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时间:2023-11-21 06:58:30 作者:笔舞 植物学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实习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对实习经历进行回顾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认知和职业素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撰写自己的实习心得体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时隔几日,6月26号这天我们来到了昆明动物博物馆来参观,在各位动物学专家的详细介绍下,我们又充实了不少。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惊叹动物学专家们那精湛高超的手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动物博物馆的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收获良多,我们不仅了解了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知识,而且知道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知道保护动物的困难性,同时明白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与第一次旅游相比, 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 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 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 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 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 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景 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 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 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 常在想, 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 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说。

第 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

说了以上 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 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 等制度。

2.继续发展以地铁公交为主的公共 交通。不得不承认,公 共交通在现代交通体 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地铁由于其速度快、 运力大等优点, 更应重 点开发。 现在北京已经 有十三条地铁线, 数量 位居全国之首,但是大规模的人流量还是让地铁不堪重负。我们在北京实习的几天,正式北京地铁运行 的高峰期,每天的人流量高大 200 万以上。当然我们也有切身体会,能挤上地铁 我们就很高兴了,从不奢望有座。

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建不利于通行的道路、立交桥等,还北京一 个通畅流淌的“血管” 。经过查阅资料,北京需要对包括西直门、北辰西桥、万 泉河桥、苏州桥和三元桥在内的 5 处立交桥进行改建。

4、限制私家车的过度发展。北京的交通建设步伐很快,可是还是赶不上私 家车扩展的速度,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私家车进入了急速扩张时代,现在,考虑 到各方面因素,是对北京的私家车限制发展的时候了。 我们希望看到,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北京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方便市 民出行,也给世界展现一个国家首都的良好形象。

北京大约位于东经 115°23′,北纬 39° 54′,年降水量 600 多 毫米,年平均气温 10— 12 摄氏度,属于典型的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 季风气候。这是我们国 家北方地区的典型气候 类型,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北京的特别之处 在于,在并不丰富的降 水条件下,北京却有众多的河 流水系,有被乾隆皇帝 认为的“味甘,质轻” 的玉泉之水,此外,城 区内也有大面积的湖泊 水域。河流水系的存在 当然是北京城形成的基 础,而众多湖泊的分布 则为北京这个“千年古 都”加上了一丝灵动与生 如画颐和园 奥林匹克公园, 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新地标 机。在北京城区,利用几天的实习时间,我游览了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 福海、北大的未名湖、玉渊潭、紫御湾、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形水系还有著名的北 海和什刹海。这些或者人造水系,或者天然水系,都被北京的高楼大厦孤立的分 割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恬然。在这些城市中的“世 外桃源” ,或者成为著名旅游区,或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之所,或者为大学所占 据,甚至成为国家领导ren的居住地和国家新的名片。漫步在这些大面积的水域旁 边,我仿佛突然想到了北京能够成为千年都城的一个原因:从辽金开始建立都城 的北京,其建立者是北方更加干旱的少数民族,当他们的金戈铁马征服中原时, 他们自然会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都城,拥有五大水系,众多大小湖泊,扼交 通要道的北京当然是第一选择。北京城区湖泊的分布不仅仅只是如“花瓶”般摆 设,小面积水域对于地方性小气候的显著改善作用在北京体现的非常明显。城区 的各个湖泊,尤其是水域面积比较广大的昆明湖、福海地区对于北京城区空气的 加湿作用非常明显。当然,所剩余的北京“湖群”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躲过了建 国以来对于生态环境的浩劫,躲过了经济盲目发展下对于北京水域所造成的破 坏,可惜的是,波光粼粼的太平湖,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护城河已经消失在人们 的视野中,只能在唯美的照片中寻找属于哪个年代残存的记忆。希望北京的湖泊 能坚强的生存在高楼大厦之间,在浮躁的社会中给城市以最后的平静。 在沉重的考研压力我们获得了一周的时间放松心情,变换了一种角度学习 知识,非常感谢院系给我们提供的机会,也非常感谢跟随我们的实习老师,没有 你们的讲解,我们不会学到属于我们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实习的一周让我开阔了 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太多书本上没有的学问。北京实习的点点滴滴永远是 我印在脑海中的珍贵记忆。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过为期十一天的野外实习生活,我学到了平时在书本上没有办法学到的东西,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领略了大山的雄伟,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铭记了同学之间那真挚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认识了两个字——团结。

