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宋代散文文体(案例19篇)

时间:2023-10-23 08:16:18 作者:雁落霞 最新宋代散文文体(案例19篇)

征文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征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征文,需要进行充分的素材收集与调研。接下来是一些备受推崇的征文佳作,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散文:体验幸福

幸福有太多种,爱默生说:“为美而献身要比为面包而活着幸福得多。”这里所提及的“幸福”,是为了尊严,是骨子里的傲气,伟大而空虚,是一种普通人所无法触及的幸福。另一种,是“提着菜篮锅边转”的幸福,这是一种被称为小女人式的幸福,没有大智若愚,没有殊死搏斗,温馨、儒雅,又似有些老子的“无为”,不论是大艺术家,还是漂泊在外的浪子,亦或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上班族,这种幸福,都可以体验得到。

和同窗六年的他们围坐一堂,用笨拙的双手包出笨拙的饺子,课本、作业、教诲全部扔得远远的,让白白的面粉将我们早已被世俗所迷惑的心重新染净,让香香的馅儿驱散早已在鼻头挥之不去的书本的油墨味儿,让热腾腾的开水来重温我们早已丢散的儿时美丽的记忆。

这又是一种幸福,一种爱,世上第四种感情。比友情多一点,比亲情少一点。同学之间处久了,这种感情便根深蒂固。无时无刻的幸福,纯粹的幸福,还是一种自力更生的幸福,一种像一片叶子飞翔的执著。叶子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飞翔的体验,而我们,如同在母亲眼里,儿女始终是最美的;在我们眼里,自己包的饺子始终是最好吃的。这时候的幸福,同叶子的幸福一样,虽然短暂、却很快乐、纯真、无忧无虑。

看着饺子一个个“跳”进锅中,我双手合十地祈祷:“快、快……”哦,出锅了,不顾烫,心急火燎地咬一口。啊,是一枚亮闪闪的硬币,多么幸运!当嘴角漾着微笑,脸颊泛起红晕时,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像一株小草,从心底,蔓延全身,仿佛置身于云雾里,飘然欲飞。

据调查,儿童一天要笑四百次,而成人一天仅笑十五至二十次。一次笑容的绽放,也就是一种幸福的诞生。为什么孩子每天都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因为,他们被幸福笼罩着,没有是非之分的他们,一切都是幸福的,纯净的。而成人,被都市生活的“有条不紊”所机械化,他们的眼中、心中,已经积淀了太多的世俗迷乱,忘记了幸福,忘记了陶渊明那世外桃源的与世无争,自由自在。

体验幸福,追求幸福吧,像叶子一样执著。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题解]。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径:小路。树头:树的枝头。阴:树阴。

未成阴: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急走;快跑。

无处寻:找不到了,此处有“分不清”之意。

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散文:体验幸福

世态炎凉,人间之温暖何在?或许只有那被我所体验到的亲情,才能驱除我心中的寒冷吧。

天微冷,月光寒,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之下,昏黄的路灯在我的身后拉出一道又长又细的影子。此时街上空无一人,唯有寥寥几辆车穿梭于其间,巨大的呼啸声过后便是一片寂静。此时的我刚刚上完补习班,走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我的单车坏了,所以我只好自己走回家,这不禁使我有些害怕。

穿过长街,我就要进入一条寂静而深不可测的小巷,恐惧悄然爬上了我的心头,传来阵阵寒气,再加上冬风一吹,我便开始牙关打颤。脚也是瑟瑟发抖。我望向两旁,迎接我的却是两面高墙,回望早已不见了巷口的那一缕希望之光。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由于害怕,我只好想一些温暖的事,便想起了父母亲。我想起了当我没有单车时,他们总会来接我,虽是同样的环境,却多了两张面含沧桑却温柔的脸庞,多了两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多了许多的亲情和爱的温度。

想着想着,我的心热了起来,身体也不再发抖,天虽冷,却怎能阻挡亲情与爱的温暖呢?

可是虽然有光,虽然有亲情,但那是回忆。天气似乎随着天色进一步黑暗而更冷了,我的心再次被周围的阴冷所包围,逐渐凉了下来。今天是冬至啊!这个本该合家团圆的日子,却使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冰冷:别人都在家里吃汤圆团聚着,而我却只能孤零零的走在这黑暗的小巷中,想到这我不禁有些触景伤情。

亲情就像一个神医,虽不是无处不在,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抚平那黑暗与冰冷给我带来的伤痛,治愈我心灵上的创伤!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

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抒情散文:体验社会,得真知

今天,早早的到这尘土飞扬的工作场地,在这没有办公室的干净舒适,没有空调风扇的清爽湿润。我看到的只有汗流浃背,大汗淋漓和辛勤的劳动。

没错,所谓的建筑工人,所谓的农民工,烈日下的仙人掌,没有娇艳的花朵开放,但是,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茁壮成长,没有向风暴低头,没有向骄阳屈服,没有向黄沙投降,茫茫惨厉中的一点翠绿。

紧接着我迫不及待的去体验他们的工作,带上黄色的安全帽,穿上了工农鞋跟随这的一个小工头去工地,这个人皮肤黑黑的,笑容特别的灿烂,浑身的黄泥,却毫不在乎,严重射出来的精神掩盖不住疲倦但炯炯有神。

到了工地内,我开始接触一些基本的工作,我开始过滤沙子。说得简单做的难,看着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动作却难以循环。在太阳的烘烤下,我也在不到半小时之内累倒了。

大汗淋漓的我,实在是受到了一次人生巅峰的体验。

我听了他们的梦想:一次去大海、买一套房子、回家看看孩子、亲自照顾照顾父母……这只是些简简单单的小梦想,在他们看来却可望不可即。或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些尊重。他们眼中的世界也纯净过,没听过讥笑的心里也微笑过,没尝过苦涩之前,也有过甜蜜的生活,没经历过支离破碎的人生前,也有过和睦的家庭。

公车上给他们让个位子,让疲惫的身躯放松;生活上给他们一些宽松,让他们紧绷的意识得到舒缓;社会上给他们一些尊重,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爱他们。

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尊重。比一个人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要来的容易。

这次体验实践给予我的印象最深刻,我再次呼吁人们,给农民工人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眼,多一份尊重,少一些嘲讽。

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要求的只是局限性的规则,而真正应该退出的,是那些不懂得的尊重他人的 。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1、《守岁诗》。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散文:体验幸福

3月17日,郑州下了今年的第一场春雨。雨不大,像天真烂漫的儿童,随心所欲地飘洒着玩儿。如雾的雨丝粘着薄雾笼罩的河面,竟分不清了河水与雨水。刚刚萌芽的垂柳被雨雾幻化成少女的秀发,若即若离地随风摇曳。烟雨朦胧的如意河氤氲迷离,把郑州妆扮成了秀美的江南。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我和爱人打着花折伞,沐浴着春风春雨,漫步在如意河畔,享受的不仅仅是温馨和幸福,更是甜美与浪漫。这纷纷扬扬的细雨,刹那间把我们带回了火热的青春年代。

二十多年前,我们求学于川大。散布的教室,见证了我们的上进与成长;校园内的野猪林,见证了我们的青涩与勇敢;轻松欢快的锦江,见证了我们的无忧与乐观;恬静多竹的望江公园,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与浪漫;成都,则给我们开启了瞭望世界的窗口,一直让我们梦绕魂牵。

