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班真棒教学反思中班(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03:33:12 作者:温柔雨 2023年我班真棒教学反思中班(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班真棒教学反思中班篇一

本课的教学我是围绕“夸夸”二字展开的:1、夸夸在400米跑步比赛中跑在最后的小明,夸夸身边的小伙伴,夸夸为班级做过贡献的同学,夸夸小区里德左邻右舍,夸夸家里的亲人,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不止一个学生问:“老师,我可以夸夸自己吗?”这看似平常的问题,却看出这些学生的思维现状:喜欢张扬自己,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或不愿意表扬别人的优点。因此,教学本课是非常重要。因此,当他们提出这些要求时,我没有同意,而是说“今天,咱们不夸自己,咱们来夸夸同学好吗?”这样把孩子们的思维和注意力转移到本课的教学上来。虽然孩子们课堂上都积极夸别人,但离开课堂他们的思想还是以自己为中心,满眼还是自己的优点,看别人的优点还需努力。

我班真棒教学反思中班篇二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最新教案一_教后感_课堂实录_案例_课文_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朗读复述,积累语言

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

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我班真棒教学反思中班篇三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改为主动,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我认为,数学预习有以下四个优点: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二年级小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

我班真棒教学反思中班篇四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一篇表现中非两国友好的文章。因为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时给了他们帮助。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一是: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国国际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内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候,主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些人说从他们速度很快中体会出来,有的.人说在那样危险,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救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让他们想象当时可能会发生怎么样的事,当时的环境可能有恶劣。同学们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理解技术高超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也快下课,我并没有让学生多说。所以感觉这点上做的不够到位。

我班真棒教学反思中班篇五

指导-自主学习”课题提出: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从而使教学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下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的教学反思,也是我在课题研究中走出的稚嫩的第一步。

四川的大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每节课前五分钟,都是我们关注新闻,汇报所感的时候。震中说:“我知道有个出生的婴儿的名字和我差不多,叫震生.那是五月十二日夜,一个小生命在成都新光华街边临时撑起的帐篷里呱呱落地,这个诞生在四川地震首夜的小男孩,取名“震生”,在一群白衣天使守护和陌生市民的关爱中,度过了他降临人世的第一个夜晚.“震生”的第一个夜晚,充满了温馨和关爱,也是成都市民在四川大地震首夜的一个缩影。在成都新光华街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住着四十多个产妇和婴儿,为了她们的安全,看护室和手术室搬到了街头。医务人员从十二日下午地震发生后就忙着搭帐篷,安置病员。“震生”的平安降生,给医务人员带来一丝欣慰。孩子的父亲说,有这么多人的照看,孩子生下来了,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就叫他“震生”吧。”

苏婕拿出了她的日记本:令我感动的是献血的场面.地震首夜,是一个不眠夜。街头多个献血点,仍然是排了不少市民。在四川省地震局对面的林荫街武侯爱心献血屋,献血者络绎不绝。不少市民都是晚上看了电视听了广播,听说灾区急需大量血液赶来的。献了四百毫升鲜血的田先生表示:“这是我的责任,我认为献点血能够救活多一个同胞,是我应尽的责任。”

"从孩子们动情的描述,翔实的数据,感人的细节中,我知道有一种情感在他们胸怀激荡:那就是关爱。大家都记住了温家宝总理的那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倍努力。”我把用短信向红十字会捐款的号码写在了黑板上。这时,宇轩递上了一份报纸,几张网上下载的资料:

北川中学,地震造成大楼倒塌,上千师生被埋,已从废墟中救出生还者300多人。5月14日新华社电讯这样描述:“救援人员不断向废墟下喊话,提醒被掩埋的师生保持沉着,保持体力。温家宝说,这很好,要让他们知道有人正在救援,可以树立信心。温家宝环视四周倒塌的教室,神情凝重地说,现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救人。”

面对灾难,最让我们悲伤的就是孩子的死伤。《都市快报》《新民晚报》等诸多媒体都以整版篇幅报道学校受灾、抢救孩子的情况。北川中学约1000名学生、绵竹约700名师生、什邡300多名学生被压在废墟下;青川县木鱼镇中学400余学生伤亡、都江堰聚源中学至少已发现100余具遗体;绵竹市遵道镇一家幼儿园有50多名小孩死亡……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而幼小的孩子更为脆弱。面对整幢教学楼坍塌、整班整班学生被埋,哪怕铁石心肠的人都不能不潸然泪下。

可灾难中的孩子多么纯真可爱!有位叫邓清清的女孩,在废墟下面对死神,还打着手电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还有位小女孩青青,被埋20小时后救出时,救援人员用瓶盖小心地喂她喝矿泉水,渴极了的她一着急从口袋里掏出2元钱,说:“叔叔,我买一瓶水行吗?”面对这么可爱的孩子,哪位救援者不动容。在绵竹一学校的救援现场,废墟因余震移动,随时可能坍塌,当下令撤出时,一位消防战士跪地落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这就是庇佑我们的孩子的最可爱的人。

孩子们的眼里闪动着泪花。于是,我决定提前上《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一课,因为,此情此景,感同身受。于是,我将阿尔及利亚发生的地震和四川大地震进行了对比和改写。

一、教给方法,读懂课文

我先介绍了本课的文体:“本文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今天大家要学着当小记者,模仿本文,把四川的抗震救灾用通讯的方式写下。我们先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阅读课后资料袋,你们想知道这篇通讯是怎样报道中国派出救援队救灾的事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1)练习默读课文,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好词好句。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

2、读短文,找一找,中国救援队的“秘密武器”有哪些?

二、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生汇报。

2、重点讨论交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首先,地震发生后中国立即向地震灾区派出救援队,而且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救灾最重要的就是速度要快)

其次,在受灾严重,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的情况下,救援队仍然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仍然坚持救灾,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

最后,救援队在搜索犬的帮助下,救出了一个男孩(高超的救援技术使得救援成功)

相关链接:在绵竹一学校的救援现场,废墟因余震移动,随时可能坍塌,当下令撤出时,一位消防战士跪地落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这就是庇佑我们的孩子的最可爱的人。

3、引导升华。

爱是相互的,现在我们遇到困难了,别的国家又是怎样帮助我们?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本次四川大地震中国救援队的其他事情吗?

(1)小组交流。

(2)班级交流。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队员们说吧?

2教师小结。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学生齐:中国救援队,真棒!)

五、仿写练习

模仿本文,把本次四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写成一篇通讯。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天佑中国!人佑中国!欢乐时我们同微笑,悲痛时我们同忍受。为了地震灾害中受伤受难受苦的人们,为了依然在废墟中顽强生存的同胞,让我们有一份心,出一份力,“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_______________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1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