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论文(汇总21篇)

时间:2023-11-04 16:02:26 作者:雨中梧 最热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论文(汇总21篇)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参考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写作的结构和语言运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浅谈对小学第一学段估算教学的认识论文

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快慢和学习、工作效率的高低,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近年来正逐渐受到重视。

一、估算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估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人对数值的大小、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直接感受,它常常表现为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一种灵敏而强烈的直觉,并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和反应。学生数感的建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并建立起来的。估算对增强学生的数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估算28÷5,25与30都是5的倍数,由于28与30更接近,因此其估算的结果与正确结果更为接近。

2、估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的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的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估算必须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猜测、推理、思考和运算等等,它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常常先依靠直觉思维、生活常识从整体上把握目标,然后再依靠逻辑思维达到目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估算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估算能使人体的左右脑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数量的全局性和概括性的认识与把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整体化思想,养成整体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估算可以培养学生概括性、整体性地认识和理解计算的结果,并且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估算现状分析。

1、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足。现在大多数学教师不重视、不关注估算教学。不少老师认为,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反正考试时很少也就是几分的样子,无所谓考试时还是要用笔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因此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

2、学生意识淡薄,能力不强。在一份有关估算的测试卷中,许多学生不能大概地回答出一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大;葡萄7.1元一千克,买47千克大约要多少元等一些并不复杂的问题。判断几道计算题的对错,所有的孩子都要用笔算。如计算题目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跟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可从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反映出来;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等等。

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教学应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重视估算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估算教学,让学生从意识上重视起来,如何从方法上运用起来,从习惯上培养起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估算意识的淡薄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教学在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心里真正的重视起估算教学。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58÷12,如果先估算一下,60÷10=6,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活动,往往带有许多不确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等等,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让他们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悟内化,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经过实践,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

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估算198+304,简化为200+300;又如把48×21简化为50×20。

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凑整估算。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等再计算。如估算27×48,可以取近似数30×50,即71×19≈30×50=1500。

根据口诀估算。即不一定把数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而是根据乘法口诀把数量看成接近的口诀数。如178÷9可以把178÷7看成180÷9=20,而302÷6可以看成300÷6=50,估算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可以根据口诀灵活处理。

根据位数估算。计算多位数乘、除法时,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如学生估算如74×52的积,肯定是四位数,学生如果对错了位或算错成三位数就错了。

根据经验估算。如四年级有43人要出去春游,面包车座8人,一共要几辆车?可能有很多学生都把43估成40这样就要5辆车,有少数学生可能考虑到5辆车后,还有3人怎么办,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还有3人应该怎么办。

2、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由于每个学生思维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正确评价估算的结果。估算结果与精算结果是不一样的,估算结果是不唯一的,重要的是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决定。二是重视评价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就是好的方法。所以,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计算时,随时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估算,用来估计计算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在每一课时中适时地运用估算,使之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要:

1、培养兴趣愿意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

2、结合计算经常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平时还要善于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审视计算结果。

估算,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凝结与浓缩,其优点是简捷、迅速、流畅。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认知是认知知识,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揭示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思维活动。广义上,认知包括人类所有的认知活动,即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理解和生产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信心。坚持信心之路,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的领导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深刻总结过去、准确立足现在、科学擘画未来,是一篇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无比”,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改革开放40年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这个“道路自信”在新时代的全部意蕴,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前进的方向,也更是行稳致远的动力。

人无自信则不立,党无自信则不兴,国无自信则不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前三者并列提出,形成“四个自信”完整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至此,“四个自信”全景式立体化呈现出新时代政治自信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条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往胜利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政治自信的首要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强大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胜利之道。这样一条正确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逐步摸索出来的,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道路自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定这条“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敢于趟过一切急流险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战斗豪情,既不走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始终走在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是一个源于实践、指引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建党之基、强党之源,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先进指导思想、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建党97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始终保持思想坚定、理论清醒、行动自觉。

这是一套属于自己、务实管用、不断成熟的可靠制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设现代化强国,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只有扎根本国土壤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只有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就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治国理政根本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成熟完备、更加持久有效。

这是一种连古通今、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先进文化。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与传统的不可分割,使其拥有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先进性与大众性的融合相通,使其拥有发展的人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拥有发展的良田沃壤。以上三点,共同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守、热爱、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理解、真正领会这个“最有理由”,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标定继往开来历史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五个时代”充分阐释了“新时代”所彰显的执政党价值、国家价值、人民价值、民族价值、世界价值,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突出特点、关键特征。“新时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更根本的在于,它是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而开启的一个伟大时代。这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

“新使命”激励全体党员一往无前。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激发新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在告诫全党绝不能有贪图享受、消极懈怠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持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意在告诫全党打铁必须自身始终过硬,必须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意在告诫全党发展仍是硬道理、事业绝不能停顿,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更新阶段。正在推进的“四个伟大”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它有着丰沛的现实源泉、生动的实践映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航船破浪前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而确立的科学理论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的系统回答,必将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方向、方式、动力、步骤、保障等基本问题。“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作出了科学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严密、视野宽广前瞻,可谓博大精深、深刻大义,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和伟大的旗帜引领。

“新征程”展现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迎来的,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明确为“一个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一个决胜期”,即从现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奋斗目标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十五年”,即:从2020年到2035年,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战略格局宏阔、奋斗目标清晰,起到了拨云见日、照亮前路的作用,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厚植了稳定的未来基础、强大的前进定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新征程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新时代,做一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首先要做一个自信者,做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同、坚决拥护、深度信服的“四个自信”者。

立不忘初心之根,铸牢记使命之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倒,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最基本的是要时刻以“初心”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不断以“使命”激励自我、促进自我,做到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使命永记、历久弥新;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必胜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将忠诚的政治品格转化为“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担当精神;最首要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书写和奏响党员干部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奋进乐章。

砥坚忍不拔之志,蓄锲而不舍之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砥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蓄足锲而不舍的劲头。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锻造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肩负起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汇聚起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始终不渝沿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持锐意进取之心,促埋头苦干之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的前进道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当前,我们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愈发复杂,任务更显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拿出更彻底、更科学的改革开放举措,以“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锐意进取精神把握世界潮流、抓住时代机遇,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努力耕耘、不务虚名”的埋头苦干作风真正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处,干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顺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深刻总结过去、准确立足现在、科学擘画未来,是一篇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无比”,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改革开放40年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这个“道路自信”在新时代的全部意蕴,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前进的方向,也更是行稳致远的动力。

人无自信则不立,党无自信则不兴,国无自信则不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前三者并列提出,形成“四个自信”完整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至此,“四个自信”全景式立体化呈现出新时代政治自信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条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往胜利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政治自信的首要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强大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胜利之道。这样一条正确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逐步摸索出来的,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道路自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定这条“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敢于趟过一切急流险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战斗豪情,既不走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始终走在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是一个源于实践、指引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建党之基、强党之源,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先进指导思想、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建党97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始终保持思想坚定、理论清醒、行动自觉。

这是一套属于自己、务实管用、不断成熟的可靠制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设现代化强国,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只有扎根本国土壤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只有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就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治国理政根本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成熟完备、更加持久有效。

这是一种连古通今、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先进文化。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与传统的不可分割,使其拥有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先进性与大众性的融合相通,使其拥有发展的人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拥有发展的良田沃壤。以上三点,共同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守、热爱、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理解、真正领会这个“最有理由”,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标定继往开来历史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五个时代”充分阐释了“新时代”所彰显的执政党价值、国家价值、人民价值、民族价值、世界价值,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突出特点、关键特征。“新时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更根本的在于,它是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而开启的一个伟大时代。这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

“新使命”激励全体党员一往无前。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激发新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在告诫全党绝不能有贪图享受、消极懈怠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持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意在告诫全党打铁必须自身始终过硬,必须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意在告诫全党发展仍是硬道理、事业绝不能停顿,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更新阶段。正在推进的“四个伟大”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它有着丰沛的现实源泉、生动的实践映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航船破浪前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而确立的科学理论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的系统回答,必将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方向、方式、动力、步骤、保障等基本问题。“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作出了科学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严密、视野宽广前瞻,可谓博大精深、深刻大义,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和伟大的旗帜引领。

“新征程”展现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迎来的,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明确为“一个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一个决胜期”,即从现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奋斗目标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十五年”,即:从2020年到2035年,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战略格局宏阔、奋斗目标清晰,起到了拨云见日、照亮前路的作用,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厚植了稳定的未来基础、强大的前进定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实践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新征程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新时代,做一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首先要做一个自信者,做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同、坚决拥护、深度信服的“四个自信”者。

立不忘初心之根,铸牢记使命之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倒,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最基本的是要时刻以“初心”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不断以“使命”激励自我、促进自我,做到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使命永记、历久弥新;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必胜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将忠诚的政治品格转化为“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担当精神;最首要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书写和奏响党员干部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奋进乐章。

砥坚忍不拔之志,蓄锲而不舍之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砥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蓄足锲而不舍的劲头。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锻造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肩负起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汇聚起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始终不渝沿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持锐意进取之心,促埋头苦干之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的前进道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当前,我们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愈发复杂,任务更显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拿出更彻底、更科学的改革开放举措,以“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锐意进取精神把握世界潮流、抓住时代机遇,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努力耕耘、不务虚名”的埋头苦干作风真正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处,干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顺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第一,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由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讲道路自信,我们这个道路是由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中国现在走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通过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就给大家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这就是道路自信。

第二,理论自信。我们讲的理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实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主义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自信,即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老百姓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无论是市场经济也好还是计划经济也好,只要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老百姓福祉,就要坚持下去,前提是坚持共产党领导。

第三,要讲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的安全。因为每个国家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如果不合适,国家就会发生动乱,遭殃的是老百姓。实践证明,如椽巨笔公众号整理,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年来,证明这种体制现在是有效的。这种体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下文化自信,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文化比较抽象,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是四大古国之一,只有中国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

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由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讲道路自信,我们这个道路是由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中国现在走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通过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就给大家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这就是道路自信。

我们讲的理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实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主义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自信,即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老百姓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无论是市场经济也好还是计划经济也好,只要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老百姓福祉,就要坚持下去,前提是坚持共产党领导。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的安全。因为每个国家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如果不合适,国家就会发生动乱,遭殃的是老百姓。实践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年来,证明这种体制现在是有效的。这种体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下文化自信,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文化比较抽象,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是四大古国之一,只有中国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拥有“四个自信”?怎样才能增强“四个自信”?这是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回答的问题。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足够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坚定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信仰、信念,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并且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拥有“四个自信”呢?

首先,先进理论引领“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四个自信”,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这种先进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人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有无比强大的“四个自信”。

其次,成功实践证明“四个自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90多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的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崛起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的标志。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资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源泉。

最后,远大理想激发“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近期理想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理想分两个阶段,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远期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既一以贯之,又切实可行,因而成为激发“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探索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无可辩驳的中国当代价值和未来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就有实现远大理想的无穷力量,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只要我们坚持实现远大理想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就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的自信。

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首先,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四个自信”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然而,当前有些人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社会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个自信”的教育,推动“四个自信”在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中入心入脑,促使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达到“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使“四个自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普遍价值共识,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胜的信心。

其次,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这种精神力量必须有物质条件作支撑。因此,要坚持“四个自信”,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

最后,形成“四个自信”的中国话语。“四个自信”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只有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具有了中国自己的话语权,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更好发出自己的声音,“四个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第一,政治意识是我们全局观中最重要的意识。今天的情况复杂而紧张,尤其是在特殊方面。所以要多看新闻,尤其是国家大事!

