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气候教学设计(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21:23:43 作者:字海 2023年气候教学设计(实用8篇)

气候教学设计篇一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育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气候教学设计篇二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柔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柔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的学习。气温柔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括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是两大冲突的焦点。从学生熟悉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根底。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根底,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识记力量和运用力量。作为教师,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视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内容分为三局部: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地区差异是重点所在,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都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根底,所以应重点讲解。

就本节课而言,某一气候图的判读和绘制是一大难点,气候图是由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合成的,综合判读特别重要。在完成根本教学目标的根底上,应准时引导学生进展知能的迁移,快速实现知能的转化。可以温室效应、亚马孙热带雨林、沙尘暴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试着用已学过的学问,解读以上三大气候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措施。

气候教学设计篇三

亚热带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气温较高,且南季风带来的'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雨季持续时间长。此外,夏秋常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地中海气侯:气候特点为全年降水较少相对干燥,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为由于远离海洋,或者地形阻挡,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温带森林气候除外,能受到海洋风影响,降水较其它类型偏多,气温较差较小。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特点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特点为海拔高,终年低温。

气候教学设计篇四

天气、物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先从气温进行探讨教材安排3幅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是难点,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温度带的划分是以积温为标准,积温值的大小与农作物的生长期长短一致,从而体现出农作物不同熟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0℃等温线的分布和温度带的分布。

2、了解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2、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生动活泼活泼的方式的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用科学态度认识各地的农时和因地制宜推广新的农作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重点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难点

四、教学突破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气候的认识。采用“设疑---探究------小结”展开教学。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分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成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情况入手,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

教学准备

多媒体、我国温度带挂图,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

气候教学设计篇五

《极地地区》课件是自己制作的,对于重点难点常考点有所侧重的添加到课件中,再加以修改加工,所以,上课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内容是熟悉的,也认真地思索过讲到哪个环节如何更好地切入内容,如何更好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学生唯有认真动脑思考过,才会对课堂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问题印象有所加深,我再进行一遍总结归纳,这节课的知识点基本都能吃透。

由于是下午第一节课是到七(三)班上汇报课,开投影的同学来得比较晚,感觉刚开始切入的环节时间稍微急忙紧凑了些。首先,把这堂课的整体的内容呈现了,要先把内容给上好,学生听明白了,有所收获,这是宗旨,其次,要关注上课的形式,但这节课学生的活跃参与度不强,学生出乎意料措不及防的一片安静坚持到底,没有互动的课堂不是一节好课,但前排有个学生会跟着老师一直回答问题,然后就抓住他的节奏把他的回答复述给全班同学听,从中抓住回答的关键点展开详解论述,课后反省,当课中学生不主动积极的话,我应该改变策略马上提问个别同学,把课堂氛围点燃起来,而不是仍然采取全班回答的方式,早上在七(二)班学生回答很积极,畅所欲言,以往实习的上课经验而言,学生课堂上也是非常积极活跃的,对于七(三)的这种没想过的安静,当时有点懵了,没能及时调整上课的策略,采取提问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以做小练习为结点,巩固知识点,了解学生课堂上的把握情况,灵活地契合了课堂的节奏。另外,板书的时候我有意识的让开留空间给学生做笔记,但还是部分地挡住了学生的视野,这点以后还是要多加注意。课后有学生跟我反映说:“老师一上来就给我们讲课,都没个自我介绍。”因课前时间紧我就省略了自我介绍这个环节,因缺少了这个环节就没给学生个缓冲,未能及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气候教学设计篇六

老师们,近几年我连续承担了初四毕业班的地理教学工作。经验谈不上,有一些做法和遗憾说出来供大家指正。

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教师也不例外。而且我的体会是教师的优缺点表现的比其它行业更加明显。有的老师讲课的优点是重难点把握的准,处理的好;有的老师复习思路清晰。我经常听老师拉的课,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基本上每周必听。其它老师也经常听我的课。除听课活动外,我们平时也经常就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共同商讨授课计划、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解题思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增益己所不能。

二、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由于初四时间很紧,我没有占过一节自习课,也没有布置过过多的作业。我的想法是在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效率。首轮复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整系统的讲解知识体系,这会占用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学生的唯一工作就是听讲。我的做法是,精心设计学案,上课时师生共同组建知识网络。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把知识体系丰满。加强了随堂练习的份量,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全程参与。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比教师讲满整节课,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对于习题,我们总是精心选择,不让学生做无用功。因为我认为,题目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做完了这一本还有另一本,更没有讲完的时候。关键是挑出来讲的题目有代表性,能带出重要的知识点,并且能对学生答题有指导性就可以了。所以在复习时,我并不面面俱到,精选例题,精讲多练。每节课讲完重点例题后一般都能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回味、提问和练习。

三、强化读图技能,形成空间概念

地图是初中地理的灵魂。地图训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能从地图上获取充分的信息;第二方面是学生应对一些重要区域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针对这两个方面,我将地图训练贯穿于整个初四教学的始终。在第一轮复习时,做到每节课都要有图,以板图为主。课堂上要求个别学生上讲台上来填注板图,全体学生在下面画出简图并填注。在复习世界地理时,我专门印制了一些空白地图,每复习完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将本课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并作为作业交上来,检查后改错。

