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论文选题(精选14篇)

时间:2024-01-08 07:44:03 作者:紫薇儿

范文是一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的重要资源。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国际法论文国际法论文选题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敏感而密切,整个国际社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法的作用也日益得成熟、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只能完成国际法的启蒙教育,这种初级教育对于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来说差得很远。国际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兼顾到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实例很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效果和本专业的发展。因此国际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主要从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

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

摘要内容。但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既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

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即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

具体由学生完成的部分主要应该有三个环节。首先案情介绍阶段,这部分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事先预习。主要是学生对案例背景介绍,也可以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由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批评、反驳、辩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充分参与、发言。同学们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论点。随着辩论的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也会愈加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愈加的透彻并且和有关法律事实密切的结合起来。此时老师只要对同学们遗漏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就可以。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点评。点评中强调学生对相关案例的点评,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讨论内容作总结性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肯定其成绩。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之前的讨论进行评价打分。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充分参与就是得分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

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将国外的一些实践课程模式引入我国的国际法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各院校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外的实践课程模式“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legaleducation)和“法庭辩论课”(trialadvoca2cy)引入各自的法学课堂教学。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它包括两种形式:“模拟法庭”(mooting)和“辩论技巧”(advocacy)。模拟法庭一般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即所有法学院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有意成为出庭律师的法学院学生开设高级训练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

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这一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次既和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在这里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而是由教师提出划分方案,而由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第一层的学生,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

第三层次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分层教学法主要适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和期末理论考试当中则不适用。国外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主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讨论、讲座和进行调研。

国际法的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贯穿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讨论中更加有针对性,不遗漏要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思考。

对国际法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能使学生掌握更加详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总之,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探索第4期。

2、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4、张海凤,《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2005(9).。

6、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7、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08月。

8、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1)。

药学论文选题

随着高校本科生扩招,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也逐渐明显。有资料显示,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基地比例分别为:医院54.54%,药检所9.09%,教研室、实验室为36.37%。有所增加,分别为60%67%及33.33%。所以,医院作为药学本科生主要毕业论文基地,除了以往的实践带教外,应该认真思考怎样让课题教学可持续发展,培养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药学毕业生这一新的教学任务了。20至今我们已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5篇,完成12篇的论文答辩,3篇正在进行中。作为写作的关键,选题结果决定了论文的质量。笔者想就在医院实习的药学该如何选题,谈谈一些体会。

选题有几种来源,要么来自于指导老师的专业经验,要么来自文献阅读或是已有选题的延伸和扩大。医院药学所能提供的选题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1治疗药物监测。

指导老师可以选择日常监测病例较多的品种之一,指导学生回顾性分析血药浓度与某一临床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整理血药浓度数据并查阅相应病历,了解药效观察指标或药品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药物治疗浓度范围的临床意义及治疗药物监测在指导个体化给药中的作用。

1.2处方分析。

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某些疾病药物治疗决策的进展,选定某一病种有目的地进行处方动态分析,了解其中相关药品的使用变化。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是对专业书刊的查找、利用,充分了解该病种治疗策略的进展变化,了解所涉及药物的药理学和药动学知识,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明确需要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在指导老师带教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处方调查结果,了解疾病治疗策略的进展对药物选择的影响或新药的出现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研究这些变化在优化处方方面带来的课题。

1.3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起实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网络上报。这就使回顾性分析某个医院或某个地区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变得方便,数据更加全面。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及分析adr数据,从结果直观地认识各类药品adr的发生率、adr常见涉及的器官、系统以及什么是严重的adr等概念。通过具体病例的研究及文献查找还可对adr发生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adr的发生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更高的敏感性。

1.4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pivas)的医院能给这类课题提供良好的数据平台。收集本单位临床上使用药物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特别注意中药注射剂,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工作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些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实验,逐步累积药物配伍的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1.5生物等效性实验研究。

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运用hplc等方法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可延伸到上市药品的药剂质量评价研究,为医院药品遴选控制质量提供科学根据。

2.医院制剂。

2.1优化制剂处方。

这类选题多由指导老师常年工作经验所提出或新技术的应用所激发,可对于一些质量不够稳定的制剂处方进行改进,通过稳定性试验评价制剂原料、制剂工艺及制剂成品外观,优选最优处方。

2.2摸索含量测定的方法。

医院制剂药检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所以制定控制药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可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摸索出优于原有测定方法的测定手段。特别是需要预处理的样品,通过中间环节的改进,摸索出更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2.3在实际生产中摸索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对设备、制备工艺或生产环节进行改进,不断实践验证,摸索出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2.4为中药制剂的开发做前期的实验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1月颁布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对于医院开发中药制剂非常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所给予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药制剂。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资源丰富,中医药知识储备充足并有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我们可通过文献、网络获得的信息,利用医院制剂室良好的设备条件与临床医师一起充分研究挖掘我们的传统古方和经典验方,开发对于难治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做前期的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工艺摸索及药物配伍等研究。

2.5开发临床需要的新制剂以解决实际需要。

结合本院临床特点,与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合作,根据临床治疗需求,科学制定协定处方。

3.讨论。

毕业实习期间由于时间有限,调查和能获得的实验数据有限,有的课题在实习期间也许只能完成研究工作的其中一部分,所以科室教学组应组织有较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强、业务水平突出的人员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等认真讨论,切实为选题把好关,做好教学计划。通过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基本实验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讨论分析等环节培养其综合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及书面表达的能力,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国际法论文国际法论文选题