1990年的夏天,我们迎来了毕业季。办完所有的离校手续后,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就在离校前的那天,我们两个各自打一把雨伞,默默走完了熟悉的校园小径,肩并肩走遍了一教、二教和三教,又围绕着荷花池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干脆收起了雨伞,一任母校的雨露洒遍我们浑身上下。这场雨中漫步,成了我们永恒的甜蜜回忆。

1993年的冬天,我们第一次一起回老家过年。回家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赶到了郑州汽车总站。买了票,坐着老式的公交车,在雨中颠簸了九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县城。下车后,冒雨换乘了通往赊湾乡的公交车。太阳即将落山时,我们到达了赊湾乡。再次下了车,我们背着给妈妈带回家的礼物,踩着恨不能一口就把鞋子吸掉的黄胶泥,冒着寒风苦雨,一路说笑着往家赶。多年来,每次聊到这次经历,我们都觉得是糟糠夫妻的幸福体验。

现在,当年的同学修成了相濡以沫的爱人,快乐与皱纹比多,体贴与幸福齐飞。但是,唯一不变地是,我们仍然相伴在雨中,恬然,淡然,幸福如从前。

宋代诗人苏轼散文

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散文文体的详细介绍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散文首先不是文学样式,而是哲学、历史的经典。正如孙绍振在《文学创作论》中指出:“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正统的。因为它是一种‘载道’工具,而诗却是抒发个人性灵的或言志的手段。这是因为文学、哲学、历史还没有来得及分化。散文,作为一种传达工具,它起初首先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思辩记实。”孙绍振先生从文体的地位以及“载道”的工具特征入手,言简意赅说明当初文史哲学何不分家的历史缘由。含混于文,不及分化,这使得人们认识散文这个文体的时效性受到了限制,也使得散文以独立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总免不了笼罩着哲学、历史、政治、道德、经济等上层建筑的'“载道”阴影,不可否认地增加了人们清晰认识的难度。散文是相对于韵文、骈文而说的,所以它叫作散文。现代散文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且正在完成从思想评论和事实的记述(如新闻通讯)中分化出来的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在取得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散文的审美规范也在逐步积累,探寻着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似少年游古文体抒情散文

青石畔,烟雨薄雾似轻纱悄然覆住这江山如画,闻弦音,凉初透青山暮水,弦骨铮铮,倾泻而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琴音,徐徐入耳,余音袅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江上微风拂面袭来,夹杂着薄雾的凉意,丝丝缕缕,不觉几分心旷神怡。如墨洗的江水,深不见底,极目而望,郁乎苍苍。

曾在这江畔,寻觅来往的各色人马不知是否停留过片刻。只道,事过境迁,万里苍寥之景,雕栏玉砌应犹在,所感所叹之人却早已朱颜改。眉头轻蹙,昔日楼台轩榭,繁华荣秀,而如今,草萧疏,水萦纡,华屋丘墟似无人住.追溯往昔,此刻之景,应有一人,白发三千丈,举杯消愁,断肠魂。

试问君家酒醒何处去,道只是无处话凄凉。本该一纸笑春风,奈何仰天大笑无人应。如辞根散作九秋蓬,如浮萍般飘沉不定,如孤雁吊影千里,又如深入骨髓的枝枝蔓蔓,根根缠绕,丝丝入扣,缭绕不断,渗透心扉。

几世恩怨,了了无还休。刀光剑影,马鸣哀嘶之间,江山易主,朝廷改代。醉生梦死于温柔富贵乡,渐渐忘却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骁勇善战的曾经,直到‘后庭花’歌声的传来,方才如梦初醒,为时,已晚矣。无限山河泪,南冠之人又该如何怨?残阳血染半边天,孤影扑朔展翅,了然无踪迹。道是,人生在世不称意。纷纷愁绪似一江春水。泪洒江中,与那星汉灿烂之苍穹,烟波浩渺之海天一色,汇成一体,凄凄惨惨戚戚。回望,仓皇北顾,气吞河山;难觅,持节云中,燕然未勒。

也罢,过春风十里,得黍离之悲。金戈铁马戎生,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那又何时才为尽头?只惜此刻此时,尚且聊诉衷肠。须臾片刻,那名叫生世的墙,轰然倒塌。断壁残垣,徒留给后人一段茶余饭后的轶事。也不过是,一代名怜香消玉殒,一世英雄长眠于地。弹指间,灰飞烟灭,往事终成过往。抚弦轻唱的飘逸,顾影自怜的萧瑟,漠然孤寂的背影,义无反顾的决绝,直至最后,断那三千愁绪,纷扰但愿不再纠缠于心。欲说还休,谈笑过残年。月落乌啼,风吹皱一江春水,波光乍起。青石畔微微泛光,似承载那一轮皓月,银霜悄然而覆。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终不似,少年游。

散文:体验幸福

我从不刻意追求幸福,也从不苦苦思索幸福的内涵。

我只知道,当风儿很轻的春天到来时,独自一人来到野外,寻找一片被太阳涂抹成金黄色,散发出阵阵幽香的芳草地躺下,用后脑勺枕着胳膊,任心中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儿飞上天空,变成一朵朵白云,无拘无束地飘在空中。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月儿很圆很亮的夏夜,搬几张小凳子,拿几把小扇子,带上一瓶雪碧,为爷爷泡上一壶浓茶。全家人坐在葡萄藤下,奶奶会为她今天种下的菜籽将在几个月后收获多少多少的蔬菜而津津乐道,爷爷会趁着二两酒意谈古论今,爸爸会对今日时事昨晚球赛作精彩评述,妈妈则会将报纸上的奇闻逸事与大家分享。一家人或长吁,或短叹,或扬眉,或大笑,葡萄藤下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大雁南飞,候鸟思归的秋天,坐上自家的小木船,撑着竹竿,任风儿把头发吹乱。撑累了,便将竹竿放在船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看着河里的小鱼,把心中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它们。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在被暖意包裹起来的冬天的午后,搬一张椅子,坐在屋檐下,在融融的暖意包围中,读读名家名作、古典诗词,然后闭上眼睛,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和张若虚同赏春江花月夜。李商隐的忧郁,苏东坡的豪放,孟浩然的洒脱,我将一一领略。这就是幸福。

我只知道,幸福能让我感受温馨,懂得快乐,体味人生。幸福,只要不把它看得太复杂,就能悄悄走近它。幸福,在我的周围,也在你的周围。

散文的文体特征

杨榕摘要: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檄文。

我国古代文体繁多,每种文体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作为文学理论,对于每一种文体,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及文体特征,揭示文体的发展、流变的轨迹,便于后代作家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同类文体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的文学理论专著。对我国古代的文体论述透彻精要。《文心雕龙》从卷二“明诗”篇至卷五“书记”篇止,共二十篇,均为文体论。在这二十篇中,仅作为篇名标示的就有文体三十三类,其中檄文就是里面重要的一种文体。

刘勰论述文体,体例周详,标准一贯。他都遵循着“原始以表末,释明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所谓“原始以表末”,就是对文体的起源和演变加以说明。所谓“释明以章义”,就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含义,阐述文体的性质。所谓“选文以定篇”,就是为每一文体选定范文,再加以评述。所谓“敷理以举统”,就是阐述每一种文体的规范要求和风格特征,以及写作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檄文及其起源。

檄文本来是一种军事文书,举凡罪责、晓慰、军国征兵、公府征吏都使用这一文体。关于“檄”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1]。文中,虽然只是片断记述,亦见其是一种军事性的文书。