气候教学设计篇七

1.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解析:我国地处世界上亚欧大陆的东部,同时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季风导致我国的气温和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较寒冷,夏季较炎热。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气流加剧了寒冷和干燥,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候给我国多数地区带来大量的降水,因此产生我国北方气候的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答案: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我国冬季最热的地方是,夏季最冷的地方是。

解析:我国冬季由于纬度位置的因素,南方、北方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南方地区获得热量多,所以比北方地区热,再加上冬季,北方地区离西伯利亚近,加剧了北方地区的寒冷状况。夏季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我国大多数地区在此季节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因此全国普遍高温。但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势比较高,因此气温和同纬度地区相比,温度要低很多,成为夏季最冷的地方。

答案:海南青藏高原

3.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上,西北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

米以下。

解析: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分布南方比较多,北方比较少。东部比较多,而西部比较少。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秦淮以北,降水量少于800毫米,秦淮以南,降水量多于800毫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是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超过800毫米,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答案:800400

4.下列关于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b.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c.漠河是我国冬、夏气温最低的地方

d.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我国气温之最及成因。青藏高原虽然海拔较高,气温很低,但冬季仍没有纬度高的漠河冷。曾母暗沙虽纬度低,但由于气候海洋性强,夏季气温并不是最高,而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降水极少,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是青藏高原。

答案:d

5.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已是春耕大忙了,这是由于…()

a.纬度跨度大b.经度跨度大c.海陆跨度大d.垂直跨度大

解析: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因此在同一时间,我国黑龙江和海南岛出现不同的景象,是因为我国纬度跨度大。

答案:a

6.阅读图2.14,天气符号,我国东部夏季大部分地区的风向是()

图2.14

解析:风吹来的方向称为风向,西南风即风从西南吹来。风尾表示的是风向,夏季我国受到季风的影响东部大部分地区以东南季风为主,所以应该选择b。

答案:b

7.湿润地区的`典型植被是()

a.森林b.森林草原c.草原d.荒漠

解析: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统称。一定地区的自然环境上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植被,植被的不同也会反映了该地的自然环境。湿润地区降水量丰富适合森林的生长,而荒漠反映了干旱的自然环境。

答案:a

8.我国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的年降水量是()

a.200毫米b.400毫米c.600毫米d.800毫米

解析: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是我国80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界线。

答案:d

9.一年当中,我国降水多集中在()

a.冬春季节b.春夏季节c.夏秋季节d.秋冬季节

解析:就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这与夏季风的进退有关。

答案:c

10.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方,这是因为()

a.季风区面积广b.雨热同期c.地形复杂d.气候复杂多样

解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是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的主要原因。

答案:d

11.我国在同一时期,引进了世界上的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的多种动植物,你认为在下列哪一地区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生长地区()

a.大兴安岭b.天山山地c.横断山地区d.太行山地区

解析:植物的生长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都有所变化,与之相应的是植物的变化。一般而言,山底的植被类型反映了同纬度地区植被的基本类型。题目中所叙述这里有热带到亚寒带的多种动植物,说明这里位于纬度比较低的地区。上述四个选项中,横断山脉所处的地理位置最靠近赤道,因此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综合应用创新

12.北京大部分地区位于()

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

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把我国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南方与北方。南方为湿润地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北京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季风区,为半湿润地区。

答案:b

13.一个坐火车外出旅行的人,当到达目的地时,原来一只空旅行袋内装满了他一路不得不脱下来暂时不穿的衣服。此人的旅行路线可能是()

a.北京—哈尔滨b.广州—昆明c.哈尔滨—南宁d.北京—乌鲁木齐

解析: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南北温差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题中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中的两个地方南北跨度最大。哈尔滨位于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南宁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c

14.图2.15右图的几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符合左图的是()

图2.15

a.1b.2c.3d.4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会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观察气温曲线会发现其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说明该地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又因为最冷月气温在-10℃以上,可见也不会在我国最北地区,据此判断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15.图2.16为影响我国的季风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2.16

(1)该图表示的是季的季风。判断理由是

(2)这一季节,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

(3)这一季节,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解析:从风向可以判断出,东亚的风向是西北风,南亚的风向是东北风,由于偏北风来自陆地,所以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为冬季。

冬季,偏北风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降温和霜冻等气象灾害,此季节寒冷干燥。

答案:(1)冬来自严寒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2)寒冷干燥

(3)大风、霜冻、低温

16.图2.17是两幅农村民居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2.17

(1)图a所示民居多出现在我国地区,图b所示房屋多出现在我国地区。

(2)比较两处房屋有何不同?

(3)反映了两地气候有何不同?

