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计算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2-13 13:47:55 作者:纸韵

教学工作计划有利于教师的自我评价和提高,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所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简单的计算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百以内各数的含义,强化数数能力以及运用数进行交流的能力。

2、能正确计算整十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运用学过的数正确进行交流、表达。

教学资源:

计数器、钟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认数方面的基础知识。

1、第1题:看图及计数器,完成填空: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第2题:

(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的数是()。

(2)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的数是()。

(3)十位上是(),个位上是()的数是()。

3、第3题:

(1)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这题。

(2)交流:指名几人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解决问题的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第4题:

(1)实物投影出示表格。

(2)要求学生怎样求出括号里的数。

(3)学生计算。

(4)交流。

2、第5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全课总结,课堂练习。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6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98里面有()个一和()个十。

()个十是40.

(2)按规律填数:

5、10、15、()、()、30、()、()、()、()。

2、4、()、8、()、12、()、()、()、()。

50、60、()、80、()、()。

板书:

练习五。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

()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编制者:曹静芳)。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三年级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上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通过教学及课后反馈,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以下二个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其实在一年级时已经有初步接触,孩子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先放手让他们说说“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而后再让他们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动手验证所知道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是不是正确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

2、充分创设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母亲节来创设情境,即女儿送来了贺卡和丝巾,请学生猜猜贺卡是什么形状?从而通过拉一拉和推一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接着请学生帮忙,帮我把长方形的丝巾变成的正方形丝巾,学生兴致极高,很快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理解如何将一个长方形变成的正方形。在这个过程中,还适时的渗透感恩母亲的思想教育,这样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在验证长方形与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时,留出的时间少了一些,有的同学操作上还来不及,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学生所得到的结论是听别人讲的而不是自己探究发现的。再如课前有的学生说屏幕和音箱的面是正方形的,我并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告诉学生:学完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他们是不是正方形了。可是课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小学数学《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案及课后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而且,这部分知识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领悟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上完课后,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趣。

1.从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感到有趣!

2.教学活动以操作探究为主,学得有趣!

老师很好地诠释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如,教师组织学生折一张正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最后讲评正方形的多种折法;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义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而后,让学生自由说还想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有的说1/3,有的说1/8,1/6……,学生又动手折正方形纸,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围绕学生自己折的各种1/4进行比较,感受分数的本质意义。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

二、实。

数学最内在的特性是数学本身,应该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如果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得到思维的快乐,得到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本质力量也就无法得到体现。

本课,学生对于分数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

1.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这是学生有意义地接受1/2概念的过程。

2.安排学生折正方形纸并表示其中的1/2,把1/2拓展到不仅是一个物体(月饼),还可以是图形的范围,实现了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由内化到外化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求同思考(图形一样,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图形的1/2),剥离1/2的非本质属性,凸显了本质属性。

3.类比迁移,折不同的图形,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再展示学生中不同图形涂的1/4,展开第二次的求同比较(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和“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分数的最本质的内涵。

这一探究过程是全课教学的亮点,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三、活。

1.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

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课末,教师还安排了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分数。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分数的价值。

2.活用教材,体现数学课的“人文性”

初步认识分数是建立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生活中平均分一个物体的例子,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通过说一说、写一写,小组讨论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同时让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提供了多次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如,在让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或4份时,为了便于学生通过动手感知、体会平均分后的图形每份大小一样,每一份都是原来整体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再通过让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上颜色,说一说自己折的1/4的含义,展示几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它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1/4。从而理解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之上。让学生动手折纸,不只是对1/4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在辨认和应用方面,学生也能抓住分数的意义的实质来说明和辨认。

四、美。

1.教学语言感染力强,给人美的享受。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表现,如“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真是火眼金睛,“行”……同时也不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这样可以,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发自老师内心的赞美,会激荡在学生心头,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

2.课件制作精美,帮助学生理解运用。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有效载体,把一些难懂、难理解的知识或素材做在电脑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新知。例如:老师在设计分月饼、生活中关于分数的图片、猜一猜、提高拓展练习的课件直观、实用又精美,让学生在美好情感体验中积极地理解运用知识。给学生留下“课虽完,意未尽”之感。

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还有待完善。在出示1/2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太过仓促。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总之,通过这节课的交流,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数学课还需要更多的精心设计和打磨,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高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一》教案设计

