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优质

时间:2023-05-10 10:37:39 作者: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一

老师上课前要备好教案,才能更好的给学生们讲解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认识图形(二)

单元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 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2)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长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圆 (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3)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①9十3 9十7 9十4 9十6

②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9十( )=12 9十( )=13

②9十( )=14 9十( )=15

③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1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教学内容: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2、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3、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学具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愉快的春节,春节期间你们都参加过哪些活动呢?

学生很高兴的谈自己节日期间的活动。

出示课本p10—11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中小朋友们都在做哪些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导入新课: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活动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解决“卖气球”问题。

让学生观察“卖气球”画面:有15个气球,卖了9个。

1、请同学们根据情节图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

学生汇报算式:15-9

2、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动手操作的同学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3、在两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4、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5、小结计算方法。

方法一: 点数法 1、2、3……6,还有6个。

方法二: 想加算减 9+6=15,15-9=6.

方法三: 破十减 15 - 9 = 6

方法四: 连续减 15-5=10

10-4=6

(二)解决“套圈游戏图”中的问题。

方法同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

(三)解决“卖风车图”、“猜字谜图”中的问题。

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画面,独立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小结计算方法,在体验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简便的算法。

(五)独立完成例1:12-9=

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简便的算法进行汇报

质疑问难:你对这些方法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完成课本p12做一做1—3题。

2、游戏:小鸟找房子

①出示小鸟卡片和有号码的房子,要求学生计算卡片上的算式,然后再与房子上的号码对应。

②问题: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请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3、应用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3、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1.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展示100颗星星)。估计一下,大约有几颗?为什么?

提示有100颗星星。

师:如果把这100颗星星送给全班同学作礼物,每人一颗够不够?为什么?

[注意创设让学生估数、数数,建立数感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件显示百羊图。

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只羊?为什么?

3.揭示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方法。

a.师:同学们估计数量挺准的,老师还准备了一样东西要你们估计数量。这是一种种子(展示),农民伯伯精心挑选,将在春天用来播种的,每组的桌面上有一篮种子,现在请你们用手抓一把,估计一下你们每人手里这一把种子大约有多少粒?把你估计的数悄悄告诉同桌。

[先让学生估一估,猜一猜再数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锻炼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b.将种子轻轻放下,数一数有多少粒?

c.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2.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a.师:每个小组桌子上都有几种东西(学具,数量都在100以上),与请小朋友数一数,每人选你喜欢的一种,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b.学生操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c.学生汇报。

师:怎样数出100的?(一个一个地数,10个放一堆;两个两个地数,20个放一堆;五根五根地数,10根扎一捆……)

你数出的100里有几个十?(或几个二十?几个五十?)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口、动脑去数数,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和“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

d.师:很多同学选择了10个一堆或10根一捆进行数数,觉得这样又好数,又看得清楚。请观察一下,十根扎一捆,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黑板贴出十根十根扎好的100根小棒。)

你怎么看出来的(有10个十,10个十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00。)

e.小结:10个十是100。这句话还能怎样说?(100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100;2个五十是100……)

f.练习。

做教材第36页的第2题。

学生独立数数。

师:你是怎样数的?(鼓励学生找出多种数法。)

3.数一数,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a.集体操作,一边摆小棒一边数数。(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39根小棒,再添一根就是多少根?(40)又得到一个十,下一个数就是40了,接着数41,42。

要想清楚地看出有42根小棒,可以怎样做?(引导学生十根小棒放一堆或扎起。)

师:39,40,数到这儿又增加了一个十,要特别注意,那么49的后一个数是几?59呢?79呢?99呢?

