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六(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8 07:43:39 作者:雁落霞

三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些范文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二

8、我们的试验田教学内容:p.90-9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新学的分数、面积等知识一一解决这些问题。2、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教育学生多发现并解决生活里的数学问题。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0-91,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看到的只是高楼,可是在一些农村学校里,他们有一些乐趣是我们没有过。究竟是什么呢?演示:实验田图1、麦田图:多媒体出示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这片麦地长30米,宽20米问:你可以根据信息求出什么问题?能解答吗?(1)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0×20=600平方米)(2)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问:你觉得哪个年级最容易判断?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年级该怎么判断呢?说说你的好办法?指出:分数一般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产生的,现在这图里并没有明确地平均分,我们就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线,先把它们平均分好了,再来判断就比较容易了。2、继续出示另外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自己看懂图,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看到信息、想到的数学问题以及解答方法等说一说。全班交流:花房:(1)花房面积:18×6=108平方米(2)菊花的棵数:……(3)郁金香的棵数:……(4)……比……多多少棵?……菜地:(1)菜地面积:(2)西红柿面积占几分之几:(3)黄瓜占地多大:(4)西红柿占地多大:……玉米地:玉米地的面积:……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么想?方法一:600÷100=6方法二:用画图法(图略)……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二、课堂总结1、今天我们学到了那些知识?2、那些是你预习到的,那些不是?你认为预习重要吗?三、作业把花房和菜地的问题完成到作业本上十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新鲜。教学时间:2课时1、统计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4教学要求: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2-94,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新授:1、创设问题情境: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多媒体出示p94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图表)这两张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看一看,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成绩等)2、探索解决问题:那你认为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设法表示男、女生的套中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的说明问题)如果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起来的确就很容易了。那么怎样才能知道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试试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先求男生的。a、通过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为为学生提供感性基础。b、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一般方法。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同桌说说你的方法。全班交流。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了吗?3、交流问题解决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表意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些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中,男生的平均数是7个,这“7个”就说明了男生套圈的一般情况,我们也用它来和女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但这“7个”是不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不是)二、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想想做做1:让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2、想想做做2:独立练习。3、想想做做3: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什么意思?(所有的队员身高如果变得同样高的的话,是160厘米,说明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有的超过160厘米)。4、想想做做4:注意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信息的能力。(1)多媒体出示插图,学生读图。(2)同桌讨论(3)汇报小结三、课堂总结四、作业想想做做2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三

5、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p.85-86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正方形面积计算,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进而自己推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2、构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操作、比较、认知:1、取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问:谁来用数学语言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昨天我们学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不能用计算公式来得到“1平方分米”呢?随学生回答板书:1×1=1平方分米2、摸一条边,问:这边长1分米,还可以怎么说?(10厘米)那利用计算公式,可以怎么算?板书:10×10=100平方厘米3、问: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1)估计有的学生会受长度单位进率的影响,会认为100平方厘米更大(2)应该会有学生想到正方形没变,它既然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描述,那这两个结果应该就是一样的。指出: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不一样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3、在黑板上画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问这边长可以怎么说?依次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请大家分别用这三种边长,来计算出面积。交流时依次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手指帮助记忆。强调:长度间隔1个0,面积间隔2个0。4、学生在书上填写: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7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发现问题,及时请学生找出原因并改正。二、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1:2平方米=()平方分米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6平方米=()平方分米2、完成想想做做2:600平方分米=()平方米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2500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独立完成上面2题,完成后同桌交流指正。一起读一遍。3、想想做做3:公园内的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4米,宽4米。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学生独立做完后交流。交流的时候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4、广告牌(长90厘米,宽50厘米),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格式正确解答。三、思维训练:思考:把一张长12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分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解读:怎样分能使分出的小长方形最多?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学生动手试一试,并交流。四、课堂总结五、作业:想想做做2、4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十六