第二:关于大局意识,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这也是可以适当培养的,尤其是当我们想成为领导者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企业的发展和我们的大局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必须总体分析问题!

第三:关于核心意识,我们总是有目标的领导者,这主要是符合我们的党。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意图,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核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要注意!

第四:关于看齐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在读书,你要跟上努力学习的标兵,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在国家统一方面,你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党的目标!有领导才会变强!

第一,关于道路自信,我们经常怀疑我们走的路,但是怀疑有什么用呢?选择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像人生没有回头路,尤其是后悔,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改变自己!

第二,理论自信,要不断学习我们的理论,尤其是初期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理论,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努力,但没关系。我们还是要坚定理论,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第三:关于制度自信,每个制度都有自己的优势。有时候我们的制度可能会随着经济的巨大变化而改变方向,但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总会成功,就像改革一样!

第四:文化自信,让我想起了孔子。孔子先生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文化宣传闲逛。我们真的很佩服他。他对自己的文化坚定不移。他一直相信自己能成功。现在我们也应该对我们的文化有更近的信心。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要的支柱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结晶;四个自信即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才能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近现代以来,反复和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渠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情况,在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增强理论自信提供了重要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制度自信的根本依据。我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传承和发展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三个历史阶段创造并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树立起了文化自信,为增强人民群众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就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必须强化对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看法。而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体现就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支柱,并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去。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并丰富的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支柱。

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对自身理念的追求和充分的肯定,是对实现奋斗目标的坚定理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的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立场。

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xx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继续前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路自信。道路问题关系到党的命脉、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金刚台镇党委政府以*理论、三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在党的领导下,立足现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礼貌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金刚台镇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镇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宜居乡镇,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理论自信。理论关系到党的性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健康。金刚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学习日程,设立周一学习日,构成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积极教育,用党章、两学一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意识。

第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关系到党的方向、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金刚台镇党委政府在制度建立和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意识,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为了逐步培养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金刚台镇党委政府认真组织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讲解,结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了一批重点理论、评论、综述文章,深入阐述了讲话中提出的重论断和观点,深入学习、认真学习、反复学习和系统学习。

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政治意识。

要求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意识表现为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研究制定政策要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发展党员、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对各类组织要加强政治领导、政治引领,对各类人才要加强政治吸纳。

大局意识。

要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核心意识。

要求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看齐意识。

要求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三个看齐”“三个坚决”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自觉的看齐意识,经常和党中央要求“对表”,看看有没有“慢半拍”的问题,有没有“时差”的问题,有没有“看不齐”的问题,主动进行调整、纠正、校准。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两个维护。

两个维护 :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党的使命任务、我国国体政体的性质、国家发展的根本任务等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写入全会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事实上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我们党的郑重选择,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我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讲纪律、守规矩,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坚定不移。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是统一的。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在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定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一定要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总书记作为核心,这样才能凝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各位成员的智慧,凝聚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凝聚全党的智慧。全党都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就有权威,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translation和free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1][2][3]。

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范文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九十五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八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自信”创造性地扩展和改进。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一,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由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讲道路自信,我们这个道路是由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中国现在走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通过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就给大家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这就是道路自信。

第二,理论自信。我们讲的理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实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主义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自信,即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老百姓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无论是市场经济也好还是计划经济也好,只要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老百姓福祉,就要坚持下去,前提是坚持共产党领导。

第三,要讲制度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的安全。因为每个国家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如果不合适,国家就会发生动乱,遭殃的是老百姓。实践证明,如椽巨笔公众号整理,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年来,证明这种体制现在是有效的。这种体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下文化自信,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文化比较抽象,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是四大古国之一,只有中国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深刻总结过去、准确立足现在、科学擘画未来,是一篇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无比”,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改革开放40年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这个“道路自信”在新时代的全部意蕴,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前进的方向,也更是行稳致远的动力。

人无自信则不立,党无自信则不兴,国无自信则不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前三者并列提出,形成“四个自信”完整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至此,“四个自信”全景式立体化呈现出新时代政治自信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条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往胜利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政治自信的首要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强大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胜利之道。这样一条正确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逐步摸索出来的,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道路自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定这条“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敢于趟过一切急流险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战斗豪情,既不走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始终走在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是一个源于实践、指引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建党之基、强党之源,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先进指导思想、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建党97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始终保持思想坚定、理论清醒、行动自觉。

这是一套属于自己、务实管用、不断成熟的可靠制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设现代化强国,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只有扎根本国土壤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只有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就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治国理政根本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成熟完备、更加持久有效。

这是一种连古通今、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先进文化。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与传统的不可分割,使其拥有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先进性与大众性的融合相通,使其拥有发展的人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拥有发展的良田沃壤。以上三点,共同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守、热爱、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理解、真正领会这个“最有理由”,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标定继往开来历史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五个时代”充分阐释了“新时代”所彰显的执政党价值、国家价值、人民价值、民族价值、世界价值,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突出特点、关键特征。“新时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更根本的在于,它是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而开启的一个伟大时代。这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

“新使命”激励全体党员一往无前。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激发新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在告诫全党绝不能有贪图享受、消极懈怠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持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意在告诫全党打铁必须自身始终过硬,必须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意在告诫全党发展仍是硬道理、事业绝不能停顿,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更新阶段。正在推进的“四个伟大”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它有着丰沛的现实源泉、生动的实践映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航船破浪前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而确立的科学理论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的系统回答,必将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方向、方式、动力、步骤、保障等基本问题。“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作出了科学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严密、视野宽广前瞻,可谓博大精深、深刻大义,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和伟大的旗帜引领。

“新征程”展现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迎来的,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明确为“一个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一个决胜期”,即从现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奋斗目标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十五年”,即:从2020年到2035年,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战略格局宏阔、奋斗目标清晰,起到了拨云见日、照亮前路的作用,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厚植了稳定的未来基础、强大的前进定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自信”的实践要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新征程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新时代,做一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首先要做一个自信者,做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同、坚决拥护、深度信服的“四个自信”者。

立不忘初心之根,铸牢记使命之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倒,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最基本的是要时刻以“初心”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不断以“使命”激励自我、促进自我,做到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使命永记、历久弥新;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必胜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将忠诚的政治品格转化为“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担当精神;最首要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书写和奏响党员干部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奋进乐章。

砥坚忍不拔之志,蓄锲而不舍之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砥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蓄足锲而不舍的劲头。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锻造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肩负起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汇聚起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始终不渝沿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持锐意进取之心,促埋头苦干之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的前进道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当前,我们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愈发复杂,任务更显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拿出更彻底、更科学的改革开放举措,以“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锐意进取精神把握世界潮流、抓住时代机遇,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努力耕耘、不务虚名”的埋头苦干作风真正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处,干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顺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深刻总结过去、准确立足现在、科学擘画未来,是一篇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个无比”,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改革开放40年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这个“道路自信”在新时代的全部意蕴,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前进的方向,也更是行稳致远的动力。

人无自信则不立,党无自信则不兴,国无自信则不强。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将“文化自信”与前三者并列提出,形成“四个自信”完整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写入党章。至此,“四个自信”全景式立体化呈现出新时代政治自信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条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往胜利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道路自信是新时代政治自信的首要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强大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胜利之道。这样一条正确道路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谁“给予”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逐步摸索出来的,需要倍加珍惜、长期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道路自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定这条“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始终保持敢于趟过一切急流险滩、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战斗豪情,既不走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向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始终走在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这是一个源于实践、指引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建党之基、强党之源,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先进指导思想、科学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建党97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始终保持思想坚定、理论清醒、行动自觉。

这是一套属于自己、务实管用、不断成熟的可靠制度。“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建设现代化强国,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事实上,只有扎根本国土壤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只有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几十年来的成功实践就是最充分、最有力的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的制度自信,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治国理政根本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成熟完备、更加持久有效。

这是一种连古通今、植根实践、服务人民的先进文化。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与传统的不可分割,使其拥有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先进性与大众性的融合相通,使其拥有发展的人民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拥有发展的良田沃壤。以上三点,共同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守、热爱、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深刻理解、真正领会这个“最有理由”,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新时代“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

“新时代”标定继往开来历史方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五个时代”充分阐释了“新时代”所彰显的执政党价值、国家价值、人民价值、民族价值、世界价值,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突出特点、关键特征。“新时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更根本的在于,它是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努力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而开启的一个伟大时代。这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空中楼阁,它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时代舞台。

“新使命”激励全体党员一往无前。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激发新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全党必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意在告诫全党绝不能有贪图享受、消极懈怠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持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意在告诫全党打铁必须自身始终过硬,必须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意在告诫全党发展仍是硬道理、事业绝不能停顿,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更新阶段。正在推进的“四个伟大”实践表明,新时代的“四个自信”绝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它有着丰沛的现实源泉、生动的实践映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航船破浪前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而确立的科学理论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出的系统回答,必将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布局和方向、方式、动力、步骤、保障等基本问题。“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作出了科学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严密、视野宽广前瞻,可谓博大精深、深刻大义,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基础和伟大的旗帜引领。

“新征程”展现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迎来的,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明确为“一个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一个决胜期”,即从现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奋斗目标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十五年”,即:从2020年到2035年,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这十五年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战略格局宏阔、奋斗目标清晰,起到了拨云见日、照亮前路的作用,为新时代的“四个自信”厚植了稳定的未来基础、强大的前进定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四十载弹指一挥间,新征程奋斗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在新时代,做一个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首先要做一个自信者,做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同、坚决拥护、深度信服的“四个自信”者。

立不忘初心之根,铸牢记使命之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倒,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最基本的是要时刻以“初心”审视自我、反省自我,不断以“使命”激励自我、促进自我,做到初心不改、虽远不怠,使命永记、历久弥新;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必胜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投身党和人民事业的不竭动力;最重要的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将忠诚的政治品格转化为“为党分忧、为民奉献”的担当精神;最首要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掌握和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书写和奏响党员干部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奋进乐章。

砥坚忍不拔之志,蓄锲而不舍之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砥砺坚忍不拔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对途中可能遇到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蓄足锲而不舍的劲头。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锻造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提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牢牢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肩负起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汇聚起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始终不渝沿着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正确道路、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奋力谱写属于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持锐意进取之心,促埋头苦干之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的前进道路,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当前,我们已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愈发复杂,任务更显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坚定新时代的“四个自信”,需要我们拿出更彻底、更科学的改革开放举措,以“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的锐意进取精神把握世界潮流、抓住时代机遇,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推动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需要我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以“努力耕耘、不务虚名”的埋头苦干作风真正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处,干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实效,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顺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第一,政治意识是我们全局观中最重要的意识。今天的情况复杂而紧张,尤其是在特殊方面。所以要多看新闻,尤其是国家大事!