对于檄文的`起源,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做了探讨。“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2]刘勰探究了檄文的本源,就是周天子穆王的威严、责备的文告。使得檄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周天子的声讨活动。

刘勰认为,最早的檄文在战国时期已经颇具体制。《文心雕龙・檄移篇》云:“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2]刘勰追根溯源,归纳出上述三例均为声讨性的文字,都是军事行动前的文书。其中,齐桓公征讨楚国,诘问苞茅之阙的事情,详见《左传・僖公四年》。《左传》云:“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惜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复,寡人是问。’”[3]齐桓公本来是因为私人的恩怨出兵侵略蔡国,顺便讨伐楚国,原本就是非正义战争,毫无正当理由,就是古人说的“曲师”。管仲为齐国出兵,找了三条理由:一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召康公的授权,可以征讨周王朝分封的侯爵;二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划定的征讨范围,具体到东西南北的地点;三是楚国没有按时履行进贡苞茅的义务,以及周天子昭王南征失事。在上述理由中,只有不按时进贡苞茅是真正的理由,其他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突出了声讨性。这一时期,檄文文体尚未形成,但语言颇具檄文的声讨性质。《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十“:本无檄文之体,而言则似檄。”[4]确为的评。

从使用场合来看,檄文既适用于声讨对方的罪责,又可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等;从文章风格来看,檄文先声夺人、威震雷电,颇具震慑力;从书写质材来看,往往书写在木简上面,简短精要;从艺术效果来看,声讨性的檄文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下面分别论述。

(一)声讨罪责,晓谕臣民。

声讨罪责,详见《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声讨楚国,此不赘述。晓谕臣民,最为典型的文例,是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司马相如这篇檄文,是对汉武帝的征讨政策进行解释,对巴蜀守臣乱发兵卒以及巴蜀民众的骚动进行谴责,口气威严,富含斥责之意。其中,描写边郡将士效忠朝廷的一段,十分精彩。

云:“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5]司马相如描述边郡将士,一旦听说发生战争,全部带上兵器急赶到位,汗流浃背,出生入死,为国难而乐死恶生,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强烈爱国主义热情。文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乃檄文中的上品。

檄文的结尾,却是文体的格式和套语。云:“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檄文结尾虽属套话,却也威严。从后来的史实看来,司马相如这篇檄文,化解了巴蜀地区士民的怨愤,起到了良好的安抚作用。

(二)先声夺人,威震雷电。

文章风格因文体而异,不同的文体其语言风格差别甚多。因檄文是军事文书,其语言风格就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文心雕龙・檄移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2]”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发动战争更是如此。名不正就言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发动任何战争,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理由,置对方于不义之地,取得战争的主导权。此外,《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檄文先声夺人的语言风格,希望达到对方闻风而降的效果。对于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刘勰认为:“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檄文这种语言特点,较为典型的文例是“夏后初誓于军”。《尚书・甘誓》云:“有扈氏不服,(夏)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女不恭命;右不攻于右,女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女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女。’”[6]其实,《甘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檄文,但作为战争动员的文告,确实威震雷电。文章首先列举有扈氏的罪行,标示自己代表上天来剿灭他们。然后声明军事纪律,赏罚分明,而“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则是具体的赏罚措施。

(三)书于木简,简短精要。

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史记・张仪列传》已经有张仪写的檄文,表明战国时期,檄文已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汉代的檄文,书写在木简上面,至于木简的长度有二说:其一,长二尺。《说文解字》:“檄,二尺书也,从木,敫声。”[7]其二,长一尺二。《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谓之檄,用征召也。”[8《]文心雕龙・檄移篇》:“张仪檄楚,书以尺二。”刘勰所说的“书以尺二”,可以理解为尺寸,也包含了檄文简短精要的意思。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1]张仪写给楚相的檄文,只有五句话,二十四字,十分简短。但檄文叙述前因后果,追叙张仪从前和楚相一起喝酒,楚相冤枉张仪偷盗他的玉璧之事,及张仪遭受鞭笞的耻辱,以及张仪相秦后,要报仇雪恨,表攻略楚国城池的决心。

(四)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

中国大学网

试析散文体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之伦理道德观

论文摘要:《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作者以自己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为创作基础,通过对各类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思想感情的描写,客观地概括了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全貌;同时,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命运及相互关系的揭示,表达了善必将战胜恶的伦理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理想。

一、菲尔丁及其“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早年从事戏剧创作,尤其致力于喜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希望像以往的喜剧大师那样,以喜剧的形式达到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他的剧作虽然广受好评,却由于抨击朝政而被禁止上演,菲尔丁本人也由此遭受迫害,结束了他的戏剧生涯,生活陷于困顿之中。为了养家糊口,菲尔丁曾经从事律师、编辑等职业,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也更加奠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

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史上,菲尔丁的小说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以史诗般的宏大规模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由于这一点,菲尔丁不仅开创了反映社会状况的小说创作,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同时,这部作品也恰好体现了他所谓“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意蕴。

与其他文学巨匠一样,菲尔丁的文学观念对他的小说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他并不盲从于新古典主义的近乎教条的文学法则,但是,古典文学传统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他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种将叙事文学归类为史诗的做法,并不是菲尔丁的首创。十七世纪以来的许多作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对人类生活的任何叙事形式的模仿,都应该尽可能的同化于由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无数阐释者为历史制定的原则。”菲尔丁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实际上是借助于古典文学的权威,来证明小说这种文体存在的合理性。在其第一部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传》里,菲尔丁就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从史诗的构成要素、史诗所具有的“教益或乐趣”,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严肃与滑稽的区分标准,来说明他所创作的这种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史诗特点,从而得出了小说是史诗这种叙事文学的延续这一结论。然后,菲尔丁又把严肃史诗与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相区别。在他的论述中,前者的重点在于归类,在于寻找理论的根源;后者的重点在于对这种新兴文体的特点进行解释——现实主义小说其实就是一种以散文体写的喜剧史诗。

尽管在英国文学史上,菲尔丁的史诗理论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一种小说诗学,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这一理论对他创作的实际影响。事实上,这种史诗理论只是菲尔丁为自己的虚构作品所找的理论依据罢了。菲尔丁谴责文明世界的伪善和庸俗,赞扬纯朴的人的善良,与启蒙时期“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隐士之口叙述城市文明条件下经历的不幸,但他不赞成隐士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冀通过人们的道德改善去达到社会和谐。

二、“善”与“仁”的自然伦理道德观。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全书的中心情节是描述弃儿汤姆·琼斯的生活遭遇。该书刚刚出版不久,英国当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撒缪尔·约翰逊就对这部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部作品将邪恶的主人公描绘得富有魅力,使人无从分辨是非。然而,约翰逊的这一见解却是出于对小说的误读。实际上,菲尔丁并不赞成主人公汤姆·琼斯的荒唐行为,但他所持的是另一种与约翰逊不同的道德观。正如伊恩·瓦特所指出的,菲尔丁只是试图向我们展示这样一种道德观:“他相信道德决不是根据公众舆论而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果,道德本身乃是一种向善或仁爱的自然倾向。”因此,菲尔丁才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品性优良,但却难免过失和荒唐的主人公,并且试图向读者表明,与琼斯形成对照的布利非才是人们应当反感和唾弃的。