5、认识几分之几(4)教学内容:p71-72教学目标: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j借助对图形的观察或对实物的操作,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2、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71-72,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出示例题的场景。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2.学生观察分蘑菇的情景,各抒己见。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提出问题。你能拿出这些蘑菇的3/4吗?a、让学生拿出12个圆片摆一摆、分一分。b、汇报操作结果。c、小结操作算理,板书计算过程。12÷4=3(个)3×3=9(个)(2)、谈话:你还能拿出这堆蘑菇的几分之几呢?是几个?先分一分,在和同桌说说可以怎样算。2、操作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1)同桌互查预习作业(2)汇报评讲反馈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2(1)同桌拿出圆片进行练习(2)指名说出算理,口答算式。2、操作练习,完成想想做做3(1)多媒体出示图形,观察理解。(2)同桌互查预习作业(3)展评预习作业,反馈订正。四、学习“你知道吗?”五、课堂总结六、作业完成想想做做46、练习七教学内容:p73练习七1~5题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并学会用分数来表示达信息,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含义;2、能利用分数的知识求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73,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25×8960÷3806-236486+99240+604200÷620×504×3825×424×5620-80603÷6二、练习七1学生先在书上填上适当的分数,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三、练习七2学生独立练习,交流分法。四、练习七31、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6厘米是几分之几米?2、4角是几分之几元?4分是几分之几元?3、3分是几分之几时?5千克是几分之几吨?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小结:怎样将低级单位用分数换算成高级单位?五|、练习七4先指导学生想12小时的1/3、3/4、5/6各是几小时?再想时针从12起走到了哪里,然后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六、练习七5题先让学生看题,说说题目的要求。按要求对折后,要把纸打开,数一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观察记录的数据,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对折的次数每增加一次,它所对应的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它前一次的2倍。)七、全课总结。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三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通过操作,初步学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解决这类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二、、教学时间:6课时1、认识几分之一(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p64-6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4-65,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教学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今天正准备给小猴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音乐声响起,小朋友闭起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花果山看猴王分桃。音乐声停。花果山到了,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观看。一位猴王很高兴地端来了一盘桃,向桌子上一放,并对其他的几只小猴说:“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二、教学新知1.教学例l。(1)谈话:小朋友,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如果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我想你们都会说出结果。现在的问题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把4个桃圈起来)。下面请你们帮助小猴分一分,看看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思考,画出图来。(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4)师生归纳得出: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2.教学“想一想”。(1)谈话: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谁会分?(2)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3)小组合作,交流分法。(4)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5)师生归纳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三、组织练习谈话:刚才小朋友对猴王分桃的过程中提出的数学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填写,填完后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师生共同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让学生自己先填写,填完后再交流一下是怎样想的。(2)师生共同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以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平均分一分。(2)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3)集体反馈订正。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举小棒:拿出这堆小棒的1/2,拿出这堆小棒的1/2。(3)提问: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一人提要求,大家拿小棒。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反馈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延伸谈话: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六

6、练习八(1)教学内容:p.87-88练习八1-6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7-88练习八1-6,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吗?1、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意思:(1)是用估计的方法(2)要分别得到“周长”和“面积”两个方面的答案。2、学生自己尝试并与同桌交流。3、在估计完后,允许用测量的方法再来量一量,算一算,以验证自己的估计的结果是否合理。全班交流:(1)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结果是多少?(2)和计算的结果差距大吗?主要原因在哪里?(3)你认为要有比较正确的估计结果,要注意什么?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老师举例:一()吴老师说:一棵吴老师、一箱吴老师、一条吴老师……学生大笑。笑完了问:你们为什么笑?生:想象一下具体的形象,觉得很好笑。2、指出:单位名称如果合适的话,是不好笑的。但往往是一些不合适的单位名称给人很好笑的感觉。做这类题一定要想清楚具体的表象,来判断自己做对了没有。3、(1)课桌长106()。用手比画具体的长度,问:其他的长度单位合适吗?也比画一下。(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用手比画邮票一般是多大的?填出6平方厘米后,问:面积是长乘宽的结果,可能这张邮票是长3厘米、2厘米,画出具体的大小,看它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邮票差不多大。(3)一座塔高36()指出:塔类似于高楼,它们都用米做单位。(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指出:房间的面积一般用平方米。在教室里找出一块大约是14平方米的地方,让大家感受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和家里的房间面积差不多。三、算出下表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多媒体出示插图(1)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清楚用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2)并用手分别做一下找周长和面积的动作,体会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四、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0厘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问:要求这块玻璃的大小,其实就是求什么?五、下图是一块长42米、宽35米的长方形苗圃。(1)这块苗圃有多大?问:“多大?”说明要求的是什么?(2)在苗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问:“篱笆的长”指的是什么?分别求一求。六、下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先独立数,数完后交流。如果发现有数错的就提醒学生:不满1格的当成半格的来数,2个半格当成1格。像最后一题,格数比较多,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为什么?(发现:这些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一半之后,也可以不继续数,而直接乘2。)试一试,用线划出它们的一半。七、课堂总结八、作业:练习八2、4、57、练习八(2)教学内容:p.88-89练习八7-10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8--89练习八7-10,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下面这这个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拉直再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读题后问:这根铁丝的.长度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解答?2、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能不能说: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3、一块菜地长36米,宽24米。菜地的中间留了宽2米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了四块。你能算一算每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从2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二、指导练习:1、多媒体出示练习八7(1)图中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呢?(2)同桌之间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说清楚判断的理由。(3)感受:周长相等,面积是不一定相等的。2、练习八8: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求出它们的周长。(1)读完题后马上能判断的是:面积相等,都是8平方厘米而周长要数一数之后才能知道,分别是:12厘米和16厘米(2)感悟: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3、练习八9: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把每次摆的情况填在下表里。多媒体出示问:通过这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吗?4、和你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1)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2)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指出:在测量过程中,为了计算的方便等因素,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如教室长7米20厘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成是7米,而没有必要说成是72分米或是720厘米。三、思维训练:1、思考:(p.89)思考题,讨论完成2、教学“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五、作业:练习八10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二十三