(1)了解什么是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使学生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掌握乘、除法使用的算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乘、除的灵活应用的探索发现活动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简便计算给我们数学中的计算带来的方便,激发热爱数学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1)灵活应用运算定律。(2)理解算理过程及算法。

教学过程。

复习(1)。

12=()×()12=()×()。

32=()×()32=()×()。

复习(2)。

24×16=16×24()。

125×7×8=7×(125×8)。

()。

(100﹢4)×25=100×25﹢4×25。

()。

(一)、导入。

1、口答。

分别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学生回答,

老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减法性质a-b-c=a-(b+c)。

2、填空。

24=4×()25=()÷432=4×()125=1000÷()(二)、新授教学。

1、教学例4。

a、出示例4的插图和已知条件提问?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

明白“一打装”是指一筒12个。

b、根据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之一、每幅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二、每只羽毛球拍多少钱?

问题之三、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问题之四、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五、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问题之六、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少花了多少钱?

c、尝试解答问题。

(1)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解决不同的6个问题。

(2)每个小组交换问题解决。

(3)每个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

(4)展示尝试结果330÷5=66(元)。

330÷5÷2=33(元)或330÷(5×2)。

25×12=300(个)。

32×25=800(元)。

330+32×25=330+800=1130(元)。

(6)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理方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

全校新运到课桌350张,全校共有14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可以分到多少张?

(三)、课堂巩固练习。

1、下面的题做对了吗。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拓展提升(一)。

简便计算。

25×2×532×125×25。

拓展提升(二)。

25×125×64。

(四)、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乘、除法的灵活应用。

25×1212×2532×2532×25。

=25×4×3=12×100÷4=8×4×25=32×100÷4。

=100×3=1200÷4=8×(4×25)=3200÷4。

=300(元)=300(元)=8×100=800(元)。

=800(元)。

小学数学《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案及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简单的计算教案

1、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将“1”转化成几分之几进行灵活计算。

3、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能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

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和算法。

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的纸、长方形巧克力图片和实物。

一、复习:黄老师知道

里面有()个里面有()个5个是也是()

1里面有()个,是。谁能跟他填得不一样?

二、教学例1:

1、为了鼓励大家,黄老师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巧克力)出示图片,问:我把巧克力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给小明3小块,他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给小红2小块,她得到了这块巧克力的——,他俩一共分到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呢?用什么方法算?(加法)

引导生说:3个加2个就是5个,5个就是。(如果说得好就不再请第二个学生说了)

师:对!说的好!

4、真能干!

练习1:翻开书101页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出示p101页第一大题第2小题图和算式),+你是怎么想的?(说得真好!表扬他!)请大家把答案填在书上。

出示练习2:+=(+等于多少?你怎么想?跟同桌说一说。请一生说)

出示练习3:+=+=(这两道题业本上)(请生说,用分数单位说)

5、:观察第一道算式:我们发现这两个加数它们的分母是——相同的,再看其它的算式,两个加数的分母也——相同,我们就说这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课件板书: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

师:通过小朋友的积极思考,我们探索出了分母相同时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后就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来齐读一遍。

7、巩固练习:接下来我们看谁会用这个方法很快地算出结果,来,开开小火车咱们比一比!

卡片出示:+=+=+=+=

+=+=+=+=+=

(第一题+=算得这么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2=4,分母5不变,就是,那接下来的我们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好吗?)

三、教学减法:

2、板书—=猜猜看它的结果是多少?你说……你说……都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3-2=1所以就等于。

师:还有谁跟他说的不一样的?(想想看,加法我们是怎样说的?)

生:就是3个,减就是减去2个,还剩下1个,1个就是,所以—=。

师:你真能干!还有谁想说?(再说一遍)

引导生说: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你真能干!板书算法,大家一起跟他读——)

3、练习1卡片出示:—=(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说算理的,再引导说算法:还可以怎么想?)

出示算式卡: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快,读得整齐。

练习2卡片出示:—=—=—=—=

(一组一题不要求说算理,读:—=。)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能根据直观平面图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

2.通过直观平面图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3.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分数概念中“比”的含义。

4.通过立体图加深分数概念的理解,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相等的分数。

教学难点:

1.用分数表示立体图形中的涂色部分。

2.初步体会分数概念中“比”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分数吗?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

[出示]判断下列图中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为什么?