对于国际法渊源的内涵,即什么是国际法的渊源,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派别。

(一)单一内涵学派。

大部分学者认为,国际法渊源的内涵是单一的,其中主要流派有三个。其一,起源说,即认为国际法渊源是现行国际法律规范的起源地。例如王铁崖教授认为:“法律渊源是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劳特派特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二,形式说,即认为国际法渊源就是现行国际法律规范得以显现的表现形式。例如苏联学者伊格纳钦科和奥斯塔频科认为:“国际法的渊源乃是协调国家意志的形式,是在互相接受的基础上把国家(以及其他主体)达成的协议固定下来的形式。”其三,程序说,即认为国际法渊源是现行国际法律规范的造法程序。例如周鲠生教授认为: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作为有效的法律规范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

(二)复合内涵学派。

另一部分学者主张国际法渊源可以有多重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流派是主张国际法渊源为“实质渊源+形式渊源”。例如李浩培教授认为:“国际法渊源,正如国内法渊源一样,主要区分为实质渊源和形式渊源两类。国际法的实质渊源指国际法规则产生过程中影响这种规则的内容的一些因素,如法律意识、正义观念、连带关系、国际互赖、社会舆论、阶级关系,等。国际法的形式渊源是指国际法规则由以产生或出现的一些外部形式或程序,如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詹宁斯、瓦茨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也持类似观点。除上述观点外,复合内涵学派中还有一些其他意见。例如梁西教授认为:对国际法渊源的多种解释中,一种是指国际法作为有效法律规范所由形成的方式,另一种是指国际法渊源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两者各有侧重,可以兼采其长。

二、国际法的形式独立于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法学作为法学的具体分支,其许多概念和理论植根于法理学,渊源问题也是如此。对国际法渊源的内涵之所以众说纷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理学作为法学基础学科,自己也没有在“法的渊源”问题上达成一致。翻阅中外法理学著作,对“法的渊源”的解释同样是五花八门。由此,凯尔森不禁感慨:法的渊源是个被学界搞得“极端模糊不明”且赋予其种种涵义的概念。博登海默也说:“法的渊源这个术语迄今尚未在英美法理学中获得一致的涵义。法理学的研究滞后拖累了国际法对自身部门法渊源的探究。从法理学角度考察,笔者认为,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很多学者要么把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等同起来,要么认为法的渊源已经包含法的形式,可事实上两者不但互不等同,而且相互独立。

(一)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法的渊源不等同于法的形式。

在法理学上提出需要对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进行区分的观点,最早可追溯至克拉克在1883年出版的《实用法理学》一书。一些国外学者的著作,如高柳贤三的《英美法源理论》、庞德的《法学肄言》等,也都有某些类似的意思。在我国,明确提出需要对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进行区分的代表人物是周旺生教授。他认为:“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有密切关联,但它不是法的形式。法的渊源有可能被选择和提炼为法,或有可能形成为法,对法而言,它是一个可能性的概念;而法的形式则是已然的法所采取的表现形式,它表明不同的法具有各自不同的效力等级,对法的渊源而言,法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法的渊源发展的结果。”国内其他学者也有类似观点。例如王勇飞先生也认为:“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混淆。”形式说将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人为地画上等号,显然是一厢情愿的。

三、国际法形式的内涵界定。

既然法的形式独立于法的渊源,那么在界定国际法渊源的内涵时,就必须首先剥离国际法的形式。那么国际法的形式又如何界定呢?首先,按照法理学的一般观点,法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即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这三大要素的组合就构成了法的形式。国际法也不例外。其次,国内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保证实施的。但由于世界上不存在“超国家”机构,因此,国际法只能由国际社会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保证实施”。再次,国际法的形式具有一定约束力。法的本质特征之一无疑是具有约束力,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法。国际法也是如此。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国际法形式所具备的只是“一定”的约束力,也就是说:。

(1)并非只有全部国际法主体都遵守的法律规范才是国际法的形式。例如国际条约分为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两种。有人认为只有造法性条约才是国际法的形式,契约性条约由于约束不了第三国,所以不是国际法的形式。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因为特定的法的形式所约束的对象是有限的,但是这种有限性并不妨碍它作为法的形式的根本属性。例如上海的地方立法一般无法约束北京市民,但这并不影响它是法的形式这一属性。国内法况且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去苛求国际法的所有形式都必须具有普遍的、绝对的约束力。

(2)国际法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并不意味着国际法主体在违反国际法后必须实际得到惩罚。“约束力”是一个“应然”概念,“制裁”是一个“实然”概念,“有约束力”不等于“制裁”,“不制裁”并不等于“没有约束力”,更不能说“不是法”。而且正如李浩培先生所说:“各国遵守国际法的事例,较之违反国际法的事例,在数量上要大得多。实际上,遵守国际法是原则,违反国际法是例外。”即使是国内法也很难做到完全的“违法必究”。综上分析,国际法的形式是指由国际社会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保证实施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论文选题报告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大学生达2900多万,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一,每年大学生消费达800多亿,他们有较高的学历,较广博的知识面,较复杂的知识结构和多层次的理论水平,他们是思维最活跃,反应最敏捷,易受时尚潮流影响,接受新兴文化最快的高智力群体,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由于生活方式的多变和多种消费文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超前消费,月光族,享乐主义等都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者们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发展趋势,目前大学校园中的消费结构复杂,名目繁多,从基本日常消费、人情消费,娱乐消费、通讯消费、以及各种考证等,而且在消费中追求标新立异、争强好胜、表现自我的心理,希望以标新立异的形象,向周围的人展示自身的魅力和树立区别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形象,来体现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新的消费趋势又将对社会环境的改变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于自己的家庭,所在的学校,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和层次的影响。而且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消费时非常注重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仅反应了现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反映了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健康状况和校园消费文化。

