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创作分析论文(汇总21篇)

时间:2024-01-15 06:26:56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具有普遍适用性,适合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这些范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给出了优秀的写作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分析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论文

法国著名的歌唱家卢梭先生曾经说过,旋律是对人声变化的模仿过程,在旋律当中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或痛苦,或喜悦,或激动,或惊恐,或凄凉,在歌唱过程当中一切情感的发生实际上都是旋律变化的作用和结果。在旋律的带动下,人的声调被艺术性地加工了,因而从艺术的角度看更具有可欣赏性。然而旋律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模仿过程,它更像是在与人们交谈与沟通,这种说话的过程是不需要分章节来进行的,它是生动而具有力量的,相比较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而言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也就是音乐模仿声音力量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歌曲能够振奋人心,感人肺腑的重要力量。演唱表演一方面是具有极高造诣的音乐艺术表现方式,同时也是精湛的语言表现艺术。或哀转缠绵,或发人深省,或高声厉色,或令人感到心惊胆战。很多时候语言的艺术表达效果和歌唱艺术表达效果如出一辙,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的。说话和朗诵的过程当中所具备的音调、音色,与声音发生的共鸣的形式,掌握声音的力度与方式,甚至是速度和节奏两个方面的要素都是声乐演唱必不可少的。因而,在声乐演唱前,歌唱者要分析好歌曲的语调和应该要使用的技巧,还要从音调、音色、声音力度、节奏、速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揣摩。

句法与语义。

在声乐演唱欣赏的过程当中,许多歌手总是习惯性地将所有的乐句用扬音的方式处理,也有不少歌手喜欢运用降音的方式处理乐句。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首先是演唱者自身的文化涵养和认识的匮乏,不能够准确地理解乐句和歌词的语法含义。其次是演唱者没有熟悉和掌握音乐的整体结构以及音乐的连贯性特征。再次是由于呼吸方法的错误造成的。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曾经这样评论斯基帕(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嗓音特质并不是那么的卓越和优秀,斯基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伟大的声乐歌唱家,究其原因在于他能够很好的掌握句法的处理方式。对于音乐而言,句法的准确科学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更好地将演唱者的声音特质与歌曲巧妙融合在一起,唱出无与伦比的绝美旋律。前面提及了准确分析歌曲句法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那么应该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尽可能准确并且良好地运用句法呢?笔者认为应该要从语调的分析方面着手,对于声乐演唱而言,语调往往是歌曲情感表达的主体形式,如果没有语调,歌曲的语义就没有任何的含义了。与此同时,与语调有着紧密联系的就是歌曲当中的标点符号,每一种乐曲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保证乐曲的连续性上面,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断句处的乐句标点符号都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演唱时的语调特点。在声乐演唱表演的过程当中,对语调和句法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演唱者必须要保障自己的发音是准确的,情感是真实的,语调是符合歌曲情感体现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感染听众。换言之,语调句法是表现整首歌曲的灵魂、情感、思想内涵、内在特质的重要方式。语调本身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体验过程,演唱者只有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体会到歌曲的意境,才能产生准确的语调和句法,这也是声乐演唱的特色所在。

重音与顿歇。

重音是声乐演唱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缺乏了重音的.声乐演唱是无法吸引人的。重音是歌词语言精确的重要因素,演唱者只有准确地运用好重音,并把重音字正腔圆地演唱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诠释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这里所提及到的重音指的是在歌曲里面对某个词或者是某个字,甚至是某个句子当中所隐藏的信息需要特别强调的情感体验形式。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方式,或者说重音就是对歌曲情感或者是思想的品读过程。即演唱者结合个人的经历和对歌曲作品的理解,在歌词和音乐形象的表现过程当中所体现的情感走势和思想倾向。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尽管重音的运用对歌曲的演唱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它却不能无度、肆意的乱用。如果重音的处理技巧运用得不恰当,就会误导听众产生错误的理解。因而对于一部声乐演唱作品而言,重音的运用方式和技巧并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演唱者要运用清晰的逻辑和思维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处理。换一句话来说,在运用重音的过程当中要有较强的层次性,要判断出哪些重音要做强化处理,哪些重音则应该处于中强或者弱的状态下,要确保歌曲的重音能够准确体现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形成旗帜鲜明的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层次鲜明的对比指的是情感和心理上的起伏过程,在处理的时候还要注意保证他们是自然的,而不能够过于突兀地出现在演唱过程当中。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更好地加强曲目的句法、逻辑、文理和艺术效果,最终演唱出引人入胜、留恋往返的歌曲。句法的处理往往带有强烈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是连贯性的演唱处理技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音符之间的顿歇处理。在声乐演唱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确保乐句不能够随意间断,比如说演唱者不能够随意换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不同乐句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另外一个方面还要根据歌词和旋律的特点做好停顿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保证句子和音乐的连贯性并不是说要演唱者不停地演唱滑音,而顿歇也不是支离破碎的意思。这就需要演唱者在声乐演唱的过程当中结合具体的词句意思,尽可能将每一个乐句完整地唱完,就仿佛我们平常在讲话的时候总是一口气把一句话讲完那样,否则就会产生词不达意的不良效果。

对于声乐演唱的顿歇处理技巧而言,一定要紧密结合歌词、旋律以及歌曲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要素进行处理,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歌唱的停顿与间歇必须是建立在对歌曲内心世界有充分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确保心理顿歇与逻辑顿歇(也就是句法逻辑,音乐逻辑)达到巧妙的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顿歇在歌曲当中的价值和作用,为声乐演唱增添更多的个性元素,才有利于歌曲情感的烘托。比如说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的时候,有这样一句歌词“水面落花”这里就可以对“花”字进行顿歇处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形象生动地在听众的脑海当中形成“水花”的形象。再比如对于《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的演唱过程当中,结尾句“为它幸福”的处理,可以运用大换气顿歇的方式,停顿一会之后紧接着再唱“为它争光”,能够让歌曲变得更加饱满和富有生命力。

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的欣赏心得及在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声乐演唱中歌曲分析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和讨论。分别从情景与情绪,语调与句法,句法与语义,重音与顿歇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声乐演唱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这些要素在声乐演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分析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论文

生态动画片,是动画片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创作既有动画片大范畴创作的规范和标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艺术创作都是利用技术手段,用剧本作用于情感。所以,生态动画片的创作,从大的范围说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小的范围内说,是针对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艺术化成动画表现形式,来启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生态动画片的创作包含了实用主义,科学幻想,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挖掘显而易见的表现方式。大到动画电影的创作,小到多媒体小短片的表达,总之,宽泛的剧作创作给生态动画片一个广阔的生长空间。

一,人与自然创作模式。

生态动画片,顾名思义,是以生态环保为题材的动画片,这就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由于人类与自然长此以往的关系,和当今现状以及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多数会产生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状态,由此而产生从对立的关系。或以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为背景创作,或以当下继续解决的问题为创作源泉,总之,这样的对立关系,通常为生态动画片中所常见的。当矛盾由此产生之时,也是剧情开篇之时。一般的动画片也具有这样的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但生态动画片中的主人公设置,一般是人与自然,或人与自然某物。这样,容易使观者产生共情的心理,从而关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

虽然动画片创作类型众多,尤其是一些动画大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创作类型多种多样。但是具有教育意义和发人深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动画片,还是艺术文化中值得推崇和发扬的,所以,生态动画片更多的倾向于结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这就是对立统一中的“统一”表达。

二,生态动画片题材特点。

动画片的故事题材广泛,涉及到具体故事剧本化,内容形象化之后,就更加简炼和生动。这是动画片广义上剧作创作的题材特点。生态动画创作也隶属于本领域,但是,它更专注于小事件大寓意,取材简单,内涵丰富,寓教于乐,修身养性。

动画剧本的类型与格式,是紧紧围绕主题,设定情节、角色,规划结构、故事改编,类型丰富多彩,但多数为科幻、动物、漫画、武侠、侦探、童真等;动画电影更加丰富,围绕亲情、友情、爱情展开,多触角蔓延,集中一个中心升华。核心概念朴实,但是展示的内容却生动和怪异。在故事情景的设置上,有一些关键点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区别动画片创作类型的关键:即情节点、情节线、叙事模式、叙事技巧、叙事艺术性。生态动画片的创作可以依据这些传统动画片的艺术样式,但以内容亲切,内涵深刻,表现清新为多数的艺术表达,这样更容易被广大观众从心理层面上接受。当然,也存在故事情节复杂,结构曲折,表现形式色彩和造型上夸张、对比强烈的生态动画片。这一类的动画片一般都从欲扬先抑,通过及其相反的展示,来突出和反转真正要宣传的内容。这也是一种表达手段,某种程度上讲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生态动画片的创作是与时俱进的,紧随时代步伐,创作以致用。所以它的题材更加的贴近百姓生活,于是从画面效果和表现形式上都通常采用大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在内容上,宜运用身边小事件,但是具有很强烈的教育意义和警醒的作用。取材简单明了,不宜复杂多变,不宜采用科幻、武侠等虚幻题材,就是身边信手拈来的平常小事。这样取材简单,又从身边而来,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也更加具有说服性,并且印象深刻。所以,生态动画片创作特点明显,容易把握,容易实施,寓教于乐效果好。

三,实用主义创作风格。

与众多喜欢引经据典的动画片比较,生态动画片,尤其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生态动画片不太常见历史传统文化的宣传,更多的是时代感强烈,艺术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动画作品。这样的创作模式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生态动画片题材的选择,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表现性。因为动画片本身拥有想象、夸张等特质,也更好的把现实中无法直接表现的东西用隐喻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叙事结合,相得益彰。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实际意义,所以,在当下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的社会表达意义。小小动画,可以展现大大社会。

生态动画片的实用主义创作风格,更加开阔视野、把握趋势、融合传统与时代观念、弘扬环保精神,以诙谐形、原创性、学术性和国际性为创作宗旨。这样的动画作品已经不仅仅是为娱乐和文化所用,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实用性极强,责任性极强。在当下低碳生活、环保社会的大环境中,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由于生态动画片的创作属于类型动画片的创作,所以它的剧作创作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也是当今社会学要和艺术创作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本文的粗浅分析,目的是试图让生态动画片这一新的动画类型剧作创作特点更加充分的显露,使此类动画片获得更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电影文学》第4期.

[2]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年版.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范文

学术界涉及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英语课程中电影赏析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口语教学、任务和输出型驱动教学、纯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体现功用;翻译学视阈中研究英美经典电影的片名、字幕和文本解读;跨文化视野下英美经典电影的个案分析;大学英语通识教育(ele)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如:康燕彬《英语电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表于2010年9月《读与写杂志》;林黉《英文原版电影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表于2011年5月《楚雄师范学院学报》;胡贞《鉴赏原版英文电影提升跨文化语用能力》发表于2011年第2期《电影文学》;吴s《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发表于2011年1月《外语电化教学》;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等。

本文从学科特点、教学难题、可行性三个方面思考英美经典影片赏析与独立院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一、学科特点。

1.语言水平与教语言水平。除了研究语言专业知识外,教师应该注重教语言水平的提高,通过广泛涉猎各学科书籍提升人文素养,使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路径。

2.道与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通识教育的功用,要处理好道与术的关系,道术并重,将人文素养和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3.工具性与通识性。大学英语教学赢得学生,靠的是鲜活的语言材料和充沛的情感,既要让学生学习使用语言,也令其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4.语和文。重“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传统,近年来强调“语”的教学逐渐成为发展方向。在慕课平台等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翻转课程日益成为主流的情况下,重点训练“语”的听说课程及其教学改革必须跟上。

5.英语和母语。英语和母语在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题。

1.技术限制。语音室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全覆盖,普通教室操作听说课受限制影响效果。慕课平台框架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教学受限于语言室资源的问题。非商业目的使用欧美经典影片资源以构建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反复利用资源提高语言水平,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建构。

影片分析范文

摘要:2009年,根据迈克尔?刘易斯的作品《弱点:比赛进程》而改编的电影《弱点》被搬上大屏幕,该片讲述了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nationalfootballleague)首轮选秀球员迈克尔?奥赫由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的传奇而不凡的经历。该剧剧情真实感人,最终取得三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本文通过对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和电影《弱点》的比较分析和论述,得出了一些发人深省、值得回味的观点和结论。

关键词:丑小鸭英文电影《弱点》盲点。

一、引言。

安徒生有个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叫《丑小鸭》,它讲述了一只丑小鸭蜕变成美丽天鹅的艰难历程,不,确切地说,应该是丑小鸭发现自己原来是只天鹅的故事,强调认识自我和坚持自己、坚信自己的重要性。丑小鸭之所以从小受到排挤和歧视,是因为它与众不同,而且它的特质是难以轻易改变、与生俱来的。如果能改变,那么它就是真的丑小鸭,而不是被误认为丑小鸭的天鹅。

2009年上映了一部在北美票房超过两亿美元的温情励志片theblindside(中文名称译为《弱点》),它讲述了一只“丑小鸭”的故事,这只“丑小鸭”就是黑人男孩迈克尔?奥赫。在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举办的2009年第一轮选秀大赛中,身高米、体重344磅、虎背熊腰但动作敏捷的黑人男孩迈克尔?奥赫崭露头角、一鸣惊人,他的防守能力超群。鉴于他的出色表现,巴尔的摩乌鸦队选中他,并与他签订了5年共1300多万美元的合同。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颗闪耀的球星迈克尔?奥赫身世凄苦。因为妈妈怀他时吸毒,他的智商一度不足80,共养育了12个孩子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他,甚至没有给予他最起码的温暖和教育。小奥赫童年时学业表现极差,换读过11所学校。16岁前,父母把他辗转送至多个寄养家庭,他一度流落街头。高中时,奥赫的父亲被杀去世,就在这最低谷时期,他的人生突然出现转机,一名高中橄榄球教练发掘他并助他离开公立学校,进入私立教会学校。就在此时,一名队友的父母肖恩?陶西和莉?安妮?陶西夫妇收养了奥赫,随后这个白人家庭助他考上大学,走进巴尔的摩球队。

体育作家迈克尔?刘易斯把奥赫的传奇经历写入纪实作品《弱点:比赛进程》之中,继而导演约翰?李?汉柯克将奥赫的故事搬上了银幕,结果该影片成了全球2009年最大的黑马影片,斩获了全美亿美元的巨额票房。

其实,《弱点》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身世复杂的黑人男孩在被外界排挤的困境中偶遇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陶西太太(后来成为他的养母),在她的激励、鼓舞、呵护、支持下,重拾信心,并且在橄榄球领域获得了成功。

片名theblindside,是橄榄球术语,意为“没有防范的一面”,负责保护的队员必须和负责进攻的队员完美配合,才能弥补“theblindside”,才能赢球,在片中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看不见的地方”。但我更愿意将其看成社会的弱点,整个社会自有其运行逻辑,当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道路自我发展时,总有一些人会掉队,跟不上整个社会运转的逻辑。电影中的那个黑人孩子便是典型的,如果不是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他应该早早就沦落成了罪犯之一。而他得到了垂青,于是整个生命都不再一样。但社会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这个孩子一样,能遇到生命中的“妈妈”。更多的孩子只能在没有“桑德拉?布洛克”那样的妈妈的眷顾下,走上不归路。以下便从几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赏析。

