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2 11:20:35 作者:飞雪

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和风格,我们需要研读一些范文范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选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音乐与诗歌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艺术体操作为一项女子特有的体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她的艺术性上,同时在音乐的选择上具有民族性。本文论述了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以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达到完美的境界。

关键词:艺术体操;音乐。

音乐与艺术体操有不同的一面,但他们又有相同的一面,既都是以美为特征,以节奏为中心,并能在美的旋律中去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音乐的选择决定艺术体操的风格,音乐选择恰当可使全套动作锦上添花。雄壮的音乐可使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抒情的音乐可使动作柔和舒展,美观大方;不同的运动员有自己不同的动作特点,音乐的选择应与运动员的动作特点相结合。

音乐的风格具有民族性。在国际艺术体操比赛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常常选择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古典式的,有现代式的,有幽默、风趣的,也有抒情豪放的,充分表达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人们对节奏的体验莫过于音乐,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不同节奏的乐曲对人的听觉器官的作用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经专家研究测定:音乐的节奏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的传导,使人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艺术体操动作的节奏,主要有两种,即单个动作的节奏与成套动作的节奏。单个动作的节奏从类型上,可分为快速用力的动力型与慢速用力的静力型。快速用力的动力型节奏一般是急促的、刚劲有力的;如屈伸动作、跳跃、翻腾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进行曲节奏的较为合适,速度大约在每分钟120—200拍之间;慢速用力的静力型节奏一般是用力均匀的、轻松柔和的;如直角支撑、慢起倒立、各种水平动作、平衡动作等,此类动作选用流水般行板节奏更为适宜,速度在每分钟70拍左右。

音乐素质的培养,是艺术体操的重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5.1乐理知识的传授和听唱训练是增强音乐感的必经之路,在培训中,不仅要使运动员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辨音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简单乐曲的初步分析能力,了解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内在联系。

5.2应把音乐训练广泛运用于运动训练中,不要仅限于准备或放松时,应与全部训练紧密结合。

5.3根据各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乐曲,建立运动员适宜的节奏感,使之在规定的时间里达到特定的空间位置,将空间感和节奏感有机结合起来。

5.4在课堂训练中,从热身准备到训练结束要始终有音乐的陪伴,这样既可以使运动员保持兴奋状态,又能增加音乐的美感。

在课余训练中,丰富的音乐节奏不仅能使运动员产生联想和记忆,又能使动作准确、协调放松,大大提高训练效果。

总之,艺术体操离不开音乐,音乐是艺术体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这一点,是我国艺术体操再创辉煌的关键之所在。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课堂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如何建设有益的课堂环境。

论文关键词:课堂环境,人际关系,情感。

语言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课堂环境,这三个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所示的同心圆来表示,其中处在中心的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是课堂环境,因此课堂环境的建设对于语言教学举足轻重。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努力改善课堂环境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课堂环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人际环境,情感环境和物质环境。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说明如何建设有益的课堂环境。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建设主要依靠学校的努力,物质环境指教室的物质条件,包括桌椅状况,座位安排形式,多媒体的声音及图片质量,光线,温度等因素。其中桌椅的高度比例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阶段,为伏案学习创造舒适的条件。座位最好采用开放式,目前多数学校都在语音室的座位之间设计了隔断,这种座位安排虽然可以使学生个体免受干扰,但却阻碍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不符合语言课堂的宗旨。语言教学同样也不适合在阶梯教室展开,因为座位的层次容易使学生产生不平等的心态,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学习者自然会滋生防御心里,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多媒体的声音和图像要力求做到使学习者听起来舒服,看起来清楚。笔者所在学校,多媒体被嵌在铁质的箱子里,播放语音材料时,声音混沌不清,严重影响了学生情绪和教学效果。此外,教室要明亮,昏暗的灯光容易导致困倦,温度也要适宜,通风要好。科学合理的物质条件会促进语言习得,但笔者认为,物质环境并非语言认知的决定因素。

2.人际环境。

语言课堂由于其交际性,必须在一定的人际环境中展开,包括班级关系及师生关系。

2.1班级关系。

融洽的班级气氛有利于交际性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班级关系的建立必须以班级成员之间相互认可为前提,不管班级成员之间是否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相互认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相互了解是促进相互认可的重要步骤,除此之外,彼此接近,接触,交流,合作等活动形式也能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可。语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和学习任务,创造机会,使学生彼此接近,接触,交流,逐渐建立相互认可并相互信任的关系,最终会出现班级关系和认知过程相长的局面。

2.2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讲师,教师和导师。其中讲师指那些只熟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了解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教师。教师指那些既懂学科知识又熟悉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教师。导师除了熟悉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外还积极钻研并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有益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做导师型教师,而且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2)以身作则,模范遵守班级准则,如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时绝不开手机等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3)保证课堂环境中机会和权利均等。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教师要让大家感觉到在老师心目中都有一席之地,不应偏袒一些而冷落另一些。

4)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以过程评价为主,注重认知过程,认可学生在过程中的进步。评价要客观公正,以鼓励为主,勿用威胁性言语。

5)恩威并重,在授课和学生发言时,面带微笑以示鼓励,但是教师维持课堂秩序时又应表现出应有的威严,以确保课堂氛围和而不散。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课堂氛围自然是和谐、积极的。

6)注意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得当的非言语行为使学习者感到安全舒适。

3.情感环境。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情感和认知相辅相成。如果缺乏积极情感,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营造积极的情感环境可以帮助实现课堂氛围的最佳化。表一中提到教师和和学习者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学习者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

3.1学习者情感。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学习动机等。其中焦虑是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较大障碍,焦虑情绪的产生与过去的经历及周围人的态度有关。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创造安全环境,帮助学生克服焦虑心理。抑制是学习者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行为,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同学因为怕犯错误或怕影响自我形象不敢参与语言活动,这就是抑制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创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气氛,首先要帮助这些学习者克服抑制情绪。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指语言学习所带来的好处,如: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找到理想的工作等。相比之下,内在动机持续时间较长,也是促进学习者长远和全面学习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学习者才会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语言活动中去,课堂环境自然会活跃起来。

3.2教师情感。

作为课堂决策者,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情感,学生容易受到积极情感的感染而更主动的投入课堂学习中去,反之如果教师情感消极则会阻碍学生的认知欲,造成消极的课堂环境。教师情感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移情,指的是教师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内在情感和行为动机。果教师有较好的移情能力,则更易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抑制等不良情绪,建立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移情能力就要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堂活动时,注意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计划,使课堂真正互动起来。

参考文献。

1arnold,j..affectin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戏剧虽然来源于西方,却成为我国艺术表演的主要形式之一,演绎者不同的作品,呈现着丰富多彩的内涵。不仅传承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发扬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特征,继而以戏剧表演的形式突出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同样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可以促进中西方表演艺术的融合发展。

戏剧表演;形体语言;运用。

戏剧表演形式来源于西方,主要是通过形体语言等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传达戏剧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在整个戏剧表演中,充分的融入形体语言,可以提高戏剧的喜剧化、生活化色彩。戏剧表演者通过形体语言转换戏剧表演空间传达出各种情感,在空间语言转换等因素的影响下营造出符合戏剧发展的氛围,使得观众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戏剧所传达的深刻内涵,从而促使戏剧表演者获得更多的群众情感基础,有利于表演者更好地发挥戏剧表演的才能。

一、戏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分类。

(一)空间语言。空间语言作为形体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其通过无声的空间形式来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戏剧表演信息,营造氛围,以及在空间上设立场景,并且针对每个人对空间不同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展开联想。在保证空间距离适当的情况下,利用空间传递信息,从而使得戏剧表演通过这一形体语言,能够营造出立体的戏剧表演形象,丰富戏剧表演内容,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

(二)形体语言。在整个戏剧表演中形体语言大多是通过表演者来传达,戏剧表演的情感发展集中在戏剧表演者的身上,通过每一个细节动作的表现,可以引发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联想,并且表演者通过形体语言传达情感信息,在不断引起观众共鸣的基础上,使得戏剧表演者可以流畅地表演整个戏剧,表演者内心情感演绎能力以及表演高超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戏剧艺术性的特色。

(三)情感语言。情感语言源自于空间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形体语言传递表演者的形态以及表情方面,表演者通过神情来实现表演内容传递,同时通过面部表情来传达各种情感,使得表演富有生动活泼的情趣。如戏剧《雷雨》中,应用不同人物之间的形体语言转换,完整地呈现了剧情发展以及人物情感等内容,且通过面部表情等形体语言营造舞台空间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不仅体现着形体语言灵活多变,便于应用以及立体呈现人物形象、诠释戏剧内涵的作用,而且表演者通过面部表情与空间语言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深化戏剧《雷雨》的深刻内涵,提升了戏剧的欣赏空间感等。