2、选题目的。

内容大同小异,重复性较高,收集的数据有限,且不存在区域差别。没有考虑区域经济和文化因素对该区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初步预测西北地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根据相关分析对造成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总结,提出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文化和合理的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了解大学生消费健康状况,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引导。积极倡导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行为。形成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养成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行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于一个民族要富强,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生力军,要坚持健康的消费行为,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这不仅有助于对自身的素质和健康的生活,同时大学生最终会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对社会上健康的消费文化起到推进的作用。引导大学生进行消费之时认真思考,积极努力完善自身消费结构,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费风气,崇尚科学理性消费观念,引领健康和谐消费文化,势在必行。

目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对全国在校生的研究,没有考虑到东、中、西部的经济、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本文旨在综合考虑经济、文化、思想、所在区域的因素和条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针对西北部地区,对西北地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为相关人士的研究和需要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对消费行为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在二十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家开创的动机研究为消费者及其行为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初步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六十年代消费者行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68年,由恩格尔、布莱克威尔和克拉特等人合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一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介绍消费者行为知识与理论的教科书。该书主要从消费者的知识、心理、动机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及消费者购买的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消费者行为做了全面的阐述、目前该书经过多次的修正,已经出版到底10版。

我国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学科视角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心理学为主,研究内容涉及广泛,有关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大多数是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般调查,包括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大学生消费水平和大学生消费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大学生消费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却受了到社会政治、经济、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学校教育方式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出的社会特性是无法估量的,教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占据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大半江山。随着我国大学生人数的增加,有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青年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了探讨。目前,探讨最多的是关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炫耀性消费,消费伦理,消费态度以及结构和趋势。而且大多是以广泛的全体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极少从区域和其他角度去做相关研究。

2、对查阅文献的评论。

张璞麟、高宏博主要从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做了描述性分析,认为对于急于走在时代前沿,消费心理并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模仿和超越社会中的新鲜事物使他们盲目攀比的心理、模仿的消费心理日趋强烈,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大学生极容易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在这种不正确的消费观的引导下,大学生极易产生盲目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这种与主流消费观相背离的消费行为。因此需要及时调整,让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提出了建议。但文章只是做了描述性分析,没有任何的数据分析,缺乏实证。没有全面的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做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内容上与以往的文章大同小异,并没有理论上的创新。

刘鑫认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具体包括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等,从这几个方面加以诠释,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述评。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在消费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信用、独立、攀比等社会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群体和个人两个角度予以综合治理的理论措施。

张干群主要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行为,以及他们的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为8个维度构成:攀比炫耀、时尚流行、他人主导、张扬个性、小心谨慎、鲁莽冲动、调节情绪、勤俭节约。同时在文章中提出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状况都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费行为有影响。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学生消费行为模型。

张东虎在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中指出消费主义、社会不良价值观、学校不重视以及自身问题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而且从这四方面提出了改进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关建议。在文章中是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忽略了区域、消费氛围,消费环境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

总之,在己有的研究中,多半是描述性研究,给人以相似、千篇一律的感觉,人们似乎可以在一开始了解到要研究的对象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了,只看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广泛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形成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而且大学生消费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比较少,探讨深层的文化理论因素也比较少。

1、论文的主要任务。

1、综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总结了解西北地区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3、找出影响西北地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4、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提出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的意见建议。

2、所需材料及获取途径。

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相关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

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相关数据文献库查阅涉及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期刊、文献、学/硕士论文以及网络获取相关资料。

3、技术路线。

4、进度安排。

(1)论文选题―20xx年11月25日-20xx年11月30日。

依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

(2)撰写开题报告―20xx年12月1日-20xx年12月8日。

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交流。

(3)资料收集、设计问卷―20xx年12月8日-20xx年12月27日收集论文写作中需要的二手资料,构建理论基础。

(4)调查、数据汇总论文写作―20xx年12月28日-20xx年04月08日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完成论文的初稿写作,交老师评阅。

(5)修改定稿―20xx年04月09日-20xx年5月20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最终定稿。

国际法论文选题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国际法思考。

·谈国际私法领域的法律规避问题。

·谈美国有限合伙法中合伙人之信义义务。

·浅谈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补充性原则初探。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程序和法律问题概述(一)。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程序和法律问题概述(三)。

·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特点。

·论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期间。

MBA论文选题

mba教学环节:课程+论文。

论文开题条件:学分修满,其他条件:实习环节等。

建议时间:越早越好,可以课程一结束马上开题,开题以后马上答辩(如果你事前写好的话)!

mba论文:运用mba期间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1)实践性(对于实际问题有指导意义)。

