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发展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1-17 09:11:41 作者:文轩 形势与政策发展论文大全(19篇)

范文范本是提供给人们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借鉴的标准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特意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两个转变。同时,港口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与形势、邻近港口的迅速崛起,货物运输竞争相当激烈。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及其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港口物流业发展环境挑战。

目前,我国港口发展建设的最大弱点是:缺乏统一规划,地方自治特点极为突出。尽管交通部已正式发布港口下放的文件,但上述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根除。目前,我国的港口配置在不少区域出现失衡状态,与国外先进港口相比,在通讯导航、灯浮标设置和综合管制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深水港口、后方堆场、公路及铁路集疏运系统建设由于资金缺乏或其他原因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是加快提升港口服务功能、增强在区域港口群中的竞争力、建设港航强省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1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

1.1降低物流成本要求发展现代港口物流。

伴随着包括港口物流在内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先进国家物流费用正逐渐降低。例如,美国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比重,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11.5%左右,下降到2000年的11%左右,2010年的l0%左右。我国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比重,虽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2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18.6%,浙江下降到17.5%,但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仍显着偏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提高综合运输效率,降低货物全程物流费用,对增强现代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港口物流业的形成。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尤其是现代物流的发展,港口不再是仅具有传统的装卸、仓储功能,被游离于生产、贸易和运输之外的企业,而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催化剂,港口能对周围地区和腹地产生巨大的辐射功能,推动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因为这是目前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组织方式。在一些港口,一种大型泊位不足,但在另一些港口在这些大型泊位能力富裕,但处理船,大材小用。也可能有相同的端口,与缺乏大型和小型货物码头泊位利用率高,煤炭,矿石和原油等专业化泊位表现得特别明显,加入世贸组织后,适箱货物的比例将迅速上升,港口头倾向明显,散堆货物码头因为其功能是空闲的,而在同一时间,港口公用码头将出现严重短缺的情况,集装箱专用泊位不足,超负荷运行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为此,我国港口必须制定严密长远的发展规划,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扫清硬件障碍。一是要把重点放在构建深水码头或深水泊位上,以满足船舶大型化、深水化需要;二是要加强临港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要注意完善与港口相配套的铁路及公路集疏运系统、仓储配送中心和大型信息平台,并使之逐步成为一个集购、运、储、销、通联为一体的新型和健全的物流服务系统。

2当前港口物流业所面临的环境。

港口物流的发展目标是:以服务于国内外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充分发挥深水港和保税区的优势,以国际和国内货物运输为载体,以现代电子商务为支撑,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并举,大力发展物流经营主体,引进国际著名的物流经营企业及其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网络,加快港口和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网络、仓储、信息网络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港区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培育物流市场,健全物流法规,努力把港口一个集购、运、储、销、通联为一体的新型和健全的物流服务系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两个转变。当前港口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与形势、邻近港口的迅速崛起,货物运输竞争也非常激烈。根据现代运输业的发展趋势,港口将成为装卸、储存、运输、中转、装拆集装箱、信息处理、仓储的综合物流中心。同时,港口拥有丰富的运作经验、广泛而固定的货源和信息源,港口通过发挥经济的聚集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功能的全方位增值服务中心。目前港口建设有存在过热现象,甚至出现“三无”的状况,一些地方盲目上项目而造成“有港无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港口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码头布点过密,腹地交叉、重叠,功能雷同,已有港口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二是港口岸线使用不合理,深水浅用,优线劣用,岸线资源浪费大;三是港口结构不尽合理,适应大型船舶靠泊的集装箱码头和大宗散货码头仍显不足,现有能力已趋饱和,而一般散杂码头则明显过剩;四是有的港口经营人经营行为不规范,盲目竞争。五是有的港口经营人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安全隐患较多。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摘要:泸溪县粮食常年种植面积在14400~15000hm2之间,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在10400hm2左右。近年来随着广大农村适龄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呈下滑趋势,粮食总产难以保障。通过对泸溪县粮食生产现状及产业开发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泸溪县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

泸溪县地处湖南省西部,湘西州的东南方,是武陵山脉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其地貌自东向西南排成“川”字形状,西高东低,由西向东倾斜,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庄”的山区县。全县共有11个乡镇,134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5655km2。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耕地总面积14533hm2,其中水田面积10400hm2。境内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4℃,无霜期278d,日照1432h,降水量14653mm,十分有利于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作物生产。粮食生产在全县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泸溪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是决定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

1.1生产面积持续稳定。

根据调查及泸溪县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自2004年根据国务院提出“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要求,我县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得到全面落实。十多年来粮食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全县粮食种植面积在14400~15000hm2之间,2017播种面积14667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0400hm2。常年的粮食生产面积的稳定,为我县粮食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1.2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从2004年国务院提出“米袋子”工程以来,全县粮食实现了13连增,近几年来全县的粮食产量稳定在72000t左右,其中稻谷产量在63000t左右,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74300t,水稻达到63800t。这是由于各项惠农政策及相关技术的落实提高了单产,从而增加了总产。

1.3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由于各级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推进各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从2010年来通过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及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测土配方、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种植户的生产水平,大多数农户种植的单产从以前的7200kg/hm2左右,提高到现在的8000kg/hm2以上,全县的粮食产量从2010年前的71000t左右,提高到2017年的74300t,接近历史最高产量,水稻单产由2010年5970kg/hm2提高到现在的6375kg/hm2。

1.4规模生产初步形成。

从2015年“三项”补贴改革,加大力量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以来,我县已形成了一批种粮大户、以种粮为主的家庭农场、种粮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组织。据调查,到2017年全县以水稻为主的规模化种植面积达8273hm2,共127户,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8%,有效的稳定了全县的粮食生产。

1.5品牌建设初显成效。

为进一步提质增效,助推品牌效应,自2012年利用湖南省“做大做强湘米产业工程”的大好时机,开始发展高档优质稻,逐步引进玉针香、兆优5455、兆优5431等优质稻品种,并注册了泸溪县佤乡米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拥有种植基地667hm2,年生产加工2000t稻谷,对基地所生产稻谷高于市场价06元/kg进行收购,并进行了精深加工包装,赢得了本地及大湘西地区市场的认可。

2.1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自然条件较差,能够实行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稻田在4200hm2左右,仅为全县水稻总面积的40%。粮食种植主要依靠人工,这也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加之大多数水利及机耕道路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已经维修好的水库、山塘的蓄水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干旱时的灌溉。2013、2014年暴发严重干旱、水灾、“两迁”虫害等自然灾害给种粮农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调查,2013年自6月23日至8月12日降水量为0,此后至9月底期间只下了两场小雨,且时间很短,造成了全县近50%的粮食种植面积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受灾,仅水稻绝收面积达到2700hm2,占总面积的26%,特别是给种植大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挫伤了种粮积极性[4]。

2.2种粮成本持续上升,种植效益逐年下降。

由于粮食种植多年来单产基本稳定,虽然粮食价格有所提高,但由于种粮成本持续增加,致使种粮比较效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粮食(稻谷)价格从2010年97元/50kg提高到目前的135元/50kg,提高了392%。据5个粮食种植大户统计,粮食单产由2010年的73125kg/hm2增加到2017年的77805kg/hm2,种粮收入由2010年1418625元/hm2增加大2017年的2100735元/hm2,增加了481%。种粮成本由2010年的10125元/hm2上升到2017年的15375元/hm2,增涨519%,种粮纯收入由2010年的569625元/hm2上升到2017年的713235元/hm2,增涨252%,纯收入占总收益的比由2010年的401%降到2017年的334%。调查数据显示,种植收入的增加远远赶不上种植成本的增加,种植效益比也在逐步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导致许多农民弃农经商或外出打工,有一些区域出现了粮田撂荒的现象,再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及其它种植作物利益的增长而改种其它经济作物[6]。

2.3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难度持续加大。

一是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全县多数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多是以口头协议,租金也是直接支付,没有形成规范的流转手续或流转合同,导致土地流转、使用关系混乱,矛盾较多。二是农民恋土情结严重。首先,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土地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依然突出,农民对土地很依恋,拥有土地资源依然是许多农民的'“定心丸”。许多人表示如果外出务工没有“闯出来”,以后回家依然可以种田养老,因此很多人即使让自家土地撂荒也不愿放弃土地的使用权。其次,对现有流转政策不了解,加上现有的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敢流转”现象。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顾虑多,担心政策有变,宁愿抛荒也不愿流转。三是承包地块分散。承包户种植的承包田来源于多个农户,协调整合难度较大,地块很难集中连片,不方便进行管理和机械化操作,进而又增加了承包户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农业承包经营收益减少,影响了承包户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4]。

2.4农村劳力严重缺乏,种粮科技含量较低。

从2000年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呈井喷式发展,“黑头发打工、白头发种田”是目前农村的真实写照。据对几个村的调查,本县长期从事粮食生产的在60岁以上的占635%,妇女占423%,初中以下文化的占据90%以上,外出务工的绝大多数都是文化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青壮劳力。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386199”部队,接受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全县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指导精神,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县粮油生产功能区的划分加大力度对粮食主要生产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浦市镇至合水镇、石榴坪乡,兴隆场至白羊溪乡等各乡镇连片面积达10hm2的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岩门溪、龙头冲、潮地等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灌溉的病险水库进行加固,并对干支渠灌溉体系等进行修复,使其畅通,做到水库有蓄水、旱能灌、涝能排,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增收。

3.2健全种植扶持政策,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针对现在从事粮食生产群体面临的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的现象,要想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队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种植效益。一是逐步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并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合理增长机制,确保种粮能够得到稳定的收益。二是适当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扶持措施。将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补贴随着规模化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如:规模化经营面积2~67hm2补贴为1500元/hm2,67~20hm2可以提高到1800元/hm2,20hm2以上补贴为2250元/hm2。三是加大对粮食生产规模化土地流转方面的补贴。近年来全县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大力支持,种粮与“非粮”扶持总体上是“政策待遇一样”的特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劣势”较为明显。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可以参照近几年来我县发展烤烟生产土地流转补贴政策(4500元/hm2)加大对规模化生产土地流转的补贴,使发展粮食生产较发展其它产业有一定的政策优势,从而达到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目的[7]。

