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七年级(汇总15篇)

时间:2023-12-02 23:24:30 作者:字海

优秀作文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与独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亡羊补牢读书笔记三年级

400字读书笔记《亡羊补牢》(一)。

在暑假里,我看了《伊索寓言》的故事书,里面有一篇名叫《亡羊补牢》的寓言,看完使我感受很深。

这则寓言主要说的是:从前有一个放羊的人,他家的羊圈坏了,狼从那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修一修羊圈,但是主人却没当一回事。第二天,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主人非常后悔,赶紧把羊圈修好了。从此,他的羊再也没少过。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想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会犯一些小错误,但我们常常忽视了它,不能及时地纠正过来。有时甚至认为,一些小错误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我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有一次,在做练习的时候,我做错了一道题,发现后,我没有及时改正,心想:这点小错误怕什么,以后注意一点就行了。没想到因为这,我在单元测验中吃了大亏,这种类型的题全都错了,白白扣了很多分。这时候,我感到后悔极了,如果当时我及时查明原因改正思路,这些分就不会扣了。

经过这次教训后,当我做错了每件事或者题,都要查明原因,及时改正。因为我知道: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400字读书笔记《亡羊补牢》(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这篇寓言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失去了东西才知道改正。

这篇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牧民,他家里的羊圈里养了许多只羊,可是他家的羊圈旁有一个小洞,正好能钻进去一只狼。有一天,一只狼从那个小洞钻进去,它就把一只羊给叼走了。到了第二天,牧民发现就少了一只羊也就没在意,别人劝他把那个小洞给补上。他也没有听。到了晚上,那只狼又从那个小洞钻了进去,又把一只羊给叼走了。这回牧人才听劝告,就把那个小洞给补好了。其实在以前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件事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我写字的姿势不对,老师就说,让我把自己的写字姿势改一下。我没有听老师的'劝告,过了一段时间,我的眼睛近视了,在我近视之后,我戴上了眼镜,戴眼镜的感觉很不好,所以我听了老师的劝告,改正了我写字的姿势。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眼睛又不近视了,我的感觉突然变好了。

这个是我的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要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才能改正。

亡羊补牢读书笔记三年级

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本叫《短小文言文》的书。我在里面读到了一篇叫做《亡羊补牢》的故事,故事很简单,说是羊圈因为破了,里面的羊也给狼叼走了,牧羊人发现后把破了的羊圈补了。

故事告诉人们,发生了问题,要及时作出补救。初读这个故事,觉得很有道理,可是仔细一想,便感到还有问题。在故事里,虽然牧羊人及时把羊圈补好了,但同时建好的羊圈,既然这个地方破了,也就无法保证别的地方一定固若金汤。破一处,补一处,再多的羊,也会死得光光的。所以我想,如果我是那个牧羊人,要对羊圈来一个全面的加固才好,或者干脆拆了,重新建一个更加好的、更加牢固的羊圈。想起我家对出去的那条马路,今天一个坑,明天就有工人给补上;但后天却又出现了一个更大的坑。

及时补修,应该说是件好事。但如果满足于缝缝补补,我认为是永远弄不好的。经常从电视新闻里看到这个地区发生了矿难,那个地区又发生了矿难,悲剧发生后,总会听到有些人说要去补救,这就和人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样,你头痛了,有可能是你身体的别的部位引起的,要去做全面检查,对症下药,这样才可把病完全医好。话又得说回来,能够做到亡羊补牢,还是很不错的,这也是这个成语一直从遥远的过去传到今天的原因。但是比起这个成语来,我还是更喜欢未雨绸缪,它的意思是,尽管还没有下雨,但不妨先爬上屋顶把茅草盖厚实了,把门窗加固好了。

只有事事预先想个周全了,准备工作到位了,才能避免问题出来后手忙脚乱、跌煞拌倒。

二年级《亡羊补牢》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1课时。

投影。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___,就___。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亡羊补牢四年级作文

俗话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嘿,别说,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呢!

张三是一介草民,以养羊为生,因此,他对羊圈里的山羊格外呵护。

一日,张三惊奇地发现,羊圈里少了一只羊,多了个窟窿,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豺狼所为。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愤怒,也没有悲愁,更没有想过要修补窟窿,完全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甚至还透露着一丝愉快。

大家疑惑了,平日“爱羊如命”的张三,看着山羊丢失,怎么毫不在乎?面对大家的责问,张三笑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山羊在一天天减少,豺狼见张三对它的行为视若无睹,便放肆起来。很快,山羊从十六只减到了三只,映入大家眼帘的,仍旧是“随便”的张三。

当山羊只剩下一只时,张三还在悠闲地打着电话!