第二:关于大局意识,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这也是可以适当培养的,尤其是当我们想成为领导者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企业的发展和我们的大局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必须总体分析问题!

第三:关于核心意识,我们总是有目标的领导者,这主要是符合我们的党。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最初的意图,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核心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要注意!

第四:关于看齐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在读书,你要跟上努力学习的标兵,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在国家统一方面,你要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党的目标!有领导才会变强!

第一,关于道路自信,我们经常怀疑我们走的路,但是怀疑有什么用呢?选择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像人生没有回头路,尤其是后悔,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改变自己!

第二,理论自信,要不断学习我们的理论,尤其是初期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理论,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努力,但没关系。我们还是要坚定理论,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第三:关于制度自信,每个制度都有自己的优势。有时候我们的制度可能会随着经济的巨大变化而改变方向,但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总会成功,就像改革一样!

第四:文化自信,让我想起了孔子。孔子先生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文化宣传闲逛。我们真的很佩服他。他对自己的文化坚定不移。他一直相信自己能成功。现在我们也应该对我们的文化有更近的信心。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由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讲道路自信,我们这个道路是由近现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中国现在走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通过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的国情,历史就给大家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这就是道路自信。

我们讲的理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实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主义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自信,即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我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老百姓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路,无论是市场经济也好还是计划经济也好,只要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老百姓福祉,就要坚持下去,前提是坚持共产党领导。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的安全。因为每个国家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如果不合适,国家就会发生动乱,遭殃的是老百姓。实践证明,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年来,证明这种体制现在是有效的。这种体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下文化自信,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文化比较抽象,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是四大古国之一,只有中国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文化也一直流传至今。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要的支柱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结晶;四个自信即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才能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近现代以来,反复和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渠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情况,在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增强理论自信提供了重要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制度自信的根本依据。我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传承和发展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三个历史阶段创造并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树立起了文化自信,为增强人民群众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就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必须强化对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看法。而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的体现就是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支柱,并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去。

“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并丰富的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支柱。

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对自身理念的追求和充分的肯定,是对实现奋斗目标的坚定理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的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立场。

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xx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坚持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继续前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路自信。道路问题关系到党的命脉、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金刚台镇党委政府以*理论、三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在党的领导下,立足现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礼貌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促进金刚台镇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镇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宜居乡镇,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理论自信。理论关系到党的性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民健康。金刚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学习日程,设立周一学习日,构成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积极教育,用党章、两学一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意识。

第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关系到党的方向、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人民发展。中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制度,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建立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金刚台镇党委政府在制度建立和创新的基础上,以高度的制度意识,不断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为了逐步培养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金刚台镇党委政府认真组织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讲解,结合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了一批重点理论、评论、综述文章,深入阐述了讲话中提出的重论断和观点,深入学习、认真学习、反复学习和系统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拥有“四个自信”?怎样才能增强“四个自信”?这是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回答的问题。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足够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坚定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要有“四个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为近代历史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是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坚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就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四个自信”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信仰、信念,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并且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会拥有“四个自信”呢?

首先,先进理论引领“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四个自信”,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的指导。这种先进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人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有无比强大的“四个自信”。

其次,成功实践证明“四个自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90多年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中的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崛起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成熟的标志。这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资本,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四个自信”的源泉。

最后,远大理想激发“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的近期理想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理想分两个阶段,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远期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既一以贯之,又切实可行,因而成为激发“四个自信”的力量源泉。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探索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无可辩驳的中国当代价值和未来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就有实现远大理想的无穷力量,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只要我们坚持实现远大理想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就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与文化的自信。

首先,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四个自信”是党领导人民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然而,当前有些人不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社会心理。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个自信”的教育,推动“四个自信”在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中入心入脑,促使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达到“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使“四个自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普遍价值共识,从而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胜的信心。

其次,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这种精神力量必须有物质条件作支撑。因此,要坚持“四个自信”,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

最后,形成“四个自信”的中国话语。“四个自信”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独特的中国话语体系,只有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具有了中国自己的话语权,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更好发出自己的声音,“四个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浅谈运动心理学认识论文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体育专业研究生必修课之一。目前,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内容庞杂,缺乏针对性,没有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材体系,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笔者在此拟从体育专业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出发,对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课程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1.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建设有待加强。目前,体育专业研究生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绝大多数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没有固定的教材。任课教师需要自编教学大纲和教材,导致教师在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讲授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些院校甚至没有与本科教材区分开来,其深度和难度也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近二十年来,虽然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和运动心理学教材有十余部,但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仅有一部,即张力为编于的《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可供研究生教学参考。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固定的教材,一般都是从几个教材中选出几个专题。这导致教材的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不能围绕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组合。无论体育心理学还是运动心理学,都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地预见、推测体育行为,并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技术,按照规律干预、控制体育运动行为。目前,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讲授多是强调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理论模型的建立、陈述性知识的深入评价,缺少贯穿整个学科的主线,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强。而且,可供借鉴的参考书侧重不同,各有千秋。应注意吸收国外一些新的理论方法,研究生的教学尤其需要了解世界最前沿的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动态。国内编著的参考书,由于出版时限的原因,不能满足研究生获得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的最新信息的需要。适当引进原版教材,对研究生的教学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2.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设计缺乏合理的知识框架。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内容缺乏层次性,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递进性。课程设计中缺少应用性课程作为补充,难以适应体育专业研究生多元化就业的要求。由于缺少案例分析,忽视实践研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在进行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或是社会体育指导时,不会利用所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解决教学、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任课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

3.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在授课方式上,研究生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大部分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做法,辅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原因是,近几年来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多。教室资源是有限的,有的院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原因,连讨论都取消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很难实现,现场的个案分析就更加不切实际了。

4.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评价方式缺乏创新。课程评价不仅可以确定课程的效果,而且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以评促建,提高质量的目的。期末考试是传统评价手段的核心,平时作业是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系统掌握程度的手段之一。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展研究生教学评估,教学环节不够完善。体育运动心理学也是其中之一,其评估指标的确立和相互配套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1.以母学科为基础,优化课程设计。体育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要提高现有课程的深度,反映国内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以及锻炼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要求新颖,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方法、新观点”,以使研究生尽早获得第一手学术信息,形成与本科生有区别的高层次培养模式。要重视现场个案分析,突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特色。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根据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生课程要由以讲授性教学为主向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变。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启发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生的自学能力。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到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现场进行开放式教学,或充分利用网络开放、快捷的特点,结合比赛现场进行同步教学,积极探索适合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授课模式。

3.加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教材建设。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关心学生的原则,研究生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编写应力求全面、创新,因此各章可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案例分析、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对于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尤其应精挑细选,列出与本章有关的有影响的中外图书及文章,以满足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深入研究的愿望。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突出科学性与时代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反映国内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同时,注重基础性与创新性,以反映当代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以学校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的内容为主线,构建新的教材结构体系。体育运动心理学教材建设要适应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需要,积极编制精品课件,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形成包括基本教材、教师参考书、学生指导书、电子教材、案例分析教材的完整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4.完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评价机制,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监督作用。课程评价不仅可以确定课程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促进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多层次的评估体系包括任课教师自评、研究生评价和校方评估。任课教师自评主要是对研究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设计、教学体会、教学方法等进行反馈性评估。研究生评价指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估,充分了解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的结构体系、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以及教师授课的,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设计,合理安排基础理论与现场案例分析的比例。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促进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加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任课教师的培训与监督。任何一门研究生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水平。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而且要拥有丰富的体育运动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接近体育运动实际。同时,教师对国内外前沿研究一定要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外语及查阅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此外,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策略,鼓励年轻教师去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较好的国家去交流或攻读博士学位。聘请国内外的一些名师为客座教授,把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带进来。

三、结论与建议。

1.体育运动心理学作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于体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正确把握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方向,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材结构,突出科学性与时代性特点,网络教材与电子书相结合,形成教材的立体化。

3.在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引用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高水平的导师团队。

4.完善评价体制,发挥监督作用,力争把体育运动心理学建设成为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精品学位课程。

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论文

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其次,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最后,教师还应该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拼音教学。根据相关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并对普通话进行推广和普及。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当作教学目的,这种认识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虽然汉语拼音教学有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却不应该赋予过多的附加意义。将其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显然和当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进行再认识,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传统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背诵整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且还要学会默写所有的拼音字母,可想而知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存在多么大的难度。这样的要求没有将拼音教学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而是直接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让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表进行熟悉和正确书写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讲,认读拼音字母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汉字却可以根据文字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识记。所以拼音识记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就有难度。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三组第八课“zhchshr”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在进行该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与“z、c和s”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区别所在。由于它们在外观上十分相似,并且读音也较为相近。“z、c和s”为平舌音,而“zh、ch和sh”为翘舌音。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科学指导,重在教学生识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拼音之间的细微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明确拼音教学的工具性,从而帮助小学生攻克拼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

传统的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拼读,同时还要做到直呼音节。可想而知,要在拼音教学中,特意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讲将会存在多大的难度。如果太过注重拼音的拼读要求,就会在拼读学习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识字和阅读训练的时间大大缩水,影响语文课堂的进度。所以,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只需要做到准确拼读音节即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认知规律,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组第十课“aieiui”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这几个音节的拼读要求。“ai、ei和ui”属于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而成的拼音形式,所以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应该直接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对含有这些复韵母的汉字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因为这样会比较浪费时间。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音节的拼读规律,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为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认读起到辅助作用,准确拼读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三、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汉语拼音书写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在将拼音规整地写在四线格上,并且声母和韵母的写法都应该完全准确,多出一个或者少了一个都算错误。可想而知,这样的要求肯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刚开始进入小学学习,教师就对书写要求提出如此严格的要求,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主要帮助学生识记拼音字母,而不是在拼写方面为难学生。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二组第六课“jqx”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几个音节的读法,而不是让学生严格按照写法进行书写。“j和q”在四线格内,其下端都应该占到最下一格的1/3,这样的要求即使让成人来完成都会觉得不易,更何况是刚步入小学课堂的学生。这种要求的提出没有看到汉语拼音的工具性特点,也没有明确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改变这一不合理的要求,提高学生对于拼音学习的兴趣。严格的拼音书写要求不仅浪费了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还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从整体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综上所述,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当作教学目的,这种认识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将汉语拼音教学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显然和当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所以,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这一情况。首先,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其次,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最后,教师还应该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浅谈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然而我们知道词汇量的多少是直接影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语言又分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言及交际实践、社会化。记得,老师说过对孩子的口语能力加强了,交际实践也随之加强,社会化更强。个性也随之而定,因此,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一般来说,幼儿的语言能力强了,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较强。

语言能力强促进智力发展:1、学习语言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对大脑的发育有帮助,从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2、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能力提高随之思维能力也加强了。3、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然而,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呢?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成人应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风雨雷电、花香鸟语、春夏秋冬教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体验的内容,因此这就需要做个有心人。成人把自己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大胆地表述出来,或让成人把幼儿所说的话记录下来,使幼儿在语言与文字之间建立联系。或者让幼儿先画下来再讲出来等等。成人还可以利用图书、故事、儿歌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如看图讲述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复述故事或背诵诗歌可以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的流畅性,这样还可以让幼儿在边读边看中培养对文字的兴趣。