3.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土地规范流转。

土地流转应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调配权,将农户需要租出去的土地由村委集中统一调配形成规模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要规范土地流转操作规程。可以在乡镇农业部门(经管站)和村支两委的指导下,组织农户与经营者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期限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随时监督土地使用情况,防止土地改变用途等。

3.4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科技种粮水平。

一是逐步调整以规模化经营为主要支持对象的粮食生产补贴方式,建议国家在现有补贴种类基础上,新增补贴向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按照粮食生产面积、产出量和商品量等形式直接补贴给种粮大户。同时增加专门针对粮食新型经营主体的补贴种类,直接补贴给新型经营主体。二是营造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环境,大力吸引有生产管理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等留在农村进行创业,成为粮食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并制定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生产中的长期扶持计划。三是在新型农民培育项目中,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训对象,逐步培养出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从而达到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当前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工作大局中,忻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要任务,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落实各个项目为抓手,努力探索转型跨越发展之路。近年来,由于粮食直补政策贯彻有力、天公作美、农户积极投入生产资料,全市粮食生产连续5a实现增产增收,但由于存在人多可耕地少、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粮食生产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望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1粮食生产情况。

1.1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产量增长。

20,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精神和部署,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全市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气候适宜,降水分布较均匀,无干旱和大范围的病虫灾害,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2.59万hm2,比上年减少0.13万hm2,同比下降0.3%;粮食产量17.7亿kg,比上年增加0.75亿kg,同比增长4.4%。其中,玉米面积24.28万hm2,减少0.92万hm2,同比下降3.7%,产量13.75亿kg,增加0.5亿kg,同比增长3.8%;豆类面积4.75万hm2,减少0.19万hm2,同比下降3.8%,产量0.6亿kg,减少0.1亿kg,同比下降13%;薯类面积4.72万hm2,减少66.67hm2,同比下降0.2%,产量1.35亿kg,与上年持平。

1.2近5a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1.2.1面积基本稳定、总产单产持续增长-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态势,总产单产持续稳定增长,2014年全市粮食面积42.59万hm2,比增加0.87万hm2,增长2.1%,年平均增长0.4%;粮食总产17.7亿kg,比20增加6.3亿kg,增长55%,5a平均增长9.2%;单产277.1kg/667m2,比2009年增加94.6kg/667m2,增长51.9%,5a平均增长8.7%。

1.2.2玉米薯类比重先升后降、豆类比重下降一方面从播种面积来看,2014年,全市谷物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77.7%,比2009年提高1.7%,其中,玉米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57%,比2009年提高1.9%;豆类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11.2%,比2009年下降2.7%;薯类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11.1%,比2009年提高0.9%。另一方面从产量来看,2014年,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77.7%,比2009年下降0.7%;豆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3.3%,比2009年下降1.5%;薯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7.6%,比2009年提高0.7%(见表1)。

2粮食生产因素分析。

2.1有利因素。

2.1.1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提升了种粮积极性从开始,连续11a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免除农业税,惠农补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的积极信号,不断提高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这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种粮热情,有利于粮食产量稳定发展。

2.1.2农村土地流转效果初显农村土地流转可形成多赢局面:一方面,固定的流转收益和给承包者打工赚取的工资收入,不但使农民获得好的收益,外出打工农民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能专心外出发展;另一方面,土地集中吸引业主投资建设各类生产基地和企业,可以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们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一举两得。

2.1.3科技支撑效果显著,全市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的推广应用继续加强。如玉米上高产耐密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宽窄行、宽行窄距、宽行穴种等模式的推广,以及马铃薯上脱毒种薯的应用,杂粮上谷子、豆类等地膜覆盖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谷子上杂交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等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谷子667m2产翻了番,由原来的一二百千克发展到目前的三四百千克,高产田可达千斤以上。

2.2不利因素。

2.2.1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压力较大近年来,国家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人工费用高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惠农政策效果缩水。加上粮食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比较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政策激励效应相应减弱,近年集中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基本都直接惠及农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外部“输血”式的`激励效应会递减。

2.2.2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滑。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农作物收入没有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多,农民感觉种地不划算,从而影响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2.2.3农民应对市场变化主动性不足由于农民商品意识淡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农民普遍面临信息不准、市场不明的窘境,生产中存在盲目性、趋同性,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困难。农户在种植(养殖)品种的选择上,从众、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市场细分、差异化经营不明显,以至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生产经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造成部分行业增产不增效,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不仅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粮食问题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制,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粮食生产,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3.1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

继续把国家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稳定种粮面积的同时,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运用先进种植技术,促进种粮效益的提高,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财政资金为导向,村组和民间资金为重要来源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和主人翁意识,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工程,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3.3搞好农业经济综合服务。

一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抓好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推广,强化培训指导,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二要加强农资监管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规范农资供应市场,抓好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农事件。三要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农产品价格监管。提高农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产品的流通费用,使农民充分实现涨价带来的收益。四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切实解决农户市场信息把握问题、农业技术的支持问题和开拓销售渠道问题,降低农业风险,避免因信息不及时而影响效益。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规定了我国电视业改革发展的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十五”计划要求“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面估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国际通例,电视作为视听传媒行业也是一个产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电视业的经济属性逐渐被承认并得到强化,它要服务、服从于发展市场经济、对外开放这个大局,适应“入世”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十五”计划提出信息化战略:“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支持“数字视听产品的发展……满足市场对各类信息产品的要求”。电视业既是广义的信息产业,又是文化产业,电视产品作为视听产品,属于信息产品,信息化战略为电视业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从长远看,电视与电信、计算机联网融合,必将破除目前电视业与电信业的壁垒,顺乎自然地使电视业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十五”计划强调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明显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使命。电视传媒应当为此目标服务,发挥宣传教育功能,传播相关信息,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电视业面对新的形势及挑战,必须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应对策略。我认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拓展电视事业发展的新思路。

历史的经验证明,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首先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只有人的思想观念的自我解放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变革的实践中去,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对生存空间的巨大变化,我们必须从适应与发展的角度作出积极的回应,从旧有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以一种新的理念审视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分析形势,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里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以改革和发展为工作主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2。建立电视产业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理念和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投入产出的一般效益法则来分析我国现行电视节目生产管理状况,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经过采编、录制等一系列创作生产过程后,一经在荧屏上播出,并有受众的参与,就在实际上完成了电视产品交换的一般过程。人类抽象运动凝结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使其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当然,我们还不能把电视节目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必须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出发,认识其政治属性并把它作为根本性质。事实上,电视节目的使用价值也非一般商品可比,它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并以宣传正确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为价值实现的标准,以导向的正确与否为尺度。以此为前提,呈现一个电视节目生产和管理领域的产业特征,对电视媒体的改革和创新是具有崭新意义的。比如,电视产品生产如何实行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如何构建科学的生产工艺流程,如何制定市场营销战略,扩大电视节目的市场覆盖,如何开源节流,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企业的生产运营模式,牵动电视媒体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开拓电视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其实现跨跃式发展,同时,还会通过自身实力的增强,推动其更好地担负起“喉舌”与“桥梁”的历史使命。

3。积极探索应对挑战的思路与对策。

(1)以牢牢把握新闻节目的制作权为前提,以媒体掌握资产的控制权、干部任命权、节目终审权为原则,对有的节目实施“制播分离”,并与此相适应,重组电视片制作公司。电视片走向市场始于90年代初,当时大部分是各电视媒体自己生产的电视剧(包括译制片)。渐渐的出现了一些电视传媒之外的制片公司,其经营范围也从电视剧逐步扩展到专题片,甚至栏目节目。如目前播出的《中国娱乐报道》、《中国城市报道》等,由于市场广阔,成为又一投资热点。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严禁外商独资企业经营电视和电影业的承诺,进入中国的国外资金除了投资其他产业外,一部分资金必将改头换面,以各种投入的方式挤进影视产业。因此,可以预见,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电视片制作业新一轮竞争必将到来。

从各台的情况看,以现有的节目生产部门和企业为基础整合组建一个至几个制片公司,这是走向市场的重要基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引入新的运行机制必定会激发出强大的活力。

(2)开发和利用影视资源。今后几年,我国ic产业将会出现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宽带网络传播以其快速、信息流量大,特别是传播活动连续画面成为其有别于现在网络的“特点”。宽带网的终端不只是电视荧屏,通过电脑也可使用,最大的特点是互动性,通过点击随时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改变了电视节目“我播你看”的传统收视模式。因此,建立供互动式播出使用的影视资料库,以迎接未来的挑战,也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目前,各台磁带库拥有为未来提供互动使用的音像资源优势,这是一笔重要财富。我们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清点片藏,并千方百计地增加磁带库的储备。使其从单纯的片藏功能,发展成一个为互动式传播提供影视制品的经营实体。

(3)实施灵活的广告经营策略。加入wto后,由于国外资金和产品的准入,广告投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当中最大限度地分割占领市场,获得自己应得的份额,一是靠节目的优化,二是靠广告经营策略。要认真地分析广告资源的流向格局,一方面通过努力使广告经营收入接近或达到应有的份额,另外还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更大的份额。策略上包括加强市场监测;制定广告经营中能够吸引客户的灵活政策;在分配上对广告从业人员实行能够充分释放个人能量的激励机制;除主要频道和主打节目外适当留出一些非黄金时段吸纳广告市场零散客户,不厌其少,积少成多;依据广告市场及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节目或开辟新栏目,以获取更大的广告效益;扩大横向联合,实行大广告经营策略等等。

(4)调整电视覆盖战略。根据广电总局提出的在底前完成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总公司和各省级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总公司的组建,实现省、地(市)、县三级贯通、全国联网、统一管理、分级运营、利益共享、协调发展的“十五计划”,可以预测,电视传播和覆盖无序纷争的时代即将结束,一个新的有序的.新时期即将到来。面对新的格局,省级台要把握机遇,实施积极的覆盖策略。比如:建立自己的传输平台,以自有资源实现对等落地;在资金支持下,按互利原则,对重点地区缴纳落地费等等。

