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东莞经济报告(优秀5篇)

时间:2023-09-24 18:38:06 作者:LZ文人 最新东莞经济报告(优秀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东莞经济报告篇一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

上海市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11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年度“六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后续效应,全力以赴抓发展、抓改革、抓民生,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上海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1.9

万亿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增长

8.5%

8.4%

8.3%

8.2%

,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为平稳的一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3429.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4%

,其中第三产业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

76.8%

第三产业领先工业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1.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9.5%

,快于工业

2

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

57.9%

,比上年提高

0.6

20%

15%

10%

左右。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减轻,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服务业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上海获准在全国率先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国家和本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进展顺利。

高新技术产业领先传统工业增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

11.5%

,增速明显快于全市工业。研究制定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整合扩大“转方式、调结构”财政专项资金,组建并运作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实施智能电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一批重点专项,启动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成套设备、汽车制造等行业稳定增长,重化工业结构优化,一般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

消费领先投资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677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3%

430

万台,实现销售收入

158

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

506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0.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及保障房投资快速增长,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下降。

(二)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城市服务功能深化拓展

2011

年度“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

-

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最新排名,上海分列全球第五、第六位,金融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7.3

亿吨和

3174

万标准箱,继续保持国际领先,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

41.1%

,比上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上海机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

7456

万人次和

356

万吨,枢纽航线网络日益优化。同时,邮轮经济加快发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港,国内首家外商独资邮轮船务公司落户。

20

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超过

3000

18.6%

18.6%

23.5%

23.3%

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开展。制定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拓展,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和监管服务进一步加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试验区三年试点任务基本完成。电子政务、金融服务等领域云计算示范项目启动,物联网应用进一步扩展。

(三)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2.9%

,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9160

件,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390

371

项。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明显,药明康德、复星医药等

8

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振华重工、光明乳业、电气电站

3

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

43

家。

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加大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本市创投引导基金两批

18

家合作基金完成募资协议或签约,与国家联合组建的

5

6

家银行的

23

2

5

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创新工场上海基地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落户。

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雏鹰归巢计划,首批

160

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上海“千人计划”。发布金融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完善人才直接落户政策,人才类居住证申办条件进一步放宽。建立特殊人才直接落户和申办人才类居住证推荐评估机制。对参与“首席技师千人计划”工作的企业给予资助。

22

家单位经评审成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和供应,着力解决引进人才的居住问题。

(四)着力推进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明确主要用能领域年度节能目标。进一步完善节能长效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和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加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力度,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3

号机组脱硫工程、吴泾第二电厂

1

2.9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

337

天。

64

亿元

/

平方公里左右。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为

68

立方米左右,比上年下降

9.3%

。组织开展“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活动,在

1080

个居住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全市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上年减少

5%

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7.6%

(五)统筹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111

公里,完成

118

个村庄改造和

4

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22

万吨,比上年增长

3%

。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成运行,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有序推进,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大。

13

20%

。张江高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紫竹科学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加快推进。中航商飞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装备产业基地,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24.3%

316

项。

(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1/4

以上,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半壁江山。

76

项、告知承诺

25

项。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公开了

64

家市级部门预算、

61

家市级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和

53

34.7%

。出台本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新

36

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50.1%

。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方案,制定发布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推进市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分别达到

201

亿和

12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1.3%

13.3%

,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服务业实到外资比重超过

80%

。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设外资功能性机构

90

家,累计达到

927

家。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对外直接投资

26.6

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

123.5

亿美元,增长

22.2%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5.2%

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年新开工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

1700

万平方米左右,供应

1240

1.1

万户,累计达到

8.6

万户。加快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区(县)公共租赁住房专业运营管理机构,首批市筹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启动申请供应。启动建设限价商品房和“先租后售”保障住房试点,加快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旧区改造和各类旧住房综合改造。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稳步推进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全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430

13.8%

。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新增养老床位

5030

张,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

23

家,新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

46

个,建设改造标准化老年活动室

300

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

26.2

万人。

促进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新增就业岗位

64.2

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

13

万个,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超过

1.7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七年控制在

4.5%

以内。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全面完成,累计扶持成功创业

4

万人左右,带动就业超过

20

47

万人。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全面推进。

(八)加强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公布实施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进入实质启动阶段。通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措施,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康城市建设有力推进。积极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加快建设上海国际医学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

16

家区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立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文化产权交易所、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一批文化类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础服务项目实现免费开放,文化广场、巴金故居、钱学森图书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相继竣工。

985

工程”三期和

21

29

所品牌学校及

12

个优质教育中介机构全面托管

46

所农村义务教育相对薄弱学校。新增

40

14

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上海代表团在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包揽金牌、奖牌、总分三个第一。

(九)着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城市管理进一步改进。围绕安全为先,进一步健全城市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专项整治,加强安全培训,着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有序。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成立市政市容管理联席会议和交通协调保障联席会议,分步实施世博临时规章长效转化工作,继续增加城市维护管理资金投入。深入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推进郊区县网格化管理覆盖拓展。

5

条线路

70

161.8

公里,年内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305

条,推出专门为居住区服务方便、灵活、廉价的穿梭巴士线路

42

条,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

1668

万人次,日均公交优惠换乘和老年人免费乘车分别超过

248

57

万人次。

50

个居委会自治家园和

50

247

个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进行了评估。信访核查终结制度建设取得成效,一批信访突出矛盾得到化解。

