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事劳动局工作总结大全

时间:2023-06-24 09:27:55 作者:曹czj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人事劳动局工作总结大全篇一

一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六届九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抓好公务员法实施,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打造人才服务“品牌”,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活动,全面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又上新台阶,取得了新成绩。

实施公务员法是今年人事编制部门的头等大事。我们从学习宣传入手,先后组织开展了骨干力量培训、法律知识普及培训、考试、公务员状况调查和公务员登记工作,推动公务员法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启动公务员登记,夯实法律实施基础。

公务员登记是实施公务员法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严格按照河北省《公务员登记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坚持自上而下、积极稳妥的原则,启动登记工作。一是摸清底数,探索思路。开展了全市公务员状况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和掌握了全市公务员队伍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xx县、市水务局进行了模拟登记工作,为公务员登记进一步总结了经验、做好了准备;二是启动登记工作,着手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在各项前期工作完成后,召开了“全市8.23会议”,下发了《xx市公务员法实施方案》、《xx市公务员登记工作方案》,对全市登记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同时对公务员法实施单位、参照管理单位和登记人员、参照登记人员的范围、不能登记人员安置、职务级别确定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已对市直34个实施单位、2852名公务员进行了登记前审核,对132个参照管理单位情况进行了收集汇总,准备报省实施办审批,对市直347名其他途径进入人员进行了分类统计,对县区上报的单位、人员情况正在进行逐一审核。预计到年底前基本完成公务员登记工作。

(三)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

一是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打造公务员“考录公正”品牌,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公务员综合素质。与市公安局联合招录29名公务员(人民警察),已报省人事厅、省公安厅办理录警手续。为市安监局招录10名公务员(安全执法监察员),已全部到安监局一线工作。二是以考核考评为举措,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对全市12887名机关工作人员、86215名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了年度考核,对8748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和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是省、市部署的一项跨年度重点工作。经过近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财政供养人员精简和事业单位清理整顿任务,并于今年10月底,顺利通过了省总控办检查组的验收,受到了检查组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它各项机构编制工作进展顺利。

(一)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省下达我市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的任务目标是从20xx年开始,用3年时间,精简11962名财政供养在职人员,精简比例为12.45%。按照省的要求,我市坚持周密组织、积极探索、审慎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着力抓了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严把“进口”,畅通“出口”,清理乡镇机关混岗人员14人、教育系统临时用工56人,压缩代课(聘用)教师325人;二是改革和完善财政制度,探索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经费形式,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办事”,使市、县(区)医院、卫生院、电台、电视台10278人从财政供养出列;三是通过对事业单位清理整顿,规范事业单位经费形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1182人;四是改革和完善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管理相协调的制约机制,实行编制与经费双向控制,通过辞职、辞退精简 227人,各县区通过解聘、整建制划转、超编人员不再拨款等形式精简635人;五是核准财政供养人员基数,确保人事、编制、财政三个部门的统计数据相一致,保证清理工作不留死角。通过上述办法,共精简财政供养在职人员12717人,完成了精简任务的106%,精简比例13.26%。

(二)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圆满完成。

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是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前必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市从20xx年8月份开始组织实施,到目前已完成了清理任务。三年来,我们按照“政事分开,分类管理、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和“五个一批”要求,落实省、市部署。一是遵循区域覆盖和就近服务的原则,调整了事业单位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根据事业单位性质、类别和职责任务,规范了事业单位经费形式;三是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重新核定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通过以上举措,撤销事业单位230个,合并185个,转制改企89个,规范经费形式122个,对544个事业单位核定了编制,完成了清理整顿任务。

(三)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积极落实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多次深入试点县调研,督促、检查、指导试点工作,与xx县委、县政府研究探讨乡镇机构改革的具体措施,起草了《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扎实做好其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完成了市县乡党政机关编制、在职人员和“四种情况人员”调查摸底,全市党政机关使用行政编制10876人,实有10745 人,使用地方自定编制2902人,实有2693人;“四种情况人员”总计3602人。坚持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开展“吃空饷”人员清理,共清理136人。顺利完成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工作,对2578个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了年检,合格率95.7%。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圆满完成,受到了省编办的充分肯定。开通了“12310”举报电话,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力度得到了加强。

人才工作是人事编制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紧密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立足承德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兴市”工程,优化发展环境,培育人才市场,壮大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工作再创佳绩。

(一)全面落实《xx市人才发展规划》。

对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并以此为蓝本,起草了《承德人才发展报告》,对我市“十五”期间人才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期间的工作思路、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做了细致入微地阐述,此报告已上报省人事厅,将被编入《河北人才发展报告》。同时,我们围绕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原则、举措和保障机制,做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待规划印发实施后,再拟定与之配套的具体办法。