(5)以频道专业化整合为契机,塑造频道的新形象。根据广电总局关于“三台合一”的精神,省级台将进行重组,面临如何实施频道专业化问题。这里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主要的有这样几点:一是频道模式的思考角度。目前,绝大多数频道定位在社会生活的层次,诸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影视等等。其实专业化模式可以是多角度的,关键是我们的思路要打开,注重研究社会层面,受众层面,地区层面的需求现状,办出有别于其他的频道并以其特有风貌先声夺人。二是频道的形象设计与包装。某个频道的定位一经确定,紧接将要面临频道的形象设计和包装的问题。从目前看,这个问题在电视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笼统地讲,一个频道的形象设计和包装既是这个频道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要目的是在受众中塑造起这一台的这一频道不同于那一台的那一频道,在诸多专业化频道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重点环节在于通过荧屏画面和形象向受众不断地揭示该频道传达何种信息,表现该频道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地域特点。三是节目的设置和组合要以频道定位为核心,搞好该频道的各个节目和栏目的定位,做到节目和栏目定位精确,编导人员在具体的节目或栏目的采制、编辑过程中切入的题材角度和提炼主题精确。同时还要搞好前期策划,防止同一频道节目出现内容的雷同交叉,还要认真研究早、午、晚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节目或栏目的配置组合,实行缜密、机智的布阵。既要保证黄金时段节目的收视率,又要考虑不同收视群体非黄金时段节目的配置,使整个频道的节目播出有张有弛,浑然一体。

(6)制定网上发展战略,及时抢滩。从长远的观点看,开办网站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参与信息化进程留下一个接口,一是向网上尽可能地转录现有的节目,一是开办网站编辑部自编自采的节目。从目前看只有一些报纸传媒能完整传录自己的整版内容,电视传媒还没有一家能够完整转录自己的播出节目,主要原因是受技术限制,当然在网上自采自编的节目更谈不上,但这并不妨碍对这个问题做前瞻性的思考。一旦时机成熟,即时推出并扩大战果。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对策外,现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也要注意创新。比如:进一步完美节目质量的评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搞好人事、财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等。

发展与变革永远是社会前进的主流,顺应潮流,及时应对,迎接挑战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无愧于时代,在改革的大潮中有新作为,不辱命。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动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手段进入人们的生活,方便了人们的交易活动。文章从我国移动支付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出阻碍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瓶颈,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缺失;产业链;社会信用。

一、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目前还不具备利用移动支付进行巨额交易的条件,因此,移动支付目前在一些小额支付方面应用广泛。中国移动、中国银联、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联合各大银行共同推出的一项全新的移动电子支付通道服务———“手机钱包”。通过把客户的手机号码与银行卡等支付账户进行绑定,使用手机短信、语音、wap、k-java、ussd(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等操作方式,随时随地为拥有中国移动手机的客户提供移动支付通道服务。使用该通道服务可完成手机缴费、手机理财、移动电子商务付费等类别个性化服务,但是从整个发展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应用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二、阻碍我国移动支付的困境。

第二,产业链利益机制的不完善。在移动支付产业中,其产业链由消费者、商业机构、支付平台运营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设备制造商等多个环节组成,这些环节之间相互配合使整个产业链表现出应有的功能。消费者是指那些持有移动设备并且愿意用它来购买商品的组织和个人;商业机构出售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支付平台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负责支付结算的过程;银行和信用卡组织承担第三方信用机构的角色,它们是提供信用信息的机构;设备制造商负责提供移动通信系统设备,提供包括移动支付业务在内的数据业务平台和业务解决方案,为支付平台运营商提供移动支付业务奠定基础。在我国各个产业链的利益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所以导致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各方在利益分配、权利和责任、费用支付等方面各不相同,使得移动支付业务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就不能给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公司带来较高的收益。因此,这些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公司只能从其他相关服务中进行收费,如向用户收取数据下载费用、信息服务费用、通信费以及向网上商户收取固定费用等。

第三,社会信用的缺失。我国的欺诈短信和垃圾短信泛滥,以手机为载体的诈骗方式屡见不鲜,广大手机用户对用手机进行支付必然是有所顾虑的。另一方面,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许多不法sp(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通过新业务诱骗手机用户进行昂贵套餐的定制,很多用户曾经被sp欺诈过,在无意间被强迫定制高额套餐,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直到现在许多用户仍旧谈增值色变,有的甚至以后再也不敢通过手机定制任何一项增值业务,这大大限制了人们对移动运营商的信任程度。如果不能解决信用问题,手机支付只能流于概念。而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信用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及时构建信用体系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阻碍的解决方案。

第一,提高支付的安全。国内移动用户在不断的增加,而移动支付却发展缓慢。调查显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影响移动商务发展的首要因素。另外,目前的移动支付系统操作复杂,功能单一,进行移动商务交易的实体各方难以确认对方身份,支付系统效率低及系统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因此,构建安全移动支付系统是解决移动商务发展缓慢的关键所在。

第二,协调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前移动支付产业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也是产业价值链上各方最关注的,就是提供服务所收取的资费的分成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将直接决定是否能调动在这个产业链的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从而配合其他成员将这个新兴产业的蛋糕作大。这个利益体现在消费者身上就是是否能让他们拥有简单而满意的体验。只有合作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形成共赢,促进整个手机支付产业的发展。

第三,加强诚信教育。信用方面的缺失将在很长时间内限制中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因此,及时构建信用体系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崔瑞琳.移动支付业务综述[j].现代通信,(6).

2、崔媛媛.移动支付业务现状与发展分析[j].移动通信,(6).

3、迟聪冰.突破移动支付发展瓶颈产业链合作是关键[j].电子商务,2006(8).

财税优惠政策经济发展论文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开始慢慢融化,全球的海平面也在不断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低碳经济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致的发展内涵,因此,我国需要在经济的发展当中注重发展低碳经济。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研究。

1.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低碳经济受到了全球的重视,2010年世界专门召开了针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全球性会议———哥本哈根会议[2]。在会议当中提到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全球的一致的认同,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同目标,为了响应世界的号召,并且推动我国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方向。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发展选择。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的比例比较巨大,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的数量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多,再加上我国城市居民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的,因此,居民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据统计,本世纪的头十三年内,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量已经从最初的15亿吨煤,快速增长到将近40亿吨的巨大规模[3]。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就需要我国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最初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当中,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4]。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为了解决我国逐年剧增的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3.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善我国环境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些恶劣的天气不仅会给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甚至还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我国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的质量,就需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1.当今的财税管理体制当中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的财政制度当中,我国财政的收入相对来说具有集权化的特点,而且财政支出则出现了“分灶吃饭”的发展特征[5]。所以为了赚钱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地方的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往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财政收入,因此,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中,地方政府往往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因此,由于我国财政制度的特征,在地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地方的发展往往没有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实际的落实。除此之外,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当中,由于地方政府被划归的税收的种类往往是一些收入特别少的小的税种,而且这种税种的税源非常不稳定,除此之外,对这些税收的征收难度也相对来说比较难,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相对来说是不足的。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我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而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将近3%,而我国现在对低碳经济的投资比例才刚刚达到将近40年前的美国的水平。因此,在我国如今的财政制度当中,对低碳经济的税收的投入不足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原因。

3.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税种。

在我国的目前的发展当中,我国现有的税种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收种类。在我国现有的税种当中,和环境保护比较接近的是消费税、增值税、车船税等的最基本的税务种类。税收作为一种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工具,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和降低税收的措施,从而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鼓励和支持,而对于那些破坏环境的要进行处罚,抑制这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对经济进行调节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鼓励。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和税收的措施。

由于税收政策在调节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我国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健全的税收体系。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对于那些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税收政策要对这些经济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降低税收的政策,通过降低税收的方式,鼓励低碳环保企业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式,要通过制定较高的税收而对这种企业进行制裁,抑制此类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税收制度的制定过程当中,制定一些惩罚性的制度,从而对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处罚,进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1)增加财政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中,低碳经济往往是和高科技手段联系在一起的,而低碳、环保的节能技术往往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的,而且通常情况下,研发的周期是比较长的,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经济回报。因此,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财政预算,鼓励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手段的开发力度,为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资金的支撑。

(2)在政府的采购过程中完善绿色的采购机制。在政府的采购过程当中,政府要尽可能地采购绿色低碳的产品。通过对绿色低碳产品进行采购,一方面可以为绿色低碳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社会的消费方向进行引导,通过政府绿色采购的这种引导,可以使社会形成一种进行低碳产品的购买方式,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补贴力度。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可以对一些低碳的科研项目进行一些必要的财政补贴,这些补贴具体的包括对科研项目进行补贴、对科研人员进行补贴,以及对科研成果进行相应的补贴。除此之外,在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也可以对一些低碳产品进行财政补贴,例如政府对节能空调进行相应的补贴,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趋向,促进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因此,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的恶化不仅会影响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当中,利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体的日益盛行,道德缺失问题日益突显,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强化德育工作的导向性、提升德育环境的育人功能、增进德育与教育管理的全面融合等方面加强建设,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随着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日益盛行,道德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从食品安全到学术造假,从电话诈骗到恶意欠费,社会道德的基石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就连一向平静的校园也受到了波及。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着全所未有的冲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首先是一项道德养成事业,因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愈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教育文件中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依托新媒体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传统道德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引导,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教育方式难以内化为学生道德领域的内在需要;二是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两者结合得不够紧密,道德层面的要求还没能贯穿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传统教育手段和载体仍占据主要地位,创新改革的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远远不足,新媒体领域的运用更是微乎其微。新媒体的出现,对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新媒体弱化了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权威性。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技术以其传播覆盖面广、更新速度迅捷、内容形式丰富等特点影响着越来越多人。据统计,截止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青少年网民2.77亿。面对新媒体迅捷的发布速度,教师和学生处于资源获取的平等地位,有的学生因关注及时而优先获取相关资讯,在道德教育层面上涉猎较广,对社会道德要求、自身道德建设有独到见地,改变了传统德育模式中德育理念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德育教科书的状况。此外,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使网络上各种“声音”并存。多元的观点、言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不少学生极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学生,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严重挑战了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权威性。