二、爱是主题,爱让盲点成为与众不同的亮点。

在任何事物都有盲点的情况下,爱会让这些盲点销声匿迹,让你所爱(被爱)的人、事、物坚固得密不透风。梦想出自于爱,也是爱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要清楚自己爱的是什么。因为有爱,人们可以愈合间隙,创造最大的奇迹。包容、认可和理解可以消除一切距离和隔阂,更能使爱长久、牢固,我想这就是莉安的初衷,也是迈克尔最终明白的真理。michael心底是渴望爱和温暖的,这在影片中体现为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生母,而最能够提供爱和温暖的,自然是人类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陶西夫妇(半路之家、新家)的主动和慷慨,融化了michael心中的坚冰,也激励了michael的斗志。他们为michael买车,为他请家教,陪他训练,包容他的错误,做尽到了家人的本分。

每个人都有盲点,有时候可能没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没有能力消除,只能听之任之,这就需要名师益友发现这个盲点。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没有那种时刻控制自己行为的恒心,再多的指点只能是废话。就像片中的大迈克,仔细想想,在现实中,他无非是一个双重性的“另类”。奥赫的人生原本有着严重的盲点,他家庭出身不好,没有受到任何家庭教育,童年又留给他那么多痛苦的回忆,上公立学校后缺少督促他、帮助他的好老师,这注定了他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机会。他有吸毒的母亲,自杀的父亲,自小就在混乱黑暗的黑人街区中成长。尽管在学校的成绩很差,但是他有着别人无法比及的东西,那是近乎完美的防御本能。或许从小受到太多苦难,对于每个人,他有很强的敏锐的自我保护意识。环境和生活经历造成了大个子沉默寡言的个性,虽然生活对他有很多的不公,却让他一直保有善良而纯净的一面,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付出,懂得保护。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辣妈黎安?托易发现了他的这些盲点,并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使其融入了其家庭,并最终使迈克身上的盲点转化成了与众不同的亮点,并因此而创造出非凡的成就。固然,最关键的是陶西一家人对奥赫的无私关爱,才使他有此巨变,但迈克若是没有那颗善良的心灵,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恐怕再多的帮助也无济于事,这种自甘堕落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命运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一旦得到垂青,生命中最强大的爆发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变幻出耀眼的色彩。《弱点》里的故事正是如此,一切机缘巧合,真是浑然天成。但是,除了运气,还需要实力,没有实力,再好的机会给予你,也会被错过。好在迈克好好把握住了,于是,我们为这位橄榄球巨星的崛起而赞叹,为命运的神奇而大为惊叹。

三、天真的童心是拯救人类心中弱点的最有效的良药。

莉安有个亲生的小儿子叫sj,这个小孩子让处在心灵即将崩溃边缘的迈克尔感受到了什么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或许,天真的童心是拯救人类心中弱点的最有效的良药。在sj的帮助下,迈克尔渐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橄榄球战术、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因为,他做到了用心向这个世界微笑,因而自己心中的这扇窗自然会充满阳光。

四、勇气和纪律是人类面对社会秩序的基础。

勇气,或许每个人都有。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难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认知度不会让我们轻而易举地了解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正如迈克尔为了准备自己的文学毕业论文而发愁时,作为父亲的肖恩,给他讲述了六百个勇士的故事。六百个人明明知道自己的指挥官下达了错误的命令,但是依旧走入了一去不返的山谷,无一生还。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意义深远。是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但是这个社会自有它自己的法则。之所以有等级之分是因为各个等级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份宝贵的经验是他们对这个残酷社会的认识。也许,有时候这些人会犯错误,但是他们依旧令人尊敬。此时,迈克尔终于理解了周围的所有人,包括自己最讨厌的人。他的文章打动了学校的文学教授,因而顺利毕业。

五、一个成熟的促人行善的社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种看起来像是童话的故事是一件真事,那么这种结果的形成就不能再单纯地归结于两个个体的意志了。能形成这种最好的结果,是因为这个社会必须将这种善行形成一种合力,教练、校长、老师、家教、妹妹、弟弟等,所有的相关者必须齐心合力、自然而然地行善。善良是这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而且这个社会必须有能支持这种善行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所有的善良才能不停地加强,直到稳稳地把受伤的小鸟托上天空,实现成熟社会里的美国梦,一个真实的美国梦。

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能够行善的社会环境,一个拥有强大道德约束和诚实气氛的社会环境。各种法规、条文、制度的作用是防止人作恶的同时尽量给行善让开道路。而一个信仰――在这里当然是西方式的宗教信仰,但其实只要是一个大家信服的信仰就好――会给行善者一个直接的理由和心理支持,这才是提倡善良的社会。如果社会提倡投机取巧,走偏门,老实努力的人总吃亏,形成唯利是图的风气,大家轻易放弃自尊自爱,信念严重缺失,人人把善良当成笑谈,那么这样的时代恐怕离成熟、先进还很远。

片中发生的故事若是放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一个xxx出于虔诚信仰和____普世观的善举难免会被解读成上层阶级粉饰良知的作秀和对下层阶级的肤浅的物质怜悯。

我们目前正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这是一种理念,放在现阶段来说,渴望只是一种趋势,更多的时候还只是一种理想。我所理解的和谐社会,是在社会相对富足之后,人与人之间能彼此互助以消除等位区别。西方社会的一些年轻人往往在学校或者毕业后自行经历一段义工经历,一些有能力的富人则定期举行慈善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生活困难的人,这也算是一种常态。我们的社会还有太多世俗观念,贫富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度还很低。

影片分析范文

[摘要]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功夫》自上映以来,获得很高的影评。影片中幽默的语言,精美的画面,无不深深印入观众的脑海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少不了音乐的配合。影片中多处运用音乐与动作画面的结合,让人浮想联翩,不禁感叹编导的用心良苦,更加让观众深刻理解电影。其中影片中体现最深刻的当属中国传统音乐的运用,多处将中国的功夫与传统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本文对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与音乐的配合进行解读,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功夫》;传统音乐;融合。

《四川将军令》《闯将令》《小刀会组曲》《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等六首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是中国内地五六十年代民族音乐作品的经典,彰显了该部电影强烈的民族性,为很多热爱民族电影和民族音乐的影迷和乐迷们所称道。

下面笔者就对影片中的场景与音乐的巧妙结合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影片中画面场景与音乐的糅合。

作为一部武打戏剧电影,我们从《功夫》中看到了更多的功夫对战场面,影片中的对战,人物的出场,舞蹈的配合,都让人过目不忘。中国传统音乐的加入,更让影片活灵活现。

影片首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猪笼城寨祥和的场面,包租婆和包租公的奇装打扮,寨子里面的人都过着田园式的生活。那句“包租婆怎么没水了”,一直深入根植于观众的内心,画面响起了优美的交响化的民族管弦乐器,伴着时而欢畅、时而平静的音符,这首曲目是《东海渔歌》,是浙江渔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段美妙的音乐,影片的祥和也为后面的紧张气氛做了一个铺垫。

当斧头帮的人马上就要来到猪笼城寨的时候,一曲《十面埋伏》响起,从悠扬的琵琶声音开始,这种压抑又暗藏杀机的悸动层层凸显,犹如暗潮涌动,电影气氛从平静转向紧张,随着琵琶曲不断高昂,电影画面中的人物不断增加,我们看到一场恶战即将爆发,猪笼寨中马上就要展开一段凶残的功夫较量。《十面埋伏》的出现,让观众肃然起敬,对于城寨中的村民的命运也是十分担心的,因为伴随着音乐的响起,犹如大军压境,即使霸王项羽也不能抵抗这股恶风,所以,运用这段音乐,恰当好处,又给电影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吸引观众继续往后欣赏下去。

四川扬琴演奏的《将军令》伴随着猪笼城寨大战,不断跳动的音符打破了安静的现状,使电影气氛更加紧张,这场功夫较量中,“十二路谭腿”“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对斧头帮的打击甚重,从“十二路谭腿”接住飞来的打火机时旋律的震动,到“洪家铁线拳”杀入斧头帮内部时出现的两声大鼓的重锤与铙的撞击声,再到“五郎八卦棍”飞进敌群连消带打时各种乐器混杂的激昂音乐,这个场面真正达到了画面与音乐相结合的最高层面,使观众通过音乐的紧张感,内心不断澎湃出不断翻滚的紧迫,一直延伸到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中去,周星驰的这一作风,使得这个桥段更加“和谐”,将高手的功夫与音乐相结合,使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闯将令》是当火云邪神抓住射出的子弹开始响起的音乐,高亢的唢呐声带领我们游走在电影的每个画面中。因为《闯将令》描述的是无畏的英雄主义,运用到火云邪神的出场上,比较贴合实际现状,我们一边观赏火云邪神惊人的武术,一边被《闯将令》那激昂的音符所牵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启示,从音乐中了解主人公的能耐,又从画面中,找到与音乐相配合的动作场面,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发挥到了一个极致,从而使艺术效果突出带动了电影的紧张气氛的提升。这段音乐同时又反映了火云邪神的无比强大,对后面周星驰“任督二脉”打通时更加无畏的功夫表演做好了铺垫。

当火云邪神与包租公、包租婆对战时,电影中响起《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的音乐,这是一首激昂的音乐,反映了解放军顶风寒、战恶浪,最终打败敌人的高昂斗志。电影中当三个人开始进行打斗,导演周星驰就运用这首乐曲,从细致的画面到高亢的音乐变奏曲的产生,我们看到了一场伟大的武打场面,音乐伴随着三个人灵活的身手、敏捷的动作,将其中的紧张气氛反映出来,获得了音乐与画面相结合的伟大效果。因为我们在观看电影时,如果只观赏这个电影的画面,而忽略了音乐带来的众多听觉效果,就不能真正感受到电影气氛的紧张性,这场武打场面在电影中是比较重要的,周星驰将《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这段乐曲运用到其中,反映了多人对战的混乱场面的紧张性,从双方各执己力的心理上看,也能对观众起到一种思想引导的作用。

《小刀会组曲》是在周星驰对斧头帮最后的决战中出现的,这是一首古朴的江南音乐,音乐中的悲情与激情相结合,突出表现了武打中人们的可歌可泣的精神状态,具有豪迈的民族风骨与悲壮的英雄色彩。从这一组音乐中,我们听到了来自内心深处的激情欢畅与紧张的声音,从电影画面结合的层面来看,这又是一首恢弘壮观的英雄主义音乐,带动了电影气氛的提升。

二、《功夫》背景音乐的传统意蕴分析。

不论是平静的生活状态,还是激情澎湃的功夫对战,《功夫》中总能出现相应的音乐来进行配合,这些传统音乐带领我们遨游在电影中的每个变换着的画面中,从人物到电影气氛,中国传统音乐都发挥了它独到的解读作用。因为这是一部功夫电影,武打场面众多,混战、对打场面极其丰富,所以导演周星驰就必须运用更加紧张、豪迈的音乐来进行渗透与配合,从这一层面来看,周星驰做到了精益求精的音乐筛选效果,使电影中的画面能够结合音乐来表现自己的主题,又能够使鲜明的主题思想通过音乐来获得升华。

这里的《东海渔歌》《十面埋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两者出现的画面,在故事情节上同样是存在较大的反差的,从平静到紧张压抑,只有音乐才能反映出来,而这两组乐曲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故事的转换色彩,为故事发展带来了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效果,从而引导观众不断探索下去。《将军令》《闯将令》是表现功夫高手超强本领的音乐,体现了个人素质的高深与功夫能力的强悍,这两组音乐运用到电影中的紧张节奏中,为电影增添了不少活力,虽然电影刻画的是一些凶残的场面,但是这两组传统音乐同样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使观众在感受暴力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音乐的伟大,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提升做好了准备。所以说《功夫》这部电影的伟大的意义就是引入了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带动电影的发展,电影又将音乐发挥到极致,尤其是给外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是这部电影的主要贡献。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大刀会组曲》都是多人混战时出现的音乐,同样演绎的是暴力艺术的魅力,但是这两组音乐更加豪迈,音符如翻滚着的巨浪,从最新的视觉与听觉环境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们看到,当正义战胜了邪恶,出现邪不压正的时候,我们又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传统的民族音乐带有较强的民族气息,当我们取得胜利,高唱凯歌的时候,我们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占据了上风,这说明我们是成功的,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还是因为心灵的伟大。当周星驰抽丝剥茧,打通任督二脉之后,他就开始代表正义,向恶势力作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部电影,也随着功夫、音乐、中国思想的充实而大获成功。

三、《功夫》对电影引入中国传统音乐的启示。

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被无数次的引用,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现象,现在拍摄的古典文化的电影也较多,每年都有几十部这样的电影产生,从《英雄》开始,中国内地电影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传统音乐中的管弦乐等乐器的引入也是十分明显的,引入众多的传统曲目,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塑造带来较好的帮助。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电影在引用这些音乐的时候,也出现了不足的现象,比如《十面埋伏》《赵氏孤儿》《铜雀台》这些大片,它们主要是注重了对故事的刻画,将画面演绎得非常精妙,却忽略了对音乐的精心雕琢。《功夫》中几个桥段恰到好处地引用中国传统音乐,不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完美的故事,还帮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中国传统魅力进行大力发扬,这是其他类似电影不能企及的。通过观看《功夫》这部电影,我们发现商业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成功点,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就是中国当代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传统色彩的捕捉能力的提升,将这项经验渗透到今后的电影事业发展中去,可以灵活地带领我们走向一个以中国自身文化为主的电影大背景中去,利用国外更好的高科技手段,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出来,打开国外市场,让国外观众同样也能感受到中国的魅力,对于中国电影的魅力提升有较好的帮助。

另外,《功夫》从一个重要的音乐层面上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更高的成就,必须从思想上出发,画面与音乐塑造的都是人们的思想,平静、紧张、欢畅都是人的意志的一种表现,所以在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的内心的活动变化进行探究,寻求到一种适合表现这种气氛的真实音乐,将其渗透到电影细节中去,也可以打开观众的心门,让观众通过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与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真谛。

四、结语。

《功夫》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电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恰到好处的引入,加上导演周星驰精益求精的刻画,从音乐与故事情节的配合上,找到了一条迈向成功的重要法门。它的成功,更是给中国电影市场指明了一个方向,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运用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1).

[2]席凯来.设计与景观――浅议艺术设计与当代景观规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3]朱天纬.依依离情沉沉乡愁――关于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j].电影艺术,1983(08).

[4]陈飞.聆听生活的质感――电视电影中音乐和音响的运用[j].新闻采编,2010(02).

[5]魏薇.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音乐学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0.

[6]刘嫣.武满彻电影配乐的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

[7]陆佳敏.浅析当代电影音乐结构[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1.

[8]蔡丽英.音乐演奏如何出华彩――我的一点体会[j].南国红豆,2003(05).