(二)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一是积极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了第五批“三三三”人才工程评选工作,评审通过三层次人选64人,向省厅推荐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人选1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人选4人,有3人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人事局年度工作总结市人事局年度工作总结。组织15052人参加了职称和执业资格考试,申报评审专业技术人员5595人,其中高职1092人,中职以下4503人;为2316名上年度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进行了认证;对43个单位、392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聘任。组织了2790人,参加135个工种的技师培训、考试,有862人通过了省厅审核,取得了技师资格。三是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开展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专题调查,准确掌握了全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总量、结构、分布和薄弱环节,并形成了《全市农村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加大乡土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6名;认真做好省选派“三支一扶”大学生安置、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126名大学生志愿者已全部到农村基层工作。四是全面提升委培教育能力。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燕山大学等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拓展委培教育专业和规模,为我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扎根型人才,年内共向外选送国际经济贸易、建筑工程等20多种专业,198名委培生。

(三)完善人才市场建设,促进区域人才交流。

一是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坚持“管办分离”原则,制定了《xx市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人才市场监管;总结近年来国家、省和市出台的人才政策文件,编印了《人才流动政策选编》,为完善人才政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健全人事代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拓展代理范围,积极打造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体系,全年实现新增人事代理单位12家、1534人。二是打造网络人才市场。立足“人才创业、企业发展”,优化承德人事络资源,整合版块设置,构建“网络人才市场”,现已有800多名各类人才、120余家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求职招聘信息。网络人才市场已经成为促进我市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是积极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以人才市场为平台,搭建人才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的桥梁,全年举办2场大型人才交流会、18场“逢8” 人才集市和企业专场招聘会,共吸引320多家单位、5700多名各类人才参加交流洽谈;局领导班子进一步落实企业调研制度,集中一个月时间,走访市内40 余家大中型企业,详细了解和掌握了企业的人才状况,有针对性地改进人才工作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高工作成效,启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注入工程”,向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输送专业人才1078名,有效地缓解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不足问题,促进了区域人才的合理流动。

(四)立足欠发达地区实际,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

我们紧密围绕文礼市长提出的“加强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为承德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调研主题,组织精干力量,立足承德实际,加强对人才工作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积极探索新思路,起草完成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为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的专题报告,呈报市政府。按照市长的批示,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着手研究拟定《关于进一步落实市委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若干具体意见》,力图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优化我市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以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为手段,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民心工程”。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围绕“实施无障碍就业、促进承德籍毕业生回承创业、户籍管理、畅通就业渠道等六个方面,以市”两办”名义制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二是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用人制度,全力推行《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和人事代理等制度,解除广大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三是结合“三支一扶”工程,探索建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从全市60家企事业单位中筛选12家,做为大学生实习基地,努力提高未就业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些举措,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毕业生返承就业率增加,全年接待非师范类毕业生报到2206人,同比增加573人,增长35%;办理毕业生正式就业手续2108人,同比增加623人,增长 41%。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全年办理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1561人,同比增加527人。三是毕业生学历层次逐年提升,今年专科以上毕业生已占到了就业总数的69%;四是“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给农村基层带来新知识、新技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

围绕工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外专家智力,不断完善外国专家管理,努力扩大对外人才、技术交流。一是推广成功项目,引进新技术品种,在做好水稻旱育稀植、北方越夏(越冬)蔬菜等项目推广的同时,从德国、日本、以色列、荷兰等国引进等农业新技术3项、新品种35个;围绕新技术项目引进国外专家学者80人次,其中在我市工作的斯洛伐克专家彼得?库珀获得了20xx年度河北省“燕赵友谊奖”。二是积极申报20xx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和农引推项目。共向国家外专局申报了《900万支玻璃器皿出口创汇扩能和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项目》、《蔬菜良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人才引进》等10个工农业引智项目。三是积极做好外国专家服务管理。为东方语言文化学校、滦平汇英中学等5家单位向省申报聘用外教资格,对10家已具备聘外教资格的院校进行了年检,同时完成了xx市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前期筹建工作。

认真落实省、市军转安置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足大局、提前谋划、用足政策、克服困难,扎实有效地完成了军转安置任务。全年共接收军转干部114人,其中计划分配101人,自主择业13人,安排随调随迁家属14人。军转安置工作实现了转业干部、接收单位和部队三满意,为我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做出了积极贡献。积极做好困难企业军转干部思想教育,落实“五加一”谈话制度,坚持稳控教育与落实解困政策两手抓、两促进,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年共接待企业军转干部上访 57起、152人次,在“4.27”和“5.29”期间,由于我市动手早、行动快,指挥得当,措施得力,无一人参与赴省进京访,受到了省联席办领导的表扬,为全市维稳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资制度改革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关系各个阶层和方方面面的利益。为做好此项工作,完成改革任务,我们与组织、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并于11月份启动了工资改革工作。一是全面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全市相关人事干部学习工资政策,准确把握中央和省的工资改革精神,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工作人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二是组织了工资摸底测算。充分掌握了参加改革的人员、工资数据,完成了新工资手册、调资表格的制作,为改革全面启动做好准备,确保年底前开始新的工资制度实施工作。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策准确到位。认真履行人事部门的职责,落实中央关于严肃纪律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对工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纪检监察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改革稳步实施。同时,积极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