2.新媒体冲击着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以灌输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使德育教育呈现单向传播的特点,以“书”为本的教学内容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而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状态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影响难以深入人心,教育者也常常感受到德育教育的苍白无力而将德育教育让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新媒体的诞生推动了德育教育模式的改变,这种变革促使教育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主动逢迎时代特征和学生味口,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有效结合中积极探寻学生自身道德发展需要和人生长远发展相一致的契合点。

3.新媒体增加了德育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新媒体交互平台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在无边无际的信息网络中,各类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又良莠不齐。各种思想频繁在网络空间里交融交锋,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色色的主义、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新媒体平台所具备的独特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予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充分的表达权,而教育者对德育教育的把关功能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运用难度日益增加,功能逐渐削弱甚至丧失。由于新媒体时代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真实想法、各种思想动态都具有隐匿性,教育者在面临学生非理性非道德言论、行为时手足无措,难以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进而实施教育影响,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有利于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颠覆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模式。教师不再充当权威教育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当前,学生群体自主意识强,独立思考研判的能力不断提升,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下德育教育实际。事实表明,德育教育如果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其教育的收效甚微。在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下,学生作为主动参与教学、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地位日益被重视,自我教育的成效逐渐显现。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道德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接受程度,运用图片、视频、互动等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方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彰显德育教育强大的生命活力。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形象生动、声像并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能多途径、全方位、互动式地呈现教育内容……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德育教育手段所不能及的。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传达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需求,各种思潮在平台上碰撞交锋,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互动为一体的新媒体教育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视听震撼的教育场域中增强了教育的鲜活性,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关注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线上的交流有利于改变“你说我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克服传统教学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既能延续现实教育资源,也能集结网络资源,在时间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使学生在点滴碎片时间也能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学习和讨论中来,为德育教育的不断延续和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道德教育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三位一体”地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履行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德育教育领域中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快捷便利地获取各类教育素材,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也有利于全方位互动性地呈现教育影响,充分彰显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德育教育全面深入有效地推进。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1.弘扬主旋律,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导向性。第一,德育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正确把握德育教育的政治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第二,要着力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媒体素养(medialiter-acy)是指在各类处境中存取、理解及产制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信息辨别能力和正向传播能力。对教育者而言,要主动熟悉新媒体技术,学会高效正确使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引导的基本技能。教育者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正确归位,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树立自律意识,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在网络空间里积极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2.营造德育氛围,彰显环境育人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是深化校园德育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第一,要结合道德教育实际,深入挖掘时代、校园、身边的道德元素,不断推进道德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网络平台上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学习,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中的道德教育元素并在网络平台中加以宣传,在学生中树立道德典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激励人、带动人。第二,要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性的德育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文化活动、加强自身德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道德标语征集、道德行为的网络点赞等活动,引导学生就诚信问题开展大讨论,就“道德靠自律还是他律”进行辩论,抛出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校园文化热点话题,使学生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3.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全方位“融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内容和要求应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融入校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重视将思想政治课上的集中教学和日常教育过程中的点滴渗透相结合;在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重视培育道德观念和积极的道德情感,进而引导道德行为实践,鼓励学生争做知行合一的道德青年;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完善校园道德体系建设,重视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使用,为道德教育注入实质性内容,运用动态、全面的档案载体引导学生谨言慎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变。此外,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考核与学生发展入团、各类评奖评优相结合,实行道德品质问题一票否决制,运用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将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围绕制约我市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两大瓶颈,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坚持将‘绿色、节本、增效’理念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绿色增产综合技术模式攻关,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通过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控肥、控药、控水,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品利用率“三个提高”,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目的。实现南阳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3.2加强组织领导。

粮食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决策协调作用,从政策规划、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提供保障;营造发展粮食绿色生产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组织体系建设,粮食生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建立健全粮食生产信息服务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

一要完善粮食生产资金财政投入机制,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信息发布、预警和扶持各地粮食生产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二要积极引导地方财政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带动吸引社会资金从事粮食生产、加工、购销,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长效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各产业链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市场化的良好局面。

3.4加快信息开发。

解决粮食生产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要把农民的需求视为粮食生产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要尝试多种信息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扶持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

3.5引入社会服务。

为促进我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重点发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农村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力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以合作社或协会为龙头,带动农民使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有信誉的优质企业进入粮食生产服务领域,充分调动企业在南阳粮食核心区建设中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运营机制。达到“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的目标。

3.6注重人才培育。

一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构建起农业研究、教学与推广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快速通道,培养一批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技术研发,为实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提供智力保障。三要强化农民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普宣传,着重培养农民的科技意识、信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7强化技术支撑。

针对我市粮食生产技术中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展小麦、玉米、水稻科技攻关,集成一批南阳粮食绿色种植核心技术,坚持边集成、边示范、边完善的原则,开展生产全过程的示范、推广工作,把科学产量变成农民产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一要通过土壤改良培肥技术研究,明确了我市小麦、玉米、水稻生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指标,提出加强地力的关键技术措施。二要通过优良品种利用筛选试验研究,确定适合我市推广的小麦、玉米、水稻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主导品种。三要通过节水节肥新技术实验研究,明确我市小麦、玉米、水稻水肥调控的精准指标,实现省工、节水、节肥,节本、增产、增效目标。四要通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攻关,明确我市小麦、玉米、水稻的最佳播、收指标,减少过量播种、过量施肥、过量耕作的问题。五要通过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集成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高效安全防治模式,提高病虫害监控和防治水平,实现节本增效。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粮食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随着粮食连年增产,各种资源要素紧绷、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连年积累。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每亩耕地农药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3倍;农工年使用量超过中国以外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价格比国际水平每吨高约900元。随之而来的是资源过度消耗,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制约,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粮食生产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阳是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全省的11%,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市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单产上升缓慢、总产徘徊、品质下降、效益不高的局面: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在36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单产低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年均单产365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10公斤;水稻种植面积72万亩,平均单产456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低49公斤。

目前,制约我市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外,主要表现为:我市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耕层变浅,土壤板结,养分非均衡化突出,防旱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能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当前我市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47%,远高于全国、全省水平;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仅66.59%,低于全省水平;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达到8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03万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9.8%,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6.32%和36.12%;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有机质、速效钾分别比全省低33%和40%。;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除小麦外,其它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全市机耕占96.1%,机播、机收仅分别为38.7%和32.4%;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全市农技人员占农村人口比重为37‰,农村实用人才占比为1.7%,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差。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摘要:针对近几年常熟市粮食单产水平逐年提高、生产面积逐年萎缩、总产逐年递减、粮食结构不尽合理、种粮效益明显滑坡的新形势,总结了常熟市粮食生产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即要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切实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调优品种结构;强化科技作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转变理念,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期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继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规模效益,从而确保常熟市粮食安全、农业增收增效。

常熟市粮食生产以稻麦二熟为主,总生产面积达2万hm2,是目前苏州地区粮食生产面积最大且粮食生产水平、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县市。但近几年来,随着粮食单产水平的逐步提高,却出现了生产面积逐年萎缩、总产逐年递减、粮食结构不尽合理、种粮效益明显滑坡的新问题。为此,笔者在总结常熟市粮食生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以期能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继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规模效益,从而确保常熟市粮食安全、农业增收增效。

1.1政策引导力度大,规模经营比例高。

自开始,常熟市委、市政府针对目前农村新形势,加大了政策扶持与引导力度,全面提升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水平,实行了市镇二级财政补贴6000元/hm2的政策。通过3年努力,到全市各种类型与模式的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6万hm2以上,到底达1.64万hm2,土地规模经营程度达80%以上。截至20底,全市规模经营户为1198户,其中村办农场43户、家庭农场46户,是苏州地区规模经营程度较高的县市之一。土地规模经营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

1.2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目前在常熟市粮食生产中,耕翻、播种、移栽、田间管理、病虫防治、收获等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截至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63个、人员1550人、农机专业户950户、农机总动力320311kw,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84台、配套农机具4287台套、水稻播种流水线183台、高速插秧机951台套、排灌动力机械7192台套、植保机械18912台套、稻麦联合收割机782台[1],全市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33%。近年来,针对收获期间连续阴雨的灾害性天气,常熟市粮食生产装备投入在产中基本自给的同时,逐步延伸到产后的烘干设施装备方面,在保证丰产的同时确保丰收。近几年常熟市相继出台了有关购买烘干设备的经济补贴政策,全市截至2016年底已拥有各种吨位的烘干装备217台套,力争在粮食抢收、抗灾烘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为粮食安全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重要的物质装备保障。

近年来,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注重粮食安全问题。自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种子补贴政策以来,常熟市也实施了农机装备发展、种子购买、粮食收购价外加价的地方补贴政策(县级财政每年的农机装备发展资金保证在1500万元以上,市县二级实施种子购买贴补0.2元/kg,粮食收购价外补贴0.2元/kg),这些惠农政策使广大规模经营户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同时,通过农业科技指导与成果转化,结合粮食绿色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粮食科技入户工程、农民培训工程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全市的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连续多年多次刷新稻麦单产记录,自20以来,粮食单产水平由过去的13392kg/hm2提升到现在的14754kg/hm2,增幅为10.2%,极大地提高了常熟市粮食生产水平和土地产出率。

常熟市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发展论文

在传统课程结构划分中,化学课程属于“理科科目”,以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这一结构在一定时期内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强化学生的化学素养等。但是这一课程结构始终存在弊端和问题,并且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逐渐显露和凸显出来。分科框架教育对于集中教育目标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起到禁锢的负面效果。在文理分科的课程结构中,文理分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科目优势,寻找学生的特长,但是久而久之,也会让学生自动屏蔽一些知识和技能,如,理科课程好的学生可能不太会喜欢阅读,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对美术课程不感冒。当然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限制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课程结构变革,是教学体系的大调整,同时更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条件下高中化学课程也可以跳出传统的条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目优势,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及挑战。