一日生活中,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有话愿说。如让幼儿在与人交流学会倾听与表达,在聊天中学会相互交流,让幼儿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流中感受说的乐趣,而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会促使幼儿乐于交流与表达。

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我记得老师讲过关于他儿子的问题,由于家住小区,很少与邻家幼儿玩闹,以致现在的他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怎么好吧。而另外一个小孩(与不同人接触多)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强(能说会道),很聪明。交往会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两个小孩发生矛盾时。双方会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交往的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和鼓励幼儿说完整话这两方面进行: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那又如何增加词汇?就是“在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对牛弹琴,只管耕耘。”再简单点就是看见什么教他什么,不要认为孩子小,其实,我们都太小看幼儿乐,幼儿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接受力都非常强。所以看到什么就要交他们什么。例如,傍晚时节家人领着小孩去散步、或者去公园玩玩。看到什么就跟他进行交流这是什么树、花、动物、滑滑梯、旋转木马等等。还有在条件的允许下,买各种各样的图画书、通俗易懂的儿歌书籍?并且在时间的允许下,多陪伴他们。跟他们一起学习。教他们儿歌里的词及意思;比如《我有一只小毛驴》中“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去赶集”。动词(会动的)“骑”、“赶”。赶集是去街上买东西。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与不同人接触,特别是与同龄人。这样日积月累,幼儿的词汇量不断增多,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呢?下面我介绍一下幼儿语言的发展阶段:一、出生-3个月时幼儿的最初发音阶段,其特点是能发出类似元音;二、3-4个月之后幼儿进入学习语言阶段,其特点是辅元音结合已出来;三、8-10个月幼儿开始理解语言阶段,其特点是语音语义结合:四、1周岁左右幼儿语言交际的开始阶段,其特点是单词句、双词句;五、2周岁幼儿语言交际发展阶段,其特点是单词句双词句转变为短句;六、2-6周岁幼儿全面学口语阶段,其特点是口语发展基本成形,能与成人交谈,在此阶段,我们更应把握好各种机会培养、鼓励幼儿养成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我家小舅子的儿子在1岁时,只会咿呀咿呀,肚子饿时,只会说“奶奶”。之后,我就经常不厌其烦的教他“姐姐,我要喝奶奶:我要去嘘嘘”就这样,他后来竟会慢慢的说出来了。日后幼儿在说完整话的基础上,不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还有利用一些复述故事、诗歌和儿歌,如《小猫钓鱼》、《小星星洗澡》、《三只蝴蝶》、《小燕子》等等,在这些有趣的故事儿歌里,首先让幼儿理解故事里面的重点词、重点句,然后表达自己的意愿。如在《小星星洗澡》的儿歌中,我和小朋友一起唱歌,讲述:小星星,在夜空,每晚跳进小河中,痛痛快快洗个澡,我夸星星讲卫生。问他们平时都有讲卫生的好习惯?接着我就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的习惯,有的孩子能联系自己的实际并进行讲述。这样练习,对幼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大帮助。

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成人的语言可为幼儿语言的学习起到示范作用,让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积累交流与表达的经验,理解语言的意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上,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正是幼儿与他人交往和主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要让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建构者,成人就应为幼儿创设敢说、愿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浅谈对小学第一学段估算教学的认识论文

会计本科专业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因符合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因而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受到欢迎。但是,如何加深对案例教学特点、理念和优势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树立案例教学的态度,则是近年来本科案例教学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况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个组织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决策者)面临的一项决策、挑战、机会或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他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因此,案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案例必须是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故事描述,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现实与开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案例能够成功地把现实中的场景移入课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生动的研究对象。目前很多的案例并不是遵循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评论文章。经过简化与抽象的练习(exercise)、问题(problem)、文章(article)、模拟(simulation)等这些材料不能被称作案例,最多只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case)。

第二,案例中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些决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着决策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面临问题的思考,将学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决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须解决一个综合操作、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应对机会和挑战做出分析判断和综合选择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学能够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得到认可,源自于人们对应用类本科专业的特性和案例教学基本理念的认同。会计本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会计综合操作、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的综合技能。这些技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决不是通过概念推演和知识演绎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操练亲身体会出来。对教师与在校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显然是最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会实践”。因为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教”的方面来看,案例教学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教育的功能在于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再由学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项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要经过“理论传授——学员接受——运用实践”三个过程。在理论传播环节存在着教师个人对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认识局限;在学生接受这个过程存在着语义理解和学生内省的偏差;在运用实践环节,存在学生领会实践、搜寻理论的时间成本与失误成本。案例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直接运用这些案例中掌握的综合技能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会计专业知识传播与综合技能培养的效率。

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强调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和记忆这些知识,在缺乏现实情景的情况下,很难将这些知识体会成为一种技能,因而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不同。首先,它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其次,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开放,让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建立在种种课堂假设与限制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再次它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沟通、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后,它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总是带着某个决策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这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变化的管理时代,学会学习其实更加重要。

二、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树立的学习态度与认识。

为了保证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有效的学习与讨论效果,案例学习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个人准备(60-120min)。案例材料必须事前发给学员,学生收到材料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案例材料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背景材料与文章,学生自己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其次是小组讨论(15-30min)。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在于保证帮助学员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彼此了解对案例问题可能存在的共识与分歧,为大组讨论奠定基础。最后是大组讨论(60-120min)。在大组讨论上,通过毛遂自荐、教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由一名同学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就进入大组讨论的“狂轰烂炸”阶段。其他学生可以就发言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决策过程的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参与,而不是旁观。案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技能。学生接触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案例中“会计师”、“审计师”、“企业家”、“银行家”、“董事长”等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所不容许的。唯有提出建设性意见,才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只有真正参与到经济决策过程中,才会把决策中每一分钱的利润和损失都当作是自己的,这个时候才能调动真正的热情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第二,别指望“正确”答案。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获得案例本身的正确答案。正如管理实践一样,现实的分析和决策工作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案例同样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时案例写作者甚至有意识地在案例制作时把一些重要的资料或数据漏掉。对同样一个财务指标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重要的不是这些判断的结果是否一致,而是这些判断所基于的分析过程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和独创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学习重视的`是决策的思考过程。

第三,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过程是在决策团队之间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案例教学的决策过程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现实过程。善意与尊重是职业行为的标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应当公开而有礼貌地承认分歧、表达意见。即使彼此之间的意见大相径庭,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这至少意味着对同一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会计数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数据来源,一项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销售部门的业绩,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术、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业绩。唯有学会思想共享,才能保证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在比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并非“抛弃”理论。会计教学案例来自于会计实践素材,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会计实践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案例学习可以抛弃基本的会计理论。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讲授或指定学生学习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使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的能力。有时教师甚至会对一些基本原理性的东西提问,而这类问题又是最难的,要回答好它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

当然,案例教学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学阶段,如果能够为会计本科生量体裁衣地编写适合于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的案例素材,其中不仅牵涉到案例编制的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的投入问题,还涉及到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案例编写的技巧方面的问题,那么,案例教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就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浅谈对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认识论文

文秘人员种种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述,有人说文秘人员的工作是“写出来,说出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对文秘人员的特殊要求,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是表达能力的基本体现。文字表达能力被看作是文秘人员的“看家本领”和基本功。文秘写作的涉及面很广,小到一个电话记录、一个通知、一个情况汇报,大到年度工作总结、任期工作报告等。因此它要求文秘人员不仅要懂得语法、逻辑、修辞和一般的写作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公文写作的高手。口头表达能力是文秘人员的“口功”。文秘人员人员对上级汇报工作,请示问题,提出建议;对下传达指令,沟通情况,组织协调;对外开展公关,公务交往,社会应酬。都对其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秘人员的口头表达要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最必要的内容,做到“文约而意丰”、“言简而理周”。要了解交流对象的特征,准确把握对方的意图和要求,充分认识语言表达的环境,研究表达的时机和方式。

二.办事能力。

文秘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文书事务、接待事务、电话事务、会议事务、领导者交办的事项等,办事成了文秘人员的一项基本职能。要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文秘人员首先要熟悉办事渠道,了解有关部门的职权范围,知晓办理各项事务的方式和途径。其次,掌握办事程序。如公文的管理,介绍信的开具,会议的组织,来宾的接待等事务的办理,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遵循既定程序办事,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最后,要善于交往和应变。办理事务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要了解人事关系,长于接人待物,善于交际艺术。同时,文秘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根据事务的不同情形和特点及时准确地予以办理,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更要机敏应对,能在坚持正确原则的前提下,审时度势,灵活机动的处理。

三.协调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协调是一种广泛性的社会活动。协调能力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公共关系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人生活和生存之必需。对文秘工作而言尤其需要具备协调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与主管领导的协调。文秘人员要及时向领导报告工作,请求对某一问题的指示,以便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处理问题时应把握的尺度。其次是与主管领导之外的其他领导之间的协调。有一些行政职能交叉的工作,由多个领导分管,需要多个领导协商解决,而领导之间的碰面需要一定的程序,有时要靠文秘人员做好先期的沟通和协调。再次是同事之间的协调。文秘人员的很多工作要依靠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这是内部职能分工的要求。第四是与服务对象的协调。文秘人员应认真对待每一位服务对象,对他们的不满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和不正确的意见要进行合理疏导,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力求给每个服务对象一个满意。

四.合作能力。

信息时代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某项工作或者某件事务通常需要若干人通力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在这个团结协作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团队精神。同样,文秘部门的许多工作也要靠集体协作才能完成,如遇到重要任务、紧急情况、重大活动、大型会议,只有集中人员,团结协作打歼灭战,才能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因此,文秘人员要树立整体观念、团结观念、互助观念。经常通气,加强联系,主动交流信息,面对面商量解决问题;遇到难题,要主动请教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想办法解决;遇到共同办理的事项,彼此都竭智尽力,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争挑重担,在工作中大力发扬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五.操作能力。

随着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各领域的冲击,文秘人员仅靠两只手、两条腿、一只笔、一张嘴的工作方法,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目前,文秘人员实行办公手段现代化的条件已经具备,办公自动化浪潮对我国的文秘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对现代办公设备的熟练操作能力,是高效率完成文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中(英)文打字机、电话机、电传机、复印机、录音录像机、照相机、文字处理机和电子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保养和初步维修的本领,对于书法、速记、编辑、校对、档案管理、信息处理等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本领,对网络资源的搜集利用和上传下载本领以及轿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驾驶的本领等。

新时期对文秘人员的能力要求不是单一的。只有具备各种能力都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脉搏,才能成为日益竞争的文秘行业的佼佼者,才能在职场的大海中尽情畅游。