二、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应用情况研究。

(一)在传递情感中的应用。作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主要手段之一,形体语言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以及夸张的表达手法,使得整个戏剧表演借助表演者的情感传达更加丰富的内涵。一般情况下,戏剧的表演者通过使用灵活巧妙的身形、动态、动作等传达着活跃,抑或是压抑的戏剧情感,从而传达出戏剧的内涵,并且表现出表演者内心的情感,在触动观众内心的情感基础上,应用形体语言与观众的情感达到高度的共鸣,从而使得形体语言达到最佳的传递情感的效果。

(二)塑造人物中的应用。舞台戏剧表演的中心是以突出人物和戏剧的中心思想为目标,在整个戏剧表演中人物是核心,表演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的特色是关键,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可以帮助区别不同表演者的戏剧表现力,通过空间语言、形体语言等多种语言的综合立体化的表演效果,很好地诠释戏剧表演的中心思想,并且与主人公之间的形体语言对话,可以将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并且深入地挖掘戏剧表演的形式以及层次。

(三)突出表演特色的应用。戏剧表演的空间舞台感,主要是依赖于良好的表演空间环境以及高超的演技,并且应用形体语言可以弥补戏剧表演中的环境舞台效果。进一步深化表演主题,从而深入传达戏剧表演的情感。在戏剧的形体语言表达中,可以通过形体语言的形式将戏剧表演的主题内容进一步升华,在融入表演者自身对戏剧独到理解以及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形体语言与戏剧表演内容之间的完美融合,将戏剧的内涵进一步升华。尤其是现代形体语言艺术,對戏剧表演的内容融入表演者自身的理解以及演绎能力,从而突出戏剧表演的个人特色,丰富戏剧表演的内涵。

三、结论。

戏剧表演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通过肢体语言这一无声的戏剧表演形式传递情感的过程中,往往突出了表演者与观众情感的共鸣,而不是情感之间单纯的语言交流。以无声的形态体现着戏剧表演者高超的演技,从而将形体语言寓意在整个作品中,整个作品又通过动作来反映戏剧作品的内涵,使得表演者通过形体语言的形式,更好地呈现出戏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大勇.反派人物在戏剧表演中的艺术价值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

[2]李清洁.戏剧表演形体训练课程中教学思维及方法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3]栗镜涵.戏剧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舞蹈与音乐都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修养在舞蹈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只重视基本功和技巧的练习,忽略了对音乐修养的加强,那么出来的作品就会是很空洞、生硬,没有内涵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应该是相互依存的。

可是在当下社会一些舞蹈教学中,由于音乐修养的欠缺,严重的影响了舞蹈的发展和表现。本论文通过探寻在舞蹈教育中音乐修养的加强,使人们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而在今后的舞蹈教育和学习中重视音乐的修养,把舞蹈与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舞蹈与音乐是水乳交融的姊妹艺术,任何一种舞蹈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创作,没有音乐的伴随就不存在舞蹈。舞蹈与音乐在历史上、结构上、旋律上及各民族舞蹈的结合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的古籍中,多把乐与舞并提,也就是说,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态,音乐是舞蹈的声音和内容,音乐配合舞蹈,使舞蹈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舞蹈配合音乐,使虚的音乐形象变成较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古人认为,舞蹈和音乐都是人类感情最集中的体现。直到现在,当人们兴奋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可见舞蹈和音乐都是抒发人物情感的艺术,舞蹈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舞蹈与音乐都要表达一个进程,都在时间推移中展示主题,刻画形象。

在表达内容和情绪时,音乐需要音符的连续,舞蹈需要动作的连续;其次舞蹈与音乐都是以节奏为基础的,节奏是产生动感的基本要素,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节奏的支撑,音乐和舞蹈都会瘫痪,在舞蹈中,节奏是联系动作的纽带,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现不同的内容。

比如旋转的动作:如果旋转速度很快,就可以表现出人物激动的情感,或暴怒,或狂喜,或哀痛;如果速度减慢,则激动的情感也随之慢慢平静下来;如果旋转的速度减到最慢,那么激越的情绪也就逐渐消失了。可见有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紧密结合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说明了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性。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舞蹈音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伴奏,而且还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配合舞蹈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刺激观众,两者结合能互为补充从而形成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相统一的整体。比如如果出现低沉缓慢的音乐时,一般是要表现人物比较失落、哀伤的情绪,观众通过凄迷婉转的音乐和舞蹈演员的表演,可以充分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于音乐对舞蹈的特殊性,舞蹈编导们可以从音乐中寻找到灵感。舞者在学习或表演时,把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现实的舞姿中,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者通过反复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然后将脑海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只有懂音乐的人才会被音乐情绪所打动,所以搞舞蹈的人,一定要学会听音乐即兴舞蹈。在舞蹈中,音乐是连接舞蹈动作的纽带,通过音乐把舞蹈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有规律的组合。音乐的风格可以体现出舞蹈的风格,比如藏族弦子舞,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婉转而深情,舞蹈动作舒展、柔美,其音乐与舞蹈风格都是一致的。

通过上述对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两方面的介绍,说明了舞蹈中音乐的重要性,那么在舞蹈教育中,加强舞蹈专业人员的音乐修养是提高舞蹈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音乐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单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就包括乐理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曲式分析等。音乐技巧又包括对视唱练耳、声乐基础、钢琴基础等课程。

本人认为,以上这些课程对舞蹈的学习帮助很大,如果舞蹈学习者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就不能够从音乐的思维中获得更多舞蹈之外的营养,更无法在创作时很好的把握音乐,所以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必要的',当然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课程也很有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是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音乐的配合来完成,每一种舞蹈、每一个舞者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动作的创作,加强肢体音乐语言的训练,就是让舞蹈学习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把脑海里想到的形象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一个具有良好音乐修养的人,一旦音乐响起,随着音调的高低、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舞者就进入了用肢体语言阐释心中对音乐感受的世界。

但是在一些中等专业的舞蹈(艺术)学校并没有开设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没有把音乐修养提到相应的高度,这就限制了他们对音乐中舞蹈形象的想象和表现,限制了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训练中,应该多注重学生对乐感的培养,在理解感受音乐的同时,发自内心的用舞蹈动作把体会到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天云.21世纪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4).

[2]李晓敏.邓肯舞蹈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舞蹈教育的启示[j].剧作家.20xx(6).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根据以上对音乐与语言大脑机制的研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无论针对音乐还是语言的学习,势必会促进共享脑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另一方面的学习。而这一推论已被多数学者研究证实。

音乐学习不仅能影响人的语言记忆,还有助于提高音高辨识力及拼写能力。有中国学者做过实验,将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一组15个单词让学生试听两遍,试听后让学生将所听到的单词写出来,结果显示,从小接受过音乐训练的32名学生,在试听后写出的单词量明显多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一项美国进行的实验,对1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非语言智力因素、拼写、阅读等方面测试,结果显示,60%接受过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在拼写方面的表现、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其余40%未接受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一位法国学者选择法语口语短句与音乐短句,并升高部分句子末尾音的基频,播放给母语为法语的40名10岁儿童试听,结果表明,学习过三年左右音乐的18名儿童,均能辨别出语言中微弱的音高变化,而其余12名儿童不能辨别出。以上实验均证实,音乐学习可提高音高辨识能力及拼写能力。另外,音乐学习还可促进对外语的学习。某音乐学院的外语教师对60名学生进行实验,其中将音乐综合测试成绩为90分以上及60分以上学生分别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英语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组英语能力测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结果与以上观点相符。

(二)语言对音乐的作用。

语言节奏对音乐创作具有潜在影响,美国一位学者用不同语言歌曲的器乐版本试听,之后将旋律中的音高部分去除,保留旋律原有框架试听,结果显示,在两种情况下,听者均能辨别歌曲原有语言。这一研究可从侧面证实以上观点。

(三)音乐与语言结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作用。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较陈旧、教育理念淡薄、课程设置随意、内容单一,主要以欣赏课为主,且重视教师讲授,忽视学生的实际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较差。为提高教学质量,应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积极作用。

1.音乐与语言表达、思维技巧结合在授课时,为使音乐与语言表达、思维技巧充分结合,可选择标题音乐如《鹅妈妈组曲》《百鸟朝凤》等。在欣赏此类歌曲时,可先让学生聆听,不告诉其曲名,在初次聆听中,进行分段欣赏,并引导学生对歌曲出现的音乐形象进行回忆,讨论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复听后,让学生发言对歌曲中音乐形象及音乐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并让学生在课后对该歌曲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下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等,并再次聆听,对该歌曲的学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古诗词欣赏、音乐欣赏与音乐旋法教学的结合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民歌中的旋律发展方法很多是相通的,如古诗词中“顶针格”与民歌中的`“鱼咬尾”功能相通等。在教民歌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原词及旋律,对比音乐作品与相关古诗词作品,之后让学生将所熟悉的与情绪相符的古诗词填进旋律中,这既可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还可巩固已学的文化知识,并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在西方音乐中,也有“鱼咬尾”等方式的类似旋律施展方法,可适当将其应用于教学当中。