(2)先进性(体现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较新的领域)。

(3)创新性(创新的解决问题思路)。

(4)理论意义(不追求)。

论文读者:指导老师、答辩委员会、企业领导、教指委。

从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工作岗位上的同学)。

例1:工作中的不足。

例2:工作内容的提炼。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在工作岗位上的同学)。

带着问题观察。

描述现象。

提出问题。

论文的一般论述过程。

论文的总体思路。

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解决问题,效果分析。

mba论文主要内容:

企业内外部环境。

竞争态势分析。

存在问题。

解决问题的因素分析。

解决方案。

方案的实施。

实施结果。

避免文不对题。

不能太大。

我国证券业某地场分析。

不能太小。

财务软件开发企业中开发团队管理的效果评估。

2-3个概念。

移动通讯公司客户服务平台的建立。

避免过多的修饰语。

中国建设银行安徽某某分行股份制改制时期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系统的'研究。

避免学术化。

人才招聘中的动态博奕模型研究。

写作前列出三级提纲。

提纲中反映的思想。

章节安排:一般5-6章。

章节标题:个性化,特色鲜明。

例子:。

平庸的:4.1渠道建设要素分析。

鲜明的:4.1扁平化渠道建设要素。

6.几类论文提纲的例子。

mba目前四个主要方向:

战略、人力资源、信息管理、金融与财务。

其他可选方向:

某地场营销、生产运作、物流等。

6.几类论文提纲的例子。

税法论文税法论文选题

一、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对于税法,大多数人是非常熟悉的,对于企业管理,很多人也不陌生,但是将税法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却并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在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等治国理念的出现,使得法律与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与法律体系中其它法律相比,税法与企业的关系相对更直接,所以说,将税法融入到关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当前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法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

很多人习惯把企业的会计工作独立于企业管理,事实上,企业管理的范围非常宽泛,只要与企业的日常运行有关,都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税法是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法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是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一种体现。首先,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与税法密切相关。税法是国家为了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而存在的,税法的种类不同,调整的关系不同,对企业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营业税,它的征收对象就是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内容就是供应劳务,转让资产等过程中的所得额。这样一来,如果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涉及到劳务供应等内容,那么在会计工作中,就必须按照营业税法的相关规定填写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账簿。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应该是与税法的相关规定相对应的,只有这样,国家税收工作的开展才能相对更顺利,企业管理工作才能合法有序。其次,税法影响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要求。与企业管理中其它领域的工作人员不同,会计工作的从业人员的要求通常会受到税法的影响。企业的规模不同,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是无法从事会计工作或者与会计工作直接相关的其它的工作的。在税法中,对企业会计工作会有特殊的规定,比如企业的会计账簿如何保存,保存期限,或者企业中应该设置那些类型的会计科目,对于企业运营中哪些活动应该在会计账簿上有所反应。这样一来,税法中的很多要求都是非常具体的,也是非常专业的,只有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员才能做好这些工作。所以,企业的管理想要合法有序,就必须依靠那些会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从业人员才能实现,也即,税法影响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要求。

(二)税法影响企业的销售策略。

企业的销售策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税法对于企业的销售策略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企业的盈利,通过销售得以实现,所以在大多数企业中,销售工作都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相对比税法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税法对企业销售策略的影响并不是非常的直接和明显。销售策略是企业在实现销售计划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方式,通常需要考虑产品、价格、广告、渠道、促销及立地条件等,实现这些因素的最优组合是销售策略确立的重要内容,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销售方式主要包括电话销售、网络销售、连锁销售等,成功的销售策略就是要在权衡好产品、价格等多项因素之后找到最适合企业的销售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税法也是起着重要影响的。比如宣传方式往往会受到税法的影响,广告和直销是企业通常选用的两种宣传方式,如果税法中对广告商征收的税偏高的话,那么广告的成本就会高,这时候企业就更倾向于直销,而如果个人所得税提高,企业雇佣直销销售人员的成本也就会受影响,那么广告可能就更有优势。总之,在税法的影响下,不同的因素博弈的结果就是一个合适的销售策略。总的来说,虽然税法对销售策略选择的影响不是非常的直接和明显,但是这种影响的存在还是不容忽视的。

(三)税法影响企业的市场选择。

除了对企业会计工作和销售策略的影响外,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还体现在税法影响企业的市场的选择。众所周知,由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在税法的统一规定之下,允许不同地区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出台适应本地区的税收政策,或者适当减免某些行业的税收。正是由于税法中这些规定的存在,地域不同,税收的规定也会有非常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也是企业在市场选择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税收是一项大的支出,如果地方政策有减免税的优惠,那么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相反,如果某个项目并不是地方所鼓励,在税收方面,企业基本无法享受任何优惠,支出自然增加。由此可见,税法中某些条款的存在,影响着地方税收的具体政策,进而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和运营。面对这样的情形,企业在做市场拓展的过程中,是一定会考虑相关税法的规定的。比如税法做了硬性规定的领域,通常,地方的税收策略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这样市场选择就可以抛开地方税收政策的因素,而如果在某些领域,税法给予地方税收的自由空间较大的话,那么企业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地区的特点,地区的特殊税收政策。因此,税法在企业的市场选择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之一。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以外,税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税法影响企业管理人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等。

二、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税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通过税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得以实现,正确分析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管理人员对税法的态度,税法对企业运行的影响等内容都可以反映出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根据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于税法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

在今天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对于税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出现,国家对于法律的宣传力度在增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需要更好的了解法律,遵守法律,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把控着企业的管理方向,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所以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这一点,当前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开始接受相关法律的培训,税法作为与企业营利关系密切的法律,获得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因此,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税法的重视程度的`增强,是当前税法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一个现状。

