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9篇)

时间:2023-12-09 11:56:34 作者:书香墨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经验的总结和感悟,通过总结心得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表现和取得更好的成果。总结心得是对自己经验的梳理和思考,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记录和提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具体情况。在发布会上,袁隆平又提出了自己短期内的两个“小目标”。袁老说,长期目标就是实现“禾下乘凉梦”,而短期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即“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今年已__岁高龄的袁隆平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100后’(指100岁)。”长沙冬季寒冷,为了有更多时间进行研究,袁老每年冬天都要从长沙前往一年三熟的海南。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小目标”不过是风趣之语,并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沉淀与积累,需要的是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小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经说过,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标,如今又向着两个新的小目标继续前进。“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标”,让大理想看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规划即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我们还有“两个奋斗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为有“伟大梦想”的指引,我们才一步步实现着一个个曾经看似困难的“小目标”。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灵犀一指”的创新。袁隆平谈及自己和团队的小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小目标”就会成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有了“灵犀一指”的创新,沿着创新之路前进,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长。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对创新的大胆尝试。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到头来很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过得去“时间”这一条湍急的河流,让国家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能够解决越来越多从前从未遇到的难题。

希望袁老的“小目标”早日实现,也希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并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学习袁隆平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

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

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读《袁隆平传》,不仅让你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更感觉到人格的力量。

我们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年袁隆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他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袁老立志学农,是因为“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1953年,他曾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历经一次次曲折的过程,才终于取得科学道路上的成功。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为天下人“稻粱谋”。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他把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汗水浇灌,硕果累累。

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足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他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世间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精神风骨必将由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继续实现他“种下的稻田梦”。

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学习他躬耕田野,脚踏实地的精神。袁隆平曾说过"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当初在高考选志愿时,他没有走上"做大官,赚大钱"的路,而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遇到国家大饥荒的形势,又从红薯育种的研究教学中转向水稻杂交优势。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袁隆平都扎根稻田,潜心研究,数十载的奉献最终取得成功,他的成功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基层工作虽繁杂,条件艰苦,但基层是我党事业发展的大阵地,基层工作琐碎却有价值。因此,基层干部要摆正位置,要脚踏实地,要怀着满腔热血为基层努力、奋斗。

学习他矢志不渝,勇于创新的精神。袁隆平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令人感到欣喜,更是对创新精神的完美诠释。袁隆平及其团队,敢闯敢拼,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敢于突破技术难题,实现水稻的推广种植和丰收。在迪拜沙漠水稻实验的成功,更是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在生命的荒漠中,本就荒无人烟,降雨量极少,种植需水量极大地农作物——水稻,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突破,和对技术的创新。而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解决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饥饿问题。我们不难从他身上寻找到那股驱使他走到成功殿堂的动力,那便是创新的精神,他不甘于人类现状,勇于创新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像他这样有创意的人生才够味。

学习他为民服务,奉献祖国的精神。"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在袁隆平看来,"小康社会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的过程"。他始终相信,只有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才无愧于心,爱国精神激励着他一直在勇攀高峰。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甘心付出,对于任何付出都无怨无悔。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基层干部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基层建设中,不仅要办好事,也要把事办好。面对沉重的工作任务,基层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有时候也会遇到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基层干部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计较,不争辩,只要脚踏实地把所有工作做好,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国士去难留,精神永长青。作为一名党员,在任何时刻,都要传承袁隆平精神,以敬业奉献为根本任务,坚守岗位,保持本色,不为浮躁所动,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学习袁隆平精神,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做好中国梦的追梦人、圆梦人!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袁隆平同志因病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沉痛哀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人才要从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敢于突破攻坚,争当新时代追梦人。

学习追逐梦想、勇攀高峰的拓荒牛精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本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一生都在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水稻的增产道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学习一辈子躬耕田野的老黄牛精神。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懈怠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袁老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