2011

2011

2%

左右,与年初增长

20%

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高技术产业总体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龙头企业,附加值仍需提升;现代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投资需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仍需培育壮大。三是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

2011

年国家和本市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较高,特别是食品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给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货币投放拉动、国际输入性因素导动、成本上升推动和自然灾害因素扰动等共同作用下,物价涨幅在今后一段时期总体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四是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虽然居民收入总水平持续提高,但与群众的期盼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调节收入分配的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风险处于频发高发期,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还不够完善,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危险的整治措施落实还不够到位。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仍需加强,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需继续提高。面对社会加速转型、社会结构快速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凸显。为此,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以解决。

二、

2012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2012

2012

19

号文和服务业税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和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规划建设重点功能园区和郊区新城等发展机遇,将为全市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此,

2012

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九届市委十七次全会的部署,牢牢抓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稳定增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更加注重城市安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在安排

2012

2012

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

8%

8%

2012

年上海经济增长难度将明显增大,实现

8%

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综合平衡,建议

2012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体系分为结构效益、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社会民生、节能环保五大类。现对主要目标建议如下:

(一)关于结构效益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8%

8%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0%

以上,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进一步改善。

1

、着力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

依托黄浦江两岸开发、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装备区、上海化工区等功能园区和郊区新城规划建设,大力加强高端招商引资,抓紧引进和集聚一批总部型、创新型、专业型功能性重大项目。落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细则,改进工业用地“招拍挂”程序,确保列入“十二五”规划和符合转型发展导向的重大项目及时落地、按时开工。充分发挥本市“转方式、调结构”专项资金带动作用,用好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筹集资金,积极拓展项目融资渠道。抓住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契机,研究制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创新消费产品,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商业结构调整和流通网络建设,吸引集聚国内外著名商业集团和消费品牌,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社区商业中心、品牌折扣店、网络购物、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支持和规范第三方支付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

2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国家部署,平稳推进交通运输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加强对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和集聚,促进服务业分工协作和做精做强。深化国家和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市场准入、规划、土地、财税、行业管理、标准化等领域争取政策先试,推动各类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化产能。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高技术服务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医药等国家基地,积极争取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高技术服务业等专项支持,抓紧实施民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半导体照明等市级专项。全面实施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充分发挥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作用,多渠道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支持汽车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钢铁产业提升能级,加快化工行业布局调整,推进都市产业提升发展。

3

、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36

条”政策和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聚焦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实际困难,大力拓展融资渠道、降低税费负担、开拓市场空间,着力消除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制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延伸至乡镇街道和主要园区。积极开展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培训,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关于服务功能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四个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

20%

左右,航运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快于全市服务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15%

左右,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1

、加快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是一个整体,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共同构成经济中心。要以经济中心为基础,金融中心为核心,航运中心为保障,贸易中心为条件,协同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着力提高上海对全球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和全球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构建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抓紧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环境和管理方式,着力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兄弟省市、港澳台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物流、人流等集聚和交换,着力提升上海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

2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etf

)、白银期货等产品上市,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实施,推动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等创新试点。推动上海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成立,优化金融法制环境。

3

、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聚焦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调整完善营业税免征政策,启动启运港退税试点,探索中资船舶登记制度改革,简化跨关区保税物流操作流程。推进洋山保税港区扩区。深化期货保税交割、单机单船融资租赁试点,开展人民币离岸船舶融资,支持全国班轮运价备案中心和中国船员评估中心建设,发展运价指数衍生品和船舶交易市场,着力打造航运服务产业链。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江海直达”,提高集装箱水水中转、国际中转比例。积极拓展航空服务延伸功能,深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空铁”旅客联售、联运和换乘服务,完善浦东机场客货枢纽航线网络,提高航空客货转运能力。完善邮轮通关环境和母港服务功能配套,大力发展邮轮经济。

4

、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贸易促进机构、行业组织等贸易主体,完善贸易市场体系,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深化国际贸易结算外汇管理改革,继续做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深化报检报关“一单两报”试点,完善“一门式”口岸通关服务,切实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围绕提升贸易服务功能,加快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建设,继续推进海外营销促进中心、国际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贸易交易中心等重大贸易平台建设。放大外高桥保税区效应,推动“三港三区”联动发展。

5

、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大力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文艺新品、优品、精品创作,全面提高上海文化原创力。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6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600

万户,实际光纤上网用户总量突破

200

万户,无线局域网热点总数超过

1.7

万处,家庭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带宽提高到

8m

。逐年降低宽带上网资费水平,努力建设全国资费水平最低的城市之一。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支持融合性业务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实施数字教育工程、卫生信息化工程等项目,推广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推进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社区数字惠民工程等示范应用工程,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关于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3%

左右,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

450

件左右;创新创业型人才环境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

27%

左右;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1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部市合作,合力推进中科院浦东科技园、国家蛋白质科研设施、清洁煤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无线移动宽带网、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专项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以张江扩区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全面落实股权激励、财税政策等改革试点,完善张江管理体制,提升张江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着力提升区域科技金融功能。推进实施区县“创新热点”计划,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科技与产业集群。继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任务,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共有技术研发机制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构成的科技企业孵化服务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2

