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草堂读后感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9 11:23:31 作者:字海 2023年杜甫草堂读后感 阅微草堂笔记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草堂读后感篇一

《阅微草堂笔记》印刷很精美,仔细看了下目录和封面,是《阅微草堂笔记》其中的一部分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丛书中的一册。夜里阅读此书,一字一句的读完了此书,时而如古时私塾读书一般,朗朗读出声。其中多是鬼妖之词,夜里读来,稍有胆怯之心。没有对纪老先生的一丝不敬之意,只是夜太静了。

了解纪晓岚,当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说起,这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因了演员的精彩演技和剧情的亦庄亦谐,吸引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当然,仅从一部不是历史的电视剧中了解纪晓岚,是不能够的,但正是这部电视剧,让我对纪晓岚有了浓厚兴趣。

我读到的这本书,只是前三卷,因为没读过全书,故不知所读过的是全书文章的多大比例。仅就读过的文章,就足以反映出纪先生的用心良苦,书中大都劝戒的文字,几十字到几百字的简短小文,读后却大有畅快淋漓之感。

所见所闻,街头巷议,均被纪先生入文,每篇文的开首或尾末,纪先生都有议论,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议论,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和思考角度,有些议价未必我们会接受。看似随意的简短文字,蕴涵丰富,显现了纪先生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杂文,不同于杂文的是,纪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论理说教,读时,便不觉得枯燥乏味,间或会心一笑,意味深长。

鬼,狐,妖出现在文章中,想来是环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类笔记小说,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随心而写,随意而论,便“鬼话”连篇,以狐说人,借妖说事。不知有着高深学问,一生只编书,不写书,只留有这部《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的.纪先生,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余一侍姬,平生未尝出詈语。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病,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这一篇是书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数语,干脆利落,主题鲜明,寓意深刻。

这两篇皆意在以善为人,言及因果报应。

我倒是希望人人都能好自为之,良善为人处世,但当今是功利的社会,浮躁的人心使良善蒙羞。有个词叫做积德,如今,这个德字已经不是为人之本,长此下去,我倒是担心这个德字会被遗忘在某个角落。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老话,怕是也会记不得了。

杜甫草堂读后感篇二

总纂《四库全书》的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著有一部《阅微草堂笔记》。我在中学时代读过其中两篇文章《河中石兽》和《抱阳奇石》,留有深刻印象。最近重温此两文,颇有新的感受。前者深蕴哲理,发人深醒;而后者纯属幻觉,足以警世。面对当今中国某些理论大腕或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以其昭昭使人昏昏”,——亦即离经叛道、数典忘祖的现实,我认为大家非常有必要求教于古人以正视听。现将其转录如下,以飨诸君: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抱阳奇石》

从侄虞惇,甲辰润三月,官满城教谕时,其同官戴君邀游抱阳山。戴携彭、刘二生,从山前往;虞惇偕弟汝侨、子树璟及金、刘二生,由山后观牛角洞、仙人洞诸胜。方升山麓,遥见一人岩石立,意戴君遣人迎也。相距尚里许,急往赴之。愈近其人渐小,至则白石一片,倚岩植立,高尺五六寸,广四五寸耳,绝不类人形,而望之如人。奇矣!凡物远视必小,欧罗巴人所谓视差也。此石远视大,而近视小,抑又奇矣。

迨下山里许,再回视之,仍如初见状。众谓此石有灵,拟上山携取归。彭生及树璟先往觅不得,汝侨又与二刘生同往,道路依然,物物依旧,石竟不可复睹矣。盖满谷深崖,神灵所宅,偶然视现,往往有之。是山所谓仙人室者,在峭壁之上,人不能登,土人每遥见洞口人来往,其必练精羽化之徒矣。

杜甫草堂读后感篇三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古代名著《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的作者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间府人。在清朝当了一辈子官,历经大清的盛世与衰亡,令他倍加感慨,于是写下了《阅微草堂笔记》。

本书记录了作者本人与亲友的家庭轶事,记载了作者的自身经历或有所耳闻的事,包括各种神魔鬼怪、奇闻轶事、风土人情、炎凉世态等。从作者那原生态的故事里,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对待鬼神的态度,从中窥见“人情达理即文章”与为官之道,处事哲理等。作品也顺理成章的展示了纪昀的博学多才。

书中描写了许多吸引人的关于鬼神的稀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因为着眼于明间的长短,所以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例如一篇文章,某个村的佃户周甲因忍耐不了老婆的殴打,夜里趁老婆睡觉,逃到破庙中躲了起来,他老婆发现后找了过去,继续打他的丈夫。结果,一群狐精叫嚷着一起出来,说:世上竟还有这种不平的事,抢过周甲,并用她殴打周甲的鞭子抽她,一直打到周甲老婆头破血流也不停手。突然。狐精们的妻子冲了出来,叫嚷着周甲的不是,从狐精手里抢过周甲和鞭子,去抽打周甲。这群狐精闹了很久,附近的猎人以为来了强盗,向天上鸣枪,这群狐精才一哄而散。这故事虽生动有趣,但也从侧面写出了封建关系的逐渐破裂,从前的三纲五常已经被西方与资本冲击的面目全非,人们早已不再关注封建关系。这让纪昀感到深深的焦虑。正如他所宣扬的那样,这是为了顺应当时民众的阅读需求与对民众进行伦理教化,让书本语言通俗易懂。

