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优质8篇)

时间:2023-09-15 04:26:46 作者:飞雪 2023年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优质8篇)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一

这个暑假,妈妈帮我报名了婺源林奈实验室5天4夜的科考之旅。我很期待这次旅行。8月3日,我独自启程,随着其他小朋友来到江西婺源。那里群山环绕,风景如画,长满了各种葱葱郁郁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昆虫与生物。

到婺源的第一天,我们就来攀登婺源的溶洞。刚一进溶洞,一堆密密麻麻的蝙蝠印入了我的眼帘,吓了我一跳。

老师走在前面探路,我们一个个紧接其后。这时我闻到一股恶臭,低头一看,原来是蝙蝠的排泄物,害得小伙伴们一个个手捂鼻子,绕道而行。这时我脚下突然一滑,差一点儿就要摔个狗啃泥,还好后面的老师一把把我拉住。我们翻过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渡过一条条湍急的河流。沿途老师详细介绍了溶洞的形成过程,原来溶洞是由很早以前经过雨水冲刷而成的。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比如蝙蝠、臭蛙、鱼等等。我们走了很久,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最后终于看见一丝阳光,来到了出口。

回到林奈实验室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做了个小小的实验,就是提取橙子里的精油。

首先,我们先把橙子皮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把它放进一个装着水的瓶子,用酒精灯在下面烧。当水温达到100度时,橙子的油囊就破开了,里面的精油流了出来。接下来就得要加水,用一根管子把水吸进去,再用另一根管子把水吸出来,这样水就循环流动,精油就会流出来。在我们的“辛苦而又严谨的劳动下”,精油很快就被提取出来了,当我把一瓶散着浓郁香气的精油带回酒店时,心里高兴极了。

晚上,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黑藻里的微生物。观察前,要先把显微镜的灯光调到适合眼睛的亮度,然后把黑藻夹在玻璃片里,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接下把显微镜倍数调到160倍。这样,通过调整显微镜右边的转盘,你就可以看到了海藻里有无数的微生物在无规律的运动着。我可是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哦!

第4天,我们用从百丈冲采回来的做植物标本。先把植物烘干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植物变得很脆,没有一点水分。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在植物反面涂上白乳胶,再贴在一张a4的白纸上,然后写上植物的名字,拉丁文学名,再写上采集的地点、采集的时间和采集的人物。就这样,一副“原创”的植物标本就新鲜出炉了,最后我们把它放到了镜框里。老师逐一看了小伙伴的作品,她说我的组合是最漂亮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最后一天,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叫做水果传,先品尝一些水果,再估计一下它们当中谁最甜。等大家都说完后,老师拿出一个测糖器,一个一个的测,结果,事实证明,龙眼的糖度最高是18啊,苹果橙子的糖度低才7。回去我要和爷爷说,因为爷爷有糖尿病,不能吃甜的。

不知不觉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这些天,我们一起爬山一起过河,一起用实验论证心中的设想,美好的5天行程就这么结束了,心里很不舍,下一期到时我还想来!婺源我们不见不散。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二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生物实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次实习中,我和其他三位同学被一起分到了微生物科。在微生物科负责我们实习工作的是一位韩老师,他为人很随和,给我们布置的实习任务就是每个人跟踪一种类型的临床标本。他要求跟踪从标本被送到微生物科开始一直到得出最终的报告为止并把从中的所见所得记录下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我们能够对微生物科有尽可能多的了解。除此之外,韩老师还让我们了解一下里面的一些大型自动化仪器的用途及操作方法,为我们以后能更快的适应实习做准备。实习的第一天,我们看的是标本的接种,我们看过那里的老师熟练的接种过程后深感自己平时做实验室的速度是如此之慢,如果以我们这种速度去完成每天要接种上百个标本的临床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还看了临床上的革兰染色,发现它与我们做实验时有一些不同,主要区别是在染料上,临床上为了提高染色速度都用了快速染料。总之,这一天的实习让我们了解到的就是效率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