二、结语。

综合高校在提高国民音乐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着重在培养高品质音乐爱好者,为更好地发挥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作用,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打破现有教育模式的局限。为创新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引进其他领域的优秀成果是必要的。利用音乐与语言的相互作用,使音乐教学模式得以创新,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发展。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所以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选择中,条件就更加苛刻。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专业应用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专业,多数人对其抱有一定的误解,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经济创造性就相对较低、应用性就相对较差。因此,只有不断的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模式;教学体制;师资水平;实践运用。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优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众多高校专业组成的一部分之一。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满足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所以,很多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难以找到符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就业率,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问题的研究就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实际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高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高素质优质人才的基地,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根据社会各行业发展中对人才应用性及综合性的实际需求及时的调整、改变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手段。就汉语言文学而言,自身的应用性不强,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该专业的应用性。

(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校是青少年的学生的聚集地,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最佳战场。受到国家素质教育相关政策的影响,高校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提高对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要做好学生专业应用性提高的有效培养,利用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应用性的过程,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双向提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内容。

汉语文学专业存在的时间较长,但是教学模式与内容延续至今都未曾有较大改变,因此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也无法保障教育质量及效率的提高。所以,要想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第一步则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坚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的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以提升学生应用性为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扩充与优化,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能力。第二步,教师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大胆的引入趣味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全新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枯燥、乏味等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完善高校教学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高校要积极的完善教学体制建设工作。在发展中,高校要对社会的变化进行实施的观察与分析,有针对性的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制的建设。第一步,教师要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增加教材及内容,确保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因此教师要借助实践活动过程,改善学生对理论-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提升学生理论技能运用能力。

(三)帮助学生建立优秀的阅读习惯。

现如今,在“速食文化”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心浮气躁,并认为这才是学习的最佳途径。正是因为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存在,很多学生都深受其影响,从而不能潜心研读。因此,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阅读两小时,放下浮躁、静心细读、品味、思考,使所读之书入心入脑。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师资水平。

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轨迹的引导者。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性,高校就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团队。首先,高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培养与学习的机会,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量、提高教师的汉语言专业理论知识及综合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设计的学科应用性。三是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向学生传播渊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提高学科应用性实践要求。

(五)增强实践应用。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只有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性。所以,为了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完善、强化针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模拟情境,比如模拟某社会高企招聘或工作环境,让学生与教师在模拟实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为学生培养优秀的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在确保写作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素养。进而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应用方法,使学生逐渐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能力。

结束语。

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的调整、完善教学目标、模式、方法,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专业应用性,强化学生在市场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宋洋.才智.(04)。

[2]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3]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的思考[j].季雪冰.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4).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摘要:

汉语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语言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散文是汉语言文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精髓。但是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并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减弱,尤其是在进行散文赏析的过程中中兴趣减退,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散文赏析教学工作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研究。

我国是文化大国,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中国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味提倡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的发展。我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更是不如以前,因此对汉语言文学的散文赏析及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简介。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特色。

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意境。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赏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意境,作者在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古诗是最能够体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文体,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让自己的诗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汉语言文学中散文鉴赏及教学现状。

(一)汉语言文学散文的鉴赏。

我国目前在开展汉语言教学和汉语言鉴赏的过程中,散文鉴赏是十分中重要的内容,在开展汉语言散文鉴赏的过程中,对于现当代散文的鉴赏主要是对白话散文的鉴赏工作。现当代散文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散文能够在文章中表现音乐层次的美,同时能够营造出美好的意境,。同时,白话散文的叙述内容个别国家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让人们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亲近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和理解,达到更高的散文鉴赏水平。

(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教学的缺失。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工作。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的汉语言文学散文的教学和鉴赏比例。这就导致我国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散文的鉴赏和教学工作,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不利于学生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教学风格死板。

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散文教学和鉴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和鉴赏风格较为死板,在进行散文讲解的过程中往往是将散文通读一遍,然后划分出散文的结构,对散文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非常差,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不能够更好地学习单文。目前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热情在不断下降,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体会到散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只是对散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提升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和赏析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一)改变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及赏析的风格。

要想提升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和赏析的整体水平就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改变教学的整体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要从学校做起,要能够在学校建立起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育的组织领导体制,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高校要十分重视对于哈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要能够制定出完善的文学散文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进行改革。

(二)丰富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及赏析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和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时代精神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进行改革。要能够在开展教学工作和鉴赏的过程中推陈出新,让语文的课堂活跃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看一些相关的动画的影像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散文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可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加深对于散文内容和散文意境的了解。

(三)拓宽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学习途径。

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拓宽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学习途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散文的诵读,要能够通过诵读对散文的意境和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同时通过对散文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学散文鉴赏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众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一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散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风格死板、散文赏析教学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散文的赏析质量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当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散文赏析的过程中拓宽赏析和学习途径、丰富教学和赏析方法、改变教学和赏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马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j].青年文学家,,(02).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摘要: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一种特殊的无声语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辅助工具。教师在课堂上只有正确运用体态语,才会提高教学的功效。

关键词:幼儿;教师;体态语。

没有体态语参与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幼儿由于理解语言的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强,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体态行为。体态语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一种特殊的无声语言,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辅助工具。8年的幼教工作,我对教师体态语言有一些体会来与同仁分享,不足之处,请斧正。

一、幼儿教师体态语的形式。

教师的体态语言可包括一般形式和消极形式两种类型。一般形式的如下:

1、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人们通过面部色彩的变化,五官在一定限度的`位移和面部肌肉的变化,向周围的人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

教师的表情受到两种情况的制约:一是对幼儿的态度、情感,二是所表示的言词内容。就对幼儿的态度情感来讲,教师的表情基调应该是微笑。因为,微笑是最好的非语言性信号,是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体态语。教师的微笑是为幼儿学习创造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使幼儿在保持学习时具有祥和、平静心境的关键所在。

2、手势。手势是教师向幼儿传情达意的动作姿态,有助于强调教育活动中有声语言的重点,增强说服力,加深语意和语感,使教育教学活动收到更为深刻的效果。在讲述教学内容时,幼儿既听又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适合幼儿接受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积极的形象思维。如:教幼儿学“小白兔”的儿歌,教师边说儿歌边将双手的食指和中指伸出分别放在头上,代替小白兔的耳朵,生动地表现出小白兔的形象,增强了儿歌中语言的感染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3、眼神。眼睛所传达的感情有时很深邃和玄妙,甚至为有声语言所不及。一身在于脸,一脸在于眼。幼儿教师的眼睛应该是会说话的,幼儿常常能够在教师的眼神中找到某些事情的答案。教师的眼神能够促使幼儿积极思维,引起幼儿爱与恨的情感,其无穷的变化表述着教师的种种思想、情感和希望。

4、衣着服饰。人们讲究衣着和饰品,既是出自追求美的本能,更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教师的服装应以整洁、大方为原则,切不可穿奇装异服,过分打扮,当然也不能肮脏邋遢,不修边幅。

消极性的体态语是指对教育效果起负作用的体态、姿势、动作,有如下几种:

1、抠鼻孔。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体态习惯,一是不文雅,二是不卫生。

2、挠头皮。会给人一种不卫生的感觉。 3、拍脑门。是一种轻度自我谴责行为,一般是在忘记完成某些事情,或忘记了某些知识时的习惯性动作。

4、腿部抖动。有的教师讲话时,喜欢一脚踏在讲台的横木上并不停的抖动,采取坐姿时,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不停抖动。这是一种不好的体态。

5、瞪眼。瞪眼是发怒时的一种面部自然表情,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教师,却应该有意加以控制。

6、漠视。是一种令人伤透心的漠视,教师必须避免这种使用这种眼神对待孩子。

二、幼儿教师体态语的运用原则。

教师课堂体态语的运用应该讲究技巧,注意方法。概括地说,运用体态语应该适度、自然、协调。

(一)适度。体态语为语言交际活动不可或缺,但并非任何一种体态语都可以引进课堂。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体态语。体态语要服从有声语言的表达需要,为表达内容服务。对于教师课堂体态语,不可不用,更不可滥用。一般来讲,体态语大多出现在表达意义或情感过程中最主要、最关键的部分,这样,就不能要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要附之以体态语。

(二)自然。教师课堂体态语是教师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就要求体态语的运用不能故作姿态。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表达的角度,体态语的运用都要自然得体,既要符合美的原则,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要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三)协调。教师课堂体态语必须服从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切忌生搬硬套,矫揉造作。体态语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它应该与表达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体态语必须注意这一问题,否则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总之,体态语做为非语言交际手段中的一种,它在教学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不能忽略这种作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高等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的言语修养外,还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体态语言修养,因为这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教育手段。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仍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它通过与语言手段的配合,对教学起着辅助促进的作用。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舞蹈和音乐相互依存,没有音乐伴随就不存在舞蹈,即使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有节拍或歌唱相伴和。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使得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而且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于两者相结合以后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中。舞蹈和音乐的这种共性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舞蹈需要音乐的情感激发和动作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它是声音的艺术,是以音响为表现的物化形态。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而舞蹈主要是以肢体动作为其表现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乐是时间、空间、听觉的艺术。