猜你喜欢:

影视创作中艺术心理定势的运用分析论文

三维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给影视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带来了巨大变革,漂亮而精彩的画面感受。影视广告在中国的发展热火朝天日新月异,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绩。但其瑕疵也为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相当的阻碍。一方面在影视广告中运用三维技术给视觉效果带了了巨大的革命;另一方面其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发展。现在,很多制作人对技术过于追求和依赖,而忽视了个人艺术的追求和发挥。技术是用于帮助艺术创作的实现,是一种手段,而不能过份依赖技术。制作人应该更加重视艺术创造过程,不能在有限的技术水平中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不能达到人机合一的境地。

我国数字技术的应用现状。

xx年,有两部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电影进入大家的视线。因此,对于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来说,xx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第一部电影《横空出世》是当年北影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故事片,是由陈国兴指导。该片中有大量特效场景,比如爆破、沙漠等,这些统统靠数字技术人工合成。大量应用的数字技术使得该片艺术感染力增强了,画面更加生动,犹如直接再现当时原子弹爆炸的令人震撼的景象。另一部影片《紧急迫降》是同年由上海制片厂制作的影片。该片有许多大家齐心协力空中抢险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景。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为投拍《紧急迫降》,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年的审时度势之举,为发展数码电影的目标,累计投资达近亿元,设立了国内第一个特效制作基地。20xx年,《极地营救》诞生,此为上影再花巨资拍摄的视觉大片,该片号称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数字特技最多的`影片。全片镜头数的百分之六十均由数字特技完成,与之前的《紧急迫降》相比,数字技术运用大幅提高。在该片的拍摄过程中,完全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镜头高达影片的40%,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这几部影片之后,数字化时代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可,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浪潮,如这几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鸿门宴》等国产大片,cgt镜头和数字合成技术在这些影片中被大量采用。

在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广泛应用的浪潮中,利用数字技术去改变某个镜头、某个场景的单一的数字化应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的影视人,中国的一些电影人开始打造全新的数字电影。北京的三联影视和某动画公司制作的《青娜》,是我国第一部数字短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全数字电影。影片展示了数字电影的魅力,主人公青娜是由数字技术制作的虚拟人物。制作者将影片作为载体,表现了当代人健康、快乐、蓬勃向上的一面,通过数字技术体现出一种新的艺术理念。数字技术的应用把中国的影视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纪,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胶片电影时代已悄然结束了。

数字技术在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

我国影视产业逐渐开始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影片投资还不大,很多大片也不过在1亿元左右,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点子上。数字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传统影视技术的一种补充,不能过分对数字技术寄予期望,数字技术制作成本还很高,而且制作水平还在不断发展中,还有待提高。有些数字特技镜头因为制作效果不佳,反倒没有传统技术制作出的特技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只有以数字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让我国的影视制作上一个新台阶。

纪实摄影创作技巧作用关系分析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实摄影也随之诞生,这是摄影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摄影技术发明的最初阶段,其受到了绘画艺术的影响较深,最初的摄影,主要追求的是一种画意美。随着摄影参与者增加,形形色色的人逐渐参与在内,逐渐的形成了多种意识的创作方向,多种摄影流派随之形成。来自于德国的沙乐门博士在1930年初拍摄的海牙会议的会场刊登在伦敦画报上,这个事件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沙乐门的带领下,美国的托马斯以及法国的布勒松等随之纷纷的进行效仿,那时这种流派被称之为“堪的派”。其中堪的就是真诚坦率、真实以及自然的意思。其主要创作方式就是取材来源于显示生活,在被拍摄对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缺少目的性的进行拍摄。主要注重的就是写实,而忽略了社会性。堪的派的拍摄手法与纪实摄影有很多相似点。纪实摄影是建立在拍摄应的基础之上,但纪实摄影同时关注社会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将作者积极向上的创作思想注入进去以后,最终形成替代性摄影流派。但纪实摄影同时延承了堪的派的真诚坦率、真实以及自然。

2纪实摄影的定义看纪实摄影的特征与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罗伊斯特莱克在1945年时,曾经突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直到目前,也没有形成一个公众所认可的定义。木歇尔兰富德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高级摄影导师,他写过一本《世界摄影史》,在这本树种他说,纪实摄影是指“反映现实情况和现实事件的真实影像”。而我国的摄影学者黄少华则认为“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显示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被描写对象的關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经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从中概括出摄影的被指及特征:第一,以纪实为方法,将摄影镜头对准社会生活。第二,纪实摄影的对象及题材一定具有社会意义,能够激起大众的共鸣及关注。第三,作为及时摄影家,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拍摄对象要有深入的了解与尊重,深入实际,尊重事实且将真实情况揭示。第四,纪实摄影的作品,是完整的系统的作品,它能深入的详细的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3摄影本质和特征看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3.1选择题材

纪实摄影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它能够系统的、完整的将我们经历过的生活真实的记录下来,采用真实且直观的形式,将我们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凝结起来。以往传统的摄影方法,多呈现出浮躁矫情及高高在上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纪实摄影不同,它主要以纪实为中心,主要的拍摄对象是普通人的生活,主要的关注点也是群众百姓所关注的问题。纪实摄影不仅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对人民的精神生活以及内心的活动更加关切,很容易就能激起读者的共鸣,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的感觉。

3.2将作者的自身人格魅力带入纪实摄影中

摄影者在拍摄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以旁观、记录的方式进行。其二是将自身生活融入在内,亲身体验。其中林添福的《半个世纪的》就属于旁观、记录的方式。应用摄影记录的方式,将一对对历经风霜的老夫妻客观的描述出来,或安详或恬谈的面容深深的印在读者的心中。侯登科的《麦客》则属于将自身生活融入在内,亲身体验的方式,他用了多年的时间去亲身体验麦客,与麦客们吃住在一起,亲身的体验他们是如何用命换钱的过程。不论是哪种拍摄手法,拍摄者们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去面对被拍摄对象。笔者认为,纪实拍摄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摄影作品中蕴含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拍摄者怀着一颗平和的心态进行拍摄,不能有功利心在作祟。

3.3尊重被拍摄对象

照相机的镜头具有指向、探究以及侵略的特征,这就注定了被拍摄对象的被动位置。但是采访却是一个平等的环节。作为摄影者一定要对拍摄对象有所了解并尊重。在平等与真诚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从被采访者获得更有价值的事件,最终将平等的影响展现给广大读者。

3.4纪实摄影不属于艺术

纪实摄影是跨边缘的工作。纪实摄影具有政治、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意义,这才是其主要的价值体现。作为纪实摄影者,应具备最基础的文字功底以及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才不会只流于表面,显得苍白空洞,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3.5新纪实摄影

随着摄影的不断发展,近些年,很多摄影师以纪实的手法进行拍摄,但他们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在内,这些摄影师大多年纪较小,其拍摄的桌品注重于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反映出来,被人们称为新纪实摄影。纪实摄影和新纪实摄影相比较,新纪实摄影强调的是个性化的视觉,去展现摄影者的表现手法以及内心。不是单纯的将客观事实反映出来,其中参杂这摄影师的内心想法。新纪实摄影的诞生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其拍摄手法比较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注重自我的心理。

4结语

我国开始纪实摄影的时间短暂,虽然时间不长,但它却成为摄影行业的主流之一。纪实摄影具有直面现实、关注生活、揭露人性、真诚自然的特点,读者在阅览拍摄作品时,能感受到参与和亲切的感觉,在作品中能够将真实的生活展现出来,将典型、突出、精粹的实际生活定格于作品中,纪实摄影具有平易近人的魅力,希望以这种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它。

众所周知,自从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发展历史。起初,是因为摄影术带给人们真实还原本质的特性。大家都会用其清晰、真实的特点来拍摄人像,风光等等。满足真实记录人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以及大自然客观面貌的目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些摄影师模仿学院派的风格进行拍摄,不在单是满足于客观真实的记录。随后,社会更加飞速的发展,使人们思想也跟着活跃起来,摄影创作模式有最开始的客观写实逐渐演变的更加多元化,也出现了更多的摄影流派。比如写实主义摄影、自然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现代派摄影等等。但无论如何变化,摄影创作仍然不会离开两个大的方向,即纪实摄影以及艺术摄影。

关键词: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摄影模式

一、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发展现状

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都是一种摄影艺术。纪实摄影里面包含着新闻摄影,摄影师主观的希望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曝光,用光,构图以及拍摄角度,高度,使用光圈景深等等的调整去表现被摄对象。同时一定不能主观的要求被摄对象,不能干扰其自然的状态。在拍摄过程中只能通过调整自己的拍摄机位,选择拍摄时间,确定拍摄的构图等等。所以说,纪实摄影更加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内容的真实,决定着图片的价值。真实的记录下客观的存在的事实,有新闻传播的价值和表现真实存在的价值。而艺术摄影现如今主要用在商业摄影领域,更加注重于主题表现和摄影师的主观意愿。在客观表现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主观创意展开想象,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两次审美的过程。需要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画面唯美的感觉,同时将画面中的表现的主题植入观者心中,进而和观者产生共鸣。

二、两种摄影模式对时效性的要求不同

纪实摄影一般用在新闻出版行业当中。在创作过程中要求必须要求客观,准确,真实,效率。要求发现新闻,即刻赶到现场,真实的记录,并且发送出去。如果隔日发送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即使不用在出版行业,作为纪实摄影也是越迅速的呈现给观者效果越好。同样也需要有时效性的。

艺术类摄影创作周期一般来说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其创作周期可以是几天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都可以。因为摄影师想表达的是当时的一种状态,一种感觉。即可以快速的完成展示出来供观者欣赏,也可以时隔多日再去给世人呈现当时的情景,讲述当时的故事。

三、两种摄影模式的社会功能不同

纪实摄影有着展示和教育的功能。比如纪实摄影中的新闻摄影,更是有着宣传作用,也是给读者一个客观展示以及导向的作用。将真实客观的照片提供给人们,肩負着向大家传达有新闻价值或者有着教育意义的功能。一般纪实类摄影给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幅或者几幅图片搭配简短的文字说明,再加上时效性很强的特点,会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心灵上的震撼以及共鸣。

艺术类摄影创作的过程出了有展示教育功能外,摄影师更加强调其作品的审美价值,更加喜欢将作品艺术化含蓄化的处理。同时也希望观者在观看自己的作品中,能够得到艺术层面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对观者传达作品意义的目的。

四、两种摄影模式在拍摄手法上也是不同的

纪实摄影的拍摄手法,一定要是抓拍的,万万不可以摆拍。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人在环境中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情,动势都是瞬息万变的。只有用高速的快门去抓拍,才可以将绝对真实,自然,生动的画面定格在那一个瞬间。如果使用摆拍,就会缺少生活气息,同时也不会打动观者。而艺术摄影创作过程中强调,抓拍和摆拍都可以使用。艺术摄影的摄影师更加强调主体人物心态的完美呈现,他们认为在客观表达主体状态的同时,同时也需要一些辅助手段去锦上添花,比如拍摄中人工光源的应用,人物服饰造型上的选择,后期暗房或者电脑对整体色调的调整等等。都是为了更加完美的呈现摄影师的主观审美意识。

五、两种摄影模式对画面细节和表现的意境是不一样的

纪实摄影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深度刻画,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状态。很多作品都是由于画面中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细节从而使一幅作品让人过目不忘。所以说纪实摄影是离不开细节的刻画。艺术摄影因为更加注重摄影师主观的审美品位为创作基础。相比细节来说,更加关注的是作品整体意境的表现。所以这类摄影师认为,摄影是客观呈现和主观表现的结合。在一定层度上可以说,艺术摄影可以是唯美的,同时可以是纪实的,同样也可以是用观念表达的。摄影师和观者是需要在审美品位上引起共鸣的。

六、结论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都是摄影艺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数码时代普及,摄影已经越来越平民化了,人们都在不知不觉当中用相机或者手机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如果将摄影上升到更高的一个高度,就需要我们当代摄影师的共同努力。在经历了摄影170年的历史过程中,两种摄影无论从创作模式,表达方式上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通过互相的借鉴融合取长补短,一步一步的成为现如今摄影的两个大的方向。纪实摄影的客观呈现,艺术摄影的主观表现,乍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现如今,这两个方向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当代摄影师也需要不断的提示自己的能力,开拓眼界,需要更加有创造力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在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创作中为社会呈现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情感体现里的“情”是指摄影作品画面中定个一瞬间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讲故事。在拍摄照片时,情感是形象思想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正是因为带有情感的,审美表现才能得到升华为审美意象。纪实摄影以人为基本主体,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作品,能否突出其中的情感是很重要的,一幅好的纪实摄影,不应只是为画面好不好看,还要用过捕捉画面的技巧揭示事件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把事物的主题内涵通过生动的瞬间形象揭示出来,达到遇情于境、情景交融。任何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都可以从“情”这个窗口中看出他内在的信息。这就是人们说的“作品是作者感情流露的象征”。

由于有些摄影师太注重照片的整体效果,结果照片就显得平淡无味,看后毫无印象,起不到纪实应有的作风。还有一些在拍摄人物时,深入了解不够,对生活的不了解,过份执着的追求表面效果,不明白情感表现在画面中的作用。有些照片只不过是用相机记录下来,缺少了情感和形象感染力,这样的照片就像喝了白开水一样,暗淡无味,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兴趣。

1纪实摄影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纪实摄影对整体效果要求非常高,拍摄具有这里时代具有特点的人,这是纪实摄影追求所在,最难拍摄的就是看着平常但是有能反映出人物情感的主题,有些含有很大信息量,切具有一定价值的,有照片不一定能表现出来,而必须借助文字进行详尽的叙述。读者不能了解照片的表达内在意义,就没有什么情感可言了。《希望工程》是谢海龙的代表作,他的这组照片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因为他的照片光看就能激发人们对于希望工程孩子们的关怀,看过照片的人都会想要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这种情况下,文字的说明,就显得画蛇贴足了。他的照片看似简单但是为什么没人比他拍的好,其实就是缺乏了情感。当然还要有敏锐艺术眼光,善于发现美,善于表现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责任以及自己的社会观,这样才能真实地记录反映了问题。

不难看出,好的纪实摄影,通常是神情兼备,而且能传达出一种信息,但是一幅好的照片是否能用画面的形象开传达出信息,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拍摄主题的形象是否符合大众的情感和行为特征。这里的特征指的是事物标志的显著特点,如果拍摄形象的内心情感与外在形象都具备一定的标志性,那么他的行为肯定具备了本身语言表达的要素,无须拍摄者话语解释。这样的照片才能看出情感。

2摄影作品中的情感性

2.1被摄对象的客观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常常被周围的一些事情所感动,如果将这些瞬间拍成一幅摄影作品,相信一定是感人的。摄影具备一定的纪实性,所以我们必须真实的记录现实生活、准确传达的被摄对象的一切。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造型手段与光影和环境控制,将被摄对象想要表达的情感直接的、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拍摄者直接抓拍现场瞬间的气氛和人物一瞬间的情绪,可以直接拍摄被摄对象情绪,并且深入发现被摄对象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的变化。这样的表现手法是最平常的。被摄对象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有些时候操控被摄对象,其客观情感并不明显。

2.2拍摄者的主观情感

摄影作品是拍摄者内心想法物化以后的形态,他的内容已经不是客观的还原生活本质,也不是逼真描绘的生活场景。而是通过艺术上的改变,夹杂着拍摄者的思想、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他是一种心灵化以后的生活和心灵物态化的生活。拍摄者在进行拍摄的时候,总会通过自己特有的角度去观察被摄对象,试图将自己的想法感情带入到照片当中。拍摄者或是寓情于景或是借景抒情,将主观情绪隐藏在客观写实的艺术当中。照片中的的景是画面的空间表现,来自于现实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和认知,拍摄者会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感情寄托在画面内容当中。景是所有照片的基础,有情无景,那么拍摄者将无法寄托自己的情感想法;情是照片的灵魂,单单有景无情,那么照片就成了一种简单的记录手段。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被称为艺术。因此,摄影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主观的审美认知以及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感。

2.3情感的转移与延伸

情感是表达创作意图的方式之一,情感的表现让审美表象提升成成审美意图。在拍摄照片的过程当中,拍摄者从形式到内容上了解拍摄对象的在审美角度上特点,并且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传达在拍摄的作品中。那么这样欣赏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照片画面的冲击足以引起视觉上和情绪上的情感体验,让他能够理解拍摄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被作品的情绪所感动。例如谢海龙的作品《大眼睛》一样,照片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的小女孩眼神,他的眼神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都说眼睛是进入内心的窗口,这样就形成了这幅带有情感的摄影作品,作品在发表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从而这种情感演变成为对所有山区的那些想读书的孩子们的关注,从而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

