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导游词 昭君村导游词(汇总5篇)

时间:2023-09-28 17:57:57 作者:ZS文王 昭君墓导游词 昭君村导游词(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昭君墓导游词篇一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八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乘车去坐落在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跨进大门,迎面是董必武的题诗: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掳胸臆葱,舞文弄墨总徒劳。在阳光照耀下,镌刻在石碑上的镏金大字,光彩夺目。伫立在诗碑前,我思绪翻腾。听老师说,董老这首《王昭君》的诗,已成为对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定评。还有两块蒙文石碑,也和汉字石碑一样,依次排列,像忠于职守的武士,静静地守护着陵墓,向人们显示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前面就到了一座小山样的陵墓。我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山脚,沿着曲折的台阶,吃力地爬上墓顶。尽管已经气喘吁吁,但迷人的景色使我顾不上休息。

蔚蓝的天空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树,墓顶的小亭.经过精心修葺,粉饰一新。在这里鸟瞰呼市全景,令人心旷神怡。

漫步走下昭君墓,又被那百花吐艳、芳草萋萋的境界吸引住了。鉴赏那雍容华贵的牡丹,那英姿飒爽的黄菊,那姹紫嫣红的玫瑰,那满身毛茸茸、逗人发笑的仙人掌……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想象:这似锦的繁花,大约都是为出塞的昭君开放的吧!

墓旁是昭君文物陈列室。一对铜狮子威风凛凛,两株夹竹桃争芳斗艳。我疾走几步,迈进那紫檀色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昭君全身塑像。眼前昭君的形象大概是根据历史记载加上人们的主观想象塑造的吧。她微侧着脸,丰容靓饰.眉黛间顾盼生辉,手捧书卷,神态可亲。室内有两个展品柜,左侧柜内陈列着各种文物:绿松石项饰,四虎咬牛金牌饰……小巧玲珑,巧夺天工。右侧柜内陈列着许多灰砖石,大约就是所谓“秦砖汉瓦”,有的刻着“单于和亲瓦当”,有的刻着“单于天降瓦当”。两个柜里都陈列着一些翻开的线装史书,上面记载着昭君出塞的史实。室内壁上挂有《昭君出塞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昭君出塞的故事。

历史人物王昭君有着多么大的魅力呀!她不仅吸引了历代诗人,还吸引着古往今来丹青高手的浓厚创作兴趣呢。再看那些《西汉单于世袭表》、《东汉单于世袭表》,我明白了王昭君不愧是民族友好的使者,可钦可敬。

离开文物陈列室,穿过月洞门,眼前矗立着八块青石碑,其中有民族英雄吉鸿昌等人的亲笔题咏。

休息时,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在我们耳畔萦绕:

王昭君,湖北种归人。她出塞远嫁到漠北的匈奴,立为宁胡阔氏,对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做出了很大贡献、名垂史册,流芳千古。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

聆听着解说词,我仿佛看到王昭君伴随着欢鸣的擎鼓,悠扬的胡笳,渡过滔滔的黑水,踏上青青的草原。作为一个友好使者,第一次看到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风光时,她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呢?或许,她的眼睛湿润了吧?这使我想起史学家剪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写过的一段话: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是啊,昭君出塞,化干戈为玉帛,播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种子,她的历史功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假如昭君还活着,那么,她看到今天中华大地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共建四化大业,一定会喜形于色的。登上归程的汽车,已近中午,我不禁又望了一眼那沐浴在阳光下的陵墓。

昭君墓导游词篇二

出了西陵峡口,便进入了秭归的香溪。香溪河似一条流香溢美的彩带,她挽起了三峡库区新辟的美丽景点--高岚风景线,又架起了通向奇妙的森林公园--神农架的桥梁,并勾起你寻幽猎奇的水中探险--神农溪漂游。

从秭归香溪口至巴东的官渡口,这段长45公里左右的江段便是香溪宽谷。宽谷中有卓绝一世的中国诗坛之祖--屈原,建功塞北的名妃--王昭君,年少出众的文臣--寇准等名人出现,还有至今仍是一个谜的神农架野人,他们在这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和令人难解的悬念。

香溪河口,在秭归下游7公里的长江北岸,香溪发源于鄂西的神农架林区,这里是汉朝妃子王昭君故乡。传说有一天,昭君在溪口边洗脸,无意中把颈上项链的珍珠散落溪中,从此溪水清澈,水中含有香气,故名香溪。每逢桃花争妍时,香溪河中可以看到一种形似桃花、分身四瓣、晶莹透明的鱼,这就是香溪河特有的稀有鱼类--桃花鱼(桃花水母)。鱼的主体如伞,触手繁多,约有250条,依长短可分7级,因伞部收缩及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它与桃花一起出现,也同桃花一起消逝。