结合幼儿心理浅谈对幼儿园设计的认识论文

审视周围的环境,一切都是设计。无论你是在逛街,还是待在家里,不管你是在博物馆、办公室、公交上还是其他什么地方,设计无处不在。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纯粹自然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或那种人为设计的结果,我们所定居的这个世界的形式或结构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人类设计的结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设计,更重要的是设计背后的设计思维。传统的设计观念主要关注和主要表现的都只是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它们主要强调的都是外观设计,很多设计师也已经意识到并且也一直在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外观,最重要的是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真正能够带来改变和创新的是设计思维,我们要懂得,设计的职责、道德、责任,设计不是造型、不是装饰,是解决问题。柳冠中说,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讲述故事,在编辑一幕一幕的故事,它是一个过程,这个故事、这个过程一直在探索不同环境、条件、时间下人们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而我们只有运用我们的设计思维才能更好的`编辑这个故事,所以设计思维强调两点,一个是问题和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是人,我们要以人为中心,关心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肩负起设计师的责任,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1设计思维是以解决问题和创新为中心的。

研究发现,设计师活动明显区别于典型的科学家或者是学者的活动,科学家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而设计师通过综合手段解决问题,科学方法是用来发现客观事物的一种行为模式,而设计是用来发明创造的一种行为模式,科学是分析的过程,设计是创造的过程,将设计理论构建于不恰当的逻辑范式和科学范式是错误的。逻辑探究的是抽象事物,科学探究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设计创造了新事物,设计本身就是具有探索性质的创新活动。设计思维要求设计师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在面对众多需求的时候,学会做减法,利用各类定性、定量分析,来寻找用户的最痛点,找到和谐和本质的问题和需求,然后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无印良品在设计界一直具有很高的设计地位,对用户的深入观察与研究,解决产品中存在的问题,产品注重纯朴、简洁、环保、以人为本等理念,在包装与产品设计上皆无品牌标志,还有无印良品品牌的创新,无品牌观念,这些好的设计理念,从无到有,以少胜多,设计思维已然已经成为公司的战略措施。

2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并且关注社会问题。

设计天生就是为别人在做事情,纵然同样需要观察和思考,但是这种观察和思考不是为了表现设计师的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某个用户群,因而设计师了解用户就变得非常重要。设计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是围绕着人,围绕着用户展开的。设计要探索的是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

对于设计的评价和分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解决生存问题,衣食住行的问题。第二个层次,炫耀身份地位,对科技娱乐享受的追求。第三个层次,我们要节制,适可而止,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智能手机的使用范围已经布满全世界,围绕弱势群体的设计也越来越多,视力障碍者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进行读写操作,可以用摄像头(结合语音)识别钞票面值,用gps等导航应用定位,voiceover是iphone的一项无障碍辅助功能,苹果称这是全球首个“基于手势的屏幕阅读技术”,盲人可借助多种手势使用设备。例如,当用一个手指滑动屏幕时,iphone就会逐个读出手指经过的应用;打开阅读类应用后,用两个手指从上往下滑动,即可听到阅读文章内容的语音。此外,iphone还支持40种可通过蓝牙连接的盲文键盘。

结语。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里锤子是方法和工具,钉钉子是目的。设计思维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很自然地会想把它用到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也包括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当然,不能被方法所累,要时刻牢记目的。我们要使用感性和理性相互结合的手段来解决人们的问题,并且要技术上可实现,通过可行商业战略可将其(结果)转化成消费者价值和市场机会,我们仅仅把设计喻为一次艺术的自我旅行或一把销售工具是不够的,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对人类变化着的需求做出敏感的、智慧的、富于想象力的回应,善用新技术,设计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服务模式,从而带来社会的改变、人类的改变。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反映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部分。新词语是指为了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等出现在口语或书面语中,表义明确、利于交往的词语。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指标,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只有对新词语和新语素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才能它们具有较高的交际效率。我们认为,做好实验语言学工作,对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交际原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词汇作为其中最活跃的部分,自然要最大限度地使自身的发展更好地为交际服务。新词语和新语素作为词汇系统的新生细胞,更要符合人们交际的需要,具有较高的交际效率。太扎姆老师认为,研究新词新语是否规范,“要着重看它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在交际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能否使发射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有共同的理解,能否广泛地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一个新词语或新语素是否规范时,应该重点观察它是否能被交际双方共同理解和接受,是否能广泛地起到交际的作用。如果,一个新词语或新语素只被社会上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使用,那它必然无法在词汇系统中拥有长久的生命,必然会被从汉语普通话中淘汰。

二、于“快餐式”的新词语和新语素采取宽容态度。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新词语和新语素,当然,有一少部分词和语素是符合规范的,但是大多数的网络新词语和新语素是完全没有考虑造词规律的,有的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甚至是极为偶然的.,而这部分新词语和新语素就是快餐式的。例如“虾米”“酱紫”这些都来源于人们在拼写时出现错误有不愿纠正,而有时人们感觉十分有趣,于是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或者有时为了输入的简捷,直接用首字母和数字代替,来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这部分新词语和新语素在网络聊天和交流中不会影响人们的交流,而且能满足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又无伤大雅,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不必太在意它的规范与否。另外,这种快餐式的语言,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旦流行过后,就会被人们所遗忘,也不需要去刻意规范。当然,语言的发展总是会有例外发生,谁都无法保证它们之中不会有成员因为某种原因被留在了规范的队伍里。当然,“学者、知识分子、教育者等在课堂以及学术等正式场合使用新词新语时要谨慎,不要滥用,甚至不能误导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宽容是有条件的,只有在非正式场合下才能完全宽容。

三、持引导为主。

对于迅速产生的大量新词语和新语素,一些人采取抵制的态度,强调要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或者过分的强调规范,对于不符合汉语传统造词规范的新词语和新语素一概否定,却忽视了造词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在规范之外,总是存在一些例外,一些不符合现在造词规范的新词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刘禀诚先生就认为,“我们不妨采取宽容与引导的态度,先让它们存在一些时日,在三原则的熔炉里锻造之后,是‘金子’的自然会发光,是渣滓的理应被摒弃”。因此,我们不应该一味地以传统的造词规范将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与否,而应该比较宽容地对待它们。也许一些现在看来超越规范的有生命力的新词语,随着类似新词语使用越来越频繁,会符合以后的规范。例如“雷人”这个词,“雷”是以动词的形式出现的,不符合传统的构词规范,可是这个词却很形象生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普遍接受。在对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中,我们不应太过死板,而应该灵活对待,只要能够接受住交际的长期考验,就应该被纳入规范之内。

四、康性原则。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制定任何一种规范保证在规范之中没有例外,学术性的规范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但是,有一条规范是永远也不更变的,那就是要保证语言的健康性。对于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规范也是如此。对于那些充满生命力又健康的词汇,我们应该发扬,而对于那些江湖黑话、网络脏话和充满色情暴力色彩的新词语和新语素则要坚决摈弃。

五、新词语和新语素之产生的意义。

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不断创造,是一个民族具有创新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语言发展和保持活力的动力。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使得汉语词汇呈“族群式”扩大,一旦产生一个新词语,就有一系列补充进汉语词汇系统,满足人们更多的表达和交际需求。对外来语和网络用语及方言的引进更是体现出汉语普通话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的宽阔气象和强大的生命力。新词语和新语素,是反映社会和时代变化的缩影,是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在语言上的反映。当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飞速,正是因为新词语和新语素的产生,才及时而且灵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语义上补充了汉语表达需要的空缺,满足了人们新的交际需要,具有很实际的使用价值。

因此,我们在使用和创造新词语和新语素的同时,还应该对新词语和新语素加以记录和整理,使新词语和新语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以便人们更好地使用新词语和新语素,让它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当代,汉语词汇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的新词语和新语素,论文对新词语和新语素产生的原因、途径,以及新词语和新语素的特点、规范原则、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通过探讨,我认为,新词和新语素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新”,这里的“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义新,不管是新词还是新语素,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总是能够出乎一般的意料,用熟悉的形式传达完全不同的意思;二是构造新,一些新词,就算使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和方法,也能够突破传统的构词规范,同时用充满了生动和新意;三是用法新,其实新词语在产生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新颖的用法中产生的,这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以上几点只是最主要的几个“新”,新词和新语素的“新”在我们发现和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对更多的“新”有所体会。另外,还有一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所谓新词语和新语素,并非只要“新”就可以,还要有广泛的使用和流行性,若只是被很少的一部分人使用或者只是临时性的用语,我们就不能把它纳入新词语和新语素的范围之内,因为这只是一种语用现象。当然,不能排除少数人用的发展为广泛使用的,临时性的一般性的,但是这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总之,新时期在对新词和新语素探讨的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对于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过度强调的观点,这些观点过于刻板,不利于汉语词汇的扩大和汉语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新词语和新语素采取宽容的态度,以引导为主。当然,完全放然自流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浅谈科研的理解与认识论文

科研论文是科学工作者对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或科研结果的描述,它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写好科研论文,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高质量科研论文的出现,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科研和写作。

科研是理论工作者毕生需要从事的主要活动,是科学工作者在其所从事的领域,对一些现状现象或实际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对其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及其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环节是要在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或一得之见,因此,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做科研这个基础工作,一般是写不出来或写不好的,既使写出来,充其量也就是胡编乱造或简单重复的劳动。而写作是实现科研结论的。工具,它是为表现科研内容和成果服务的。常遇到一些同志读了很多书,手头掌握许多材料,平时也喜欢思考问题,思想也颇有深度,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就是没办法付诸笔端,或是写出来的东西让人摸不着头脑,就是因为缺乏写作技巧和经验,故而,在科研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科研虽然是占主导地位的,写作却也是不容忽视的,两者是面部骨架和脸面的关系。

写作是科研活动最后阶段的工作,科研是形成科研论文的前提,写作是科研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的自然结果,研究者的写作水平直接影响科研论文的质量。好的论文一定要有好的研究结论,但有好的研究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的科研论文,这是由研究者的论文写作水平决定的。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科研论文是一类特殊的文体,由于其特定的用途和形式,还是可以寻找其规律的。总结科研写作的技巧与规律,有利于我们实现科研结论的表达。科研论文写作中需特别留意以下问题。

(一)要有全局意识。

一篇好的科研论文是根据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来展开问题的,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从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论证,到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面临的任务,实施的步骤,写作者均要有全面的了解和很好的计划,因而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不是提笔写第一段,而是打好提纲,并在主提纲下设置子提纲、孙提纲,并紧靠母子孙提纲使论文层层推进,这样写作者才能预测论文的走势,并对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应变处理,使论文达到流畅自如的程度。如果论文写作者对全局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够,是没有办法写出好论文来的。

(二)尽量开个好头,收个好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部分应表达出论文的主题和主要观点。国外的论文往往把主要的思想或想解决的问题放在第一页,也就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以便于他人合理阅读,尽快抓住文章的主题。论文的结尾则是研究的结果与讨论,是研究所获数据的含意解释或研究实施过程的陈述,研究的推断关系,个人的观点、设想或建议等,尽量避免讲大道理,把具体问题的研究搞成抽象的思辨,这个涉及到研究的意义。如果结论潦草或不了了之,基本可以判定这个研究没有太大意义。