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高贵精神与品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隆平同志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学习科学家精神袁隆平心得体会

近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给自己定了2个小目标。恰逢-的召开,我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补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规矩顶在头上,做新时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线、红线。年轻干部要树牢规矩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这是干事创业的基准线。坚守底线,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明白“只有守底线,才不会被底线守”的道理,将无限忠诚担当和为民服务初心融入胸中、铭于心上、践于脚下,不断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稳步迈入新时代。

把责任扛在肩上,做新时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忧、惠民生。责任彰显担当,担当展现作为。年轻干部要有想干事的冲动,这是干事创业的生命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基层搞调研,走访一线摸民情。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大事难事冲在前,急事险情靠前站。带着热心想工作,带着激情干工作,新时代面临新任务,需要我们撸起袖子,卷起裤子,扑下身子,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应急处突和群众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时代。

把务实抓在手上,做新时代的“实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年轻干部当有能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毅力,这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源。守恒心、办恒力、求恒效。年轻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调研步子、打响试点牌子,把法律作为决策底线,把调研作为决策基础,小把片试点作为决策根据。年轻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实干。不仅要定好调子、画好谱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当先锋,做表率,带头深入工作一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抓工作落实能力,跑步进入新时代。

把创新放在心上,做新时代的“改革家”,注重与时俱进,聚焦创新发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头”,是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爆发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在,年轻干部要学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新思想推动发展,用新举措助力发展,用新成果体现发展。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冲刺飞入新时代。

年轻干部当拼齐能力“七巧板”,实现自我小目标,为国家大计出力、出智、更出效。

袁隆平精神的学习心得体会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学习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事迹心得体会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发扬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科学家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袁隆平,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默默地进行着杂交水稻的研究、耕耘,为中国农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在他的深入研究中,我们能够看到科学家的精神——那一份执着、刻苦和求实的品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我从袁隆平身上领悟到的精神心得体会。

第一段:执着。

袁隆平的成名之路可谓是十分不易。他在其初次进行水稻育种时,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困难。长期的研究没有取得的成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包括那些夜以继日的实验,看似在做无用功,但是一直在不断探索,有了不少的实验数据后,他才发现了他科研道路上许多盲点。就这样,他不断尝试,半个世纪的时间,直到研究成功。他的执着精神便是我最欣赏的其一。

第二段:坚持。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经常会碰到不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极度地阻碍了他的工作进度。但是他没有退缩,在每个问题面前,他都在思考、调整,找到最好的解除困难的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成功。这带给了我很多启示。做一件事情,不一定一步到位,但是要持之以恒、不言放弃,才能做到最好。

第三段:刻苦。

袁隆平曾经说过,“水稻对我来讲,是一件纯洁、美好、伟大的事业,我得痴情于它,与它共命运,共荣辱。”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极度的痴迷,也开始从他自己的经历来看,他确实付出了很多。人们难以想象,在长时间的研究中,他是以仅剩8小时的睡眠时间来维持的,这需要抵抗强烈的疲劳和压力。他的刻苦是当之无愧的。

第四段:求实。

在研究生产中,袁隆平有着一套“三号工作法”,就是“眼瞎手快脚勤”。“眼瞎”就是指不看书、不听课,只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知识;“手快”就是具有敏捷的动手能力,善于创新和实用;“脚勤”也就是卖力干活。他提倡的三号工作法,强调实干、实践,最好的教师是熟悉实际工作的经验,他的做法可以改变事物的未来,去实际效果着想。

第五段:总结。

从袁隆平的精神品格中可以看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不仅需要执着、刻苦和求实之外,需要有一份乐观的心态,有一份勇于创新的精神。袁隆平的经历与我们的人生有很多相通之处。不管是要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和汗水,每向前提一步就是对自己的肯定。我们也要把这样的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不断求变、积极进取,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出彩。

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确定之后,大江南北,无数群众以各种方式追悼缅怀。为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感悟袁老过往奋斗经历,5月25日19:00,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在文馨书院b110举办了电影《袁隆平》的观影学习,全体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加了此次学习。

首先,党员张xx带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简史》进行学习,第一议题学习内容为“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观影活动开始之前,大家为逝去的伟人默哀三分钟,缅怀致敬!