、抓紧集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实施国家和本市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启动外国专家“千人计划”。出台支持高层次海外人才创业的综合政策,落实首席技师“千人计划”的资助政策,大力推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全面、公平的人才评价体系和选拔任用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人才股权期权激励。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探索建立国际人才市场,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稳步扩大公共租赁住房、单位租赁住房建设和供应,在校区和园区规划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深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探索积分管理办法,对各类人才采取更为柔性、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提供更多获取人才居住证或户籍的通道。

3

、攻坚突破转型发展体制瓶颈

s5

沪嘉高速公路为城市快速路并停止收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操作,完善行政执法协调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告听证制度,实行重大决策草案社会公布和后评估制度。

4

、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聚焦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出口信贷、即远期结售汇等作用,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积极鼓励自主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口岸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进口专业贸易平台和国别商品中心,鼓励进口能源资源、先进产品和先进技术,增强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集散功能。加大对企业“走出去”支持力度,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高端跨国并购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加快建设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区域合作。继续加大对新疆、西藏、青海、云南、三峡库区等地区的对口支援力度,切实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交流合作。

(四)关于社会民生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建议目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

以内,新增就业岗位

50

万个以上,其中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

10

1100

万平方米左右,供应

770

万平方米左右,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住房困难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改革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1

、着力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严格落实“菜篮子”、“菜园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快推进主副食品市外生产储备基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切实保障市场供应。继续推进产销对接、农商对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将社区菜场回归公益性,着力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充分发挥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主副食品价格稳定基金对调控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依法严厉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违规行为,正确引导社会预期。落实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审慎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理顺物业服务价格机制,开展水价成本信息公开试点。

2

、深化完善就业分配保障制度

50

万个以上。启动新一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全年扶持成功创业

1

万人。落实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政策,加强对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动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转制,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广大市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统筹。

3

、加强“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放宽共有产权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准入标准,加快受理审核和供应进度,加强售后管理。面向常住人口,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的统筹建设、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限价商品房和先租后售保障住房试点。继续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大力推进旧区改造,确保动迁安置房供应,为一直住在旧区里期盼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尽可能提供好的房源。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提高配套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加强旧住房安全检查和房屋修缮工作。同时,继续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

、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郊区新建的

4

40

5000

张,为

27

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5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

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力做好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和改进城市常态化管理,强化对建成项目的运行维护和后续管理,确保城市平稳有序运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大型居住社区探索镇管社区等管理模式。在城郊结合部快速城市化地区,根据实有人口规模配置充实治安管理、城市管理等力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社区“三个中心”服务水平,做好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完善公益创投和招投标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加强实有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实施户籍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登记办法,扩大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和管理试点。建立社会矛盾综合协调化解的长效机制,深化实施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社会风险稳定评估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依法依规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继续推进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对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排查整治。

6

、加快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

100

万吨、播种蔬菜

3.3

万公顷。完成

100

个村庄、

4

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推进

300

10

万个,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农民宅基地置换等制度,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五)关于节能环保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3%

左右,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1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600

项。

2

、扎实推进污染减排

pm2.5

1000

公顷,其中公共绿地

500

公顷。

3

、着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围绕集约节约用地,研究完善供地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机制,加快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加大闲置土地分类处置力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共性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再生资源、电子废弃物、工业产品再制造等一批资源再生利用与能源替代工程。完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范围。

三、

2012

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2012

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要在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先保障续建项目的同时,抓紧启动实施并积极储备一批既有现实需求又符合本市转型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2012

年重大项目建设,将着力突出“五个推动”:一是以加快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紧推进民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聚焦金融、航运、会展、旅游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二是以加快功能性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软实力提升。加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力度,促进科技研发水平实现新跨越,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求的综合性文化展示、传播平台建设,全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三是以加快社会民生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紧密围绕居民“三最”问题,持续加大教育、卫生、养老、住房等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有重点地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四是以加快郊区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把郊区农村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大郊区新城和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全面提高郊区农村现代化水平。五是以扩大民间投资推动全社会投资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好本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全市产业、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投资,通过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活力,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增长。

2012

年重大建设项目共安排正式项目

95

项,预备项目

55

项;其中年内计划新开工

27

项,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

11

项。具体安排如下: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大项目建设

1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arj-21

支线飞机批生产能力建设、国药集团奉贤生物产业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

909

工程升级改造、映瑞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建

led

产业化等项目。

2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

26

万吨丙烯腈扩产等项目;继续推进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第一阶段)、光明乳业日产

2000

吨乳制品生产线技术改造等项目;基本建成上海汽车临港产业基地自主品牌新产品技术改造项目。

3

、推进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设施建设

深化“部市合作”、“院地合作”,深入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张江高科技园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等项目,基本建成宏观量子现象与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平台和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平台等项目。同时,积极推进紫竹新兴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4

、推进现代服务业重大载体建设

a

b

iaas

服务平台项目。

(二)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重大项目建设

1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前瞻领先、功能鲜明、世界水平的文化设施建设,搭建好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新开工建设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项目,并于年内基本建成;继续推进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交响乐团迁建、上海京剧院迁建等项目。同时,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迁建工程、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世博会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2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着力发展支柱性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培育市场、优化布局、促进融合,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能级。积极推进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面向“三网融合”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期、三期,以及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等项目。