师:对了,99接着数就到100了,就有10个十了。

[重视让学生通过边操作边数数的强化训练,突破学生在数数的拐弯处即接近整十数时的难点。]

b.练习。

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100以内的数,集体边拍手边接着往下数。

练习3次,其中一次接着数到100。

巩固与发展

1.数数接龙比赛。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分组以接力赛的方式每个人数一个数,数到教师说停时,数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2.猜数游戏。

两个人说定一个100以内的数,其他人猜这是一个什么数。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示同位所猜数与说定的数比较是大了,小了,还是接近了……

先是师生进行游戏,然后小组自己组织开展游戏。

[注意向学生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

说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100以内的数?

学生举例:公共汽车站牌、人民币、电梯按键……

布置课外任务

师: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多极了,咱们在课堂上可没法说完,课后请你们找一找,或者数一数,家里哪儿有100以内的数。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2.教法和学法

a.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3.教学过程

a.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b.数植物的种子。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他们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种数感的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验证估计是否准确以及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的,也有些是繁琐缓慢的。这时,对各种方法的优劣不进行评论,而是展示各种方法,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体会。

c.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进一步提高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 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 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学生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 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此插入课本第36页的练习题2。我认为这幅小皮球图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排列整齐,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地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使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d.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使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学生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学生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e.说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的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闯过了喜羊羊的第一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五一期间,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习:书本练习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习:(书本练习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 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喜羊羊,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数学一年级下册优秀教学设计5篇

2021最新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最新范文

一年级学生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最新例文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最新文案教案

2021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模板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

2021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二

在写好教案,做好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互学习。我院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上都很有思路,有想法,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受同学的喜爱。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21文案1

教学内容:统计图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图,加强学生阅读、分析和绘制简单统计图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三块小黑板,课前分别按照教科书第144145页画好某市两个工厂的产值、人员和销售情况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各种统计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学过哪些统计图?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学过扇形统计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三个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某市两个工厂的工业产值、 人员和销售情况。

1.出示第一块小黑板(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张统计图。这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看.一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

为了使全班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教师还可以继续问一问学生是怎样看出来的:

例如,哪一条折线表示的是一厂的产值增长情况?怎样看出它的产值增长得快?等等。

2.出示第二块小黑板(各类人员人数统计图)。

教师提问:这一张统计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人数多?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二厂的工人人数多,一厂的技术人员多。)

为了使学生更加熟悉条形统计图。教师还可以再补充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张统计图中一共表示出几种人员的情况?两个厂的管理人员各是多少人?哪个工厂的勤务人员少,少多少人?等等。

3.出示第三块小黑板(产品销售情况统计图)。

教师:这一张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工厂都有 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内销是指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外销是指在向国外销售的产品。

谁能说一说,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是百分之几?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幅扇形统计图。在每一幅图中,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都是百分之百。因为工厂的产品不是销往国外就是销往国内。合起来就是工厂的全部产品,百分之百。)

谁能再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工厂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指名学生回答。(一厂的大。)

4.对以上几幅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

教师:根据刚才看过的三幅统计图,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工厂的生产搞得好一些?谁能试着说明一下自己分析的理由?指名学生回答。

可以多请几名学生分析,教师帮助综合与整理。例如,从第一幅图(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一厂生产产值的折线上升得快,说明一厂的生产搞得好;从第二幅图(条形统计图)中又可以看出。一厂的技术人员多一些,工人人数少一些,说明这个厂

比较重视技术开发,所以工作效率高,生产搞得好;另外,从第三幅图(扇形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一厂的外销量占产品总数的百分比比二厂的高。也说明一厂的产品质量比较好。

二、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表示数量时各有什么优势?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概括和整理。

学生综合整理统计图的特点以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第146页上的表。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4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可适当提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如何留好画横轴和纵轴的位置。

2.做教科书第146页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审题,还可以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请几个学生给全班说一说。(毛衣的销售量从七月份起里上升趋势。到十一月销售量最大:而衬衫的销售量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一直呈下降趋势:)

四、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10题:

教学内容:

p53例4,课堂活动3题,练习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 的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教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

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学习例4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 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个)

⑵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

800-663=137(个)

