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赞读诵 读金刚经欲罢不能心得体会(汇总7篇)

时间:2023-09-26 04:46:52 作者:念青松 金刚赞读诵 读金刚经欲罢不能心得体会(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刚赞读诵篇一

第一段:引言和概述(100字)

读金刚经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它不仅是对佛教经典的学习,更是对自我修行和人生思考的一种方式。而惟有读金刚经,才能深入理解佛法的智慧和教义。本文将重点讲述我读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从中找到一些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行和生活的启示。

第二段:初读金刚经的困惑与迷茫(200字)

初读金刚经时,我深感其中内容晦涩难懂,莫名其妙。尤其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和“如是我闻”等种种真理,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困惑和迷茫。我不知道其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甚至感到有些气馁。然而,不甘心的心态促使我继续读下去,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第三段:跨越困惑找到启示(400字)

通过不断地研读和参悟金刚经,我逐渐明白了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皆虚幻。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皆是过眼云烟,我们必须超越这种苦乐对立的境界,去寻找真正的快乐和自在。金刚经还教诲我们要放下执着和贪欲,学会无所作为,安然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幻。我在这些教诲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并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智慧和教义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

第四段:金刚经的具体实践(300字)

金刚经虽然读来晦涩难懂,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方法。我试着把其中的教义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放下对物质的执着,不再追求无尽的欲望;我学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去做一名尽善尽美的人;我学会了平心静气地接受世间的变化和不完美。通过这些实践,我逐渐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也体验到了不追求名利和物质的自由。

第五段:金刚经带给我的启发和展望(200字)

读金刚经不仅仅是对一本经典的理解,更是对自我的觉醒。通过在金刚经中找到的智慧和教诲,我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读金刚经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我变得更加宽容与慈悲,更加富有智慧。在未来,我将继续读金刚经,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修行和人生。读金刚经欲罢不能,我将把这种热情和追求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金刚赞读诵篇二

我与《金刚经》是有缘的。早在四十多年前,我独自陪伴我的外婆在一座庵堂里生活,我见她每天清晨端坐在佛堂中,手捻佛珠,两眼专注着面前那本黄色的线装书,嘴里老是在咕噜咕噜地念着。我就问她念的是什么,她告诉我,念的是《金刚经》。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佛教里有个《金刚经》。但当时的我却是将《金刚经》连同佛教一道,一并视为迷信。

三十年后,我开始学佛,这时我几乎是本能的想到《金刚经》。但那个时候这种书还不容易买到。一次我到省城去开会,听说我地的一位在省城挂职的干部,买有这本经书。我当晚就赶去他的住地,叫他带我去买。他一说天太晚,二说天下雨,到第二天再说,但经不住我一再的坚持,他只得带我去书店。书是在一家极小的私人书店中买的,算是有缘,我们去时小老板正准备关门。

当晚,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这本经。但合上书之时我有一种失望之感,我认为经书道理说得不多,但文字极为罗嗦,重复来重复去,也不知最后到底说些什么,读经之前糊涂,读经之后还是糊涂。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一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一部在佛教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金刚经》,怎么到了我手里却全然无味。后来我得出一个比较冷静的结论:问题不在经,在我的自身。《金刚经》问世两千多年来,不知度化了多少人,佛教史上也不知有多少人从中获得智慧,这是铁的事实,肯定是我没有读进去。从此,我强迫自己去读,读不懂也要读,觉得经罗嗦也要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天天读经的习惯。一天,当读至“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时,我顿感心中犹是一股电流穿过,哄的.一下周身一麻,禁不住泪流满面。当时的我顿觉自己无明深重,忏悔自己愚痴,佛在经中将佛法真谛说得如此分明,我不仅不理解,反而视经语言罗嗦,文字繁琐,实为大大的惭愧。打这以后,我天天读《金刚经》,无论是出差还是外出旅游,我都要将经书带在身边,天天诵读。后来我觉得带着一本书不是很方便,就干脆将经文全背诵下来,日日跏趺坐,在心中诵读。