(三)注意行文的“起承转合增减摊合破”和论文的修改。

行文中要特别注意论文的谋篇布局、取舍裁减、下笔收笔的逻辑技巧,讲究行文的启、承、转、合、增、减、摊、合、破的逻辑技巧,一般中学语文学习中已有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论文的修改是科研写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论文的修改,一般包括观点的订正,结构的调整,材料的增删,语言的润色等方面。要综合考虑论文的全局效果,材料的论证实效,主题的鲜明突出,文字的简练准确。笔者常用的方法是寻找同义词,反义词和转折词,身边常备同义词典。

(四)注意论文的格式。

科研论文具有固定的格式,从标题、摘要、关键词、行文规范到注释、参考书目等均有其成型的规定,如摘要最好不要超过300字,也不要完全照抄小标题;行文中不可随意断句,标点不能乱用,“标点是帮助语言准确达意的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论文的格式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论文的引文要可靠,要规范;要尽可能用第一手资料;如果用了间接材料,一定要核对原文,要符合学术规范,这既是学术问题,也是尊重他人成果的道德问题。

总之,科研和写作是论文形成的基础,科研是论文形成的前提,写作是论文形成的技术保证,科研与写作结合,才能产生好的科研论文成果。

参考文献。

1、石开贵,论文写作的逻辑技巧[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1(02)。

2、胡煜,论文写作十戒[j]理论导刊,1994(08)。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摘要:当前,中学档案工作不易开展是普遍的现象。笔者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例,就搞好中学档案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借以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学档案,集美中学,认识。

“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厦门集美中学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0月18日创办的,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学子遍五洲,声名播四海,被誉为“中国名校”。系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省一级达标学校、省文明单位、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德育基地、省校园安全先进校。是巾帼英雄李林、蔡启瑞等6名院士、黄永玉等著名文化人士、印尼侨领李尚大等杰出的企业家的母校。毕业生三分之一分布在海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俊彦辈出的集美中学,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我校综合档案室创办于1987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下,档案室走过了创建中的曲折和困惑,逐步走向常规化、规范化,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出了积极的作用。档案室先后获得“厦门市一级档案室”、“厦门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笔者以自己所在的中学为例,就搞好中学档案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档案界和教育界同行探讨。

一、完备档案硬件设施。

必要的设备硬件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首先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彻底改变了档案室的面貌。

学校配备了专门的档案室,并实行档案办公室、阅档室、库房三分开。学校综合档案室面积达120平方米,库房、办公、阅档室有实用面积,设有档案专柜300只,空调一台、除湿机一台、打印机一台、扫描仪一台、复印机一台、电脑一台并安装了档案管理软件,并被纳入校园网,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

二、建立档案工作网络。

档案工作的对象是档案,如何解决档案的分散、零乱、质杂、量大等情况与档案利用中的集中、系统、方便的矛盾?关键是建立系统网络管理。

学校档案工作设立了较完整的档案管理机构,即健全档案工作网络:上设校长分管、办公室主任主管;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员1名,专职档案员具备研究生学历,具有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持证上岗,学校非常重视档案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支持其参加档案局组织的`各类培训;下设各处室、部门兼职档案员29人,部门负责人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档案工作。校专职档案员长年保持稳定;对学校机构、人员的经常性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网络,对兼职档案员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使各处室部门的档案工作能及时有人兼管,有利于处室、部门档案工作的开展。

学校办公室还不定期召开各处室、部门的档案工作会议,对各时期的学校档案工作进行总结,布置下一阶段的档案工作,并对各部门、处室的档案的整理、分类、移交等工作进行指导,使校档案工作能较顺利地开展。

三、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

学校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是学校档案人员和广大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是学校档案管理的一种行政手段。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建档、管理、利用等制度,是学校档案的现代化管理的坚实基础。

我校已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了《集美中学档案员工作职责》、《集美中学档案部门负责人、兼职档案员工作职责》、《集美中学各部门、处室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集美中学文件材料归档制度》、《集美中学查档制度》、《集美中学借档制度》、《集美中学档案保管制度》、《集美中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集美中学档案保密制度》、《集美中学档案分类大纲和编号办法》等制度,并在工作中贯彻落实。

到目前为止,已实行了全校各处室、部门、各门类档案的综合管理。如无特殊情况,各处室、部门均能定期向学校档案室移交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综合档案室专职档案员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催讨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以保证档案按年度、按项目及时归档。

四、做好档案分类整理工作。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而档案的分类整理又是档案利用的关键。科学而规范的档案整理工作,是实现档案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我校档案由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教学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资料等七大部份组成。其中文书档案分为:行政类(办公室、保卫科)、党务类(党总支、工会、团队)、人事类(人事室);科技档案分为:科研类、基建类;教学档案分为:德育类(高中、初中德育处);学籍类(高中、初中教务处);教学类(高中、初中教务处)。

集美中学作为一所近百年的名校,其档案可追溯至上世纪初。从开始,校档案室严格遵循国家档案局12月6日发布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精神,实行新的立卷方法整理,即改卷为件,改类别整理立卷为按机构整理立件,仍按永久、长期、短期分开立件。大大提高了档案的整理效率和利用效率。

学校档案分类清楚,截至共有:文书档案共1550卷、3288件;科技档案314卷;会计档案2964卷;教学档案1970卷、3324件;照片档案16650张;实物档案81件。档案总数达6798卷、6693件、16650张。档案的整理符合规范化要求。校档案室较重视档案案卷质量,对收集来的档案资料认真地进行鉴定、分类;能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尽量能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保持材料的成套性、完整性;书写案卷标题力求完整、准确;案卷的装订、编目力求美观、清楚。

五、逐步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当今社会,数字化已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档案管理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在档案材料上做到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和电子档案相结合。

伴随着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在我校的推广和应用,学校为档案室安装了档案管理系统。在实践工作中,文书档案的使用利用频率较高,同时其手工方式的整理和检索十分不方便。因此档案室率先对以来的文书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归档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由于数字化的检索方式快捷而准确,大大提高了文书档案的利用效率,为学校的“评建”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校档案室在本校网站上开辟了“档案在线专栏”,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可由此专栏查询相关的信息。除了基本的学籍信息以外,由于我校历史悠久,校友众多,尤其是海外校友甚多。校档案室还将一些年代较早(上世纪代、30年代起)的老照片扫描成电子文本,并上传至网上,以便老校友远隔重洋也能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图片资料。

六、积极促进档案的利用。

搞好学校档案开发利用的自的,是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为广大师生及校友服务,否则,档案事业就没有必要了,这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档案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健全检索手段。为此,校档案室编制了各类检索工具,如检姓册;文书、教学档案全引目录;试卷目录;全宗介绍;专题目录等,并设专柜保管。这些检索工具的编制大大促进了我校档案的利用。以检姓册为例,我校较早毕业的校友(主要指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校友)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仅保存了他们的学籍资料,而没有制定相对应的索引。因此这部分档案虽然极其有价值,但却苦于档案员每次为校友检索都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效率极低。因此,校档案室利用四角号码的原理为创校至今的教职员工和毕业生制定了“检姓册”,实现了这部分档案的直接利用。而对于近十几年的档案,档案室则对大部分档案制作了计算机目录,实现了计算机检索。

二是通过专题编研等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材料。例如:为学校参加“财务审查”等全国、省、市的各级各类检查、定级、验收工作提供专题档案材料;为历届校友活动提供校友名单、帮助查找失去联系的校友;为校庆活动、举办展览馆提供各种资料、照片;为教职工职称评定提供课时认定、评选各类先进、担任何种职位的证明材料;为全国各地的内查外调提供证明材料;为上级有关人员及本校撰写校史提供材料;为历届毕业生提供毕业证明、成绩证明,发放毕业证书等等。为了使利用工作更深入,档案室请有关人员制作了档案室网页,输入文字几万字,扫描图片几千张,设制了档案查询专栏,组织学生录入学生学籍档案2万多人,录入教职工档案资料1千多人,从20至今已完成学籍档案录入几万人,校友活动查询很多都是从网上直接查询,很受广大校友欢迎。

自建立校综合档案室以来,为学校的考评和检查,为教职员工的考核和评定职称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档案依据;为广大校友尤其是年长校友的团聚叙旧搭建了平台;为学校毕业生求职考试提供证明服务;为宣传推广学校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还要求档案员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服务方向。必须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全校教职工服务、为各级领导和部门服务的思想。第二、正确处理利用与保密的关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正确理解、认识它们的关系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在什么情况下利用,在什么情况下保密,都要以服从党和国家利益为前提,把二者辩证统一起来。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审查档案内容,根据有关规定适当调整保密范围和等级,扩大利用范围。第三、熟悉档案,了解用户需要,主动积极为用户服务,完成由封闭型到开放型服务的转变。

结语。

让历史留下清晰的记忆,这是我们的责任;让历史记录我们的光彩,这是我们的愿望;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我们的目的。档案工作的意义就在这里。新的时代赋予学校档案工作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学校档案工作只有惟新是图,奋发有为,才能不辱使命,建功立业,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现代教育论丛..04。

2胡敏.中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岱宗学刊..06。

3莫顺英.做好中学档案工作之我见.浙江档案..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22《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5窦丽娟.中学档案管理工作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1。

6贺乾坤.桃江县县属中学档案工作初探.档案学通讯.1993.4。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作为新世纪小学班主任,肩负着培养适应本世纪所需的各种人才,要讲究教学艺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要责任。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用班主任的智慧和爱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管好自己的班级,一定能建立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根据我这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新时期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师德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期班主任应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要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有坚强的意志,乐观自信的心态。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形象教育和感化学生。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

爱是教育的金钥匙。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只有关注每个学生,以爱贯穿始终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优点,纠正错误,使之健康成长。

例如:我班的莹莹同学是语言残疾,她可以发音,但比其他孩子说话吃力。右手有些不灵便。她性格内向,不合群,自卑,集体观念不强。由于语言残疾的原因,很难与同学交流,加上右手有些不灵便,不能工整写字,学习成绩差,常常一个人看别人玩。有些同学背地里骂他哑巴,她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面对这种特殊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要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她,用真挚的感情融进她的心里,生活上关心和帮助她。多与她沟通。课堂上,当她能把一段话读流利,我就及时表扬她,写作业稍工整时,我就给她画个小笑脸或小红花。此时,她总是高兴地笑起来。在班上找个性格外向,活泼,学习成绩好,积极参加课内活动的学生与她同桌,课后带她一起玩,鼓励她与同学交流,一起玩,有困难就向同学、老师请教。不让班里的学生歧视她,要尊重她,帮助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莹莹在班里活泼起来,说话也流利一些,常常听到她的说话声和笑声。

三、真诚对待后进生,做好转化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爱是最好的老师”。班主任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要对他们产生爱心,因为后进生学习差,纪律差,品德差,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有时不服老师的管教,常与同学闹矛盾,自尊心很强,也很自卑。班主任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育人着眼,因材施教。

(一)了解后进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原因很多,要对症下药,才有明显效果,为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绩,我经常用“学习园地”“展示台”等宣传栏进行教育,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常与科任教师、家长交流,了解每位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爱好、特长,制定转化后进生的计划。