羊终于被吃光了,张三兴致勃勃地领着一位穿着西装的男士,来到羊圈旁。男士仔细看了看羊圈,便拿出大把钞票,极不情愿地递给了张三。大家这才看见,男士胸前贴着“保险公司”四个大字,大家恍然大悟。,哭笑不得。

哈,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亡羊补牢”呀!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知识点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后悔没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于是,他堵上了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三年级作文:亡羊补牢看图作文

在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住着牧羊人一家。牧羊人养着十几只羊,羊又肥又大,全身雪白雪白,就像天上飘的朵朵白云。

牧羊人可喜欢这些羊了,天天把这群羊赶到大草原的深处吃草,也帮这群羊儿修建了一个美丽的羊圈。白天,羊儿们涌出圈门,奔向草原;傍晚,羊儿们回到羊圈睡觉,可舒服了。

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风吹日晒,牧羊人发现羊圈破了一个洞,他想:过两天再修吧。一位老人看见了,说:“不如现在就修吧,羊儿会跑的。”可牧羊人不听。

第二天,牧羊人发现羊儿死的死,伤的伤,少了许多,原来,昨天晚上,一只狼从大洞口跑进了羊圈,美美地饱食了一顿。牧羊人想:这群羊可是我的命根子呀!如果我早早地修好这个洞,羊就不会被狼吃了。牧羊人后悔极了,立马把羊圈修好了。从此,羊再也没有被狼吃掉过。

亡羊补牢读书笔记三年级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的一个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人第一天丢了一只羊,邻居说:”你把羊圈修好。“他却说;”羊已经丢了,堵上大洞又怎么样。“第二天,他的羊又丢了一只,他非常生气。他听从邻居劝告,就把洞赌上了。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犯了错误是再所难免得,只要能知错就改,及时纠正,那么就可以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我们也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

五年级读后感:亡羊补牢

学习上的事,我这样处理:期中考试,数学卷子写过一遍了,可是我还是没考100。是因为妈妈让我检查,我也没有仔细检查。语文也因为没有检查,没有得100。从此之后,我每次写完作业都会认真检查一遍。还做了许多练习,准备期末考100!

生活中,我也有类似的事: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根好看的新跳绳,体育课用了一次,回到家里,妈妈对我说:“赶快把跳绳放好,不然会弄丢的。”我说:“不用不用,不会丢的。”结果下一次上体育课,我把家里找遍了也没找到跳绳。自从这事以后,我会把用过的东西放好,以免弄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及时改正错误,就会不断进步。”我相信如果“三豪”能改正错误,也能考100!

二年级《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了解语言的主要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寓言,谁能说说什么叫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二、解题,引出主要内容。

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养羊人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交流讨论,记忆字形。

窟:上面是“穴宝盖”,下面是“屈”。

街:中间最后一笔是“提”。

窿:上面是“穴宝盖”,下面的“折文旁”下面有一横,不要丢掉。

3、口头组词。

四、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丢了两次羊,因为羊圈破了。)。

2、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里叼走了羊,所以羊少了一只。)。

(3)句式训练。

投影出示填空:

我今天特别高兴,原来_______。

因为小丽生病了,所以_______。

(4)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什么呢?(不听街坊的劝告。)。

指名读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

(5)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养羊人的想法不对。因为他不修羊圈,羊还会再丢。他只想到已经丢的羊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还会再丢羊。)。

同学们分析得对,养羊人没有认真分析丢羊的原因,考虑问题不全面。

(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是什么?齐读第四自然段。

“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次丢养的过程跟第一次一样。)。

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同学们,这样的道理适用于学习吗?(比如做作业,如果错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下次不再错。)。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

(2)理解句子,出示投影: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说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3)养羊人现在修羊圈晚不晚?为什么?(现在修羊圈不晚,这样以后就不会再丢养了。)。

这次,养羊人思考问题比第一次有了进步,想问题想得全面了。

(4)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修羊圈不晚?(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5)投影出示插图。

请你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因为养羊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赶快修补好了羊圈。)。

(6)养羊人这样做的结果怎样?(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再也”一词说明什么?(强调从此以后他的羊一直没有丢过。)。

五、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想一想,在丢羊、修羊圈这些事中,养羊人做错了什么,又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不听别人的劝告,考虑问题不全面。做对了:吸取自己不听劝告的教训,及时改正错误修补羊圈。)。

2、你读完了这个故事后懂得了什么?(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一则寓言,懂得了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而且知道了读书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越读越聪明。

六、齐读课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

谁上来不题目补充完整下面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生(吴纪宏):上黑板写上"寓"和"则"。

师:写得怎么样呀。

生(纷纷说):好漂亮呀,很好呀.