课程结构变革是时代所趋,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做出的调整,对于高中化学教育宽度的增加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确能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问题,即传统分科课程结构模式根深蒂固,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撼动它,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一步步实施。尤其是第一批接受面临课程结构及变革的学生,他们究竟能否适应这一变化,如果适应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后面的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衔接教学等,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理分科条件下,接受化学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逻辑思维清晰、推理能力较强的理科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能轻松地跟上教学步伐。但是如果课程结构变革,分科结构被综合教学替代,原本理性思维较弱的倾向于文科感性思维模式的学生要适应化学教育的节奏,是极为困难的。各个教学步骤之间应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任一环节的脱节,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信心的消失及学习兴趣的消散。

三、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及困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综合教学中化学的有效教育,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层教学,提高教学层次。

课程结构变革下高中化学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从学生的知识层次及认知能力水平入手,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性,兼顾学优与学困,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不拖学优生的后腿,也不让学困生掉队。教师应合理组织、开展和引导小组活动,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比如,就“化学平衡”这一课程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为学生呈现这一化学概念的现象,通过表象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初步解读的同时,还能有效营造化学教学的课程氛围,可谓一举两得。

2.多角度引导,提高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这样一种身份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造成学生情绪紧张。课程结构变革条件下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是灵活变动的。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一点助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取成就感,如“,糖类、油脂、蛋白质”这一概念教学来说,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或是以学生的身体元素为例加以引导,让学生去感受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具体化,将这一学科概念名词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能最大限度抽象名词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具象,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政策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增加可灌溉耕地面积,提高灌溉耕地的土地生产率,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和乡村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自农村改革以来,农田水利领域的改革亦突飞猛进。然而,从近年我国种植农业频遭旱灾这一结果来看,已有的农田水利制度改革在许多方面并不成功。基于此,对当前农田水利的若干政策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完善农田水利政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

1、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自1980年代初以来,农田水利改革的总体趋势是推进市场化,不断提高农业用水的市场化程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水利工程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与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这方面的改革起始于1980年代初,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启动的。1981年国家农委批转水利部《关于在全国加强农田水利工作责任制的报告》,要求对各类水利工程实行承包责任制。1985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开展综合经营问题的报告》指出:“全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要实行经费包干和经营承包责任制。由主管部门商情财政部门对水利管理单位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办法。各级主管部门对所属水利工程单位逐个落实工程安全,调度运用,综合经营等方面的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并与之签订经费包干、经营承包合同。增收节支获得的效益,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挂钩,使其有责、有权、有利”,到1990年代初,水利工程单位与隶属的事业单位脱钩改革全部完成,水利工程单位转制为企业化经营。(徐小青,)第二、推动农田水利收费制度改革。经过企业化改制的水管单位,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不得不将原先主要是公益性的服务转变为成本核算基础上的经营性收费。为此,1985年国务院发布《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明确水费是水利工程单位的主要收入。1990年,水利部、国家物价局、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通知精神发布的相关文件,进一步提高了水费标准。水费制度改革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水价不断攀升,二是农业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项目。前者意味着国家将水利工程的管理成本转嫁到农民,后者意味着水利工程单位进一步与政府脱钩,转变为市场经济主体。第三、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方式变更水利设施的产权或使用权,以此来盘活水利资产,缓和水利经费的紧张局面。据统计,截止底,在全国现有的1600万处小型水利工程中,已有264万处进行了产权制度变革,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的39万处,进行拍卖的37万处,租赁的19万处,承包出去的169万处。(林万龙,)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划定了不同类型水管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2、市场化改革的局限。

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改革,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忽视了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因为农业用水市场的建立除了水利工程单位要转变经营机制外,它还需要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至少就买方来说尚不能算是合格的一极。卖方若想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自身生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水能卖出去,二是卖水的钱能及时收上来。就前者,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而且农户还有许多替代性选择,经营者完全无法预测;就后者,水利工程单位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不要说农户是否合作放水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即使放水,收费成本也会高得让水利工程单位难以忍受。据笔者调查,许多水利工程经过市场化改制后,由于乡村组织的退出和农民合作灌溉的瓦解,其有效灌溉面积正在不断萎缩,甚至在干旱时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兴佐,;罗兴佐,;罗兴佐,)。

二、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一事一议”制度。

1、“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修建在何处,如何修建,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一事一议”筹借的资金。

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1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确定了筹资筹劳必须遵循“村民自愿、村民受益、量力而行、上限控制、民主决定、程序规范、使用公开”的原则,所筹资金和劳务必须“用于本村范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并符合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使用事项”。《条例》还同时规定了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一事一议”的程序、所筹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安徽省“一事一议”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为其他省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如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暂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量借鉴了安徽省的规定和做法。因此,可以认为,作为税费改革的―项重要配套措施,“一事一议”在全国各地具有相同的政策意蕴,即希望通过村级民主方式解决诸如农田水利等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一事一议”制度的现实困境。

自20安徽在全省实施“一事一议”,至目前“一事一议”作为全国农村公共品筹资的基本制度被推行,“一事一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一事一议”筹资费人均仅1.6元,按人均筹资15元的上限和议办一事匡算,真正开展了“一事一议”的行政村的比例,只有10%多一点。调查同时显示,筹资并没有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一事一议”的广泛推行而增加,与2003年的1.8元相比,20人均筹资反而下降了12.9%。即使是试点省的安徽,村级公益事业的兴办状况也不尽人意,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有真正开展“一事一议”。可见,“一事一议”试图通过村级民主的方式来达到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致使许多本应开展的村内生产公益事业出现了停滞局面,路破、桥断、树倒、渠塌,在当前的'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黄坚,2006)。

之所以以“一事一议”来替代以前由乡村组织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制度,是为了控制乡村组织借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而搭车收费,从而加重农民负担。“一事一议”的好处是因为目标(“一事”)明确,而使乡村组织不能挪用经费,但“一事一议”最大的难题是:如果有村民不同意大多数村民“一议”的决策,或者虽然赞同“一议”的决策,却不愿意出钱,乡村组织是否可以强制向不缴费的农民收钱,及是否有强制的手段。

简单地说,因为农田水利供给的社区内筹资,需克服社区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就需要社区范围的“一事一议”具有强制力。而恰恰取消农业税后的“一事一议”制度,事实上并没有赋予多数人决定的法律和行政强制力,从而无法解决少数人拒绝缴费的难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流动频繁,村庄共同体正在快速解体,村庄舆论力量越来越不足以克服村庄水利供给中少数人搭便车的难题。因此,离开了带有公权力性质的法律或行政强制力,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品供给中的“一事一议”制度,很难真正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农业灌溉组织的农民用水协会。

1、“农户用水协会”制度设计。

“农户用水协会”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试图在乡村组织以外建立的非行政性农田水利的组织制度。

早在20国办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2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再次指出“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组织农户用水协会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原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冯广志认为,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所有权,是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核心。(冯广志,)。

之所以国家希望通过农户用水协会这类社会性而非行政性的组织,来解决农田水利供给中的搭便车难题,是因为之前正是因为乡村组织的行政性,使乡村组织借农田水利供给,而搭车收取了很多不该收的税费,做了很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情。正如冯广志所担心:首先,乡政府不行,因为它是政权组织。政府包办农村水利,容易使农民或者产生依赖心理,或者产生对立情绪。其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小组或村委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行“集体”职责,村内工程按“一事一议”原则协商办理,但它毕竟不是管水组织。(冯广志,2001)行政性背后有公权力的基础,公权力使乡村组织收费具有强制力。乡村组织的行政性及强制力,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加重农民负担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乡村组织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容易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要求,乡村组织退出农村共同生产环节的事务。

但是,农村水利与乡村组织的地域性有关系,它是建筑在土地上的公共设施,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从而使私人供给不可行。在缺少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建设这类公共设施,需要由社区来组织其供给。这正是为什么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建设社区组织的原因。

非行政性社区性组织的好处是,因其非行政性,其权力是私权力,这种社区合作组织就不能强迫社区成员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这样的以自愿为基础的合作,就可以达成最好的公共品供给均衡状态。但也正是因为非行政性社区组织私权力的性质,社区组织不能强制社区内成员的行为,从而使“少数”不去服从“多数”时,虽然是民主的水利供给决策,也没有办法实施。最终,在缺少公共财政基础上的水利供给时,农村社区也无力供给水利,从而使农村水利供给水平远远低于理想状态,并因此极大地损失了农民潜在的公共性收益。

2、“农户用水协会”制度的局限。

农村水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务,仅就农田灌溉来说,就可以作以下一些划分,这些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水利,具有相当不同的性质。从水利设施的受益范围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小型水利设施和微型水利设施。从水利设施本身的特征来讲,有排涝设施和抗旱设施之分。排涝设施往往因为外部性极强,而具有较抗旱设施更多的公共品特征。不能排涝,往往是所有农田受淹,而不能抗旱时,则可能只是水源条件更差的农田先被旱死。从水利设施使用的精细程度来讲,有漫灌、渠灌、管道灌溉,有过水灌溉、非过水灌溉。从农作物本身的特性讲,有需水量相对较少的旱作物灌溉,和需水量较大的水稻作物灌溉。从不同水利设施的关系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或相关抵消关系的差异。

不同性质的农村水利,可以对应有不同的解决农田灌溉的办法。对于北方旱作物基础上的农田灌溉,因为缺少地表水,农作物灌溉依赖于深井,且旱作物需水量较水稻作物少,就使得北方旱作区可以通过打深井来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这样,对于北方旱作区来讲,解决农田灌溉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筹措到足够的用于打机井的钱及如何解决机井的维护和使用问题。机井灌溉因为可以通过管道或较好的毛渠,将不交费的农户排除在灌溉受益的范围之外,而可以防止搭便车,并因此克服了农村水利中普遍存在的作为公共品的难题。

正是因为旱作物需水量较少,深井灌溉可以排除搭便车行为,而使北方旱作区的农田灌溉具有了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从而使北方旱作区的水利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解决农田灌溉的困境。也使农户可能基于利益,而组织起来建立用水合作组织。事实上,水利部门所列举的成功的农户用水合作组织,大多是北方旱作区的例子。