桃花鱼的传说与昭君有关。传说昭君出塞前,从京都返乡探亲,泣别乡亲之时,正值桃花盛开之际,一路弹着琵笆,念及从此永别故土,不觉泪如雨下,那泪珠与水中的桃花漂聚在一起,化成了美丽的桃花鱼。“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溯香溪而上至湖北兴山县境内,有一宝坪村,历代相传明妃村是古代第一美人王昭君的故乡。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被选入宫中。晋朝避明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昭君诞生于山清水秀的宝坪村。入宫后,因未贿赂画师,像被丑化,居冷宫数年。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亲,昭君自请“求行”。临行前,元帝才发现她容貌出众,但已无法挽回。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元帝为了表彰昭君,改年号为竟宁。两年后,呼韩邪单去世,昭君依匈奴风俗改嫁新单于(呼韩邪与前妃水阏氏之子)。昭君和亲,对结束汉匈的长期战争具有重要作用。兴山原属秭归所管辖,三国时置县。故秭归县有一“汉明妃王墙故里”的石碑。宝坪村还有许多纪念昭君的名胜古迹,如昭君祠、昭君院、楠木井、梳妆台等。通往梳妆台的台阶正好16级,表示昭君在这里生长了16载。

昭君墓导游词篇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这位奇女子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上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落雁,传说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肯人氏,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所谓“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个召见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们把自己画漂亮些。毛画师受人吹捧惯了,而昭君对这种不正之风深有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

于是,画师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大家可别小看这颗痣,在20xx多年前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这样,昭君便没有机会受宠了。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发现她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时,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好作罢。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

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昭君墓导游词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位于香溪河畔,面积2.7平方公里。昭君村,因西汉时诞生了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出塞和亲”的一代名妃王昭君而改名昭君村。村中有粉黛林、佳丽岛、浣纱处、彩石滩等20余处胜迹。王家崖云雾缭绕,香溪河九曲八弯,娘娘泉古朴典雅,梳妆台花荫满地,昭君像亭亭玉立,抚琴台琴韵悦耳。特别是昭君村多美女的千古传说,引起中外人文地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更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游客瞻仰于斯,乐而忘返。

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村中昭君纪念馆收藏陈列的汉唐文物均出土于昭君村,昭君书院珍藏的各种版本的古典书籍,记载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对昭君的评价和褒扬。博大精深的文史资料,使纪念馆成为当今中国研究王昭君历史文化的中心。馆藏的名人字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同类馆所之最。特别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馆名和村名更是增添了游览区的文化底蕴。昭君别乡几千年,但村中仍保留着西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婚、丧、嫁、娶原始古朴,被专家学者誉为“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

昭君宅院中有一花台,台上花草繁茂,花草丛中伫立着一座高约3米的汉白玉昭君塑像。这是昭君的“婆家”内蒙古自治区上世纪80年代送给昭君“娘家”的礼物。这尊昭君塑像,体态丰盈,昂首挺胸,衣裙飘逸,亭亭玉立,显示出昭君美艳超群、卓尔不凡、雍容大度的风姿。游客至此,都要争相合影留念。昭君村还新增了一台内容丰富多彩的昭君文化大戏,有蒙古族迎亲仪式、汉代宫廷歌舞、编钟歌舞、兴山围鼓、兴山山歌、地花鼓等表演。整场表演场面壮观,生动感人。

昭君墓导游词篇五

梳妆台花荫满地,昭君像亭亭玉立,抚琴台琴韵悦耳。特别是昭君村多美女的千古传说,引起中外人文地理学家的极大兴趣,更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游客瞻仰于斯,乐而忘返。

每到春季,昭君村前的香溪河中,就会出现大量的桃花鱼,乡亲们说那是昭君告别家乡时洒落的泪水幻化而成;溪畔一处彩石斑斓的滩头,相传是昭君少年浣纱的地方;村东有口楠木井,井水清甜可口,四季不绝,相传是因为昭君当年每天在此取水;村西有条石龙,身卧青山,摇头摆尾,常年口吐清泉,相传是昭君当年和乡亲们在此挖掘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东海一条青龙飞到此处化作一眼清泉;村中的满园紫竹,相传是昭君当年作画时引来天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霞仙帮她着色,后来昭君离村入宫后,七色霞仙依然常来村里,其中的紫霞仙认定昭君总有一天会回村,便旷日持久地在竹林里等待,身躯渐渐地化在竹叶、竹枝上,形成了一片紫竹园……村中的一个个遗迹和传说,无不寄托着乡亲们的无限思念。

昭君村只有300多人,大多姓王,据称皆为昭君娘家后裔。依山而居的村民将田地修整得层层叠叠,种满了柑橘树。兴山旅游部门的同志介绍,该村是展示昭君遗址遗迹和自然生态景观、展演昭君故里独特地方文化及汉代宫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国家3a级旅游区,也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村中昭君纪念馆收藏陈列的汉唐文物均出土于昭君村,昭君书院珍藏的各种版本的古典书籍,记载了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对昭君的评价和褒扬。博大精深的文史资料,使纪念馆成为当今中国研究王昭君历史文化的中心。馆藏的名人字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同类馆所之最。特别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馆名和村名更是增添了游览区的文化底蕴。昭君别乡几千年,但村中仍保留着西汉时代的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婚、丧、嫁、娶原始古朴,被专家学者誉为“绝无仅有”的汉代历史文化景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