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

800-327=473(个)

⑵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

473-336=137(个)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课堂作业:

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 和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 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 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 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 出本月使用数。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是他们学习大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3)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2、教学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便于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承前启后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 2℃ 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引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102页练习二十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2、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a-±b=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顾。

1、根据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结合情景说说怎样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检验过程补充完整。

5--3.7=8.5

解:5-=8.5○()

()=12.2

-=()○()

-=2.44

检验:把-=2.55代入原方程,

左边=5×()-3.7=()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2.55是原方程的解。

8--4×14=0

解:8--()=0

()=56

()=56÷8

-=()

检验:把-=()代入原方程,

左边=()×()-4×14=()

右边=0

左边○右边

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42

⑵6-+35=77

⑶6-+5×7=77

比较:这几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题后有什么体会?

(这几道题方程的解都是一样的,后几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变过来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复杂,解题步骤也相应地增多。体会:再复杂的方程只要解题方法正确,都能化成一般简单的形式。)

二、巩固练习。

1、可以把5-看作减数的是方程()。

a.5--6=20b.30+5-=75c.30-5-=5d.5-÷3=20

2、2-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数?

①2-+2.5=32.5()②2--30=60()③2--3×5=45()

④2-×7=42()⑤30×2-2-=12()⑥2-÷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说说你的方法。

①7-+15=120的解是-=15。()

②5--3×6=22的解是-=9。()

③6-÷5=12的解是-=15。()

④12×5-3-=30的解是-=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选择第2题的方程其中3题)

4--7.2=10

0.4(--5)=16

1.2-+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与5的积减去一个数的4倍,差是20,这个数是多少?

以上各题4人小组独立完成后,先交流订正,再集体订正。

第4、5题,要求做错的题目,订正在练习纸的右栏。

三、错题分析。

1、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题,学生分析指出错误,并说说理由。(需批改作业时收集)

2、出示常见的错题。

观察下列各题的解方程是否正确,不正确的指出错处。

7--3.5=17.5

解:--3.5=17.5÷7

--3.5=2.5

-=2.5+3.5

-=6

7--3.5=17.5

解:-=17.5+3.5

-=21

7--3.5=17.5

解:-=17.5+3.5

7-=21

-=21÷7

-=3

2-+4×3=48

解:2-=4×3

2-=12

2-=48-12

2-=36

-=36÷2

-=18

四、拓展练习。

1、根据方程24×6--=80创作情景(编题)或把下列情景补充完整。(视学生情况而定)

情景:学校食堂买来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还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选择其中两道方程,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做完)

①6-+5×7=70+7

②2×3-+5×7=70+7

③(3+2-)×2=30

3、如果2-+4=16,那么4-+8=()

4、⑴-等于什么数时,3--9的值等于12?

⑵-等于什么数时,3--9的值大于12?

五、复习小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j教案最新文案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最新文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最新文案

202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教案最新文案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文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大海边教案最新文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

2021新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文案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最新文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j教案最新文案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最新文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最新文案

202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文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教案最新文案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文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大海边教案最新文案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

2021新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文案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最新文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三

三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课的精彩之处,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三年级数学教案能够提升三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三年级数学教师的工作大有脾益。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学背景:

最近,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确实感到有点头疼。因为我一直认为对于分数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还费尽心思设计了教案,准备把要学的知识点都有讲得非常透彻、到位。但结果,在上课时,许多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他们不停地插话,打乱了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是错误百出。但是不让他们插嘴,专心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致全无,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如何办才好,一下课,甚至还埋怨这些学生真是太放肆了!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对!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学习。

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用掌声表示数)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当第3小题口述后,学生没有击掌,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2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老师,这半个苹果该怎样表示呀?”接着我就顺水推舟对大家说:“是啊?你能用手中的圆形纸折出半个来吗?(学生兴趣盎然,待学生折出之后)

二、自主探索,体验分数

师(用期待的目光追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苹果呢?