随后,由党员张兴达进行电影放映。影片通过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一幕幕动人情景在同学们眼前帧帧放映,一字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在耳边掷地有声,历史鲜活起来,焕发强韧的生命力。人们怀念他,因他不问名利,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怀揣“禾下乘凉梦”,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观影结束后党员张兴达组织积极分子谈观后感,积极分子谈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受到农业这个行业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两次机会实验,一坚持就是十余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国之大者,经世济民,归根结底一切为了人民。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辛勤者,为国奉献着,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榜样,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颗赤子心,感动天地!袁爷爷用一辈子的奉献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们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得他。袁隆平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致敬袁老!吾辈楷模!

袁隆平精神事迹学习心得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坚持。“小目标”不过是风趣之语,并非唾手可得,需要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沉淀与积累,需要的是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如果想的只是想着“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小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行百里者半九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大理想”的指引。袁老曾经说过,他曾两次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袁老先是完成了1500公斤的小目标,如今又向着两个新的小目标继续前进。“大理想”指引着“小目标”,让大理想看起来没那么遥不可及。近期“十四五”规划即是我们的一个小目标,我们还有“两个奋斗十五年”的大理想,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为有“伟大梦想”的指引,我们才一步步实现着一个个曾经看似困难的“小目标”。

“小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灵犀一指”的创新。袁隆平谈及自己和团队的小目标得以实现,“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倘若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小目标”就会成为无法完成的目标。有了“灵犀一指”的创新,沿着创新之路前进,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长。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对创新的大胆尝试。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倘若只是下死功夫,固守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到头来很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过得去“时间”这一条湍急的河流,让国家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能够解决越来越多从前从未遇到的难题。

希望袁老的“小目标”早日实现,也希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并早日完成自己的“小目标”!

袁隆平精神学习心得

缅怀袁老,不仅要缅怀他对中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巨大贡献,更要缅怀他对科研人员的宝贵精神遗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功绩显著,心系百姓,关注温饱,收获富足。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耀,袁隆平爷爷淡然处之,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那天袁隆平爷爷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立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被网友拍到去超市看米价,看完后开心地离开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得益于袁隆平爷爷,再也不害怕断粮没有饭吃,摆脱了饥饿,实现了完全温饱,追求于精神生活。袁隆平爷爷曾寄语年轻一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自然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爷爷的一席话让每一位当下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受益,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新中国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伟大奇迹是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党的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继往开来,持续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抗疫情、战灾害、保民生、促发展……无不关系国家国泰民安,无不心系人民殷切期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潜心专研、无私奉献,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用智慧和汗水书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袁隆平同志因病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沉痛哀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人才要从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敢于突破攻坚,争当新时代追梦人。

学习追逐梦想、勇攀高峰的拓荒牛精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本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一生都在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水稻的增产道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学习一辈子躬耕田野的老黄牛精神。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懈怠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袁老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

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高贵精神与品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隆平同志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斯人已去,巨星陨落。袁隆平同志因病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沉痛哀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人才要从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敢于突破攻坚,争当新时代追梦人。

学习追逐梦想、勇攀高峰的拓荒牛精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本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一生都在为中国粮食安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水稻的增产道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学习一辈子躬耕田野的老黄牛精神。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懈怠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袁老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