作为一个摄影师,经常会因为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激发创作的欲望,然而照片同时又在被欣赏的时候激发起欣赏者们内心的感情。所以可以说照片是一个摄影者的全部他讲所有外在于内在的都寄托在画面当中,因此这也成了与欣赏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它不仅能寄托着拍摄者的情感,也能激发出欣赏者的情感,这种就是在情感上的传递与延伸。

3摄影中情感表现的方式

3.1人物面部的情感表现

人们对事情的客观反映,主要体现在脸上,高兴,难过,痛苦等等,因此可以说人的脸,是通往或走进人内心的捷径。拍摄人物表情,是最直接的情感表现,也是最为突出的,让读者一目了然。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谢海龙的《大眼睛》。《大眼睛》是希望工程的代表之作,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照片的记录性质,蕴含着更多的含义及情感。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能否成功在于如何选择拍摄的主体,就是人物。人物是摄影画面的中心,也能直观的体现出作品主题想要表达的思想。《大眼睛》这幅作品,拍摄者选择的是一个平常的农村小女孩作为画面的主体,准确并且深刻的表现了一个农村小女孩渴望读书,寻求知识的一种状态。如今这幅作品已经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然而《大眼睛》特写的运用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因素之一。

3.2人物身体的情感表现

除了人物面部表情可以表达情感之外,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也是可以直接表达情感。列如“高兴的跳了起来”这里就是用动作来体现人物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本能反应会在不经意间现实出来。也就是说瞬间的捕捉。

最早提出这一方法的'是法国摄影家h·卡蒂埃·布勒松。他提出的摄影概念“决定性的瞬间”也就是瞬间的捕捉。就拿他最脍炙人口的照片来说。他于1958年拍摄的《男孩》就体现了这种风格。他没有深沉的主题,却是他最为经典的一幅作品,一个小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的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样。照片中的的男孩位于照片的中央,他昂首挺胸,边走边跳。身体显得很轻盈,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了他的心里是十分高兴的。因此身体也是表现情感的手法之一。

4结论

摄影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但他没有语言,他用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传递着感情。特别是对于纪实摄影这类具有真实记录生活场景的摄影方式。因此本文意在研究摄影作品的情感表达,以及体现方式。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源于人们想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想要重新唤起这种感情,通过某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呈现出来”。人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并不是被动的接受生活的信息,而是融会了思想,隐藏了主观的意识。我们将这些情感转移到我们的被摄对象上,最终形成我們的摄影作品。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如果要避免使摄影变成单纯的记录和复制,就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情感。

一、引言

从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开始,摄影行为就在人类社会中饰演着重要角色,几乎在人类所有活动中,人们都在以这种形式那种形式利用摄影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完善服务。传播媒介的发达及先进的光电子技术发展的今天,摄影的普及性和易于被各阶层人士接受的特性包容并蓄地以摄影文化的形式渗入现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照相机以它的公正、真实、直接可视等无与伦比的客观性包容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都可以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状态以及事物的发展,可以起到一种记录的作用。近几年来,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是很受欢迎以及最常被使用的两种方式,但是这二者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二、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概述

(一)纪实摄影概述

1.纪实摄影概念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与新闻摄影略微不同的是,纪实摄影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如实反映生活的一些状态。如果非要做一个比喻的话,纪实摄影更像是一种纪录片,具有記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

2.纪实摄影的价值意义

与新闻摄影相同,纪实摄影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光看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所谓纪实,指的就是记录事实,因此,针对于纪实摄影来说,一定具备真实性;另外,与新闻摄影不同,纪实摄影具备一定的美感,也就是在拍摄时,摄影师会比较注重拍摄的效果以及拍摄的质量,而不是抓拍或者只是为了取证现场;同时,纪实摄影还具备一定的历史性。所谓的历史性主要指的是纪实摄影可能是为了记录某一个瞬间或者是记录某一个事件而特意拍摄的。由此可见,光从特点上就可以发现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性。

(二)新闻摄影

1.新闻摄影的概念

新闻摄影,指的是以图片的形式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然后再借助于这些图片对该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之所以很多人喜欢新闻摄影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文字新闻,一方面来说这种新闻摄影的方式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种图片与文字共存的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新闻摄影一般都是有很少的文字说明,大部分的真相以及事件发生的过程都靠图片来展示以及说明。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针对于新闻摄影的解释是这样的:“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由此可见,针对于新闻摄影来说,其主要的核心还是在于借助于图片实现对于新闻的报道以及传播,其主旨还是新闻。

2.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一共具有四大特点:首先,就是时效性。因为新闻最注重“新”字,必须是在事件发生以后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具有时效性,如果是发生很久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情,那就称不上是新闻了。因此与文字新闻一样,摄影新闻也需要具备时效性,这是新闻摄影的第一个特点,同时也是最重要以及必须具备的特点;第二个是真实性。所谓的真实性就是要保证图片所拍摄的内容一定是绝对真实的,不可以伪造,更不可以断章取义进行报道,混淆视听。虚假的新闻报道不仅会被谴责,还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第二个需要具备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第三个是典型性。所谓的典型性指的是新闻摄影的图片要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不能随意的一个瞬间都用来报道,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简洁性,要让观众在看到图片的第一时间就能捕捉到事件发生的重点。最后一个特点是现场感,所谓的现场感。指的是图片的拍摄都是现场抓拍的,不是特意布置的场景,也不是特意摆出动作,更不能一味追求艺术效果,而忽略了新闻的特性。

三、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的区别

(一)纪实摄影主题先行,新闻摄影讲究时效

针对于纪实摄影来说,大都是摄影师提前拟定好一个主题,然后摄影团队根据拟定好的主题去寻找与此相关的事件或者是场景,进而实现图片与主题的统一性。比如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作,解海龙“希望工程”,从这个拍摄活动开始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自己要拍摄的主题是什么,于是他便跟随着自己设定好的主题进行拍摄,寻找合适的背景、合适的视点以及合适的构图,整个拍摄过程都比较自由,且比较轻松。但是针对于新闻摄影就不同了。新闻摄影并不是事先拟定好主题进行拍摄,而是根据现场拍摄的图片进行主题的拟定,且新闻摄影更要求注重一个“新”字,比起画面的美感,新闻摄影更需要的是画面的真实性。由此可见,新闻摄影新闻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摄影的目的、内容与手段,而纪实摄影则比较被动。

(二)评价的标准不同

针对于纪实摄影,大家的评价标准是主题的创新性以及拍摄出来的照片的效果的好与坏,而针对于新闻摄影,大家评价的标准都是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以及客观性等等。纪实拍摄更具备主观性,而新闻拍摄要求的是客观性。针对于新闻摄影,要求必须是现场进行拍摄的,可以不考虑画面的美感,只要保证画面的真实性以及画面的清晰性就可以了,而针对于纪实拍摄来说,则恰恰相反,必须注重画面的审美效果。针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所拍摄的内容可以是新鲜的,也可以是已经存在的,可以是对于事件的记录以及对于历史的记录,但是新闻摄影则恰恰相反,新闻摄影必须保证足够新鲜,必须具备时效性。这是新闻摄影的最本质特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特征。由此可见,由于基本特征不同,导致针对于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也是大相径庭。

(三)纪实摄影从创作上与新闻摄影不同

针对于纪实摄影的创作来说,是结合了摄影师的主观意见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特例事件来进行结合的,是具有很鲜明的主观性特征的;而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新闻摄影要求的是客观性创作,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纪实摄影好比是命题作文,而新闻摄影好比是话题作文,创新性以及创造性要更强一些。另外,在创作上,二者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美的追求。纪实摄影更注重美感,而这个却是新闻摄影不需特殊注重的。针对于拍摄的不是很好的新闻摄影,我们不会说摄影师技术不好,我们会说很真实;而针对于拍摄的稍微有一点偏颇的纪实摄影,却会被批判成摄影师技术不够高。由此可见,二者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都可以称得是各有千秋,二者无论是在特点特征、创作要求、评价标准上还是审美角度上都存在很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二者各自的价值,同时也保证了二者的存在意义。希望在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描述以及介绍下,可以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新闻摄影、什么是纪实摄影,以及二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

人文关怀听上去似乎是一种很崇高的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摄影家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体现自己的人文关怀精神。近几年来,都市报出现并逐渐占领市场、很多老版的报纸都开始改版以及网络的的快速兴起,大量的新闻图片被各种周刊、网页应用,也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纪实摄影师,还有很多只是普通的用手机记录下来一个事件,也被称之为纪实摄影。虽然我国的纪实摄影现在正在处于量变到质变这个转变的阶段中。这些年来也确实涌现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照片,但是对于周刊,报纸,网络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些极速出现的摄影师们多数是业余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确实缺乏实践的经验,缺少专业的知识。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每天网络上漫天遍野的纪实新闻,但大多数都是拍的极为随意,甚至有些是不雅的,不适宜被公众所知道的,这些问题就是目前纪实摄影的现状,这种现状就是因为缺乏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主要问题

摄影师在各种新闻事件的拍摄中,不仅仅是以采访者,拍摄者的身份,很多时候也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参与者。由于纪实摄影都是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实际现场可能很严肃端庄,也有可能很混乱,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突发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不可预料的东西太多,不定因素太多,所以摄影师在拍摄现场的不正确、不合适的做法,很容易影响到整个事件的自然发展。这不仅仅是在给现场添乱,也会为自己的采访、拍摄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这个时候有经验的摄影师就尤为重要,而有经验的摄影师都会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体现出自身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纪实摄影中,如果没有深入的调查和对现场情形及时的正确的判断的能力的话,就不容易抓住事件的本质,不易发现拍摄对象的真实想法,拍出的照片就会或是图不达义,或是言过其实,只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挖不到深入的东西,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不同的人或事物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拍摄,当你拍摄人物的时候,如果你用了超广角镜头导致人的身体畸变,会使画面看上去让人很不舒服,所以拍摄不同的东西要选择相应的正确的方式。摄影师要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伤害被拍摄者的情感与利益。拍摄时不仅仅要掌握好的时机,也要关注人本身。

人文关怀也有反面的现象存在。有些不专业没有人文关怀的摄影师就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了一种无视拍摄者,只顾着自己的利益的情况。还是要说到广角镜头的运用,用广角镜头可以达到一种夸张的效果,但是这样子就丝毫不顾及被拍摄对象的感受,仅仅追求自己要的效果。而有些周刊为了版面效果和发行量也会经常把这些拥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发表出来,而不去关注被摄者的心情。所以说,人文关怀不仅仅关乎人的爱心,还和个人的道德有关。

在我的理解里,其实人文关怀并不用很刻意,在日常中就可以发现,虽然日常并不那么令人振奋,但人都是过着平凡的日子,不是都说要从生活中发现美吗。在如今的中国,摄影与社会的联系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程度,摄影家们宁愿爬山涉水到远方去拍摄壮丽山河的美景,去拍摄少数民族,和我们不一样的种族,却不愿意把目光投向自己身处的城市,去发现自己的身边点点滴滴。这些摄影师把人文关怀狭义为风光花草,却对于身边的日常无动于衷。这可能就是如今人文关怀存在的最大问题吧。

2纪实摄影师该如何更好地实施人文关怀

摄影在这整个社会中生存着运行着,就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如今媒体逐步走上市场,网络越来越普遍于我们的生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方向。更何况我国的纪实摄影至今还不是很成熟,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完备,所以要想让摄影师们都表现出人文关怀,所有的纪实摄影界的人都要付出努力,才能推动纪实摄影的发展。

首先,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师,应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尊重事实,尊重人性,按照事物本来的情况来反映生活,这时作为纪实摄影必须要有的专业素养。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仅仅是为了追求效果,追求观众的追捧。其次,纪实摄影师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无处不在的镜头,一颗时刻准备好的关怀之心。我们要营造的是一个宽容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在这样环境的熏陶下,那种精神就驻扎在了心里。切记不要把人文关怀仅仅放在台面上,说说而已,要在实践里表现出来才是真的!

3人文关怀在纪实摄影中的价值体现

人文是什么,它泛指了这个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的表现、现象。人文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观念。在这里的人文所指的还有文明的成分,人文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一种文化的现象,也是社会现象的综合。所以人文会因为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

人文摄影,“人文”这个概念是很有广度和深度的意义。“人文摄影”这个名词,它的含义很难说得清楚。在我看来,人文摄影跟环境和社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联,和人的关系也密不可分,但人文摄影不等于人像摄影。人文摄影,它既是一种文化概念,又是一个摄影体系。人文摄影讲究的是社会态度也就是群众态度的表现,不过也要讲究美学。从我的理解上来看,所有一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或者精神文明那都是人文的表现。人文摄影最重要的拍摄手法就是一定要“真实”。是用来表现某个“人”以及和他相关的环境等,从一种人性的高度来关注这个“人”的生存的状态、生活的方式、他的精神层面,以及他的未来和发展。从精神观念上解释人文摄影的话,人文摄影是以研究人文的视角,以人文关爱的情怀,去拥抱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和其他摄影类型不同的就是它的独特视角,去发现、挖掘、提炼独特的人文精神以及甚至发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4人文关怀的特点

从表现对象和角度来说,新闻纪实摄影是关注有新闻价值、有社会意义的“事物”为主,那么人文摄影就是关注“人”为主。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怀是指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以被摄者为主,通过对被摄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采访和拍摄,采取的最大可能保护被摄者心理精神和物质利益的行为,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做法。在纪实摄影中,人文关怀最为经常出现的就是在新闻界。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有共通点,那就是本质都是以人为本,新闻报道是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如果非要说在其他领域的人文关怀是专门针对某个人或者某群人的的某一方面的需要的话,那么人文关怀就可以普及到个人,社会,国家,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弱势群体,都是其中一部分。对于拍纪实摄影的摄影家而言,在他们的工作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更会尊重他人,优先考虑被摄者的感受,这不仅是摄影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也是摄影者职业素质的表现。摄影者在工作中不仅仅要履行自己职责,坚守自己职责,还应该具有他人关心关爱的情怀,要对被摄者多一些同情和体谅,简而言之就是多一些人文关怀。人文摄影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特征就是人文情感,人文精神的传达!

