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庸读书感想(通用9篇)

时间:2023-10-16 06:42:20 作者:琴心月 最新中庸读书感想(通用9篇)

答谢词是向对方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等,来增加答谢词的吸引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答谢词范例,它们都是真实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让我们写出一篇感人至深的答谢词。

中庸读书感想篇一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中庸读书感想篇二

读完《中庸》后,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据说是孔子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都包含在《小戴礼记》中。后来,它独立成一本书,南宋朱子将其分为33章。

第一次读《中庸》的时候,感觉很迷茫,不知道它的意思,很难理解它的意思。虽然不懂,但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不易不更谓庸。中庸就是中和。说起来简单,其实我们很难做到,我们的.言行往往失去偏颇。过分追求物质,或过于理想主义,都是一样的,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庸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让我们知足常乐,慢慢学习,全心全意对待每一个细节。有句话很流行;细节决定成败。许多人缺乏适度的素质,往往不能到处小心,不能从头到尾保持正常的心,他们经常在事情的最后一刻因为没有注意到细节而失败。

总之,读了中庸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人受益匪浅,一定会受益终生。“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即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自己和他人统一的标准。“你想站起来站起来,你想达到人才”,这句话是说,如果你想站起来,你必须先让别人站起来。首先,你必须让别人达到事实。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实施“仁”的重要原则。如果你能“推自己和别人”,你就能达到“仁”的境界。如果你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你会避免很多矛盾,生活会更简单。

中庸读书感想篇三

我选读的《中庸》是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中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种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诚是什么?诚的意思与慎独相近,是一种精诚的精神状态。书中认为,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他人的天性,万物的天性,最终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人要是能够达到“诚”的境界,就能“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天下纲纪,确立天下的根本。儒家重诚,认为“不诚无物”。根据《中庸》,“诚”被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书中,“诚”有7种解释:1.诚者,天之道。2.诚之者,人之道也。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4.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5.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7.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实际上是天道与人道共通的一种精神。诚就是“道”,做到了诚,就是掌握了遵行本性的方法,就是“率性之谓道”了。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这不正是遵循了事物的本性吗?所以,我觉得中庸与中和,以及“诚”一样,都是为了遵循事物本性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怎样治理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主张“德政”,认为“为政在人”,而获取人才的途径还是要落实到修身养性的方法上来。

讨论:1.中庸与仁爱,诚的的关系。孔子的这些君子必为的道德品质,是紧紧镶嵌在一起的。是一个原,说不清谁是第一位的。比如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但是怎么修养呢,修养当然要“孝”,要“仁爱”,要“诚”,要“中庸”,可是怎么样才能具备这些呢,在这里,孔子就陷入了一种循环论了,为了具备这些品质,“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就要努力成为“君子”,而君子的表现就是“坦荡荡”,就是恪守“中庸”。

2.中庸与国民性格。在哲学层面上,中庸主张“过犹不及”,主张适度。这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它要求人们时时刻刻要注意“反省”,“反求诸己”,不怨天尤人。换句话说,就是时时刻刻同自己做斗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人们不断用中庸所维护的那种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八面玲珑,明哲保身,毫无个性可言。

中庸读书感想篇四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看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请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浏览,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充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基本上,一直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事件,当时有准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干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逐渐的进行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激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能力战胜艰苦,最终达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远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主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一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坚强起来!

中庸读书感想篇五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文档为doc格式

中庸读书感想篇六

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

唯一‘利’字当头,悲哀。

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无止

然道亦不改

当知

守道之谓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则停

知‘道’,不可以止,

要干嘛呢......

子喷: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谓中。

‘中庸’之道几可与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赋人心

人人皆临,几人肯施

天与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为圣者

偏离为小人

守之为君子

为君则无为而为

子喷:至诚,明善。诚则明,明则诚。

诚既大道之源。至诚,明善,笃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诚”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远,有其源泉。

枝繁叶茂而无有根,则虚有其表。

国无本,则国亡。

人无本,则魂丧。

人人守本,就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

怀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态,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

中庸读书感想篇七

随着学校的活动,我在这段时间读了中庸,感悟颇多,甚是受益。《中庸》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暗然而日章,是因为它遵循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然而日亡,是因为它只是利用了一时一地的特定条件,而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相违背。

因此,找寻一条长久之道,必从“天命之性”出发。不能探究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并依照这些规律行事,就没有什么中庸之道可言。因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帮助自己及世间万物充分发展其本性,充分发扬其生命力,充分实现自己之道,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至广大而极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圣人,也无法完全洞察掌握。保持敬畏,保持谦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首要法则。

当我们知道规律的存在,并开始探究规律,尝试着去理解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缘由与路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就可以开始走上修养道德的道路了。

中庸读书感想篇八

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

唯一‘利’字当头,悲哀。

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无止

然道亦不改

当知

守道之谓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则停

知‘道’,不可以止,

要干嘛呢......

子喷: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谓中。

‘中庸’之道几可与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赋人心

人人皆临,几人肯施

天与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为圣者

偏离为小人

守之为君子

为君则无为而为

子喷:至诚,明善。诚则明,明则诚。

诚既大道之源。至诚,明善,笃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诚”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远,有其源泉。

枝繁叶茂而无有根,则虚有其表。

国无本,则国亡。

人无本,则魂丧。

人人守本,就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

怀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态,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

中庸读书感想篇九

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

唯一‘利’字当头,悲哀。

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无止

然道亦不改

当知

守道之谓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则停

知‘道’,不可以止,

要干嘛呢......

子喷: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谓中。

‘中庸’之道几可与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赋人心

人人皆临,几人肯施

天与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为圣者

偏离为小人

守之为君子

为君则无为而为

子喷:至诚,明善。诚则明,明则诚。

诚既大道之源。至诚,明善,笃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诚”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远,有其源泉。

枝繁叶茂而无有根,则虚有其表。

国无本,则国亡。

人无本,则魂丧。

人人守本,就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

怀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态,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