而在南方水稻灌区,因为水稻用水量大,一般的水利设施无法解决灌溉中的搭便车行为,即在农田灌溉中,一些农户的灌溉无法阻止另一些不交费农户的受益,例如,从大中型水利设施放水灌溉,一些农户的农田在水渠边上,即使这些农户不缴费,他们的农田也可以得到灌溉(水渠渗漏或漫溢),这样,就总会出现不缴费的农户。一户不缴费,就会带动10户乃至更多户不缴费,最终,农户不再能够从大中型水利设施中得到灌溉。因为大中型设施灌溉所具有的“效用不可分性”和“消费非排他性”,而致完全依赖自愿的灌溉解体。

农户用水协会在解决一些可以克服搭便车行为的农田灌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即对于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可以通过市场化和农户用水协会来解决。但市场化及农户用水协会,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供给的难题,却并不能解决所有水利供给的困境。

四、结语。

以上对当前若干农田水利政策的反思基于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看,当前的农田水利政策之所以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出好的效益,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制度缺乏相应的实施基础,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农田水利制度必须从当下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用想象代替现实。笔者以为,当前农田水利制度改革的深化,既要跳出单一的或国家、或市场、或村庄的简单化设想,又要避免抽象地将国家、市场、村庄三者笼统地合在一起,而应从农田水利的特性、乡村社会的性质、国家的稳定以及市场经济这些基本前提出发,在国家、市场、村庄三者中寻找最佳的结合方式。

当前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及政策建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建设也随之发展起来。路桥工程作为基础建设之一,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有诸多便利,但因其具有涉及面广、施工条件复杂、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等特点,给路桥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对路桥工程管理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路桥工程管理水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一、内部环境方面。

1.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审计市场竞争不公平。有些本属注册会计师审计咨询范围内的业务,由于某些主管单位的干预而无法执行。注册会计师承办的业务不断分割,各项业务要由不同的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分别核定其资格。有些主管单位唯恐失去权力,以确保业务质量为名,以控制审核“执行资格”、审批“立项”、质量“认定”等名义直接插手。还有些主管单位直接与少数事务所达成合作协议,垄断业务,形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这些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必须对会计师事务所改制,实施资产重组,向股份制、合伙制过渡,在条件成熟后向民间化过渡。当前,会计师事务所改制的主要形式应着眼于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形式,合伙制虽在世界范围广泛采用,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尚不具备推广条件,只能选择有限的试点。二是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实行兼并、联合,重组跨地区、部门的大型会计师审计组织,严禁滥设有违独立性的分支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不仅应与会计师事务所脱钩,而且不得以行政手段干涉其工作。

2,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滞后。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自律性的社会团体,在行业建设和发展中担负着服务、管理、监督、协调的责任,是注册会计师联系政府、社会的桥梁。因此,针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建设滞后的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1)制订并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规范,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2)完善并严格执行《独立审计准则》,加强监督力度,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会计事务所及执业注册会计师的奖励和惩戒规范,确保提高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有效制止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不正当竞争;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透明度,建立相应的公告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及后续教育,保证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的壮大。

(4)注重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年轻化、职业化、知识多元化,以适应社会对该行业人才的需要。

二、外部环境方面。

1.政治环境。在政治环境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审计主要受政治体制和政治环境影响,当然,政府领导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2.经济环境。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体制必然会影响审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环境的根本所在。

(1)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执业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成为自觉行动,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企业的自身需要,这样,审计执业环境的改善才有深厚、牢固的基础。

(2)培育和发展包括中介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是改善审计执业环境的基础。市场是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赖以生存的土壤,良好的社会中介又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其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市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作为要素市场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是社会大市场系统的一个局部,一个分支系统,培育和规范大市场,必定带动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个小市场。

3.法律环境。总的来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是滞后的。法规不配套以及较长时期以来“两师”、“两会”并存的局面,导致规章制度上的混乱、矛盾。如,《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实施后,《实施条例》尚未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及时、不完善,“法律空隙”的现象时而发生;现行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执行的规章制度是由财政、审计两个主管部门发布的,有的规章制度相互矛盾或不完整,造成注册会计师执业操作上困难;企业在执行《会计法》和财务制度等履行会计责任方面固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有关主管机关对自己制订约法规在执行和解释过程中也有许多随意性,这就更加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产生不少困惑。

因此,当前应尽快制订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含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承担市场风险的法律,尤其是规范企业提供正确会计信息的法律;制订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转换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的法律;制订惩处政府、国家机关及其人员渎职或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法律;制订严格执法和规范执法检查的法律。

4.社会环境。(1)业务主管部门诸多腐败行为严重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大量事实表明,行业内部许多不合规问题和执业风险与政府不同的业务主管机关的腐败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利用行政手段干预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或本部门办的事务所垄断业务、利用手中的权力要回扣、搞提成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形象,降低了独立审计的社会信誉,给行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面对这种情况,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并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2)国际同行的'进入与竞争,缩小了本来就很脆弱的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空间。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6家中外合作所,3家国际成员所和22家国际、外国会计师事务所代表所,尽管他们仅占全国6千余家事务所的0.5%,从业人员(含外籍和聘用的中国专业人员,外籍人员仅占3%)仅占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12万人的7%,却控制了国内127户上市公司的b股、h股和n股的全部审计业务和进入我国跨国公司、国际金融集团80%的客户,业务收入已占国内全行业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这种局面的形成,无疑给刚起步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步履更加艰难,所以,国内的事务所更应从改革管理体制,拓展服务领域,走规模经营道路,改善执业手段等来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律师业介入非诉讼领域,给注册会计师行业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注册会计师应通过法律或其他专业资格的取得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细致、全面的服务,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争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5.科学文化环境。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无疑对传统的审计技术提出新的挑战。对此,应尽快适应现代审计工作需要培训一批复合型人才,把计算机技术与审计相结合,并贯穿于审计执业过程的始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也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6.国际环境。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闭关自守的封闭型经济模式,也促进了审计的国际交流。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现代会计制度、现代审计制度,我国制订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也要借鉴西方会计、审计科研成果;为适应国际经济交流,适应跨国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业务的处理原则和标准也应和国际惯例接轨。和谐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际间的审计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20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农机化事业承前启后、深度发展之年,如何发挥农机化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成为值得思考的课题。深度挖掘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实现农机化发展由追求量化指标向提高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的转变,完善农机化发展法律政策体系、落实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推进农机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1农机化发展现状。

灵璧县耕地面积12.07万hm2,拥有各类农机装备17.33万余台(套),农机具配套比1∶2.34,农机总动力172.12万kw,动力14.343kw/hm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35%。大型农业机械已成为支撑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关键环节农机化作业基本实现大型机械化。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机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规模化、标准化作业程度相对较低,作业质量与农业生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农机化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2.1农村劳动力因素与农机化发展存在矛盾。

农机化技术推广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1],由此产生重工轻农现象。外出农民不愿返乡从事农业生产,青壮年半工半农现象普遍,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特别是新技术、新机具的投入和使用积极性。

2.2土地经营模式与农机化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

土地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每户农民承包的地块多而散,影响了机械化作业效率;农民外出务工促进土地逐步向少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或种植(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但数量和规模不大,相当一部分未形成集中连片。分散的土地经营影响了农机组织化、规模化作业,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2.3农机推广体系建设与公共服务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灵璧县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仅依靠财政按照原有的差额定补方式每年拨款5.2万元开展工作,致使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2]。乡镇农机推广机构无办公经费,无办公设施设备,无交通工具,开展工作仅靠“一张嘴、两条腿”,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受到严重制约。

2.4机械化作业水平与作业质量之间存在矛盾。

灵璧县耕整地、播种和收獲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作业质量与农业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关键生产环节、重点推广技术和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养殖业等农机化生产手段依然落后,发展空间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耕整地质量成为制约土地产出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到种植习惯、作业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长期采取旋耕作业方式耕整土地,使土地耕深普遍只有10cm左右[3]。由于深松整地等深耕细作模式,增加作业成本,降低作业效率,机手往往不愿投入,农民也不愿接受较高的作业价格。因此,造成土壤蓄水蓄肥能力和产出能力受到制约。

2.4.2播种质量不高。播种作业基本是使用小四轮拖拉机完成,播量较大,播深不一致。大豆播种受秸秆还田和播种机结构性能的影响,播种质量不高,撒播现象反弹。

2.4.3收获技术单一,秸秆处理、利用难度大。灵璧县目前拥有的4000余台联合收割机基本都是横轴流脱粒结构,60%左右比较老旧,加装秸秆切碎机低茬收割影响作业效率,收获损失大,农民和机手都不愿接受。高茬收割后,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机二次还田作业成本高,碾压的秸秆无法粉碎,还田作业质量不理想,影响播种作业质量,病虫草害防治难度加大,农民不易接受。

2.4.4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需完善和提高。以来,灵璧县把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纳入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日程。目前,全县近3万台玉米精量穴播机,基本满足8万hm2玉米规范化种植的需要,但种植标准化需进一步提高;1300余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因购置年代、产品质量和性能差异大,收获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在风灾、涝灾年份,部分区域不得不以传统的人工或半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倒伏玉米机械化收获和玉米籽粒收获成为多数农民的期盼。

2.5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服务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灵璧县现有133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5302台。从机械拥有情况计算,年农机作业服务能力6.7万hm2左右,但由于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只有约1/6的合作社运行良好,社员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其余大都结构松散,少部分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项目建设规模化作业中实现合作,其他作业环节多是分散经营,作业范围单一,服务能力不强[4],大多只能进行旋耕、秸秆粉碎还田或小麦、玉米收获作业,其他农业生产环节基本无力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能力非常薄弱,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农民在自用的基础上从事农机化作业服务,成为农民投资新方向,经营农业机械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又一手段和途径。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逐步趋于多样化,先进、高效、低耗、安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农机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充分认识发展农机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在联系,找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切入点,成为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新突破。

3.1机制体制建设。

建立并完善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和综合服务体制,是农机化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是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实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政策,按照“一主多元”的整体架构,建设推广功能完备、技术力量强、服务手段过硬的县、乡农机推广机构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公益性组织服务的完善和经营性组织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推进农机化协调发展。二是推进农机装备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发展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装备,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农业生产环节、重点推广技术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水产养殖业等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和精细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三是建立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示范基地[5],研究、探索现代农业农机化生产模式,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公益性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综成示范和推广培训服务,引领区域农机化发展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2技术融合制度建设。