(一)认真完成人事计划管理工作。

编制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增人计划,审核下达了市直20xx年冬季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计划、20xx年转业军官和随调家属安置计划、聘任制书记员、公务员(人民警察)招录计划、全市机关单位招录公务员计划;圆满完成了全市20xx年度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增人计划卡》和《工资基金管理手册》制度进一步加强;市直人事信息采集信息已开始更新、维护;为520人办理了合同鉴证。为 682人办理入户手续。

(二)严格落实工资福利政策。

为23971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整晋升了工资,为1957名军转干部、大中专毕业生、职务调整、工作变动人员办理了工资变更、定级。审批浮动工资416人次,为104名在一线工作满8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办理了固定工资手续。为市直260个机关事业单位,7000余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离退休费审批工作;为715人办理了退休、提高退休比例;为3名高级专家办理了延退手续;为19人办理了因公死亡和遗属补助手续;为45人接续了工龄,为117名因工伤残、因病退休和退职及离休生活不能自理人员办理了护理费核查鉴定。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xx县、市妇幼保健院省级试点工作,在充分调研,摸清现状的基础上,起草了《xx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实行聘用制度的意见(电话销售工作总结)》,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积极推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共公开招聘200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人事争议仲裁和信访工作步入正轨。

仲裁委员会组建完成,县区仲裁机构健全到位,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受理人事争议仲裁案件35件。落实《信访条例》,稳妥做好人事信访工作,全年接待来信来访80余起、600余人(次);承办完成4件项政协委员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和提案人的肯定。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节约型、廉洁型”机关活动,积极推进人事编制机关党风、行风和政风建设,全面加强机关管理和人事编制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一)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安排,年初以来,我们在全局深入开展了以“学讲话、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在经过学习动员、集中教育、检查、整改提高、总结巩固五个阶段后,圆满完成了教育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全局上下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有力地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开展,培树了良好学风。抓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的认识水平,增强理论水准,提升工作主动性。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工作考察与外出培训相结合。全局干部职工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构建“和谐”社会读本》、《党章》、《江书记文选》和《公务员法》等内容。通过学习活动,使全局上下对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清醒地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自觉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筑廉政、善政体系。

一是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并将市纪委下达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党组书记负责抓班子成员的党风建设,党组成员负责抓分管科室的党风建设,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有力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抓廉政教育,做到警钟常鸣。利用党组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全体职工大会的时机,开展廉政学习,利用正反两方面例子教育全局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正确行使权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同时继续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重大工作开展、重大资金使用、重要人事变动方面,坚持“阳光做业”,防微杜渐。三是健全制度,不断探索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制定下发了《实行党风廉政教育谈心谈话制度、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和诫免谈话制度的暂行规定》,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文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确保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施《公务员法》还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公务员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任务艰巨;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还不够强,高层次人才力量不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难度较大,进展缓慢;乡镇机构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人事编制干部队伍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和服务观念。这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加以克服解决。

20xx 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扎实有效的措施,开创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新局面,努力为全市“立足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和谐承德”做出积极贡献。

最新人事劳动局工作总结大全篇二

人事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人事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市人事劳动局年终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把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学法用法、完善决策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政务公开、强化行政指导作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抓手,主动履行各项职责,依法行政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建立了由局长任主要负责人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全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坚持定期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及时制定全局依法行政的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确定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局长切实履行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依法行政工作任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每年至少听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局党组重视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坚持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班子领导和干部职工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局在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的年度依法行政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二是切实加强法制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的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法制机构规格、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法制工作队伍相对稳定,在依法行政方面能够发挥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和顾问作用。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是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今年,组织了1期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专题学习,集中学习了《行政强制法》、《社会保险法》、新《工伤保险条列》等。积极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制订依法行政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学习计划,并把依法行政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内容。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综合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培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执法人员学法时间每年均在40学时以上。

四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从事执法工作人员均具有行政执法资格,取得执法证件。加强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五是深入开展形式多样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行政决策依法科学民主

行政决策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确定行政决策范围,建立健全了行政决策机制。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内容合法。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针对劳动保障监察处罚案件处理、社会保险政策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发放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均按照集体会办、民主决策的要求,深入落实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论证、听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和审查,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有效预防了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