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之后,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激动,踏上了去伊宁县阿吾赞的路。我们在山脚下安营扎寨,在这仿佛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开始了我们的野外实习生活。来到了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和吵闹,一切好像很原始的感觉,条件当然也不比学校,但是大家没有太多的抱怨,多的是一份成熟的稳重。在男生的合力之下,“男生宿舍”——帐篷,也搭建成功。通电、打扫卫生、给房子搭上遮雨的塑料布,旅途的疲劳和兴奋后的放松之下,所有人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之后真正的野外实习也渐渐拉开了序幕,爬山、采集标本、鉴定植物和动物、制作标本,从出发的那一刻一直进行到睡觉。第一天全班同学在老师和各组组长的带领下,统一行动,从驻地出发,一路上老师一边讲解,我们一边采集标本,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后,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太欠缺,但是在这里观察、记录后认识的植物、动物及其特征,印象很深刻,可以说是在动手中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登山,成了我们采集标本最基本的条件,虽然大自然有母亲般的胸怀,但她还是不愿意有太多人进入其中,不想因为太多的人而破坏她的美丽的容颜。所以,采集过程中的路途艰辛可想而知,山羊走过的山路,大家一起前后照应前进。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说得确实不错,看似平坦的山路中,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行进中不停的传来同学们之间的提醒,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友情。尤其是走在河滩的石头上时,电影里常见的探险镜头就在自己的'脚下,你拉我一把,我牵着你前进,也只有在电影里能看得到的友情,在同学们彼此间的帮助和关心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的,我们六十个人是一个集体,不论民族,我们就是一家人。

当我们右边是绝壁,大家伏在左侧的山坡上缓缓挪动的时候,有人因为害怕而哭鼻子,没有人嘲笑和讥讽,有的是一个充满鼓励的微笑,和一句暖人的安慰,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没有人觉得危险,因为大家在一起,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一次感情的升华。当我们背靠大山,前面有一条虽然不宽,但是水流很急的河时,有男生毅然脱掉了鞋子,卷起裤腿踏进了冰凉的水中,一块块大石头在水中形成了一座简易而牢固的桥,两旁的栏杆是站在水中男生的手,一个又一个女生安全的到达了对岸。水确实很凉,但是大家的心却是热的,没有人注意自己的鞋和衣服已经湿透,大家都笑了,笑的是那样的开心。

通过几天来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上百种植物,多为当地常见物种。在大一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各科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了具体的认识,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当初在背为什么菊科是双子叶的第一大科时,我们只是明白纯文字性的知识,而对于具体却没有一点概念。在我们这次认识的百种植物中,许多都是菊科的,这就为我们印证书本上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于诸如枝刺和皮刺的区别,我们用手去感知这样的学习,不只是眼睛和大脑的学习,更是全身心地学习,我们将记得更多,记得更牢,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过为期十一天的野外实习生活,我学到了平时在书本上没有办法学到的东西,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领略了大山的雄伟,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铭记了同学之间那真挚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认识了两个字——团结。

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之后,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激动,踏上了去伊宁县阿吾赞的路。我们在山脚下安营扎寨,在这仿佛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开始了我们的野外实习生活。来到了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和吵闹,一切好像很原始的感觉,条件当然也不比学校,但是大家没有太多的抱怨,多的是一份成熟的稳重。在男生的合力之下,“男生宿舍”——帐篷,也搭建成功。通电、打扫、给房子搭上遮雨的塑料布,旅途的疲劳和兴奋后的放松之下,所有人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之后真正的野外实习也渐渐拉开了序幕,爬山、采集标本、鉴定植物和动物、制作标本,从出发的那一刻一直进行到睡觉。第一天全班同学在老师和各组组长的带领下,统一行动,从驻地出发,一路上老师一边讲解,我们一边采集标本,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后,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太欠缺,但是在这里观察、记录后认识的植物、动物及其特征,印象很深刻,可以说是在动手中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登山,成了我们采集标本最基本的条件,虽然大自然有母亲般的胸怀,但她还是不愿意有太多人进入其中,不想因为太多的人而破坏她的美丽的容颜。所以,采集过程中的路途艰辛可想而知,山羊走过的山路,大家一起前后照应前进。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说得确实不错,看似平坦的山路中,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行进中不停的传来同学们之间的提醒,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友情。尤其是走在河滩的石头上时,电影里常见的探险镜头就在自己的脚下,你拉我一把,我牵着你前进,也只有在电影里能看得到的友情,在同学们彼此间的帮助和关心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的,我们六十个人是一个集体,不论,我们就是一家人。

当我们右边是绝壁,大家伏在左侧的山坡上缓缓挪动的时候,有人因为害怕而哭鼻子,没有人嘲笑和讥讽,有的是一个充满鼓励的微笑,和一句暖人的安慰,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没有人觉得危险,因为大家在一起,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一次感情的升华。当我们背靠大山,前面有一条虽然不宽,但是水流很急的河时,有男生毅然脱掉了鞋子,卷起裤腿踏进了冰凉的水中,一块块大石头在水中形成了一座简易而牢固的桥,两旁的栏杆是站在水中男生的手,一个又一个女生安全的到达了对岸。水确实很凉,但是大家的心却是热的,没有人注意自己的鞋和衣服已经湿透,大家都笑了,笑的是那样的开心。

通过几天来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上百种植物,多为当地常见物种。在大一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各科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了具体的认识,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当初在背为什么菊科是双子叶的第一大科时,我们只是明白纯文字性的知识,而对于具体却没有一点概念。在我们这次认识的百种植物中,许多都是菊科的,这就为我们印证书本上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于诸如枝刺和皮刺的区别,我们用手去感知这样的学习,不只是眼睛和大脑的学习,更是全身心地学习,我们将记得更多,记得更牢,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班级:xx级生态学学号:xxxxxxxx0姓名:魏宝成xxxx年9月xx号至xx月7号,我们xx级生态学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