生:图1的涂色部分不能用分数表示,因为没有平均分。

师:那么谁来告诉大家第二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

生:2/8。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用2/8表示吗?

生:这个整体被平均分成了8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2份,也就是这个整体的2/8。

师:刚才同学们用2/8表示了这个圆的涂色部分,有没有同学有其他不同的答案呢?

生:1/4。(说说理由)。

师:涂色部分是可以用1/4来表示的,因为两个相同圆片的涂色部分相同,把8等份中的2份看成1份,这样整个图形也就被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也就是这个整体的1/4。师:一个整体中相同的涂色部分可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些分数称为等值分数。打开书本第9页,完成第一题。

[出示]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的大小。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长方体。

师:嗯。前面呢,我们学习的都是平面图形,平面图形都可以平均分,那么立体图形能不能平均分呢?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图中绿色部分呢?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准确地解答这个问题,下面呢,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动画。

师:接下去,老师想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前后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一下。

[出示]妈妈去商店买回两盒巧克力,第一盒巧克力有15颗,第二盒巧克力有18颗。小胖可以得到第一盒巧克力的'1/3,小亚可以得到第二盒巧克力的1/3,问他们得到的巧克力一样多吗?(请几位同学发表一下意见。)。

师:那老师呢,已经把这些巧克力画在了屏幕上,大家可以借助图形来想这个问题。首先第一盒巧克力有15颗,它的1/3,我们应该先把15分成3份,每份5颗,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5颗,而第二盒巧克力有18颗,它的1/3,我们把18分成3份,每份6颗,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6颗,所以是不一样多的。而且整体越大,整体的1/3也就越大。

[出示]数射线。

师: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吗?

生:数射线。

生:师:既然是中点,也就是说它把0-1这段线段平均分成了两份,从0这端开始取两份中的一份,也就是1/2,所以可以用1/2来表示这个点。那么如果我们要用一个点来表示3/4呢?我们就把这段线段平均分成4份,从0这端开始取其中的3份。

板书:

分数取其中的2份2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了8份8等值分数14作业:练习册p3-4。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

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很简单,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可能只需要5分钟,全体学生便能全部掌握。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最后计算的结果正确率有多高,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运算的算理,能不能理解着去计算。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为今后更复杂的分数计算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我以小丽生日一家三口吃蛋糕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第一个孩子提问:“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块蛋糕?”。现在想来,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问题,可惜当时我没有及时抓住,而是直接问“可以提出用分数计算的问题吗?”。第一个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是非常符合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生长点。以往他们学习的都是自然数,都习惯以“一”为计数单位,而现在要转换为以“几分之一”为单位,这个坎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的。如果当时我能引导学生:“你看,爸爸吃了3块,每块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吃了三块其实就是几个八分之一?也就是几分之几?”让学生将一块与“八分之一”建立起联系,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逐渐适应理解分数单位,并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今天的计算方法,如果这步做好了,我想今天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汇报的时候,我感觉孩子们应该是懂得其中的算理的,但表达方面差强人意,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我的引导也出了一点问题。问孩子们计算方法,两个孩子都说了“只要把分子相加,然后写上分母和分数线。”可见他们是懂得计算方法的,但如果不解其中意,我感觉这样的教学还不够。因此出现了一下对话:

师:为什么只要将分子相加呢?

生:因为分子表示取走几份,爸爸取走3份,妈妈取走2份,一共取走5份。

师:为什么分母可以不变呢?

生:因为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而一开始蛋糕就是分成8份,在分的过程中并没有再分。

我想孩子是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从他们说的话中可以感觉得到。如果这时候我再引导一下“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都是八分之一,无论怎么取,取的都是几个八分之一,因此分母总是8。”将这个道理提炼到分数单位的层面上来,而不是总停留在实物操作阶段,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原本我想让孩子接着提减法计算的问题,不想这时有个孩子发言:“老师,我可以用另一个办法求出爸爸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小女孩吃了蛋糕的八分之一,蛋糕盒里还剩八分之二,合起来是八分之三,用一个蛋糕减去八分之三,就是八分之五。”这个小男孩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原先加法的问题,值得鼓励。我也借此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在这个时候将“1-八分之一”拿出来讲。因为前面的分数的认识教学还比较扎实,学生很容易理解1就是八分之八,在通过黑板上的张贴的蛋糕学具,学生很容易就算出了得数。

