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时间:2023-09-24 18:19:16 作者:灵魂曲 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大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篇一

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想想做做”第1、2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和独立思考,学会计算在例题和“试一试”中未涉及到的其余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第3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第4题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体会算式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灵活计算。第5题让学生通过看卡片说算式的活动,进一步练习得数是6、7的加法。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通过看图填不同算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感受这些算式的排列规律。

学生进入正规的一年级学习生活已经一个月多,一些学习常规已经知晓,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有关0的加减法,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可能在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的基础上自主、有序写出7的加法算式会出现困难。

新知:得数是6的加法得数是7的加法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在教学时,想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习、感受“一图两式”,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的完善,是想通过6、7的分与合迁移过来,也要体现出有次序。想直接通过大问题的提出,充分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了学生。

练习:在现实的情境、趣味的游戏、开放的活动和务实的作业中综合练习,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挑战性,让学生再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学生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同时又动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用做游戏的发式进行练习,不仅能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习,又能再次激发学习兴趣。

听童话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乏味的练习之后出现“青蛙练习跳伞”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顿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被激发。

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篇二

1、充满童趣的导入,把孩子们的兴奋点抓住。

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我正是抓住了这个用小动物吸引了孩子。

2、直观的操作,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知识,而是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感悟知识。

3、通过充满童趣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玩中学。

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在教学中始终遵循这一原则,说动交融,在动说实践中促说,进而自然流畅的实现抽象算理的明晰,比如,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理解算理时提供了素材——小棒,孩子们在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过程中,与同桌同学的交流中,对凑十的意义,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总结完算法后,教师借机质疑7为什么分成2和5,而不分成1和6或3和4呢?问题一提出在孩子们得心里马上有了涟漪,他就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也会用心去想这个问题,从而加深了对凑十法的理解。

四、在具体的情境中,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

最后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中都有谁?”让学生有了大致的印象,然后再让孩子们与同桌小朋友手拉手找数学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开动脑筋,想成为那个想找出问题的一分子。

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既能”,而平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估算结果比精算结果的次数要多得多,有时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在运用着估算。昨天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这节课加法估算的知识孩子们平时接触过,都有些已经经验,我认为对他们来说很简单,所以也没多认真钻研教材,这是我本节课失误的重要原因。

课始,我利用生活中逛商场的情境导入到今天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上。出示挂图,在孩子们说出商店里的物品及价格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老师现在想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大约多少元?”孩子们站起来后几乎都回答的是“估计大约290元”。我一听,知道他们这不是估算出的结果,而是口算出98+192=290(元)这一结果。课前备课时我预想他们能够答出书上小番茄说的那些话语,可事与愿违,未能达到我预设的结果,当时我就慌了。但我还是追问了句:“你是怎么想的?”果然,孩子回答说:“8+2=10,满10向十位进一……”“哦,你是通过口算得到的,是吗?嗯,口算能力多强的小朋友啊!”我连忙打断了他的回答。接下来几个小朋友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我心凉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不知道。

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里,“想想做做”第3题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备课时,我担心这题课堂上孩子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从而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我调换了3、4两小题的顺序。可我们不得不相信,编者这样编排教材是有其用意的,而我恰恰忽视了这点。第2题里的3小题估算的结果分别是比准确值多、接近准确值和比准确值少;第3题是先让孩子们估算出结果,然后在用竖式计算出准确值;而第4题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对估算值和准确值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判断。其实,估算是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对算式的结果迅速的做出大概的估算,还可以考察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估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我忽视了这一层意思。所以解决第3题时,孩子们在口答出各题的估算结果后,我便让他们动手计算了,缺少了用估算值验算准确值是否正确的过程。

以上是我本节课3个失误的地方,在季主任指出后,我犹如醍醐灌顶。感谢季主任的指导,让我对本节课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让我对自己的备课有了一个崭新的定位,让我感到“钻研教材”不只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到实处!

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通过一共有多少支铅笔的'情景,初步感知加法的实际意a义。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习从具体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加法就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原型,如合并、移入、增加等。认识加法这部分内容,教科书是分三个层次呈现的:一是创设了多个丰富的现实情境,作为学生学习加法的起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即把两部分合起来;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三是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加法的原型,沟通加法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现场演示,独立观察后引导孩子说一说;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于是初学加法,孩子对图意的表达不够完整,尤其是提出数学问题,孩子不理解,一边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来解答的问题,一边举例子做示范,慢慢孩子就能自己提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支铅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验证自己数的结果。如有的学生会按1,2,3,4,5的顺序来数,有的学生会在3的后面接着数4,5,还有的学生会直接把2和3合起来,要及时捕捉不同的数数方法,对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在数数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谁能解释一下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问题的声音真洪亮,说得真清楚”等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鼓励学生大声表达、认真倾听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以及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

孩子们说了很多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大数记心里接着往后数,摆小棒,集合圈,跳数轴,计数器等方法。

列出算式3+2=5.这是孩子第一次学习算式,上课时,我们要把算式中的每一部分与情境图对应起来,说一说它们表达的意思,再介绍加号,等号,算式的读法等。再结合情境说一说算式表达的意义。

直接呈现算式,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4+3=7来表示?让孩子结合不同的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算式,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1、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部分合起来。

2、认识了+、=和加法算式。

3、会用集合圈,小棒,跳数轴的方式表示加法算式。

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7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7加几”的方法,加深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在出示例题情境后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接着想办法列出算式。然后又通过讨论、圈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把7“凑成十”的方法,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的进位加法,凑十法的知识结构已经建构,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观察收集数学信息、交流讨论如何“凑十”、动手操作,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学生圈一圈,看如何“凑十”,通过操作,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寻找规律方法,实现了把7“凑十”的知识再创造,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节课中,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反馈不够及时,忽视对个别学困生的辅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需进一步培养。

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反思篇六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打下基础,为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教学设计上,我力图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在上本节课中,我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后面学习新课做准备。

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秩序较乱,部分学生在讨论时深入不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制作之中,只认为讨论时组长一个人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可以不听。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任务没完成.导致计算课程中以前怎么错,现在怎么错。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一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得更精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