(二)税法对企业管理的引导作用逐渐增强。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的决策者,他们对税法的重视的提高,自然会使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引导作用增强。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偏差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有很多人铤而走险,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威胁着企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发挥,法律开始频繁出现在企业决策者的眼前,运用税法指导企业会计等工作,进而通过税法指引整个企业管理朝着正确、合法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中的趋势。

(三)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税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不管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于税法重视程度的增强,还是税法对企业管理的引导作用的增强,都是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的好的方面,但看到好的局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存在。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情况来看,部分管理人员对税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还不够,这是税法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只有管理理论知识才是工作的必备,而法律等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可能是由于法律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经过专业的管理技能培训的,或者是有多年的管理经验,但是对于法律的理解,依然是他们的弱点。因此,在企业中,依然有部分管理人员对于税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发挥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策略。

根据上面的分析,既然税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税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找到更好的发挥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培训。

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税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是存在于当前税法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培训是主要途径。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开展税法知识专业课,对与企业税务密切联系的管理人员进行课堂式教育,夯实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基础;第二,在企业管理人员内部开展税法知识竞赛,通过激励等方式号召其管理人员学习税法的热情;第三,在企业宣传位置设立税法知识公告栏,从细节处培养起管理人员了解税法,学习税法,遵守税法,应用税法的意识。除了以上三点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状况开展其他活动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税法知识培训。

(二)构建适合企业需求的税法应用框架。

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发挥,是以科学的方式为基础的,对于企业管理而言,税法的应用需要建立起一个框架,管理人员在此框架下展开工作。在今天,税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已经无可否认,但是对于税法的应用不能是盲目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日常业务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根据这些内容,在结合税法的规定,建立起一个税法应用框架并不是非常的困难,而这个框架的建立,对于企业日后的管理工作都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的方式。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对于企业而言,有创新才能有竞争力,才能有收益。企业管理与税法的融合同样需要创新,一般情况下,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发挥,是通过税法对管理人员的规范来实现的,那么在以后企业的管理中,就可以突破这种方式,比如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在税法的规定中找到企业的发展优势方向,也就是充分利用税法的指引作用。总之,创新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发挥方式也是发挥税法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的策略之一。

四、结语。

在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下,企业管理活动必须做到严格依法,有效的将税法与企业管理结合,使税法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将会是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

财政学论文选题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

6.浅议新形势下中国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7.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8.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探讨。

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10.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11.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

12.试论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4.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1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研究。

16.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探讨。

18.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研究。

19.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制度选择。

20.浅析财政支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研究。

22.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的对策研究。

23.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对策研究。

2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6.浅谈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教学论文选题

·浅谈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有效沟通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

·培养孩子的良好发言习惯。

·学前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英语。

·幼儿古诗教学的几种方法浅探。

·浅谈乡村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

·运用多媒体要注意“因教施材”

·农村小班化教学中对话方式的转变。

论文选题来源

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在该方向已经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位论文的选题尽可能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取得一致,以便获得导师在学术和经费上的支持,有助于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生的导师一般都承担着一项甚至多项科研项目或横向研究课题,这些课题都是当今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的需要,并体现导师的研究基础及特色。因此,研究选题应首先考虑导师的研究课题,由此通过师生共同研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完成科研项目,而且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也能迅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参加专业研讨会。

参加国际、国内或地区的专业研讨会是选题的另一个来源。实际上,许多研究人员都是通过这些研讨会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参加研讨会与阅读文献相比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由于科研成果的发表周期较长,期刊上的成果往往要滞后。而学术研讨会上的信息往往是最新的,从中能理解其他学者最近在从事什么研究,有什么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通过了解会议主题和参加专题讨论,可以把握同一领域内的其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另一方面,参加研讨会可以接触资深专家,与一些著名专家近距离地交流,向他们请教并建立学术联系。一般来说,某位学者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在于他在该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哪些是需要研究的,哪些热点问题还需要解决或解决得还不够,前人的研究还存在哪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专题研讨会上获得资深专家的指点。一一些初学者往往会碍于情面,怕受到冷落,不愿与大家接触。事实恰恰相反,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都会为自己的研究被别人了解而感到自豪,非常乐意自己的研究在未来者身上得到拓展。根据我们的体会,凡是向著名学者索要资料的无不回复,尤其是国外学者。

(三)生产实践的需要实践是通向知识的大门,许多学科的课题研究都是问题导向,从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实践中会产生许多人们从未研究解决的全新课题,而这些问题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许多横向课题都属此类。如培训机会不如预期有效,产品销售量下降,少数民族员工得不到提升,复杂的多部门项目管理失控,兼并效果不佳,等等。

(四)文献阅读。

究也是形成选题的重要途径。阅读文献不仅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以为你的研究更加理性而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帮助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五)个人兴趣与好奇心。

兴趣与好奇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础。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能激发和调动研究生从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杨振宁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主持人问,你何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只说了两个字“兴趣”。爱因斯坦将兴趣称为“神奇的好奇心”。因为,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甚至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有些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是带着原单位的课题来深造的,如果能将这些问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往往是较理想的选题。

社会学论文选题

1.浅谈投资项目评估中贴现率的选择。

2.民营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型的改进与应用。

3.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战略思维。

4.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5.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6.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

7.把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8.财务管理八大陷阱。

9.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

10.浅析我国民间投资的问题及对策。

11.浅议股份制施工企业上市前的财务准备。

12.浅谈资产证券化融资。

13.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析。

14.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分析。

15.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浅谈。

16.无差别点分析在资本结构中的运用。

17.资本成本在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正确运用。

18.如何制定最佳的融资决策?