我深知《金刚经》是说无上之法,是直指佛法真谛;用《金刚经》之理观察娑婆世界,无有不通;用《金刚经》之义透视一切众生,无不通达见底;以《金刚经》之法指导修持,更是利益万千,功德不可说。但因自己佛缘浅薄,慧根不利,资粮不足,当处无我之时心生恐惧,而生退转。每每想到此时此境,心中顿生惭愧。《金刚经》为旨,通达佛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到那时自有一番殊胜之境。

以金刚经为旨进行修持,这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一是要靠与身俱有的根器支持;二是要靠自身今生正信进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这方面居家学佛人更为艰辛,因没有一个学佛的大环境,没有专门的修持时间,也没有明人指导,一切都需要自身时常保持清醒的意识,处于尘世而不染,出于污泥而自清。世间的道理也告诉我们,付出得多就收获得多。荷花之所以能出于污泥而不染,艳丽夺目,就是因为它汲取了污泥中的养分,以促进自己的生长,居家学佛道理也是如此。

生命是难得的,是多世的因缘所至,一期生命的了结非常短暂,稍稍不留意就“波波度一生”(禅宗六祖语),故而学佛人珍惜生命,精进修持,识自本性,是今生一大幸事,万不可大意。

我与《金刚经》的缘份,也是我多年来熟读《金刚经》,并加以思虑所获。但我也知道要体证《金刚经》佛理真谛,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必须要持之以恒地实践修持,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要承受精神与身体的痛苦,这一点丝毫不假。我将这种身心的痛与苦,视为消业。业不消,佛法难证,即便是偶有所得,也会因业力作用,顿时退转,故而更不敢轻意放松自己。

以世间之评说,人生修行是一件苦事,但不修行更苦,而且苦无尽头,苦海无边。我想在今后的修持征途中,必定还有许多磨难。然而我坚信,有《金刚经》指引,有佛光普照,一定能冲破层层魔障,进入无上的光明之道。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有感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中,不时听到这样一种反映,即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功德无量之经,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去读这部经。但释迦牟尼佛却在这部经中反复指出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故而读来读去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可学?我以为这的确是读经的一个大问题,有必要加以深究并切实解决。

《金刚经》篇幅不长,但佛在经中却反复说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说到如来无所说,也无法可得,即便是过去在然灯佛所也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指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此说来真叫人有些难以琢磨。说了又说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说;说没有说吧,又有一部《金刚经》摆在那里。其实这正是《金刚经》大作之处,字里行间处处闪现着佛法的光茫,只是我等小根小智,无明愚昧,见宝不识。因而落得一个见字为字、见相落相,无法感悟到经中的理义。如何这样说?我们不妨将《金刚经》剖开来看。

对于解决读者中如上疑团,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细读:“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须善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在这里态度十分鲜明地告诉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因为佛说过诸法非法,诸相非相,就以为一切法都断灭了,就无法可学了,如此思维必定是一种偏知偏见。由这段经文的反思,我们不妨再重读《金刚经》,难道释迦牟尼佛就真的没有说法吗?不。经文通篇都在说法,而且说的是大法,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何以见得?经文开篇佛就开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降伏其心。接着指示一切菩萨应如何布施。继而又指出佛法如同虚空不可思量一样,不可依思量而得,也不可以身相而见。若是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根本,是大法。难怪连须菩提听到这里都要启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并非多余担心,我们若干人不是感到无法可信,无法可学吗?在以后的经文中,如来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众生之见,以菩萨之见,以佛之见来解说这般若之法,以启迪众生智慧,通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既然说了法,那又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无法可说,无法可取呢?这并非如来想搅浑水,而是如来太子知众生之根性,那就是执著贪婪。故而佛在说出法以后,又得花大气力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法,不要贪取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何等的慈悲!我想如果没有众生执著的根习,《金刚经》有几句话就够,佛既不需要花那么大的气力说那么多的话,也不需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破众生之执见。

众生执著了什么呢?佛在经中了了说明。略举几执:一是执著于相。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二是执著于法。贪乐于小法,有为法;三是执著于福德。贪爱于有相布施之福德。还有种种,不一一具说。执著有什么害处呢?佛在经中也一一分别指出,执著相者那是执于虚幻,因一切相皆是不实,不过于一合相。而且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必生嗔恨,不得解脱。执著于法者是人入邪道,不能接受大法之教,而一切有为法,不过如梦幻泡影一般,最终不过以法束缚自己。执著于福德也是同样,因为一切福德非福德性,故名福德,那也不过是虚幻之物。