与十八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一样,菲尔丁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天性,美德是一种不计功利的善。因此,正是通过汤姆·琼斯与布利非之间的鲜明对比,菲尔丁充分肯定了发自天性的“自然道德”,而反对虚伪做作的“文明道德”。琼斯从小虽然淘气顽皮,但是,从他对待黑乔治一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优良品性。他和黑乔治一同偷猎,然而,所得的大部分都给了黑乔治一家,若是被人发现,琼斯又总是独自承担罪名。他还不时地给贫穷的黑乔治一家以各种照顾,用奥尔华绥送他的礼物卖钱来救济他们。琼斯这种宽厚的心肠,在乡村里受到了很多穷人们的称赞。用苏菲亚的话来说,琼斯的为人堪称“英雄般的高贵和天使般的善良”。琼斯的天性中就带有优秀的品质,这一直是作者所强调的,同时这种品质也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中反映出来。

作品中最能突出他的高尚道德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他前往伦敦的途中遇到强盗抢劫;二是他帮助耐廷盖尔先生和南锡完婚。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情,菲尔丁向我们展示了琼斯超于常人的高尚品质,也充分肯定了那种出自天性的“自然道德”。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走出巴尔涅特不远,琼斯和巴特里奇遇到了一位样子文雅的陌生人与他们结伴同行。当听说琼斯身上带有一百英镑时,这个人突然掏出枪,向他们索要那笔钱。琼斯准备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三个多畿尼交给他,可是当强盗要求要那一百镑时,琼斯坚决地拒绝了他,因为那一百镑不是他的,而是苏菲亚遗失的。于是,他们打斗了起来。最后,强盗不敌琼斯,被琼斯制服。受了惊吓的巴特里奇这时要求干掉这强盗,可是当琼斯听说这个强盗是因为妻子要生孩子,家里困难迫不得已才抢劫时,不仅将他放了,还把自己仅有的几个畿尼的一大半给了他。那位行劫的汉子对他感激不尽。琼斯来到伦敦后,借住在密勒太太家。他听说她的表妹夫家里生活困难,就慷慨地将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让密勒太太用来资助那家穷人。最后,密勒太太的表妹夫亲自来感谢这位恩人时,琼斯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安德生先生就是他在途中遇到的强盗。由于琼斯的帮助,这家人有了床睡,有了面包吃,他妻子的病也好了很多。安德生对琼斯感激不尽,琼斯也把能够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慰。这件事集中体现了琼斯的诸多高贵品质。在遇到强盗时他勇敢而果断,在钱财上他仗义疏财,对待弱者他富有同情心。

四大寓言之莱辛散文体寓言

一只习惯刨土觅食的母鸡失明了,但它仍然辛勤地刨土,并不因失明而停止。可这对一个勤勉的愚者又有什么用处呢?另外一只没有失明的母鸡非常爱惜自己柔嫩的脚趾,它一刻也不离开盲鸡的身旁,不用刨就享受到刨出来的食物。每当瞎眼母鸡刨出一粒米粮时,那只看得见的母鸡便马上吞了下去。

勤勉的德国人采撷文萃,而机智的.法国人则加以利用。

【狐狸和老虎】。

狐狸对老虎说:“我真希望能像你那样身强力壮,跑得飞快。”

“除此以外我再没有什么令你羡慕了吗?”老虎问。

“什么也没有!”

“连我美丽的皮毛也不羡慕吗?”老虎继续问,“它可跟你的内心一样花哨呀,它会使你表里如一,对你再适合不过。”

“正因此我才敬谢不敏喽,”狐狸回答。“我就是不愿显露本相。相反,我倒巴不得上帝把我的皮毛换成羽翎哩。”

【与驴为伍的雄狮】。

一头驴同一头伊索的狮子到森林里去,狮子用驴来当它行猎时所需用的号角。这头驴碰到另外一头它认识的驴,后者向它喊道:“你好,我的兄弟!”“不知羞耻的家伙!”竟是这样的回答。

“为什么这样?”那头驴继续说,“难道你同狮子在一起走,就因此比我优越?就比一头驴强吗?”

【孔雀和乌鸦】。

一只骄傲的乌鸦,用孔雀脱落的羽毛打扮着自己。

她觉得自己已经够漂亮了,便厚着脸皮混到朱诺富丽的鸟儿们中间。

她立即被认了出来。孔雀们用尖嘴凶狠地攻击她,拔光了她骗人的华饰。

“放了我吧!”最后她喊叫起来,“现在你们都收回去了。”

但是孔雀们发现乌鸦有光亮的尾羽,便说:“住嘴,你这个笨蛋!这些也不收是你的!”

于是他们把乌鸦自己身上的羽毛也都啄光了。

【公牛和牛犊】。

强壮的公牛在挤进低矮的圈门时用角牴碎了门楣。

“看看吧,牧人!”一只牛犊叫起来。“我才不会给你闯这样的祸啊。”

“要是你也能这样干,我就太高兴啦!”牧人回答。

牛犊和那些渺小的哲学家正好一个腔调。

“可恶的拜尔!他以自己大胆的怀疑伤了多少正直之上的心呵!”他们说。

噢,先生们,如果你们人人都能成为拜尔,我们真非常乐意伤心!

【垂死的狼】。

一只狼已经奄奄一息。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检查和回顾。

“我确是一个罪人,”他说道,“但是,我希望,我还不是罪大恶极。我作过坏事,但也作了不少好事。我记得,有一次,一只咩咩叫的小羊离群迷了路,朝我走来,离我这么近,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扼死,而我没有伤害他。与此同时,我还忍着性子听那只绵羊以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说着嘲笑和诽谤我的话,尽管我并不害怕看护他的狗。”

“这一切我可以替你作证,”狼的朋友——准备帮助他料理后事的狐狸打断了他的话,“因为我完全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切情况。也就是在那时候,你喉咙里正痛苦地鲠着根骨头,好心肠的鹤后来才把它取出来。”

针对散文体裁,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对课文的深度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课堂上实施深度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张力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学修养的提升。以下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

把握文章主旨,掌控全文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特点各有差异。教师应把握文章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鉴赏性阅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感悟。

(一)找准文眼。

深度阅读应先从文眼开始,即从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入手。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帮助我们理清全文脉络,搞清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探寻文眼需细细揣摩,通读一番找到后会顿时心生喜悦,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赋予这寥寥数语的情意。如《项脊轩志》中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是全文的文眼,承上启下,文章的感情由喜陡然转悲。课堂教学就可从此开始,让学生找出“喜”“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以平淡的叙述来表情达意的。再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说明了秦朝由盛而衰的根本原因,总结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劝诫汉文帝施行仁义之治。

(二)抓取段落中心句。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精挑细选、字字珠玑的名篇,但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应抓取文中的关键句段进行重点教学。中心句就是文章的骨骼,是作者写作思路留下的轨迹。文章中心句因所在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段首中心句起点明主旨、概括总述的作用;段中间的中心句多是过渡句,与上下文联系紧密;段末的中心句或总结段意,或呼应前文;开头或结尾的`中心句也有强调和增强印象的作用。如《说“木叶”》一文,行文思路清晰,每一段中心句都位于段首,集中概括了本段段意。如以“‘木叶’是什么呢”为中心句,展开了“木叶”之出处和古代诗人对“木叶”钟情的表述。“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采用‘木’字呢”一句发出疑问,随后介绍“木”字并非随处可用,并举例说明用“树”与“木”给人的印象存在差别,为后文辨析“树”“木”的不同和介绍“木”字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寻找细节线索,体会作者情感。