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高贵精神与品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赓续袁隆平同志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同志用一生的无悔坚守和不懈奋斗,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丰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辛勤耕耘不辞劳苦,以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境界、格局和胸怀,在自己的“稻田”里恪尽职守,书写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他的孺子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袁隆平在年少时曾经历过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亲眼所见同胞因饥饿而死,深知“一颗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的道理。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他以让天下人吃饱饭为己任,为了这个朴素而伟大的梦想,他选择了农业大学,选择了扎根乡村,选择了研究水稻的培育,从此甘之如饴、不懈奋斗。他在国家百废待兴时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烈日炎炎中跑田埂、蹚泥水,只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吃饱饭的目标。他是心怀苍生的大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辞辛苦、负重前行。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孺子牛精神,以毕生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勇于担当、为民造福,以扎实作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习他的拓荒牛精神,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袁隆平有一种不信邪、不服输的闯劲,新中国成立不久,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袁隆平掌握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并以*世界权威的胆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杂交水稻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以及提高产量的可能性,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耄耋之年,他的团队还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为使盐碱地化为良田做出积极探索,这种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极其可贵。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拓荒牛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辛勤耕耘不辞劳苦。袁隆平称自己是“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以坚如磐石的意志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苦苦求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还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水平,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重大贡献。在荣获“共和国勋章”后,他把此荣誉当成一个鞭策,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老黄牛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心无旁骛建功立业、奋勇拼搏。

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范例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确定之后,大江南北,无数群众以各种方式追悼缅怀。为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感悟袁老过往奋斗经历,5月25日19:00,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在文馨书院b110举办了电影《袁隆平》的观影学习,全体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加了此次学习。

首先,党员张xx带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简史》进行学习,第一议题学习内容为“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观影活动开始之前,大家为逝去的伟人默哀三分钟,缅怀致敬!

随后,由党员张兴达进行电影放映。影片通过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一幕幕动人情景在同学们眼前帧帧放映,一字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在耳边掷地有声,历史鲜活起来,焕发强韧的生命力。人们怀念他,因他不问名利,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怀揣“禾下乘凉梦”,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观影结束后党员张兴达组织积极分子谈观后感,积极分子谈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受到农业这个行业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两次机会实验,一坚持就是十余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国之大者,经世济民,归根结底一切为了人民。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辛勤者,为国奉献着,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榜样,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颗赤子心,感动天地!袁爷爷用一辈子的奉献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们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得他。袁隆平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致敬袁老!吾辈楷模!

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一些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几分精气神不够提振、春困秋乏的现象,表现为对日常工作的“撞钟”思维,表现为写稿上的“吃老本”心态。午休时间,学习《典故后面有故事》第九集:这位“90后”让世界1/5的人吃上饱饭,颇有晨钟暮鼓、当头棒喝之感,一时间,睡意全无,思之良久,竟汗流浃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向往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梦,不可甘于平庸。伟大时代由伟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创造,这世界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坚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奋斗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来自于数十年间,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梦,这梦想背后,是但求百姓食无忧的父母之心,是世间再无饿殍人的凌云之志,是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赤子之心。为此,他不断攀登科技兴农新高峰,创造了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2020年11月2日,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适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质的新型水稻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稳稳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梦人生令人钦敬,令人击节赞叹。

不敢比就没有进步,对照先进,学然后知不足,知耻近乎勇,善莫大焉。梦想,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关于梦想,从一个90岁的大科学家口中道来,更加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时可以修庙”的伟绩比起来,或许,作为普通党员的我,似萤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计。但90岁的袁隆平依然时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依然醉心于提升杂交水稻产量,醉心于科技兴农大业。这份一生一事、一以贯之、慎终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张力、韧力,宏大的决心、毅力,着实令人心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岂可坐井观天、故步自封?岂可因为一时的遭际就一蹶不振,岂可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止步不前?党员干部当在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进益——青春岂可无梦,人生岂可不追梦!