读《金刚经》不是无法可学,而是在学一根本大法,在学大般若波罗蜜法。信奉这部大法,我们才能以般若之舟通达到光明的彼岸。这是每一个读经之人必须要解决的正信。我们读这部经不能仅仅将此作为一种功课来做,更重要的是深究经义,知其根本,了悟佛所说,以找到自己下力之处。以《金刚经》为师,指导自身学佛修持、信解受持。这才可算为一个真正的读经之人。

以上所说,无非是笔者读经之见,偏知难免。《金刚经》智慧本不可说,理义本不可说,功德也不可说。一切言语皆是不实之词,无非是妄言妄语罢了。只是我亲闻若干同学同修读经找不到下力处,便心生悲悯,忍不住说几句。但回头一望,想说的无法说清楚,说清楚了的好像又不是想说的。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自重读《金刚经》。

金刚赞读诵篇三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这人也就成为第一、罕见的。”

“什么道理呢?”“因为此人已没有了自我的相状,没有了他人的相状,没有了众生的相状,没有了长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就是非相、他人相、众生相、长寿者相,就是非相。”“那又怎么说呢?”“脱离了所有的相,就叫做佛。”佛告诉须菩提:“是这样,是这样!如再有人听说此经,不惊奇,不恐怖,不害怕,应知此人,是相当稀罕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您说第一波罗蜜,就是非第一波罗蜜,只是名为第一波罗蜜。须菩提,那忍辱波罗蜜,佛说也就是非忍辱波罗蜜,只是名为忍辱波罗蜜。”“原因何在?”“须菩提,比如当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事,就是因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没有了众生相和长寿者相。”“这又怎么说呢?”

“我当时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倘若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者的相状,那就必定会生愤恨之情。须菩提,再回想过去,在五百年前我当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脱离所有的相,修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大智慧,不应执著于一切外相而生成心念,应生成无所挂念的心念。如心中惦念着什么,就为没有守护好心念。因此佛说菩萨心中不应该执著于表相的布施。须菩提,菩萨为有利于一切众生而不那样布施。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须菩提,我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爱打比方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怪话的人。须菩提,佛所得之法,是无实也无虚之法。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明明亮亮像太阳朗照,能看清一切。须菩提,未来之时,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诵读这部经,他就将是佛。我就能凭佛的智慧,完全了解此人的修行,完全能看到他将来一定会修得无边无量的功德。”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金刚赞读诵篇四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下面是《金刚经》义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

拓展阅读:念金刚经感应实录

末学前几日带孩子到医院看病,中午回到家中未觉得有什么异样。等到午睡起来,站起来准备上班,忽然觉得右脚脚骨接近脚后跟的位置疼痛得走路都有些困难,当时没有在意,以为是被孩子午睡时压到了,所以一瘸一拐地上班去了。下午在单位也是只要一走路,这右脚就很疼痛。我心里很莫名其妙,我并未受伤,怎么会突然这么疼痛?于是跟同事开玩笑说去了一趟医院把病带也回来了。

当我跛着脚走到办公桌旁边,看见了我正在背诵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随即闪过一个念头:这如果不是真正的病痛,我就念《金刚经》回向给令我脚痛的众生。念头刚过,我的脚马上就能在办公室里行走自如。同事都弄不懂我怎么就这么快就好了。我就直言相告,说我要为我身上的众生念诵《金刚经》,还没念我就不疼了。同事们的脸上露出夸张的表情。

刚好我这时没什么要处理的事情,于是我想抓紧念完一遍金刚经,可是还没念完一半,就被公事打断了。这时候,脚骨又有了一些轻微的疼痛,我赶紧默默念叨,今天一定念一部《金刚经》同时回向给这个罪苦众生,和一切我身边的无形众生。忙完了工作,我坐在办公室的角落,一口气把《金刚经》从头到尾念完了,然后回向,愿她得到金刚经的一切功德利益,重罪消灭,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回向完毕,我的脚痛也随之彻底消失了,我知道是《金刚经》的力量不可思议。也许我的文章不怎么通顺,但是我要表达的是真实的。我的经历告诉大家:金刚经真的能令众生得大利益。念一遍金刚经就这么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每天都念诵金刚经,是不是有无数的众生得到超脱呢!