应该说,从课堂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应该还不错。最后一个环节,我让他们看课本例题(今天我没有用课本例题,而是用一个情境将两种计算串联起来),并完成其中填空的部分。巡视中,我发现学生有道题完成情况很不理想。就是“六分之五减去六分之二”,学生都知道等于六分之三,但填写“( )个( )减去(  )个(  )就是( )”,学生的答案却五花八门,答对得很少。现在想想,这节课学习只能让学生从具体感知的层面上朦朦胧胧理解了算理,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单位这一块做得还很不够。这也说明我备课还不够充分,如果能从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开始就注重引导,相信这个情况就不会出现。

数学教案-《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江西省赣县城关实验小学   曾 缨。

简单的计算教案

时间的计算的巩固练习。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习惯。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养成独立安排时间的习惯。

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合理安排时间。

课件

一、创设情景。

师:“时间就是金钱”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

师:同学们,当你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的时候,一天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那么,你计算过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有多长吗?带着这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棒。听懂了吗?好,开始。

生: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说出怎样算出来的)

二、复习旧知并拓展。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1——小明起床,上学,到校,上课,下课,放学的时间。

每张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出来。教师板书。

起床:7:00

上学:7:30

到校:7:45

第一节上课:8:20

第一节下课:9:00

放学:12:00

小组内任选两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并汇报本组算得的什么和计算结果。(说出计算方法)

有同学选起床到第一节下课有好长时间,如没有,教师出示课件叫学生试着计算。

板书9:00-7:00=2(小时)

师:为什么这里用小时不用时?

师:2小时有多少分? (120分)怎样知道的?所以这里的2小时是一段时间不是一个时刻。

2、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2(现在4:50,路上要用20分钟,回去看大风车节目能赶上吗?

用钟面演示,4:50再过20分钟是多少时刻。(请学生上来演示)

师:有谁知道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鼓励表扬知道的同学,建议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下来)。

板书:回到家的时间:5:10

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5:27

师:能赶上看吗?

三、团结协作。

同学们喜欢郊游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郊游的活动时间安排,好吗?比比看那个小组设计的最合理。

小组汇报。

四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时间的计算,还学会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四、课后作业。

观察邮政局的营业时间。

计算机教案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intel项目教案。主要是介绍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主要是计算机的简单介绍;接着教材在“可爱的鼠标”一课中向学生介绍了鼠标的各种操作方法。然后“鼠标陪我玩一玩”用两个小游戏让学生熟练鼠标的操作。最后用“计算器帮你忙”一课让学生初步体验计算机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学会使用小键盘。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的第一个单元,教材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鼠标。在此基础上,小游戏和小键盘的使用既让学生熟练了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又能使学生对计算机在生活、娱乐、学习上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组成、特点及应用。知道鼠标的基本知识、鼠标的来源、鼠标的发展、鼠标的种类及使用操作。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具、实物或示范性实验与操作,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通过游戏教学法,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的组成、特点及应用,教案《intel项目教案》。知道鼠标的基本知识、鼠标的来源、鼠标的发展、鼠标的种类及使用操作。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2、同学们根据教师提供的任务指南与单元计划的实施时间表,自行形成小组,确定方案与时间表,分工协作。让学生利用图书、上网等一切信息收集的方式查找资料。

第二阶段:

1、学生上网找寻有关鼠标的图片和相关知识介绍。为多媒体演示文稿准备素材。由组长组织队员进行鼠标信息交流,选取最合适的信息,队员一起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和电脑交朋友—鼠标之旅”学生演示文稿。准备在主题会上演示。并根据教师提供的演示文稿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与互评。

2、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的鼠标知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根据表格学生进行表格内容的填写,写下自己的收获。

第三阶段:

1.小队长组织队员进行有关知识信息的交流,选取最好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准备在集体交流会上演示。

2.“我是鼠标的小知音”交流会:学生通过交流了解更多鼠标知识。

第四阶段:根据本组和俎间交流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果。出示自己的表格完成情况。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班级专题网页“和电脑交朋友—鼠标之旅”学生网站,并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站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与互评。

