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秋战国故事汇手抄报(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16:31:04 作者:梦幻泡 2023年春秋战国故事汇手抄报(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秋战国故事汇手抄报篇一

历史内容丰富,知识繁多而复杂,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公元前270 年,秦国穰侯魏冉正要发兵攻打齐国的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书人说有紧急事要亲见秦王。

秦昭囊王即位后,因为太极都被太后和魏冉操纵了,很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很想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来摆脱太后和魏冉的控制,所以立即答应在离宫召见这位上书的人。

当秦昭襄王按的乘车到离宫去的时候,半路上有一个大汉挡着不肯避让。

“大王来了!”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着。

“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从没听说有什么大王呀!”挡道的大汉高声叫嚷着。这几句话被车内的秦昭襄王听见了,知道这位大汉不是等闲之辈,赶忙下车,扶起大汉,好言好语一问,才知道此人就是上书的范雎(?—前255年)。

秦昭襄王把范雎请到离宫里,让左右退出,诚恳地请教治国之策,不论太后、穰侯,还是自己的失误,都可以直说。

范雎刚才不肯让道,是用来试探秦王诚意的,现在看见大王确实至诚至恳,就一针见血地说:“秦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征服诸侯,可是20xx年来并没有什么进展,这不能不说是掌握秦国大权的太后和穰侯不愿真心为秦国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颇呀!”

秦昭襄王点点头,谦虚地问道:“先生说的都是实话,请你详细地分析给我听听好吗?”

范雎说:“太后和穰侯专权的事,我们以后再细谈。这次单说大王失策的事。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齐国吗?可是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大王即使把齐国打败了,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齐国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最好的策略是远交近攻,把齐国暂时团结起来,先把临近的韩国、魏国拿到手,再发兵攻齐,齐国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赞赏范雎制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为客卿。几年后,又撤了穰侯的职,剥夺了太后参政的权力,于是正式任命范雎为丞相。从此,秦昭襄王如鱼得水。倾力推行范雎的远交近攻的方针,击破了其余六国的合纵势力,扩大了疆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做好了准备。

战国时,齐王拜孟尝君为相国。孟尝君比以前更有钱了,养的门客最多达3000人。他为了养活这些门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贷。

一年以后,由于薛城的收成不好,贷款的人都还不起利息。孟尝君就出了个通告,问食客道:“有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城去收债?”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在通告上签上名字,说自己能去。孟尝君高兴地接见了他,叫总管把合同契据给冯谖装载在车子上,让他到薛城去收帐。

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劳苦百姓听说来收利息了,一个个叫苦连天。

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契据当众烧掉,说是把那些钱赏赐给百姓了,老百姓感动得都高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答道:“你说过:”看我家里缺少的买吧。‘我想,你宫中堆满了珍珠宝贝,畜栏里养满了良犬骏马,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了’义‘回来。“孟尝君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冯谖说:“借你钱的,大多是穷人,眼下利上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等着跟他讨债十年,也讨不到,再逼他们的话,他们就会逃走。烧掉无用的借据,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帐,就会让您的封地的人民亲近您,拥护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盂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先生的目光真是远大呀。”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那3000食客全部散离了。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来迎接他。孟尝君对冯谖说:“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终于看到了。”

冯谖说:“狡兔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有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冯谖来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这样强盛,全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罢了他的官。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能给大王出力,那么秦国就会更加强盛。”秦王就派了10辆车子,准备黄金20xx两,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10辆车子、20xx两黄金,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西秦,就使秦国如虎添翼,更加强盛了。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请他回来恢复他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就能挫败秦国的阴谋。“齐王派人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了冯谖的话,就立即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这时,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要一部分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就会稳固了。”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三个洞穴都已凿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受到丝毫的祸患。

薛公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曾在齐国当宰相。他有个儿子叫田文,是农历五月初五生的,田婴认为这个出生日子是不吉利的,就对田文的母亲说:“扔了!不要养他!”但田文的母亲偷偷地将他哺养。

一天,田婴看见田文,就大骂妻子道:“谁让你养大他的?”