(三)持续推进社会民生重大项目建设

1

、继续推进高校内涵建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建设一批高校实训实验基地,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新开工建设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和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项目,继续推进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二期工程、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建造项目、中欧工商学院三期工程等项目。

2

、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1

家市级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项目、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山医院肿瘤及心血管病综合楼等项目建设。

3

、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把住房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居住品质。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第二轮大型居住社区外围市政配套项目。

(四)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重大项目建设

1

、完善安全高效多元的能源设施体系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项目、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临港燃气电厂一期工程。

2

、加强生态环境设施建设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让各类资源发挥更高效用。新开工建设长兴岛水系整治工程一期、重点河道和泵闸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继续推进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中心城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竹园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青草沙水源地南汇支线工程、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二期工程。

(五)有重点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

1

、增强城市对外交通辐射能力

进一步完善上海与长三角及全国交通网络对接体系和内河集疏运体系,继续推进

s6

高速公路、

s26

公路东延伸和杭申线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强化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港地位,积极做好浦东机场第四、第五跑道和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2

、稳步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13

号线二期工程,继续推进

11

号线北段二期、

12

号线、

13

号线一期、

16

号线等轨道交通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

5

号线延伸、迪士尼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3

、继续提升市域交通设施功能

进一步完善市域道路网络,推进郊区干道、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和越江通道建设,优化地区交通枢纽设施,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新开工建设嘉闵高架南延伸和北延伸工程等项目,继续推进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长江西路越江、中环线浦东段等项目。

(六)全力推进郊区新城和新农村重大项目建设

贯彻实施加快郊区新城建设若干意见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夯实郊区农村发展基础。新开工建设上海横沙渔港核心功能区建设项目、长兴岛重点区域滩涂促淤圈围工程和崇明东滩基础设施开发项目,继续推进郊区供水集约化工程、区与区连接道路和郊区三级医院建设项目,基本建成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综合交易区建设项目。

东莞经济报告篇二

1、坚定信心,确保完成全年任务。以“稳增长、防风险”为总抓手,围绕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统筹任务分解,强化责任落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扩投增效,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积极培育重点工业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推动企业入园,发挥园区经济效益。

3、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以“产业项目建设年”为契机,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发展,推动现有重大项目有序建设,做好新开工项目建设督导,强化未来项目谋划储备。聚焦项目谋划、引进、落地、建设四大关键环节,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进度,让投资拉动增长落到实处。

4、多措并举,有效促进消费升级。把促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完善就业保障机制,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整合旅游资源,不断升级文旅产业,提升内循环,努力拉动三产消费。

5、以人为本,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严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持续办好民生实事,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住房、社保、养老、生态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力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东莞经济报告篇三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全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

经济

社会

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9亿元,完成计划的106%,同比增长12.4%。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主要特点是: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7亿元,同比增长13.3%。农业生产上新台阶,全市共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近1.5亿元,平均每亩补贴金额近50元,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8万亩,首次突破300万亩大关,同比增长3.4%;粮食总产量突破64万吨,亩产达232公斤,总产与单产分别增长10.2%和4.8%。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7.4%;基地面积200万亩,同比增长17.6%。发展订单农业面积50万亩。木材生产完成136.5万立方米,完成计划的97.8%。木材平均售价每立方米达到772元,同比提高24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11.3%。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5.9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仍是工业增长拉动的主体。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同比增长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5%。非公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好于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非公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9%;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8%。全市1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8种产品呈增长势态:家具(78.5%)、中成药(5.6%)、发电量(10.6%)、钢材(6.5%)、钢(13.2%)、混合饲料(13.6%)、人造板(9.3%)、生铁(4.9%);下降的有2种:水泥(-15.2%)、啤酒(-32.1%)。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13.1%。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行业活力增强,特别是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市被评为“中国2008年度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实现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25.7%;接待旅游人数337万,同比增长12.1%。汤旺河区被国家环保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成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7亿元,同比增长19.2%,贷款余额77亿元,同比增长4.8%。全市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31.2亿元,同比增长12.5%。

投资、消费、外贸增长较快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3亿元,完成计划的111%,同比增长38.2%。全市开工项目479项,其中:投资规模超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0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桃山小城山风电项目,58台风机已全部并网发电;金山屯老白山风电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9亿元;新青老白山风电场已完成项目核准、设备招投标等工作,投资1.2亿元;西钢技术改造180平方米烧结机、1080立方米高炉工程完成投资3亿元;西山水库工程实现了拦河坝截流,溢洪道、引水隧洞、电站及附属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完成投资1.2亿元;林都机场项目飞行区7月份开工,航站区9月份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市中心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基础工程开工建设,铺设污水管网8.2公里;公路开工建设总里程1116公里,完成投资9.2亿元,其中:通村公路开工建设总里程917.4公里,完成投资4.1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4亿元,完成计划的107%,同比增长21.3%。对外贸易努力克服国内外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实现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完成计划的136%,同比增长63.4%。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51.2亿元,同比增长40%;实际利用外资1497万美元,同比增长27.3%。对俄合作不断升级,全年在俄采伐木材9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4%,对俄劳务输出5000人。