生1:可以说“一个苹果的一半”。

生2:可以画出半个苹果“d”

生3:可以用1/2表示。

生4:可以用0.5表示。

……

(在学生认识了1/2这个分数之后)

师: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1/2吗?

(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

生1:可以折成……

生2:可以折成……

师:你还能用手中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纸折出你想认识的其它分数吗?

(学生信心十足地说:“能”,并且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

生1:我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4。

生2: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折出了1/2。

生3: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8。

生4:我用长方形纸折出了3/4。

生5:我用圆形纸折出了5/16。

……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当时,我也对同学们精彩的回答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在前面教学时,由于总是对学生不太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主人”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精神和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教学活动,创设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

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1/2

(1).分一分

生: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2个。

生: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分,每人分1瓶。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多少?一人分得蛋糕的一半,那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请会写的同学上黑板来写,引出分数),为了准确在表示出这半个苹果,在数学上我们就是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

师:习惯的写法是:(让学生用手指书空)先写——,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下面的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生跟读。

师:谁来说说这个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边说边用手进行比划,之前教师先作示范动作)

师:对了,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它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谁再来说说这个蛋糕

所表示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是用半个蛋糕来表示的

二分之一,想一想,能用你们准备的纸片折出一个二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分食品的情境,把生硬的数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2) 折一折

师: 那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来做:想、折、涂、写。(师把这4个步骤板书于黑板)。

来表示呢?

师:(指着第一张纸片)这是谁的作品,请你自己来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3)练一练

师:这涂色的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请判断(课件展示图形)。

(课件出示: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的认为是错的,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渗透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二 动手操作 深入学习

1、学习1/4

师:刚才我们同学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了二分之一

来,你能不能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折出四分之一呢?请大家自己创作出一个四分之一来。

(生操作,师选择学生的作品3份以上用正方形折的四分之一,并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帮忙来看看,他们都做得对吗?都可以用

四分之一来表示吗?再选择其中的一张纸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

2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刚才认识二分之一,创造了四分之一

,你知道这些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吗?请大家打开书本,自学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中间这根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上面的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3、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意义。你还能说出几个像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并动手折出它们吗?(学生活动,任意折几分之一。)

师: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小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面向全体

分层练习

1、做一做

利用课本“做一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

2、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了那么多的分数。现在有一个学校的同学们正在郊游,他们的活动中有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呢?请同学们帮他们找一找。(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全课总结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师小结:因为胡萝卜的根数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比的标准发生变化,刚才是2根胡萝卜一份,现在是3根一份,标准变了,倍数也就发生了变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加强学生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并能灵活根据方位确定物体的位置。

(2)将丰富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教具:校园情境图、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位置和方向》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关于东、南、西、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学时,我考虑到学生刚刚经历了闲适的假期生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学生的假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将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2、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后,开展了用手势表示方位、快速转向辨认方位、游乐场里的小导游、学校方位我知道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3、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让学生用所学方位知识介绍自己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并把学生从教室里带到操场上,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里各个方向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学生用二年级所学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知识不能很清楚地描述出学校的位置,从而产生疑问冲突,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出示课题:位置与方向)

师:今天我们用东、南、西、北这些新的方位知识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开课从学生熟悉、现实的生活中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强烈地探求欲望。)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索。

(一)学会辨认东、南、西、北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师:生活中,你观察过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吗?

(学生齐声回答从东方升起)

师:现在坐在教室里观察,你能在黑板上的哪个方向画出太阳?(指名一个学生画,同时老师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面)

师:从黑板上太阳的位置,你能知道我们教室里哪一面是东面吗?请大家面向东面。

(学生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原有的方位知识帮助认识东、南、西、北)

(在生活中学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2、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师:我们借助太阳知道了东面,还有几个方向怎样确定呢?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发现:东与西相对,南与北向对)

(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挖掘学生内在探索新知的能力。让学生不拘一格,从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求证新知。)

3、游戏激趣,巩固运用

(1)用手势表示方位

老师说一个方向,学生迅速用手指出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培养快速应变能力)

(2)快速转向辨认方位

师:面向北(生: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面向南(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面向东(生:前东,后西,左北,右南)

面向西(生:前西,后东,左南,右北)

(以活动促发展,通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1、用东、南、西、北描述教室各个方向有什么物体?