三刀和尚

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仅有生老病死之苦,还受到诸如王法、邪魔、怨贼等危害,但念此威力无穷的般若经,可以灭罪积福,免受种种危害的侵扰,诸事吉祥。

唐朝孝子张伯英,干元年在寿州当兵。他非常想念年迈的父亲。由于他的父亲在颖州居住,遂盗取官府的一匹马急急驰去。在淮阳休息时,不幸被官兵查获,寿州刺吏崔昭下令处死刑。在行刑时,刽子手举刀用力砍下去,不但没有伤害张伯英,刀反而断成两截,又换了一把刀,仍然无法伤害他,再换一把,如前一样。刽子手拿着剩下的半截刀,呆呆地发愣。一会儿,惊叫着:“我用尽所有的力气,每当刀刃快要砍到他时,刀突然断折,手臂也无力了!”

崔昭听到刽子手所说,深感惊异地问张伯英:“你曾经练过很高的武功?”伯英说:“我从没有练过武功。但从15岁时,断荤食素,持诵《金刚经》,至今已有十多年。昨天被捕,心想这次必死无疑,万缘放下,专心致志念诵。行刑之前我只是持诵《金刚经》而已。”说完,亦感到莫名其妙。崔昭心中暗自思忖,世间真的有这样奇异之事吗?命人将他的念诵《金刚经》取来,打开经匣一看,惊讶万分,《金刚经》上有三条清晰的刀痕。情不自禁地合掌赞叹:“我早就听说此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今天得以亲眼目睹,真正是佛法无边,果不虚传。”生起极大的信心。张伯英从此出家,被人们称为“三刀和尚”。

金刚赞读诵篇五

一: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种布施。

二:别说别人可怜,自我更可怜,自我修行又如何?自我又懂得人生多少?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四: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五:认识自我,降伏自我,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别人

六:不好浪费你的性命在你务必会后悔的地方上。出

七: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样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好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九:得不到的东西,咱们会向以为他是完美的,那是正因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刻与他相处在齐。当有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完美。

十: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貌你会很痛苦。

十一: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十二: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十三:活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十四: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十五: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我,这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十七:不好太肯定自我的看法,这样貌比较少后悔。

十八:归元性无,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

十九: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忙自我的人。

二十: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二十一: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位官端正的人。

二十二:多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分心力反省自我,你懂吗?

二十三:说句谎话,要编造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二十四: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种无形的布施。

二十五:如果你不给自我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正因你自我的内心,你放不下。

二十六:学佛是对自我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二十七: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二十八:人之因此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十九: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三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_痴,从身语意之所生,切我今皆忏悔。

三十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

三十二:眼睛不好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年以后,那样是你的。

三十三: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三十四: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三十五:广结众缘,就是不好去伤害任何个人。

三十七:原谅别人,就是给自我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三十八: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三十九: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四十: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四十一: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四十二: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职责。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职责。

四十三:永远不好浪费你的分秒,去想任何你不钟爱的人。

四十四: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四十五:当你愉悦时,你要想,这愉悦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四十六: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貌日子会好过点。

四十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我。

四十八:白白的过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样。

四十九:承认自我的伟大,就是认同自我的愚疑。

五十: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五十一:好好的管教你自我,不好管别人。

五十二: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但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五十三: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五十四: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五十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五十六: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五十七: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我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五十八: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十九: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我的修养不够。

六十: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我。

六十一:修行就是修正自我错误的观念。

六十二: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十三: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六十四:憎恨别人对自我是种很大的损失。

六十五:夸奖咱们,赞叹咱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咱们,指示咱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咱们才会进步。

六十六:能够把自我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六十七: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六十八: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六十九: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务必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愉悦。

七十:每种创伤,都是种成熟。

七十一: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七十二:你能够拥有爱,但不好执著,正因分离是必然的。

七十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七十四: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七十六: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阿含经》

七十七:不好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好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七十八: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七十九:当你对自我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八十: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明白它,这个叫做认命。

八十一:毁灭人只要句话,培植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金刚赞读诵篇六

第一段:介绍背诵金刚经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现代社会中,上班族们每天都忙于工作,时间紧张,精力不足。然而,正是在这样忙碌的生活中,他们更应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背诵金刚经,作为开启心灵之门的一种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上班族们所接纳。金刚经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所包含的智慧和修行指导为上班族们提供了宝贵的心灵粮食。

