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巴西的课后反思 课文大瀑布的赞礼课后反思(4篇)

时间:2023-05-15 20:07:08 作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文大瀑布的赞礼课后反思篇一

《大瀑布的葬礼》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问题的深深忧虑。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一世界雄奇景观逐渐消失的各种原因。学习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观看雄伟宏大的瀑布画面,将学生带入意境,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指导朗读描写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部分(第4、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大瀑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瀑布,找出课文中赞美瀑布的词,充分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后,让学生朗读,学生很自然地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这时我话音一转,说:“同学们,我相信。大瀑布的`美丽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上,可有谁会想到,所有的一切,我们这也看不到它了,它成了历史,成了我们记忆中的梦。我实在不忍心看到它现在的样子。”学生立刻心情沉重,紧接着观看逐渐枯竭的瀑布,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滋味,再配上凄凉的音乐,让学生朗读描写瀑布逐渐枯竭的部分(第8自然段),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境,朗读效果特别好。

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的课件运用很成功,带学生进入了情境,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我用设计总统演说以及课外拓展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我巧用课文的空白点,设计一个总统演说的练习:如果你是巴西总统,在这个葬礼上,面对巴西人民,你会说些什么?现场演说,难度较大,可是学生们的回答却是那么有力。“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在这里为大瀑布举行一场葬礼,它曾经是我们巴西人民的骄傲,那汹涌的河水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雄姿,曾让全世界为之陶醉。如今,它静静地躺着,在群山之间无奈地低下了头。是谁这么狠心,是我们,是我们人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让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多么精彩的演说啊。

2、展开想象,试着写一首诗歌,描绘一下20年后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美丽景观。

3、请你以“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口气,给地球人类写一封信。

4、注意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1、20世纪80年代,巴西为了发电,在瀑布上游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水源大减。

2、周围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3、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使大瀑布的水量逐渐减少。

教学时,我只是让学生通过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这三个原因。课后,我感觉没有突出重点。倘若能这么教学将更好。找出书中的原因后,让学生了解伊泰普水电站的有关资料,了解伊泰普水电站发出的电对本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再让学生思考:建水电站、工厂生产、伐树都是为了建设家园,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使学生全面的辨证地看待问题,把问题引向深入。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饵而不见钩,导致大瀑布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不注意保护生态平衡,不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利用水资源。

课文大瀑布的赞礼课后反思篇二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

一、课程安排方面

高二上期教学内容应调整为必修三和中国地理,高二下期上选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国地理的内容比世界地理更少,这样安排还可以缓解上期时间紧迫而下期时间又太宽松的情况。在顺序安排上建议先上区域地理,后上必修三或选修五,充分发挥区域地理“平台”的作用。

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学习区域地理时,首先应给学生讲清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所以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区域地理的学习定位十分重要,并非简单的机械式记忆那么简单。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题,让学生体会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议老师在区域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读图或画图的活动。

(1)地理位置: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及范围等

建议老师们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

3.充分运用比较法来学习区域地理

比较法是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在学生的导学学案中,建议老师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比如在学习南美洲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南美洲和非洲的气候特征,还可以比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等等。

三、必修三教学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介绍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将这些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也就是说“必修3”的教材内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教材内容编排特色

本册教材共5章10节。全书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组织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xx区域为案例”的副标题。既有国内的案例,也有国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内容又并不拘泥于副标题所限的地区,而是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就某一个主题向其他区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教材内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设计,一方面减少单一案例分析可能带来的某种局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教材内容编排与学生现实的基础知识储备间存在的矛盾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对“必修3”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求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必须对这些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2)不同版本教材对案例的编选与教师的教学选择存在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课标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和选择案例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虽然这样的现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中教师都曾经遇到过,但由于这两个模块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还相对容易。但由于“必修3”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案例进行,各种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现形式也存在差异。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在编写思路及选择案例上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上则更显困难。

4.对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

面对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关区域背景知识缺失的现状,要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区域地理知识加以补充和进行必要的铺垫。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为例,教材选择的大多都是中国不同地区的案例,因此,学生学习案例的基础就是对中国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所以我刚才建议高二上期安排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并且先上中国地理,后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

综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因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现或与此相关的例子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无需对此类型所有的案例都拿来讲解,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最终使学生上升到学会总结分析相似类型案例的方法这一高度上来。

对于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的差异,在教学中就需要从地质、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要实现双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输出地和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形成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案例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