师:你们看老师的表情感受到什么呀。

生:很惊讶,很惊喜.

师:他写得跟老师的天衣无缝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齐读两遍.

师:考考同学们的记忆,我们二年级时学过寓言两则,你还记得是哪两则吗点名叶名洋说不出来.

师:你的记忆跟林老师一样糟糕.

生(黄悦华):《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师:是"拔"吗古代写的是什么字。

生:"揠".

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

学生纷纷翻书(前两天布置回去预习过.)。

师:别翻书,要从你的小脑袋里直接说出来.

学生举手聊聊.

师:你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说,我以前讲过的.大胆举手,不要怕讲错.

生(范宁宝):是指那些以后的事.

生(张逸菲):每一个故事讲一件事。

张逸菲(继续):寓言说的每个故事都讲一个道理.(当她讲话声音太小时,建议她向叶名洋发言一样响亮.)。

师: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师:她说出了特点,寓言肯定是——讲道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讲道理;那通过什么来讲道理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故事;那通过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来讲道理启发学生选择"虚构"还是"真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虚构,巩固"虚"字,全班书空第三画,(平时第三笔容易写错.)表扬袁心悦:她很想说话,但是能控制自己不会冲口而出,而是高高举手.

师:带着同学总结:寓言就是编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师:指名同学用"通过什么干什么"来复述寓言的特点,说话简练一点.

师:懂得道理,是不是就会变得聪明一点呢。

生齐说:是.

师:第一个聪明在哪里呢。

生:在书本.

师:板书"亡羊补牢",我记得昨天有个字同学们读不准的,今天能读准了吗。

生:"亡羊补牢",重读"亡".

师:大家都会读了,到底这个题目什么意思,有谁知道呢"亡","牢"什么意思。

钟晓东举手说:"亡"就是死的意思.被狼叼走了一只羊.(全班笑)。

师:(批评)我现在是站在钟晓东的这边批评那些笑的同学,钟晓东这么认真,有什么好笑的呀紧张说错了,很正常.

生吴纪宏:死亡的羊被狼叼走了.

师: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多么认真呀,一双双眼睛闪耀着学习的欲望,第四组有同学开始开小差了.

师:还是死亡的羊吗同学纷纷举手.

师:别急别急,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读完之后,看看钟晓东还是吴纪宏能从课文中找出哪个词来告诉这个答案的.

生:齐读.

师:刚才读的时候,林老师听到一把真实的声音,怎么只有黄铭浩牢牢记住"街坊"的轻声读音呢齐读这个词.

生:再读有这个词的句子.

师:到底亡什么意思就用课文一个字来说.

钟晓东:少。

吴纪宏:丢。

师:对呀,在古代,亡不是死的意思,在这里是"丢"的意思呀.

师:那"牢"又是什么意思。

生:羊圈.

师:黄若非,请你上黑板,把这个"圈建"起来,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建",看看谁"建"得最漂亮.——写"圈"字.

生:写字.师强调动作:停笔,拿笔(挺直腰),动笔!

师:(黄若非写完后)修好了,漂亮吗。

生:漂亮,结实.

师:检查下面同学写的,同学纷纷举着本子"我的更结实".

师(小结):带着同学说"亡羊补牢是说丢失了一只羊,然后去修补那个羊圈."。

师:你会说这个故事吗会的请举手那么多呀好,我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讲给你的同桌听.

生:同桌互相讲故事.

师:时间到,谁来打头炮。

生纷纷:我……。

生(王寅初)从前……。

师打断提醒:咦,怎么讲个无头故事。

师指名张逸菲评价,黄悦华非常踊跃,争着要说,就把机会给了他.

黄悦华:刚才王寅初说得不大流利,而且把"羊圈"说成quan.

师提醒王寅初把这个词读两遍.黄悦华刚才说得很流利呀,还有什么问题吗。

黄铭浩:她把整个故事讲出来,……。

吴纪宏说:太罗嗦了,。

师:那怎么样才不罗嗦呢,吴纪宏你来说这个故事.