2、模拟情景:说出物体所在的方位。

海豚游泳馆、儿童影视馆。

(请四名学生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

游客:请问我要去海洋动物馆该怎么走?

导游:向东走。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介绍自己的房间

师:谁能用我们学习的方位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如何布置的?

(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自己房间各个方向分别摆有什么物品)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简单画出某某同学的房间布置图。

(展示几幅画得比较准确的图)

(学数学,用数学,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走进生活,活学活用

学生先在操场上仔细观察,然后两人一组,互相介绍

1、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校园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物体。

2、学生介绍校园的物体分别在什么方向。

3、学生之间开展一人提问,一人解答,并尝试根据所给方向寻找目的地的活动。

(从课堂学习认知回归实际生活运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我们在辨认方向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的原则来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将数学经验归纳整理成数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养成探寻规律、整理的知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略)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四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2022第二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篇五

在数学课中,老师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工作中每个三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要写三年级数学教案,它能对老师的工作带来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学生背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图

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2)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德阳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5、背儿歌

早晨起床向太阳,前是东,后是西,左是北,右是南。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4、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圆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2只白羊和6只小兔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小兔比白羊多4只;白羊比小兔少4只。)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1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摆一摆,说一说。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

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1/2

(1).分一分

生:四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2个。

生:两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分,每人分1瓶。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多少?一人分得蛋糕的一半,那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请会写的同学上黑板来写,引出分数),为了准确在表示出这半个苹果,在数学上我们就是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

师:习惯的写法是:(让学生用手指书空)先写——,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再写下面的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生跟读。

师:谁来说说这个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边说边用手进行比划,之前教师先作示范动作)

师:对了,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它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谁再来说说这个蛋糕

所表示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是用半个蛋糕来表示的

二分之一,想一想,能用你们准备的纸片折出一个二分之一吗?

(设计意图:“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分食品的情境,把生硬的数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

(2) 折一折

师: 那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步骤来做:想、折、涂、写。(师把这4个步骤板书于黑板)。

来表示呢?

师:(指着第一张纸片)这是谁的作品,请你自己来说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3)练一练

师:这涂色的部分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请判断(课件展示图形)。

(课件出示:把一个圆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的认为是错的,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渗透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学法指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不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二 动手操作 深入学习

1、学习1/4

师:刚才我们同学用不同形状的纸片折出了二分之一

来,你能不能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折出四分之一呢?请大家自己创作出一个四分之一来。

(生操作,师选择学生的作品3份以上用正方形折的四分之一,并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帮忙来看看,他们都做得对吗?都可以用

四分之一来表示吗?再选择其中的一张纸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出来的。

2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刚才认识二分之一,创造了四分之一

,你知道这些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吗?请大家打开书本,自学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中间这根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2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上面的1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3、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意义。你还能说出几个像二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吗?并动手折出它们吗?(学生活动,任意折几分之一。)

师:哪位同学能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小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了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面向全体

分层练习

1、做一做

利用课本“做一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

2、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了那么多的分数。现在有一个学校的同学们正在郊游,他们的活动中有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呢?请同学们帮他们找一找。(课件出示课本情景图)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全课总结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略)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倍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认识: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技能: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互助的情感。

设计说明:

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的设计试图改变以往那种先扶后放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从拼摆拉伸的过程中主动的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再通过长方形纸片的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深化,认识提高,也使得学习更有乐趣。

课前准备:

学具:四种长度小棒若干,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钉子板,火柴一盒

七巧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展现原型、建立表象

1、多媒体演示(机器人):你能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2、日常生活,我们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样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些什么特征?秘密等待小朋友们去发掘。

1、摆一摆,让学生试着各种长度不一的小棒组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思考:组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同桌适当讨论)

三、讨论问题,验证结果

1、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得到了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一些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验证。(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各有些什么特点?(长方形对边相等)你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吗?把你们的方法写下来,同组的同学试一试。(完成实验报告1)(①将纸对折②用尺量一量)

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并说明自己的方法。(视频展示台)总结介绍长、宽以及边长的概念。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些什么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能想出方法验证吗?(①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②用折叠的方法将长方形和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发现完全重合。)

四、归纳总结,知识整理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五、拓展迁移、发挥想象

1.图形娃娃找家: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通过本组练习,促进学生摒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非本质特征,加深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围一围。学生在钉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对过程的表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征的理解)

3.我当小医生

(1)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用十二根火柴棒,你能拼成长方形吗?怎样拼。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出分数,会写分数,掌握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由平均分引出1/2。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课前先来个比赛怎么样?那就请你们注意认真听,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 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2)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3) 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是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呢?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半个,那半个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苹果的一半吗? (画图、写汉字都可以 )

生:黑板板演,并简单介绍

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体验感悟二分之一 的具体含义

1、师:(出示实物图形)你们看,现在我手中有个苹果,想想你可以怎样得到它的二分之一 呢?(切)

可现在老师手中拿的是苹果的图片,那你怎么才能得到他的二分之一(对折)

师:为什么对折?

师:是的,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说明是平均分。(不说对称)

(贴半个苹果图)

师: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

说一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 二分之一(找3、4个学生说说)

师:那另一半苹果呢?

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二份,这是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是其中的另一份,它也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这两份 合起来就是这个苹果。)小声说说。

2、再找人说说二分之一的涵义

3、师:我们刚才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得到它的 二分之一吗?要求: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 。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个长方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

4、验证比萨饼:为什么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5、理解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圆课件)

6、理解形状不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出示正方形课件)

7、判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1、我们一起研究了二分之一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三分之一 。

出示课件: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边说边写先写分数线,在写分的分数分母,最后写取的份数分子。

2、现在静静地想想: 里面的“3”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中间的横线,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同桌讨论)3表示的平均分成3份,它叫分母,1表示的是这3份中的一份,它叫分子,中间的横线表示的是平均分,它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3、书空:用手在桌子上写写三分之一

师:(收集不同的作品黑板展示)有反馈,谁是这样折的?统计

师:都能用四分之一 表示吗?(个别要验证,较难、没有折出来的老师出示一个)

师: 你们真棒,一张正方形的纸,有这么多不同的折法都得到了它的 四分之一。

5、其实,除了图形中有分数,在我们身边也到处都有。例如:咱们班有36人,你是咱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36)

如果有个大蛋糕, 刘宇佳这一组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6)

如果女生来平均分这块蛋糕,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15)

如果全班来平均分这块,每人得到这块蛋糕的?(板书:1/36)

想: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越少)

6、大家还想认识那些分数?你能自己举个分数的例子吗?

师: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对了,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感受数学文化

1、分数发展史的介绍

同学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国家是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呢!

刚刚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那现在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呢?

五、巩固练习

1、同学们真了不起,对分数有了这么多了解,那你们来看看这些图,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2、看图估一估,阴影部分大约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课件验证)

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你发现了什么?

3、 玲玲和丁丁在争论不休,看看为什么?

把一根火腿肠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一定是这根火腿肠的二分之一?

4、出示课件:形状不一样、大小看不出来的三角形,还是平均分吗?

六、总结收获

这节课即将结束,能谈谈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

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分组讨论: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4倍,有4个2只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教师: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的个数是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个2只,2只)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

(5个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

(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

(4个1只,1只)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