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全市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3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8.4亿元,同比增长14.6%,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1亿元,同比增长16.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5.6点,同比提高了21.7个百分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能源利用技术,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5%,化学耗氧量减排412吨,二氧化硫减排1760吨,完成了预期节能减排任务。

生态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

。修订完善了《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进一步落实“严管林”方针,深入开展了红松保护行动,对林蛙、蓝莓果等野生动植物实行了重点保护,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网络初步形成。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效应得到充分显现。试点承包林地中实现造林8670公顷,发展林下经济1710户,造林成活率均达98%以上。大力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加快了更新方式和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林管局更新造林5.5万亩,完成计划的101.8%。经济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市被国家批准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将连续4年享受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绿色能源、特色种养与加工、冶金及矿产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接替产业不断壮大,增加值实现126.2亿元,同比增长13.9%。

民生继续改善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724元,同比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371元,同比增长14.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步回落,全年控制在5%以下。就业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城镇就业和再就业5.2万人,新增就业4.4万人,完成了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上争取资金1.8亿元,14.2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并提高了补助标准。妥善解决了政企合一区(局)和林业事业单位地方大集体一次性安置、森工企业医疗保险补助、企业历史拖欠工资补助、企业拖欠项目内养老金等10大历史遗留问题。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54.8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供水管线722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31.9万平方米,新增绿地90.3公顷。全面落实了教育减免政策,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林场所、乡镇、村屯医务室和城镇惠民医院全面建立,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治安情况总体良好。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是在改革开放多年来各项工作基础上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由于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市外贸进出口、工农业生产、财政收入等方面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在继续扩大。同时我市经济总量小,接续替代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经济运行中公共财力较弱,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问题还没能解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难度增大。因此,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困难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更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抢抓机遇,争取更大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按照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的安排部署,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统筹考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与全省计划和市“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建议2009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安排如下:

经济发展综合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2%;全市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增长11.2%。

农业发展指标

:农业增加值增长6%;粮食总产量达到68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发展到283万亩,粮食优质品种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户,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落实240万亩;畜牧业增加值增长5%,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2%、2%和5%。

工业发展指标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7%;亏损企业个数和亏损额得到有效控制。

林业发展指标

:林管局更新造林5.5万亩;木材生产计划135.8万立方米;全市林产工业产值38.8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家具产值9.8亿元,同比增长3%;人造板产值7.6亿元,与2008年持平;小木制品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7%。

贸易发展指标

:进出口总额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

节能减排指标

: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污染减排目标化学耗氧量控制在2.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1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0%;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20%。

民生发展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不低于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78‰以内。

为确保顺利实现全年目标,必须突出抓好九项重点工作。

(一)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及重点县区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及时、准确性的分析预测,为科学决策,指导工作,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依据。同时,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二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扎实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扶持行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实施浩水公司整体改制、整合重组工作,推进西钢集团、龙乡板业、兴安新能源、金林矿业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做大做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发展优质粮食生产,重点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玉米、大豆、水稻专用品种的推广普及上下功夫,努力增加抗灾品种、高产和优质品种种植面积。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加工型龙头和销售型龙头企业,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产业群体,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和森工多种经营产业素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切实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我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利机遇,加大对上政策争取力度,促进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一是森林生态旅游业。抓住汤旺河国家公园建设的机遇和林都机场通航的契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和要素,在巩固夏季旅游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市森林、冰雪、河流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秋冬季旅游产品,带动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绿色能源业。以发展风电为重点,按照科学合理开发,综合高效利用的原则,加快建设新青老白山、带岭东山等风电项目和兴安湖水库、汤旺河干流梯级开发等水电项目。同时积极开发生物质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使我市“绿色能源之乡”初具规模。三是特色种养与加工业。以打造“小兴安岭大森林”和“林都北药”知名品牌为重点,大力推行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伊春市森林产品大市场,有效开拓国内市场,逐步扩大伊春特色种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是冶金化工及矿产开发业。全力推进西钢技术改造项目,抓好浩水日产5000吨生产线扩容改造、浩化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建设。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对矿业企业进行整合,解决矿业企业“多、小、散”等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的矿产开发企业,加大铁、铅、铜、钼等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力度,提高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五是木材精深加工业。积极应对产品订单减少和停止主伐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全面整合现有企业为重点,逐步关停以拼资源换发展的企业,推进家具、人造板、小木制品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充分利用俄罗斯木材资源,在做大规模、精深加工、创知名品牌上下功夫。

(四)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强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谋划大项目。紧紧围绕国家扩大内需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筛选项目,有的放矢地超前谋划大项目,增加项目储备,为争取国家投资奠定基础。二是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伊春市扩大内需重点项目计划》的落实,全力做好安居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等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的86个大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程,达到对上争取和招商引资的深度。特别要抓好汤嘉铁路、华能热电联产两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三是实施“四大”工程,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等“四大工程”,推进16个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推进林都机场、兴安湖水库、中心城防洪工程、伊绥高速公路伊春段等6个项目建设。林都机场建设,加快飞行区、航站区建设,争取9月份通航;兴安湖水库,主要进行堆石坝、溢洪道、引水隧洞建设,争取三季度水库蓄水,水电站年底前试运行。同时,做好续建供水工程项目的对上争取投资工作,争取实现向市区近期供水18万吨、远期供水30万吨的目标。民生改善工程,重点推进棚户区改造、“百湖工程”2个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改造棚户区75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快中心区棚户区改造步伐;“百湖工程”项目,新建朗乡龙乡湖、南岔柳树河、上甘岭红山水库。结构调整工程,重点推进西钢技术改造、浩良河水泥有限公司扩建、西林区8万吨铅冶炼、风力发电、惠家贝乳制品加工及伊春市奶牛繁育基地等5个项目建设。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推进食用菌生产加工、美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3个项目建设。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的研究,了解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等信息,做好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衔接汇报工作,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密切银企关系,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贷款支持。