舞蹈是空间、视觉的艺术。它们虽然有着不同却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来舞蹈与音乐被作为姐妹花艺术来看待。从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来看,节奏是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节奏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从产生之初,两者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他们结合的基础。

从上古时代,舞蹈、音乐就伴随着人类声场劳动而产生。动作和节奏是密切相关的。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与言,是言之不足,故叹之,足之蹈之也。人们用手拍打,脚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既是音乐的也是舞蹈的节奏。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音乐也需要舞蹈来诠释节奏。在节奏相同的情形下,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队形的更改,从而形成群舞或独舞。

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创作当中,由于表演者是由多个人组成,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那将导致群舞作品创作失败。在独舞的舞蹈作品创作中,舞蹈编导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

抒情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两者都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舞蹈借助形态动作,便于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音乐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成为音乐之行,音乐成为舞蹈之声,自古以来就难舍难分。从音乐中的音素、动机、主题旋律与环境氛围,其一致性达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有声而无形,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

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就来说说舞剧当中的《乌纱魂》的编导情况为例。在该剧的编导过程中,他没有单纯地去设计舞蹈动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倾听音乐上。

所谓听,就是用心灵去感知音乐,就是入境,在旋律中体味,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剧情中设计的动作和音乐融为了一体,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场上,剧情不靠回忆动作,更不靠场记,而是先和演员一起反复听音乐,交代对音乐的准确感觉,待音乐唤起灵感冲动后,他便在凝固的音乐气氛中如痴如狂的教起动作来。这时舞蹈随音乐驰骋,动作从胸中流出。

因此,《乌纱魂》剧的动作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自然流出来的,如同行云流水,相映成趣。这正是源于舞蹈与音乐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乐舞之称。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为主体的,那么音乐究竟给予舞蹈一些什么呢本人看来,音乐shi少在以下六个方面,给舞蹈增添了魅力。

(1)节奏、节拍等,给舞蹈以鲜明的律动;

(2)音调、调式、音色等,给舞蹈以主题形象和风格的预示;

(3)背景音乐、音量、速度等,给舞蹈以情绪的渲染和烘托增加戏剧性;

(4)转调、变和铉、变节奏等,给舞蹈的内容以花容点睛,立增加戏剧性;

(5)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给舞蹈形象表现以丰富感,立体感和层次感;

(6)不同的曲式结构连接,使舞蹈作品的情节发展更具逻辑性、完整性。

(二)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共同点。

1.舞蹈和音乐都是时间性流动的艺术,它们都是表现一个连续的、进行的过程,音乐是靠音符的连续,舞蹈是靠动作的连续,二者都是以节拍和节奏组织起来、连贯起来的。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那末节奏就是它的基础,同样地说,动作是舞蹈的灵魂,那么它的基础也是节奏。因之节奏是音乐与舞蹈同步进行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连续两种艺术的桥梁。

2.舞蹈和音乐在表现特点上都是不擅长表现抽象的概念。二者都是长于抒情,拙于叙述,更拙于理论。舞蹈与音乐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因此,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并不是理论性的。

3.舞蹈和音乐都是表演艺术。它们必须经过二度创作表演,才能完成整个创作的过程。当一个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演出时,舞蹈和音乐同时经过视觉的途径到听觉的途径殊途同归于欣赏者的感官,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质。

(三)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差异。

1.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视觉艺术,进一步说,一个是有声而无动作,一个是有动作而无声,这两者的结合既有声又有动作,就可能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2.音乐善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是靠听着来联想,发挥其最好的效益,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

3.音乐是可以不依靠其他艺术而独立存在的,而舞蹈必须依赖音乐而存在,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就用欢唱来表达,当欢唱还不足的时候,才用手舞足蹈来表达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舞蹈与音乐如鱼和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两者结合给人类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18世纪欧洲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论文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们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根本保证,更是提升内在修养水平及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把汉语言文学教育合理的融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上,才能让学生们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能通过课堂教学及日常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让他们成为有修养、有品味、有内涵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不健全。

从当前学生们的综合性素质来看,大多数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基本功都比较扎实,但这扎实的知识却只能让他们达到“纸上谈兵”的效果,却不足以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明显的“中气不足”,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其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老师们仍旧太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学生空有满腹诗文,而没有发挥的空间,再加上老师没有对学生们的应用性及实践性能力进行特别的重视和关注,使学生们只能掌握很多的书本知识,却缺乏实际操练,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教学模式不完善。

虽然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学校校也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增加了许多创新性教学的环节,而这些环节也确实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些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让这些创新环节如同鸡肋一样,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让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得到更好的融合,语文教育效果不佳。再加上一些教育模式内容守旧,根本激发不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不出汊语言文学的优势和特色,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作用。

3、老师的重视度不够。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之下,学校老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始终没有提起高度的重视,他们觉得文学教育只要能够应付写作就够了,不需要下太大的功夫去进行学习和培养。再加上学校在对于老师的考核方面也缺乏激励制度,大多数老师只是象征性的与学生进行一些汉语言文学的讨论,而没有真正的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从思想意识里引起注重和关注。

三、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有效对接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发生转变,因为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交叉性越来越强,只有重新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进行定位,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尤其是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倡导下,更应该让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增强对外性,在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同时,加强全球化市场的推进。另外,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更要把现代化的工具融入到没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让学生们不但要学会传统的文学,更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去进行创新与改革。让旧时代的“酸秀才”形象彻底得到转变,变成能文能武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入手,把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到语文教育当中,让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2、加强人文主义关怀。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对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它所偏重的不是知识量的多少,而是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提升,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促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语文教育课堂上,把两者合理的融入在一起,用汉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动人之处,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们人文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让他们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3、增强实践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现实,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路上,必须要增加学生们实践性的学习,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接受各方面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调研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漢语言文学的实用性。另外,还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生,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的活动,比如说可以参加一些文化单位的见习、开展一系列的辩论赛等等,既能增长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的文学知识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而且走出枯燥课堂的学习,更能调动起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融入情感体验。

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对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语文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体验更加深厚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而老师一定要注重这种情感的融入与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当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放飞思想,提高修养,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和谐对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存在着差异性,又具有很多的相同点,而老师在这两者的对接当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性能力,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融入与体验,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学修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从而使语言教育收到真正的实效性。

文档为doc格式。

音乐健康的关系论文

右脑的五感包藏在右脑底部,可称为“本能的五感”,控制着自律神经与宇宙波动共振等,和潜意识有关。右脑是将收到的讯息以图像处理,瞬间即可处理完毕,因此能够把大量的资讯一并处理(心算、速读等即为右脑处理资讯的表现方式)。一般人右脑的五感都受到左脑理性的控制与压抑,因此很难发挥即有的潜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脑的人,听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现图像、闻到味道等。心理学家称这种情形为“共感”这就是右脑的潜能。据广大网友实践,平行法是绝对可以看出多层的,看到第6层的时候会感觉最里层的图像离你的视线很远了,特别是对于看“无底洞”之类的图而言,这比只看出第一层的感觉要爽得多。

1.二十世纪初,科学家推测,人只运用了大脑潜能的10%,而到了九十年代,科学家估算,只用了4%。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

理论上,大脑可容纳相当于1000万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为5亿本。20岁是脑细胞发育速度的顶峰,记忆力最好,过后,若这些细胞放置不用的话,会以每天10万的数量死亡。80岁人的脑细胞,只有40岁时的一半。但,脑干部位的细胞几乎不变,因为这是人类生存绝对必须的部分。刚出生一天的婴儿,其脑干部位的动眼神经的髓x就已完全发育好了,几乎与年龄无关。

2.脑细胞彼此之间的联络是在人出生后,受外界环境刺激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脑细胞之间的联络线路越多,就越能发挥各细胞之间的分工合作,人就越聪明,智商就越高。如果把每个脑细胞比喻为一部电话交换机,则其电话线路比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倍。

人脑时刻产生着脑电波,这是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一段(1—3)赫、二段(4—7)赫、三段(8—13)赫、四段(14—30)赫。

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或成人极度疲劳和昏睡时,可出现一波段;成人在受挫折、压抑,及精神病患者,二波段极显著。但(10—17岁)少年的脑电图中,这段脑波也占主要。三波段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在没有外加刺激时,其频率比较恒定。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明显,睁开眼,或受到刺激时,该波段即消失。四波段出现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亢奋状态。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段立即被四波段代替。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三波段会得到强化,其它波段被减弱。可见,这一波段最接近右脑的电生活钟,这时人容易产生灵感。

3.人的脑内经常会分泌一种令人愉悦感的激素,约有20多种。最强的快感物质“内啡肽”,其快感力是毒品“吗啡”的五、六倍,但它不会引起毒素。人对它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人们称之为“脑内吗啡”。当人处于冥想状态,或愉悦时,脑内会大量分泌这种物质,同时脑电波会处在三波段。让人精神很好,精力旺盛,免疫力也增强。历代高僧长期平心静气、修身养性,就是在利用脑内吗啡。

与脑内吗啡作用相反的激素被称为“脑内蛇毒”,其毒性仅次于蛇毒,少量分泌对人有益,过量则有害。当人情绪紧张、恐惧、忧虑等时侯,它就会大量非泌,时间长了,患癌症、脑中风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倍!