建立农业生产技术融合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标准化、精细化、规模化、环保化大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突破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瓶颈的关键。加强农机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间技术融合,加强农机行业内部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各环节之间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使规模化农机作业与大农业生产相互适应,需要政府在体制上建立农业生产技术融合制度,打破条块分割、分台唱戏和部门、行业利益保护的障碍,建立大农业专家会审制度,共同制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协调解决行业、产业之间技术融合问题,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3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1)加大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投入,整合农机科研资源。针对农机化应用技术瓶颈研发配套技术及先进适用机具,特别是收获与秸秆综合处理利用技术集成和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的播种农机等机械的研发,改变我国农机产品盲目效仿、粗制滥造和与农业生产不协调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机械与种植农艺技术要求相互适应的问题。

(2)增加对农机化发展的引导性投入,保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改变购机补贴“补偿性”做法,突出购机补贴政策的导向性。补贴资金应重点放在大型机械购置、主要农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手段改善、重点技术推广等农民认识和投入能力不足而农业生产亟需的机械化发展方向,无需面面俱到。合理测算补贴额度,缩小补贴档差,把有限的购机补贴资金应用到有利于推进先进适用型大型机械化发展和改善重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手段的方向,对解决购机补贴资金不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加大对深松整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植保等关键生产环节农机化作業补贴力度,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

(3)加大对农机推广服务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落实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支持政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示范引导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以社会效益为根本,突出社会公益性职能。县、乡2级农机推广机构,承担着农机科技推广、科技创新和直接服务农民的重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责任重大,公益性职能亟需加强。稳定并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对于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政策和规范建设奖励政策,激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高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6]。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引导和激励,促进农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等多种服务方式的创建与创新,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农机服务适应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的需要。

(5)加强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精细化和环保化发展。通过铺修机耕道路,建立灾害监测预防体系,建设农田灌溉主渠管网,建设阶梯性河道蓄水闸以保护淡水资源,保持地下水位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4参考文献。

[3]胡开明,叶飞.灵璧县小麦整地和播种技术应用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19(11):31.

[4]王清华.对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308.

[6]李安宁,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35(5):1-4.

迈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思想,是行为的指引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正确的思想,引领人们走向理想之路;错误的思想,却带着人们误入歧途。此次大讨论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更是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把问题摆出来讨论,也是我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

当下,上下各级积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潮如火如荼。那么,如何破解“新官不理旧账”,不兑现承诺等伤害市场主体信心,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怎样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所谓“新官不理旧账”,其表层原因大多源自一个“怕”字。前任旧账,遗留问题,多是盘根错杂,难办的“老大难”问题,本身不易解决;同时,新任官员容易担心自己“被比较”,解决此类问题做得好,那是前任的功劳政绩,做得不好那更是不如前任,劳心劳力不讨好。不管原因是什么,不理“旧账”的“新官”,都不是群众满意、组织认可的好官。不论是怕事不敢理,还是懒政不想理,都不是能够推诿扯皮的事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不负责不担当,只想请赏邀功不想担当负责,只想人前出彩,不愿低头出力。殊不知,“旧账”不清算,新绩也难出。地方政策大多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倘若“新官”上任不理“旧账”,那“旧账”就会拖成呆账、坏账、烂账、死账,短期看似只是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的一时发展,长期看其实是给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如果我们再深挖一点深层原因呢?那就是思想的问题,官本位的思想问题。我们政府的公权力不是哪一位官员的私有财产,而是人民赋予我们为百姓谋幸福的。无论新账旧账,都是地方发展的“民生账”、“发展账”,思想上必须要转变。在提高政治站位的同时,还要让思考角度“接地气”,从企业角度出发,从发展角度考虑,自然主动排除企业办事各个环节的繁文缛节、沉疴积弊。

那么如何能够,从企业角度思考问题,怎样提高干部自身的“知民度”呢?自然是“脚下有土,心里有谱”,走到基层,走进企业,也走进寻常百姓办理的各项事情中去。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忘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学会用好这一办事法宝,才能把事办好,才能真接地气。

总书记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曾提出,“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企业是由千万个个体组成的,我们立足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本质就是营造优秀的政民环境。服务企业的同时更要服务好山城百姓,具体来说,就是让每一个个体公民在对公办理的每一个具体事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每一件百姓关心事有法依,有人管,得处理,有结果。那么企业这个个体公民的集中体现者也定能“元气满满”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旧账”都合理,学会区分处理旧账,也是我们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本领之一。同时做好“制度的笼子”,做好离任审查,“账单”有问题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有了这样的保证,合格的蓝图就更能得以一绘到底。

身为一方干部,只要脑子里面有信念,肩膀上面扛责任,心中牵挂老百姓,思想正确、思路清晰,定能引领一方百姓共走康庄大道。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东北可振兴,xx可发展,xx会崛起。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位于遵义市东35km处。全镇国土面积165km2,耕地面积4000hm2(6万亩),辖12个村1个社区,人口9.2万,是全国500个强镇之一。新舟地理环境独特,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24.54%。境内若干个产粮大坝,土地肥沃,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镇情,确定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工业化进程强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特色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品味现代的农村城市化示范”为发展定位,全面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建立了面积达1334hm2花椒、1600hm2辣椒、334hm2稻稻鱼连养、334hm2果蔬、8万头出栏生猪、30万羽出栏鹅等6个农业产业基地。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杨录生猪养殖基地、沙滩禹门西瓜蔬菜、新舟群乐生态养鹅、金钟绿塘花椒辣椒、乐耕杨录肉鸽产业等欣欣向荣,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

2、农机推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新舟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富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兴镇”的思路发展农业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农业机械化的平衡发展规划、推广服务机制建立统筹与重视度不够,以致农机推广工作及农机化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1)农机推广机构不健全。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口五站合一,农机站合并于乡镇农林服务中心,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推广人员纳入乡镇府统一调配,农机推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不少农机员的主要精力没有真正集中到农机化工作上,使农机员本职工作淡化,久而久之,农机员在思想、观念、技术上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形势,行动上跟不上发展步伐。同时,县及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逐渐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新老交替缓慢,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农机推广技术力量弱化,使农机推广的专业性、技术性降低。

(2)农机化工作还未提到应有高度。乡镇政府及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种养技术推广,推广农业机械几乎是农户自主自发的事。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机化与农业产业发展配套布局研究不够。而且县级农机推广部门与基层联系松散甚至脱钩,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真实需求情况不得而知,有些农机化基础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依靠乡镇基层农业(农机)推广机构来发展农机化的可能性在淡化。

(3)农机装备结构及布局失衡。由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政策引导与规划指导性不强,农户及产业基地对农机具购置缺乏长期规划,有时顾前不顾后、顾头不顾尾。一是低效率低价位的小型农业机械多,大型高性能高效率机械少,环保型机械及多功能机械少。二是自购自用的多,开展作业服务的少,致使部分农机具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农机资产闲置。三是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不够,养殖机械化技术及产后深加工机械化装备少。

(1)同步谋划农业产业与农机化发展规划。根据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和农业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以6个农业产业基地为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结合基地实际,重点发展机械化深耕和平整地技术及装备、节水灌溉装备、育苗及移载机械装备、大棚机电设备,养殖成套机械设备。

(2)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力,统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要改进推广服务方法。一是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深入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意见和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优惠,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二是因地制宜促推广。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加大示范点的力度,大胆将新技术新机具在产业基地、示范点和农机大户中率先推广应用,不同产业推广不同新机具,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既要优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新技术新机具,同时还应注意引进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新技术新机具。三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镇政府及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和农机经销商的联系,搞好协调服务,督促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售后的.“三包”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购机、用机及修机过程中的问题。

(3)建立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现有各种惠农政策支持建立服务全镇的大型综合性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搞好农机作用服务社会化工作,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健康发展。一是组织形式可采用股份合作制,有农机具的农户及农机专业大户可以机具折价入股,还可吸收工商资本入服。二是服务形式以代耕代种服务为主,提供重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提供农户或产业基地自已难以承担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承担农机维修养护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农机维修难的问题,开展农机手互教互学,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

(4)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一是镇农业服务中心要在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领导与指导积极主动开展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将农机技术推广与农业技术推广摆在同等重要位置,研究布置农业产业要同时研究布置农机化技术如何配套的问题。二是建立镇政府—产业基地—行政村为网络的农机推广服务与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三是加强农机推广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和工作激情,同时要改善农机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四是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镇财政及争取上级财政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增设农机购置累加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特别是对农机化发展做出突出成绩的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政村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励农机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活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免费开放增加了大量的参观者,所以博物馆的管理者应该更好地协调、控制,使参观者能够有序的享受参观的过程,以此赢得社会公众的满意和支持,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免费开放博物馆文化交流。

1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央财政部为博物馆免费开放设立专项资金,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这是由政府出面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惠民政策,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向博物馆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并无偿提供给公众享用,公众基本的文化需求、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这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领导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爱。博物馆免费开放得到了各级人民政府的积极响应,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政府的执政理念也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政府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了,政府执政为民有了更好的载体,这也是推动文化建设、增强文化实力的现实需求。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博物馆建设的大力支持,让博物馆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改造了基本陈列、增加了临时展览,拓展服务项目,提升了管理能力。20至底,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743个,接待观众8.2亿人次,接待观众人数持续上升。对外展览、引进展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还有馆藏文物电子信息系统建档和安保的工作量也成倍地增加,博物馆的职工不再是无事可做了,博物馆也不再是休闲养老的地方了,感谢免费开放,它激发了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积极主观能动性,为社会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生活。当然这也给博物馆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接待能力、接待质量及展览水平,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科学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展览更通俗易懂,更易于观众所接受,把博物馆办成集展示、收藏、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社会主义大课堂”。