19.关于公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0.销售百分比法在确定企业融资需求中的运用及其局限性分析。

21.房地产企业融资问题现状浅析。

22.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征。

23.浅析财务管理网络化新举措。

24.浅析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25.现金流与企业盈利质量分析。

26.小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27.企业变现能力分析。

28.浅议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

29.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30.浅谈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及控制。

31.高等专科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32.财务报告粉饰行为及其防范的研究。

33.关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

3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35.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探讨。

36.企业会计政策及其选择问题的探讨。

37.公允价值应用的研究。

38.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研究。

39.合并会计报表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40.试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41.关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探讨。

42.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43.关于中国会计法规建设问题的探讨。

4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监督。

45.债务重组会计研究。

46.经济环境与会计计量模式。

47.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探讨。

48.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与防范。

49.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50.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51.试论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53.论现代会计的发展趋势。

54.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55.所得税会计问题研究。

56.存货计价方法比较研究。

57.关于金融资产会计的研究。

58.研究和开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国际趋同以及影响分析。

59.商誉及其会计处理的研究。

60.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影响的研究。

61.权责发生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62.对当前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考。

63.会计要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64.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与利润指标的效用比较分析。

65.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探讨。

66.当前我国会计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

67.会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会计理论的重构。

6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69.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研究。

70.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研究。

71.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运用。

72.试论中国会计的国际协调。

7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中外比较。

74.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因素分析及对策。

75.股票定价策略研究。

76.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探讨。

77.股权激励及其对财务的影响。

78.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79.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激励问题研究。

80.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81.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82.erp产品成本控制系统设计。

83.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84.当前我国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研究。

85.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86.电算化系统审计的若干问题。

87.对加强网络财务系统安全运作的探讨。

88.会计发展的网络化问题研究。

89.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

90.会计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问题研究。

91.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92.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93.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94.企业实施erp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95.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erp。

96.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

97.新准则下会计科目的变化。

98.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思考。

99.财务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探讨。

100.会计人员自律机制研究。

101.浅谈谨慎性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102.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103.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104.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105.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

106.会计诚信问题研究。

107.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08.试论会计风险防范。

109.论经济效益审计。

110.试论战略成本管理。

111.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研究。

112.现代。

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113.试论成本控制。

114.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

115.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116.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117.会计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118.浅谈公司股利政策问题。

119.存货管理方法研究。

120.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分析。

121.论会计监督职能。

122.人力资源会计及会计核算的探讨。

123.论无形资产会计的发展趋势。

124.论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12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126.审计的诚信问题。

档案论文选题

同时各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均对档案管理员有需求。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档案管理论文题目。

【一】1.“中国共产党在江苏”档案史料研究。

2.“江苏历史沿革”档案史料研究。

3.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

4.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5.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6.档案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及相关现行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

7.档案行政执法和监督研究。

8.国家综合档案馆拓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途径和方法。

9.国家综合档案馆接收进馆对象及其移交进馆档案实体的范围。

10.档案文献征集与征购的关系、档案征集过程中所有权转移的法律依据研究。

11.档案馆馆藏档案划控标准、方法及运用研究。

12.上网档案信息的鉴定与发布。

13.新形势下档案资源、特别是民生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14.电子文件归档及移交体系的建立。

15.数字档案馆建设及对档案管理体制的影响及对策。

16.数字档案馆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

17.加强档案馆安全工作的研究。

18.常用档案数据备份技术和方法。

19.档案加固、仿真复制技术的应用。

20.机关文档管理中心运行模式的调查和分析。

21.开发区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的特点及档案的归宿与流向研究。

2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档案管理研究。

25.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研究。

【二】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众多新建、扩建、改建的基础设施及技术改造项目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

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建设项目档案成为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就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谈谈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对建设单位的项目档案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设项目;档案管理。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地方、国家的发展需要,是大事、要事和百年大计之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众多新建、续建的建设项目应运而生。

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建设项目档案成为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设项目档案是建设项目的宝贵财产,它记载着建设者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项目管理者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宗旨,共同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

一、建设项目档案。

建设项目档案是从项目提出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决策、招投标、施工、质检、监理、设备采购安装、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归档的各类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

建设项目档案主要包括基建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和竣工文件。

基建文件是由建设单位在上述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形成并收集整理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书档案和各种形式与载体的记录。

监理文件主要是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监理过程中形成的监理管理资料、施工监理资料、竣工验收监理资料等向建设单位移交的档案。

施工文件主要是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包括施工技术文件、施工物资资料、施工测量监测记录、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记录、施工验收资料、质量评定资料、竣工图等向建设单位移交的档案。

竣工文件包括工程规划验收、消防验收、人防验收、环保验收、档案验收文件、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文件等。

项目档案是一个有机载体,其特点主要有三:(1)成套性。

它记载和反映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和成果,与总体的基建程序和专业内容衔接,构成项目完整的成套性整体;(2)专业性。