多想,将来也成为“90后”的我们,依然可以心中有梦,依然可以执着追梦。依然可以像90岁的袁隆平一样,“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期望的那样,党员干部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为梦想而奋斗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幸福,惟奋斗者进、惟自胜者强,党员干部当以“大我”砥砺“小我”,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立足本职岗位、主责主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对待工作,将工作当事业干,将工作当事业闯,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拼搏奋斗、矢志奉献,书写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篇章。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袁隆平精神是中国农业科技界的骄傲,袁隆平是中国稻谷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为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袁隆平精神是一种正能量,它教导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通过学习袁隆平精神,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聪明才智、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段:坚持不懈,追求卓越。

袁隆平先生是一位充满毅力和坚持不懈精神的科学家。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一直坚持下去,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例子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通过学习袁隆平精神,我学会了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第三段:奉献社会,造福人类。

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独立研发出了杂交水稻这一重要的农作物品种,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无私地与其他农民分享,帮助他们提高产量,解决了中国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崇尚。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人,无论是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还是参加社区志愿活动,我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袁隆平精神。

第四段: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品质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准确的把握。袁隆平先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要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要比自己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第五段:继承传统,创新突破。

袁隆平先生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同时又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他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进行杂交育种,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的格局,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同时要有创新精神,不断挑战自我,寻找突破口,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结尾:

袁隆平精神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它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要无私奉献、造福人类;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要继承传统、创新突破。通过学习袁隆平精神,我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我将继承袁隆平先生的精神,努力奋斗,在自己的领域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袁隆平事迹心得体会

早在20xx年,袁隆平院士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就开始在这里种植。“当时袁隆平院士就提出,要实现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河北硅谷农科院高级园艺师、示范田技术方面负责人乜红民回忆,自己心里直打鼓:创产所用的籼稻品种不耐寒,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生长;而当地普通稻田,年景好时亩产约650公斤,“同等大小的地块,能有这么高产量?。

但是,人们的疑问已经被打消。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1149.02公斤,刷新世界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的科研团队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而是经过长期科学研究实践得出的理论概念和奋斗目标。要想梦想成真,那就必须在科学研究中找到实现奋斗目标的客观规律,绝不能让主观规律阻挡客观规律的社会实践,而应当在追求客观规律的同时,让主观规律发挥更大作用。

所以,农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袁隆平先生的.求实创新精神,而且更需要袁隆平先生及其团队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只要拥有这样的埋头苦干和科学创新精神,培育亩产1200公斤的超级水稻,就不会停留在梦想之中,而且一定能变成现实。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说明,任何科学研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这说明,要想在培育高产超级水稻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那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那就必须让每一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应当做好应对失败的具体措施和下一步的创新思路,绝不能让失败挡住前进道路。而且,应当让失败变成成功之母。

袁隆平先生说:“高产更高产是个永恒主题”,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创新科学研究新方法,向创新要成果,更是袁隆平先生科学研究团队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而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永远是一个永恒主题。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科技创新才能找到正确出路和创新发展的前进方向。

而且,在创新和敬业精神的有机结合方面,实事求是,坚持改革、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求个人索取,依然是袁隆平先生科研团队所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且,正如爱因斯坦先生所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最全面的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正如温伯格先生所说:“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创新不需要关起门来固步自封,更需要打开窗户,敞开大门进行借鉴和革新;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妄自尊大,必须善于吸收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受到更多启发,然后实现自主创新的目的。

因此,我们相信袁隆平先生的敬业精神能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因此,我们相信中国科学家将会继续用中国智慧为世界粮食安全和全球总体战略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而且,粮食安全是其它安全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崇尚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近年来,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因其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在全球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崇尚袁隆平精神成为了一种时代精神,引领着广大人民向优秀科学家学习。笔者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体会到了奋斗和担当的重要性。

第二段:名利融和,坚韧不拔(200字)。

袁隆平从事水稻育种岗位多年,他始终将个人名利置于事业之后,将科研的重任扛在肩上,忍受着孤独和痛苦。作为科学家,袁隆平有着坚韧不拔的努力精神,他忍受失败、坚守信念,最终推动了中国水稻育种事业的发展。这使我意识到,名利与事业是可以并存的,只要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和真实价值,不被外界干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三段:团队合作,精益求精(200字)。