5结论

纪实摄影真实的、客观的反映了事物本来的面貌。纪实摄影在允许的范围内,把社会现实记载了下来,使整个人类社会很好的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和风情。当然,人文因素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人文关怀的思想在纪实摄影中担当了很大一部分作用,也是起着主导的作用。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对一种文化的纪录,对生活的纪录更是对人们在社会中的态度的纪录,对精神的纪录。而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关怀,因为这是一种精神价值,心中但凡有了这种价值观,作品就会有了力量,就会蕴育着深厚的内涵和情感。

纪实摄影是凸显纪实性、真实性、强调客观反映的摄影形式,其目的在于纪录社会现实,使更多的人关注社会、干预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的改变、叙事模式的建立以及观看视角的改变,对纪实摄影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当代纪实主义中,艺术性的表现也正在被逐渐的发觉和接受。只有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性,才是纪实摄影的永恒魅力。摄影师应了解纪实摄影的概念和特征,明确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正确把握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运用摄影技术去进行纪实摄影的艺术性创作。

一、纪实摄影概述

到目前为止,摄影的各个学派对纪实摄影的概念范畴略有不同,而我的理解是摄影人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真实生动的描写,以影响或启示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样式。

从摄影技术诞生起就有纪实的特点,是借助光学原理将现实事物呈现。在发展早期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随着各类报刊的发展,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时,社会才意识到纪实摄影真实纪录生活的特点,决定它的价值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内容胜过千言万语。其特征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与功能存在。常见的纪实摄影主要有见证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特助人群、定格当下生活、捕捉重要现象、记录社会文化等,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

二、艺术摄影概述

摄影的“艺术性”是什么?就是通过影像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就是利用光线、线条和影调等构成所需的造型语言,并借助这些语言来表现它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的形式感、形式美感。

摄影又称“拍照”,其艺术性在“拍”而不在“照”,如果摄影人机械地照下取景器中的场景,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就是“照”。而“拍”就截然不同,它是摄影人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脑的形象思维,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等摄影艺术语言,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而绝非是仅仅按动快门机械式的记录和再现。

总之,艺术摄影只要有摄影的元素,就可以根据灵感和想象,运用各种摄影技法来创作表现。

三、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关系

摄影术诞生至今已近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各个摄影学派不断地创立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在学术上有分歧,也有共鸣,尤其对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问题比其他问题讨论得相对较多。

(一)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对立

纪实摄影首要是将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真实性列在第一位,注重事实本身。在特种情况下,甚至可以放弃技术性的要求。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摄影,就是图片有点跑焦,清晰度不够,还是要刊发,因为事件场景不可复制。但是,如果这幅图片偏重艺术性,虚无缥缈、如梦如幻,就不能被刊用。

全球很多媒体都对纪实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必须尽量避免影响正在发生的事件,不加任何干涉,在不被觉察中拍摄到的图像,因此也给摄影人运用艺术表现手段带来了一定限制和难度。

(二)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统一

纪实性是原则,占绝对的指导地位,艺术性服从和服务于纪实性。一幅真正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一定是纪实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

纪实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必须放首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必须为纪实性服务,在不干扰、不影响,甚至不破环、歪曲真实事实等情况下,可以采取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拍摄,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视觉效果,但决不能因为追求艺术而歪曲和偏离了真实性原则。在实际创作中,有一定拍摄经验的摄影人并非为艺术性表现而表现,而是在纪实摄影作品里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艺术表现的元素。

四、纪实摄影艺术化常见的几种表现技法

一张好的纪实摄影作品不仅让受众者为其内涵所震撼,也要被表现形式新颖、生动所感染。在越来越追求真善美的今天,艺术性已经成为纪实摄影作品真实性的必要表达载体。

(一)构图

构图是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好的构图在保留要素的情况下提倡创新,不仅要将点、线、形态、光、色彩等进行搭配,还要运用视觉要素把它们组织起来,提升艺术感染力。

(二)用光

摄影是光影艺术,没有光,就没有影,一个成功的摄影家,也就是一个光影学家,用光来作画,用光来写诗,用光来抒情。只有摸透光的变化规律,了解它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才能创造性用光和利用光的特殊性来表现作品的艺术特殊效果。

(三)色调

色调也是黑白摄影的影调,指黑白灰,有高调、低调和中性调之分。色调是艺术摄影的灵魂,由明暗反差和丰富的色彩来组成。无论是明朗亮丽,还是低沉浓郁,都给人以清新震撼的感觉。

(四)透视

摄影在一个平面的二维平面上,能展现三维世界,即表现出事物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摄影人在摄影中有意识地依靠镜头和摄影的技法,思考、追求和强化透视效果,使画面更加有新意。

(五)质感

质感是创造艺术美、赋予人们形式美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同立体感一样,使一些作品的画面增添光彩,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果画面上所表现的对象清晰度不够,画面模糊,不是漆黑一团,就是白版一块,表现不出质感来,不仅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而且会缺乏吸引力,无法使人产生鲜明的印象。

(六)节奏

艺术美的灵魂是有节奏的,在摄影作品中的再现和组合更是丰富多彩。在纪实摄影表现中,利用环境、人物、线条和色调,形成若干个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韵律和节奏是摄影中的一种重要构图方法,当一张照片中包含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要素时,能让观看者产生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

(七)动感

动感常采用虚实和动静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就是通过快门速度控制曝光使画面部分清晰,部分模糊。表现动感有追随法和静止法。追随法即相机随动体的移动而转动,形成主体与相机相对静止,而本来静止的背景、前景等相对运动,结果图像主体清晰,背景变成模糊的线条。静止法相机不动,用慢门拍摄的方法,达到运动的主体模糊,静止的背景清晰,具有更强烈的动感。

(八)瞬间

摄影瞬间是指事物或物体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记录。摄影是空间与瞬间的美的组合,在变化过程中抓拍,从而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佳作,把美留给人间。但瞬间不是纪实摄影的专利,在艺术摄影中,拍摄人像作品、社会生活作品都要求摄影人瞬间抓取人物神态表情和精彩的典型瞬间。即使是风光摄影,也要瞬间抓取。比如,稍纵即逝的光影、千变万化的浮云流水、美景中的任何动物等。

(九)创意

纪实摄影作品也要求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意就是创立新意。作为一名摄影人,应该意识到摄影不是机械地记录,而是表现个性、思想、洞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手段,如果创意与摄影技巧完美结合就会相得益彰。

五、结语

总之,在纪实摄影中,虽然真实性的还原是首位,但艺术表现力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应是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每一位纪实摄影者都应该练就一双慧眼,去捕捉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勤于实践,磨炼敏锐的眼光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纪实摄影中贯穿艺术性的原则与元素,从而提升纪实摄影作品的表现力。相信经过努力,我国的纪实摄影事业将会蒸蒸日上,为人民塑造新形象,为时代谱写新篇章,拍摄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作品,记录当代、留给历史。

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论文

宋太祖建国后,为了削弱相权和加强皇权,特在中央机构上实行“二府三司制”,主要是因宋朝权力中枢实行政、军、财三权分立,三司使、枢密使被相权分离,三者相互牵制,进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三司不仅要负责中央财计,还要负责地方财计,成为北宋宰相主民,三司主财,枢密使主兵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相权三司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掌握三司许多实质权力,也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关于北宋时期三司使的相关概念。

在汉代,三司特指太尉、司空和司徒,唐代的三司是御史大夫、中书和门下。自武则天即位之后,三司则是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在《唐律疏议》中提到,问曰:“有人于殿庭诉事,或实或虚……不以实者,依上条杖八十,得实者,不坐。”唐代前期在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下,宰相总揽军、政、财大权,中期“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从租庸调制和均田制被废除到“两税法”的实行,宰相、户部理财的体制在此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理财措施的推行,使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成为盐铁和茶叶等禁榷专卖,户部中盐铁的地位急剧上升。其次,持续不断的军阀割据战乱让国家经济遭受重创,户部中专理钱谷收支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两税法的实行使户部负责征收两税事务的户部司地位逐渐突出。三司设立的最初目的是集中中央权力,分割宰相的财权,但由于三司涉及部门较多,监察部门、兵部、吏部等职权都受到了侵犯,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过分集中权力,长此以往导致机构的过分臃肿,降低行政效率,这不符合宋朝统治者分权制衡的目的,最终还是走向了废止。

二、北宋时期三司使的性质。

1.参议军政、调遣军费。北宋时期有一政治家说过,中书、枢密院和三司分别在民、兵、财三方面活动,三者独立,互不干涉,逐渐让人们产生三司不过问军事的误解思维。然而从史料记载中可看出,三司使和军政有着紧密的关系,除了直接针对军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调发军粮,经度军费。例如建隆元年(960)李筠大肆进犯,宋太祖御驾亲征,命三司使张美派发军粮,然而在此之前,李筠经常花钱雇凶干一些非法之事,此时张美已经知晓李筠的意图,便暗地里囤积了大量的军粮,保证宋太宗与李筠开始作战时的粮草充足,经费无缺,战争在意料之中取得胜利,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三司使张美良好的战前军粮调度。通过上述材料可看出,三司使的基本性质是调发军粮和经度军费,如不能按照朝廷所发布的'命令行事,就会受严厉的处罚。除了财政事务,三司使还经常就一些军政大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叶清臣在三司使期间就曾询问御边之事,对训练军队,减少冗兵提出了不少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议。

2.处理三司日常事务。三司使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淳化四年(993)五月又合并为三司,不久全国分为十道,分属左、右计并设立一名官员管理。次年底罢免左、右计和十道,又分为盐铁、户部、度支三个机构并各置官员管理,直到咸平六年(1003)再度合并为三司。三司中每一司的职权都不止涉及一案事务,与其他案例纵横交错,如负责贸易、百官俸禄、四方赋税等夺取了太府寺的权力,监管城池土木等建筑工程夺取工部之权。不过,三司使可以根据自身所需调整以上机构,其下属官吏也众多,有三部判官、三司判官、推官等,即使在宋太宗号令裁减官员的情况下,仍有数百人隶属三司。三司使还具有升降和裁减众多属官的权力,其如宋神宗熙宁七年,三司使罢免孔目官、勾覆官各一人,宋仁宗景祐三年,章衡为盐铁判官时,就以官员众多为理由,罢免了一些官员的职位等。总而言之,三司使要同时负责和干预中央、地方财政,财务监督、财务出纳、土木建筑、军器制造、水利工程等事务都有涉及,其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的是管理国家财政事务。

3.编撰会计事件录。会计录指各种财政统计数字并附有分析说明文字的著作,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时期是最早的会计录编撰年代,当时主编的是三司使丁谓,具备编撰背景,例如宋真宗十分喜爱泰山寺庙,想花费金钱对其进行大修,但也怕运用过多的金钱影响朝廷正常运转,便询问当时担任三司使的丁谓国库是否充足,后者则回答国库充实并呈献了自己所编撰的会计录《景德会计录》,内容涵盖了某地居民的户口和赋税缴纳实际情况,为了使国家可以更方便地考察收支是否处于平衡状态。通过全面总结以往财政情况,进而得到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切实的财政数据,为后续财政预算都打好了基础。总之,三司使的性质不单单是处理国家财政事务,它还涉及编撰会计录、处理其他日常事务、参议军政和经度军费等。朝廷还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派遣三司使访问邻国和审理案件,可见涵盖范围十分广泛,虽然出使邻国和审理案件具有一定随意性和偶然性,但仍不影响其权力的扩散。

三、北宋时期三司使与相权的关系。

宋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就是北宋三司使与宰相的关系,宰相作为处理国家大事的政府首脑,权力较大,有时会插手管理国家政治,对三司使的态度较为蔑视。其手中还掌握三司使及三司属官的任免奖惩大权。总的来说,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还相差甚远。

首先,财政事务由宰相和三司共同处理。在宋太宗至道元年三司孔目官李博上报有关三司71例利害事件,中书可以审定其中44件并给予执行的权力,剩余19件要待三司使等人商议后才可执行。从这件事中可看出,宰相在肩负领导和执行双向管理,张方平针对此现象深有体会,他说道:“财计之任虽三司之职……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还在于枢密院、中书等。”具体来说,二府和三司管理范围不同,前者掌握实质权力,后者是具体执行,但宰相会在执行阶段直接越过相关机构插手财政事务。例如宋真宗祥符年间库府火灾事件,当时火势十分严重,库房中放置的帛绢几乎被大火烧的一干二净,此时三司使就上书希望用银两去他国购买帛绢来充足库房,但遭到了宰相的反对,宰相认为,库房失火说明国家防范措施做的失败,已经成为弱点之一,为何要将弱点呈现到他人面前,之后宰相便私下用密符督促,不到数日,宋朝接收了百万匹的帛绢。关于宰相干预严重现象,当朝皇帝自然不会放任不管,比如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北宋公主待嫁,宫中自然要制备嫁妆,关于嫁妆的种种事务,宰相又要一一干预和过问,此时宋神宗早已对宰相干预事务过多不满,便委婉地劝诫:“嫁妆之事涉及较多方面,宰相要忙于多项事务,不必再劳累过问此事,交给三司解决即可。”上述种种事件说明宰相不止单纯地与三司共同管理财政,具体到什么事都要过问,三司在这过程中逐渐被架空。

其次,宰相还控制三司使的任免奖惩权,典型事例莫过于如三司使叶清臣的两次任免。康定元年(1040)三司使选拔时,据以往惯例,宰相要向宋仁宗上报今年候选的三司使名单,起初叶清臣并不在其中,但宋仁宗对其十分赞赏,则推崇他出任三司使。后来叶清臣与宋庠等人交往密切,身为宰相的吕夷简对叶清臣等人的抱团现象较为反感,一怒之下就随便寻了个借口罢免了叶清臣的三司使职位,让其出任江宁府知府。庆历八年(1048)四月,叶清臣二次出任三司使,权力在翰林学士之上。此时,宰相陈执中一心想抵制叶清臣,则处处在日常事务中为难他,并联合许多宰相在朝廷上公开排挤三司使,最终降低了其应有的职位。叶清臣的第三次罢免是在皇祐元年(1049)的三月,这天,叶清臣在例行的早朝中和贾昌朝因某件事发生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都不退让,这时某宰相为了平衡双方,就以朝廷之上公然喧哗为名罢免了双方职位,可见计相的地位和宰相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宰相还掌握三司使下属官员的任免权。在景祐三年,三司淘汰了许多官员,然而在淘汰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他人不满,因此就出现了被淘汰官员大闹宰相府的事件,受到哄闹的第一个宰相就是吕夷简,吕夷简面对众人的喧闹视而不见,之后众人又到宰相王曾府上,王曾好言劝慰众人才稍微平缓事态。此次事件引起吏员不满,许多宰相都遭到了闹事,但最终结果仍只字未提三司使,宰相依旧掌握三司属官的任免权。再比如以下事件,刘沆为集贤相,身份地位都较高,他打算任命比较看好的刁约为三司判官,但首台陈执中在知道此事后和刘沆发生了不小的争执,甚至严厉指责刘沆收受了刁约的好处才这么“卖命”推荐他,刘沆对于陈执中的指责再三澄清,并说明自己只是认为他是一个可用之才,如成大器,可今后在朝廷上帮衬你我,陈执中听见此言论,便松口答应了刘沆的推荐。从上述现象中可看出,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在北宋已经达到顶峰,不管是财政上还是政治官员选拔上,宰相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三司属官自然就依附于宰相,希望能得到宰相的庇佑,以致三司事务逐渐落入宰相手中。

综上所述,三司使是唐宋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变革的产物,是在巨大变化中逐渐形成发展。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战乱使国家财政面临危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逐渐以盐铁和茶叶等商品经济买卖为主,再加上两税法的实行,逐渐突出两税事务的户部司地位。北宋的中央集权将三司使推到了权力的最高位置,虽然最后失败,但完成了历史使命,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北宋时期的财政状况,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

影片创作分析论文范文

摘要:因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需求,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与影视欣赏相关的公共选修课。但因各种原因,该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还有很大探讨的空间。本文探讨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改进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公选课西方电影文化赏析教学现状教学内容。

“西方电影文化赏析”是一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已开课两年,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学院的不同专业,自开课以来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好评。这与这门课程的性质密不可分,同时笔者投入大量精力与热情,对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一、开设“西方电影文化赏析”公选课的意义。

二、高校影视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影视课程,目前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目前已有的关于影视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并且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电影理论讲解、影片故事情节和人物介绍上,或侧重对影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忽略从影片中提炼出一些文化主题进行探讨。其次,所列举影片大多是经典电影,但很多比较老旧,容易与时代脱节,无法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

针对以上所提的关于这门公选课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试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实践,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趣味性与思想性兼顾。