(一)体悟语句的感情。

凡是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必会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情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时,应侧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写作背景分析文中语句的感情。《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主人公别里科夫“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几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可悲可恨的19世纪末俄罗斯知识分子形象。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沙皇政权牢牢监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对宣传革命的进步人士进行残酷的镇压,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残暴的沙皇统治的厌恶和对麻木民众的痛心。

(二)从细节切入。

从文章细节入手,在揣摩文章细节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满足感,会使学生更愿意深入地阅读,并在思考和发现中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构思精巧、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很考验学生的细心。教师可设置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派出代表来回答。如:“王熙凤为什么要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不似老太太的外孙女,而是真真的嫡亲的孙女?”稍稍考虑,我们就可给出答案:王熙凤心思通透,聪慧识趣,一句话就夸赞了在场的林黛玉、贾母和贾氏三姐妹“.林黛玉为何如此多虑,为何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以此问题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体验”寄人篱下的可怜,理解黛玉的担忧和敏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

三、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

部分学生阅读时喜欢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这样虽然看似阅读效率高,实际上看过便忘了文章内容,忽视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是和书本的神圣对话,需平心静气,细细思量,实现心灵沟通,产生思想共鸣,才不辜负着书者的深意。高中生思考能力趋于成熟,应努力领略书中风光,吸收文字表达的思想,以有价值的材料促进自我心智的成熟,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进行拓展性阅读,比较两文的写作手法和所抒发思想的异同,思考为何《前赤壁赋》名声更大,并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以及为什么喜欢。通过反思阅读,加强了学生对于《前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班上就有学生质疑:

“为何境遇值得同情的祥林嫂最终会被村里人嫌弃?”针对这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特地空出半节课的时间组织了班级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祥林嫂过度消费别人的同情以博取大家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她虽有反抗精神,却顺从礼教的压迫,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自主思考的好苗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提供机会让学生质疑,并及时进行引导与指正。

四、结语。

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无穷。深度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其精神,提升其审美情趣,加强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感。高中语文教学总体来说以教师的教为主,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适宜阅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精致文化中寻求精神安慰,培养纯正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沈丹萍。新意情意深意---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1-2)。

[2]陈利娟,张利钧。从高校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反思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4)。

记的散文记的散文体裁

如我一般,在乡村田园长大的孩子,多少都是有些花草情结的,少了花草的点缀,田园也就不成其为田园了,年幼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房前屋后,花草灼灼的盛开芬芳满园时,我就忍不住满心的艳慕,变着法儿死乞白赖的跟人家讨要了些花种,回家找出妈妈的锄头,在屋前刨开一块僵硬的地皮,从此开始了我种花的历程。

可惜,我的爱花之心,没能获得父亲的嘉许,父亲不容许我把花儿种在他的晒谷场上。可,若非如此,又怎么能圆我花团锦簇的梦呢?所以,我的整个童年乃至少年时代,都是在跟父亲玩着躲猫猫般的种花游戏。

小的时候,我与父亲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很疏离的,印象中的父亲是严肃不苟言笑的,他不会像别人的父亲一样,把我和姐姐抱在膝头或者扛在肩上,他甚至也不允许我和姐姐粘着其他的家人,我们在妈妈或者奶奶面前扭捏时,他总会板起脸孔斥责:“女孩不要扭扭捏捏,要有个女孩的样!”

母亲的亲切随和使得我和姐姐都乐意亲近,母亲知道我和姐姐的每一件心事,母亲愿意分享我们的每一个故事,而印象中的父亲,却一直远远的站在远处,静静的用他犀利的眼神盯着我们,仿佛我们随时都会犯错一般。印象中父亲并没有打过我和姐姐,但对于父亲的那种包含着敬畏的怕,又确乎是渗透到了我的整个童年里。

但对于花团锦凑的渴望,还是让我暂时的忘却了对于父亲的恐惧。我总是背着父亲,在屋前的谷场上种下我用各种方法弄来的花苗,并盼望着花草能在一夜之间茂盛起来,最好是一下子就花开满园;这样,父亲或许就会念在花朵盛放的份上高抬贵手,可是我的`花儿始终长得太慢,在风雨里孱弱的立着,三两天还长不出一瓣新芽。

我从未亲见过,父亲拨起我种的花苗的情景,我总是前一天还看见花草还孱弱的立在风里,转一天就不见了它们的踪影,然,虽未亲见,我却是很确定这一切与父亲有关。

为了留住我的花儿,我只得把种花的地点一再的边缘化,最后种到了晒场的边角,我们家的晒谷场高高悬于门前那片开阔的田地上,悬成了一道垂直的壁坎,我的花儿就那样悬在坎边上,我的退让使得凤仙、红菊、米兰、万年青、月季、芭蕉、桅子花……渐渐的在坎边的危崖上立住了脚。

我几乎无所不种,但除了芭蕉和红菊之外,我几乎从未真的种活过什么花,花儿总是莫名奇妙的消失,或者刚长出新芽,就忽然的被折断。

虽然后来我长大后,问起父亲关于那些花儿时,父亲说他只割过一截过于茂盛的芭蕉叶子,和过季的红菊残梗,其他的花儿也许是被雨水冲走,或者被动物啃噬掉了。但我总以为,那些消失的小花都与他有关。

我真正与父亲的亲近,始于我十六岁那年,因了母亲过早的谢世,而姐姐又出嫁了,家中便只剩我与父亲,曾经连跟父亲说话都会畏惧的我,由此必须硬着头皮去面对着父亲,却发现我那曾经严肃坚韧得如顽石般的父亲,向我开口说起母亲时却涕泪交流,脆弱得像个无依的孩子,一种相依为命的苦楚,自我心底油然而生。

多年后,父亲的严厉和坚韧,早就被岁月磨砺得看不出形容,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慈祥的祖父,他会安静的听着女儿的训责他的过劳,他会扛着淘气的小孙子,任由他在肩头玩耍,唯一能报以的,就只有布满皱纹的脸上,挥之不去的笑容。

现在的我,已经找不出时间回故园种花了,偶尔的一次回乡之行中,儿子的玩具从晒场边缘滑落到壁砍底,这时的晒场边缘,已经因为岁月的侵蚀,形成了斜斜的坎面,我沿着砍壁滑下去,为儿子捡拾玩具,无意间却看见一朵雪白的桅子花在杂草中间盛开着,那矮小的花树被掩在杂草丛里,不远处还定居着一棵葱绿的万年青,密密实实的叶子挤做一团,我拨开丛生的杂草一一寻去,米兰、凤仙、月季……竟然全都在,只是因为长在坎底又有了茂盛的杂草掩盖,以至于多年来,我都误以为它们早已不在。

我问起父亲那些草丛里的花时,父亲告诉我,我原来种在谷场中的花,他给迁到了谷场边缘,因为谷场是盖房时人工填筑的,所以雨天的时候,泥土不断的被冲刷,他迁去的花和我后来种的那些,全都被冲到了坎底,并在坎底生活了下来。

我沿着坎壁往上爬时,爸爸站在晒场边向我伸去手,他是要拉我上来,我握着父亲已然粗糙的大手,温暖一如往昔,那时正是九月的天气,场边上的芭蕉还未谢去,红菊正值盛开。是啊,外表再严厉的父亲,也不会舍得摧折女儿的梦想!

