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咨询师个人业绩报告 心理咨询师个人实习报告(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02:48:00 作者:字海 最新心理咨询师个人业绩报告 心理咨询师个人实习报告(模板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咨询师个人业绩报告篇一

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在修习中很重视理论取向的学习,缺少实务技能的扎实训练。在1879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实务技能学习和督导环节也做了大量功课。

总结起来,我发现自己在三个主要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同理,自己只在初级同理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高级同理不足。二是询问,自己对询问有一定偏见,甚至有一些抵触。三是面质,我只是将面质看成是一种“硬”的技术,缺少对温和面质的探索。

为此,在提交的案例中,我也关注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与督导老师进行有益的讨论。

在此基础上,我全面梳理了实务技能的学习收获,编写了关于实务技能的讲义,准备对当地学员开展实务技能培训。在编写讲义过程中,我对以上三个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再思考,借助督导,基本上纠正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偏见,在个案咨询中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心理咨询师个人业绩报告篇二

心理咨询中,咨询关系的建设是我很重视的问题。但在接受督导过程中,我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在来访者的移情面前,应该如何真诚、尊重地对待来访者,让来访者看到一种“她没有感受过,但又是安全和温暖的关系”,进而将这种关系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产生新的体验。这也是人际历程治疗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接受督导过程中,曾老师不断地关注这个问题,不断地通过讨论让我加深这种体验,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关系对于咨询效果的作用。这种关注和讨论一直在提示我,也强化了我的意识,在案例中更注意对咨询关系的觉察。

我意识到,咨询关系不是一种技能,而是咨询师的人格和态度,它高于技能,超越技能,是咨询历程深入和深刻的重要保证。

在个案中,我逐渐做到了与来访者坦率地交流咨询关系,讨论咨询关系中出现的困扰,通过这种讨论与来访者的问题和目标相联接。当咨询关系出现问题时,我自己能面对,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觉,这让来访者也变得更真诚和更积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咨询关系中出现的困扰,反倒成了促进咨询进程的机会。也成为咨询师个人成长的机会,它促使我们放下防御,体验关系,直面问题,促进变化。

心理咨询师个人业绩报告篇三

我的督导老师是曾文志老师。建立督导关系后,他一心为学员利益着想。在了解了我的工作情况后,提出可否创造条件进行面对面的督导,提高督导效果。在后来的督导中,我们创造机会完成了两次面对面督导。

这种为学员利益着想的精神本身,就是专业人员敬业精神的体现,督导老师在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上“职业伦理课”。

在督导中,曾老师针对督导中的实际问题,为我推荐了几本著作和专题资料,以帮助我拓展咨询能力,这种热情其实是一种人格力量,让学员感觉温暖。

针对咨询中存在的问题,曾老师总是会看到学员的优点和进步,保护学员的信心。同时,会以讨论、启发的方式与学员一起分析和反思,引导学员得出结论,并将这种进步归功于学员,让学员感觉到力量。

督导老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良好的督导关系更是一种力量。

心理咨询师个人业绩报告篇四

第一次接受督导时,曾文志老师没有从提交的案例直接进入讨论,而是聚集于我的人性观、咨询观、对来访者改变机制的理解,等三个主题来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让我第一次专注于审视自己,审视这么多年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中,一些重大而基础性的问题。

我在讨论中也发现了自己有两类问题:一,有些问题的回答是模糊的,如我的咨询观。二,有些问题的思考可能是片面的,如一个人的改变机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则影响着我心理咨询的深度和方向。

由此,我在接受督导中,开始审视这些重大问题对于个案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在以下具体问题上:“要聚焦于来访者的感觉”、“要专注于来访者的情感流动”、“要让来访者感觉到自己,而不只是咨询师发现来访者”。

第一次督导结束后,曾老师针对讨论主题,向我推荐了有关脑神经可塑性研究的专题文章。我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这次阅读和思考让我有如下收获:

1)人际历程治疗为什么首先关注人的情感和情绪?那是因为早年的经历是以情绪方式进行储存的,而心理咨询中对情绪的不断活化,会使来访者将早期的情绪在当前情境下,以语言的方式进行描述,从而产生领悟。

2)对于来访者的概念化,不仅要进行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概念化,还要对来访者的情绪和情感模式进行概念化。这样才能将来访者的历史与现在联结起来,促进来访者的改变。

3)心理咨询促进来访者的改变有很多维度,其中“帮助来访者厘清问题,看清问题的本来面目”也是一种改变。

心理咨询师个人业绩报告篇五

在来访者(女,17岁)的叙述中,其主题是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又集中在与异性大龄男人的交往上。在交往中,来访者是主动的,但又不会与他们发生性关系,仅限于身体的接触(亲吻、抚摸)。

在考察来访者的家庭教养模式时,我们看到了家庭对来访者的控制和冷漠。在对来访者的概念化过程中,我原来只是从认知模式上进行建构(我是不可爱的)。经过和督导老师讨论,结合人际历程治疗模式,我又对来访者的情感模式(羞耻感)和来访者的行为模式(距离=安全)等方面完善了对来访者的认识。

也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全方位概念化的基础上,我开始理解来访者对性的态度、对咨询关系的移情等矛盾。在督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和来访者探索了一些重大的话题,如“我到底是谁?”、“我喜欢自己的,不喜欢自己的”,促进了来访者的自我觉察。

另外,基于概念化的不断深入,我也意识到认知行为介入虽然必要,但要注意把握时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