田文的妈妈吓得不敢讲话。

田文向父亲叩头后问:“父亲大人,您为什么不让养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

田婴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长到大门那么高,将来对我们父母不利。”

田文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天支配的呢,还是由大门支配的?”

“这……这……”父亲被问住了。

田文又接着说:“人的命运,如果由天支配的话,父亲何必忧愁呢?如果由大门支配的话,可以把大门开高些,谁能长得那么高呢?”

过了些日子,田文问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孙子。”

“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玄孙。

田文追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

田婴答:“这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紧接着说:“您在齐国受重视,当了宰相,历经三位君王,齐国的疆域并没变大,但是,您私人的财富却积累了万金,幕僚之中一个贤人都没有。您后宫的人身穿绉纱细绫,可是一般才士,连粗服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余的饭粱肉食,而一般才士,竟连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尽力地积蓄贮藏,想把它留给您方才所说的那不知道的孙子、玄孙和玄孙的孙子,却忘掉国家的政事一天比一天地败坏了,我真觉得好奇怪呢。”

田婴听了,觉得儿子十分明事理,将来一定是有用之才。从此之后,开始喜欢他了。后来,田婴派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的名声也逐渐传开了。田婴死后,田文继承父亲做了薛公,他就是孟尝君。

春秋战国故事汇手抄报篇二

秦武王是秦国末期着名的君王,虽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但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的他,却由于一时的逞能与卖弄,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话说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单字说,也是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一次外出打柴,他看见两只公牛正在打斗,二话没说,上前一手握住一只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两只牛给分开了。其中一只牛见此人有偌大的力气,当时也就服软了,匍匐在地,而另外一只牛则有点桀骜不驯,两只牛角不住地晃动,大有要抵死孟贲的意思。孟贲当时就怒了,后果很严重。他用左手按住牛头,右手就去拔牛角,瞬间牛角被拔出,牛血喷出丈余高,那牛也立马倒地而死。

人们都害怕他的蛮力,都不敢与他发生争执。没过多久,他就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他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从齐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过黄河当然要坐船而渡,然而此时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很多,按照当地人的规矩,应该排队登船(这一点今人应该好好学学)。然而孟贲来晚了,而他又不是讲规矩的人。于是,他把前面的人都拉扯到自己的后面,抬脚就要登船。

当然有些人会看不惯,既而气愤,既而拿船桨打他的头,一边打一边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登船?!”看来他的名气还真是不小,都传到黄河沿岸了。孟贲二话没说,扭头就用双眼瞪他,顿时怒发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势。只见他大吼一声,河中瞬间波涛汹涌,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随着船体的摇动而站立不稳,纷纷掉入河中。为了早日见到秦王,孟贲也不与他们过多的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儿瞬间已到十余米外,转眼间已经到了河对岸。

很快,他来到咸阳城,求见秦武王。秦武王经过测试,知道他也是个名不虚传的人物,于是也拜为大官,与乌获、任鄙一起受宠。

前面说过,秦武王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耻于与六国为伍。见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他便把秦秦国的相国一职,改称为丞相,且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素知甘茂、樗里疾都是博古通今、头脑极其聪明之人,于是借一机会单独问二人道:“由于我出生在偏远的西戎,从未有目睹过中原的强盛之势。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能灭掉周王室,得到应有的威望,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最后,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攻打韩国(此韩国非今之韩国),樗里疾则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不光遥远而且艰险,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魏二国再从背后偷袭,那后果不堪设想。秦武王转过身来看看甘茂,甘茂则自请入魏,让魏王不但不偷袭秦军,而且还会让魏国出兵助秦。武王当即大喜,给了甘茂很多财物,让其出使魏国。魏国答应出兵助秦。

不久,秦武王让甘茂率军十万伐韩。后来有增兵五万,使乌获前往协助甘茂。秦、魏两军大战于宜阳城下,乌获手持铁戟一双,重一百八十斤,独入韩军,身后军士所向披靡,没有敢抵挡的魏军。甘茂与大将向寿各率一军,乘势并进。韩兵大败,斩首七万有余。乌获一跃登城,手攀城墙外沿,没想到这是个豆腐渣工程,没有禁得起乌获的巨大臂力,顿时坍塌下去,可怜乌获将军,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兵受其感染,很快便拔下宜阳。韩王惊恐之下,只得让出三川之地。三川之地到手了,第一个愿望也完成了。