公选课的开设对象为大学生,因而这门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和是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得当。西方电影所涉及的国家范围较广,题材多样,文化多元,在影片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困难。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流行与影响,西方电影业以美国为核心。因此在影片选择上将以_为主。但笔者认为,“西方电影文化赏析”这门公选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电影作品对西方或是除中国之外的异国文化有所了解,所以除了欧美国家的影片之外,还选择一些东方影视作品,如印度、伊朗等国家的电影,以加深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了解。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独立。针对他们个性的特点,在影片的选择上要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蕴含在绚丽的影视画面中的西方文化,具有巨大能量,在观众观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对选课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更偏爱好莱坞大片,因其拍摄角度和炫酷的特技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满足观众的感官愉悦需求。个人英雄主义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注意选择一些既能满足学生娱乐需求,又和他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同时能够了解西方不同文化的影片。笔者首先会选择一些校园系列影片,如美国影片《律政俏佳人1》。影片中既有轻松欢乐的爱情故事和诙谐的语言,搞笑的对话和场景,又有主人公奋发向上、成就自我的励志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方的教育体制有一定了解,如在美国如何申请大学,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国和美国大学教育的区别,等等。在影片分析过程中,笔者会制作一些视频片段节选,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分析,比单一地讲解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内容要凸显出其趣味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在领略影片的魅力同时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影视赏欣课程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感官刺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影片欣赏过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在影片题材的选择上尤其注意其思想性。关于多元文化及种族歧视这一主题,笔者选择了美国影片《撞车》。通过一起撞车事件,讲述了与这件事有关或无关的人们在几十个小时里的生活。当看到影片中的人物们通过接触沟通,化解了原有的因种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误解,学生很有感慨。联想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有些差异和冲突完全是可以通过沟通缓和或化解的。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中,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应该有所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印度电影《我的名字是可汗》及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通过这种类型的影片赏析,学生可以对印度及伊朗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影片中涉及印度教和_教。相比单一,枯燥的书本知识讲解,生动鲜活和轻松的影视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知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对于司法知识和司法公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知识。从这一角度考虑,笔者选择类似题材的影片,如美国影片《十二怒汉》,影片主题严肃,结构紧凑。虽然故事场景局限,但丝毫不影响影片魅力。学生都被影片中演员们激烈的辩论吸引,了解美国评审团制度的运行,并感叹真正的司法公正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在“西方电影文化赏析”这门公选课的讲授时,趣味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用趣味性吸引学生,但思想性要贯穿始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影视作品带来的感官享受,同时能通过影片汲取不同国度的文化和知识,思考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从而使自身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上好这门公选课,教师除了要有教学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这样才能达到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

1.设计和编写实用的讲稿。市面上已出版的关于影视赏析的教材内容不同。有的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这门公选课的需求;有的内容老旧,无法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缺乏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编写优质讲稿。当然撰写这门公选课的讲稿,备课的工作量相当大。首先,自己要有充分的影视作品阅览量。但西方影片如浩瀚大海,要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合的影片。如前面所提,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选择影片,尤其是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当代热门话题或世界形势有密切关联的影片。其次,要搜集影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的相关资料,结合影片中的相关片段,制作成文字幻灯片,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这门公选课以口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适当地使用结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可以使这门课更生动活泼。因授课时间有限,要严格把握节选视频的长度和相关性。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方法的调整既要考虑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这门公选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传统的影视赏析课程较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影视理论讲解和影片观摩构成主要的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风格的影片,从而深刻理解影片中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除了这些教学方法外,还要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可以对不同国度的影片及影片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一部影片中的相关元素进行对比。如校园题材的美国电影《律政俏佳人》,就主人公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例分析,指出中国和美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差异。也可以对一部影片中的诸多微观要素进行比较,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在这一过程中,为避免老师判断和观点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赏”片,最终“析”片。通过老师设置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赏影片,再到学生讨论和老师解析这一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拥有更高的理论高度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的前提下欣赏一部影片。

影视创作中艺术心理定势的运用分析论文

摘要:影像艺术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审美性与娱乐性充分调动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机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思考与对策。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但就目前而言,其教学效果仍存在以下困境:多数老师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易让学生感觉晦涩平淡而产生厌倦;少数教师虽尝试课程手段创新,又易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不够深入而产生抵触。鉴于此,笔者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与心理需求,尝试将影像艺术引入课程教学,采取自主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生动、丰富、形象的立体教学,提升心理素质,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一、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情境创设。

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教学中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优秀的影像艺术是人类心理世界的投射,寄托着人类真实而美好的情感世界,所以教师借助影片设计活动情境,更能让学生在影片中与未知的自我、未曾发现的世界相遇,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情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生命教育中,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不可复制性,教师截取美国电影《时间规划局》中一个关于心理体验的片段,让学生观影后摸着自己的脉搏,闭眼感受:如果生命只有倒计时30秒,你的内心感觉是什么?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无形中激发了探索欲望,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2.情绪表达。

优秀的影像艺术会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一定的冲击,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诸多电影故事高手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渴求的双锋际遇。首先,使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就像一名劈路而行的林中探险者,我们瞠目结舌地步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社会,一个破除了陈规俗套的领域,在其间腐朽化为神奇,平常变成非凡。其次,一旦进入了这个奇异的世界,我们又发现了我们自己。”所以,当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氛围后,教师还需适时适地让其表达感受,觉察他人的情感世界。如在引导学生处理失恋危机时,教师截取爱情电影《失恋33天》中黄小仙觉察自己男友已移情别恋的片段,没有直接播放其内心痛楚与委屈的画面,而是先让学生体验:当你处于这样一个情感状态,你的内心会发生什么?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物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促其主动表达真实情绪。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内心真实体验被表达后,感受、认知与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觉察反思。

影像艺术往往通过人物一系列的困惑、痛苦与成长等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深刻主题,让人们在影像中自觉地与人物发生情感碰撞,进而影响自身心理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独特自我、成就最好自己时,教师选取青春励志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因穿衣风格遭到同事嘲讽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影片中哪个情境、哪句话让你有所触动?”、“哪位同学的发言让你印象深刻,你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变化?”的分享,体会安迪对自我质朴诚实形象的认可,更从交流中看到不一样的视角,共同探索人生问题,学会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教学中,教师可从事实与感受层面两个维度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世界、觉察自我,丰富生命体验。

4.净化提升。

优秀影像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能让观影者看到世间百态,并赋予人们一定的观看视角,进而影响观影者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如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教师选取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因开办英语学习班面临被学校开除、采取独特教学模式壮大学校两个片段,让学生在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基础上,用“你觉得自己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你内心深处也有这样一个角色,你会对自己有何新认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仅体会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人物命运等,更学会了如何凭借坚忍不拔与拼搏进取等优秀品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形成新感受、新认识与新思考,促其学会通过心理调适赋予生命新活力、新境界与新意义。

5.改变认知。

优秀影像艺术往往具备积极的教育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观影感受人物内在优良品质,激发自身潜在的强大力量。如为了让学生获得压力应对方式,教师选取《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雷雨交加之夜从漫长下水管道中爬出的片段,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反思自身思维模式,聚焦情节、人物、主题等获得新感悟,尝试改变过往固化的行为模式。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促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学习、尝试、行动中改变认知,获得自我觉醒与完善。

二、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对策。

虽然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但在应用中仍存在作品选择不太适当、教师把控课堂能力不够、硬件条件受限等带来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影像艺术的育人优势,笔者认为教师除了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外,还应侧重培养以下能力:。

1.影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

选择切合教育目标的影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前提,教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影片选择的价值与贴切原则,即选择的影片不仅是积极向上、促进大学生深入探索和感悟的,还应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共鸣。此外,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性与教育实效性,还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所选影片做适当安排与截选,考虑哪些影片是学生提前观看并思考的,哪些是现场调用配合特定教学环节的;思考哪段影片能迅速让学生聚焦于具体事件的经验与感受,哪段能巧妙创设教学情景。上课前,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片段,切忌不加选择地运用影片、大段时间播放影片,削弱教育效果。

2.教学节奏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影像艺术能否发挥独特教学魅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提升对影片的鉴赏、解读与思考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节奏。总体来说,需做到四个“切忌”:。

(1)导入:切忌限制思维。在影片放映前可做简要介绍,但应把握适时适宜原则,不能先入为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与感受,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丧失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2)引导:切忌感受缺位。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贴近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进行提问,但不能只注重事实层面引导而忽视感受层面的启发。

(3)分享:切忌打断。在创设轻松和谐讨论氛围后,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吐不快”的冲动,教师需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避免因课堂时间限制打断学生,导致其体验不深刻、感悟不到位,错失自我探索与探索最佳时机。

(4)总结:切忌冗长。教师在总结时可引用学生分享的最精彩话语,将其与课程理论要点巧妙连接与提升,力争精要、深刻、灵动,但不能话语过长,脱离分享实际。

3.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影像艺术因其互动性、灵活性、渗透性的特点,可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全身心体验、多角度思考,实现与自我、他者的对话,达到自我的教育、提升与完善。所以,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审美与文本解读能力还不够,还需站在学生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困扰,体会他们的态度与情感,倾听他们的表达与诉求,与他们同呼吸、共情感,并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与智慧调动学生遇见过去与未来的自己,让学生在对话中去体验、感悟和反思,享受自我成长的生命乐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体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与训练于一体的自我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互动性与体验性。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影像搭建体验与思考的平台,在平等对话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情感的支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晓娅.影像中的生死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萃.浅论影视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9).

影视创作中艺术心理定势的运用分析论文

摘要: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特点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影视鉴赏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素养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安院校是培养人民警察的摇篮,人民警察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因此,更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影视鉴赏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正确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影片,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艺术;公安院校;素质教育。

影视艺术以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特点,在各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美育中,发挥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影视艺术以试听感官的综合作用,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精神食粮”,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艺术,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很多都视其为自己的主要文化需求,更是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作用。公安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部分,是培养预备警官的院校,作为新时代的警察,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等素质教育课是非常必要的。

一、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校影视鉴赏的课程目标首先应是影视知识的普及。在该课程中,影视发展历史、影视艺术基本知识、常用鉴赏方法、带动学生分析、鉴赏经典影视作品等等都应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高校影视鉴赏课程目标其次应是影视文化的思考。电影电视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与交流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该课程还应注重对电影与电视的文化属性进行分析。再次,该课程目标应是鉴赏能力的提高,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鉴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影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影视鉴赏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影视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由于艺术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因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形式。影视艺术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综合艺术,从来不是以训诫和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而是以生动形象的内容使大学生在艺术美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通过“动之以情”让学生自愿的实现德育的目的。基于公安院校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殊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从事公安工作所需要的道德和精神品质,所以该课程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双重条件下选择影片,着重于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公安院校影视鉴赏课程可选取公安题材一类的影视作品,作品的艺术形式主要以当代中国公安干警以及与其相关的人员等的工作、生活经历为主要表现内容,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了解到他们以后要面对的生活。例如《西部警察》《中华之剑》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描绘真与假、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等社会矛盾冲突,起到扬善惩恶、伸张正义的社会功能,在无形中引导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影视鉴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摄影、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等各种艺术样式中的多种元素和现代科技成果,综合性极强、表现力极为丰富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影视鉴赏课程能够广泛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丰富人生经验,而且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影视艺术的多元化也说明影视鉴赏的学习和分析思路是多元化的,它不像我们传统的学习,没有固化的学习模式,一切的学习都是不断地从各个角度考虑,活跃思维,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积极调动想象、联想等心理能力,而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智能因素,大学生通过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可以充分的丰富自己的头脑,激发创造灵感,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再次,表现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其健康人格。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就是一盏明灯,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影视艺术的赏析,释放心灵,优化自身情感生活、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培养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塑造健康人格。好的影视作品能给大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的享受,能活跃思维,提高审美,但由于影视市场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有些影视作品也能给大学生产生误导和负面影响,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审美趣味出现庸俗化倾向,甚至政治观变得模糊,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

因此,为未来社会培养预备警官的公安类院校,更要充分认识到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重大影响,应将优秀影视文化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影视文化,利用影视培养艺术修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冲击。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影视鉴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抵制负面影响,就要对其影视鉴赏活动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不断提高审美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影视艺术日趋繁荣的今天,公安院校开设影视鉴赏课,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到不同的知识扩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警务人才。因此,重视和加强影视艺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在推动和促进我国影视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还是对大学生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构建健全人格、提升文化修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宁,李亮公安院校学生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公安教育,,(10)。

【2】苗苗影视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d】河北大学,2015。

【3】刘倩倩浅谈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5)。

影视创作中艺术心理定势的运用分析论文

收费站的5个班组是处于生产一线的班组,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收费系列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一般签订三年左右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bot高速公路收费站建设是高速公路事业的一部分,收费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是该高速公路新文化的缩影和代表,与其他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一样,bot高速公路收费站也需要建设自己的团队,有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就有良好的社会窗口形象,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才有立足之地。bot高速公路收费站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心痛。影片通过此种特定环境给“萤火虫”做了一个新的富有悲剧色彩的定义,从而使观众对影片的印象更为深刻。

影视表演艺术作为动作与声音的结合体,其中的场景设计、人物造型与美术有着骨肉相连的亲缘关系,影视艺术不只是将故事将给观众,其画面在推动情节发展上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有好的美术元素,美术元素的成功运用为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是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场景设计为了使观众对影视作品中营造的氛围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影视作品的场景设计上,不仅要与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相符合,还要通过不同的场景变换表现出人物的命运变化,凸显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彰显作品的理念构想。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开头: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地,崎岖的乡间小路远远跑来一个穿着碎花红棉袄,扎着两条羊角辫的女孩,包含期盼的眼神,伴着柔美的音乐,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场景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突出那些最富有视觉表现力的内容。场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影视画面的美感,其中两种关系会影响场景构图设计,一种是平面空间关系。

通常情况下,画面中的形象元素被分成虚、实两部分,虚与实又分别作用,形成影视中形与量的对比,比例对比现象。另一种是立体空间关系。通过美术的透视原理,色彩的冷暖对比,画面的明暗,空间层次等可以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纵深的空间感。视觉上的空间形态会影响人的心理情绪,所以,在表现影视画面的立体空间关系和层次时,根据想对观众所产生的特定的心理影响,使之或空旷、或丰满,而并不仅仅是追求视觉效果。影视造型影视作品是通过荧幕的场景结构、人物造型、色彩对比来再造艺术形象,可以说,造型艺术是影视美术的骨架,是人物内心的外在体现。影视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造型艺术在影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影视作品中的造型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逼真性。人物造型的逼真性要求十分严格,带领观众走进影视作品所创造出的生活环境,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2、运动性。剧组的美术策划应提供可供演员活动的环境,并提供符合演员角色需要的化妆、服装、道具等,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必要的前提。

3、综合性。影视造型服从于综合性艺术的要求,并能辅助其他的艺术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中美术特点。它是造型艺术的灵魂,一切造型艺术都会随着光线的变换而产生改变,因而能再现生活或者协同其他影视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一起去再现生活和表现生活。总结:影视作品中的美术元素是为影视作品的场景呈现、服饰化妆、营造气氛所需服务的。

美术技法在影视作品表现途径上的功效是具象化、艺术化的,它把影视内容与作品传达的情感思想可视化,用艺术的手段提升了影片的主题品位。相信随着影视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美术元素的渗透会更加炉火纯青,影片的艺术品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应用的作用分析论文【】

(一)激发舞蹈创作的动力。

对于编导来说,舞蹈创作中的灵感非常重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其在艺术创作中对灵感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编导在创作舞蹈的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决不能简单应付了事。编导可结合舞蹈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合理设计和编排舞蹈作品,体现出舞蹈作品的不同之处,并将动作结构有效融入到舞蹈创作中去。舞蹈的发展历史悠久,它是古代先民在进行生产活动中逐渐创作形成的,是反映人们美好理想和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宴会等场合。相对于古代舞蹈来说,现代舞蹈已完全脱离了以往的低级阶段,逐渐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二)推动动作结构理论的了解。