掌管人类快感的是“快感神经a10”。“a10”是比较原始的神经,它参与运动、学习、记忆,和高级神经活动。猫、狗也有“a10”神经,它们也通过它获得快感。但它们无法控制“a10”。而人能通过“大脑新皮质”自由地控制“a10”。而掌控“a10”的关键物质是“脑内吗啡”。

4.人的左、右脑是联系又分工的。左脑善于语言、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情感;右脑善于形象思维、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有超常感悟力,空间想象力强。充满激情和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但一个半球能替代另一个半球的功能。

左脑所存储的信息,一般是人出生后获得的,在左脑内反复得到强化的信息,最终将被转到右脑中,而右脑继承了我们祖先的遗传因子。即左脑主要储存出生后所获得的信息,平时左脑用得最多,所以左脑又称为“现代脑”;而右脑的信息来源有三个:一是出生后凭直觉摄取的;二是经左脑反复强化的信息转存的;三是祖先所经历的信息浓缩后遗传下来的。所以,右脑又称“祖先脑”。

左右脑相比,右脑处在弱势,但右脑储存着500万年来祖先存留的信息,其潜能是左脑的10万倍!开发智能,首先是发掘右脑的潜能。

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力山大认为:人的记忆有三种,一是遗传记忆;二是免疫记忆;三是神经记忆。我们常说的“记性不好”,是指最后一种。

遗传记忆是天生的,人的生殖细胞中记录着一个生物的构成和活动原理,它们被一组基因随着生殖细胞世代相传。遗传基因具有稳定性,极难改变。遗传基因带有“记忆”,它的信息量极大,约10的10次方信息单位。而记录一个人构成所需的全部信息,只需他基因的2%就够了,其余基因被休眠着,当遗传记忆出错时,不活动的那部分基因激活,而许多基因,是我们从还未进化成人之前的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这时就出现“返祖”现象,如长出尾巴、混身是毛等。遗传记忆存在右脑,而出生后新记的信息则存在左脑,在左脑中经过反复的记忆强化后,再转存到右脑的大脑皮层的潜表层,越早存入的信息,越压在底层。所以越以往的信息,需要回忆的时间就越多。所以,忘却是为了更好的记忆。免疫记忆是人生病后留下的。如,患过麻疹、水痘的人,可获得终身免疫力。免疫细胞能识别异己细胞和自身细胞,并消灭异己者。神经记忆则是在后天学习中记下的信息。

5.总体上说,左脑储存出生后获得的信息,这种记忆受情绪影响很大,愉悦、成就感,有利于记忆。左脑是掌管语言、思考的脑,它善于分析性地处理问题,偏重于竞争原理。

而右脑储存的是祖先遗传因子的信息,同时也加入自己的某些记忆和经验。右脑是直觉形象脑,它能全面地把握事物。开发右脑是开发智力的关键。

左脑中印象深刻的记忆,将通过脑?传递给右脑,作为遗传因子储存。(可见:遗传对孩子极为重要,智力是能遗传的。一般认为,一对夫妇,他们的幼子比长子要聪明,是否与家长年岁增长,其遗传的信息量也增长有关?)。

6.通过“形体动作”学会的事,一般终身不忘,如:游泳、骑车、打乒乓球等。(我刚上小学时,是用左手写字的,后来被改了过来,以后再也没用左手写过字,在过了近50年后,一次偶然的好奇,我用左手写字,竟只练了半个小时,就和右手一样地熟练书写了。)所以边写、边记,可以把信息(如英文单词),记得更快,更不易忘。因为书写是右脑的行为,“读”是左脑的功能。边读、边写是左右脑共同记忆。

7.痛苦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生活中的惩罚,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手段。如罚款、处分、坐牢。也包括对孩子的批评、关禁闭。但研究表明,奖励对促进记忆更有效。人脑中有一套神经元网络,称中脑皮质缘路径,能激活快感神经。对人的快感能建立依赖性和成瘾性,大脑就会渴望再次体验这种快感,通过分泌快感物质,激发大脑潜能,使人思维活跃,增强记忆。

8.信佛的人念经、打坐、敲木鱼、数捻珠等,都能使人静心入静、闭目养神,处在似睡非睡的冥思状态,这时,人脑会分泌出“脑内吗啡”,给人以一种超脱的愉悦。人的右脑潜能得到发挥,让人富有灵性。

9.东方医学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的内因,外邪是疾病的外因,而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中医重视人体“正气”,“正气”就是人体的内在平衡。调节和保持内在平衡的是“激素”,内分泌系统紊乱,激素分泌失衡,即正气不足,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而不良饮食、生活方式、习惯、激烈竞争的精神压力,等,都是致病的“邪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生活规律,静下心来,树立坚定信心,大脑内就会分泌大量有益的激素,这是最好的良药!现在已发现的激素仅几十种,实际上只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人脑是一个大药厂!

但,激素的分泌必须保持平衡,平衡一旦打破,人就会生病。自身因素引起的不平衡,单靠药很难治愈,就得靠自我调节心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习惯。最好的医生是我们自己,最好的药在我们脑内。

10.徒步行走能激活脑。实践证明,约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慢走,大脑的觉醒度较高。“人老先老脚,脚是人类的第二心脏”。足底保健按摩是有道理的。而手被称为“露在外面的脑”,多活动手能刺激大脑皮层,激活脑细胞。

在步行中,应有意识地思考一些重要问题,或有目的地记忆一些东西,以达到激活脑的目的。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摘要: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汉语言知识上、对汉语言的知识非常肤浅上、学生不能应用汉语言流畅的进行社会交流上。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

一、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目标。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它承载中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儿女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言、让小学生为汉语言背后的文华感到骄傲、能够用标准的汉语言完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任务。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却发现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教学效率不高,小学语文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水平。

二、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1、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在开展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如果语文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讲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学生会因为觉得这些知识太枯燥而不乐意学习。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让学生了解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部分学生受到耳闻目睹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而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能在学习汉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深厚的汉语言文化,他们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会成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力量。

3、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小学生产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没有用处的感觉。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教师要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着手,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理解到自己学好汉语言文学知识,就能提高语文应用的水平。

三、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方法。

1、从教学主体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以“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非常排斥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教学主体上创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主题。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曾经很有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事物。一名小学生非常喜欢打《幽城幻剑录》这一款游戏,他听说这一款游戏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连一块石、一根草的命名都应用着典故,这名学生对这款游戏有强烈的兴趣,然而却不知道如何鉴赏这部游戏中蕴含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他的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起分析游戏中谈到的名词,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理解到,游戏中的饕餮这个怪兽源于中国的古书《山海经》,这部书中描述它是羊身、虎齿、八爪的怪兽,它的眼睛在腑下,十分贪吃,现在人们形容一个人十分贪吃,且食量很大的时候,就会说他像个饕餮。教师可以引导这名学生继续提出有可能是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范围,自己和学生一起研究。

2、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习惯给学生讲述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这使学生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非常枯燥。为了让学生改变这种教学认知,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比如一名小学生很有兴趣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想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教师可以从成语典故这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了解到“秦晋之好”这个成语的由来,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到这个成语的出现源于秦晋两国的一场婚姻。那是在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比较强大,晋国国君夷吾出兵攻打秦国,然而却作战失败,秦国当时还不够强大,虽然秦国一时战胜了晋国,秦国国君却不宜与晋国为敌,秦国国君为了巩固和强大的晋国之间的关系,于是将女儿怀赢嫁给夷吾的儿子公子圉,两家从此成为“秦晋之好”。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典故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对婚姻进行祝福,却有“秦晋之好”这种说法,却不说“百年好合”呢?学生经过思考就可以了解到,虽然这两个个成语同样是描述婚姻的一种状态,然而“秦晋之好”却偏重于描述婚姻的社会层面,而不是描述于婚姻当事人的感情层面。

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汉语言知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很枯燥。

3、从教学平台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教学中,汉语言教师不太注重创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成果。实际上,给学生一个展现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以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开典一个古典诗词欣赏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语文课本以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学生要说明这首诗词为什么很优美,它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等。在这个诗词欣赏大会里,学生能够通过诗词欣赏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审美品味、展现自己的汉语言水平、享受和其它学生交流的乐趣等,从而学生得到学习汉语言知识、应用汉语言知识的动力。小学语言教师给学生创建展现的平台,就能通过这个平台给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结: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汉语言知识上、对汉语言的知识非常肤浅上、学生不能应用汉语言流畅的进行社会交流上。语文教师只有从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汉语言知识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通过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蕾.邹细华.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3]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音乐健康的关系论文