不论是生产性建设项目档案,还是国防性建设项目档案还是民用工程,它都是专业技术活动的真实记录,包括了从工程的酝酿、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到建成使用的全过程;(3)现实性。

护和技术改造的不可缺少的现实性依据。

二、如何加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

建设项目档案是工程建设的客观真实记录,它不仅能静态反映项目建设的全貌,而且能动态反映项目建设过程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它记录了项目建设中间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客观真实的记录对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安全与生产科研,对总结建设项目工作经验、分析失误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确保项目档案与项目施工和实施过程相符,保证建设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系统,是科学管理建设项目档案的基础。

1、充分认识建设项目档案的重要性。

根据国家档案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定,项目档案验收是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项目档案验收或项目档案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不得进行或通过整个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

由此可见,项目档案验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具有一票否决权,充分体现了项目档案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中的重要性。

此外,项目档案对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改建、扩建、技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保管不安全都会直接影响建设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项目管理团队要高度重视项目档案工作。

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同样是百年大计,因此从项目立项开始,就要指定专人负责文件、图纸、计算数据、声像记录等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

2、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首先要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

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特点和需要,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或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人员网络体系;其次是加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切合实际的项目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

制定明确的岗位责任,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建设项目由于规模大、工期长、形成资料多,特别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单位和环节众多,所以要想在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中做到规范化、标准化,仅靠建设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少数几个人的力量是根本办不到的。

因此,依据不同项目特点制定符合该项目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程序,就成为做好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与项目文件材料完全归档同步。

以“四同步”制度来确保做好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

3、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知识业务培训。

一个单位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好坏,不仅与本单位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健全与否,主管档案领导的思想观念,档案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更与档案资料的组织者对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项目档案未形成时,档案资料都散落在各经办人手中。

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各有关人员进行档案知识的业务培训,让项目管理团队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掌握项目档案的组织管理、归档范围、整理规范、保管要求等,不要等到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档案验收时,才知道项目档案还有整理的标准和安全保管要求,这时往往积累了很多工作需要处理,搞得很被动。

因此,建设单位应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度,及早介入项目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保证档案在形成过程中的完整性,为最终建设项目的验收打下基础。

4、掌握建设项目档案收集的方法。

建设项目档案收集是否完整齐全,整理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反映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档案收集方法应体现全程跟踪收集和管理的原则。

特别是投资大、周期长的项目,往往参建单位众多,形成的文件材料门类繁多,如果都由建设单位来整理是不现实的。

因此建设单位在与设计、勘察、施工、监理、设备供货安装等各参建单位签署各类合同、协议时,要明确规定工程档案应具备的质量和数量要求、移交时间等,或在工程招标合同中设专门条款说明对工程资料的要求,把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纳入合同管理,明确图纸资料移交的具体要求和处罚条款。

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应对上述移交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和鉴定工作,符合存档要求才可办理移交手续。

据以往经验,一些重要的声像材料,如项目开、竣工仪式的照片、录音(像)带等是收集的难点;竣工图章的签署也不容忽视,实际工作中竣工图多数是从施工图直接转化而来,有些单位就简单地将施工过程未做改变的施工图直接作为竣工图保存,这里要强调的是,施工图可以作为竣工图保存,但必须要加盖并完备签署竣工图章,否则施工图就不能作为竣工图来保存。

建设项目档案收集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注重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从重视收集工作开始。

5、定期开展资料整理检查与监督。

由于资料琐碎,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又非常繁忙,施工人员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工地,对资料整理一般都是被动应付。

如不认真进行督导检查。

到最后很可能一塌糊涂甚至有大量资料流失。

所以要定期召开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会议,对建设项目中的各种资料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引起各方面重视。

项目建设单位应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对本单位各部门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指导,确保项目档案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

定期召集有关参建单位及档案管理人员参加项目档案工作会议,汇报项目档案工作进度,安排部署下步工作。

6、严格把握竣工验收的质量。

根据《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二是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情况;三是项目档案的安全状况。

建设单位要按照这三个方面在项目竣工验收前组织项目管理团队进行自查,审阅工程档案是检查的法定内容,工作的重点为项目前期管理性文件、竣工文件、隐蔽工程文件、质检文件、重要合同、协议等。

在档案初验阶段,各项归档材料要切实做到“图实相符”、签字手续完备。

对初验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在掌握验收标准上,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马虎迁就,以确保项目档案的质量。

三、对做好项目档案管理的思考。

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凝集了设计者、建设者、组织者等很多人的心血,从项目的酝酿、决策、设计、施工、竣工到投入使用需经历很长一段过程,期间所保留的文字、图纸、图表等各种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经过移交整理形成完整的建设项目档案。

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者,例如部分领导或项目执行者不重视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有可能因为平时忙于其他事务而放松了对建设项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因此档案管理者一定要强化基础管理,注重过程控制,要主动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细则,使各方人员确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工作。

加强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论文选题来源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对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而言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并制约整个研究工作的进行以及研究的价值。所以选好一个教育研究课题就显得很重要。

1.将教育实践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产生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怎样才能得到解决?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从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

2.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的疑难、矛盾和困境中发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矛盾与困境,并且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借鉴。这种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教师的理想与实际存在着差距。(2)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布置较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功课,产生挫败感,最终厌学。(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存在的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认为他在出风头,会影响学生学习。(4)教学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两难困境”。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角色就可能无法实现了。