袁隆平注重团队协作,他的科研团队不拘一格,注重互相促进、合力攻关。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还开辟了一条科研新路。他的付出与团队的合作显著提高了中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中我领悟到,只有精心组织和协调团队,给予每个成员充分的发挥空间,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第四段:无私奉献,造福人类(200字)。

袁隆平在科研岗位上默默耕耘,不求功名利禄,源于他对中国农业的热爱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事业中,努力为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提供更多的粮食供应。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己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

第五段:继往开来,奉献社会(200字)。

袁隆平的辛勤付出和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见证。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袁隆平精神,将其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科研技术发展中去。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还是其他领域,只要我们以袁隆平为榜样,心怀真理、积极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总结:袁隆平精神既是科学家的楷模,也是每个人的榜样。在崇尚袁隆平精神的道路上,我们将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袁隆平精神心得体会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确定之后,大江南北,无数群众以各种方式追悼缅怀。为深切悼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感悟袁老过往奋斗经历,5月25日19:00,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在文馨书院b110举办了电影《袁隆平》的观影学习,全体党员和部分积极分子参加了此次学习。

首先,党员张xx带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简史》进行学习,第一议题学习内容为“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观影活动开始之前,大家为逝去的伟人默哀三分钟,缅怀致敬!

随后,由党员张兴达进行电影放映。影片通过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一幕幕动人情景在同学们眼前帧帧放映,一字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在耳边掷地有声,历史鲜活起来,焕发强韧的生命力。人们怀念他,因他不问名利,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怀揣“禾下乘凉梦”,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观影结束后党员张兴达组织积极分子谈观后感,积极分子谈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受到农业这个行业所限,一年往往只有一两次机会实验,一坚持就是十余年,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向袁隆平先生致敬!

国之大者,经世济民,归根结底一切为了人民。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辛勤者,为国奉献着,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榜样,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光。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颗赤子心,感动天地!袁爷爷用一辈子的奉献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我们也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得他。袁隆平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流传在历史的长河里。致敬袁老!吾辈楷模!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袁隆平同志用一生的无悔坚守和不懈奋斗,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不朽丰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同志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辛勤耕耘不辞劳苦,以大公无私、利国利民的境界、格局和胸怀,在自己的“稻田”里恪尽职守,书写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他的孺子牛精神,心怀苍生不懈奋斗。袁隆平在年少时曾经历过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亲眼所见同胞因饥饿而死,深知“一颗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的道理。作为一个城里的孩子,他以让天下人吃饱饭为己任,为了这个朴素而伟大的梦想,他选择了农业大学,选择了扎根乡村,选择了研究水稻的培育,从此甘之如饴、不懈奋斗。他在国家百废待兴时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烈日炎炎中跑田埂、蹚泥水,只为实现让人民群众吃饱饭的目标。他是心怀苍生的大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俯首甘为孺子牛,不辞辛苦、负重前行。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孺子牛精神,以毕生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勇于担当、为民造福,以扎实作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习他的拓荒牛精神,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袁隆平有一种不信邪、不服输的闯劲,新中国成立不久,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袁隆平掌握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并以*世界权威的胆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为杂交水稻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以及提高产量的可能性,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耄耋之年,他的团队还成功试种“沙漠海水稻”,为使盐碱地化为良田做出积极探索,这种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极其可贵。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拓荒牛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敢闯敢试、攻坚克难,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学习他的老黄牛精神,辛勤耕耘不辞劳苦。袁隆平称自己是“种了一辈子水稻的农民”,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以坚如磐石的意志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苦苦求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还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水平,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重大贡献。在荣获“共和国勋章”后,他把此荣誉当成一个鞭策,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党员干部当学习袁隆平的老黄牛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心无旁骛建功立业、奋勇拼搏。