例如:我班的兴兴同学,父母是做卖鱼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每天一大早爷爷就把他送到学校。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有时打瞌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差,纪律差,每天淘气惹事,经常有学生告他的状,不是打人骂人,就是破坏公共财物,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改掉不良行为的教育方案。我先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他每天的学习、行为情况。例如:上课时,我抓住他爱说话的特点,让他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做作业时,我让他做一些较易完成的作业。当他有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他的记录本上添上小红花,给他看看自己的进步。我发现他喜欢运动,下课后,让同学们和他一起运动,与他友好相处,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和改正不良习惯,每个星期五的班会课上,我会拿出兴兴同学的成长记录本,在班里表扬他做得好的地方,纠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学习园地的”行为规范达标”里添上一朵小红花,在“争章栏”里添上一面红旗,此时,他总是开心地笑了起来,同学们也会为他鼓起掌来,渐渐地,他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六一“举行体育活动时,他积极参加,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二)多与家长沟通。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不良,是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关。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对家长说明学生的成绩、进步,提出希望与家长协商学习的教育问题,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纠正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多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勤奋学习。

(三)适当表扬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肯定,班主任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做了件好事,要及时表扬他,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要积极引导,不能盲目的制止,更不能严厉处罚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以表扬为主,不能辱骂、体罚他们,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四、培养得力班干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要组织好班级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长、住址、特长、爱好、品质、性格、德智体等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例如,:选成绩好、责任心强、守纪律的学生当班长,选爱劳动的同学当劳动委员,选活跃的同学当文体委员等,每个组选两个组长分管语文科和数学科作业,我大胆应用,合理分工,严格要求,努力树立班干部威信,让班干部与学生相互监督,相互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勤奋严的学习气氛。

五、加强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所以,做为班主任,任应遵循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首先,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求新、开放的特性,我常用健康课引导学生克服孤僻、内向、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养成守纪、合群、自制、顽强、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其次,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家庭环境优越,往往缺乏责任感,不知感恩,对别人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没有责任感,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正确引导学生。在品德课上,我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引导学生如何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还利用语文课和班会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贴在教室里,让他们常读,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在每次班会课上,给品德好的学生奖励小红花,积极开展“学雷锋争三好”活动。再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抱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努力学习多门功课。最后,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交往,言行上自律,心理上自强。

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善心、爱心、诚心。班主任要常与各科老师协调好关系,把思想工作贯穿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把爱国主义,环保教育有机结构,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

六、增强感恩教育,加强安全教育。

爱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班主任要增强感恩教育,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我充分利用品德课、语文课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身边的人,鼓励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利用“三八”妇女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给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另一方面,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每个学期我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利用班会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安全录像,有时做消防和预防地震和演练。

七、加强文体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除了发展智力水平外,体育、卫生教育也至关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早操,眼保健操、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积极打扫卫生区和教室。特别注意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健康课上我树立讲究卫生的科学观念,如饮食定时定量,不偏食,少吃零食,讲究卫生。阅读课时,我把学生带去阅览室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书画比赛、体育竞赛,舞蹈比赛等,每个月出一期版报,让学生积极参加,踊跃投稿,展示学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身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研究、积累。只有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学生。我将坚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能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汲取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更会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优秀人才。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论文摘要: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发展迅速,我国网民数量急剧猛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网络的生力军,上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大学生缺乏外部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加之自身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引诱,上网成瘾、聊天成风、痴迷黄站等问题已是屡见不鲜近年来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正常学习或被勒令退学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学术欺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在高校也是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已成为西方消极文化的俘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冲击,因此,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问题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到目前,主体性教育观在教育领域和实践领域已成共识。道德教育领域是体现主体性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一个领域。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必须是主体性教育。一个人道德的养成,不是单靠学习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需要的是道德主体把外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确立道德信念,并形成道德习惯,所以道德的培育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对道德进行一个主体内部意义上的建构,而这种建构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进入网络时代,如果说传统社会之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性道德的话,那么,网络社会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自主自立型的新型道德,因为在这个环境中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缺少了社会舆论监督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它更多依赖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所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不能采取强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为了实践而进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实践是指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朱熹“圣人千言万语,旨在教人做人”,中国伦理精神强烈地人世态度决定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道德的实践本质,它直接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与智育相比,在教育目的上,德育不是使学生掌握一套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形成一种道德行为方式,虽然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知识是重要的,但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行为、对道德生活的改善上。道德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的积极的理智参与,而且更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获得和实现道德价值。

以往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了道德灌输,而且道德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隔离,学生虽然学会了许多道德准则,但在面对实际道德选择情景时往往不知所措,网络社会的发展,虽然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但也为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和空间,学生可以直面真实的道德情境,通过现实的活动,加深对道德原则、道德知识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真实道德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和探讨,使他们在矛盾冲突中促进自身的道德发展。

(三)心理匹配原则。

心理匹配原则,即对大学生的道德培育,要遵循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从目前国内外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来看,个体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个体的道德是有机体和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主体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个体的道德的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道德的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个体道德发展是道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是道德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发展。

这些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但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影响了道德教育的观念,它们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为了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我们必须遵循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主体意识高度自觉的网络社会尤其应该如此。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内容。

网络道德并非体现为一种全新的道德,它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因此,网络德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道德还包括了现实社会道德所没有的`一些内容。

(一)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现实的世界和网络的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网络相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真空社会,缺乏网络道德的意识。事实上,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的行为主体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发生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仍然是一个有道德规范的场所,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网络道德是网络活动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二)讲究网络交往礼仪。

网络礼仪是保障网络社会正常交往和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现有的网络礼仪“格式”实际上是人们“应该”做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也是作为网络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目前,由于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很难确定一个完整成熟的网络礼仪体系和规范标准,就现实状况而言,网络礼仪主要包括招呼礼仪、交流礼仪和表达礼仪。招呼礼仪相当于日常人际交往中,与人打招呼的方式和礼节;交流礼仪主要是网络人际交流中的一些礼节,比如在发电子邮件的时候,为了方便对方的阅览,系统规定要填写信件“主题”等,这就是一种交流格式或“礼仪”。表达礼仪即是用符号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以便他人决定应对的方式。总之,网络交往礼仪的归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它也会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不断更新网络交往的礼仪,使他们的网络交往行为符合网络社会的基本行为要求。

(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网络行为规范是网络人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是一般道德要求在网络上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在因特网上,还没有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规范,有的只是各地区、各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一些协会性、行业性计算机网络规范。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守以下网络行为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争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四)恪守网络道德原则。

法律和道德虽然有不同,但它们都是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使命。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应该以网络法制教育为基础,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目前在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他们按照法律的规范来自觉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坚决抵制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虽然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立法方面还不健全,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但已有的法律法规仍然对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非常有必要让大学生了解并学习。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整合课程资源,发挥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

课堂是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渠道,一些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开设“伦理学和互联网”、“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等专门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开设类似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没有条件开设这种专门课程的学校,也应该在“两课”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另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整体德育功能,将网络道德教育贯穿于相关课程中,比如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会技术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和习惯。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加强网络道德知识的传播力度,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网络道德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活动促进大学生自主建构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思想上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

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关键,各高校应着力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系统,通过建设网上党校、思政之窗等主流网站,以及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类网站,在校内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网,这个德育工作网可以通过bbs、聊天室、交互式界面、联网点播直播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形成支撑网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体系。从而吸引大学生的网络视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

(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主体性原则决定了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对于培育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信、独立,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学生自身,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变命令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

(五)制定校园网络制度规范,形成制度保障。

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与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园网络的运行。要明确网络监管的责任部门和相应的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学校bbs、个人主页、博客及其链接的审查和管理,并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因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不仅需要有道德规劝,也必须有相应的制度约束,高校可以在法律规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导之外,制定更明确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可以将网络道德指标纳入大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直接与学分挂钩,促进大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师资是关键,现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尴尬:懂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不懂网络技术,懂网络技术的老师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要求,高校应该注重德育工作者的培养、选拔和进修,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特点和规律,又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和思维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我国自对大学生进行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急剧上涨,直到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们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本文中笔者首先就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后笔者就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自19开始,我国的高校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扩招,在进行扩招后,高考已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激烈的战争了,虽然说进行扩招之后,大学生的考试压力相对来说得到了有效的减轻,但是毕业之后,他们面临的将会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到了20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12万,那么到现在毕业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749万,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翻了好几倍,这就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的严峻。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比较关注,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试图想要找出能够解决这样问题的有效的方法,社会以及学校等方面也都想要从不同的方面开始努力解决问题,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还是在不断地进行,毕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高等院校毕业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如果不能够尽快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这一智力社会资源就会浪费。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着家庭的幸福程度也关乎着我国的发展程度。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1较高的期望与社会市场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不断的增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市场中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现在已经非常的普遍。同时由于竞争的愈发激烈,用工单位给与大学生的工资标准也有一定的下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用工单位的真正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经收到高等教育,所以对于自身的评价较高,对于将来寻找的工作也有着较高的期望,对于求职的工资薪金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在毕业之后,学生开始寻找工作,大线很多工作并不能满足自身对于工资薪金的要求,能够满足自己工资薪金标准的企业又有很多人来竞争。

1.2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总体来说,理科类的就业形势要比文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其中在理科类的专业的就业形势之中,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相对较好,在文史类专业中语言、文秘、会计、历史等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是非常的困难的,所以文理科就业不均衡。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即社会环境方面和大学生自身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2.1社会环境方面。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就业环境来讲,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样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造成了就业形势越发的严峻,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紧张。第二就是现如今用人单位存在一些性别歧视,虽然说我国的就业环境严峻,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之中其实女性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女大学生的工作一般还是集中的传统的女性职业之中,与男同学相比女同学的就业质量还是比较低,由于女性需要生育以及照顾性的工作比较多,所以或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直接影响了女性就业的质量。第三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不合理,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降低,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加难。另外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高等院校对于就业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就业形势主要就凭借着自身的感觉来说,所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自身方面。

2.2.1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就能够代表自身的能力这样的错误的思想,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学习成绩还不如我,找的工作这么好,我一定也要比他更好。用工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就可以的,用工单位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能力,但是存在一些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2.2.2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就业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很多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总数能够占到86.2%,想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工作的占到总数的56.4%。,对于工资薪金的心理目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高。这样的调查结果就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和自我认识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对策。

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向,需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起安全全国联网的网络求职软件,为大学生进行网上求职等提供健康的环境和服务,真正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可以更加的安全、真实。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安全的帮助和服务。另外政府应该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新动向,政府应该多颁布一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于一些高新的信息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应该多多提高一些贷款的额度,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

3.2高校方面。

在高校方面首先就应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应当适当的进行校企合作,学校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高校就能够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高校才能够针对于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于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当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学生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学生在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使得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3.3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评价。大学生的心态也应该逐步的进行调整,积极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自己的观念进行调整,客观的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并且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可以自卑同样也不可以自大,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国家、社会以及家庭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社会竞争力不断的加大,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进行共同的努力,积极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应该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为自己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浅谈对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认识论文

一、秘书工作的定位秘书是领导者的综合辅助人员,负责沟通信息、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会议、草拟文件、时间管理等主要职能。秘书既是管理人员,也是业务人员。秘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领导者提供及时、真实、准确的信息,让领导者的决策依据更为充分、科学,并推动决策有效地落实。