按摩手的不同部位,对身心有益:按摩手心有助于改善心肺血液循环和防止动脉硬化;揉搓大拇指可兴奋神经功能,维持体液酸碱平衡,治疗肝脏疾病;揉搓食指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健脾胃、疏肝利胆,治疗肺脏疾患;按摩中指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患,治疗心脏病;按摩无名指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提高灵敏性,治疗脾脏疾患和癫痫;按摩小指可以增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功能,预防感冒及治疗其他感染疾患和肾脏疾患;按摩大小鱼际能预防便秘、腹泻和痔疮。

音乐健康的关系论文

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提到的ses的测量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搜集单个或多个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教育、收入、职业等)的资料,分别分析其与各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构建回归方程得出综合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采用降维分析将多个因素合成为一个复合的指标。

oakes等[5]认为,ses测量存在的潜在问题有:ses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缺乏对构建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措施好的理论运用。国内外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测量老年人ses的方法是测量单个或多个社会经济地位指标。

1.1单个或多个ses测量指标的选择。

早期的ses测量以单个指标为主[6],通常单独测量收入、职业或教育3个指标中的任意一个。教育曾被认为是最适合的指标,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职业和收入[7]。单一指标收集数据和分析较为容易,但并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地位的全部,因此在后来的研究中开始使用多个指标进行测量。

21世纪初,grundy和holt[8]发现测量老年人ses可以有7个指标:教育、收入、职业、住房所有权、家庭资源、汤森剥削指数(通过调查无力支付某些日常生活用品的情况来区分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有无私家车,这些指标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老年人因退休或生病丧失劳动力,收入和职业地位失去作用,因此依靠教育和财富等指标衡量老年人的ses更符合实际[9]。国外有研究发现,对于退休老年人,财富指标比收入指标灵敏性更好;富裕的人群更容易接触到牙医等特殊医疗服务,财富能够更精确地衡量人群在卫生服务利用上的社会经济差异[10]。老年人口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家庭所拥有的财富上,包括退休金、养老保险以及房屋产权、农村土地使用权、家庭所拥有的大件物品数量等。在发展中国家的几项实证研究中,采用了除传统3大指标外的其他指标,如银行存款、家庭奢侈品的数量、是否可以领养老金、城乡居住地等[11]。zimmer等[12]发现,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存款的多少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最大;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消费指标比收入指标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13]。

1.2ses综合测量方法。

马玉霞[14]认为,国外提出的ses测量方法和量表,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她认为李春玲[15]教授提出的ses测量方法是我国迄今为止关于ses测量的最全面的研究。李春玲[15]教授改进了blau和duncan的ses测量公式。

duncan[16]设计的计算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实际上是利用职业声望测量各职业的声望得分(因变量)和相应职业的平均收入与教育水平(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求出收入和教育对职业声望的回归系数(权重),然后用这一方程求出所有职业的声望得分。李春玲[15]将测量ses的回归方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更多的因素(如权力因素、部门因素和社会歧视因素),使其解释力更高。齐良书[17]构建过一个针对成年人ses与健康状况的回归方程,他以一系列健康指标作为因变量,自变量为社会经济地位各指标和一组控制变量(年龄和性别等)以及不可观察的个人特征和随机误差。建立回归方程的优点是能够综合反映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缺点是缺乏实际含义。构建一个好的回归方程存在一定困难:一是指标的合理选择;二是如何处理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18]。

国际上的另一种综合测量途径是采用降维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多个变量进行合成,形成一个或几个复合变量来反映社会经济地位。降维方法的思想就是将多个影响因素合成几个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复合指标要尽可能多地考虑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的因素。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全面地研究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的因素,但国内外均没有在老年人群的研究中使用过。

2.1ses与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

国外的研究发现,不同ses人群的健康状况呈“梯度”特征:低ses者较高ses者健康状况差[19],且ses对健康的影响在老年人中依然存在,并影响老年人的各个方面,如自评健康状况、日常活动能力,以及患病情况等。一项在拉美7个城市的研究表明,受过高等教育者倾向于更好的健康自评,存在较少的躯体功能障碍[20]。

育水平低,营养状况、生活住房条件及医疗保健条件较差,相应的健康状况也较差。这个“梯度”变化从整体上反映了ses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关系。而韩广勤[25]则发现,这个“梯度差异模式”在中国上海遭遇了挑战,高ses并不一定会给老年人带来好的健康状况,因此这个“梯度模式”的普适性仍然值得探讨。

2.2ses与老年人常见疾病。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群体。有资料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有2~3种慢性疾病[26]。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导致其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病,而且他们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治疗及康复方面均存在社会经济差异。西方研究一致认为,ses越高,慢性病的患病率越低;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研究表明,高的ses并不一定带来低的慢性病患病率。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自报慢性病的准确性存在问题。一项在欧洲国家进行的关于老年人由ses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差异的研究表明,由教育和收入造成的发病率差异是明显存在的,而且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差异要高于女性[27]。

老年人面临着更大的癌症威胁,据我国肿瘤登记报告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癌症发病率超过1%,癌症死亡率占全部死亡率的63%以上[28]。美国学者harold等[29]认为,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别是决定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和存活率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存活率也较低,在肿瘤分期和治疗效果上也存在差异。

ses对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影响通过慢性病传递“间接效应”[25]。周律[30]认为,ses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率存在着巨大的关联。许多研究表明,慢性病伤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fe,简称adl)较差的重要原因,而社会经济地位是维持老年人adl决定因素的上游原因。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每下一个梯度,adl的发生率就会增加。

社会经济因素以生活方式为中介来影响人们的健康,如是否吸烟、喝酒、运动等。通常高ses人群健康需求高,形成健康行为的动机强,也有能力支付获得健康行为的社会资本。这在老年人群中同样适用。

hatice认为,低ses增加了老年人不健康饮食的风险,并造成其对健康认知的缺乏,对于女性老年人来说,低ses和低教育水平成为吸烟的保护因素,但却导致她们缺乏肢体活动。韩国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低ses使老年人产生不健康的行为并导致较差的健康状况[32]。可见无论是在健康认知还是在行为上,ses对老年人的影响都是显着的。

2.4ses与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

卫生服务利用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关键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卫生服务利用的决定因素之一。卫生服务利用通常更多地集中在高收入人群。

胡宏伟等[33]认为,在控制了健康因素后,城乡差异、退休前的职位以及是否参加社会保障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中的住院服务有显着影响,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能更好地利用住院等卫生服务。许多研究表明,低ses的老年人其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宏观地广泛地研究一般的卫生服务利用。英国有研究发现,较富裕的老年人与较贫穷的老年人相比,在初级卫生服务的使用上差异很小,与经济地位无关;主要的差异是在特殊的医疗服务使用上。在特殊医疗服务的使用上,比如乳房x光检查、动脉瘤筛查、疫苗接种、眼睛检查、牙医服务等,低ses的老年人群明显存在劣势[34]。

zhang等[35]则认为,低ses的老年人使用医疗服务产品的机会更多,因为这类人群容易养成不健康的卫生行为,同时也说明这部分人群使用预防服务和疾病筛查较少。因此,学者需要关注ses与老年人大病住院、特殊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

3结论与展望。

ses对老年人的健康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研究老年人ses与健康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老年人ses测量指标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标准,许多在发达国家研究中所常用的指标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其次,目前尚缺乏大量的实证研究用于探索一个适用于老年人ses的度量方法;第三,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关系的“梯度模式”的普适性仍然值得探究。

我国老年人ses测量、ses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研究仍是有待提高的领域。社会经济因素是解决老年人健康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核心因素,国内研究者需要关注老年人由社会经济差异造成的健康差异。在老年人ses测量指标的选择上,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指标。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的研究多注重老年人收入与健康不平等的关系,多采用集中指数,不能够多角度分析ses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创新。此外,我国对ses与老年人常见病、健康行为及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关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者需要从更广义的角度进行研究,为提出改善老年人健康公平状况更为全面的政策建议奠定基础。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以及新闻媒介种类的不断增加,同新闻有交叉的学科也不断的产生和发展起来,新闻语言作为与之相关、相近的学科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但在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的同时在一些方面依然可圈可点,本文就目前的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综述,对新闻语言的现状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希望对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不算成熟的参考。

关键词。

新闻语言;研究综述;研究反思。

一、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分析。

新闻语言是对社会现实立体的呈现,同时,也是一种鲜明的公共语言,因而,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一方面更容易进行有章可循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值得去研究。

新闻语言具有新闻的属性,同时又兼顾语言的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有新闻性的语言呈现,因此,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常常要涉及到一个交叉性学科的研究,如林溪漫《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与合流》对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展开讨论。同时,就新闻与文学“合流”现象进行剖析。鉴于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国内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等的不同来加以划分,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不同研究内容的新闻语言研究。

研究新闻语言,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新闻语言,新闻语言至少包含新闻和语言两个要素。新闻,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以事实为前提和基础的信息,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在近年来的新闻语言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对新闻语言的本体的研究。这类研究大多体现在对于新闻标题语言、语言运用、模糊语、语用规范以及新闻特性等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文献中。