建立了重要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及合理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制度,作出重大决策前,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明确了法律顾问工作职责及工作要求,发挥法律顾问决策咨询服务作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组织听证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听证参加人有广泛的代表性,听证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重大行政决策在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局政策法规处进行合法性审查后,经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近年来,没有发生行政决策内容违法的情形。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建立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不作出决策。建立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完善或者停止执行。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一)全面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认真梳理行政许可等7类行政职权共171项,其中行政职权对应的“责任事项”1384项,“追责情形”1182项。保留行政许可2项,行政处罚136项,行政检查5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给付2项,其他行政职权7项,政府内部审批事项18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及时在市政府网站公布。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简化服务流程。针对我局窗口入驻点分散,服务对象多元化等特点,20xx年我局编定了《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指南》,对窗口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明确了事项名称、设立依据、受理条件、申报资料、办理时限、承办部门及人员等相关信息,并绘制业务流程图,达到便民、高效的目标。同时我局简化了养老保险市内转移手续,在昆参保的群众在市内转移养老保险帐户时,直接在新参保地社保机构一次性办理。办理社会保险时,单位仅需提供与职工签定有效劳动合同即可。对办理异地转外就医时,只需提供一家昆明市行政区域内三级医院的转诊转院证明。20xx年开始推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上年审系统,用工单位在网上即可办理年审业务。

(三)取消9种证明性材料和手续。实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接收告知承诺制、取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对初次就业流动人员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取消非本地户籍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需提供原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证明、取消失业人员所在单位需到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办理备案手续规定、已办理“三证合一”工商营业执照参保单位可直接办理社保业务、已出具国家承认学历证书原件的不再要求提供第三方学历认证证明、取消有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人员提交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不再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行政审批等9种证明性材料或手续。

四、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定期开展行政执法主体清理报备工作,完善行政执法委托手续,确保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有效,没有出现未经公告的单位开展行政执法的情况。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强化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执法。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正。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符合法定方式、步骤和时限。依法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享有陈述、申辩、申请回避、申请听证、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等权利。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行为。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和措施适当适度,避免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杜绝执法的随意性。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梳理行政执法依据、职责和权限,保证执法依据合法有效。

具体行政行为实体合法。建立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对执法依据有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条款进行梳理,科学合理地进行细化、量化,并将细化、量化的行政裁量标准予以公布,完善适用规则,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行政裁量细化标准切实运用到执法活动中。行政执法依据适用正确,认定事实准确,证据充分,证据材料的收集和采用合法、规范;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合法,行政裁量权运用适当,符合细化、量化标准。建立统一的案卷评查制度。开展年度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建立执法案卷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文书规范,行政执法案卷立卷归档材料齐全。

五、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机制

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执行有效。创新行政层级监督、内部监督机制和方式,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内部的有效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作出重大具体行政行为按规定报送备案,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及时报送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统计分析情况。

配合专门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实施监督,自觉履行监督决定。社会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利,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高度重视舆论监督,主动配合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落实,并取得实效。落实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责任追究。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梳理行政执法依据,编制行政执法职权目录,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职权流程图,向社会公布。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并做好相应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事项、条件、要求、期限、过程、结果和收费事项、依据、标准等,一次性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利服务。

六、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化解行政争议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积极主动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纠纷的调解工作。我局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复议工作机构健全,办案力量和基本条件与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行政复议渠道畅通、便民,依法及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没有发生无正当理由不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行为。

建立健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调解有效结合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无拒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问题。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积极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相关材料。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处理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并做好答复工作。

xx市人社局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工作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民生保障,全市人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城乡统筹,就业创业成效明显。

一是重点群体就业有序推进。分类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年末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65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xx个,“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5%。

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开展。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一揽子”配套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76万元,扶持自主创业0.95万人。深化“创业咖啡集群”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载体功能,举办各类主题活动24期,3500余名创客参与其中。新建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4家。建成百人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创业大讲堂进校园”系列服务活动3次,培育28个省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强化创业氛围营造,打造《创客之路》电视节目,评选市级最美创业者和创业明星20人,推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2人。

三是公共就业服务不断优化。企业用工监测有原来的553家企业扩大到800家,同步开展企业失业动态监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监测等,研判就业形势,引导供需对接。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501场, 开展“流动招聘车进乡镇”活动12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120人。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提高。完成各级各类培训23.86万人次,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2.5万人,市实训中心与社会力量合作新建实训项目2个。