(3)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运动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加上面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气候具有昼夜和季节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特点。例如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十四点八度,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五十度。

1。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2。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你认为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

4。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请你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

这道题的考查并没有涉及教材中“东北地区”的任何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新地区、新案例。虽然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新疆农业发展的内容,但该案例并没有考查区域中记忆性的内容。学生要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在提取图像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在前面两个模块中学习的地理原理,并以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必修3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许多的活动栏目,一些活动栏目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的案例的呈现。教师可以通过活动内容的精心组织,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运用已有的方法储备来解决新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呈现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选的案例来实现这一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研究性学习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教育教学中,对当前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地理是中学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索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也是地理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理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主角

地理学科资料十分丰富,且贴近人们生活,所以,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容易的。例如,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与保护、交通发展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及课外辅助工作。所以,教师就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做好设计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创新本事,并不要求学生必须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在此前提下,采取多种手段,根据地理教材的资料,科学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研究学习中。其次,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在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形式能够是多种多样的,获得研究资料、资源的途径也是多方位的,能够在网上查找搜索,能够设计调研问卷,能够开展课外调查研究……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所以,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使学生经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水平,锻炼本事。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专题研究单元

(1)根据教材资料确定研究课题教材中阐述了部分基本原理和概念,但有些深层次的知识并未引申阐述,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部分未引申的知识设计成研究课题进行探究。然后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出这些深层次知识,乃至生发出自我的观点。教师要注意课题的选择既要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要适合学生自主研究学习。

(2)联系生活实践选择相关问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事的提高,所以,在设计研究课题时,联系生活实践选择相关问题是不错的方式。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经过搜集资料、访问调查、动脑动手等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了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学生会真正认识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2.地理课堂教学中树立研究性学习理念

(1)创设研究性学习教学情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准备好研究问题所需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身的内涵,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以及意义,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引导,经过实验、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得出结论。这是创设研究性学习教学情境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提高研究性学习本事的重要步骤。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都比较抽象,缺乏真正的实践体会。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记忆更深刻。此外,经过这种结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使其掌握各项技能,思维本事和创新本事都能得到提高。

(3)创设质疑环境,提高学生的思辨本事。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侧重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往往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缺乏让学生质疑的环境。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放弃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大胆思考和提问,鼓励他们勇于提出和求证自我的观点。这对于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新精神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3

综合等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梳理知识的具体过程中,对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形成较清晰、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备好课是基础

(1)在高一的时候,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高二在赶教学进度的同时,渗透初高中教材的内容,进而做到温故而知新。认真钻研教材,对初高中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初高中知识的逻辑关系,能运用自如。对于每一部分的知识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最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而不是一味的局限于教材上的资料。尤其注意收集学生身边的各种资料。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学习“湿地”之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资料;上“板块运动”前提前让学生复习初中课本,让学生自己熟悉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相关位置关系。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比如:在复习经线纬线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取以板图为主,以教具——经纬仪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并相互纠错。

2.上好课是关键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尽量使课堂语言简洁明,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如果发现部分同学疲惫了,宁可歇一歇,讲个笑话,或者跟某个学生开个玩笑,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复习第一部分时,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类型的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我经常运用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做好课后辅导

现在的高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偶尔进行小测试,并认真批改、讲评试卷。

4.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勤做多做高考题

在这次做题能力大赛中,我的得分比较低,感觉比较惭愧。其实考题并不难,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发现好多题里面的世界地理知识没有记住。以后除了加强做高考题外,还要多看世界地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帮助自己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和高考方向。