2、练习九教学内容:教科书p95-97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95-97,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意义1、练习九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2、练习九2:(1)自己看题,同桌讨论。全班交流:(2)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1、3合理,2不合理)二、求平均数的练习:1、基本练习:练习九3、4、6、7(1)练习九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能介绍的情况?(2)练习九4:a、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b、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3)练习九6:a、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b、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4):独立练习练习九7。“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2、指导练习:练习九5、8(1)练习九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2)练习九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三、“你知道吗?”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去掉以后,是多少呢?学生计算(78+80+81+82)/4约为80分看一下评为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四、课堂总结五、作业练习九3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十六

3、认识几分之几(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8-69,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出示例题的场景。谈话:同学们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在这熟悉的场景里,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请告诉大家。2.学生观察分桃的情景,各抒己见。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提出问题。谈话:听,猴妈妈有提出新的问题.:我的每个孩子分得这盘桃的1/4,可是三个小孩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这可难到了我.你能帮助猴妈妈吗?(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3)学生拿出学具,动手分一分,然后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3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4)全班交流.(5)提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6)演示分得3/4的过程.2教学”想一想”(1)提出问题:猴妈妈有10个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3只小猴一共分得几分之几?(2)学生用学具分一分.(3)集体交流.(4)演示分得3/5的过程.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l份,在图上分一分。(2)各自填写分数,指名说出结果。2.做“想想做做”第2题。(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2)各自填写分数同桌互查。3.做“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查预习作业,然后与同桌交流,汇报反馈。4.做“想想做做”第4题。(1)提问:是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有这样的几份呢?(2)学生动手摆一摆、试一试,得出结果。(3)与同桌边练习边交流: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4)汇报小结5.做“想想做做”第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四、全课小结谈谈自己本节课有何收获。4、认识几分之几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p69―70的第6---11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69―70的第6---11题,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600÷3320÷4690÷3720÷960×40×7889+2572-5680×6080+6015×616×5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3/42/3三、p69第6题学生先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这样涂。四、p70第7题学生先说说图意,然后再练习。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让学生填写。五、p70的第8题多媒体出示放大图,让学生说说这把尺上面的数据以什么为单位的?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六、p70第9题。(方法同上)七、p70第10题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然后交流反馈,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八、p70第11题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按照书上要求做游戏并做好记录,最后回答书中的问题。九、全课总结。十、作业:p7010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千克3g=()g。

4吨=()千克6000t=()g。

4千克500克=()克3吨70千克=()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般乘法,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练习题,学生做集体订正。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乘法。

1、继续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计算。

3、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竖式计算,生板演。

4、肯定该生的板演。

6、老师请生讲述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少了一个0。

生:用个位2去乘14,得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一、创设情境(3分钟)。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

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

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后一步呢?指着()+()。

生:28+140。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应用:

1、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