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时间:2023-09-21 19:14:12 作者:ZS文王 2023年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一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由于学界对孔子思想中的“时”还不够重视,讨论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

孔子是依时而定的“圣之时者”

孟子曾对几位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作过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伯夷就是商末不恋王位、反对战争、不食周粟的孤竹君长子,他被作为清正廉洁的楷模。伊尹是辅佐商汤伐桀立国的阿衡(宰相),后又辅佐三位商王,以敢担当、堪重任而著称。柳下惠是鲁国的贤大夫,以宽厚仁和而知名。对于孔子,孟子作出了“圣之时者”的评价。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能够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因此,孔子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

实际上,孟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源于孔子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绝的四件事情——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也从反面表达了要顺应时势而不要固执偏颇、任性僵化、一成不变的主张。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二

《孔子世家》读书报告《孔子世家》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篇幅较长的一卷,讲述了孔子多舛、漂泊不得志的一生,6通过对其语言的大量描写突出了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品德。但孔子为人又不迂腐,有时他也不会遵守自己订下的约定,因为他认为“要盟也,神不听”,这和后世那些迂腐的儒生大不相同。

同时,孔子是有大才的:“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季桓子叹道:“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可就是这样一位圣贤,却始终未一展奇才,周游列国终生不得志。

鲁国大乱后,孔子来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在节财”的回答让景公很满意,,“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这时晏婴进言说“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此后齐景公虽然不再询问“礼”,但还是愿意留住孔子。这时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之后,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经过一年的时间,四处都来效法他。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大夫黎鉏提议:“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季桓子沉迷女乐,孔子看不下去,就出走到了卫国。

在卫国时,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个月,离开卫国。

孔子游历了几个国家后又回到卫国,可此时卫灵公年老,懒于理政,没有任用孔子。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有人起用我的话,只需一年的时间罢了,三年的话就会大见成效。”孔子上路离去。没过多久,孔子又回到了卫都,有一天,卫灵公询问用兵的阵法。孔子说:“摆弄礼器的事倒曾听说过,军队作战的事没有学过啊。”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交谈,看到天上飞翔的雁,仰头注视,神色心思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上路又离开了卫国,前往陈国。

子在蔡国受到楚国的征召,可准备前往出国时却受到陈国和蔡国的阻挠,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楚昭王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楚国令尹子西却说:“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楚昭王于是作罢。

最后,孔子离开鲁国总共十四年而返回到鲁国。鲁哀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大臣。”季康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荐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邪曲的人就会变得正直了。”季康子忧愁盗贼为患,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贪,即使悬赏盗贼,他们也不敢偷窃。”然而鲁国最终没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人后裔杞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殷人后裔宋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验证了。”孔子考察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作的变动后,说:“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礼制也可以知道,因为总是一代崇尚文采而一代崇尚质实。周礼借鉴了夏、殷两代,郁郁乎文采斐然啊。我依从周代的礼制。”所以《书传》、《礼记》出自孔门。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审定各类乐曲的音调声律,使雅乐、颂乐分别恢复了原貌。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干多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时候,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可以在礼节仪式中使用的,往上采集歌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诗篇,中间搜罗叙述殷朝、周朝盛世的诗篇,往下包括记录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残缺情景的诗篇。礼仪、音乐从此又可得到而称述记录,以此具备了王道的礼乐制度,编成了《礼》、《乐》、《书》、《诗》、《易》、《春秋》六经。

孔子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撰作《春秋》,上溯至鲁隐公,下讫于鲁哀公十四年,包括十二位君主。以鲁国为中心,以周王室为亲承的前朝,以殷代为隔朝的散旧,将道统贯穿于三代。简约精炼其中的文辞而意旨博大恢弘。孔子毫无疑问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圣贤,他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辉与魅力。

在当时那个时代孔子却困顿不堪,无法按照自己想法建设一个理想中的人间天堂,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蒸发不断,各个国家注重军备,无暇顾及礼教)是分不开的,所以,阻止孔子被重用的那些大臣提出的意见也不全是谗言,有的还是比较中肯的(比如晏婴的意见)。另外,孔子的失败和其自身也是分不开的。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三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将从孔子的诗词作品中,探讨他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启示。他的诗词语言简练而且富有哲理,往往通过寥廓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例如《诗经》中的《关睢》,通过描述可怜的关睢之状,表达出了孔子对中国政治乱象的忧虑和反思。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孔子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以及他对于道德和家庭的重要性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智慧。

其次,孔子的诗词作品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注重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建设。孔子的诗词中往往表现出对于忠孝、友谊和仁爱的追求。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而《诗经》中的《关雎》则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不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社会角色中,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此外,孔子的诗词作品也展现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孔子被誉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他强调传统的价值观和礼仪的重要性。他的诗词常常描绘出古代的景象、风物和祭祀仪式,强调了对祖先和历史的敬重。例如《诗经》中的《邶风·静女》表达了对于继承古旧礼制和文化传统的思考和思量。这种尊重和传承对于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孔子的诗词作品也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理解和关怀。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了“教而优则,吾于是乎庶几乎”的教育思想。他的诗词作品中也充满了教育的智慧和经验。例如《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对于学习和知识的重视。这对于我们来说,在我们的学习和教育道路中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诗词中学习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品格,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综上所述,孔子的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蕴含着智慧、哲理和教育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探索孔子的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孔子的诗词体会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珍视孔子的诗词遗产,不断学习和传承,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四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理论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他的语录更是常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本篇文章将以孔子语录为主旨,探讨我对于孔子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主张“教育与修身”,他认为教育可以使人强大起来,但也需要过程中不断地修身养性。孔子还主张“为人先做一个好人”,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做好事的人。我的体会是,我们应该把教育与修身养性相结合,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要通过修身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第二段:孔子智慧思想

孔子的思想道路是一条世人追求的道路,他的语录充满了智慧。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守信用,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进步。我的体会是,我们要借鉴孔子的智慧思想,学会善待别人,学会不断学习和进步。

第三段:孔子伦理思想

孔子强调重视伦理、尊重道德,他的语录充满了对于人类伦理的思考和探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做出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孔子也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性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要以义为首,以利为辅。我的体会是,我们要在生活中遵守道德准则,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伦理关系,既要尊重别人的自由,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四段:孔子政治思想

虽然孔子不是一位政治家,但是他对于政治的思考却十分深刻。他认为,一个君主想要取得民心,必须要做到“爱民、治民、爱民之所爱、为民之需”,让民众安居乐业。他还提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做出正确的决策、行不背离人民意愿的政见,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我的体会是,我们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职尽责,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奋斗,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第五段:孔子人生哲学思想

孔子认为人生应该注重自己的精神融合,他的言行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他还提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思想,告诉我们要以友谊为纽带,相互帮助、关爱和支持。他的语录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思考与反思。我的体会是,我们要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注重个人精神的提高,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充满了对人类生活的智慧、思考和探索,他的语录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汲取养分,追求更好的自己。通过对孔子语录的认识和学习,我相信我可以更好地为人处世,成为一个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

孔子论学的心得体会篇五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会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对于君臣关系,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里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