总结。

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本站推荐)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经过为期十一天的野外实习生活,我学到了平时在书本上没有办法学到的东西,见证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领略了大山的雄伟,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铭记了同学之间那真挚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认识了两个字——团结。

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之后,心中充满了向往和激动,踏上了去伊宁县阿吾赞的路。我们在山脚下安营扎寨,在这仿佛人间仙境般的地方,开始了我们的野外实习生活。来到了这里,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和吵闹,一切好像很原始的感觉,条件当然也不比学校,但是大家没有太多的抱怨,多的是一份成熟的稳重。在男生的合力之下,“男生宿舍”——帐篷,也搭建成功。通电、打扫卫生、给房子搭上遮雨的塑料布,旅途的疲劳和兴奋后的放松之下,所有人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之后真正的野外实习也渐渐拉开了序幕,爬山、采集标本、鉴定植物和动物、制作标本,从出发的那一刻一直进行到睡觉。第一天全班同学在老师和各组组长的带领下,统一行动,从驻地出发,一路上老师一边讲解,我们一边采集标本,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后,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太欠缺,但是在这里观察、记录后认识的植物、动物及其特征,印象很深刻,可以说是在动手中学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登山,成了我们采集标本最基本的条件,虽然大自然有母亲般的胸怀,但她还是不愿意有太多人进入其中,不想因为太多的人而破坏她的美丽的容颜。所以,采集过程中的路途艰辛可想而知,山羊走过的山路,大家一起前后照应前进。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说得确实不错,看似平坦的山路中,杂草丛生,荆棘遍布,行进中不停的传来同学们之间的提醒,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友情。尤其是走在河滩的石头上时,电影里常见的探险镜头就在自己的脚下,你拉我一把,我牵着你前进,也只有在电影里能看得到的友情,在同学们彼此间的帮助和关心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的,我们六十个人是一个集体,不论民族,我们就是一家人。

当我们右边是绝壁,大家伏在左侧的山坡上缓缓挪动的时候,有人因为害怕而哭鼻子,没有人嘲笑和讥讽,有的是一个充满鼓励的微笑,和一句暖人的安慰,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没有人觉得危险,因为大家在一起,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米山路,却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一次感情的升华。当我们背靠大山,前面有一条虽然不宽,但是水流很急的河时,有男生毅然脱掉了鞋子,卷起裤腿踏进了冰凉的水中,一块块大石头在水中形成了一座简易而牢固的桥,两旁的栏杆是站在水中男生的手,一个又一个女生安全的到达了对岸。水确实很凉,但是大家的心却是热的,没有人注意自己的鞋和衣服已经湿透,大家都笑了,笑的是那样的开心。

通过几天来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上百种植物,多为当地常见物种。在大一的理论学习中,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各科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而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了具体的认识,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当初在背为什么菊科是双子叶的第一大科时,我们只是明白纯文字性的知识,而对于具体却没有一点概念。在我们这次认识的百种植物中,许多都是菊科的,这就为我们印证书本上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对于诸如枝刺和皮刺的区别,我们用手去感知这样的学习,不只是眼睛和大脑的学习,更是全身心地学习,我们将记得更多,记得更牢,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没有人会忘记,没有人会忘记那些忙碌在灶台边的美丽身影,没有人会忘记在风雨中盖篷布的英俊身影,没有人会忘记在我们身边照顾我们,耐心讲解的伟岸身影,没有人会忘记那条河,没有人会忘记阿吾赞,没有人会忘记那年的夏天,没有人会忘记那次终身难忘的野外实习。

班级:xx级地理科学(1)班学号:xxxxxxxxxx姓名:张长艳xxxx年xx月xx号至xx号,我们xx地理科学系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总结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班级:生科1班学号:xxxxxxxxxxxxxx4姓名:王好珩植物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被人们种植的绿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实植物的概念并不是这样,有的细菌如蓝藻也属植物的范畴。植物是指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一类自养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很喜欢植物,我喜欢研究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喜欢了解植物的药用价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这样我就可以实地考察它们,近距离接触它们,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了。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植物学的时候,师兄就跟我们说之后会有一次的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认识一种植物,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或拍照,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晰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次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没使我们停下实习的脚步,依然撑着伞,穿着雨衣,一路认植物。

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小故事,我们边听边记,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把它剪下来留作标本。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收拾好工具、背着标本回去了。因为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活动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获自然不会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援?),然后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以前总认为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雷同的,不会有多大区别,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评判叶子是否一样的标准有叶形、叶尖、叶缘、叶脉等;第二,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鉴别植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记录老师讲的东西就行了。可是我觉得这其中也有几点不足:一是这全部由老师讲学生记,并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观察鉴别植物的机会,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生“保护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不强,学生采集标本时不去考虑这种植物的现存量,只知道采,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扫荡敌人一样要把他们消灭掉。