实习的第二、第三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鉴定,对某些细菌,临床上有经验的老师只要通过观察菌落特征、气味及其他一些简单物理性状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是何种细菌,让我们大感吃惊。科室里还有一位很热心的老师在她空闲的时候向我们详细的讲解了一番在临床上一些常见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听过之后让我们受益匪浅。实习的第四天,我们看的是临床标本的药敏反应。在这一天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临床上是如何做药敏反应的,以及不同的微生物需要做哪些药敏反应,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所无法学到的宝贵知识。最后一天,我们看的是微生物科是如何做质控的。通过这一天的实习,使我们深刻了解到质控对于检验科的重要性。

之前,我们只是从书本上了解到其对于检验这一学科是很重要的,但是无法有深切的体会,这次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机会能让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它。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每天还在科室里老师有空的时候让他们给我们讲解了一番微生物科中各种孵育箱的作用、atb仪器的操作方法及其他一些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让我们对微生物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五天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我的实习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结束了,能学到的东西却比我们在学校一个月学到的还多。回想这段时间的生活,我觉得自己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相信,这段时间的收获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实习的锻炼,将帮助我能更快的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实习生活中以及以后的工作中。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三

前言: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发病,院内感染不断增加。细菌由于人类不断婪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潜在对实验室人员的威胁也日趋严峻。生物安全的宣教必不可少,怎样把只有基本微生物知识的学生,与临床实验室大量面对病人标本的采集、运送、接种、培养、观察、鉴定、药敏、报告等各个环节的实践结合起来,由基础知识向专业技能有效转化,把基础理论知识在实习中有效发挥,与实践相结合使之升华,是培养合格检验人才的关键。现就微生物室的实习带教体会 总结如下。

1、重视标本送检前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每天都收到来自病房,门诊病人送检的大量标本,有痰、中段尿、伤口分泌物、生殖道拭子、血培养、脓液、术中临时所采集的标本等等。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处理是否得当及时对试验结论有直接影响。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学生全面认识标本采集与处理的全过程及影响因素,才能确保检验结论的准确性、有效性。

1.1标本的采集

例如中段尿的采集,应告知学生尿道内是人体无菌的腔道,尿道外则是有菌的部位。所以采集中段尿时必须对外阴进行彻底消毒,排出前一段尿液,以便冲洗外尿道或外阴,留取中段尿于无菌杯中送检。如痰标本的采集,应嘱病人于清晨嗽洗口腔,咳出深部的痰液于无菌杯中送检,如是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检测,则应留取女性宫颈拭子或男性尿道拭子,因为支原体和衣原体都只寄生在宫颈或者尿道的柱状上皮细胞内。

1.2标本的.处理

学生应知道,标本的及时处理接种对微生物的成活率至关重要,例如淋病奈瑟氏菌,需要保温,保湿送检,提倡床边接种,培养基应先预温,接种后放36℃温箱、5%co2环境,保湿培养。又如痰标本应接种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沙基,嗜血流感巧克力平板上,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主要观察病人痰标本里的基础菌群的生长状态。沙基主要观察是否有念珠菌生长,嗜血流感巧克力平板主要是观察是否有嗜血流感杆菌属的生长,此平板在配制时加入了针对性抗菌药物,能够抑制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的生长,只适合于嗜血杆菌属的生长。学生应学会每一份标本,接种到相应有用、有目的、有选择的培养基中。