吴纪宏:讲故事.(讲得很不错)大家鼓掌.

师:时间关系,不能给太多同学讲了,刚才据老师观察,朱凯很棒,姚睿雅很棒,范宁宝都很棒,听说读书的"听"他们都做得很好,第四组比较差.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呢。

杨梓宏:这个故事告诉我要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是好的意见,要接受,如果是不好的意见,也要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

胡志:这篇故事告诉我们错了就应该吸取教训,不能再有下一次.

毛姝格:知错就改就是一个好的习惯.

郭宇轩:我觉得我们要吸取别人的意见,即使不好的意见,要留着,以后或许会有用.

同学鼓掌.

黄雪雯:我喜欢他,因为他的眼光不会很短浅,知道明天会再丢一只羊,所以他去劝告他(养羊人).

丘心如:我喜欢他,因为我做错了事,别人就会不理不睬,但是街坊会主动来说,来帮助我.

林紫薇:我不喜欢街坊,因为街坊劝过一次他,说完之后,就再也没有劝告了,如果他能继续劝告,另一只羊就不会丢了,你看又损失了一只羊.

师:紫薇说她不喜欢那个街坊,因为他只提醒了一次,没有继续再提……学生纷纷说"还有,还有",老师只好给同学说.

张一帆:我也不喜欢,如果街坊真的想帮忙的话,他应该去帮他修好羊圈.

生齐声说:对!

师:那你们喜不喜欢那个养羊的人呢。

曹健松:不喜欢,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师:对吗别急,打开书本,你用课文的话来反驳他.

袁心悦:他很后悔……纠正"结结实实"的读音.

李东燊:我喜欢,因为他知错就改,虽然他开头没有听街坊的话,不过,他第二次就改过来了,这种知错就改的习惯非常好,所以我喜欢他.

师:我也很喜欢你,你说得很棒!

个个争着要说.

师:如果跟他意见相同的就不说了,听听不同意见的.

黄亮:我喜欢他,他修羊圈时,不需要别人帮,自己去修,而且知错就改.

郭伟健:我喜欢他,因为他后悔了就马上去改.

何梓铭:我不喜欢他,因为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还责怪别人.

师:我们来读读养羊人这句话.

生:齐读.

师:他是什么态度呀。

聂晶:我觉得他是很不耐烦的语气.

师:那你来读读好吗。

聂晶读.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语气你觉得呢。

董浩扬:我觉得他好像不大喜欢羊,不大爱惜羊。

师:他不爱惜羊吗再用课文的话来告诉他.到底那个养羊的人爱不爱惜羊。

王圳安:如果他不爱羊的话,就不会去修那个窟窿了.

师:好,我们来找找"窟窿",张一帆,你到黑板去写,其他同学在本子里写,看看谁写的"窟窿"真正像"窟窿".

生:写"窟窿".

张一帆不会写,张逸菲帮忙写.张一帆在旁边跟着写,受到老师表扬:张一帆有个聪明的行为,能跟着别人学.

生:续写.

下课前,有几个同学写完了,下课后,还有很多同学拿给老师看.

三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录象、幻灯图片、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

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1、指导造句: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亡羊补牢》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问题质疑:

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养羊的人应该怎样做更好?

学习方法:

比较、讨论、理解、

知识链接: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课堂作业:

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学习反思:

寓言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学作品。

指导小结:

课堂上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读通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明确寓意后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受到启发。

二年级寓言《亡羊补牢》教案

1.借助拼音会认4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2.认识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通过句式比较体会反问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一则寓言故事。

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1.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请坐。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我们现在来看图猜成语。准备好了吗?谁来猜第一幅图?(守株待兔)对了,那这一幅呢?(揠苗助长)这一幅?(刻舟求剑)难不倒你们,再给你们几个难的(画蛇添足掩耳盗铃)还有更难的。

2.你们真聪明,都猜对了。那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是的,它们都是寓言故事,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4.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寓言呢?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学习道理(板书:道理)。

师:对,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寓言故事了。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读通为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桌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2.字词学习。

第二行:有什么共同特点?轻声。

理解词意:你们家有街坊吗?你们家和街坊的关系怎么样?我们中国有句话说的是“远亲不如近邻”,如果相处好了,邻居会比自己家的亲戚都好。“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书写)我们再一齐来读一遍这些词语,注意读好轻声哦。

第三行:领读指导书写:叼悔。

我们再把这些词语读两遍。开小火车读词语。

3、(读得很正确)如果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认识吗?