(二)提质扩面,社会保障稳步提高。

一是社保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意见》。

二是社保扩面工作有新进展。基本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大力推进扩面征缴,加强与地税、工商、财政等部门沟通协作,强化信息数据比对,不断加大征缴、清欠、稽核力度,市区五险费征缴总收入增长6.98%。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2连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同步调整),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实现5连调,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115元,累计发行社保卡262万张。

四是基金监管服务得到加强。配合做好全省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审计,联合市卫计委等部门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情况检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建立“全覆盖”总额控制基础上的复合结算方式,深入开展“医保监管年”活动,全年各项医疗费用发生额同比下降。创新病退鉴定机制,推行病退鉴定医疗专家异地交流制度,确保鉴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五是社保降费有效落实。全面落实降低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三)引智育才,人才服务精准有效。

一是人才引进有序开展。抓好人才供需对接,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举办春夏两季人才交流大会、“双创英才聚港城”等大型聚才活动,组织100余家重点单位赴名校揽才,引进各类人才9226人,长期外国专家52人。强化校地校企对接,邀请12所与我市产业相关的重点高校来连洽谈,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打造了一批长期稳定的人才和智力供给基地。举办“专家服务沿海开发”对接活动,邀请73名省内外专家对接我市63家企业,帮助解决难题。

二是人才培育和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加强人才选拔激励,入选国贴1人、省突贡5人,选拔市贴专家15名。加强人才培训,新增专技人才2.1万人、高技能人才1.09万人。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委托浙江大学培训港口、海洋产业人才150名。完成灌云留创园建设,实现市级留创园全覆盖,组织“xx市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申报设立省级留创园,新建博士后工作站2家。

三是人才境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个税奖补在连安居实施办法,897人获个税奖补。修订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555人才工程”文件。人才公寓坚持向企业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目前已安排两批49家单位合计175位高层次人才入住。

(四)突出重点,人事管理扎实推进。

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更加规范。公开招录公务员289名,完成公务员培训2.53万人次,起草并以市两办名义印发《xx市公务员记二等功奖励管理办法》,推进公务员绩效考核、新批参公单位人员登记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工作。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审核备案与工资审核联动机制,完成市属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工作,整合部分卫生、教育专技岗位,首次实行分行业统考。

二是工资福利管理更加有序。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晋升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

三是军转和人事考试工作更加稳定。高质量完成20xx年度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工作,安置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稳中有升。人事考试实现“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

(五)多措并举,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和谐劳动关系得到夯实。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多渠道作用,推进《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贯彻落实。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达98%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

二是劳动监察持续推进。深入开展两网化创建工作,加大对省级两网化管理示范县区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受理举报投诉案件867件,联动举报投诉平台举报投诉动态录入率、案件按期运行率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调解仲裁工作有序开展。全市接处案件2678件,当期审结结案2550件,仲裁管理信息系统按期运行率达100%。指导灌云、灌南仲裁机构在案件多发地区建立劳动争议巡回仲裁庭,方便当事人就近解决矛盾纠纷。在全市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完善全市县(区)87个乡(镇)劳动人事争议专业性调解组织。

(六)重心下移,公共服务效能增强。

一是基层平台提升计划初见成效。开展基层人社平台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启动实施“基层平台三年提升计划”,年底实现乡镇(街道)、社区平台达标率80%,行政村平台达标率60%。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国家标准,推进我市3个省级城乡居保便民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建设。

二是“政务服务一张网”工作有效推进。梳理行政权力清单81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33 项、便民服务事项清单 120 项,明确办事流程,编制办事指南,为优质高效开展服务奠定基础。

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大局意识,将全年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实行挂图作战,全年各项重点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就业形势保持稳健。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出台新政促进就业创业,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制订出台了创业孵化基地管理等八个配套政策文件。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全年举办定期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活动48场次,城镇新增就业100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2%。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853人、创业培训964人。主动援企稳岗,发放稳岗补贴396万元,惠及33家企业6715名职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84万元,扶持自主创业2133人,带动就业10917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开展入户参保登记,养老、医疗、失业等主要险种参保率达到98%,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海门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等养老、医疗保险政策文件。重点改革顺利推进,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顺利完成。

调整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20%阶段性降至19%,失业保险费单位缴费费率由1.5%降至1%,工伤保险由三类行业风险类别调整为八类。进一步完善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全面落实刚性进保措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费从555.5元/月提高到583元/月。加强“金保工程”建设,开通社保网上申报服务,全年发放社保卡23万张,持卡人数累计达75万人。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汇聚海外高端智力,举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海门行”和“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海门专场洽谈会5次,100多名海外博士来海对接交流。落实重大人才项目,获批20xx年度国家、省级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7个,南通市级项目9个,3人获评政府特贴专家和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龙信集团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临江科创园获评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引进8位留学生进园创办企业。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组织重点企业参加深圳、南京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织我市143家(次)用人单位赴外地参加校园招聘,引进6000名高校毕业生。制订实施人才岗位津贴、购(租)房补贴、服务“绿卡”、引进补贴等政策,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439人,新增高技能人才7154名,新增江苏省首席技师3名,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高技能人才达804人,高技能人才工作继续保持南通领先。