接下来该游玩于巩、洛之间了,于是,秦武王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室所在地——雒阳。

周郝王遣使到郊外迎接,礼节极其隆重。秦武王拒绝了周王的召见,他急于要见几件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么让他急不可耐呢?原来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他早就让人打听清楚了,九鼎就放在周王室太庙的一侧。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周太庙所在地。走进侧室,果然见到九个宝鼎一字排列,相当整齐、壮观。这九鼎是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士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后来夏朝灭亡,九鼎落于商朝,为商朝的镇国之重器。等到周武王攻克殷商,就把九鼎迁到了雒邑。当年迁移之时,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马、车、船,能用的都用上了,宛似九座小铁山,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周览了一回,赞不绝口!鼎的腹部刻分别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秦武王指着“雍”字鼎叹道:“这个雍鼎,说的就是我们秦国!我要把它带回咸阳。”于是转身问守鼎的官吏曰:“此鼎可曾有人能举起来么?”小吏叩首答道:“自从有这个鼎以来,从来都未有人能举得动它。听人说每个鼎都有千余斤之重,谁能举得起来啊?”武王于是有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二人力大无穷,能举得动这个鼎么?”任鄙不光是个勇士,而且还是个聪明人。他知武王依仗着自己的力气,喜欢争强好胜,于是乃推脱道:“小人只可举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太重了,小人举它不动能胜。”但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用在他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只见他把袖子一卷,上前说道:“小人来试试,若不能举得动,大王也不能怪罪!”

于是,孟贲将腰带束紧,用两个铁臂紧紧抓住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雍鼎”离起地面约有半尺,但很快又落回原地。由于用力过猛,孟贲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爱卿果然力大。既然爱卿都能举起此鼎,难道我还不如你么!”

这时,任鄙进谏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武王笑而不听。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任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再次劝谏。秦武王曰:“你自己没本事,难道是妒忌我?”鄙遂被说的顿时无语。

秦武王大步向前,心中想道:“孟贲只能稍稍举起,我偏要举着它走动几步,那是方才能显现出我的王威!”于是,他猛的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同样大喝声:“起!”那鼎也离地半尺。刚要转身走几步,不觉体力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不觉落下,秦武王来不及收脚,大鼎已经重重地砸在他的右脚上,只听一声闷响,将右脚胫骨压个粉碎。武王大叫一声:“疼啊!”登时昏死在地。

随从人员慌忙将他扶回住处。鲜血很快染红了整个床第,秦武王疼痛难忍,捱到下半夜就呜呼哀哉了!真真的中了他那句话——‘今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今日果然死于雒阳。

其实,秦武王的结局完全可以是很美好滴,只因为他太争强好胜,以至于因此而命丧黄泉。你问我孟贲的下场啊,他几天后就被公议处死,连带着灭三族!从此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做人不能说不能争强好胜,但要看是什么事,有没有必要去争那个强、好那个胜。有时候学学任鄙,稍微收敛一下个性,考虑下事情的后果,也许事情的结局会是另一种样子!

春秋战国小故事《赵氏孤儿》的故事起源

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说到赵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你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重耳,赵武的曾祖父赵衰是辅佐晋文公当上国君的重臣。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后,功劳最大的赵衰被封为了晋国卿大夫,并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

赵衰生子赵盾。赵盾在晋襄公死后,立太子夷皋为国君,也就是晋灵公。这位晋灵公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残忍好杀,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都不听,但是他在心底是害怕赵盾的,所以想暗中将其除掉。

故事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是在《左传·宣公二年》里的“晋灵公不君”,晋灵公和大臣赵盾之间发生了冲突,晋灵公派刺客刺杀赵盾,还好赵盾仁爱待人,人缘极好,早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赵盾逃跑了,可还没出国境,就传来了晋灵公被杀的消息,赵盾之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晋成公。赵盾复职,而弑君的这笔帐也落在了赵盾的头上。

赵盾死后,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爵位。晋景公三年,赵朔作为晋国的大将率兵救援郑国,并在与河上与楚庄王大战一场,因为这场战争,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女儿赵庄姬做了夫人。