首先,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导只有深入理解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得心应手。动作结构理论不仅是编导进行舞蹈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同时对编舞蹈创作活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编导应较为扎实地掌握动作结构理论,保证在日常工作中可拥有扎实的舞蹈基础,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观念。其次,动作结构理论是舞蹈创作的向导和指挥棒,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动作结构理论作为重要指导,让所采用的素材可以在舞蹈创作中得到升华,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艺术视野,锻炼和培养编导的观察能力和敏锐能力。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一般都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编导应善于提取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并适当拔高,这样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还能使人们接受艺术的`熏陶。最后,动作结构可以帮助编导更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在舞蹈创作中,编导自身的舞蹈功底非常重要,只有打好舞蹈基础,才能创作出更完美的舞蹈作品。而且在设计舞蹈动作时,编导应该坚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舞者的特点进行设计。此外,舞蹈创作还要求编导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舞蹈动作结构,从而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舞蹈作品。

素描对写实油画艺术创作的分析论文

古典主义绘画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多样,在繁多的内容中着重表现崇高的精神。表达形式趋向于庄重而大气。在庄严的形式和崇高的精神中着重表现一种与众不同的、静穆的、严峻的、高尚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在绘画时十分强调素描的精确性和巧妙的明暗层次感,力求真实地再现实物的形状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和十八九世纪的法国的素描作品典型地表现出素描的上述特征。文艺复兴三大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作品literature可以作为古典主义素描的典型。但是三人在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个性。达芬奇主张绘画要忠于自然,所以他的作品擅长利用刚柔相济的线条和疏密不同的斜线来表达严谨的造型结构。拉斐尔的著作以“秀美”著称,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则以“健美”闻名,人物造型雄健有力,富有激情和动感。

(二)浪漫主义素描

浪漫主义素描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这一流派摆脱了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束缚,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创作题材,大胆地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和物体形象。在素描作品中,浪漫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主张充分解放人的个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籍里柯一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典范。他的作品在追求现实的基础上,大胆、热情、浪漫地表达新思想和新观点。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笺》取材于现实,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的另一位杰出代表是德拉克洛瓦,他的作品多数运用动感十足的线条和笔法来表达人的精神价值、人的独立个性,表现出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精神和风格。

(三)现实主义素描

1848年的法国大革命以来,现实派开始盛行,现实主义素描也随之出现,并形成一种风气而影响当时的画坛。现实主义素描主张首先要深刻地观察、认识社会和自然,运用绘画表达技巧来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特质和时代的特征,以此来表达社会中的真善美和人类的情感。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勒的《拾穗者》,库尔贝的《奥尔南的葬礼》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特征是遵循真实的生活原则,以此来进行艺术创作,显示出了艺术家对于现实的自信和对于传统的反抗精神。

(四)印象主义素描

19世纪在法国首先产生了印象主义素描流派。这个流派的主要特点有:以太阳呈现的光谱颜色来表现对自然界中物品和人物的瞬间印象和瞬间感觉;不受表现手法的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更加自然随性;在题材的选择上,范围更加广阔;在材料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捕捉绘画对象。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毕沙罗、莫奈、马奈等,代表作品主要有《塞纳河和卢浮宫》《日出印象》《草地上的午餐》等。这些作品的选材丰富多变,表现手法多变随性,对于感觉和印象中的东西表现深刻,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借鉴价值。

(五)现代主义素描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西方由封建主义时代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与此同时,反映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绘画也进入了现代派素描阶段。现代派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是立体派、野兽派、超现实派、新印象派、抽象派等艺术流派的统称,是现代生活的具体体现,标志了绘画新时期的到来。

(一)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空间作用定点透视法是由西方最早的油画家提出并使用的,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油画家完善并形成了这一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就是人站立在大地上,以自我为中心点,目力所及范围内,直接感受到物象的形状。简单来说,定点透视法为物象寻找到了一个虚拟的框架,这个框架之内的物体可以真实地进入人的思维中。人们在看到这个实在的物体之后,将物体立体、平面地呈现在平面上。素描就是定点透视这一技法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观察者对于物象的整体把握,使得观察者在增加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出强烈的立体感。素描在油画中的运用可以较好地表达油画的空间感,那么,什么是写实油画呢?写实油画作为绘画的一种表达技巧,是属于艺术形态中的具象艺术。写实油画的一个问题是将三维空间中的现实物象转移到平面的'空间上。在这个转移过程中,素描所起的作用是运用各种绘画技巧,为写实油画描绘出三维的空间,在平面的纸张中塑造出三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早期的绘画主要是平面的二维空间,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对于现实的物象的表现不够生动具体。但是素描凭借多变的线条和阴影来创设三维的空间。所以素描对于写实油画家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加强油画家的空间概念和立体感觉,给平面作品以很好的空间立体表现,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二)素描在写实油画艺术创作中的形体作用

形体,形在前,体在后。形是平面的,体是立方的。形可以没有体而独立存在,体却不能没有形,体的存在必须在形的基础上。所谓的形体结构,指的是形体占有空间的方式。形的根本问题是素描问题。写实油画比较注重对形的描绘,所以对于素描的基本功要求比较高。油画的初期阶段几乎等同于上过色的素描,素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后来,油画逐渐分离出形体与色彩,素描所带来的造型和色彩组合是油画的一个重要特征。画家经常练习素描,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加强对于形体的理解和对于形体的准确性的把握。只有造型能力提高了,对于形体的认识和塑造才能提高,写实油画的基础构造才能形成。

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应用的作用分析论文【】

在群众文化舞蹈实际创作过程中,舞蹈文化亲和性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群众文化舞蹈中亲和性的形象就是表现舞蹈的有关艺术形象,不但包括真实人物形象,同时还包括一些动物形象与植物形象,这些均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群众文化舞蹈中形象的亲和力而言,在当前已得到很多实践,这些形象在设计过程中所选择的均为普通大众式,通过这种形式使舞蹈亲和力得到突出,从而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及接受。所以,舞蹈创作人员在创作舞蹈过程中,应当积极深入到日常生活及人民群众中,从而积极探索具备群众亲和力的相关舞蹈形象,并且在文化舞蹈创作过程中应当将亲和力形象作为主要形象,从而与人们实际生活相贴近,也能够使人们更加愿意接受,使人们更加喜爱。

创作背景浅谈《伤逝》的意象分析论文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19世纪开始在中国繁荣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经历代水彩画艺术家的探索与研究,中国水彩画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意象性水彩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笔者多年创作过程中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在笔者看来是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艺术家把民族情怀融入了现代水彩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把对传统美学的爱反映在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实践当中。意象思维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因而追求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就成为笔者的一种目标与价值取向。通过艺术想象追求意境的表现,因而在笔者的创作中更多的是注重写意,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虚实结合的“象”强调神似,通过对物质形态的反映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笔者在创作《阳光下的故事系列》作品时,没有简单地去描摹人物形象,画面首先注重的是意境的表现与情感表达。这个系列的每幅作品从画面的虚实关系入手,无论是满脸沧桑的老人还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追求的是朦胧美和意境美,笔者选择柔和的色调来衬托人物的纯净和美好,暗部的颜色饱和而浓烈,几乎是一遍完成。在具体刻画时主要是对人物亮面和灰面进行刻画,对暗面虚化处理,加强画面的虚实对比,在虚与实之间体现出画面的节奏美。这些作品简化了背景的细节刻画,在空虚的背景上表现藏族人物的形态与神情,犹如舞台的背景与人物的关系,背景虽为虚、为空,但排除了细节的背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只有以手运心,依据内心的指引营造画面,虚景与实景相结合,才能表达出作者真实的内在情感,营造出笔者需要的意境。

中国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除了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外,在传入中国之初就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与水彩画材料有着极为相近的亲缘关系。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介的画种,都追求流动、空灵的艺术情趣,由于使用工具和传达的情趣与传统的中国画相似,在本体语言上有一种暗合的亲缘关系,并与东方民族的含蓄委婉、抒情达意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因而中国画和水彩画在材料、技法、理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

在我的《花语》系列作品中,借鉴融合了大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绘画技法。首先,在中国美学范畴,写意与意象是分不开的,艺术家通过“写”来抒胸中之“意”,写意中之象,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在创作花语系列作品时追求写的.味道,不拘泥于细节。因在材料上有相通之处,都以水为媒介,为了使画面产生水色淋漓、空灵朦胧的意境,用大量的水营造画面的意象之美,水在画面中不仅仅是起到调节色彩浓淡的作用,还把水放到与色彩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干湿之间产生虚虚实实的诗意境界。其次,水彩画的绘画技巧与中国画的运笔方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创作中,我借鉴了中国画笔法,勾勒、点、染、摆,在创作过程中发挥笔性、笔势和笔趣,心随笔运、随迹立形。注重通过运笔达到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运用大写意的笔法完成形色的交融,从而构成丰富的情感意象。结合中国画工笔花卉的表现形式,层层深入使花瓣刻画细腻而厚重,而在暗部同样是和我的人物画系列一样,不做过多的描绘,使画面虚实相生,极富水彩画的魅力并且具有着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意象性水彩画是水彩画材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相融合的结果,在作品中融入写意性,体现一种有意味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则是更多地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使中国当代水彩画趋于意象性表现。这种意象性水彩画的表现对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本土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任何艺术家的发展与成长都与其生长的地域民族、时代、社会等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接受外来艺术时只有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审美意味的水彩作品,才能在学习西方水彩时发展本土文化,使水彩这一外来画种民族化。意象性水彩画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水彩画语言,使中国水彩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绘画的目的也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情感的表达。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促进了水彩艺术家对水彩画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如对水的深入研究与使用,对水彩中特殊技法的研究等,使水彩画材料与技法趋于多样性。通过不同的材料达到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意识的目的。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提升了艺术家的个性语言的表达,形成了当代水彩艺术的新面貌,在融合、碰撞、重构中创造了崭新的面貌。

廉晓慧: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当代水彩粉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就职于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多年潜心研究水彩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收入《当代绘画艺术》《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等。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大观》《美术报》等刊物。

油画写生和油画创作的界限分析论文

油画的写生与创作关系密切,写生是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艺术家在创作前期搜集素材的一种方式。写生也可以成为创作的一部分,优秀的写生作品同样也属于创作作品,可以说,写生和创作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单纯地将写生和创作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简单地把写生视为习作也是不可取的,油画的写生与创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

写生是创作的基础,最显着地体现在美术院校的教学体系当中。写生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这些课程都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而毕业创作通常安排在大四学年。通过前三学年写生的基础训练,为最终的毕业创作提供技术保障,这就体现了写生对创作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油画创作的要求相对较高,不经过系统写生训练是很难完成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写生来解决构图、造型、色彩、解剖等方面的问题。这种课堂写生带有一定的练习性,不要求作品的完整性,通常也称为“习作”.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油画写生更多的是尊重客观对象,较为忠实地记录对象,否则就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油画写生是油画创作的基础,是绘画者一生的必修课,并不仅仅是针对美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即使成名的画家也还经常进行写生练习,例如于小冬、杨参军、郭润文等油画家。

写生画不好,创作也肯定会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如果在在创作中发现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过硬,还可以通过写生的方法不断锤炼,以促进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照片搜集素材更为便利,但照片的形象不免呆板,色彩也不够生动,画家通过写生记录对象的特征,为创作打好基础,从写生得来的这种素材更为鲜活、生动。这种类型的写生不是简单的技法训练,而是为创作积累素材、研究素材。老一辈油画家由于其所处的时代科技不够发达,获取素材的条件不如现在便捷,很多创作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搜集素材。如全山石在创作《娄山关》时,便对作品中的农民和民兵形象进行了写生。在其另外一张作品《英勇不屈》中,也对作品中的农妇和民兵形象进行了写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近年来,中国美协及其相关团体机构组织油画家们多次赴农村、厂矿等基层写生,对于油画家们搜集素材进而创作优秀的作品创作了条件。虽然目前相机已经普及,搜集素材的方式更为便利,但通过写生搜集素材的方式更能够记录画家作画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也会传递到创作中,使得创作更加真实、更具说服力,这是照片所无法比拟的。

很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图片资源缺乏或不理想,为了追求真实性和生动性,局部采用实物写生的'方式去完善作品。这种方法与搜集素材的方式不同。搜集素材的写生通常要小于正式创作中物体的大小,待正式创作时再将小稿放大。而这种方式是直接将写生的对象画在创作的画布上,其他部分则是在写生结束后作者再主观进行处理。这种类型的创作可以说写生占的比重非常大,写生的功夫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很多作品局部,都是通过模特穿上服装、摆上姿势,配合道具,打上灯光,直接进行写生创作。画家杨成国在创作《天边有座红房子》时,主体的人物是在课堂上写生的,在写生开始前就对模特的动态及服饰做了专门的摆放和选择,使得人物能与创作中的背景保持协调。而背景的花草树木建筑部分则是在人物写生结束以后加工完成的,客观的写生物象与作者对画面环境的设计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巧妙利用写生对象,使之更好地为创作服务。

写生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写生的方式来完成创作,这也是写生的最高境界。这种方式的写生不是简单的习作,而是在写生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处理,作品较为完整,超出了普通写生的范畴,达到了创作的高度,写生即创作。例如,弗洛伊德几乎一生都在通过写生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其作品的意义又远远高于现实,对象的精神气质、神态等都进行了强化处理。弗洛伊德在写生时极为用心,也极为缓慢,一幅头像通常能画一两个月,由此可见作者在写生中精益求精的态度。画家刘小东也是用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即使是大尺幅的作品也是如此。他在创作《温床之一》时,由于画幅过大,画布是平铺在地上进行绘制的,在他的对面是十余名动态不一的模特,刘小东就是用这样写生的方法进行创作的。画家忻东旺也使用写生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他在人物写生时经常将额头部分的高光用刮刀厚厚地抹出,人物鼻子、嘴、眼睛中的线条也比实际中的要强烈,对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了夸张的处理。他曾说:“我力求不使每一幅写生作品仅成之为习作。”[1]画家王克举将画架搬到大自然中,用200×200cm的画布对景写生创作,当然,从他最终创作出的作品来看,作品本身与自然对象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造型更加夸张变形,颜色更加主观、更具表现性。画家冷军的超写实作品很多也都是通过写生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对构图和物体位置的摆放,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创作的意境。画家杨飞云直接将画架摆放在老乡家里进行写生创作,模特的形象与家中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道具的摆放及周围环境的取舍,使得画面呈现出创作的意境。因此,这一类型的写生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也使得写生具有了创作的意味,这就是写生即创作的体现。只有将写生转换为创作作品,作品的艺术性才会更高。

油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既是相互独立、相互交叉,同时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如果将写生与创作割裂开来看,没有写生的基本功训练作基础,根本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果单纯地把写生当成习作的话,会使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深度。油画创作是油画写生的延续和提炼,创作时也要兼顾写生现场的环境气氛,捕捉写生感,时刻保持画面的鲜活和生动性。同时创作也不能完全当作单一的写生去对待,而是需要经过缜密的构思,才能将写生的秩序感、生动性、鲜活感、完美融合在创作中,达到写生即是创作的高标准。

[1]忻东旺。相由心生[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油画艺术创作的具象及抽象分析论文

:油画艺术创作的具象与抽象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具有哲学观。在具体的论证中,重点论述了具有与抽象的艺术观及其基本概念,文中作了详细分析,试图以分析论证的形式给予油画艺术创作的具象与抽象性得到全面解读。

:油画;具象;抽象;创作

油画,英文为“anoilpainting;或apaintinginoils”,发源于西方国家,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vaneyck)改良起,直至清末戊戌变法以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等国学习西洋油画,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理念1,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引进油画艺术画种,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直到当下的茁壮成长。