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深入宣传人事管理政策法规,巩固和做强“阳光人事”品牌,着力推进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在南通率先全面完成新参公人员职务与级别确定工作。组织开展20xx年省公务员招录工作。继续实施省直联考模式。会同卫计部门赴外招聘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会同市文广新局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文艺人才。会同组织部严格审批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晋升。

创新管理模式,在南通率先探索实施教育系统集中设岗管理。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稳妥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并妥善处理政策实施中的各类矛盾。根据上级部署,完成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工作。制订了我市国有企业薪酬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军转安置工作。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全面推行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实名制管理和工资预留户制度,广泛应用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市劳动监察大队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成立三个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实现工作重心下沉前移,监察执法提速增效。开展农民工工资、女职工保护等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用人单位1700户,涉及9万人,其中农民工8.5万人,切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与地税、工商部门联动,扩大书面审查范围,审查用人单位1800户,书面审查率100%。20xx年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355起,行政调解352起,处理群体性劳动纠纷49起,为劳动者追讨工资约2800万元,法定期限内结案率100%。加强仲裁调解工作,全年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约1054件,其中群体性案件33件,按期结案率为100%,案件调撤率81%。依法开展工伤认定工作,受理工伤认定申请2150件,作出工伤认定2050件,行政调解80起。

最新人事劳动局工作总结大全篇三

xx市人社局坚持人才优先、民生为本工作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民生保障,全市人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城乡统筹,就业创业成效明显。

一是重点群体就业有序推进。分类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年末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65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xx个,“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5%。

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开展。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一揽子”配套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76万元,扶持自主创业0.95万人。深化“创业咖啡集群”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载体功能,举办各类主题活动24期,3500余名创客参与其中。新建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4家。建成百人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创业大讲堂进校园”系列服务活动3次,培育28个省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强化创业氛围营造,打造《创客之路》电视节目,评选市级最美创业者和创业明星20人,推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2人。

三是公共就业服务不断优化。企业用工监测有原来的553家企业扩大到800家,同步开展企业失业动态监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监测等,研判就业形势,引导供需对接。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501场, 开展“流动招聘车进乡镇”活动12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120人。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提高。完成各级各类培训23.86万人次,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2.5万人,市实训中心与社会力量合作新建实训项目2个。

(二)提质扩面,社会保障稳步提高。

一是社保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意见》。

二是社保扩面工作有新进展。基本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大力推进扩面征缴,加强与地税、工商、财政等部门沟通协作,强化信息数据比对,不断加大征缴、清欠、稽核力度,市区五险费征缴总收入增长6.98%。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2连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同步调整),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实现5连调,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115元,累计发行社保卡262万张。

四是基金监管服务得到加强。配合做好全省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审计,联合市卫计委等部门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情况检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建立“全覆盖”总额控制基础上的复合结算方式,深入开展“医保监管年”活动,全年各项医疗费用发生额同比下降。创新病退鉴定机制,推行病退鉴定医疗专家异地交流制度,确保鉴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五是社保降费有效落实。全面落实降低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三)引智育才,人才服务精准有效。

一是人才引进有序开展。抓好人才供需对接,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举办春夏两季人才交流大会、“双创英才聚港城”等大型聚才活动,组织100余家重点单位赴名校揽才,引进各类人才9226人,长期外国专家52人。强化校地校企对接,邀请12所与我市产业相关的重点高校来连洽谈,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打造了一批长期稳定的人才和智力供给基地。举办“专家服务沿海开发”对接活动,邀请73名省内外专家对接我市63家企业,帮助解决难题。

二是人才培育和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加强人才选拔激励,入选国贴1人、省突贡5人,选拔市贴专家15名。加强人才培训,新增专技人才2.1万人、高技能人才1.09万人。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委托浙江大学培训港口、海洋产业人才150名。完成灌云留创园建设,实现市级留创园全覆盖,组织“xx市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申报设立省级留创园,新建博士后工作站2家。

三是人才境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个税奖补在连安居实施办法,897人获个税奖补。修订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555人才工程”文件。人才公寓坚持向企业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目前已安排两批49家单位合计175位高层次人才入住。

(四)突出重点,人事管理扎实推进。

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更加规范。公开招录公务员289名,完成公务员培训2.53万人次,起草并以市两办名义印发《xx市公务员记二等功奖励管理办法》,推进公务员绩效考核、新批参公单位人员登记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工作。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审核备案与工资审核联动机制,完成市属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工作,整合部分卫生、教育专技岗位,首次实行分行业统考。