而在《左传·鲁成公八年》里,出现晋灭赵氏家族的记载,庄姬与赵朔及其弟赵婴陷入三角恋情,赵氏家族出面干预,后庄姬向晋侯进谗,与赵家有仇的大臣趁机介入,借机清除了赵氏家族。赵朔的儿子赵武被庄姬藏在宫中,长成后重返于朝。

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声称当初他人杀掉晋灵公与赵盾有关,率兵灭门。惟一漏网的是已有身孕的赵朔之妻庄姬。屠岸贾穷追不舍,欲斩尽杀绝。庄姬产下赵氏孤儿赵武后,将其藏在裆下逃过一劫。

后来,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议救孤,程婴用买来的一个婴儿与之掉包,并与公孙演了一出双簧。屠岸贾率师追赶而来,程婴佯装欲以千金出卖赵氏孤儿,并领着屠岸贾找到了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二人被杀。

程婴带着赵武远走他乡,忍辱负重苦等,终于等来了晋景公下发的赵氏平反令。赵武杀掉屠岸贾,为赵家报了仇,而程婴也自杀以报老友。

不过,在《春秋》、《国语》中也有对赵氏一门被灭门的零星记载,但均未涉及到“追杀孤儿”这一情节。

对于司马迁所着“赵氏孤儿”故事的来源,有史学家分析,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不仅查阅史料还走访各地,故事中的许多细节可能是由民间的各种传说组合而成。

自司马迁将“赵氏孤儿”的故事成型后,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元代纪君祥的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在司马迁的基础上,纪君祥强化了几个戏剧冲突——首先,程婴的身份被确定为民间医生,并用自己的儿子替换赵武,增强了感染力;第二,程婴带着赵武故意投奔屠岸贾,这大概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早的一个版本;第三,赵武长大后,程婴以连环画的形式把事件来龙去脉告知赵武,让赵武杀掉“大奸臣”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春秋战国小故事甘罗十二岁出使

战国时,秦王派遣大臣蔡泽去燕国拆散燕国和赵国的联盟。燕王听信蔡泽的话,叫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又请秦王派一个大臣来燕国当相国。

吕不韦大声斥责道:“走开!我亲自请他,他都不肯去,难道他会听小孩子的话?”

甘罗不服气地说:“从前项橐7岁的时候,就当孔子的老师,现在我已经12岁了。我要是请不动他,您再骂我也不晚哪!”

吕不韦说:“那么,你就去试试吧。”

甘罗见了张唐问:“将军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比谁大?”

张唐说:“武安君南边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边打败了燕国和赵国,每战必胜,每攻必取,不知打了多少回胜仗,夺到了多少座城池,我哪儿比得上他呐?”甘罗又问:“那么文信侯的权力跟应侯范雎的权力比起来,哪个大呐?”张唐说:“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力大。”

张唐慌忙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甘罗对吕不韦说:“张唐已准备出发去燕国,可他还有点怕赵国,请丞相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上赵国替他疏通疏通。”

不几天甘罗到了赵国。赵襄王到城外迎接秦国派来的外交官。甘罗问:“燕太子丹上秦国做人质,大王知道吗?”

赵王说:“知道。”

甘罗又问:“张唐去燕国当相国,大王知道吗?”

赵王说:“也听说了。”

甘罗说:“大王既然都听说了,就应当明白贵国所处的地位。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是燕国对秦国信任的表现;张唐去燕国当相国,是秦国对燕国放心的标志。秦燕两国友好,就是为了夹击贵国,以扩展敝国河间一带地方。您还不如将靠近河间的五座城割让给秦国,我回去求求秦王,不让张唐去燕国,并送还燕太子,跟他们断绝友好关系,咱们两国结成友好邻邦。如此强大的赵国去收拾那样弱小的燕国,您所得到的哪里仅仅是失去的五座城呢?”