学习他奉献祖国和人民的情怀。袁老立志学农,是因为“吃饭是天下第一桩大事”。1953年,他曾立誓“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他从选种、试验、失败,历经一次次曲折的过程,才终于取得科学道路上的成功。他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只为天下人“稻粱谋”。为了祖国和人民需要,他把自己化作了一颗种子,走到哪里耕耘到哪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汗水浇灌,硕果累累。

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科技精神。他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他永不知足的脚步,是精益求精的追求,亦是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

学习他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也曾勉励青年“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追梦前行、不负时代,他的一生,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书写下了励志的好样本。今天,在缅怀和追悼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传承他的追梦精神,用创新与奋斗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学习是最好的纪念。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世间再无杂交水稻之父,但他的精神风骨必将由后人接棒,永续传承,生生不息。让我们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继续实现他“种下的稻田梦”。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学习他勤干务实、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让我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带着这句话,袁隆平耕耘田野数十载始终不曾停歇。三系配套、两系法、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科研突破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一种谋生方式,更代表着一份崇高的事业、一种理想的追求。忠诚,不仅是每个人最高尚的品质,更是师德最根本的核心。大学教师只有抱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守住仁爱之心,做一个朴实忠厚、艰苦奋斗的人,才能成为学生为人的示范。

学习他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孺子牛精神。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没有胆怯没有退缩,而是打破“教条”、勇闯“禁区”,通过千百次的不懈实验,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解法”。新时代大学教师既要发扬“爱岗敬业”的孺子牛精神,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敬业乐业,默默地辛勤耕耘一方责任田;也要发扬“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舍小家顾大家,不图名利,不务虚功,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用奉献彰显人民教师的公仆本色,做学生行事的榜样。

学习他开拓创新、一心为民的“拓荒牛”精神。“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怀着这样崇高的觉悟,袁隆平将研究方向选定为杂交水稻,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他所惦念的,从不是一家一姓的享受,而是万家百姓的温饱。新时代大学教师要学习拓荒牛“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刻苦钻研、潜心学问、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成为学识渊博扎实、原创成果丰厚的“大先生”。既要发扬“闯”的精神,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于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产生标志性的原创成果,真正做到为学的表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这是袁隆平为歌曲《我有一个梦》写下的歌词,也是他梦想的寄托。

一个人,一颗种子,一个梦想,一生追求,歌声犹萦绕耳畔,斯人已去。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但让我们记住袁隆平,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也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他“从土地里来,到白云中去”,他走了,但我们都在他的“稻穗下乘凉”,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也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缅怀、尊敬和学习。

他一心为民,永葆初心。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袁隆平青少年时期就立志要让中国的老百姓远离缺粮的威胁,1949年夏天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当农业科学家,为中国的粮食增产作贡献,成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土地,交给了祖国和人民。“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条挂在袁隆平试验田的横幅,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诚挚热爱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奋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上,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践行着他的为民初心,无愧于“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

他尊重科学,永远攀登。袁隆平以科学报国,不屈不挠,勇攀高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多世纪,为今天14亿人民饭碗装上中国粮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路走来,他的科研也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但如他所说,“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正是他对科学的尊重与执着地追求,才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成就着他的科研梦想。

他锲而不舍,永生奋斗。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袁隆平却一辈子专注杂交水稻研究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梦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此,他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试验田里劳作、观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为习惯,也体现出他“农民科学家”的本色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两年前,他还曾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只要身体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坚守我的“禾下乘凉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这虽只是一个梦,却彰显了袁隆平活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让他梦想不断成真。