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赞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

在国家4a级风景区-缙云山,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异、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兴奋、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爱好,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由于这次实习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次实习已经归来了,我们在实习中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是在我不断的努力后,我找到了更多的实习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实习经验,不过在野外有的时候怕怕的,真的是有点发怵,不过我都克服了。

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自我锻炼与提高。总体而言,野外实习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感谢老师的指导!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6月中旬,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离开了学校来到国家保护区云台山。记得13日的前一天晚上,我真的无法入睡,知道明天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很期待也很兴奋,直到夜深2点钟左右,才开始进入梦乡。日的早晨,我听到了隔壁宿舍传来13,“拼咧啪啦”的响声。我也就起来看到大家都在忙着收拾东西,我往外面一看,天天还没有亮好。我慌了,也起来收拾了东西,这简直就是蚂蚁搬家嘛!等车。坐在舒适的校车上,我们开始踏上了新的旅途,两个多小时过后,我们的车渐渐地临近了我们的母的地——云台山。这是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宁静,一排排的岩石山高地不平的耸立着,山上披着一层绿绿的毛毯,多美啊!终于到了目的地,我们下了车。下好了行李,休息了一会,老师们很细心地教我们上昆虫网,这时我能感动老师的细心教导。我们拿着昆虫网来到了云台山的脚下铺虫,沿着公路走了一圈,同时也是熟悉云台山的周边环境。实习正式开始了,这是第二天,我们组主要是学习植物,跟着带领我们的老师终于走进了云台山。以前那些常见的植物不认识的,在老师的讲解下认识了一下,比如:鸢尾、当归、构树、水杉、凤尾蕨、铁线蕨···。当我们爬到了山顶上,我一眼望···下去,白蒙蒙的雾气盘绕在山间,有一些务慢慢的升到了山顶上。我感觉自己看到了仙界,太神奇了,哇!好美啊!这样的美景早已让我忘记了采植物、认植物的辛苦。接着下一天,是我最失望的一天。那天在山里林为了观察鸟,跑了一天。一个“累”字写在了我的脸上,因为我停下来的时候我的脚会发抖。在山林里穿梭,只听到鸟的叫声,我却看不清鸟的样子。真的是“只闻其声,不闻其人”。虽然今天是最累的一天,是值得的,至少我知道了7种鸟:暗灰鹃鵙、黄腰柳莺、喜鹊、白颊噪鹛、布谷···。···记得最深刻的是第四天,这天我们主要是铺昆虫。老师们都很累了,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依然带我们进山学习,给我们讲知识。中午的时候跟我们一样在山里吃自己带来的酸菜饭,吃起来我觉得很好吃。老师们从来不敢掉以轻心,一路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总之,这次实习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学到了一些植物、动物、昆虫的有关知识,巩固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生后环境,更能形象的认识了它们。同时也发现了,其实我们的老师很可爱,对他们的'职业也很热爱,对我们细心指导。最让我难忘的是老师的那一张张笑脸,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他们对我们的呵护,用言语无法表达。最难忘难过的是跟同伴们一起上山、一起铺虫、一起才植物、一起吃饭,偶尔有些不愉快,但始终还是快乐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的友谊又进一步的得到了神华。我想对我们的老师说,“您们辛苦了,谢谢!”在这短暂的旅途中,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而且还体会到了老师们的关爱、同学们之间的温暖、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2***年9月11号至10月7号,我们11级生态学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 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总结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一、实习目的与内容。

1.1实习目的:

1)五甲塘湿地公园是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城市之肾”,对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起着重要作用。云南省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最大一块湿地,也是昆明市第一个湿地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景点,更是滇池流域的一项截污工程,具备滇池景观科技示范的作用。采用具有修复性的人工或自然湿地来进行根治,这不仅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成为市民休闲、生态旅游的佳地。

2)洋浦校区环境中各种自然条件的测量对于生态学研究十分重要,其中涉及到多种仪器的使用及测量方法,在该次实习中要在学校选取不同的地点对其经纬度、海拔、光照度、温度和湿度进行测量和记录。

3西山森林公园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是昆明市的一个天然氧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典型群落,有极大的生态学研究价值。开展对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植物生态特征,如群落类型、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的调查,通过采集土壤,了解西山土壤状况。

1.2主要内容。

1)五甲塘湿地的实习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技巧和创新能力,我们来到昆明五甲塘生态湿地公园进行野外实习,让同学们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现实社会去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初步观察五甲塘湿地公园的植被形态特征,了解湿地都有些什么物种,了解湿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昆明五甲塘生态湿地公园建成的情况,湿地公园规划总占地1392亩,将有效调节当地径流、净化水质和空气。五甲塘湿地公园位于官渡镇六甲乡和小板桥境内,南至宝象河,北到五甲河,西接滇池,主要由水面、滩涂、沼泽组成,占地约1300亩,该工程项目投资为5.3亿,分两期进行。五甲塘湿地公园是云南省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最大一块湿地,也是昆明市第一个湿地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景点,更是滇池流域的一项截污工程,具备滇池景观科技示范的作用。

