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课件(优秀14篇)

时间:2023-11-10 19:48:53 作者:书香墨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课件(优秀14篇)

服务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途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服务月活动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六年级语文教案: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为人民服务》这篇讲演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该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的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学生为何对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教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了解功课时,教师才去调兵遣将帮助他。这种模式营造了让学生主动地获得学习的成功,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发展也得到了提高。他们可以大胆地去发现、去想、去说。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讲读课文。

2课时。

1.学会“彻、迁”等10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5.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论述中心思想的思路。背诵第2、3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了解课文的各个层次是如何围绕课文中心展开论述的。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

2.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课件。

导入。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一些各行各业劳动图片【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欣赏。

生:好。

师:(观看完图片后)看了这些这些图片,他们那样子做到底是为了谁?说说理由。

生:他们那样做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能够更加幸福地生活。

师:对,为人民服务。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为了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的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他们都是最让人感动的人。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12课《为人民服务》。(板书:为人民服务)。

以图片导入,创设出那些默默为人民服务的人默默奉献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分钟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4】。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人物介绍【出示课件5】。

张思德: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红军。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随机指导。

(1)【出示课件6】读词语:

剥削兴旺解放哀思炊事员。

死得其所精兵简政。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出示:这里重点演示了“鼎”字的书写,运用白板里的笔画书写,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正确的笔顺。理解“鼎”的意思,用“鼎”可以组哪些词语,随机出示“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三足鼎立”等词。让学生不仅掌握其形、并且通过组词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2.指名说一说段落意思。

学生阅读后讨论完成预设:【出示课件8】。

第一方面:我党及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第二方面:讲了人的死有两种不同意义;(教师点拨第2自然段,并进行朗读指导,尝试背诵第2自然段)。

第三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方面:讲为人民服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点拨并朗读文段)。

第五方面: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3.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本的生字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文围绕中心所写的几方面内容。

2、尝试背诵第2、3自然段。

第2、3自然段,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语。

益( )采( ) 掉( )哀()炊()。

意( )彩( ) 悼( )衰()吹()。

二、搭配要恰当。

遵守 看到 提高 战胜 改正 改进 工作 缺点 制度 成绩 困难勇气。

()—()()—()()—()。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3.()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应该坚持到底。

4.王鹏()接受了大家的批评,()改正了错误。

答案:

一、利益、意义;采摘、彩色;丢掉、悼念;悲哀、衰败;炊事班、吹泡泡。

二、遵守—制度 看到—勇气提高—成绩 战胜—困难 改正—缺点 改进—工作。

三、因为。所以;.只要。就。;..既然。就。:;...不仅。还。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课。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北京中南海大门朱红影壁墙上的“为人民服务”图片)通过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介绍这句话的来历。简单介绍张思德。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句。

1、引导学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或者班级内讨论的方法解决。

2、引导学生说说读课文过程中遇到的不容易读懂的语句,然后找出来读一读,读通顺,说说都读懂了什么。

3、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读懂以下几句话:“我们这支队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死得其所”。

三、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些内容。(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3、读课文,把喜欢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

4、把画出的语句读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交流体会。

2、自由读课文,再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体会,在全班交流。

3、重点分析,交流汇报。

(1)“人固有一死……”在联系张思德的事例,理解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后,让学生例举他们认为“死重于泰山的人”。然后引入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让学生明白那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虽然死了,还活在人们的心中。

(2)“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联系“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理解这句话。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展开讨论。

三、体会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从表达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可以结合以下具体语句来谈:

(1)我们这个队伍……通过“完全、彻底”这两个词,体会这个队伍“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及语言的简练、准确。

(2)学习司马迁的话来说明人死要有意义。“精兵简政”一例,说明要正确对待批评和建议。

(3)注意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如果……就”等,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逻辑,写作时可以借鉴。

(4)第四自然段中用了一个“但是”,告诉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又用“不过”这个词,说明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就要互相关心、帮助。引导学生把握几方面意思连接非常自然的特点。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2.把自己认为需要记住的句子抄写到笔记本上。

【后记】。

这样一篇离学生生活甚远的文章,必须让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只有从枯涩的文字中得到乐趣,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死的意义拓展为如何看待生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时,学生对“重于泰山”之死的理解由战争年代的英雄转到和平年代的人民公仆,进而转到普通的劳动者。让学生认识到“比泰山还重”的生命并不在于它消失的形式,而在于它存在时的价值。

教学对待批评的态度这一部分,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名言警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这些平时熟知的语言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我也适时点拨: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座佑铭,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语文即生活,尤其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里,它就会枯萎在学生的心灵里。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第一、四、五自然段;学习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继续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我们要把自己提出的观点说明清楚可以围绕一个主要的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就象第二自然段那样。

二、继续学习。

(一)质疑四:四个层次。

1、这篇课文共讲了四个层次的内容,请你用四个词语或者四句话来说说是哪四个内容呢?