上述的疑难、矛盾和困境都可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

3.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源发地,是问题产生的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做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课题。

二、选题的原则。

(一)科学原则。

所谓科学原则,就是指我们在选题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必须符合已经为人们所认识的教育规律,都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

(二)价值原则。

教研课题的选题来源及原则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参考意义。

(三)可行原则。

选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价值原则,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仅仅从客观需要上来考虑选题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主、客观方面考虑是否具备展开研究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课题。可行原则是指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可行性。

(四)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指要选择有新意的课题。这里的“新”有三层涵义:一是全“新”,指他人没有研究过或很少研究的课题;二是“半新”,指他人虽研究过但未完全解决的课题;三是“推陈出新”,指他人已研究解决过的但仍可深化发展甚至相悖的课题。

税法论文税法论文选题

所谓税法解释是指一定主体对税收法律文本的意思所进行的理解和说明。在这里说的主体指的是有权解释的主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和有关行政机关。在税收法律适用中,立法机关和有关行政机关对税法具体适用问题进行解释。根据法律规定,根据有权解释的机关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种。目前,由于我国立法机关赋予了行政机关大量的立法权,而且立法机关又怠于行使税法解释权,使我国的税法解释制度出现了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软弱,行政解释一支独大的现状。

二、税法行政解释存在的问题。

(一)解释背离税收法定主义。

税法行政解释的范围是对税法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解释,但事实上,我国税法行政解释往往更多的是“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抽象解释,特别是国务院根据税法直接授权制定的实施细则或实施条例,几乎很少有关于“具体应用”的解释。税法行政解释脱离“具体应用”问题,造成了行政机关对税收法律进行立法解释的事实,致使行政机关无形中既拥有税法的立法权,又拥有税法的执法权。

(二)部分税法行政解释形式上不具备法律效力。

目前,税法行政解释除行政法规、规章外,更大多数解释是以“通知”“批复”形式表现出来,虽具有实效,却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实践中,行政机关关于税法解释的文件的数量非常多,其表现形式相当繁多,但至今没有一项税法解释文件在名称上明确使用“解释”这一概念。除行政法规、规章外,大多数表现为“通知”、“批复”、“办法”等等,即使对税法条文的进一步补充或说明,甚至是关于税法某一部分的细则性规定,也仍贯以“通知”或“批复”字样。这此大量的“通知”和“批复”,虽具实效,却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

(三)税法行政解释缺乏程序保障。

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税务部门规章制定实施办法》,其中规定税务规章的名称一般称作“规定”、“规程”、“规则”、“实施细则”、“决定”或“办法”,对于其他的以“通知”“批复”命名的解释性文件,并非都要求以规章的形式进行规范往往以国家税务总局某司的名义作出。这种内部的、缺少公开化和监督机制的解释文件制作过程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解释文件本身的不合法、不合理性,甚至前后解释不一致、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四)税法行政解释缺少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

《行政复议法》的颁布,虽然规定了关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制度,但从税务系统目前的状况看,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实际上操作具有很大的困难。税收规章与“规定”的界限不明确,两者之间难以区分,这样导致在行政复议实践中对“规定”申请审查缺少可操作的标准,从而影响行政复议制度功能的发挥。其次,缺少对税法行政解释的司法审查。与税收有关的诉讼一般都是行政诉讼,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我国的司法机关只能审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目前的税法行政解释大多数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这类税务抽象行政行为不仅适用范围广,而且还具有反复适用性,因此侵害纳税主体权益的机会也就更多,范围也就更广。

三、完善我国税法解释问题的建议。

(一)在我国宪法中明确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应当完善税收授权立法,严格遵守《立法法》的规定,坚持税收法律保留原则,明确税收立法的事项、权限、程序及如何对授权立法予以监督;严禁接受授权机关将授权事项二次授权给下一机关。对涉及纳税人权益的税法行政解释,依行政公开原则,公开税法行政解释活动的过程,接受群众监督,对具体涉及到纳税人权利的,如税率的确定方法、税前扣除的方法,应举行听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保障纳税人的在税法行政解释过程中的.参与权、被告知权等程序性权利。

(二)加大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在税法解释中的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的民主机关,其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解释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立法机关任务繁重,加上税法解释工作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别强,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多。司法机关也是如此。所以应该逐渐改善这种情况,加大立法和法解释的力度,以一种中立的态度对法律法规进行解释。

(三)严格限制税法解释的行政主体。

在实行分税制下,中央税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行政解释应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地方税的应由省一级地方税务行政机关制定。下级税务行政部门认为税法规范需要解释的,应向逐级上报到有解释权限的税征机关,严禁无权解释、越权解释,无权解释、越权解释无效,建立健全无权、越权解释的责任追究制度。

(四)明确限定税法行政解释的范围。

目前我国税法行政解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对税种、税目、税率、减免税、征收管理等税法全方面的解释。税务行政机关既是税法的执行者,又是税法解释者,甚至是税法的制定者,这显然违背了当代政治的分权原则。我国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严格限制行政解释权的行使范围,对于涉及到课税要素的内容,税法行政解释应该严格限定在法律条文字面文义可能的范围内,不能任意作扩大或缩小的变更解释。

参考文献:

[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朱冬梅,胡芳.税法解释原则的比较与借鉴【j】.福建税务,2006。

[4]张弘,张刚.行政解释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黄竹胜.行政法解释的理论建构【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