(五)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继续抓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紧密跟踪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的进展情况,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局),强化节能减排执法检查和目标责任考核,严格奖惩,做好2009年省政府对我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各项节能减排任务。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朗乡国家林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进一步延伸“四区三链”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完善对重点企业在能源使用、消耗、统计、监测等方面的管理。

(六)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预算平稳运行

一是继续推进财源建设。以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努力培育壮大新兴和支柱财源。二是加大财税征管力度。抓好税收征管入库工作,加强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的征管工作,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三是积极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发挥财政贷款担保公司的职能作用,为企业增加贷款担保额度,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加强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确保专款专用。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名片效应”,引导项目建设单位及相关企业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项目的成功率和履约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围绕矿产资源、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山特产品、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等优势特色领域和符合国家扩大内需重点支持方向的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积极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努力稳定现有出口,积极扩大外贸进口,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平稳发展。三是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借助口岸大通道推进对俄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农业、旅游及矿产开发的合作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八)营造宽松环境,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一是积极向民营企业推介项目,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二是进一步加大企业融资力度,培育壮大经济主体,促进非国有经济质量提高。积极帮助企业提高信用等级,协调金融机构对重点骨干企业和信用等级好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争取国家和省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对重点骨干企业新上项目的资金扶持和产业集聚区内符合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资金支持。三是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在抓大活小扶弱中提高整体效应。继续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推进,计划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25户,同时积极培育一批小企业,促进非国有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九)着力改善民生,推进林区和谐社会建设

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扶贫解困等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的收入水平。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和有效监管,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市场消费,促进市场繁荣稳定。加快林区棚户区改造,安排落实各区(局)2009年棚户区改造计划,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对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工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我市棚户区改造提供保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三供两治”项目建设,继续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各位代表,做好2009年的计划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等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东莞经济报告篇四

执行

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13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是“十二五”关键之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依法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下,深入实施“三大工程”、“五大战略”,凝神聚力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任务目标。预计实现生产总值56.5亿元,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21.4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9:32.2:37.9。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19亿元,增长43.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23亿元,增长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4223元,比上年增加1855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886元,比上年增加1290元,增长15%。万元gdp综合能耗预计为0.887吨标煤,下降3.56%。

(一)三次产业同步提升,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4.2亿元,增长12.5%。农业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3亿斤。水稻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化粮田面积发展到2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节水增粮、江河治理、千亿斤粮食产能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新增改善水田灌溉面积1.5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特色产业加速发展,肉鸡养殖能力达到1000万只,食用菌栽培总量达到1.5亿袋,北药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方正银鲫养殖水面扩大到2万亩;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涉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5家,入社农民达到3600人。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1.5亿元,增长23%,占gdp比重为20.4%,上升1.4个百分点。规上企业规模扩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总数达到4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6.9亿元,增长30%。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发展,中粮稻米、北大荒食品等相继竣工投产。新能源产业建设已见成效,胡铁岭、高楞风电场发电1.97亿度。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降低4.5%。开发区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全年区内工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2.4亿元,增长96.3%。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增长10%;直接旅游收入7600万元,增长10%。城乡商贸物流体系不断健全,得莫利地下商业街建成营业,67家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全面完成,城乡消费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4.9亿元,增长15%。金融保险业稳健运行,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4亿元,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9亿元;金融机构社会信用投放总额达到29亿元,比年初增长7%。

(二)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2亿元,增长35%。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10个,预计完成投资18.18亿元,其中,5个省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69亿元,5个市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1.49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签约项目92个,协议引资额160亿元;新开工项目51个,计划总投资65.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4.56亿元。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开发区及天门、德善、松南、大罗密产业园新增面积62公顷,落地项目26个,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

(三)整县城镇化全面铺开,城乡建设跨越发展

主城区改造成效显著。13个片区45万平方米标准化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城乡建设统筹发展。15个集镇、社区25万平方米农民新居主体完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累计投入资金7.1亿元,启动实施城乡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1个,完成集镇和社区配套建设项目71个,投资额度、建设速度为历年之最。

(四)民生民利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和谐稳定。

10件惠民实事全面落实。城镇低保户救助标准由每月301元提高到376元,农村低保户救助标准由每年1718元提高到2181元。落实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支出医疗资金131万元,医疗救助1700余人次。配建廉租房11套550平方米,经适房47套2820平方米。发放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1800余户,发放标准由每户1080元提高到每户1800元。城镇新增就业43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城镇劳务输出69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50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5‰。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3年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实现了预期目标,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工业化水平还不高、财源基础相对薄弱。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农业比重偏低,传统产业仍占主导,新兴产业刚刚起步,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仍然存在。四是物价高位运行,农资和农副产品及食品类价格涨幅过高,农民生产性支出加重。我们将高度重视,在发展和改革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计划安排