记的散文记的散文体裁

湘西北地区农村的语言丰富而有趣,其中很多俚语都会以瓜果作物入喻。一个孩子长得瘦弱,人家就说“长得像根黄豆秧儿”;不开心拉着个脸,就会遭到“板起个苦瓜脸,搞起个背时相”的讽或斥;赶洋气弄顶鸭舌帽戴着吧,却成了“顶半边芦瓜瓢”;打牌输钱,一句“黄瓜打锣,去了一截”就自嘲了。如此俏皮的民间语系里,有一样瓜果戏份很足,那就是“北瓜”。比如说一个人没大出息,是“脚盆里种北瓜”;某件事比较稀奇,叫“芦瓜藤上结北瓜”;中年得子是“结秋北瓜”;小打小闹搞不好正事,会被冠以“北瓜汤一碗,上不得正席”嗤之;最有喜剧感的是某人受到严厉批评或挨了骂,一句“像刮老北瓜皮滴”的台词,现场感顿现。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弥漫着这样一股浓郁的北瓜味道。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味道依然像一块皮肤上的牛皮癣,抹不掉,挥不去,忘不了,而且愈久愈香,余味犹存。

一直没弄明白,这种所有地方都称作“南瓜”的作物,为什么在我们这里就生生被叫成了“北瓜”。就像大部分地方都称作香菜的一种蔬菜,到了我们这里,偏偏就成了每个人嘴里说的臭菜。如果这里是北方某地,倒是可以从地缘上做个解释,可不管怎么,我们也算是江南之地,南辕北辙,或许从我们湘西北语言属北方官话体系这个方面可以解释吧。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布谷鸟的第一声鸣啼后,大地转暖,在灶头火塘边憋了一冬的母亲,就迫不急待地出门忙活开了。田间地头,山边林下,才是最能体现母亲勤劳持家风范的战场。一柄挖锄,或一把板锹,是那个年代的母亲留在我心里永远的烙记。

母亲很善于利用土地的边角余料,种一些瓜果豆物。方方正正算到人头的田或地,是要种植正儿八经农作物的,比如水稻、油菜、棉花、小麦等,这些都是战略性的作物,关系到国计民生,得用好水好肥还有精细的劳作伺弄。而瓜果豆物这些战术性的作物,便可以随形就物,见缝插针了,比如在田埂上种一溜黄豆或绿豆,在禾场的角落点几蔸菜瓜或芦瓜,在屋旁几棵枸柑树间牵几藤扁豆或刀豆。而最能体现母亲大人战术思维的,毫无疑问便是种北瓜了。可以说,母亲将对北瓜种植的偏爱,甚至是偏执,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

屋前的路边种上几蔸是不肖说的,打眼,方便培管,隔个十来步便点上一处,结了北瓜的时候也容易看得到,不用费太多气力。屋旁边的羊坑边也一定会植上两株,毕竟这地儿潮湿扯肥,又在家门口,省去许多施肥浇水的麻烦,有时赶急做饭,出门就是一个菜,不用去两三百米外的菜园,快当省时。后山脊岭的那块旱地两头是母亲种北瓜的常规根据地,那里是烧火土肥的好地方,种上几蔸,免去了挑肥的辛苦。靠山边的y田坎边也定会有母亲的几处杰作,农忙季节在田里劳作收工时,只需踮一踮脚,摘一把北瓜花,或者掐一把北瓜藤,顺便就捎带回了一碗时蔬小菜。最让我和弟弟小时候无法理解的是,母亲每年都会在前山的一处坟地上也会种上十来蔸,任北瓜茂密葱郁的藤蔓爬上那些上了岁月的坟头。现在想来,也许是母亲认为那些带着阴气的坟头覆盖上一层蓬勃的浓绿,心里头感觉会好一些吧。

母亲是读过书的,高小毕业,虽然我一直没问他们那个年代的高小是个什么概念。总之母亲识字,在那时的农村妇女中算是有见识的,平素会看一些书报,比起乡邻的平素里东家长西家短的胡聊,母亲看书看报的形象自然就显得有点高大上了。正因为此,母亲连种几蔸北瓜也显得与众不同,两个字:讲究。比如路边的,她会种得特别整齐,北瓜苗从土里钻出来时,隔着第一蔸拿眼一瞄,笔溜儿全在一条直线上。比如后山脊岭旱地两头,每头必种三蔸,三蔸必成等腰三角形,用尺子去量,一定八九不离十。再比如在前山坟地种北瓜,必定是清明节给那些坟挂过纸燃过鞭炮之后才下种,尽管那些坟头已岁月久远,早成了无主的坟包,而且结瓜后摘的第一枚瓜一定会置放在最靠前的那个坟头,任其腐烂,不会拿回家。当然,母亲的讲究不只体现在种几蔸北瓜苦瓜上,还比如她用过的锄头铁锹一定会擦洗得锃亮如新,不带一点泥巴;再比如下雨天穿套鞋劳作,一定要把裤管认真地卷起,不会胡乱往鞋筒里一塞了事。母亲对待农作的这些自觉不自觉的行径,比起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妇女对于农事粗放随意的态度,自然就显得精致而又优雅了。当然,这也是一开始母亲嫁到我们那个山湾时,许多熬成了婆的农妇诟病她的话题:搞事就是搞事,哪有那么多臭讲究。不过后来,母亲用她的为人和勤劳扭转了人们最初的偏见,以致于再后来母亲的这种精致和优雅,成了那些婆婆们训斥刚过门媳妇的标杆:搞事毛手毛脚的,就不能像某某一样讲究点么?某某就是我母亲。

北瓜这玩艺儿破皮好种,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无需投入很多精力,对水肥要求也不高,甚至土质相对贫瘠一点,北瓜甜度还会更高,味道会更好,因此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种北瓜,只是种多种少之分,而像我母亲遍地撒网的并不多。种北瓜需要底肥,农村叫火土肥。头年冬天里,母亲就会在一些阳光特别晴好的日子,找一些前山后山向阳且草质较好的地方,用板锹铲上一些草皮,趁着连日的太阳翻晒,待草与土都晒干得差不多时,拢成一堆,里面加点棉花梗或者稻草点燃,捂着闷烧两三天,便成了火土。烧火土是农村把式的必备功课,会烧的,一次就能烧过心,土块会呈现出熟板栗般的黑褐色,这才叫火土;不会烧的,就会烧个半生不熟,生土块多,熟土块少,白的白黑的黑,一般还要返工烧第二回。母亲烧火土是个好把式,即便天气不好,也鲜有返工时。火土烧好后,一堆堆扒拉成火山口状,挑来几担人畜粪倒进去,将火土回翻拢堆,再用一块大薄膜盖上捂紧,沤上一冬,让火土自然浸汲肥份,来年开春揭开薄膜,将土拌匀,就成了点豆种瓜必需的火土肥。别小看这一堆堆火土肥,那可是几千年来农村老百姓生产大智慧的结晶,天然有机,消毒杀虫,肥力持久,不破坏土壤结构。

一年之季在于春,在春天逼人的节拍和鼓点里,母亲紧赶慢赶地四处挖着北瓜窝,生恐误了时节。北瓜叶阔藤长,从土里一钻出来就大手大脚,颇占地方,和种黄豆绿豆钻个窟窿就能点种不同,种北瓜得刨上至少米筛大的坑,刨松后多出来的土往坑边四周一圈,活像一个个抱鸡母窝,我那时管叫北瓜窝。北瓜藤牵蔓延展可达十数米,因而每两个相邻的北瓜窝至少得相距十多米。母亲挑来沤了一冬,肥力十足的火土肥,倒进挖好的北瓜窝里,和窝里的生土拌混均匀,每个窝里丢上十来颗饱满精壮的北瓜种子,覆好土层,浇上几芦瓜瓢水。这个程序对一般人家来说,便基本告一段落了。但是母亲种瓜会比其他人家多上一道工序,那就是在土层上还要覆上一层钻了许多小孔的塑料膜,防止倒春寒冻死种子和幼苗,起保温作用。正是因为多出来的这道工序,母亲种的瓜果豆作成活率基本百分之百。