《阅微草堂笔记》描述了当时一些人的沉沦之状,把眼前的功名利禄看的高于一切,把那些美色、名誉、地位看的至高无上,带着这种想法,有许多人为了微小的利益便不择手段,斤斤计较,追名逐利,害怕自己的利益被侵占而惶惶不可终日。纪昀带着对人民的担忧与对制度的感叹,写下了《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可以说是儒学伦理普及小说,但是面对来势凶猛的摧残之火,纪昀的挣扎更显得微不足道,如同泪水一般。

这本书虽记录并传播了当时的社会奇闻,虽对那个时代无济于事,但却对今天的社会公共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持久的意义。全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值得一品。

《阅微草堂笔记》,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

杜甫草堂读后感篇四

《阅微草堂笔记》这纯属于历史遗留事件,从大学时期开始囤在kindle里,到工作时囤在书架里,却一直没有看,直到最近晚上打算泡泡脚,拿出来消遣为乐才开始慢慢品读起来。

书的开始就讲解了一个人与猪的冤孽事,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和谐共生的故事。这样的小说通通归结为志怪小说这一体系。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很多志怪小说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而我接触的比较多的志怪小说,除了《山海经》、《搜神传》、《警世通言》之外,就数清代的最为欢喜了。蒲松龄的就不必多说了,电视剧一部又一部的拍摄,让人对书已经感冒不起来了。对志怪小说真正开始上心就不得不提袁枚《子不语》了。其得名源于《论语·述而》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这本书是我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完了,后来按图索骥就找到了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了。

对于纪昀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一直与王刚唱对台戏的形象中,一个文人忠臣,一想起就会脑海中就会回想一句“和大人”,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翻典,抛却电视形象,开始正视这个编纂《四库全书》的大学士。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妥妥的一风度翩翩少年郎,不过晚年时内心世界开始慢慢封闭起来,大约是年纪长了,慢慢的想通也开始看淡官场名利,获一小世界,遍心满足矣,而《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时间段的产物。

好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来沉淀的,如《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在我心中这三本书就是清代志怪小说的三大代表,虽然作者和写作成书的形式不一样,但是一样的经典确实不能不承认的。在《阅微草堂笔记》教熟知的《聊斋志异》情情爱爱的少了一些,没有凄美动人的感情纠葛,但是多了一些语言警示,一个个的小故事除了嬉笑逗乐之外,仔细思量之下,都是对人性、理性的另一种唤醒,通过鬼神怪异之事反映了社会的多方面,这与《子不语》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人这么解释,这本书除了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的说教之外,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

好的书都百看不厌,好的书都有共同之处,这最负盛名的清代三大志怪小说,如果你也有时间,也有兴趣,那就拿起来读一读,看一看。这里除了那个和和珅大人斗嘴的纪晓岚,还有一个编完《四库全书》且教且娱的纪大人。

杜甫草堂读后感篇五

20xx年冬,余孤身寓居河南新乡,晚上颇有时间,闲来重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于世态炎凉,颇有感慨。

古往今来,人殊不同,道却相同。虽笔记以记录鬼狐怪故事为主,但于民生之疾苦,吏治之黑暗,社会之时弊,世态之炎凉,人性之卑微,颇多针砭。借《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对照当今之中华,余也发一回牢骚,咏叹一下社会吧。

先来看段作者简介吧: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文达。直隶河北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画像 《阅微草堂笔记》以文言文为主,读起来颇有些费力,如一一进行翻译,浪费时间。愿读书不愿闻其详,也是一种境界吧。个人的理解如有偏颇,也在情理之中。

先来看一段盛时彦的序言: 夫道岂深隐莫测秘密不传,如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哉!万事当然之理,是即道矣。故道在天地,如汞泻地,颗颗皆圆,如月映水,处处皆见。大至于治国平天下,小至于一事一物一动一言,无乎不在焉。文,其道之一端也。文之大者为六经,固道所寄矣;降而为列朝之史,降而为诸子之书,降而为百氏之集,是又文中之一端,其言足以明道;再降而稗官小说,似无与于道矣。

然汉书艺文志列为一家,历代书目亦皆著录,岂非以荒诞悖妄者?虽不足数,其近于正者,于人心世道亦未尝无所裨欤!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而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谈标榜门户,亦不喜才人放诞诗社酒社,夸名士风流。是以退食之余,惟耽怀典籍,老而懒于考索,乃采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

滦阳消夏录等五书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故诲淫导欲之书,以佳人才子相矜者,虽纸贵一时,终渐归湮没,而先生之书,则梨枣屡镌,久而不厌。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顾翻刻者众,讹误实繁,且有妄为标目如明人之刻冷斋夜话者,读者病焉。时彦夙从先生游,尝刻先生姑妄听之,附跋书尾,先生颇以为知言,迩来诸板益漫漶,乃请于先生,合五书为一编,而仍各存其原第,篝灯手校不敢惮劳,又请先生检视一过,然后摹印。虽先生之著作不必藉此刻以传,然鱼鲁之舛差稀于先生教世之本志,或亦不无小补云尔。

嘉庆庚申八月门人北平盛时彦谨序。 文以载道,读书明理。但道岂在深山老林,密而不传,在佛家的经书里,道家的口诀里吗?万事万物自然的规律,就是道!道在天地,像水银倒在地上,每颗都是圆润的,像月亮映在水上,处处可见。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无所不在。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在高山流水,也在屎尿。

现代的人,趋于浮躁,不读书,不明理,纸醉金迷,心灵没有慰藉,信仰缺失,只信当世,不怕报应,于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能知道报应不爽,“人心一动,神明知之”,或许,社会会更加和谐,生活会更加美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