2)洋浦校区的实习是利用仪器测量所处的地理位置、温度、风速以及光照强度等各种自然条件的数据。在该次实习中要在学校选取不同的地点对其经纬度、海拔、光照度、温度和湿度进行测量和记录。目的是对不同地点的.生态因子观测,比较。

3)西山森林公园是森林生态系统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山均为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随高度变化森林垂直带谱十分明显。山体下部有以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少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山体上部是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在海拔2150米以上的石灰岩地带,分布有冲天柏林和多种落叶阔叶林。西山植物多而集中,分布有167个科、594个属、1086种灌乔木和其他植物,药用植物也多达九十余种。还生长了一些珍稀树种,如台桧、鹅耳枥、化香树、八角枫、滇紫荆、云南樟、长柄桢楠等四季常青的树木。

二、实习地自然地理及生态系统概况。

2.1地理位置。

1)五甲塘湿地公园位于官渡镇六甲乡和小板桥境内,南至宝象河,北到五甲河,西接滇池。

2)洋浦校区昆明学院位于昆明市区东部、国家级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浦新路2号、洋浦车场旁边,云大知城东边,汽配城北部。

3)西山森林公园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位于昆明西郊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湖畔,距市区15公里,北起碧鸡关,南达灰湾,由北向南逶迤升高,最高峰海2507.5米,最高的罗汉山高出滇池水面约620多米。西山公园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占地约889公顷。

2.2自然地理状况。

1)五甲塘湿地五甲塘湿地公园是处于亚热带,是人工改变的一个为了恢复滇池的人工湿地,公园由水面、滩涂、沼泽组成。

2)洋浦校区校园占地2100余亩,地势开阔、环境优美,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物种齐全,,多种多样,气候温和、绿化率高,校园内有人工湖,因依山而建,所以校园海拔高低变化还是有差距。

3)西山森林公园西山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西山临滇池西岸,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相对。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绵延35公里.最高峰罗汉峰,海拔2511米,罗汉山高出滇池水面约620多米。西山公园东濒滇池,西迤长坡,占地约889公顷。

2.3生态系统状况。

1)五甲塘湿地五甲塘湿地公园拥有茂盛的水生陆生植被:岸边垂柳依依,成片的美人蕉、蔷薇、翠竹、薰衣草点缀其中,水面上芦苇丛生,睡莲、菖蒲、浮萍、茭草连成一片,长长的亲水栈道在塘边环绕,静静的林间小道蜿蜒其中,幽幽的荷香伴着阵阵水波的清爽,让人心旷神怡。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观察,准确、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认识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知识范围。

3.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

4.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压制、制作标本以及应用工具书和检索表鉴定植物等,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学会鉴定植物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植被和群落类型,加强学生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培养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独立能力。

7.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实习意义。

1.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习内容。

1动员大会。

6月25日我们召开了野外实习动员大会。实习地点是五大连池,在大会上老师和我们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我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内容安排。老师主要告诉大家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

2具体行程。

a.6月28是日是植物野外实习启程的日子,早晨10点出发,下午3点左右抵达我们住处.第一天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准备.b.6月29日是我们开始实习的第一天,目的地是笔架山。我们8点半准时出发,徒步行走了将近3个小时,由于天气炎热,大家走的都比较吃力,在途中稍作休息后又继续行进。到达山脚已近中午,歇息片刻便开始爬山,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树木也很繁茂,山坡很陡,经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散采集,每个人都采到了不少奇特植物,之后便下山乘坐客车回到了旅店,休息一下我们又开始压制标本.这天很累,但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务.c.6月30日是最重充实的一天.我们7点出发,乘车去了火山熔岩冰雪洞游览区。到了游览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在山脚下采集了一些植物,然后老师便带领我们参观了冰洞。把采集的植物送回旅店后,我们又继续参观了药泉湖。下午压制标本。晚上参观了二龙泉,并爬上药泉山。

我们分别对常见观赏植物、山地植物、树木的植物形态特征、种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分析和鉴定。对不认识或不清楚的植物我们就通过查阅植物志、检索表等进行鉴定。

4.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一、两天再换,直到压干为止。

四.实习总结或体会。

记得在大一刚开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在第二学期期末要进行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正值酷暑,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到一个实习地点,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楚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洒满汗水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让我们亲自体验了压制标本的过程。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麻楝和人面子大体看上去就很像,很多同学在辨别这两种植物的时候就发生了困难。我们只要摘一个枝条下来比较一下他们的叶子和枝条就很容易辨认的了:麻楝的叶子和枝条都有毛的,摸上去很舒服的感觉,而人面子就没有这些特征。而且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毛茛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如渥丹(又称细叶百合)、升麻等。有的同学还采集的了有药用价值的刺五加及唯一的寄生植物菟丝子。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去了五大连池著名的风景区,山色秀丽,风景怡人,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特、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高兴、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在国家地质公园,我们看到了在康熙年间喷发的火山经历了几百年岁月以后的状态,那里有火山杨对生命的赞歌,有火山喷发后石海的奔腾,有站在火山口俯瞰整个五大连池看到的人间仙境。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壮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因为我们实习的时候正值一年中最酷暑的时候,而且我们选的地方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次实习已经归来了,我们在实习中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是在我不断的努力后,我找到了更多的实习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实习经验,不过在野外有的时候怕怕的,真的是有点发怵,不过我都克服了。大二的第二学期期末我们还要到魅力之都——大连的海边去实习,有了这次的实习经验,我相信,到那时我会做的更好!