2、学生小声读全文,思考、讨论;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指导:

4、为人民服务就不怕困难(看到成绩、团结起来)。

开追悼会(团结起来)。

在概括第四点的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点问题,借此机会讲解第四、五自然段:

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讲解:所以可以把这两个段落合起来当“为人民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内容,其中有一个比其他的三个特别,想一想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想法。(总的写和分述)。

4、文章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一层一层的叙述的呢?

5、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讲解“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让学生读,去掉“完全”、“彻底”再读,说说不同,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二)质疑五:五个字。

1、提问: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五个字,你想是哪五个字呢?

3、提问:那你在来想想,我会和大家对这五个字探讨些什么呢?

4、生答,引导:

1、这是文章的中心。

2、按照毛主席所说的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

3、政府部门为什么要在大门里镶上这五个大字呢?

4、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指导背诵。

1、齐读课文。

2、你喜欢哪些部分呢?

3、指导背诵方法:分层分句理解记忆。

4、学生背诵。

四、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困难()完全()支持()光明()。

兴旺()批评()集中()痛苦()。

2、把你觉得课文中需要记住的语句抄下来。

1、

2、

3、

六年级语文教案: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三。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讲演稿。讲演,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讲演稿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教学《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是: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应该从“深文浅教”出发,花一番功夫设计教学方案。

一、教师讲述背景材料。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练习第二题:“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讲的”然后由教师简明地讲述有关资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对敌作战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各解放区都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对支援战争、减轻群众负担、巩固和扩大解放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属中共中央警卫团)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1944年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召开大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演《为人民服务》。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全文生字少,学生初读时不会有困难。但是,课文有不少由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在理解上却有困难。教师除了要提示他们查字典独立理解一些词义(如“鸿毛”“固”“或”“卖力”等)外,还应出示小黑板补充一些注释,如“司马迁”“法西斯”“精兵简政”等。学生第一遍读课文,要求他们抓住词语,初步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张思德的革命精神进行了热情赞扬,同时对他的牺牲表达了哀悼之情。组织学生第二遍读课文时,要他们思考课文中哪些段落直接表达了讲演人对死者的评价和悼念。

课文的第一、二段表达了对张思德的评价:张思德生前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五段表达了讲演人的哀思。

3.要求学生重点阅读第三、四段,并画出表达主要意思的句子:

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一切革命联合会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4.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通读全文,概括地说说各个段落的大意。

三、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然后组织大家讨论。

1.第一段,课文用“革命”点明“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用“为着解放人民的”“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点明我们这个队伍的任务。第三句话指出张思德同志生前参加了革命队伍,而且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一句跟下面三句是总(起)分(述)关系。这样说可以启迪革命的同志分清人生的不同意义,从而充分肯定张思德同志生前的功绩。

3.第三段共六句话,其中有“不管……都……”“只要……就……”连接的三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加强了语言的力量,突出强调了“我们这个队伍”坚持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4.第四段可以分三层。第一层指出“我们这个队伍”现时的任务:要团结全国大多数人民,去争取全民族的解放。第二层和第三层指出怎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要努力奋斗;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5.第五段在讲演结束时仍回到追悼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紧扣讲话中心,又进一步表达了对张思德同志的哀悼之情。

四、指导朗读和背诵,检查并帮助学生对讨论中着重分析的词句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六年级语文教案:为人民服务

二、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3段。

(1)学生默读,思考:这段话是围绕什么意思来说的?毛主席围绕这个意思是怎样一层一层讲清楚的?小组讨论、交流:

围绕“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写的,共有6句话。第一句话讲我们如果有了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二句话讲不管什么人向我们指出都行,都可以指出我们的缺点。第三、四句话是说我们虚心听取批评的前提,就是“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第五句话是举“精兵简政”的例子,再次说明我们愿意采纳任何人的意见。第六句话讲毛主席总结提出我们的队伍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这六句话,围绕“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展开,层次非常清楚。

(2)理解“精兵简政”,了解提出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进攻和封锁,革命根据地面临着我缺乏的困难,陕北开明人士李鼎铭建议缩小机构,精简人员。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党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部队、机关变得更加精干,更加强大。

(3)标出本段的关联词语,读一读,体会这段话议论的严密。

(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就…)。

2、学习第4自然段。

自由读,用心体会句子之间意思的严密。同桌说一说。

交流:后半部分句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第一句讲我们要努力奋斗;第二句讲要奋斗就会有死人的事情发生;第三句讲只要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第四句讲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一句讲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文中用“但是”“不过”等词语将句意表达得既清晰又严谨。

3、学习第5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用开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三、总结全文。

毛主席通过三个方面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难点是如何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怎样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张思德是什么人?谁来介绍?(指名介绍)。

二。新授课:

1.请同学们看自学要求:(课件1)。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真读课文,看文章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3)、把自己觉得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并想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学,同桌交流。

3、交流: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回答,板书)。

宗旨。

死的意义。

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团结,战斗。

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4、质疑问难。

5、把你划出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三、总结。

在这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让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心中。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知识目标:1.生字、新词的读写和理解。

2.读懂文章,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3.重点句段的理解。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扩展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弄清主席的演讲思路。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教学难点:1.重点段落的理解。

2.理解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搜集与课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ppt。

2.学生提前预习。

课时:两课时。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播放歌曲《为了谁》,“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心里会有丝丝的感动。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群人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的奉献他们是青春,甚至生命!今天我想让同学们牢牢地记住几个字(出示ppt1: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响彻云霄、深入人心!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而响亮地读一读。

2.介绍课文背景。

《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的演讲。现在啊,同学们一定和老师一样心里有很多很多的疑惑:张思德是谁?主席为什么会为他开追悼会?在追悼会上主席都讲了那些呢?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张思德同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次。

(1)勾出生字词。

(2)把你读不懂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出示ppt3、ppt4)。

(1)生字:迁、鸿、鼎、铭。(抽读、矫正、齐读)。

这几个生字,同学们觉得哪些字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2)重点指导“鼎”的笔顺(ppt5),了解什么是鼎?(ppt6)。

什么是“鼎”?(“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力相助)。

(3)新词解释:鸿毛、泰山、寄托、哀思、追悼会、精兵简政、五湖四海。(先齐读词语,再看解释)。

3.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好,现在我们回到课本上,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毛主席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提倡向张思德通知学习,学习他为人民的利益服务。)。

1.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理解。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67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1944年的9月8号,到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现场,让我们在毛主席的演讲中去缅怀这位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好同志。挺胸抬头坐端了,用你们庄严的姿势告诉他:我们怀念他!(放《张思德》电影片段,毛主席的演讲)。

2.学生交流,情感提升。

看到那张笑脸了吗,笑的很灿烂,很有朝气,只可惜太过短暂,看到这里同学可能心里都有话要说吧,来谈谈你的感受。(可板书学生发言的重点词语)。

3.小组讨论,画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

如果说毛主席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一方面是为了追悼张思德同志,那么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呢?这篇课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一层一层地展开论述。每一个自然段论述了一层意思。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进行讨论,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哪一层意思,有的自然段则需要你们概括归纳。(提示:一段话的中心句一半而言要么在居首,要么在句尾)。

4.学生归纳每段话的段意。(根据时间调整)。

(1)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2)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5)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1.听范读,学习朗读速度。

2.回顾各段段意,板书。

1.第一段分析。

(1)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共三句;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关系。

(2)谈谈加点词的含义: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是为着人民解放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完全“,就是百分,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间,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2.第二段分析。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3.第三段分析讲解。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加以论述。

(3)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4)小结: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第四段的分析讲解。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各层层意: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目标是彻底地、完全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5.第五段分析讲解。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谁死了,只要他是做过一些的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1.简介演讲稿的特点。

2.简介议论文的写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陡峭身躯津津乐道蕴含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1.学习第3、4、5段。