具象,关于“具象”的解释,“具”是具体的、用具、量词、具有等。“具象”在《新华字典》解释为“具体,1.明确,不抽象,不笼统;2.特定的。”2《中华字典》解释为“具象‘具’多指抽象事物”。3《当代汉语词典》未作出详细的解释4,但能够领略到“具象”的具体意思。“具象”在英文翻译为“concretization”,也作“具体化”的意思。抽象,关于“抽象”的解释,在《新华字典》解释为“1.从各种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点成为概念;2.笼统,不具体”。5《中华字典》解释为“从事物中提取一部分”6其它未作出相应解释,与《新华字典》有同样的意思。《当代汉语词典》同样未作出专门解释,只有“语汇”单独列出7。“抽象”在英文翻译为“abstract”,意为抽象的,理论上的,难解的,抽象派的,茫然的,抽象概念,抽象派艺术作品。因此,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是具有哲学美学的层面,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起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高度。具象和抽象又是如何辩证的?我的理解是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博弈,本文详做论述。

一般讲中西绘画艺术的核心就是中国是写意的,西方是科学的,也就是写实的。原因很复杂,简单从字面上理解,由于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思维思想的语境不同,导致在画种上有着深层的差异。如,中国传统书写、作画都是以毛笔为主,毛笔书写又是竖写,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顺序,读书也是同样,几千年来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核心部位;中国水墨艺术和中国文化都是写意的、写心的,抒发自我的艺术感受。再如,霍去病墓前的西汉雕塑,圆润恢弘的气势影响着美的思考和美术学的意义,影响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理念,同样感染者西方学者和西方的雕塑家。罗丹讲:“最好的雕塑是从山上滚到山下没有任何磕碰痕迹,那便是最好的雕塑。”8也许罗丹汲取了霍去病墓前雕塑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西方绘画则是科学的、逻辑性推理性极强的、有根据的,按照科学的精神进行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艺术,都是按照科学的精神创作的,每幅画都是按照标准的构图法则进行的,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西斯庭教堂壁画《创世纪》、拉斐尔的《圣母像》等等,中国的则不同。中国画构图是散点透视,西方油画则是焦点透视。这点在学术界是公认的。油画艺术具象与抽象之美,二者主要表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具象,一般是指现实主义;抽象,一般是指抽象表现主义。笔者以为抽象与具象是相对的,同理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是相对的。其实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油画艺术的具象性也就是具有写实性的绘画艺术语言。如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著名画家安格尔(ingres),他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古典主义最后一名伟大画家,具有超强的写实性,他的作品《泉》就是典型的案例。代表作品《泉》是安格尔追求古典美、纯洁美和理想美于一身的艺术体现,是安格尔将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美浑然一体的产物。安格尔在艺术上重素描轻色彩的倾向,他认为素描应该是画面中的主题和灵魂。赋予作品精神,而色彩只是装饰和辅助。安格尔的素描注重素描整体效应,并不单纯拘泥于细致的局部描绘。在其《越吐秀夫人像》和《小孩和羊羔》中将细腻的笔触有致地刻画了出来,显得惟妙惟肖。9他的造型艺术之美和丰富的作品表现给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抽象表现主义逐渐展露手脚,在所有的艺术领域抽象表现主义风格占据了主要的艺术地位。他的产生使纽约逐渐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至此,美国的艺术时代到来了。战争的爆发使纽约俽起超现实主义热潮。主要画家有马松、恩斯特、达利、安德烈布雷东、马东等。在欧洲的超现实主义和由超现实主义变化而来的新一代美国画派之间搭起了桥梁。最早得到个性和特征性意象的抽象表象主义画家的是克利夫特斯蒂尔。抽象表现主义者非常重视绘画的道德功底,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有哥特里伯、巴吉奥特、罗斯科、班纳特纽曼等。他们的作品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哲学思想,反映出艺术家创作的思潮与时代性倾向。抽象表现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强有效的艺术爆炸,这一点从汉斯霍夫曼晚年的作品中看出来。10阿德莱因哈特在《作为艺术的艺术》一文认为:“艺术的精湛、悟觉、和完善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精心的准备和策划才能得到。”11深知艺术创造的艰辛与不易,油画艺术家以自身的油彩艺术为导向和自身的艺术实践为核心的创作理念,表达自己的内心艺术感悟在画面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切需要说的,需要表达的都在画中。因此,我以为艺术创作的表达是发至内心的,通过画笔、纸张、画布、油彩等之间的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油画艺术创作的思维与时代的大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时代的发展和政治之间的有着密切的关联。西方为主导的油画艺术创作在发展发生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主义”,如样式主义、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巴比松画派、学院派、波普艺术、偶发艺术、环境艺术、概念艺术等等。艺术的发展都有共同性,抽象——具象——抽象的变化过程,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基本是遵循这个规律。在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基本上绕不开这个规律。西方至有油彩开始,在木板上、油布上为作画的材料,画笔为画家作画的武器,画家是中央司令部,起到指导和发挥的作用。由写生到写意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个规律在笔者的艺术实践中有很深的亲身体会,具有典型的艺术之美。

油画的具象与抽象在中国同时得到了发展,主要集中在画院和高等艺术院校,以及一些画家村中间。油画属于西画科,是舶来品,由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引进,其实最早有传教士利玛窦、郎世宁等人在清代就引进,一开始在皇家宫殿进行画像,也有风景画的创作。徐悲鸿、林风眠将西画科的素描造型设置为学习绘画艺术的基本科目,一直延续至今。西方艺术造型是科学的,讲究构成关系,讲究色度的对比和几何关系,而中国画则是写意的、写心的,是抒发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其实二者也有自身的共同性,到了抽象表现主义时期的油画艺术则就是写意的也是写心的艺术,总之一切都没有离开的具体的“形”。“形”是绘画的基础,不管怎么变形都是以此来展开的。西方油画艺术传入中国,得到了中国画家特有的改良,但基本遵循西方绘画样式来创作的。其骨子里还是特有的中国心。那么怎么来转化内心的艺术创作之间的材料转换呢!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笔在在教学与艺术创作实践中都会考虑到“民族性”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油画创作实践中得到艺术感悟与读书所得的信息来论证油画艺术的抽象与具象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抽象与具象不是简单的学术概念,更是哲学美学的文化艺术范畴。西方油画艺术语言的中国化是必然的过程。笔者有深刻的体会,艺术院校的油画专业教学中基本都是中国化的油画教学,基本按照素描、色彩(水粉画)、速写来进行的初级阶段进教学,初级阶段完成后转入油画静物写生和人物写生,再到风景等画科,逐步形成一个综合体,自后要求画家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有自身的艺术感觉来寻找自身创作方向。中国油画就是这样的基本教学与创作过程。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再由中国画家来绘制就必然是中国画与中国化的形成过程,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写意的精神,因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影响的。油画艺术具象与抽象也是相互转化的,相互影响的。

综上所述,通过油画艺术的具象到抽象的基本概念的了解到论证,基本将抽象与具象得以区分,论证了油画艺术的具有与抽象的之美的基本过程,结合西方美术史料的引述论证油画艺术的中国化转变过程,油画艺术语言的表达是画家自身的艺术语言的构造和精心的艺术设计的过程。抽象与具象是对立的,是相互转化的过程,具象中有抽象,抽象中有具象,二者是辩证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具象与抽象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放在当下也看,西画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得到了茁壮成长,是与大的美好环境是分不开的,说明艺术界需要油画,有需要就要接受的受众。给抽象油画与具象油画在市场环境下生存有了一席之地,受到藏家的重视。

1.一家之言,待商榷。据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开创了人体写生课程的先例,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林风眠);1927年,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杭州艺专,即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浙江美术学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任院长)等。

2.商务印书馆编:《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第253页。

3.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华书局编:《中华字典》,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版,第253页。

4.参见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54页。

5.商务印书馆编:《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版,第63页。

6.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华书局编:《中华字典》,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版,第63页。

7.参见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36页。

8.奥古斯特罗丹著:《罗丹艺术论》,葛赛尔编、沈宝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许洪彬:《安格尔绘画艺术有何成就?》,载陈郎主编《世界艺术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10.蔺海莹:《什么是抽象表现主义?》,载陈郎主编《世界艺术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11.阿德莱因哈特:《作为艺术的艺术》,载《艺术背景》第一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80页。

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应用的作用分析论文【】

(一)神韵表现。

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动作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神韵表现对舞蹈表演者的表现力和技巧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舞蹈表演中,情感流露和表达不只需借助舞者的肢体动作进行展现,同时舞者的神情表达也非常重要。舞者首先需深入、准确地了解舞蹈作品的主题,且要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真正做到感染受众。舞者身体的肢体律动是影响舞蹈动作结构的重要因素,所以舞蹈要准确把握好动作的快慢节奏,结合情感因素来灵活调整动作的频率和幅度,最大限度发挥出动作在舞蹈表演中的表达作用。

(二)动作表现。

舞蹈动作作为动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作的连续性是影响舞蹈美观程度的重要因素。在舞蹈动设计过程中,需结合人体的基本结构来科学、合理地编排,按照动作难易程度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舞蹈动作设计要难易适中,在考虑舞者表演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舞蹈的张力和感染力。而且舞蹈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对舞蹈表演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为了保证舞蹈动作的连续性,舞者需进行多次反复的练习,且还要深刻领悟舞蹈动作中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只有不断提高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度,舞者才能有效运用技巧提升舞蹈表现力,提高舞蹈演出成功率。

影视创作中艺术心理定势的运用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舞蹈已逐渐发展为人们日常娱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许多地方都能看到不同类型的舞蹈,其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舞蹈,简单而言就是指人们通过肢体动作,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形式。一些用语言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便可通过舞蹈加以呈现。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断提升,致使舞蹈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被提升,而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也相应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重视,舞蹈事业正处于繁荣发展阶段。

舞蹈是人们生活中对艺术的一种追求,因此舞蹈存在普遍性与群众性的特点。同时,舞蹈也是社会公众对美的追求,是通过对肢体动作的运用提炼、美化组织加以表现出来的,也称之为舞蹈艺术。舞蹈艺术能表现出无法用文字与语言充分表达的东西,让人们的情感与思想得到更具体、更生动的释放,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这也就是舞蹈在社会中所占据的崇高地位的表现。

二、舞蹈艺术想象的特性。

舞蹈艺术想象的过程,主要为在已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体验,进而呈现出新现象的过程。舞蹈艺术想象主要具备三个特点——具体性、情感性、虚构性。

(一)舞蹈艺术想象的具体性。

舞蹈艺术想象的具体性主要指,舞蹈内容的表现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实现的,为了确保舞蹈艺术形象具备较强的鲜明性,要求在进行舞蹈创造与编排时,必须融入具有代表性且与生活紧密贴合的动作与特点,因而对舞蹈编导的形象思维与观察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舞蹈具备动作性、造型性、直观性等特征,对舞蹈艺术想象的具体性也提出了要求。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必须从舞蹈艺术想象中选取具体的感性形式,加以突出。舞蹈艺术想象中突显出的具体、个别感性形象,有助于舞蹈艺术家运用其创造、组合成新的一系列意象,并在心中形成较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二)舞蹈艺术想象的情感性。

舞蹈艺术想象重点强调所表现出的情感,对于舞蹈艺术家而言,丰富的情感对其心理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舞蹈艺术家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中,情感想象存在着重大的意义。在丰富情感的驱使下,舞蹈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会更具情感色彩。作为优秀的舞蹈艺术家,为了创作出更出色的舞蹈作品,既要透过想象,体验不同人的情感,也要在想象中,实现与自身所创造舞蹈艺术形象的情感互通,能随时感受到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喜、乐、哀、愁等复杂情感,并随之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舞蹈艺术家才能创造出具备较强感染力、能引人入胜的舞蹈艺术形象。

(三)舞蹈艺术想象的虚构性。

在科学想象中,所提出的每一个价值假设,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事实为科学家创作的根源,因而,在科学想象中不允许虚构。但相比于科学想象,舞蹈艺术存在较大差异。在舞蹈创作中,舞蹈艺术家的想象往往都与虚构有着紧密联系。在舞蹈作品中指代的真实,并不一定是在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而是指可能会存在的案例,是结合生活逻辑,所形成的艺术想象的产物,是艺术形象的合理虚构,而非思想上的任意伪造。

三、艺术想象在舞蹈作品创造中的呈现。

(一)舞蹈艺术想象在舞蹈肢体语言构成中的呈现。

舞蹈作品中的语言,主要通过舞蹈动作与舞蹈动作的组合呈现出来,是舞蹈形象塑造的基础,也是舞蹈作品表情、状物、达意、叙事的基本形式。同时,舞蹈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也需要经由舞蹈艺术语言,形成具体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形成离不开舞蹈语言,缺乏舞蹈语言的舞蹈作品并没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舞蹈作品,舞蹈语言是舞蹈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例如,舞蹈《雀之灵》,在其舞蹈作品创作中,便充分融合了舞蹈艺术想象,舞蹈通过人体各个关节的有节奏运动,成功塑造出了一个较为灵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舞蹈作品中,重点表现出对臂膀、手指的灵活变换,通过柔韧、修长的臂膀与灵动、纤细的手指,将孔雀引颈昂首的静态美感与较为细致的动态充分展现出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其中,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作为其舞蹈的编导及演员,在舞蹈编导过程中,将“孔雀”的基本形象作为切入点,在对孔雀形态的模仿上融入了艺术想象,以形求神,通过舞蹈既充分表现出睢妙睢肖的孔雀形象,也为观众呈现出一个高洁、宛如精灵般的生命意象。

(二)艺术想象在舞蹈调度与画面的呈现。

舞蹈语言在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表现为舞蹈的调度与画面,也是舞蹈在空间、时间中的动态结构。在舞蹈作品中,舞台空间上的舞蹈演员运动线与画面造型,是表达舞蹈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舞蹈调度展现出舞蹈的流动美,具备较强的语言功能。舞蹈作品编导中,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意象与想象空间,需要进行巧妙的舞蹈构图,并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舞蹈作品中隐含的寓意。

例如,蒙古族男子群舞作品《东归英雄》,其舞蹈主要表现出为了生存与对自由的追求,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与敌人进行了斗争,在历经磨难与艰辛后,最终重回草原母亲怀抱的'英勇故事。在其舞蹈调度与画面中,便融入了丰富的艺术想象。舞蹈开场时,大量战士由舞台前区的一条斜线上纷纷涌现,紧接着通过大幅度动作,展现出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厮杀。同时,母亲的位置则被编排于舞台的后区上场口,形成一条横线调度,舞台前区的奋战战士与母亲所在的这个横线调度构成了一个交替的时空,借以表现出远方战士与母亲内心的渴望,形成了一种处于不同时空之中的交流,通过艺术想象在舞蹈调度与画面中应用,延伸出一个时空交错的想象空间。

(三)艺术想象在舞蹈道具、服饰的呈现。

在舞蹈表演中需要运用舞蹈道具,辅助舞蹈动作。舞蹈服饰是指在舞蹈中所用到的服装与饰物,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辅助手段,也是实现舞蹈创作的重要工具,有助于交代舞蹈环境,渲染气氛。在舞蹈作品创作中,舞蹈艺术想象融入舞蹈服饰与道具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创造想象过程。通过舞蹈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对其形态进行美化与创新,并以此延伸出更多的功能与作用,实现对另一时空与意境的虚拟与营造。

动作结构在舞蹈创作中应用的作用分析论文【】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追求,各种群众文化艺术也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群众文化舞蹈在现代群众文化艺术中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为了使群众文化舞蹈能更好地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应当合理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本文就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