当思想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学生不可能感受到长征中的重重困难。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课前准备很重要。于是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在备课中特别关注导读的策略,尊重了“教学建议”,给予学生更多形象感悟,不仅体会诗句表面的意思,还能了解到诗句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能真正读懂这首诗。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视频;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还有诗中所提到的山的视频,进而理解“逶迤”和“磅礴”,为下面与“细浪”、“泥丸”对比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这样的情境渲染将学生一点点带进那个时代,走进诗中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有如亲临实地,感受到长征中的艰险。通过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让学生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自然引入“长征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哪句诗又体现了红军不怕难呢?”“说说你理解的句子”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接下来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再次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又通过和“细浪”、“泥丸”作对比,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腾”与“走”的意思,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走进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适时的资料补充,帮助学生读懂了诗句背后的故事,更深刻地体会了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红军翻山越岭时的情境,看看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这样学生就更加体会到长征艰难了。以此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语气的前重后平,体现了学生对红军乐观精神的感悟。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创设情境读、自由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播放电影片断中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展现了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形象,令孩子们既感心寒,对敌人仇恨;又感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体会最后一句诗中所包含的长征即将胜利时红军战士们的喜悦、激动之情,再次播放电影片断,让学生被影片中以苦为乐,胜利开怀的情境所打动,激发了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学生在放声地激动朗读中体会了最后一句诗意。整节教学结束之际,我播放了《七律长征》的伴奏,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有助于学生体会时代久远、场面宏大的诗句,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诗文的思想内容。

另外,由于学生预习得十分充分,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所以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没有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丰富课堂语言,注意语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五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标对5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依据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设定以下教学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在讲解本课之前,我专门找了一节课让学生听读、朗读这首诗,进而根据朗读的节奏给诗句划分节奏,这样学生读起来会很有节奏,而且能够把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能够把那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我从网上下载了朗读的文件,将其插入到ppt当中,这样在讲解写作背景,介绍完毛泽东之后,进行播放,这样学生们能够把握整首诗的感情色彩。

学生们在听读之后,习惯地按照节奏朗读,不再出现没有感情地朗读,而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感受到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指名读、蛇形排列读、男女生混合读:女生读首联、颈联,男生读颔联、尾联,再调换读,这样学生们能够从男女生的朗读中感受到不同的气势,也增加了学生朗读的自信心。

在分析整首诗的内容的时候,依据从易到难,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书中的练习来分析,这样不仅让学生们理解了诗句的内容,还完成了课后习题,可谓是“一箭双雕”。

依据ppt制作的内容进行讲解。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诗中哪两句概括了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颔联和颈联运用的写作手法,所承接的内容,尾联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整首诗的中心思想。

要想让学生们清晰地掌握整首诗的主要内容,链接了有关“五岭、乌蒙、岷山”的知识,学生们不可能体会到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所以插入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的图片,对板书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最后让学生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当堂检测。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可以从简单的知识点掌握到系统地把握整首诗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张知识网,也会记忆犹新。

通过学生们当堂检测的反馈,完整、详细的板书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六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观赏,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示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学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怎样读出红军的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身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特别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破釜沉舟、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身的感受。

红军翻阅雪山的艰难时,我又放了一段录像,学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学山上,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走着,配上令人恐惧的音乐,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艰难。当时我听见前面的学生脱口而出:“啊!这哪有路啊?”“这么陡,这么滑,怎么爬上去呀?”然后,我让学生体会着红军的这份艰难读一读,那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读出来吧!学生自然能够读出来了。

学生听时,十分认真,有的学生小声地跟着读,我叫同学学者广播员的样子读一读,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郭媛媛读这首诗时,感情充分,真的.有些吟诵诗歌的韵味了。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干把诗歌的音乐美充沛表示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读不只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沛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时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这节课我就是一次大胆地尝试,为我今后教诗歌体裁的文章积累了很多经验。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话过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沛地体现,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语句,学生体会得还有待深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七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在上课时,学生刚开始的朗读不理想,一没有感情,二是读错字,如,把“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读了第四声;“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读成第三声,纠正了几次后才读准。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时,我抓住句中的“暖”“寒”字让学生体会红军的那种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可是,学生体会不到当时红军在那种战争年代,面对艰难险阻不怕困难的精神,所以学生回答不出。还有作者为什么用“寒”,这不仅仅是红军夺取泸定桥是的那种惊心动魄,还有一层意思是作者对那些在夺泸定桥时牺牲的革命先烈的缅怀,所以朗读这句时,应该读的深沉点。对学生说明后,学生读的比较好。

另外,在教学红军在长征还遇到哪些困难时,学生都提到了山路行走难,一不小心就掉下山崖,还有粮食,疾病,野兽……但我忘记给他们提示了当时还有敌人在后面追截,上有飞机,国名党的救援部队;下游坦克大炮,国名党的大批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最后取得胜利,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我想这样一说的话,学生对红军的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播放歌曲《长征》时,我让学生边朗读边配音,由于受歌曲的感染,学生朗读的不错。但由于本堂课的内容安排较多,学生没有时间去欣赏歌曲,还有在介绍作者时,也搞得有点仓促,所以总感觉效果不太好。

上课前,听老师说,上《长征》这篇课文很难,我确实也体会到了。但是,不管怎样,再难也要去尝试,教学也跟红军长征一样,要经过许多磨难,用心上好每堂课,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学习《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6句,可以看作是头两句的具体化和分叙。这6句中,写到了长征中途经的五个险峻的处所: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时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难点在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了填补这时空的断层,我在课堂中不断出示各种背景资料。如:红军长征图,以及过金沙江的资料,让学生感受长征的艰辛。

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长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学生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在“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和影视资料的理解,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要想不断进步,几需不断地学习与钻研。

1、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2、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资料袋”。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八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明白课文资料,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领读、轮读、表演读、分主角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在课堂上,能使一节语文课增色不少。11月去观看了广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每位参赛老师在课堂上都采取了配乐朗读。纵观这些优秀的课例,音乐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感情得以深化,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于是,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上,我尝试了配乐朗读。学生激越的音乐中,领悟了红军长征的乐观主义和英雄气概。这节课上,我体验到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得好处。

不一样的音乐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而阅读也是因人产生不一样的想象,所以,恰当的音乐与同类的文本相结合,能够促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明白文本。在学习《七律长征》这节课,我以《长征》主题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好像在翻越乌蒙。在这样的音乐下朗读,比老师单一的讲解更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代讲的效果显而易见。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直达中心的时候,配乐朗读就能够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

配乐朗读,不仅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到达读中悟情,甚至是读中生情的效果。

长征精神教学反思篇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首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和学生查找的资料中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未成熟,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对“七律”的把握和指导不够好等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