二是工资福利管理更加有序。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晋升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

三是军转和人事考试工作更加稳定。高质量完成20xx年度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工作,安置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稳中有升。人事考试实现“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

(五)多措并举,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和谐劳动关系得到夯实。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多渠道作用,推进《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贯彻落实。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达98%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

二是劳动监察持续推进。深入开展两网化创建工作,加大对省级两网化管理示范县区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受理举报投诉案件867件,联动举报投诉平台举报投诉动态录入率、案件按期运行率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调解仲裁工作有序开展。全市接处案件2678件,当期审结结案2550件,仲裁管理信息系统按期运行率达100%。指导灌云、灌南仲裁机构在案件多发地区建立劳动争议巡回仲裁庭,方便当事人就近解决矛盾纠纷。在全市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完善全市县(区)87个乡(镇)劳动人事争议专业性调解组织。

(六)重心下移,公共服务效能增强。

一是基层平台提升计划初见成效。开展基层人社平台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启动实施“基层平台三年提升计划”,年底实现乡镇(街道)、社区平台达标率80%,行政村平台达标率60%。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国家标准,推进我市3个省级城乡居保便民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建设。

二是“政务服务一张网”工作有效推进。梳理行政权力清单81项、公共服务事项清单 33 项、便民服务事项清单 120 项,明确办事流程,编制办事指南,为优质高效开展服务奠定基础。

最新人事劳动局工作总结大全篇四

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大局意识,将全年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实行挂图作战,全年各项重点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就业形势保持稳健。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出台新政促进就业创业,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制订出台了创业孵化基地管理等八个配套政策文件。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全年举办定期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活动48场次,城镇新增就业100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2%。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853人、创业培训964人。主动援企稳岗,发放稳岗补贴396万元,惠及33家企业6715名职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84万元,扶持自主创业2133人,带动就业10917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开展入户参保登记,养老、医疗、失业等主要险种参保率达到98%,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海门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等养老、医疗保险政策文件。重点改革顺利推进,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顺利完成。

调整费率减轻企业负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由20%阶段性降至19%,失业保险费单位缴费费率由1.5%降至1%,工伤保险由三类行业风险类别调整为八类。进一步完善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全面落实刚性进保措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费从555.5元/月提高到583元/月。加强“金保工程”建设,开通社保网上申报服务,全年发放社保卡23万张,持卡人数累计达75万人。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汇聚海外高端智力,举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海门行”和“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海门专场洽谈会5次,100多名海外博士来海对接交流。落实重大人才项目,获批20xx年度国家、省级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7个,南通市级项目9个,3人获评政府特贴专家和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加强人才发展平台建设,龙信集团获批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临江科创园获评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引进8位留学生进园创办企业。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组织重点企业参加深圳、南京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织我市143家(次)用人单位赴外地参加校园招聘,引进6000名高校毕业生。制订实施人才岗位津贴、购(租)房补贴、服务“绿卡”、引进补贴等政策,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439人,新增高技能人才7154名,新增江苏省首席技师3名,每万名劳动力中拥有高技能人才达804人,高技能人才工作继续保持南通领先。

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深入宣传人事管理政策法规,巩固和做强“阳光人事”品牌,着力推进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在南通率先全面完成新参公人员职务与级别确定工作。组织开展20xx年省公务员招录工作。继续实施省直联考模式。会同卫计部门赴外招聘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会同市文广新局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文艺人才。会同组织部严格审批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晋升。

创新管理模式,在南通率先探索实施教育系统集中设岗管理。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稳妥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并妥善处理政策实施中的各类矛盾。根据上级部署,完成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工作。制订了我市国有企业薪酬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军转安置工作。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全面推行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实名制管理和工资预留户制度,广泛应用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市劳动监察大队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成立三个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实现工作重心下沉前移,监察执法提速增效。开展农民工工资、女职工保护等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用人单位1700户,涉及9万人,其中农民工8.5万人,切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与地税、工商部门联动,扩大书面审查范围,审查用人单位1800户,书面审查率100%。20xx年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355起,行政调解352起,处理群体性劳动纠纷49起,为劳动者追讨工资约2800万元,法定期限内结案率100%。加强仲裁调解工作,全年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约1054件,其中群体性案件33件,按期结案率为100%,案件调撤率81%。依法开展工伤认定工作,受理工伤认定申请2150件,作出工伤认定2050件,行政调解80起。