一颗颗原本失去了水份的种子,惬意地躺在土壤温暖潮湿的襁褓里,在肥力的催化和雨露的滋润下,一天天膨胀晶莹起来。十来天后,像拍着一对巴掌的幼苗破土而出,不两天便会长成剪刀手的样子。北瓜的生长期较长,从丢下种子到开花结果,需要四五个月。在这个期间,母亲也会间或去做一些除草、浇水、压藤、掸巅的事情。我和弟弟大了一点后,除草、浇水等粗放性的活儿就交给我们了,至于压藤、掸巅等技术性的活儿,非得母亲亲自上手才行。头个把多月,北瓜苗竖着朝天长,后来开始抽藤,向着四周匍匐前进,并且还会长出龙须般的卷须。我那时经常观察那些神奇的卷须,发现它们原来是北瓜的手指,如果说那些藤蔓是北瓜手臂的话。遇到树干或灌木,卷须先行依附上去,就像手指一样先勾住依附物,藤蔓后来才跟着爬上去。小时候的我,有时甚至可以盯着某根即将抓住一枝小树干的卷须,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想弄明白它究竟是怎么抓住树干的。人肉眼的观察力自然无法观测到它们的.细微活动,所以每每都是徒劳而回,但等第二天大清早我再去看那根卷须,它已然绕上那枝树干大半圈了。有一段时间,我这种观察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梦里居然常常是那种数百条飞龙的龙须浮动的情景,活灵活现。

北瓜开始爬藤后,就开始对家里的餐桌有贡献了。应该是为促进产量吧,或者原本下种时母亲就打定了主意,母亲总会时不时在北瓜的藤叶间穿梭,掐掉一些她认为没有多大价值的藤蔓和瓜叶,这叫掸巅,就是藤蔓前端最新长出来的一截。掐下的藤巅和瓜叶嫩绿新鲜,自然不会丢弃,连藤带叶洗净切碎,只消放一点油盐,猛火小炒,无需任何调味品,便是那时我们最喜欢的一道时鲜菜肴。而稍老一点的藤蔓,母亲会撕掉一层带着绒毛的表皮,用刀切成小截,放一点辣椒入锅爆炒,脆爽滑口,下饭佳肴,又是另一道无法言传的美味。除此之外,北瓜花也是桌上菜品。夏天过半,茂盛的藤叶之间就会竞相开出一大朵一大朵黄色的花朵来,骄傲显摆,格外惹眼。母亲隔三岔五就会采摘半篮子北瓜花回来,不用切,洗净后在锅里用开水烫一下,再在调成稀状的面粉糊里拖一下,让烫过的北瓜花裹上一层面糊,然后放进烧滚的茶油里一炸,差不多火候后捞出来,用篾制烧箕盛着,金黄亮色,香溢满屋,热吃脆香满嘴,凉吃绵软可口,或当下饭的菜品,或当解馋的零食,那个美味啊,着实难用笔墨描述。

夏天最热烈之时,在一片片硕大绿叶的遮避掩护下,舒展着腰身的藤蔓终于悄悄结出了一个个绿油油的子北瓜,若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屋前路边和屋旁羊坑边的几蔸是专为吃子北瓜而种的,这个季节,家里吃子北瓜只隔顿,没隔过天。那时农村物质不太丰富,肉鱼一般来说是逢年过节的稀罕物,鸡蛋还想赶场时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零钱回来,所以平时的桌上就是几个随季的时令蔬菜,黄瓜出来吃黄瓜,白菜出来吃白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餐桌数十日,这些季节菜集中在一个时段成熟,不吃就是浪费。母亲甚是贤惠,怕家里老小天天吃一个菜腻了胃口,恁是将子北瓜的做法变出了花。今天切丝,明天切片,一顿炒着吃,一顿煎着吃,一会儿放点青椒姜丝,一会儿放点干辣椒壳,要不就将子北瓜阴放两天,等蔫一点再煎片吃,或者用刨子刨成片后,大日头底下晒几天炒干片吃,母亲甚至还别出心裁的尝试过凉拌做法。那样物质贫馈的日子,一张小小的餐桌,几样自家小菜,一家五六口人,居然也让母亲折腾得花样百出,日子过出了有滋有味的感觉。

交秋后不久,突然会在某个露水还没有收净的早晨,母亲一边做早饭一边对我和弟弟说:去!拿上箩筐和扁担,把后山地头那个熟了的北瓜抬回来!于是我们知道,在这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把母亲在春天里种下的希望用箩筐抬回家,将是我们兄弟俩的主要工作之一。

第一个真正成熟了的北瓜躺在一张张蒲扇大的绿叶下,表皮已呈黄色,不过还镶着青色的花纹,不认真扒拉,还发现不了。我不知道那时母亲种的北瓜是什么品种,一个个大如磨盘,皮厚棱深,小的三四十斤,大的有六七十斤,箩筐都难以装下去,抬回来总弄得一头大汗。与现在时兴洋气精致的楼房相比,那时农村的民居基本格局都差不多,正中间是堂层,两边是厢房,再两边是偏屋。一头偏屋的前半部分是灶房、谷仓,后面一间用以存放老人寿木及农具,冬天还可能围一个火塘;另一头的偏屋是牛栏、猪栏和茅厕,也堆柴禾。堂屋靠后山墙部分通堂会隔出一间小房子来,以作油、米、蛋等母亲认为比较精细的农副产品储存之用,那时管这间小房子叫“倒屋”。因我家屋后的山坎较高,倒屋的气温就比较恒定,冬暖夏凉,适合存储农副产品。油在缸里,米在坛里,占不了多大的地方,抬回来的老北瓜也就存放在这里。开始是隔一天两天的抬一颗熟了的老北瓜回来,一段时间后每天都会收两三颗回来,而吃掉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收获的速度,堆放北瓜就只能一层层往上码了。一个秋天下来,可以码满半间倒屋,像砌了一道北瓜墙。

也就是从第一颗北瓜成熟的日子开始,老北瓜在我家的餐桌上就有了雷打不动的位置,或煮或蒸,或块或糊,或碗或钵,这种日子一直会延续到来年开春,差不多会有半年时间。初吃一两个月尚可,随着日子向冬天深处推进,心里便对顿顿都吃老北瓜有了抵触,甚至有心理阴影,以至于现在去餐厅饭店吃饭,有时有人说点钵老北瓜吧,降压化脂,我便会无奈地笑笑。不过好在,老北瓜这东西实在,可菜可饭,当菜吃伤了,也可煮北瓜饭,摇身一变成为主食,而今很多人都特别怀念当年北瓜饭的味道。北瓜饭是否好吃,关键在于挑的瓜甜不甜。母亲对北瓜的鉴赏力独步天下,那种棱沟较深、黄皮带青、肚脐眼小而圆的北瓜一般来说较甜,适合煮北瓜饭。老天锅里的米煮到完全软化后,用烧箕沥了米汤,在锅底放上一个漏眼蒸盘,先把切好的北瓜块放上去,再将沥干了的半成品饭覆于其上,盖紧锅盖,猛火急烧,香味慢慢就从锅盖边溢出来。一般只需往灶孔里添两个干枞毛草把,饭便熟了。揭了锅盖,母亲用锅铲先把锅底的蒸盘挠出来,再使劲地将已蒸软至熟的老北瓜和米饭反复翻炒,至完全混合,拢好饭堆,重新盖好锅盖,往灶孔里再添半个枞毛草把,锅里便滋滋地响起来,那是锅底结锅粑的声音。火萎后,焖上几分钟,锅盖揭开的一瞬,热腾腾的蒸气和香喷喷的味道一下子就弥漫了整个灶房。蒸气散开,一锅黄澄澄热乎乎的北瓜饭就呼之欲出了。盛上一碗,味甜滑爽,入口即化,仿若整个世界的幸福都装在了手上的这只碗里。可惜的是,如今的农村,家家户户也都是小锅小灶液化气了,想再尝尝当年北瓜饭的味道,已成一种奢望。