秘书工作,是秘书群体围绕领导者进行管理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辅助性和服务性的工作。

二、对秘书的要求。

秘书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秘书一定要有过硬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工作能力。首先,作为领导的秘书,应该稳重干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个秘书要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面前不能糊涂,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见风使舵,左右摇摆,随随便便发表议论。《省委书记》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年轻秘书,郭立明,在一念之间的失误,使他的前途毁于一旦,因为省委副书记宋海峰帮他给父母找到房子,所以他与宋海峰走的较近,后来宋海峰出事他也被牵连了。本来这位秘书也是很认真负责的,他有一本很厚的工作日记,记录贡开宸书记的每一点活动。但就因为没有把持住自己,以贡开宸的名义替宋海峰传话,违反了组织纪律,而受到了惩罚。

其次,作为领导的秘书,要想领导所未想,时刻替领导着想,保持清醒的头脑。《省委书记》中还有一位优秀的秘书——焦来年。他不仅成熟稳重,还把与贡开宸有关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比如有一次贡书记自己都忘记了“11·14”家庭聚会,但焦来年却记得,并且为之做了准备。还有一次贡书记在办公室想事情,焦来年就一直等着,因为他明白贡书记的心思,他预料到贡书记会有事要他去办。

第三,作为一个秘书,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由于秘书往往跟领导走得很近,不仅在许多方面直接参与领导决策,而且还掌握着包括领导个人隐私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所以,秘书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对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必须心中有数,不能为了哗众取宠、一时兴起而口无遮拦。否则,不仅会泄露一些工作秘密,而且还可能损害领导者的形象,于工作、于己都不利。郭立明之所以被免去秘书的职务就因为他没有坚持原则,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立场不坚定了,所以他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秘书。因此作为一个秘书,要经得住考验,纯净自己的心灵,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四,作为一个秘书,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秘书每天都要和上司、同事、来宾、部门等接触和打交道,因此必须乐业敬群,以优雅的举止谈吐和高素质的涵养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秘书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公关人员。特别是和领导的相处中,更应该处理好自己和领导的关系。理顺与领导的关系,尊重而不奉承吹捧,主动而不越位脱轨,服从而不盲从附和。

最后,作为一个秘书,要有一定的智谋,工作要积极,要有思想,能为领导出谋划策。焦来年总是能够给贡开宸一些好的建议,他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他在“大山子”的问题上给贡开宸的帮助很大。因此,焦来年应该称得上是一位称职的好秘书。

三、秘书工作的任务。

秘书工作的任务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日常程序化工作。接听电话,向电话询问者提供信息,记录留言,转接电话;收发与回复日常邮件;撰写会议通知、会议记要、日常信件和工作报告;会谈、会务安排;安排商务旅行,做好预订工作;将信件及其他记录归档;备份信件及其他文档;接待访客;采购、分发和控制办公用品等等。

第二类是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有时遇到重大事件时,领导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决定,而这种决定往往是临时性的,此时就需要秘书积极地响应领导,使领导的决定落实下来。

第三类是智囊性的辅助工作。作为一个秘书,应是领导工作的辅助者。秘书人员应具备辅助决策的意识,提高辅助决策的能力,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当领导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秘书应迎难而上,及时为领导者排忧解难。

总的来说,秘书其实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要做一位合格的秘书是需要付出巨大地努力的。因此,我们这批未来的秘书应该勇敢的迎接挑战,努力学习,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今这个发展较快的时代,我们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能力,机会永远只会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

浅谈对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认识论文

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既要指导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帮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少先队辅导员,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业务素养,对少先队员们的未来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既包括了作为一般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水平,同时又要有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者的特殊要求,所以要重视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在这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提高政治思想素养。

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里明确提出: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员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在共青团和少工委的领导下直接指导少先队工作。由此可见,少先队是一个政治性组织。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就是通过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促进其社会政治化,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革命接班人。作为少先队辅导员,首先必须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搞好教育事业。只有自己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才会对学生、对学校产生深刻影响。

其次,少先队辅导员还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民主平等的观念等,要确立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让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有平等的参与活动的机会,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都能获得各方面提高的机会。再次,我们更应该明确,要通过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文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二、提高自身学识素养。

要搞好少先队工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当的学识素养。首先少先队辅导员往往是学生的任课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就必须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学评价知识等。其次,要掌握少先队工作的专门知识,包括了解少先队工作的历史,理解少先队工作的性质任务,理解少先队的宗旨,以及队旗、队徽、队礼、队的仪式和红领巾等的意义,理解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价值所在等。所以,少先队辅导员的专门知识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与一般教师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混淆,但是由于少先队辅导员往往是由一般任课教师担任,因此在教学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少先队工作的效果。一个出色的少先队工作者,不仅要在少先队业务上抓好,同时也要在教学业务上抓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快,知识的增进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辅导员,还需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能处理好各种复杂情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作为少先队工作者,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热爱学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师爱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思考教师工作时,得出一个结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这就说明了,教师应该从内心出发,真正喜爱自己的学生。

其次,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要加强对自身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杜绝一切不文明语言。以身立教、以言立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行为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四、提高各项工作能力。

1.谈话沟通的能力。

在工作过程中,最多的就是与孩子们的谈话沟通了。要选择有效的、健康的沟通方法,如:开门见山法、迂回婉曲法、命题讨论法、侧面辐射法、倾听法等。我认为,谈话要达到好的效果,不一定要讲很多,通过“倾听”学生,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好的倾听者,能了解他人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做到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讲给你听,你就会成为一位让人信赖的老师。少先队工作也会获益。

2.组织活动的能力。

少先队辅导员要出色地组织各项活动,必须具备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也就是活动才能。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活动才能对孩子们实施教育。优秀少先队工作者刘元璋说:对孩子们喜欢的如故事、图书、电影、歌曲、舞蹈、图画、小制作、球类活动等,也都该懂一些,掌握一些。要对孩子们所喜爱的正当活动持支持态度,要培养对这些活动的兴趣,而且一定要挤出时间培养好自己的兴趣。如果我们与学生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兴趣,并且多才多艺,就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把活动搞好。

3.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非常灵活的适应科学技术和时代迅速变化的综合性能力,主要是指信息处理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小学少先队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把工作做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是需要“变化多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时,首先要有虚心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本校、本班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推陈出新,产生各种创意。要勇于开拓,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探讨和解决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法创新、活动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

总之,少先队辅导员应具备的技能是多方面的。人们在实践中概括出十三会,即会玩、会写、会建阵地、会辅导、会游戏、会美术、会音乐、会舞蹈、会制作、会电教、会创造、会公关、会建档。这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只要我们真心投入,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浅谈新时期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体现思想道德建设这个核心。

一、高校精神文明要突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各方面体现这个核心,建设好这个核心。

1.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当代大学生在主流上、在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党和政府的领导、对国家的前途高度认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目前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学习、心理、经济、就业等方面。为适应这一转变,大学生思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承认学生的发展变化,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要以学生的需求、创造、智慧和力量,汇成整个学生工作的基本点。今天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是靠一般的号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学生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要系统地科学地研究,把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做到位。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增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要改革创新,加强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贴近大学生的情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角度,建立学生生理、心理、安全等方面全套的工作预警系统,做到不管碰到什么情况,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学生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塑造;学生良好的学风以及学校良好的校风要靠教师去营造。教师在学生教育成才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是任何社会职业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要在指导思想上,把师德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程,常抓不懈。

二、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贵在落实。

1.思想要落实。

第一抓教育,目前要针对师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开展教育工作。要大力弘扬正气,表彰先进,营造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第二抓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严格管理,约束和制止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第三抓舆论宣传,要对学校各方面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大力进行表彰,促进全校人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对违法乱纪、不正之风等,要抓典型给予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和扶正祛邪的作用。

三、正确处理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1.广泛性与先进性。

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把广泛性与先进性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把普遍性的要求与更高标准加以区别又互相结合,体现出层次性与主导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2.主旋律与多样化。

高校在思想道德建设中,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以适应广大师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层次性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求。但在操作上应坚持重点,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3.继承与创新。

就传统道德而言,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对传统思想道德进行批判、改造和创新。对待外来思想道德文化,高校师生既要以博大胸怀学习吸取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成果,又要坚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

总的来说,高校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良传统,又有一支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我们应当注意工作方法,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聂启元.网络道德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4):65.

[2]课题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45.

[3]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郑明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j].思想政治研究,.

浅谈对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认识论文

“雏鹰行动”这几年来一直是少工委的重点工程,在省少工委的指导下,我校的雏鹰工作也开展的红红火火。今年上半年,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带领下,我和学校几个辅导员代表有幸到长沙师大附小观摩了“雏鹰活动”的全过程。回校后,按照学校少先队的要求和部署,我们六大队进行了“雏鹰活动”的组织和展示,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布置。

在年级组长的大力推动下,在各中队辅导员的通力协作下,我们对本次雏鹰行动作了精心的布置。由大队辅导员――我,负责整个大队的雏鹰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我利用两天的读报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依次到各班进行雏鹰活动的宣传和指导。因为这届六年级是第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参加雏鹰活动,因此在很多细则上大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一块由我负责。而中队辅导员们则负责周末的活动完成情况,以周末家作的形式布置下去,周一由中队辅导员把关,确定是否符合要求。在这样的分工合作下,我们的职责更加明确,活动完成过程也相对轻松和愉快。

二、确定主题。

和其他年级所不同的是,我们大队在争章展示主题的选择上,以各班特色为基准进行调整。整个活动更多的是体现班与班之间的不同特点。如六年一班的学生文笔不错,那么他们班级采取的活动展示主题就确定为“我的争章目标”,主要以文字的形式来记录争章活动的目标环节,六年二班的学生活泼,在活动中踊跃参与,因此,班级主题确定为“雏鹰争章我最棒”,并由班级评选出最棒的10位小“雏鹰”;六年三班的主题为“雏鹰好少年”,六年四班确定为“雏鹰争章守则”,而六年五班则是“雏鹰快乐进行时”。在各班级不同的主题,相同的宗旨下,雏鹰活动正式来开了序幕。

三、全员参与。

少先队活动体香的是所有少先队员的精神面貌,因此我们在活动开始初,就将活动的面确定为“全体参与”。也许这样做会失去很多出彩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同样会有很多的亮点出现。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除了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样也是为班级争光添彩的机会,谁不希望自己的班级是最棒的呢。在六年二班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惊喜,平时几个学习成绩老大难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如李广怀等。而六年三班和六年五班的板报形式和内容更是得到了总队辅导员张老师的好评。这无疑为孩子们的辛勤准备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

四、彰显个性。

虽然我们的班级确定了主题,但是我们也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在考章一环节中,除了必修章的考评,选修章的内容,目标等都由学生自己确定,我们力求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次活动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长处,为将来更添一份自信。

对于高年级的队活动来说,也许我们做的更加的实在和理性,但是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那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切切实实的感受、经历、感悟整个活动过程。

[辅导员对少先队的工作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