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正音,齐读)大家很厉害,这么难读的段落都读通顺了,2-5自然段每一排读一段,比一比,看看哪排读得最正确,最通顺。(点评)。

4.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你们能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可以用上上面的词语来说。

三、理解题意。

师:哦,是联系课文知道了它的意思,我们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知道它的意思。(课件)选择正确意思。小结: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板书:失去养牲畜的圈)请像老师这样把这两个字的意思写在课题下。

3.现在我们知道了,“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四、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1.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会丢羊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2.有些同学已经找到了,那你来说说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两次)板书:丢羊。

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课件出示)板书:羊圈破了。

哪个词告诉我们这句话是原因?(原来)齐读。

3.(课件)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4.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过渡: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羊圈破了个窟窿,你会怎么做?(把窟窿补上)。

5.他的街坊也发现了,请你当当养羊人的街坊,快来劝劝他。(把窟窿补上吧)还有什么想说的?(快采取一些措施吧,不然又会丢羊。评价:你真是个好心的街坊)。

我们来看文中的街坊又是怎么劝说的,课件出示,指名读。

(课件)街坊还会用怎样的语气劝说呢?现在我就是养羊人,你来劝劝我。(担心、着急)。

6.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的表现呢?谁来做养羊人?(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生起来读不同的语气,还可以加上动作。)这个养羊人是什么意思?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这个养羊人,自己的羊丢了都不在乎。街坊着急,他无所谓。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他和街坊的对话。

7.就因为他不听劝告,所以,第二天早上引读(出示: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这是养羊人第几次丢羊?你是从那个字中读出来的?(又)。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语文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那么两次亡羊之后,(课件)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8.全班交流:

他的心情怎样?(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他又是怎么做的?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什么来?(知错就改)。

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接受劝告,知错就改)。

9.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寓意)齐读。

(寓意: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10.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亡羊补牢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看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习不认真等)。

小结: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五、复述故事。

1.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不想讲给别人听呢?我们学校最近要举行讲故事比赛,让老师先进行海选,那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吧!讲故事是有要求的,仔细听:首先要把故事熟练地记在心里才行,然后加上你的表情、动作和声音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看上面老师给你提供的小帮助,自己先练练。(学生准备,课件播放音乐,师巡回指导)。

2.展示前,提示学生自己发言时希望别人怎么听?

(要安静,这是有礼貌的表现。听后能给我指出优缺点。)。

六、总结学法。

寓言是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小花,中国古代最早的最完整的寓言故事书是《墨子》,国外适合大家阅读的还有《伊索寓言》。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是: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希望大家在课外阅读寓言时,也能采用这种方法。

七、作业设计。

1.将这则寓言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点评。

3.收集并阅读寓言故事,下周班队课举行讲故事比赛。以上作业任选两项完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南辕北辙》。

羊圈破了。

丢羊不听劝告没丢过。

接受意见及时改正。

为时不晚。

亡羊补牢四年级新编作文亡羊补牢四年级小学生读书笔记

有一天,我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西瓜,西瓜吃完了,我发现楼上没有垃圾桶,于是我就把西瓜皮从窗户口扔到楼下,刚扔下去就有人啊地叫了一声,一听到叫声我就知道我闯祸了。奶奶气冲冲地跑上来说:你为什么要乱扔西瓜皮,你知不知道差一点就砸到隔壁的刘奶奶了。我说: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几分钟后,我一边吃香蕉一边看电视,香蕉吃完了,我就把香蕉皮随手一扔,根本没有记住那些话,奶奶从里屋出来一进客厅就摔了一跤,便火冒三丈的把我吵了一顿,说: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还有下次我就罚你一个星期不能看电视。

从那以后,我都是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没有垃圾桶就扔到袋子里,而且再也没有一次是因为扔垃圾闯祸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做错了一件事,不要再做错第二次,不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为这样很容易把同一件事做错两遍.三遍.四遍,所以做错了一件事要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做错同一件事,而且必须牢牢记住,从中吸取教训。

二年级寓言《亡羊补牢》教案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一、揭示课题。

(一)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揭题解题。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l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l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板书:赶快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如果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补牢”呢?及时补救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讲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习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习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习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习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深切的感悟,将学习文本与追本溯源,学习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35分钟来来去匆匆,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又动笔写字的事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