事实证明,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必须要有管理。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免费开放增加了大量的参观者,所以博物馆的管理者应该更好地进行协调和控制,使参观者能够有序的享受参观的过程。博物馆的管理是一个多样性系统工程,任何博物馆的管理,都是人、财、物、信息和制度的问题。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的效果问题,管理系统各种因素的合理组织程度。高效率的管理,就要合理组织好这些因素,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年没有免费开放之前,我国博物馆的事业经费还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发展的支出。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国家预算,所有支出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现在博物馆的每一分经费都来源于纳税人,为每一个纳税人服务是我们的光荣,他们是博物馆职工的衣食父母,每一个职工都应该像孝敬父母那样为观众服务;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加强职工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特色,挖掘先进设备的潜力,运用好现代管理科学,改进对博物馆的管理,就能使博物馆永远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就能使博物馆的管理效果达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的满意和支持,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给整个博物馆系统带来了崭新的、全方位的变化。这使得博物馆无论是藏品保管、陈列设计、科研水平、观众工作、社会教育、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免费开放带来的首先是观众人数的剧增,这就考验博物馆接待观众的能力和安保能力,同时还对陈列工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的增多也意味着欣赏品味的种类增多。这就促使全国各地博物馆不断努力挖掘潜力、盘活馆藏资源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加大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间的交流,大大地满足了本地观众不出门也能欣赏到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精品的愿望。

江西省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赣江之滨、比邻江南名楼滕王阁,全馆占地60余亩,展厅面积1.3万平方米,历史馆、自然馆、革命馆三馆融合在一起,组成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免费开放也给我馆带来了成倍的参观人数,这也给场馆接待能力造成很大的压力,为了让观众有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我馆领导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对每天参观人数进行控制。限定每天参观人数为5000人。历史馆、革命馆同一时段限定观众800人,自然馆400人,就观众参观路线进行调整,合理安排,充分为观众着想,体现了省时、省力、高效、高质的原则;并对安全保卫、突发事件等方面也做了详细周密的部署。现在,即使再多的观众,我馆也能应对自如,让观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今年是我馆免费开放的第三年了,总接待人数近三百万人次,观众满意度超过90%,观众参观后普遍感觉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认同感,这也是我馆工作的终极目标。我馆在新时代、新要求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出色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任务。

博物馆的宗旨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一个博物馆和管理目标如果不能和社会公众的要求一致,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的管理肯定不会是成功的管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全国人民物质文明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对精神文明的需要也非常迫切。人才治馆、人才兴馆是我馆的基本理念,人才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因素。我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超过80%,副研究员以上的专家就有30多位;我馆在日常管理中使用了适合新时代要求的用人制度:从人事制度方面采用全员聘用制,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专业技术人员则有硬性考核指标,让全馆职工可进可出、能上能下,有序流动;同时加强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辅助行之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使全馆职工都能爱岗敬业,对自己的专业不断钻研,勇于创新,做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随着观众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博物馆的陈列水平也有了更多的要求。陈列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的陈列专业人员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照相关主题和序列和和艺术形式组合成为完整的展览,把优秀的中华文明、先进的科学观传递给观众。我馆坚持把先进的思想、科学和艺术完美、统一地融入每个陈列,充分调动全馆的资源,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为每个精品陈列献计献策,尽一切可能把馆藏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有机的发掘出来,作为每个陈列丰富的基石,并对原有的基本陈列进行整改、补充,甚至重新布展,使得基本陈列内容更丰富、更科学、更有趣味也更吸引观众。一般博物馆的陈列工作是由陈列部门负责,包括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和布置;保管部则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但我馆的保管部却与众不同,他们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陈列工作中,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研究、设计、制作出了大批内涵丰富、格调高雅、贴近群众、与时俱进又能代表江西这块红土地深厚历史文化的特色陈列。“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文明”、“魅力吉洲窑”、“明清景德镇官窑彩瓷”、“明藩王文物展”是一批高水准的陈列,它是江西文化界的一张名片,它们代表江西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进行文化交流,互通有无,增进友谊,加强了解。

我们紧紧抓住了免费开放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这一重大机遇,使我们的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为了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的日益增加,促使博物馆提出“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经常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进行展品和学术交流。免费开放至今,我馆输出和引进了各三十余次展览,这些展览内容非常丰富,地域非常广泛,文化差异非常明显,让观众大饱眼福,赞叹不已!而参加参展交流的工作人员也受益匪浅,不但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丰富,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虽然三十多个的展览好像数字不大,但每一个展览都有着繁杂的程序。外地的陈列准备工作从策划、研究方案、设计制作到布置陈列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接下来则是与外地展馆确定时间档期,并就文物的包装入箱、押运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做到万无一失。到达外地展馆后,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每次都是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工作,让外地的观众能在第一时间观赏。对于临时展览我馆也同样重视,我馆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不但使观众欣赏到各地的特色文化展品,得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享受,也使外地的博物馆同行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办展能力大加赞赏。

经过了三年的磨砺,我馆不论是内展工作水平还是外展工作水平在我国博物馆是独树一帜的,这跟领导的决策和职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免费开放这个挑战成为了我馆全面提升自己的机遇,让我们齐心协力为江西省博物馆成为江西省乃至于全国文化系统中的先进单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第一版。

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论文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欲望的需求也是无止境的。就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最初赤身裸体的在森林里穿行,有了羞耻感后会用树叶来遮羞,树叶只能用来遮羞,不能满足身体保暖的要求,在欲望的强烈需求及人类意识的发展下,人类开始学会用兽皮做衣服,使自己身体暖和,在身体暖和之后,人类希望自己更漂亮,更与众不同。在这样的欲望下开始装饰自己,衣服做得越来越精致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装饰物。以至于发展到现代这个异彩分呈的流行时代,各式各样的服饰、发型、化装等。也许昨天还是大街上的流行主调,今天的新的款式、样式的出现又成为大街的主流。正是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才使得新事物不断涌现。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制。”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前的韵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十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9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已。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4900多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长久,经历许多历史朝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穿着的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由于人的欲望是没有截止的,社会也是发展的,所以新的艺术品,也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其实艺术发展的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在寻求自由、解脱的过程。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西格蒙得?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括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性欲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所以说有了欲望艺术才会发展。

生活中常有衣、食、住、行的说法,把衣放在第一位,然而唐代被称为一个“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王朝,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对奢华欲望的极度追求。

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多年间,国力强盛,版图扩充,农业、手工业都相当繁荣,对外贸易也空前发展,国内各民族关系比以往更加融洽。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京都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扬州、洛阳、益洲、广州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长期安定的局面和丰富的物质财富是唐朝科学文化进步的可靠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的纺织业和印染业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异质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它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它造型华美,品类丰富。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胸部,半担化,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时把围巾两头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时把右边一头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有时把披在两肩旁的垂端凑在胸前,好像穿着一件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这种长围巾就是“帔帛”。

敦煌莫高窟390窟许多隋代女供养人都有帔帛。唐代除莫高窟壁画之外,从陕西乾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到莫高窟98窟五代于阗王后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诗文中关于帔帛的描写也很多。中国衣料向来以丝绸见长,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饰更加丰富。

隋唐五代时期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联珠团窠纹、宝相花纹、瑞锦纹、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穿枝花、鸟衔花草纹、狩猎纹、几何纹。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代)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式样的变化多式多样,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发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西安开元六年(公元7)韦顼墓和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西安武氏圣历元年(公元6)独孤思贞墓女俑,咸阳唐景龙四年(公元7)薛氏墓壁画,西安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思勖墓女俑,敦煌130窟唐开元五年至十四年(公元746年至755年)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西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鲜于庭诲墓女俑及唐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了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妇女的发型,直接影响到五代和北宋末年,其特点是竞尚高大,即利用自己收集或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头发中(即髲髢),或以之做成各种假髻来装戴。这类高髻,在五代时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未嫁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史?五行志》记载,后蜀孟昶广政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山西晋祠北宋彩塑还可见到这种梳髻于当顶的朝天髻发型。至于广插金玉珠翠花枝、鸾凤步摇、簪钗篦梳的情况,亦可在敦煌晚唐第9窟、第10窟,五代第98窟,北宋第61窟壁画供养人像中见到。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和贴花钿都作为妇女面部的装饰。

由于在当时的社会中那些贵族对美的欲望极度膨胀,为满足欲望而使社会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让艺术得到了更为自由的发展。就如唐朝的服饰可以说是艺术中的精品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的服饰、发型、面部化装等也在现代的社会中发展着,有了美容院、美容顾问等着都是为满足人门欲望而出现的。

现在人们在选择发型是也要按没个人的脸型来选择如长脸形:不适合往上梳,短而蓬松的式样较适宜。发型可以选择中盘或低盘,穿旗袍者梳低盘发式更能显示东方之美。将头发梳于两边也可以,但长发垂肩不可取,这会在视觉上拉长脸型。

圆脸形:发型可以尽量梳高,增加顶部的发量,使脸部拉长。或者将头发偏分,服帖地梳于两端,这样脸部就显得瘦一些。如果中分,尤其是短发中分,看上去有圆滚滚的感觉。

正三角形:额头较小,颧骨较高,可将头发梳高。如果额头漂亮,发际线优雅,可以敞露出额头,更显纯真典雅。避免将发型梳于两侧,如此将会增加颧骨的宽度。

心型脸:此脸形额头宽广、下巴较尖,最好不要留短发,因为它容易夸张面部的轮廓,使眼睛看上去过低。整理发型时,可用刘海遮掩或做成发卷半掩,以显示出妩媚多姿。

这些都是有讲究的,这都是在完美无暇的欲望要求下,而发展起来的。

现在人门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在衣服、首饰、发型和脸部化装上,也不忘对指甲的修饰,在指甲上镂空、镶小水钻、亮片以及进行彩绘等。还有不少人进行整容,在欲望的促使下成为现代的人造美女。着也是一种艺术!

从古到今人性皆有欲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艺术的发展轨迹就是人性与欲望的发展,寻求自由和解脱的过程。欲望的平衡就是自由的终点。

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上)刘泽华、扬志玫,王玉哲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隋唐五代史》吴枫陈伯岩著辽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化史述》刘蕙孙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的智慧》刘烨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