植物学野外实习总结

短短五天的xx植物学实习,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次实习,留在脑海里的不仅仅是140多种植物的科名中名、爬山时的艰辛劳累之感,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钦佩,对老师们辛勤教育的感恩,对植物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之欲!很开心学院给了我们这样的一次机会,亲近大自然,是我们的幸运,感受大自然,我们心旷神怡。总的来说,生科院的三大实习之一,我们总算感受到了其意义之大,且行且珍惜!

一直以来,都听说了生科院的优良传统dd大一第二学期的xx植物学实习:旅游+考试+实习,要我说吧,三者之中没有什么轻重之分,这次旅行,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的意义。白天的时候,我们精力充沛地上山辨认并采摘了认过的或是没认过的各种植物,每天都是大概三四点就下了山,晚饭过后,我们就带着放松的心情在房间或是走廊上认着几天来摘的植物,宾馆里荡漾着我们嘻嘻哈哈的笑声。大家的团结努力的精神也不得不让我佩服,我们一起默背着上一分钟辨认出来的植物科名中名还有形态学特征,并会跟彼此强调哪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哪一点又是次要的,就这样,我们在欢乐中度过了认种之旅。

对于科研类型的专业,如果仅仅只是埋头苦读书本根本就算不上科研,科研意味着发现与进步,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所知。据了解,我们平常在学校里面学习所看到的植物多属于人工栽培,很多品种已经丧失了它的实际性状与特征,所以我们所能得出的实验数据都不能跟天然环境提取的数据相提并论,也没能保证科研中的准确性真实性要求,通过实习我们也的确验证了这个观点!

五天的实习转眼就过去了,虽然每天都很累地满园子地去发现并观察植物,但是我们的热情却丝毫没有褪减。在这次的实习中,除认识了很多的植物以外,我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很多关于植物造景方面的知识。这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总而言之,这次实习,虽然看似很辛苦,但其实,欢乐确是特别多的,值,真的非常值!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使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实习地点:尖峰岭的热带树木园

实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字、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具体行程:

6月27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6月28日是我们正式野外实习的第一天,今天的地点是热带树木园,早晨7点半集合,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到达那里,这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沿着山路登上了半山腰,这里有许多种植物,大家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采集标本,其中有藜芦、玉竹、土三七、黄芪、黄花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歪头菜等二十几种植物,有些是平时不太常见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开始集合准备返回。下午3:00开始压制标本,并查检索表标记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等,今天的任务就按计划完成了。

6月29日,今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今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虽说这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非常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终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点开始压制标本,今天的任务就结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较累,所以今天选择了一个相对较近的地点,这是一个小树林,虽然小,但事实上它的植物种类并不少,在这里我们采集到了白藓、观仓术、广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处。照例,下午三点开始压制标本,另外要求画两张标本图,这天的任务就这些。

7月1日,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去了五大连池的一个旅游景点,早8:00出发,半小时左右到达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长长的石阶山路,于是,我们开始爬山,看了路标,大概爬到三百米时就感觉到累了,这时上面的游人已经有返回的了,还鼓励我们说:姑娘们加油啊!还没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岁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顶端……听着鼓励的话,我们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们还拍了许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兴奋至极,之后又去了仙女宫和水帘洞,目睹了石海的壮观,没一个地点都留下我们大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就这样一直玩到了下午两点多,大概三点半,我们回到了原地。这一天就这样在快乐中度过了。

7月2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今天先后去了南饮泉和北饮泉,这里有许多风格别具特色的小卡筑,其中“世界名泉”是最吸引人的地点,接着又去了药泉湖,记得这里的泉水是最具特点的,味道有点闲,而且对于这水还有其美丽的传说,随后我们又买了些小饰品,有五大连池留念项链,雨花石和磁石等,都很具有地方色彩。中午,我们以组为单位返回。今天下午6:00,老师对我们这几天的实习内容进行了测试,主要内容是对植物的识别,测试完成,今天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7月3日,这是本次植物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就准备好自己的物品,4:00就离开了住处,踏上返回的列车,或许是出来时间长了,对学校便产生了牵挂,期盼着能够快些到达,期盼着把我们的经历讲给那些没来的同学听,就这样离五大连池渐渐的远了,我们为期一周的实习生活也临近了尾声。

本次实习中所积累的部分植物简介:

百合科(liliaceae):单子叶植物,隶属百合目(liliales),多年生草本,少亚灌木或乔木状。直立或攀援,具根状茎、块茎或鳞茎。叶互生或基生,少对生或轮生。(玉竹黄花菜北重楼等)