6.培养兴趣爱好

随时阅读最新新闻,尤其是有关地理课堂方面的内容,并用自己所教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本校文科班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我将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从而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4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它囊括的知识与大千世界紧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将教学资料与学生身边的环境、日常生活融合起来,进而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我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学生经过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够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完善自我的世界观。从地理这门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来说,其蕴含的科学和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其知识点的涵盖面能细致到我们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懂得走出课本,走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进而真正实现地理这一学科的功能和用处,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反观如今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一般采用的还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中只是作为理解知识的客体。在这种单一枯燥的课堂模式下,原本在实际的生活中具有灵活性的知识点,变得固定和死板。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具体学习情景的了解和观察,只注重自我对知识点的讲解,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在学生的印象中变成了一门理论化的科目。教师没有将知识的运用引导到生活中来,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会死记知识点。而机械的记忆又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地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化自身的学习。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代要求和具体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只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改变自身固有的学习方式。多参与课外的实践和活动,走出课堂,走出课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学生地理上册的《认识各类岩石和地理地貌》时,我会利用学校在对学生团体组织的郊游的时间,布置给学生课外的学生任务。以小组的形式,让他们在郊区采集比较常见的岩石的标本,然后再在课堂上让小组分别展示自我的收集成果,并选取其中一种表述该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布的地点和区域。这样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动手本事,激发了学生在玩与学中探索知识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笔记的抄录和记背,而是在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下,学会自我调整和积极探索,这样有利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创设简便、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主动学习的本事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度,和教师创设的课堂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简便、有代入感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发表自我的言论和意见,激励他们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例如,我一般会在学期期中时开设一个地理的趣味知识点问答竞赛,学生们的座位以围成一个面向讲台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讲台前方是一行评委和主持竞赛的同学。教师在竞赛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的调节者和引导者。这种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地理知识,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离感。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坚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将课程资料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和误区,有利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学会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同时,教师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下,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转变自我的学习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记硬背,随着课程资料的深入学习,学生的思维本事和实践本事应当要更加灵活。地理这门学科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教师不断结合自身经验和学生实际的课堂反应,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料,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5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一提到巴西,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以巴西足球作为切入 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入学习状态。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 识,因此,在学习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空间,沿着学生思路走,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联系。例如:在讲到巴西的气候特征时,引导学生关注热带雨林的现状,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思。

从上完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1、课堂引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作用和城市的规划很难理解。

4、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不到位,例如:巴西铁矿的地位、对自然环境的总结。

5、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所设计的练习内容完成得有些匆忙。

6、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熟悉,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各环节的活动要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平时要加强习惯、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这些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对于这节课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探索,继续挖掘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让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6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然而新课程的教学仍在继续。回想从开学至今,对新课改有所接触,也有许多的体会。现将优点和不足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经验。

一、重视基础知识这次期中考试。

我参与教学的四个班级当中,及格人数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这与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分不开的。从开学初,我就经常布置一些基础知识的考察作业,并认真批改,做到全批。尽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从开始就帮助学生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对后来的教学来说其实是事半功倍了。针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我还组织了一次小测,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该知识点能够牢固地掌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此,我在上每节课前都认真准备,在新课导入时,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开始就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工程中,尽量结合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当然,第一次接触新课程难免有些不足:首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不足。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跨度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接受高中课程明显不够用。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其次,由于担心课程进度,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程度还不够。最后,在这次考试中发现,分数悬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班级后进生,争取在班级平均分上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7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作为一名地理学科的新教师,从教几年来,有得有失,感受颇多。很多教学环节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 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高二年学时的紧迫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师教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这样教学目标就很难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重难点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框架混乱。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 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题论题,同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策: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学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人无完人,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将会出现更多的不足之处。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8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在教学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导因素,兴趣才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说它是高中教学的工具学科,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当代,地理学科的教育职责十分繁重,不仅仅要对高中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且要对高中生进行全球化启蒙教育。地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化及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命科学及地球科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资料。所以,高中地理教育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小科目。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科目,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处于同等地位。而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对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是学生养成学习本事的根源。一个学生仅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对所学科目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如果对学科资料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学习,则学生难以对真理产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合理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经过转变场景、色彩、光及声等,以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课件,这样能够促使地理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简化且深入的理解,从而到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经过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地理知识,不仅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引经据典