2.熟读课文,背诵3、4段。

3.总结、扩展。

1.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

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

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

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同志们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1.朗读全文。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联系实际谈体会。

六、作业布置。

1.看拼音写词语。

2.读句子,先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勾画本课中你喜欢的警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1、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1、师准备老北京过春节的有关图片,资料等。

2、学生搜集、整理并熟悉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等图片,资料。

3、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好本课的导学稿。

4、ppt课件。

一、课前三分钟:

难忘的寒假生活。

二、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4、师小结学生发言导入、揭示并板书课题。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文中重难点词语(含生字表中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并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的“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默读课文,完善导学稿,做好小组内交流的准备。

(自学内容以导学稿为蓝本,要求学生课前充分自学完成)。

2、小组内讨论、交流,确定中心发言人和汇报形式。

3、小组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引导归纳:点面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2)、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描写,展示朗读。

(重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五、拓展对比,感受写作特点。

1、认真阅读文后“阅读链接”,思考在写法上与《北京的春节》与何不同。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相机点拨学生从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特色等方面来体会。

3、师小结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小练笔:运用自己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过春节的情景。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件

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草原》影像资料。

2、生字与组词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有人这样描述:草原的空气无比新鲜,天空分外明朗。放眼望去,小丘美如画,羊群白似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上的人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浓郁的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吧!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读自悟。

三、布置自学。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为人民服务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第一、四、五自然段;学习课文,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继续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我们要把自己提出的观点说明清楚可以围绕一个主要的意思进行一步一步的论述,就象第二自然段那样。

二、继续学习。

(一)质疑四:四个层次。

1、这篇课文共讲了四个层次的内容,请你用四个词语或者四句话来说说是哪四个内容呢?

2、学生小声读全文,思考、讨论;

3、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指导:

4、为人民服务就不怕困难(看到成绩、团结起来)。

开追悼会(团结起来)。

在概括第四点的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点问题,借此机会讲解第四、五自然段:

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讲解:所以可以把这两个段落合起来当“为人民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内容,其中有一个比其他的三个特别,想一想是哪一个?说说你的想法。(总的写和分述)。

4、文章是怎样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一层一层的叙述的呢?

5、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讲解“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让学生读,去掉“完全”、“彻底”再读,说说不同,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二)质疑五:五个字。

1、提问: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五个字,你想是哪五个字呢?

3、提问:那你在来想想,我会和大家对这五个字探讨些什么呢?

4、生答,引导:

1、这是文章的中心。

2、按照毛主席所说的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

3、政府部门为什么要在大门里镶上这五个大字呢?

4、作为一个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指导背诵。

1、齐读课文。

2、你喜欢哪些部分呢?

3、指导背诵方法:分层分句理解记忆。

4、学生背诵。

四、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困难()完全()支持()光明()。

兴旺()批评()集中()痛苦()。

2、把你觉得课文中需要记住的语句抄下来。

1、

2、

3、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12课。此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分层进行了论述。这种无故事情节、无华丽辞藻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是无趣的,课文距今已近六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不易理解,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又因为学生是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备课时,我反复研读课文,总觉得犯难,不知如何着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既然如此,就让学生先听演讲吧。我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让学生先听着演讲进入文本,而后谈谈能引起你共鸣的地方。演讲中的慷慨激昂感染了学生,听完演讲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从这篇演讲稿中,我不仅知道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而且还知道了李大钊、江姐、黄继光等革命烈士的死也比泰山还重,他情不自禁地朗读起这句话,并在泰山和重这两个词上加了重音,通过他的自读自悟,让全体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另一学生在分析如何正确对待批评时,不由自主发出感慨:毛泽东这么伟大的人物,对待批评都是欢迎的态度,想一想自己真是羞愧,对待批评总是逃避。通过他的自读自悟,让学生受到了反省自我的教育。

学生一个接一个,就连我认为很普通的一句话都被学生诠释得精彩至极,连我认为很难的问题全被学生轻易解决,这就是个性化的阅读,枯燥无味的议论文竟被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这是我课前根本想不到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轻松自由地走进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3、4、5段。

2.熟读课文,背诵3、4段。

3.总结、扩展。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3)出示投影。

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2.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

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

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同志们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3.学习第五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

2.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联系实际谈体会。

(四)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六、作业布置。

1.看拼音写词语。

2.读句子,先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勾画本课中你喜欢的警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