赵王立即割让5座城给秦国。于是秦国送回了燕太子丹,后来赵国攻打燕国,取得了上谷一带30座城池,把其中的11座让给了秦国。不久秦王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

春秋战国故事汇手抄报篇三

毛遂(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为“平干八景”之一,称之为“毛遂高峰”。由政府拨款重新修砌了墓冢,竖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2008年11月,经中国毛氏研究会最终认定,毛遂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第22世祖。中国毛氏研究会会长毛炳汉诗曰:“鸡泽毛遂一荐名,毛亨毛苌传诗经;后人数迁到韶山,孕育伟人毛泽东”。毛遂自荐。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将毛遂视为上客。毛遂自荐后不久,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元气大伤之际,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迎敌呢?赵王立即想到了刚刚立下奇功的毛遂。得知此事,毛遂急如星火地跑到赵王那里,请求赵王不要任命自己做统帅。毛遂说: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我能做马前卒,但绝对做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辞,赵王执意任命他为统帅。毛遂虽然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他统领的军队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战事惨败,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再见赵人,于是避开众人,到山林里拔剑自刎。

春秋战国故事汇手抄报篇四

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姬姓,名元。其生于“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即昭公二年,前540年),卒于哀公二年(前493年),寿47岁。

初,因卫襄公夫人宣姜无子,嬖人(爱,爱也)婤姶生絷与元,而絷“恶疾”,不良于行,故孔成子与史朝借梦废长立幼,昭公七年卫襄公卒,元登基,是为灵公,在位42年。卫灵公虽限于国势未能称霸,但其所作所为丝毫不逊于齐桓晋文楚庄秦穆那些霸主们,为一代诸侯之佼佼者。据《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载,在鲁哀公问“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评价不谓不高。但孔子因不见用于灵公,故一时激愤“谓卫灵公之无道”,后人不察其义,妄为注解,遂将卫灵公抹黑。

春秋战国故事汇手抄报篇五

人们对历史的印记很大程度上是从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而来的,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关春秋战国故事。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西伯昌马上请吕尚和他一起回去,让他担当自己的军师。

因为吕尚是西伯昌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果然不负西伯昌所托,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

很快,西伯昌和平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成功地讨伐了崇、密项、犬夷等国。在一个叫丰的地方筑起了城墙,建立了都城,几年下来,天下的诸侯已经有三分之二愿意归附周国,听候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的调遣。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吕尚又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把太公望封在齐国的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太公望到了那里之后,打败了夷族莱国,稳定了齐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一点点强大起来。

据说,吕尚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一百多岁了。

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为人忠厚,孝敬长辈,遇事不惊,办事稳妥,很受他父亲周文王的器重,更受众人的尊敬。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武王继位,他又积极主动地帮助哥哥操持政事,任劳任怨,从来也不懈怠。

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把他封到了曲阜,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鲁周公。

周公旦虽然有了自己的封地,但朝庭离不开他,所以,他一直留在都城,与另一个弟弟召公奭一起辅佐周武王。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留下了许多的贵族和奴隶主,这些人在社会上还很有势力。为了安抚他们,周武王不得不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为了监视武庚,周公旦向武王建议,把武王的弟弟管叔鲜封在管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再把武王的另一个弟弟蔡叔度封在上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一带,以防武庚作乱。

周公旦还向周武王建议,释放被纣王关起来的大臣箕子,隆重祭奠被商纣王杀死的忠臣比干,褒奖对建立周朝有功的商族贤人商容。这些措施促使商朝的遗民渐渐亲近周朝,缓解了他们与朝庭的对立情绪。

周武王病逝,太子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周成王登基时,才十三岁,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加之天下初定,政权还不稳固,周公旦就辅助成王,主动替周成王承担起行使政治权力,主持国事的重任。

如此一来,管叔鲜和蔡叔度等人就猜忌起来,制造谣言说周公旦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还说,早晚有一天,周公旦会杀死成王,自己取而代之。流言一经散布,许多人被欺骗了,就连周公旦的弟弟召公奭对其也有所怀疑。

纣王的儿子武庚受到周朝的监控,心里十分不满,他巴不得周朝乱起来,自己好趁机东山再起,恢复殷朝。他和管叔鲜、蔡叔度串通一气,联络一批殷商的旧贵族,同时煽动东夷的几个部落,搞起叛乱来。