第二段:背诵金刚经的挑战与珍贵(200字)

背诵金刚经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念头繁杂的上班族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正是在这种挑战中,我们将收获更多。背诵金刚经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而我们念诵经文的同时,也在培养内心的专注和耐力。当我们专注于经文中的每个字句时,我们便能逐渐领悟其中的智慧和内涵。背诵金刚经给予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通过与智慧结缘,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

第三段:金刚经背诵给上班族带来的好处(300字)

背诵金刚经对上班族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忽视。首先,金刚经中的智慧能指导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得到独到的见解。工作中的压力和难题可以通过修行经文中的修持方法得到有效的化解。其次,背诵金刚经可以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工作效率。长期以来,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更容易分心和冲动,而背诵金刚经可以平静我们的内心,增强我们的注意力。最后,金刚经的背诵也是一种宝贵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修正贪嗔痴,提升我们的修行境界。这对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宽容、平和的心态特别重要。

第四段:背诵金刚经的方法和心得(300字)

背诵金刚经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坚持和耐心。首先,我们可以从每天坚持背诵一小段开始,逐步增加。其次,借助现代技术,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将金刚经音频下载备听,这样在工作间隙也能够继续背诵。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背诵金刚经与呼吸调节结合,通过深呼吸的方式,使我们的心境更加平静。此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在自然环境中背诵金刚经,亲近大自然,获得更多宁静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背诵金刚经需要有恒心和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背诵下去,才能真正受益于其中的智慧和修行法门。

第五段:总结金刚经背诵带来的改变和心得(200字)

通过背诵金刚经,我发现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态度有了不小的改变。一方面,我更加从容应对工作压力,内心的平静让我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金刚经背诵也让我逐渐明白,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于心灵的富足。背诵金刚经带给我更多的是平和与智慧,给予我面对生活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因此,我坚信背诵金刚经是上班族们修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提升个人修养和追求真正幸福的一种方式。

金刚赞读诵篇七

在现代社会,读书被认为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读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提升我们的人生态度。而读经典作品就更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它们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智慧,能够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本质。而金刚经作为佛教经典之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不可割舍的体会。

第二段:阅读金刚经的初衷

阅读金刚经起初是一种偶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店里看到了金刚经的封面,被其神秘的氛围所吸引。由于对佛教并不了解,我决定买下这本经典,以期了解一下佛教的思想。开始的时候,我对金刚经只是抱着一种好奇心,想通过阅读来拓宽我的知识面。然而,随着我一点点的深入阅读,我发现金刚经远远超出了我此前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指引人生的心灵之书。

第三段:金刚经的启示

金刚经富含着佛陀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我读过许多经典之作,但金刚经给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它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着人们思考生命的本质,人性的束缚以及解脱的可能。金刚经中讲到“一切法无自性”,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它告诉我,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固定的本质,我们应该摒弃执着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多样性。这种智慧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追逐虚无的功名利禄。

第四段:金刚经的挑战

然而,读金刚经并不容易。经文中有着大量的经文名号和佛教术语,内容深奥且晦涩难懂。阅读过程中,我多次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甚至有时候,我会想要放弃,认为这本经典对于我来说太过于艰深。但是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再次读到一些让我震撼和触动的智慧,这让我坚定了继续读下去的决心。我渐渐明白了,这本经典并不是要让我们轻易理解,而是通过种种困难考验我们的毅力和智慧。

第五段:金刚经的价值与意义

尽管读金刚经令我困惑与迷茫,但我深信这本经典是值得读的。金刚经教会了我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它教会了我勇敢面对人生的无常与变迁,它教会了我如何放下执念,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自在。尽管读金刚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通过阅读,我能够逐渐了解到佛陀智慧的精髓,获得心灵的觉醒。

结尾段:继续追求智慧的力量

读金刚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需要耐心和智慧。通过这次阅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佛陀智慧的力量。通过这本经典,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什么比得到智慧的力量更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了。所以,我将继续读金刚经,通过这次心灵的旅程,去追求更加高深的智慧,以继续提升自己的人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