菊科(keyinwiki):双子叶植物纲,菊目的一个科,草本,半灌木或灌木,稀乔木,有乳汁管和树脂道,草本,头状花序,聚药雄蕊,瘦果顶端带冠毛或鳞片。(关仓术蒲公英等)

毛茛科(ranunculaceae):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较原始的一科。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少数为藤本或灌木。单叶或复叶,通常互生,...根据果实类型,通常分为具蓇葖果的金莲花亚科和具瘦果的毛茛亚科。金莲亚科主要有乌头属、翠雀属、金莲花属、升麻属...(棉团铁线莲褐色铁线莲)

唇形科(labiatae):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通常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无柄的腺体,或各种单毛、具节...多为二唇形,着色;雄蕊通常4,二强,稀2枚,通常前对长,后对较短,着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由2个心皮形成;花柱...(并头黄芩丹参)

豆科(leguminos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灌木、乔木或攀援大藤本,花冠——一些是蝶形花冠。(黄芪)

蔷薇科(rosaceae):草本,灌木或乔木,常有刺及明显的皮孔。花萼5裂或5枚,花瓣通常是5枚;花萼和花瓣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它形状花托的边沿。雄蕊多枚,雌蕊1枚或多枚,雄蕊通常着生在杯状或其他形状花托的边沿。(蔷薇)

实习心得:这次实习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相结合,这种方法让我们轻松地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实习过程中我们同学间的友情更深了一步,让我们更加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虽然偶尔也会觉得累,但是回想起来却是既充实又美好的,我们个个都是满载而归。同时,也感谢几位老师一路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耐心的帮助,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次实习教会我的东西会使我终身受用,这短暂的实习生活也将会令我终生难忘!

植物学野外实习总结

应动物学和植物学大纲的要求,为了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与学的互动,也为了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分别在8月28日到29日、10月13日、10月20日到21日进行了为期五天的野外实习。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动物学野外实习。8月28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泉州崇武,我们在海边收集了许多的螺和各种精美的贝壳,夜幕降临,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踏上归途。回到住所,我们便清洗这一天的劳动成果,有西施舌、笋螺、骨螺、细角螺等等,进行分类与保存,并制作标本。

隔日,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崇武中学标本馆参观。该馆收藏了大量的水生动物浸制标本,不但有鱼类,还有大量的贝类、螺类和藻类,我们在观察的同时也对各种鱼类进行了比较。这次的参观让我们获益匪浅,更加深了我们对鱼类的认识,我们也更加巩固了鱼类的分类特征、一些专业术语等理论知识。

10月13日早上我们来到集美大学海洋生物标本馆参观。标本馆是在集美大学中山纪念馆的地下一层。标本馆中陈列了各种各样的标本,带队老师给我们详细了介绍各种类型的动物。中午,我们来到厦门大学动物标本馆,该馆收藏着各类动物标本,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多种脊椎动物、部分无脊椎动物以及罕见的畸形个体和胚胎。栩栩如生的动物形态增强了我们对它外表特征的认识,丰富的生物种类使我们能更加精确地进行识别、分类。一天的努力让我们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才干。

在这次动物学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动物的观察与了解,走进动物世界,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使我们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同时也让我们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进一步巩固了书本的内容,也学习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学会了小组协作,培养了我们科学的态度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阅历!

接着就是植物学野外实习。10月21日我们来到龙岩古田的梅花山,我们五人为一组,大家按出发前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工作。辨别、采集标本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对一株植物来说,我们一般要观察它的茎、叶、花、果实。不懂的用枝剪剪下合适大小和合适部位的植株,用标签做好标记,放入采集袋中,向老师请教。每见一棵植物,看了它的主要特征,都在脑袋里不停地收索有关它的信息,每到此时都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野外实习就可以让我们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形象的记忆,加深我们的印象。

10月21日我们来到漳州和溪的乐土雨林。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采摘植物,由带队老师给我们讲解。我们一边认真听着老师介绍一路上看到的各种植物所属的科与种名,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老师认真的讲解,我们已经能够辨认出很多植物了。我们每组采集了200多种植物标本,并带回学校进行标本的压制。我们一般是制作蜡叶标本,主要有下面的步骤:整理标本、编号、压制、换纸。

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不仅扩大和巩固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多的认识自然界中植物的多样性,熟悉植物野外的生存环境,正确认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激发对植物学的兴趣。通过野外实习,我学会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利用野外实习,我们得以将课堂上所学的分类原理与活材料相对应,使这些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了我们鉴别植物的`能力。

在这短短的五天的动植物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动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这五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自思考、团结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等。这些不足,我将会努力的克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今年大三了,我要充分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好好学习,不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升自己。

这次的实习使我学会了很多,课本上的,课本外的,我们都达到了最佳的结合。同时增大了我的见闻,扩大我的视野,更给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1.了解采集地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7月13日下午,从实习宿舍(和溪镇热带雨林实习基地)出发,在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和溪镇沿着公路认识沿路植物并采集标本20余种。