第五阶段:

1、每组成员选出“电脑小能手”。

2、以老师的身份,讲解有关鼠标的知识。3、全班选出“电脑高手”。

《计算》教案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1)31×2+30×2+26(2)7×21+1。

=61×2+26=147+1。

=122+26=148。

=148(天)。

计算机教案

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阶段、分类、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分组讨论,了解计算机有哪些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组织教学。

复习导入。

信息的处理主要指什么。

提问。

思考、回答。

探索新知一、计算机的发展。

讲授。

思考记忆。

举例讲解。

理解记忆三、计算机的特点。

讲解并板书。

记笔记四、计算机的应用。

提出问题:你见过或知道计算机有哪些应用?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分组讨论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举例讲解。

思考记忆。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说一说第四阶段的特点?

看书、讨论。

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计算机?

思考、想象。

回答问题。

课堂总结计算机接收数据后,按照指令进行运算而得到结果,其运算速度极快而且精确。人们常称其为电脑。

分数的简单计算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用学生分吃苹果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探究新知中,从例1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块,即计算28+18是多少。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减法。通过学生拿小正方形从56中拿出26,来展示计算过程,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算理。这样逐级展现算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减法算理的理解。最后引导大家总结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黄、白小正方形各十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呢?4份呢?

1.同学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意见。

2.学生拿出学具四枝。

1.填空。

(1)里面有()。

2.每人吃一份,三个同学一共吃了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你会解答吗?

3.导入新课。

铅笔摆一摆、分一分、说说。

3.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个,里有()个。

(2)7个是,4个是。

(3)就是()个再加上()个,结果等于7个,也就是()。

答案:(1)4。

2(2)(3)5。

2.算一算。

4.一张餐桌长1米,宽710米,长比宽多多少米?

答案:(米)。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出示教材第96页例1的情境图。

1.老师:仔细看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列算式?

老师板书:

我会列式:

讨论思考:

18+28得多少呢?为什么?

老师板书:

二、自学同分母分数减法。

1.自学教材第96页例2的情境图。

2.观察后动手操作。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

一、1.学生1:它们在吃西瓜,哥哥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

学生2:哥哥吃了两块,是这个西瓜的。

学生3:弟弟吃了一块,是这个西瓜的。

2.学生回答。

我提的问题是: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同桌拿出小正方形摆一摆。

4.学生汇报:

是1个,是2个,+也就是1个加上2个,一共是3个,也就是。

二、1.学生按照要求打开书本自学教材第96页例题2。

2.用正方形摆一摆。

3.同桌交流。

4.独立思考后再交流意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黄色的占5份,就是5个六分之一,去掉2个六分之一,还剩3个六分之一。即。

三、学生交流:例题1是分数的加法,例题2是分数的减法。都是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

四、1.认真观察。说意思: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拿走一份,还剩几份?

2.交流得出:1-=?

3.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折成4份,撕掉一份,还剩3份。

4.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1:可以看作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1表示这样的4份。

学生2:1可以看作4个。

学生3:4个减去1。

说明这个图意吗?

板书:

三、讨论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讨论。

2.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四、探究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3的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的演示过程。并说说演示过程的意思。

2.讨论列式怎么计算:

1-=?

3.分组操作实践。

4.汇报交流:

老师板书:

5.组织学生交流怎么把这道题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交流后汇报。

老师小结:把1转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个是3个,就是。

5.组织学生交流后得出:把被减数1转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教材第98页第1、4题。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课学习分数的简单加减法。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最后通过交流总结,学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师点评和总结:

加减计算计算教案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加、减法计算练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小学数学教案《加、减法计算练习》。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练习十四第12题。

《计算》教案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乘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探求不同解法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二、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铺路搭桥。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每个人4天可以编多少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每天可以编多少个筐?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呢?

展开讨论,尝试画线段图来分析解答。

师生反馈:重点提示两种解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列式时都要用16做被乘数,都是用乘法来乘。

不同点:一种解法是先求5个人1天编多少个。另一种解法是先求1个人4天编多少个。

3、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根据题目写出算式所表答的意义。

6台装订机3小时能装订课本9000册。

9000÷6———9000÷3————。

9000÷6÷3——9000÷3÷6——。

4、作业检测:练习二第一、第二、第三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