理思维,有利于帮忙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教材图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资料都以漫画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能够经过简单直接的展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地理漫画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森林资源利用知识时,向学生展示了相关漫画,画中遍地都是树根,一只小鸟站在树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泪,嘴里说道:把我带走吧。展示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小鸟为什么这么说,学生经过观察,回答道:人类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动物难以继续生存。这种引导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高中地理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特色化教育,便能够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9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0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现行的高一地理课标有四个版本(地图版、湘教版、人教版、山东版),四大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等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教师不可能不考虑这些。现在不管哪一个版本,依据的是课程标准,高考出题的方向,具体题型仍是一知半解;这也意味着今后的高考复习还是雾里看花,不甚明朗。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单元大气的运动”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还根据不同班级学情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做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新基础课程教育的深化改革,帮助学生发展提升核心素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質疑地理课堂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效实现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意识培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地理事物与现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从综合思维角度,展现地理知识的网络结构,让学生辨证的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影响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问题,通过综合思维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规律,有效促进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教学“城市环境问题”时,教师向学生列举煤烟、粉尘、城市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电磁辐射等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和污染物,让学生综合分析各个污染要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从意识层面为学生树立综合思维解决现实地理问题习惯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总结得出,污染对城市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大气污染造成城市空气污浊和酸雨,工业废水污染会破坏地下水质等知识本质的理解,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综合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来思考探究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明白城市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综合思维素养的有效性和实用行,通过问题情境罗列地理要素,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事物的系统性和联系性规律,有效培养学生利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包含差异与联系、空间、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素养,可以让学生全面科学合理的内化,对地理区域人地关系的理性的认识,并深度理解和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规律。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分析区域的发展联系与综合特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形成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教学“人口迁移”时,教师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从经济因素与自然环境生态因素入手,思考人口迁移的因素,激发学生区域认知的内在需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深圳特区城市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资料,指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和整体角度思考造成的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讨论分析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过程中,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全面区域认知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在区域背景下去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形成深度认知,还能让学生站在区域角度,自觉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创新精神发展,促使学生在分析、解释、交流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可

课文大瀑布的赞礼课后反思篇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不仅都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让学生课前查阅陆游的有关资料,课堂上简介作者。)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剩余时间,小组内比赛背诵。)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教学反思: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品读感悟。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好)

三、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反思: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的才能。文中大量才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丰富,语言十分风趣。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3、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根据所学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划一下平台、大厅、卧室)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ao)慎(shèn sèn)重 即(jí jì)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同学们,我们的地球可以分成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现在,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 推测大陆不断漂移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反思: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 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语文园地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使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2、通过习作,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乐于观察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在我的发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学习《胸有成竹 》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本组课文讲得就是观察和发现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来看看屏幕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

二、探究观察方法

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

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3、自由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

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五、总结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的妙趣,受益匪浅。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

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

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口头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

(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三、独立写作

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三、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2、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五、佳作欣赏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第四课时(发现积累)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看看有几种花,有什么特点?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2、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三、学习“成语故事”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都是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一目标展开的。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部分,通过三幅图画的观察来比比眼力,体验观察的乐趣,内容新颖,很吸引孩子感知与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注重即兴评价与鼓励,既能利用文本,更能超越文本,而且也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特感悟。前两天一直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希望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课后,学生的观察兴致会更浓厚,真正达到养成观察的习惯。

课文大瀑布的赞礼课后反思篇四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要完成实施新课改的使命,依据“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来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上课,课后不断地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因为我在课后忽视了教学反思的过程,因而也就难以在实际应用和学生反馈中得到明显的收效。今后应积极进行反思,更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寻找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合所教学生的教学情境。

我在设计辽阔的疆域这节课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具体实施“六环三步”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心理品质,使学生不容易掌握重点,也没有进行重点强调和归纳总结,缺少拓展创新的内容,今后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照新课程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有几点需要改进:

一、贴进生活,设计情境

我认为学生通过课前自己准备的材料,已经对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又进行小组内交流和讨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做适当点拨,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如应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三方面结合分析,使学生有目的的解决问题。另外在介绍我国四至点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找到并记住,应当首先创设情境,把我国的四至点用四幅图片展现出来,可以从网上下载很吸引人的图片,从海南这个美丽的海岛城市出发,更可以通过一首诗“北——头顶黑龙江,南——脚踏曾母暗沙,东————嘴喝两江汇合水,西――帕米尔上摆摆尾”,通过这首诗给人形象生动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活动要有“质”的保证

课堂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但是课后效果不佳,这说明我设计的活动有很多是有量无质。课堂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学情,情境的创设要尽量贴进实际生活才能引起共鸣,但我的教学活动很少体现,今后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增强“思维性讨论”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如:开展竞赛的时候,我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答出有质量的答案,课堂气氛虽然营造了起来,可是对知识点学生还是没有熟记,可以把知识点提炼出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容易掌握。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把学生放手于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在讲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时,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比较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给学生分组,回忆一下七年中国地理纬度的知识,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提供互相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知识丰富起来。

四、通过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我通过复习旧知识、读图分析、竞赛等活动断开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教给了学生地理位置和评价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同时竞赛的抢答题也概括了本节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由于课堂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易掌握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指导。

学生不仅仅是参与教学、被动地听讲,而是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增强了使用意识、交流能力、探究精神。总之,一堂好课需要师生共同来演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互相配合才能精彩,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轻松愉快中完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