石义彬《论新闻语言的本质特性》认为“新闻语言是如实呈现客观事实的语言,是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反思的结果,是一种“受众约语言”。它来源于社会实践,依赖于社会实践,它的面貌总是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兰活约发展而发展的”,由此分析了新闻语言的本质和特性。喻国伟《浅论新闻语言的时代性》认为新闻语言可以从词汇和语言风格这两个方面体现它的时代性。“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没有语言,无以成文学。同样,新闻的第一要素是新闻语言,没有新闻语言,一切报道全无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语言的研究不可小视。此外,宋嘉扬《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艾丰《新闻语言的具体特点——谈谈在报道中如何使用“具体”和“准确”的语言》、都从不同的内容对新闻语言进行了研究分析。

(二)不同研究角度的新闻语言研究。

沙林觉斯蒂芬·厄尔曼说过:“语言有两种用途。语言可以用来陈述事实传达客观的论点,其目的纯是交流。同时语言也可以具有一种主要是情感的、能动的功能,即表达、激发感情和影响行为的功能。”新闻语言同时兼备着两种属性,因此,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更多的学者会从语用学和修辞学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

葛西劝、葛素表《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中提出,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谓“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李菲《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认为新闻语言的表达效果不仅直接关系着一篇新闻的传播效果,而且影响着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文章主要从新闻标题、词语的表达以及句式的安排等方面探讨了新闻语言中的消极修辞。

(三)不同研究对象新闻语言研究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技术的普及,新型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新闻语言在不同媒体中的呈现和反映形式也因此产生出微妙的不同,这种改变,有其进步的空间,也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媒体的新闻语言使用研究,也成为新闻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路径。

1、以报刊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报纸刊物作为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媒介,有其固有的、特定的语言规范,报纸的标题特别是新闻标题“既是新闻事实的浓缩与结晶,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与评价,是媒介对舆论的引导”。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丁春花《中国报纸新闻语言中称谓语系统研究》就以《文汇报》为例,分析了新闻语言中称谓的类型、特征、成因及历史变化。对于鲜少有对新闻语言(特别是报纸语言)这一特殊领域中的称谓语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叶林海《报刊新闻语言运用三原则》论述了报刊新闻语言的运用呈现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遵循三大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朴实与生动的统一、准确与模糊的统一、简洁与严谨的统一。

2、以电视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电视自产生以来就很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电视的普及、受众的增多、受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要求的增加,电视新闻语言也开始发生时代要求下的变化。周伟红、张凤辉《电视新闻语言探析》中分析了电视新闻的语言有着与报纸新闻语言和广播新闻语言所不同的特点。此外,《电视新闻访谈语言元功能分析》、《新闻调查——出境记者的叙事特质》等等研究类的学术文章开始出现,甚至对于地方方言类节目的研究也初见端倪。这些都是媒介活动发生改变后随之而来的语言方式的转变,这一类研究也是对于电视类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闻语言运用及其变迁的必要性的探讨。

3、以广播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广播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曾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的使用范围不在广泛,但终究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只是,目前对于广播的新闻语言的研究甚少,还有待研究者可以发掘其中的研究价值进行探讨。

4、以新媒体为对象的新闻语言研究。

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媒体一般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出使得新闻语言在语言运用的通俗化、陌生化、创新化等方面的变化尤为明显。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弊端。在这一背景下,对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开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有大量的文章开始涉足这一方面的研究。房新宁、李川《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着重分析了新闻语言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网络新闻语言与话语权变迁》分析了由于网络传播者身份的多样化、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网络新闻语言的主观倾向呈现复杂化,“与传统新闻高临下的传播方式不同,平行的横向传播模式使网络新闻不仅设置了公众谈论的话题与讨论的议程,而且为更多人提供了发言的渠道,使语言意识倾向发生了一定变迁,话语权不仅仅局限在少数人的手中,使话语处于有序竞争状态。”

二、新闻语言研究现状述评。

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我国虽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各类学术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新闻语言的论文,有百余篇。著作有蓝鸿文、马向伍的《新闻语言分析》、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李元授、白丁的《新闻语言学》、孙国平的《实用新闻语言》、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李佐丰的《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学》等等。另外,在许多新闻学教材,尤其是大部分论述新闻写作的著述中,对新闻语言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有的还设有专章进行了讨论。这些研究和探讨都对新闻语言的研究产生了很好的开端,在这一基础上,近年的新闻语言研究中,研究人员不断增加,研究范围有很大的扩大,研究成果也有了更深的意义和价值。相信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质的飞跃。

然而,在开启一系列关于新闻语言的研究时,作者对新闻语言定义的理解不同也造成了对新闻语言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不同。这就导致了新闻语言研究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从表象来看,似乎研究新闻语言的论文不少,但是,逐一研读这些论文会发现,结合语言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来深入研究我国新闻语言与权力与意识形态等关系的期刊论文几乎没有,也缺乏结合这些学科理论来研究我国新闻语言范式演变以及这一演变与政治、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论文。

一方面不少论文停留在表象层面的概括上,缺乏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对之的深入分析,如《新闻语言应简练》、《新闻用语要有新发展》、《浅谈新闻语言的节奏》、《浅谈新闻写作的语言美》等等,这种论文是典型的感想式随笔,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术论文。

此外,有些论文从题目上看似属于很接近的相关研究,但内容则基本没有涉及。如《从时代变迁看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一文只谈了解放后至文革前、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几个不同时期我国新闻语言的风格特征,整个论文只是对表情况的描述,没有深入分析。

还有部分论文涉及到用“批评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新闻语言,但并没有涉及到我国自从国人办报以来新闻语言的范式演变以及我国新闻语言与政治、社会环境的关系。如《从批评性语篇分析透视两则新闻报道()、《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2008)。另外,这类论文的作者主要是语言学专业以及外语学院的师生,新闻专业的师生对此研究不多。

对于兴起的网络语言研究类论文也有明显有追逐潮流之嫌,如《试论网络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异同》、《网络新闻语言的认知语境观分析》、《网络新闻语言的隐性功能分析》等等,这些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多属于应用方面,且多是只从表象上描述网络语言的特点等,缺乏理论借鉴与学理深度。

三、新闻语言研究现状反思。

语言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海德格尔语),伽达默尔认为在文本与读者、传统与现在之间起桥梁和中介作用的正是语言,理解过程也是一种语言过程。索绪尔(ferdinal8aussure1857—1913))把语言现象划分为语言(1anguage)层面和言语(parole)层面;语言是深层的结构和规约,言语则可以认为是显性的表达层面,所以,语言不止是在语,还要言。新闻语言更是要在语、言,的基础上,契合新闻报道的各类规范,这就对新闻语言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新闻语言作为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符号中介,新闻语言的变化也必然是新闻流变的某种外显和表征。一方面,新闻语言有自己较固定的表现模式,它是对社会现实立体的呈现,同时,它是一种鲜明的公共语言。另一方面,“作为新闻的载体,新闻语言伴随着新闻媒介的产生而出现,并伴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鉴于上述因素,新闻语言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值得去研究。如何运用好新闻语言,更好地发挥它的传播功能,更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但在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就目前而言,还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还比较狭隘、静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主流、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缺乏,更缺乏上升到语言哲学、政治学高度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基于这些客观原因,新闻语言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发展的艰难阶段。但是,我们也应该坚信,艰难的准备工作终究会迎来曙光。这当然也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人员以及研究人员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们相信,当语言研究随着重心逐渐由静态而动态,由句子而语篇发生重大转移,语篇研究这场“兴师动众的,也许是涉及若干代人努力的马拉松竞赛”,将会促发学界的一次重大革命。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j].新闻与写作,(11).

[2]金永辉.新闻语言的时代性[j].时代文学,2009(24).

[3]业辉.新闻语言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4.

[4]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m].科学出版社,.