2、注重特征、综合分析

细菌的鉴定是运用所学知识,综合性判断的过程。它需要根据病人基本信息,标本来源、诊断、平板上形态特征,生长情况,氧化酶、触酶阴阳性状、革兰氏染色镜下形态,生化反应,药敏结果等进行综合性判断,最终得出鉴定结果。我们在带教过程中应根据以上信息,逐项分析,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知识调动出来,温故知新,对病人标本的状况加以充分阐述,循序渐进,循循诱导。加深学生在视觉、听觉、嗅觉的印象。例如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是有区别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平板上菌落直径较大,约3-5mm,突起、圆形,湿润、有光泽感,我把它比作面包。革兰氏阳性球菌,在平板以上菌落直径较小,约2-3mm,较前者孝圆形、湿润。有光泽感,但不如前者,贴平板生长,我把它比作饼。一包一饼就简单易记地把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区分开来。使细菌菌落生活化,形象化,易于记忆。如铜绿假单胞在平板上菌落边缘不整齐,有绿色素,菌落边缘向外延长,培养时间越长菌落越大,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学生通过芳香气味等以上特征,进一步识认了铜绿假单胞菌。在常见的病人标本中,所检出的细菌菌落都具固有的特征和性状,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性格,特征就能区分开来。我们也应该把各种细菌在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加以描述,学生就较易接受学懂。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专科和本科的学生在微生物室的实习时间大约有八至九周。在第一周,会安排学习培养基的制备,在此期间学习微生物室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如巧克力平板、ss平板、麦康凯平板、药敏平板、营养琼脂平板、淋基平板、肉汤管、双糖管、tcbs平板、4号琼脂平板等的制备过程。带教老师将边带边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基本的操作,如消毒平板、配制培养基,天平称量,复溶琼脂加血,倒平板等基本功的操作。第二周学习梅毒初筛,确证试验和血清学的一些试验,也将学习衣原体、支原体的检测方法。第三到九周将学习细菌的鉴定。用一至两周时间学习各类标本的接种,平板的选择,平板分区划线,熟练掌握接种的流程。第五周开始学习各类细菌的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带教老师应结合平板上菌落形态。镜下革兰氏染色结果,各类平板上生长情况,病人的基本资料,诊断,本标来源等基本信息分析评述给学生听,逐步推论出细菌的大致方向,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每天应对比较常见而且较有意义的细菌进行鉴定,做生化反应及药敏试验,通过四周自己动手操作,能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有一定的认识,能把菌鉴定到种。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熟练掌握细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深化理论知识,使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提倡学生多提问,有疑问老师及时解答与学生的学习相动。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四

专业学号

姓名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

四、 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

五、 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 思考题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

(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 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

五、 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 思考题

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 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

五、 实验结果

六、 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七、 思考题

2、本次实验是否成功?如果失败,试分析原因。

实验四 简单染色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 实验步骤

五、 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菌的显微形态)

六、 思考题

1、简单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实验五 革兰氏染色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 实验步骤

五、 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判断自己分离到的菌种是g还是g+-?)

六、 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2、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实验六 放线菌的印片染色法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 实验步骤

五、 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放线菌的显微形态特征)

六、 注意事项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五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四)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六

2、进行服务器、路由器等设备管理,以及网络平台的`运行监控和维护;

3、进行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管理;技术档案维护;

4、负责病毒的查杀,维护网络系统安全;

5、处理网络及计算机故障,收银机维护与故障;

6、公司交代的其它工作。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七

1、负责公司内所有机电系统设施设备日常的检修及维护保养工作,确保机电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2、负责公司电话、照明等设施及线路的安装、检修及维护保养工作。

3、负责公司安全生产用电,协助、配合公司各部门进行安全用电的检查工作。

4、指导公司有关人员按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相关机电设施设备,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5、负责做好公司机电系统设施设备的巡检、除尘等维护保养工作,协助、配合做好机电系统的成本控制与预算。

6、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开展工作,杜绝违章作业,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排除。

7、加强自身学习,做好廉洁自律、风险防控。

8认真做好本人负责业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巡检、维护维修技术档案工作。

9、拟制执行日、周、月、季度、年维护计划,完成工作情况的报送工作。

微生物室的工作总结篇八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3学时)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0.5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人兽共患的微生物(2学时)第二十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