解析:先分析两处民宅的特点,再考虑与当地降水的关系。各地屋顶的建筑形式受降水的影响很大。降水较多的地方屋顶设为斜坡,适合雨水下流。降水少的地区房屋一般为平顶。

答案:(1)南部西北

(2)a屋顶为斜坡,b屋顶为平顶。

(3)a地降水多,b地降水少。

17.读图2.18,完成下列各题。

图2.18

(1)图中西部山脉和东部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东部的河流为河。

(2)下列几组数字,有可能为正常年份a地一月平均气温的是。

a.5℃b.8℃c.-4℃d.16℃

(3)下列几组数字,有可能为b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是。

a.420mmb.260mmc.680mmd.880mm

解析:图中所示为秦岭—淮河一线,我国1月份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此处,此线以南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

答案:(1)淮(2)c(3)d

18.图2.19是漠河、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气温和降水分配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2.19

(1)写出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b,c,d。

(2)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年降水量最多的是,最少的是,雨季最长的是,最短的是。我国的降水南方与北方的主要不同是。

(4)图中纬度最高的是,位于(温度带),北京位于(干湿地区),上海位于(干湿地区)。

解析:根据气温曲线比较四地气温年较差的大小;根据降水柱状图比较四地降水的多少。降水量最多的是广州,其次是上海,再根据温度变化判断a为漠河,d为北京。

答案:(1)漠河广州上海北京

(2)漠河广州

(3)广州漠河广州漠河南方的年降水量大于北方,雨季比北方长

(4)漠河寒温带半湿润地区湿润地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北国的哈尔滨:在除夕之夜的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欲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熊,……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了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异花卉,争妍斗丽,竟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国气候的什么特点?简述原因。

(2)夏天也是这样吗?为什么?おおおおおおおおおおお

解析:通过资料的阅读,可以看到哈尔滨的在除夕的冰灯游园会上的景色,而广州在同一个季节花卉盛开的景色,说明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在气温上的差异。而夏季的时候由于全国普遍高温,所以气温差别不大,景观差异小。

答案:(1)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方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白天也短;加上冬季风南下,北方首当其害,气温降低,而南方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气温相差也大。

(2)夏天不是这样的。我国夏季除青藏高原区外,全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虽然北方与南方相比,太阳斜射厉害,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所以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20.由于各地气候、地形不同,我国南、北方在饮食、民居、交通、服饰、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南方高温,重庆、武汉、南京有“三大火炉”之称;在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因而有“南船北马”之说法。请你查找资料,举例说明我国南北方存在的差异。

解析:我国南方、北方地区在饮食、民居、交通、服饰、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各地气候和地形的不同而导致的。从饮食上看,南方地区由于盛产稻米,所以多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地区则由于盛产小麦,所以以面食为主;从民居和服饰上看,北方民居多以防寒保暖为主,而南方则以通风散热为主;交通上看,北方以马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南方河流较多,所以船只是传统的交通方式。

答案: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则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民居墙体厚实,房顶平缓,南方房屋房顶倾斜大,窗户多面透明等。(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符合事实即可)

气候教学设计篇八

结构分析:本章是初中地理的一大重点,又是一大难点。起着为世界地理学习的过度和基础作用。共分四节,本节课是前两节知识(气温和降水)的归纳。有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的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的分布”这三个内容。

内容分析: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比较多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由于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因此,教材讲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切入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这里,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介绍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对于各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没有系统讲述。但是结合中考要求,还是要求学生学会看气候直方图,通过安排学生读气候的直方图,让学生自己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那么,在此,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读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的能力。

首先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与“天气”相对比,得出它的两个特点:短时、多变。然后通过教材活动1、2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气候”和“天气”。

其次利用教材图3.22是对不同气候特点的描述,知道气候的两大要素及描述。因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都很大,由这两者组合成的气候的地区差异当然也大。由此引出气候的`地区差异,读世界气候图,认识气候的分布,通过景观图获取直观感受,并给出气候直方图,供学生分析其特点。

最后,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编制了气候歌做小结。

1、与实际生活联系少,课堂很沉闷。世界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对我来说,一直是极具规律的,极富逻辑性的知识。可是当我初次教初一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这些比较稚嫩,逻辑思维比较简单的孩子们来说,地理确实还是个难题,他们还不善于从结论中发现和总结规律。

2、气候类型繁多(有十一种),名称难记,容易搞混淆,或者根本说不完整气候名称,更不用说分布地区。

3、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直观材料少,感性认识不够,学生不容易懂。

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指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标出北京、吐鲁番、伊基托斯、东方站等四个地点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假设老师组织大家到这四个地方旅游;那么,在出发前,大家要为自己准备行李,带些衣服、日常用品等东西。但是,该带哪些衣服,这能想当然按照中山的气候特点来准备吗?由此引领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差异,这样学生会很积极的投入思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作用。

2、采用小游戏。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是本节重点,而学生自己的读图归纳能力还没有养成,怎么办?可以实现设计好表格,可以让学生们通过4个人1小组相互合作,进行读图、分析、归纳;然后选代表填写表格,进行比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闻,例如展示热带草原陆生动物迁徙的奇观,给他们讲述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丛林土著人的故事。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奇闻异事。让课堂丰富起来,学生也会兴趣高涨。

4、气候直方图,从中山的气候特点入手,教会学生如何区分“炎热”、“温暖”和“寒冷”等描述气温的词语。以及什么情况是“多雨”,什么情况是“湿润”。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准确的词语表示气候特征。

5、充分利用“气候歌”,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