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4篇)

时间:2023-10-21 13:35:23 作者:BW笔侠 2023年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4篇)

考试总结中我们应该注重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便在下一次考试中更好地应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人教版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七上p·56)。

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地间的交流,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为后来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人教版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三、注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较记忆法。

人教版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3.关注课后题.

归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初一历史知识点考点总结

>历史意义了不起。

(三)。

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通欧洲,陆海贸易大发展,东西文化相渗透。西域各国归附汉,社会面貌大改观,设立西域都护符,总管西域的事务。

(四)。

前138、119,张骞到西域,带去牛羊和布匹,铸铁凿井和开渠,织布漆器金工具,带回葡萄石榴核桃和苜蓿,还有歌舞和乐器。

(五)。

海上丝路也不差,广东沿海大出发,中南半岛往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继续通往孟加拉,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十六、十七、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东汉蔡伦“蔡侯纸”,张衡发明地动仪,《九章算术》了不起,均在世界创奇迹。

(二)。

华佗外科是名医,“麻沸散”是好药剂,世界医学有创举,还编体操“五禽戏”。

(三)。

东汉末年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医德高尚医术精,后人尊称为“医圣”。

(四)。

司马迁写《史记》,记述黄帝到武帝,编撰使用纪传体,文笔简洁是范例。

(五)。

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水平显神功,艺术群像磅礴势,造型精美又生动。

十八、三国鼎立。

(一)。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

(二)。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三)。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四)。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抓造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

淝水之战383(年),苻坚领兵八十万,妄图一举灭东晋,雄心勃勃有野心,哪知早已失军心,将士不愿去卖命,前师不忘有教训,人心向背是根本。

(二)。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诗歌: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作品《离骚》、《天问》。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

二、史学:司马迁,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

三、书法:王羲之:“书圣”王羲之,东晋,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五、雕塑艺术:

1、秦汉:秦始皇兵马俑,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2、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的雕塑作品。

六、两教:

1、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经西域传入我国。对我国有广泛深刻影响。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正式创立,创始人之一叫张陵,尊老子为教主。称它为太上老君。

七、战国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制作于战国时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七上p·56)。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地间的交流,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为后来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建立者。

称号。

都城。

杨坚。

隋文帝。

长安。

李渊。

唐高祖。

长安(今西安)。

忽必烈。

元世祖。

大都(今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应天、北京。

皇太极。

北京。

2.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创设,包括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有六部。

科举制:隋朝创设,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朝时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明经科和进士科。

行省制度:元朝创设,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厂卫特务机构:明朝设立,主要有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

八股取士:明朝的科举制度,考试范围在“四书五经”,文章称“八股文”,对读书人危害甚巨。

军机处:清朝雍正皇帝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

3.著名盛世及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遗风:武则天。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4.宋代三大词人及代表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5.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6.四大名著及作者《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7.人物与成就。

李春:赵州桥。

毕升:活字印刷术。

孙思邈:记载火药配方。

司马光:《资治通鉴》。

关汉卿:《窦娥冤》。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郑和:七次下西洋。

8.中国之最。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是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开始于隋朝。

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在唐末。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是《唐律疏议》。

第一次把火药配方记录下来的人是孙思邈。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是在宋代。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

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的司南。

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毕升。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是元朝。

少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于元朝。

我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于元朝。

世界上最早进行的远洋航行是郑和下西洋。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有中国古典小说颠峰之称的小说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修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长城是明长城。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故宫。

中国近代化萌芽最早开始于明朝中后期。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p46-p47。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