那时的农村,牲畜都看得很金贵,所以,北瓜不光只能人吃,猪也是主要的分享者。冬天里,冰天雪地,草木凋敝,太冷的时候,也就懒得下堰塘打猪草,母亲就会要我们搬一颗老北瓜出来,用柴刀剁成一块块的,再与萝卜缨子一拌,倒进石槽,原本叫得撕心裂肺的两头大肥猪看见这等美味,一下子就安静下来,扑扇着大耳朵,边拱边吃,舒服得哼哼唧唧的。

北瓜除了藤、叶、花、果可吃外,籽也可当零食吃,而且是闲暇时刻打发时间或逢年过节接待客人的好东西。老北瓜切开后,把瓜瓤先抠出来,放进桶里一两天,待瓜瓤有些腐烂起涎,再往桶里倒满水,用手将瓜瓤搓揉成汁,瓜籽便自然脱瓤沉入桶底,用烧箕过滤后,在堰塘里反复清筛几次就可以了。一颗北瓜有数百粒瓜籽,洗净后呈出浅浅的绿黄色,小拇指甲大小,晒晾几天便变成了暗白色。家里吃完十来颗北瓜,瓜籽也便积满了一米筛,除了极少数留作种子外,母亲会在某个空闲的晚上,将晒干了的瓜籽倒进老天锅,文火小炒一两个小时,不糊不炸,至熟出锅,冷却后装在两个专门的瓷坛里。那时,不管是去上学,还是上山去放牛,我都会习惯的在瓷坛子里抓两把炒熟的北瓜籽,装进裤袋,一边走一边像只小老鼠般悉悉索索嗑着瓜籽,嗑着少时的快乐,嗑着母爱的温暖,也嗑着流逝的岁月。

如何备好一节散文体裁的语文课《我喜欢》备课例谈

《我喜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笔细腻隽永,清丽流畅,文章的结构特别,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让文章自然有一种回环吟唱的气韵,每一种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那么富于活力、与众不同,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年级学生是第二批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诗歌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因此学习本文时,抓住学生这一能力,注重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画面,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和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本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且书中有些事物是学生本来就留意到了的,本来也同样喜欢的,通过自学容易产生共鸣;而有些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平日里却忽略了的,没有用心去观察的,没有用心去感受的,此时在作者的笔触下呈现,也能激起他们的共鸣,这就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好了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分别制定以下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这是一篇散文,在讲授的过程中,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能与作者、作品、教师产生共鸣,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励全体学生在朗读时努力投入感情,并且都能发挥特长,以优美大方的动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2、读写结合   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使学生的练笔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我采用演示法出示一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使其心灵真正受到震撼。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并适时引导学生采取读、思、划、议的方法等学习方法品析教材。

三、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由学生喜欢的话题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贴近文本,为下文学习打基础。

二、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通过读文,首先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每段都是以“我喜欢”开头,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全班交流自学感受。

本着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学生读熟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从词语句子中感受文字的美,抓住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带入对课文的朗读中去,读出感情,读出喜欢的语气,在读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文章最后一句最难以理解,但是也是文章升华感情的关键,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朗读去体会,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一定要求他们把握得很准确,但可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看法,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的美好情感,引导他们对于人生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五、再读读自己最想读的部分,可加入动作,抒发情感。

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使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情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再次深层次的体验作者对自然景物、事物的独特感悟,并在读中,将作者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内化至学生心里。

六、拓展,进行仿写。

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

七、全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张扬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用语文的空间。

九、说板书。

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

四大寓言之莱辛散文体寓言

一尊出自某位杰出艺术家之手的铜像让熊熊的烈焰熔化成了一块铜坯。铜坯落到另一位艺术家手中。他凭着自己精湛的技艺,用它铸出了一尊新的铜像。与先前那尊相比,新铜像只是表现的对象不同,在艺术趣味和美的方面却毫无差别。

嫉妒见了恨得咬牙切齿。最后,它总算想出了个聊以自慰的解释:“要不是老铜像的材料让这位好人得心应手,他连这件十分羞强人意的作品也休想弄出来。”

【赫尔库勒斯】。

赫尔库勒斯被接纳进了天庭。当着所有的神灵,他首先向朱诺致敬。整个天界和朱诺都对此感到惊讶。

“你怎么对你的敌人特别有礼貌?”好几位天神大声问他。

“是的,我就是要这样对她,”赫尔库勒斯回答。“只因为她迫害我,才使我有机会完成那些业绩,赢得了升入天庭的.权利。”

奥林帕斯的众神赞赏这位新伙伴的回答,朱诺也因此消解了对他的怨恨。

【垂死的狼】。

一只狼已经奄奄一息。他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检查和回顾。

“我确是一个罪人,”他说道,“但是,我希望,我还不是罪大恶极。我作过坏事,但也作了不少好事。我记得,有一次,一只咩咩叫的小羊离群迷了路,朝我走来,离我这么近,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他扼死,而我没有伤害他。与此同时,我还忍着性子听那只绵羊以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说着嘲笑和诽谤我的话,尽管我并不害怕看护他的狗。”

“这一切我可以替你作证,”狼的朋友——准备帮助他料理后事的狐狸打断了他的话,“因为我完全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切情况。也就是在那时候,你喉咙里正痛苦地鲠着根骨头,好心肠的鹤后来才把它取出来。”

【人和狗】。

一个人被狗咬了,盛怒之下打死了那条狗。他的伤势看上去挺危险,只好请医生诊治。

“我知道的最好办法是拿一块面包在伤口里浸一浸,然后扔给咬你的狗吃,”凭老经验办事的医生说。“要是这种感应疗法都不生效,那可就……”说到这儿,他耸了耸肩膀。

“该死的盛怒吁!”被狗咬伤的人叫了起来。“这法子不会有效了,因为我已经把狗打死。”

【葡萄】。

我认识一位诗人,他的那群渺小的模仿者的交口赞赏,要比他那些批评者的嫉妒、轻视使他受到危害更大。

“它是酸的!”狐狸这样评价一串长久以来得不到手的葡萄。一只麻雀听见了,便说:“你说这串葡萄是酸的?我说它可不酸。”说着就飞过来,尝了几颗,发现它出奇的甜,于是叫来了上百个贪吃的伙伴。

“来尝尝吧!狐狸说这些美好的葡萄是酸的!”

所有的麻雀都尝了。不一会儿,那串葡萄就被啄得七零八落了,再也没有狐狸冲着它蹦跳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