我们在他的“稻穗下乘凉”缅怀袁隆平。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任重道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样追梦,像一个90后,永葆青春活力,永远精力充沛,在平凡岗位上,不屈不挠、不懈追求,努力奋斗、创造卓越,为民造福、为国奉献。让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传承、永不熄灭,如此,也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与学习。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细雨纷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袁隆平的一生,无私奉献,功绩显著,心系百姓,关注温饱,收获富足。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爷爷“共和国勋章”。面对荣耀,袁隆平爷爷淡然处之,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那天袁隆平爷爷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正处于对花时期,立即赶过去,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有一次袁隆平爷爷被网友拍到去超市看米价,看完后开心地离开了。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得益于袁隆平爷爷,再也不害怕断粮没有饭吃,摆脱了饥饿,实现了完全温饱,追求于精神生活。袁隆平爷爷曾寄语年轻一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自然会有回报的。”袁隆平爷爷的一席话让每一位当下正在奋斗的年轻人受益,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新中国是人民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伟大奇迹是人民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人民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是党的力量源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民继往开来,持续奋斗。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抗疫情、战灾害、保民生、促发展……无不关系国家国泰民安,无不心系人民殷切期盼。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潜心专研、无私奉献,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用智慧和汗水书画辉煌蓝图,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不朽丰碑。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5月22日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病逝,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生前,袁老曾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实现禾下乘凉梦。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人会实现。”他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唯愿众生无饥寒”的伟愿,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国之脊梁”致以哀悼,并在缅怀中学习他的宝贵精神,接过他未竟的“禾下乘凉”梦想。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会好好牢记,并“以光盘为荣”。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的坚定理想、不辞辛苦、心有大爱、淡泊名利,我们会认真学习,积极向袁隆平爷爷看齐。袁隆平爷爷,我们会谨记袁隆平爷爷的勉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担当!

国士无双,德隆望尊。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今天下午,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之栋梁的尊重与关怀。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继承和弘扬他忠诚待党、心怀群众、扎根土地、无私耕耘的高尚品格和伟大风范,是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英雄的事迹需要有人传颂,英雄的志愿需要有人赓续。因此,“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潮、营造一种氛围,切实激发更多人心中膜拜英雄、崇尚英雄、追逐英雄的精气神,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集合力量、汇聚气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照进现实。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人之大德,莫过于忠。袁隆平的一生,是政治信念坚定的一生,矢志不渝跟党走、义无反顾为祖国,把党的指令、祖国的需要、人民的意愿始终摆在第一位,一生投入到解决温饱、端稳饭碗的伟大事业中,用勤劳双手和智慧知识托举“民以食为天”的崇高信条,实现了人生最为绚烂的价值。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要学习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坚持敬业精神、担当作为、实干苦干、开拓创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不负伟大时代、不负伟大祖国、不负伟大中国共产党。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矢志不渝。有梦想,了不起;能追梦,必成功。袁隆平同志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人生因为梦想而流光溢彩,英雄因为梦想而高大致远。袁隆平穷极一生,追逐梦想、坚韧砥砺、勇攀高峰,成为了历史的推手、人民的英雄、时代的楷模。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敢于有梦的志存高远,勇于追梦的拼搏意志,勤于圆梦的忠贞不渝。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经济社会发展等,道路必将跌宕起伏、前路必将荆棘满布,我们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心、圆梦的决心。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锐意进取、攀登高峰的创新精神。袁隆平同志说过一句话,“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杂交水稻的探索步伐,而是以更为矍铄的精神主攻水稻产量的高地。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言满足、永无止境、奋勇开拓、创造创新的精神品质。新时代下,我们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辉煌进入辉煌、创造下一个奇迹,必须保持不断进取、再建新功、奋发向上的战略定力。

“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学习他躬耕田野、不计得失的朴实无华。袁隆平同志虽然是一名科学家、一名院士,但他始终坚持农人本色。91岁高龄,仍然保持下田试验、劳动生产的作风习惯。他的形象直观诠释了什么是“深藏功与名”、直观标注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直观体现了什么是“宁静以致远”。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就得像他一样“做一个扎根土地、匍匐姿态的农民”,唯有脚踩大地、才能充满力量,进而开拓更加伟大的事业、创造更加光明的前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