工作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全省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全市巴木通方依一体化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紧紧围绕现代中等城市建设目标,全面实施“三大工程”、“五大战略”,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

——工业增加值增长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

——全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项目园区建设,激活经济增长潜力

完善项目生成推进机制,围绕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升级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超前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并强化项目建设监管,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力争全年储备项目200个以上,招商引进项目25个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3个以上,超十亿元项目1个以上。结合“一区多园”发展框架,科学谋划产业项目布局,实现互补发展格局;积极引进总部经济和商贸流通企业,大力扶持现有企业达产达效,增强园区带动发展能力;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完善园区管理机制,力促园区提档升级。强化与江南大学、哈工大等著名科技院所对接合作,实现科技就地研发、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就地集聚目标。强力推进银企深度合作,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筑牢社会发展基础

积极落实《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松花江干流沿岸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竞争等能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大力推进“一带三区五园”40万亩水稻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探索水稻高新技术生产模式,加快建设空天地一体化农情综合监测平台;新建德善乡梨树、得莫利镇伊汉通2处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稳步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和县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建设工作,强力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增强农业集约化生产能力。继续扩大肉鸡规模化养殖和食用菌栽培、北药种植面积,加快黄泥河方正银鲫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叫响特色农业品牌。大力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加工利用技术,实现多级升值,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全力推进旅游业开发建设、提档升级,全面完成方正湖公园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得莫利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建设,结合地域独有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业,进一步提升方正旅游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重点抓好城乡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商服和物流项目,加快华电、方通等物流园建设,推动名盛商城、运华国际农贸城等投入运营,积极培育重大商贸项目、引进知名连锁企业,努力打造城市大型商贸综合体。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大力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断完善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增强金融服务发展能力。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业,扶持发展保险、咨询、会计、法律等新兴服务业,有力支撑区域发展。

(四)全力推进整县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七城同建”标准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主城区开发,继续推进房屋征收改造,加快标准化住宅小区建设;重点抓好整县城镇化集镇社区建设,同步跟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和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成老哈同方正段、滨江大道二期、毓秀街等道路和4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全力支持哈佳铁路工程;新建通透式街景公园2处,新增开放式停车泊位600个;实施输变电线路和通信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健全养老、家政、物业等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加大生态文明保护力度,完成退耕还草还湿和造林绿化任务,狠抓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提升环境质量,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五)强化民生保障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大民生事业投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县百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松南一体化学校等建设,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进程。新建乡镇卫生院2所,同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医疗、养老等保险扩面提标,健全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强化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机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加大推进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按时按量交付。完善社会、安全、应急等管理体系,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精神文明素质,建设奉献友爱、互助团结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东莞经济报告篇五

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草案)的报告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7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建设目标,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新型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型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县人大十五届二次会议批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9.4亿元,完成计划的105%,增长12.1%(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34.2%;第三产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比重由38.6:17.3:44.1调整为36.6:21.6:41.8。

——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85亿元,完成计划的101.8%,增长2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亿元,增长2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亿元,完成计划的107%,增长33.3%。

——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016万元,完成预算的104.07%,增长15.0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08万元,完成预算的110.62%,增长22.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39亿元,完成计划的102.8%,增长16.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15亿元,完成计划的106%,增长7.8%。

——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92亿公斤,完成计划的121.5%,增长2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完成计划的105.9%,增长14.4%。

——农民人均纯收入4818元,完成计划的113.8%,增长2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生态型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战胜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实现3.92亿公斤,增加7000万公斤。绿色农业成效明显,绿色水稻发展到40万亩,认证有机水稻4.8万亩,分别增长14.3%和220%。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落实订单水稻40万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9%。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3个,参与农户5000户。以食用菌、北药为主的特色经济快速发展,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到2300万袋,北药种植面积8000亩,分别增长35%和60%。畜牧业稳步发展,牛、羊、猪、禽存栏分别达到1.59万头、1.05万只、3.7万头和85.53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0627吨,蛋类总产量达到5109吨,牧业产值实现2.24亿元,增长4.5%。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1200人,实现劳务收入4986万元。完成方正湖除险加固等12项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扎实推进生态型新农村建设,完成投资2320万元,硬化试点村道路20.7公里,改水9个屯、入户2080户,有线电视、文体设施建设等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发展加快,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提升。