[6]王一川.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世纪欧洲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论文

摘要:音乐的创作与文学思潮的变化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8世纪的欧洲文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本质的转变,整体思想体现出强烈的反宗教倾向,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与自由,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因此,受文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大胆突破了原有的陈规。戏剧、交响乐、歌剧等由颂扬宗教神性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作品取材多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表达普通民众的情感。其他音乐体裁在创作手法上也逐步自由化、情感化。本文主要探讨了该时期文学思潮变化与音乐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文学;思潮;音乐创作;宗教;社会性。

音乐与文学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8世纪的欧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启蒙运动就是在这一时期为了顺应历史要求,在欧洲的文化领域内兴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首先在文学领域内兴起,学者们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宣传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倡导“理性社会”的思想,无一不影响西方音乐的发展,并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和音乐风格中获得体现。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是万物之本,反对神主宰一切的观念。人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体,应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对于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人来说,诸如“原罪”这样的观念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特征。因此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作家们以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为武器,对传统教会的批判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从理论深度上根本动摇了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如孟德斯鸠的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狂飙突进运动中最具价值的作品,对后世的德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专业音乐家同样已开始挣脱封建宫廷和教会的束缚,走向市民阶层。如莫扎特就是冲破音乐家受教会宫廷束缚的传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变化,成为自由音乐家。社会音乐生活空前活跃,城市中兴起各种类型的剧院,音乐厅,建立起各种业余音乐社团,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音乐会的听众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宫廷贵族为主转而成了以市民大众为主,音乐成了大众化的艺术,这一切都成就音乐家的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因此整个音乐创作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由于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较之以往的文学,启蒙文学的'主人公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如鲁宾逊、汤姆?琼斯、费加罗、维特、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许多人物既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也呈现出人的灵魂的多重矛盾,揭示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在文学体裁上,启蒙作家为了宣传启蒙思想,逐渐扬弃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戏剧方面也随之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市民剧的形成上,它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严格界限,不遵守“三一律”,运用散文语言创作,开创了后来长足发展的话剧的先河。音乐创作在文学的影响下,诞生了喜歌剧这一新的歌剧题材。它标志着歌剧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通人、平民的生活成了主要的描写对象。佩格莱西的《管家女仆》、卢梭的《乡村卜师》以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平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音乐风格上,也力求朴实、自然、清新,没有人为造作的痕迹,生气勃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在歌剧的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突出了歌剧音乐中自然美的特征,对于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确立,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有的作品以一定的哲学论点作为组织材料、结构情节的中心,集中讨论哲学、政治、宗教、教育、道德等问题;有的作品通过具有作者代言人性质的主人公,发表深刻的理论见解;有的着力塑造富于哲理意蕴的艺术典型,以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具体显现某种哲理。启蒙文学这种哲理性、政论性见长的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得最明显。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角度,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批判旧世界,主张用启蒙思想塑造新人。歌德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诗体小说《浮士德》,反映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的精神世界。这些蕴含哲理的思想同样直接影响了音乐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这一点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卢梭、莫扎特、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中,使这时期的音乐文化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卢梭不但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文学家和音乐家。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既是继承者,又是创新者。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模仿,而音乐和语言共同源自人类表达激情的需要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既是继承者,又是创新者。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比较,他的美学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众多名作中,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人的尊严的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启蒙主义时代的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思想深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音乐语言新颖,有较强的戏剧冲突,能启迪人的智慧,触动人的心弦。音乐家们的作品大多具有社会意义,为维也纳的音乐增添了不朽的光彩,使维也纳成为后世音乐家膜拜的圣地。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也是历代作曲家所无法替代的,几百年来,仍保持着它动人的魅力,这正是他们审美观、艺术观的深刻之处,对同时代欧洲及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18世纪的欧洲,无论从音乐的发展和特点来看,还是从音乐家的选材、创作过程、创作风格来看,都与启蒙运动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文学作品有密切的联系。文学创作引导着音乐家丰富想象力、大胆创新、开拓新的领域。音乐家通过文学艺术了解人类、认识社会,掌握先进的思想与广博的知识,使音乐创作具有高瞻远瞩的气势与深入灵魂的深度。当今艺术发展的潮流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艺术种类相互融合与渗透将形成新的热潮,而文学与音乐这两个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也将在相互渗透中不断繁荣,在相互促进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德]保罗?贝克.西方音乐的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摘要: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时也才能更好的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教师和家长都要注意自己的说话用词和语气。要给幼儿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健康的语言环境。这样,他们的语言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关键词:礼貌用语健康的语言环境图书读物家庭环境。

语言环境对于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可以让幼儿健康地成长,而一个不健康的环境就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幼儿在实践活动(游戏、学习、劳动)进一步复杂化的基础上,在跟成人交际的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言语能力也在随着更加发展起来。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的一些工作者在对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研究中,也对这一时期儿童的语音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探索,得出了结论:儿童的语音发展与发音器官的成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得出:不同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在语言发展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也就是关键期。

有一句老话“三岁定终生。”说明幼儿期有多么重要,你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学什么,而且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幼儿期时,他们都喜欢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这时候,由于发展的特点对于好坏的行为还无法分清楚,他只知道一味地模仿,只在乎自己的心情等。现在班里有一部份的幼儿都是外地人,他们中有些父母没有很多的文化。对于教育幼儿不是很懂,他们每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也不知道无能为力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周围住的.邻居中,有些经常会讲粗话,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幼儿说的难听的话也都是从那些大人或一些比他们在的调皮孩子那里学来的。记得一次有一位幼儿,他在和别的幼儿玩的时候发生了冲突,他就说了句很难听的脏话。当时的我,听了很生气,就问他是从哪里学来的,他告诉我是从家里学来的。就因为大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导致幼儿也学这些难听的话。而且,他们很难把这些话忘记,就觉得很好玩。如果一个生长在周围都是些说粗话的环境中的孩子,他也会变得粗俗,不懂礼貌。

所以一个不健康的语言环境对幼儿一生都有不良的影响。

三、健康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

在父母经常带孩子去观察,多给孩子阅读好的图书读物的家庭中,那些孩子的语言都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他们周围大人不说粗话,懂礼貌,在潜移默化中,幼儿就会礼貌用语。比如《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不就是告诉我们环境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要不是孟母。孟子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

比如一个生长在好的家庭中的孩子,父母说话都注意词语和优美的语句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他也会学到词语并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他的语言也得到了发展。

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影响真的是很大的,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环境会让幼儿的语言发展的更好,同时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也会得到提高。而一个不健康的语言环境会阻碍幼儿语言的发展,他们在那种环境中学到语言对于他们的一生应该有不好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和谐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发展语言,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学〉〉。

不容忽视的音乐语言环境论文

顶岗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理实一体化的高级阶段。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适应岗位要求,用人单位满意,至顶岗实习结束时,自然就转成了就业。但是,职业学校的顶岗实习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实习岗位不足。不言而喻,顶岗实习首先要有岗可顶,但是一所职业学校每年就有成百上千人,众多的职业学校学生都实行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而企业能否满足顶岗实习所需要的岗位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除了岗位的数量外,专业的不同也给顶岗实习带来了困难。比如,工科类、商贸类、餐饮服务类的专业所需要的岗位相对宽裕,而财经类、文秘类的岗位就比较困难了。由于岗位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就成了简单的打工过程。

顶岗名不副实。就一部分专业而言,顶岗实习存在名不副实的现象。比如会计专业,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质,会计专业的学生很难到企业的会计岗位顶岗实习。于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只好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一样,到一些商业企业、大型超市去做营业员。

管理力度不够。20世纪80年代也有顶岗实习,那时候学生不多,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都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去落实。但现在学生众多,学校根本没有精力像过去那样安排实习岗位。由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种种难处,不少学校、不少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放羊”现象。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应该既有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跟踪,又有企业的师傅指导,事实上,学校精力不足反映在实习过程就是管理力度不够,顶岗实习学生太多,企业也没有可能安排专人指导,结果大多数学生的顶岗实习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

政策保障欠缺。顶岗实习的学生尽管还属于“在校生”,但他们事实上已经踏入社会。顶岗实习过程毕竟不同于在校园里学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差异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和社会上的其他“打工族”一样,没有得到特殊的保护和关爱,在安全生产、执行操作规范、上下班交通、业余生活等方面缺乏保障措施。用人单位居于主动地位,认为能接收学生实习就已经尽到义务了,不愿意在上述方面承担任何责任。

操作层面不妥。顶岗实习在操作层面上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比如,不少职业学校都是在同一时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造成了拥堵状况。从企业来讲,企业用人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用人单位有不同的用人高峰和规律,这就导致了“我用人时你不给,你送人时我不要”的尴尬局面。从学校来讲,如果单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那就意味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方案的缩水现象;如果按照常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又很难在同一时间把学生安排到位。

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一套“拳路”不行,必须用“组合拳”才能奏效,也就是说,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师生比要下来,顶岗实习质量才能上去。职业学校的许多问题都是“师生比”过高惹的祸,顶岗实习的管理不力、精力投入不够、指导教师不到位等也与此有关。师生比下不来,办学质量就上不去,学校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精力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错位实习,避免拥堵现象。几乎所有的职业学校都是最后一年安排顶岗实习,这就必然造成落实顶岗实习单位的拥堵现象,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安排实习岗位。因此,职业学校应根据专业的不同、校企合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同,错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此外,教育部关于“实习不少于一年”的规定,职业学校可以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地加以落实。比如,分单元、分阶段实习,短期实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行1+0.5+1+0.5模式等。

实习按专业来设计,顶岗因岗位而变通。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实习方式,同样,不同专业的顶岗实习可以也必须因专业性质而变通,不宜“一刀切”。比如,做不到顶岗实习的专业(如会计、彩色印刷等专业)可以采取“跟岗实习”、“跟班实习”、“帮班实习”等;有条件的师傅带徒弟,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师傅做学生看。一切从实际可能和实习效果出发,因专业而异、因地区而异、因岗位性质而异。

出台政策措施,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有序、有效。顶岗实习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是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最大隐患。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保障性措施,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有序、有效。只有这样,顶岗实习工作才能安全、有序、有效地健康开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