最新人事劳动局工作总结大全篇五

今年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把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学法用法、完善决策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坚持政务公开、强化行政指导作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抓手,主动履行各项职责,依法行政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建立了由局长任主要负责人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全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坚持定期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及时制定全局依法行政的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确定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局长切实履行行政首长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依法行政工作任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每年至少听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局党组重视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坚持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班子领导和干部职工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局在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的年度依法行政考核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二是切实加强法制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的法制机构,配备专职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法制机构规格、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法制工作队伍相对稳定,在依法行政方面能够发挥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和顾问作用。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是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今年,组织了1期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知识专题学习,集中学习了《行政强制法》、《社会保险法》、新《工伤保险条列》等。积极营造学法遵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制订依法行政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学习计划,并把依法行政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内容。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综合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培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执法人员学法时间每年均在40学时以上。

四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从事执法工作人员均具有行政执法资格,取得执法证件。加强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五是深入开展形式多样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二、行政决策依法科学民主

行政决策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确定行政决策范围,建立健全了行政决策机制。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内容合法。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针对劳动保障监察处罚案件处理、社会保险政策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发放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均按照集体会办、民主决策的要求,深入落实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论证、听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和审查,召开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有效预防了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

建立了重要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及合理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制度,作出重大决策前,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明确了法律顾问工作职责及工作要求,发挥法律顾问决策咨询服务作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组织听证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听证参加人有广泛的代表性,听证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重大行政决策在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局政策法规处进行合法性审查后,经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近年来,没有发生行政决策内容违法的情形。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建立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不作出决策。建立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完善或者停止执行。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一)全面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认真梳理行政许可等7类行政职权共171项,其中行政职权对应的“责任事项”1384项,“追责情形”1182项。保留行政许可2项,行政处罚136项,行政检查5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给付2项,其他行政职权7项,政府内部审批事项18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及时在市政府网站公布。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简化服务流程。针对我局窗口入驻点分散,服务对象多元化等特点,20xx年我局编定了《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服务指南》,对窗口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明确了事项名称、设立依据、受理条件、申报资料、办理时限、承办部门及人员等相关信息,并绘制业务流程图,达到便民、高效的目标。同时我局简化了养老保险市内转移手续,在昆参保的群众在市内转移养老保险帐户时,直接在新参保地社保机构一次性办理。办理社会保险时,单位仅需提供与职工签定有效劳动合同即可。对办理异地转外就医时,只需提供一家昆明市行政区域内三级医院的转诊转院证明。20xx年开始推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上年审系统,用工单位在网上即可办理年审业务。

(三)取消9种证明性材料和手续。实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接收告知承诺制、取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对初次就业流动人员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取消非本地户籍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需提供原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证明、取消失业人员所在单位需到保险业务经办机构办理备案手续规定、已办理“三证合一”工商营业执照参保单位可直接办理社保业务、已出具国家承认学历证书原件的不再要求提供第三方学历认证证明、取消有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人员提交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不再收取人事关系及档案保管费、取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行政审批等9种证明性材料或手续。

四、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定期开展行政执法主体清理报备工作,完善行政执法委托手续,确保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有效,没有出现未经公告的单位开展行政执法的情况。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强化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执法。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保障程序公正。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符合法定方式、步骤和时限。依法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享有陈述、申辩、申请回避、申请听证、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等权利。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行为。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处理违法行为的手段和措施适当适度,避免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杜绝执法的随意性。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情况及时调整、梳理行政执法依据、职责和权限,保证执法依据合法有效。

具体行政行为实体合法。建立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对执法依据有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条款进行梳理,科学合理地进行细化、量化,并将细化、量化的行政裁量标准予以公布,完善适用规则,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行政裁量细化标准切实运用到执法活动中。行政执法依据适用正确,认定事实准确,证据充分,证据材料的收集和采用合法、规范;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合法,行政裁量权运用适当,符合细化、量化标准。建立统一的案卷评查制度。开展年度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建立执法案卷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文书规范,行政执法案卷立卷归档材料齐全。

五、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机制

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执行有效。创新行政层级监督、内部监督机制和方式,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内部的有效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作出重大具体行政行为按规定报送备案,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及时报送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统计分析情况。

配合专门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实施监督,自觉履行监督决定。社会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利,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高度重视舆论监督,主动配合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落实,并取得实效。落实行政执法过错或者错案责任追究制,对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责任追究。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梳理行政执法依据,编制行政执法职权目录,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职权流程图,向社会公布。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依法在规定时限内予以答复,并做好相应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事项、条件、要求、期限、过程、结果和收费事项、依据、标准等,一次性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利服务。

六、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化解行政争议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积极主动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纠纷的调解工作。我局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复议工作机构健全,办案力量和基本条件与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行政复议渠道畅通、便民,依法及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没有发生无正当理由不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行为。

建立健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调解有效结合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衔接机制。无拒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复议决定的问题。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积极应诉,按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相关材料。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处理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并做好答复工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