实施园区牵动、项目带动,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园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完成投资1339万元,征用土地5万平方米,硬化道路702延长米,铺设排水管线2.3公里,园区承载项目能力增强。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区内企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方通兴隆木业投资3400万元的3亿支成品铅笔扩产改造项目和投资1300万元的龙孚冷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积极扶持天赢木业实现正常生产,仁和塑编实现产值3500万元,上缴税金200万元。区内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00万元,增长5.7%,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传统产业快速发展。铅笔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年生产铅笔12.97亿支,完成计划的136.5%。稻米、医药、食品等产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新增外贸出口企业6户,实现出口创汇609万美元,增长20%。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引进汶莱凯笙有限公司投资7400万元成功并购高新纸业股权,当年完成投资1.5亿元进行复产改造,当年实现试生产。投资10亿元的风力发电项目、投资12亿元的高新技术硅材料工业园项目正式签约,投资3亿元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签订框架协议。积极协调大庆石油管理局,石油勘探开发项目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三)以旅游业为牵动,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突出生态品牌,完善景区景点内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吸引力增强。全年接待游客2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0万元。消费需求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完成1.51亿元,增长21.2%;零售业完成6.29亿元,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34亿元,增长21.8%;其他完成0.25亿元,增长15.1%。居民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侧重于投资性理财,储蓄向基金、股市分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第三产业拉动全县生产总值增长4.1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35亿元,增长38%。年初确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县级财政投资2680万元,完成亮珠河街、农林路新区段和10条巷路硬化,新增硬化面积4.8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率达77.35%。城镇地下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夕阳红公园二期工程及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房地产开发建设迈出新步伐,开发项目12项,面积12.26万平方米,投资额1.24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鸡讷公路、铁通公路方正至延寿段开工建设,投资5860万元硬化通乡通村公路133.6公里,投资980万元的蚂蚁河新兴大桥建成通车。启动资金5200万元,新建农村住宅7.98万平方米。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支出能力增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76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2元,增长9.9%。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平方米,增加0.1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1.7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住房砖瓦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76.5%、64.9%和44%,分别比上年提高4.3、2.06和12个百分点。

(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其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失业保险参险人数达到3004人,新增834人,覆盖率达98%;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险人数达到15198人,新增1502人,覆盖率达98%;养老保险参险职工人数达到7792人,新增410人,覆盖率达95%。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682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65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扩大城镇就业,全年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收回一中经营管理权,完成伊汉通中学撤并,公开招聘14名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学一线,“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开展,参合农民89369人,参合率达到90.9%。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3所1600平方米,村级医疗网点覆盖率达到100%。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2.16%。文化、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

2007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预期目标,县域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但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县域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财政收入规模小,支撑发展能力弱;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业特色优势不突出,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城乡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与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期待的现实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工作推进落实机制还不够完善,受多种因素影响,同安路拓宽改造依法强迁未能如期进行,政府工作还需要改进和提高。

二、2008年计划安排

2008年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二次全会精神,以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建设为着力点,突出发展、惠农、为民工作主题,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进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型新农村和侨乡建设,努力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

——工业增加值增长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

——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0%和10.5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

——粮豆薯总产量保持上年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开发区和大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工业经济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开发煤炭、石油和石英石资源,做大方正经济开发区,谋划石油开采区,筹建高新技术硅材料工业园,规划煤化工工业园,打造食品工业园,构筑“二区三园”工业布局。壮大园区经济。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区内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开发区承载能力。扶持方通兴隆木业、仁和塑编等项目提质增效,加快龙孚冷饮二期工程建设,全力引进已签约和正在洽谈项目入区发展,尽快壮大园区规模。着力推进大项目建设。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措施,推进晟丰纸业一期年产9.5万吨浆纸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产。跟踪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加强与高楞林业局协调,完成项目区林木采伐,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力争实现并网发电。招商推进石英石深度开发,促进精深加工增值增效。加强与中煤等大企业、大集团洽谈,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发挥林木资源优势,加快铅笔基地建设,全年铅笔产量达到15亿支。积极发展稻米、食品、制药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培植财源,推动经济发展。

(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绿色精品农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突出发展绿色稻米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稻米基地规模,全县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5万亩和5.5万亩。壮大稻米龙头企业群体,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申报知名品牌,做强稻米优势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扩大食用菌和北药栽培规模,发展沿路围城瓜果、苗木、花卉、蔬菜生产,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畜牧业。采取龙头牵动、大户扶持、股份合作等形式,促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庆华肉牛养殖示范小区和县种猪繁育中心建设,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发挥侨乡优势,加强技能培训和管理服务,扩大赴日、韩劳务输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重点抓好防汛抗旱和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三)壮大生态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整合旅游资源,挖掘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开拓具有方正特色的旅游市场。加强旅游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双龙湖旅游开发、大罗密竹排漂和得莫利狩猎场建设,引资开发双凤湖和原始森林公园二期工程,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和水平,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强化宣传促销,提高方正旅游知名度。发挥同三公路、鸡讷公路、铁通公路三大国省干线交汇地缘优势,主动承接哈佳大城市物流企业,鼓励投资建设星级宾馆、大型建材批发市场,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乡村商业网点,加快物流配送、仓储、连锁专卖等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推进生态型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规划为统领,突出侨乡特色和风格,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加快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推进阳光博汇、世纪华庭、日式风情特色商业街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4条主次干路、12条巷路硬化,完成同安路拓宽改造。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供排水等配套设施。理顺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生态型新农村建设。严格执行试点村规划,突出抓好富民增收产业。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支农资金,推进道路硬化、农村改水、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加强城乡卫生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一中教育教学管理,创造条件扩建实验小学,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控制中小学生辍学,巩固“两基”成果。继续开展“秋实助学行动”,解决贫困大学生就学难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关注特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卫生事业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筹建县传染病区,建立乡镇“120”急诊急救分站,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公共文化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做好事关民生的十件实事,解决好民生问题。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切实抓好安全信访稳定工作,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