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读后感

时间:2023-08-08 15:42:26 作者:韩ll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一

“玩”其实有很多种含义,在我的心中玩有三个层次。第一种“小玩”,第二种“玩得较疯”,而第三种便是玩物丧志。

对于“小玩”,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就是无聊的时候玩玩,不会沉迷于其中,只要想不玩就能不玩,对于游戏没有什么依赖,大多数人都可以这样。这种人自控能力很强。

有些人是自控能力还可以的人,他们便是属于“玩得较疯”的那类,他们玩的时候就很狂,而不玩的时候便可以看都不看一眼的人,但是这种人也比较少。

第三种人就是比较恐怖的人,人在古代会导致国破人亡,在现代会导致家庭的破散。第三种人是今天主要讲的一类人。在古代有庄宗的历史教训,庄宗当初接受了晋王的那“三支箭”后,每一次都能够全胜而归,而他也铭记耻辱,把这三支箭都供奉于庙堂之上,以示警戒,后来却因为宠爱伶人落得个国破人亡。还有过去的西周王,他为了讨得美人一笑,弄了个烽火戏诸侯这一出,最后导致敌军真正兵临城下的时候,却无人来救,最终也是与前者一样。

现在,也有很多玩物丧志的例子,网络游戏是现在学生们普遍嘴里谈论,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沉迷于其中,从而导致家庭矛盾甚至荒废学业。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个外国记者来采访中国学生青少年网瘾,这个学校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采访中,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游戏,他们也答不上来,就是觉得有种特殊的魔力在吸引着他们,其中几个学生的回答让记者大为震惊,一个人说:“我曾经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只是喝水,就是为了打游戏。”另一个人则是吃喝拉撒睡都是在网吧里解决,外国记者都在惊讶他们如何做到的。

其实“玩”是可以的,但是要适度,玩而丧志,那就是对身体和心灵的伤害了。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二

晋王在临死前得到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燕、契丹是背叛他的仇人,希望他完成自己的愿望,庄宗将箭供奉于庙中,以后每次出征之时,都将箭取出,每次都能大获全胜,天下的英雄豪杰无人能与他匹敌,以为从此就可以安逸度日,15年前庄宗政绩辉煌,但此后他开始宠爱伶人,最终落得国破人亡的下场。

我从其中深刻体会到,祸患常在微小的事情中积累。

因伶人作乱,才有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可见“玩物”使人丧失理性。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元朝的开国始祖——成吉思汗,他是蒙古族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他是蒙古一个部落首领的儿子,父亲在其幼年时离世,他处在一段动荡的岁月中,野心勃勃的外族部落正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个位置,年少的成吉思汗手足无措,他的叔父们辅佐他上任,从此他便开始在马背上的人生,不断扩大部落的疆域,后来还统一了整个蒙古族,人民拥戴他,此时的宋朝大不如从前,经不起蒙古族的大举进攻。于是成吉思汗打开宋朝的大门,一举攻占都城,从此元朝开始了辉煌的历史,他从来都是豪迈的,正如孔子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不觉得这有辱自己的身份。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正如温水煮青蛙,舒服安逸却不知道死亡来临。伶人传序中,“忧愁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三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四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 课堂练习:

投影仪。

九、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在于人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五

今天在上课之余,翻看了《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记得是读高中时学习的。当时只是为了考试而记知识点,对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领悟不深刻。如今,重读此名篇,感受颇深,获益匪浅。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改国号梁,定都洛阳,史称后梁。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五代时期。次年,原唐朝晋王李克用病死,长子李存勖继位。他牢记父亲嘱托,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洗雪家雠,中兴国祚,于公元923年称帝,建立后唐,是为庄宗。当此时,虽少康之嗣复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而称帝后,他忘记栉风沐雨之艰辛,沉湎于色禽荒乐,安于享乐,不理国事,终至众叛亲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所言,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长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

第一,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我们党已建立88年,执政60年,革命战争年代过去了多年。建国前的老同志和老干部早已全部退出领导岗位,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正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因此,亟需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教育党员干部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高瞻远瞩。李存勖战功赫赫,骑在马上打天下没问题,可是治国却是外行。具体表现在,缺乏统领全局的意识,消极治国,安逸享乐,众叛亲离,导致败亡。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团结意识,认真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做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内耗,共同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灯红酒绿中洁身自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第三,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积极作为。位置就是责任,压力就是动力。当李存勖消灭敌人后,脑子中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自然就没有了动力,丧失了方向,从而消极作为,亡身亡国。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使命,积极作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决克服无所事事、作风飘浮的不良倾向。要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路线,从而赢得群众拥护,树立良好形象。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六

读过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成了欧阳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吴王打败,献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负重替吴王做了几年的奴隶,才获得回国的权利,且要年年向吴王进贡。几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极讨好吴王,使吴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吴国的种子全是从越国进贡的种子中挑选的。次年他们就进贡了熟的种子;吴王用了,颗粒无收,国内大乱。越王趁机讨伐吴王,大获全胜。

顽强的斗志和勤勉都曾使庄宗、吴王成功过,但当他们丧失斗志和勤勉后,毁灭就接踵而来。你不前进,别人就在前进,这是必然。

机会永远属于敢作敢为的人。在上天赐予的机会面前,有的人看不见,有的人看不起,有的人想要又不敢为,有的人抓住就尽力而为。所以,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小有作为,有的人却大有作为。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你所不能的,不一定他不能。卖茶盐蛋的就造不了。玩魔术的纵可隔墙易物,但终究比不了科学家的宇宙飞船载人载物穿越太空。有许多,你想不到的,人类却做到了。以前的肺结核是绝症,现在却是小毛病,药到病除。癌症、艾滋病也不再是谈虎色变,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正一天天不断得到突破。

俗话一句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我们先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良好意愿,才能促使我们不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类每天都在进步。先是不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改进,最终解决问题。

动画片《爱迪—奥特曼》中,冰雕艺术的迷人被心魔利用,它把人迷住并唆使人们自相殴打,连护卫队队员也忘记消灭心魔的任务。只有奥特曼克服心魔对他的心理召唤,最终战胜心魔。其实心魔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有时是来自外部的,有时是源自我们自己,它就是我们的弱点,它就是其他阻碍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因素。所以,希望我们都象奥特曼,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顽强的毅力,不懈地努力,事事有成。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七

(一)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三)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一)难句译注。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四)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赐庄宗——庄宗藏于庙——用兵前:请其——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还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检查作业 。

预备性的提问:

(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

(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

(二)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如下:

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

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

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

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

结论是:重点说“衰”。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八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动词,推其根本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称代词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函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13、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以三矢赐庄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严厉地批评了庄宗,在责难之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说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12、d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13、b(a……的原因/用来的……方法b特殊指示代词,的地方c拿,介词/因为,介词d一定,祈使语气副词/ 难道,反问语气副词)

14、c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因素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这以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可以称得上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分离逃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伶官传序读后感篇九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