7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乐土雨林.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识了许多植物.并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采集标本7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4日下午,校车再次把我们送到乐土雨林后便返回了。我们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种并采集标本50余种。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仙岭,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山路认种并采集了30余种植物标本。

7月15日下午,我们在宿舍压制所采集的标本。(并在晚饭后返回了学校)。

7月16日,回到了学校,我们在实验室忙着压制标本,挂标签,复习巩固。

7月17日上午,针对这次植物野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孔祥海老师对我们进行了考核。

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南靖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要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

2.要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3.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

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最高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实习内容。

xx月xx日上午从xx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在xx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xx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xx月xx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xx月xx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xx月xx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这次在黑石顶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两百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种的认识。像认识朋友一样认识每一种植物,即使一个人走在山野里也满目都是老相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得有着苹果香味的阿丁枫,有着漂亮的蓝紫色果实的山菅兰,有圆圆腺窝的黄樟,有风油精味道的光皮桦,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叶子被揉了之后会有蜡痕的甜茶……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所有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树皮都是一个样。

而在这次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奇特,有些形状古怪,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黑石顶之行教会我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生命的奇妙。我每每惊讶于植物的独特形态和精巧构造而忘记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师跟我说过,这次实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对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我想,两年过后我会忘记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是对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种着迷。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

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

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沟囊蹲尤喙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沟闹匾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

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

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

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在黑石顶实习期间,我获得了很多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从而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凡强老师是我最熟悉的老师,一直喜欢他的风趣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专业和认真。相信经过黑石顶实习的同学们都会惊叹:这人真神了!无论是经过百般蹂躏的叶子还是光秃秃的枝条,他都能迅速准确地告诉你这来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顶,凡老师是比百度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来我们一旦有待定种类就会说:“拿去凡强一下!”我曾经多次请教他植物分类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告诉我们,当年他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是如何先从标本上认识植物,再到野外去观察植物;他现在还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类的,说即使现在他还没有亲眼见过某种植物,但是只要对它有足够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见到就可以知道这是什么;在黑石顶他也每天给自己布置任务,要比较哪些种类等等……他还年轻,我也许不能说从他身上学到学无止境这样的话,但是他不断努力的精神真的让我很佩服。

还有我们又帅气又亲切的xx老师,智取紫玉盘柯的事迹永存我们小组成员的心中!这段时间以来对学生们都很好,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聊天,完全没有架子。关于辛老师学术方面的事情我是听凡强老师说的,不过到现在都没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会有机会参观老师的实验室,希望能和老师做很好的朋友。而那个在我们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离开的唐恬老师看起来就跟我们年纪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这两位老师都是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做得很优秀的人,但是对于相对比较陌生的植物分类他们没有不懂装懂,在学生面前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不会,并且愿意和我们一起学习。我记得他们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笔记,还夹了叶子什么的,认真程度绝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学生。石祥刚老师对于黑石顶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请教他问题都能得到详细又耐心的解答。最遗憾的是廖老师有事离开了,跟他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我们很少能获得那么多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见识到了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品质。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

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唯一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

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植物学野外实习总结

2)通过实习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鉴定方法,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压制。同时,鉴别各种植物,了解其用途,提高对植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野外实习,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增强我们独立思考能力好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习地简介及实习准备工作。

1)黄山具体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华东地区最荟萃的地区,已知高等植物有222科,826属,1807种.。

2)工具的准备:水壶、拐杖、草帽、长筒袜、标本夹、常用药品等。

三、实习内容。

1)植物的辨认。

学习各种植物的基本特征。根据在课本里所学的知识,掌握了各科各种的基本特征后,把不同的植物鉴定开来,并系统地归纳比较,达到辨认的目的。

2)植物标本的采集。

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识别,对采集的部分的不同要求,

野外采集的保存方法等。

3)植物标本的制作。

学习干制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包括高等植物的标本选取和典型部位的选取和整形、野外资料的记录、整理和标本的编号。干制过程: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好后,接着用吸水纸几层几层把不同的标本隔开,并平铺在一起放平,隔一两天就换一次纸。

这次实习我们翻山越岭走了很多地方,每一次大家都汗流浃背,累的气喘吁吁,但是我们大家都倍感充实,因为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更加充分了解了植物学的内在美,使得我们更加对植物学充满了兴趣。也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位野外工作者的艰辛,同时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更加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江山的如此多娇,培养了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也充分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的淳淳教诲,以及同大家的细心交流,更加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我相信这次实习一定会成为我们大家在大学生活中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1)环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植物的分布反映了相应的环境,因此植物的生存与环境紧密相连,在本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2)在植物学的实习中,曹老师、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常见植物的分类,同时采集其作为标本,加强了对植物的认识,而且通过考核提高了植物种类的鉴定能力。

3)在这次实习中,初步了解到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4)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对植物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通过这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奥妙,培养了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了我们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6)这次野外实习同加强了师生关系。同时,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互帮互助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7)实习之前,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做的不够,部分学生将此次实习作为旅游,这就完全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