形势非常危急,周公旦虽然很伤心,但还是以大局为重,他找来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和他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表明自己的清白,消除召公奭的误解。他说:“周朝能够建国,靠的就是我们齐心协力;想让周朝延续下去,靠的依然是齐心协力。如果我们互相猜忌,互相抵毁,甚至为了个人的利益发动叛乱,那就是对周朝子民的犯罪。”

召公奭被他诚恳的话语感动了,消除了误会,兄弟二人重新合作

周公旦解决了内部矛盾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东征。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周公旦下令给太公望,“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凡有不服周朝统治的,太公望都有权征讨。这样,太公望平定了淮夷、徐戎等部落的叛乱,有力地控制住了东方。

东方稳定之后,周公旦可以全力对付武庚了。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武庚被杀了,蔡叔度被流放了,管叔鲜觉得没脸去见哥哥和侄子,就上吊自杀了。

七年时间过去了,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完全能够独立处理国家大事了。周公旦把政权交给成王,自己也不像代行天子之职的时候那样坐在上边,面对群臣,而是站到班中,和其他大臣一样,对成王十分尊敬。

周公旦还制订了周朝的一套典章制度,用以帮助周成王管理天下。

周成王对自己的这位无私奉献的叔叔也极为尊重,遇事就与他商量,向他请教,虚心接受他的建议。周公旦去世了,成王以安葬周武王的规格安葬了他,并把他葬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希望他一直在身边陪伴着自己。

春秋时期,吴国先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负辱在吴,卧薪尝胆,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勾践牢记教训,一面继续讨好吴王,贡奉古木修筑姑苏台,选送绝代佳人西施给吴王,巧施美人计;一方面富国强兵,暗自铸造精良兵器。

勾践为使自己有一把盖世无双的宝剑,特意挑选了当时最好的工匠郑勤来为他铸造。郑勤和他的儿子郑刚凝聚平生心血,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终于锻铸出一对雌雄剑。

那天深夜,郑勤按照越王的吩咐,刻好“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后,便对他儿子说:“我明日早朝,将雌剑献给越王,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性命难保,或许连你也要受到株连,你赶快带着这把雄剑,连夜投奔楚国去吧。”说完父子俩抱头痛哭,洒泪而别。

翌日早期,越王勾践传郑勤献剑。郑勤递上剑,越王将剑拔出剑鞘,只见光芒四射,耀眼夺目,越王顿时喜形于色,众大臣也赞不绝口。

勾践为了炫耀一番,手执宝剑,对着十八般兵器,初试锋芒,果然削铁如泥,锋利无比,越王得意之余,心想:郑勤若再造出如此好剑,我勾践岂能称雄于世?想到此,他陡然声色俱厉,命武士将郑勤推出午门斩了,并通缉全国捉拿郑刚。

郑刚听说父亲被越王杀害,悲痛欲绝,又见到处有通缉自己的告示,感到身佩宝剑易于暴露,只好将宝剑埋藏在雁荡山中,并乔装打扮成一渔女,日夜兼程逃出越国,只身投奔楚国去了。

郑刚来到楚国后,把从小随父亲学到的冶炼手艺,精心传授给楚人。很快使楚国的冶炼业得到发展和提高,与越齐名不相上下。郑刚从而为楚王所赏识,被封为冶炼吏。这时,楚国进一步广征役卒,大造精良兵器,一时国威大振。之后,楚王亲率数十万大军去讨伐越国。

楚军英勇善战,只杀得越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很快就攻破越都,直逼王宫。越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用那把雌剑自刎而死。

恰巧楚王一步走来,连忙从地上拣起了越王剑。楚王久闻此剑盖世无双,真是梦寐以求,本想留作自用,但又觉得它已不是吉利之物,便灵机一动,把它赏给了一位立了战功的武官。

后来,这位武官病亡,越王剑就成了他的殉葬品。再说郑刚定居楚国后,虽然被楚王封为冶炼吏,但他怕再引起杀身之祸,一直到死,都没敢透露自己的身世,更闭口不谈铸造雌雄剑之事。所以,那柄被埋藏在雁荡山中的雄剑,一直下落不明。

现在,那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雌剑,终被人们从江陵的一座楚墓中发掘出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