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模板23篇)

时间:2023-12-16 23:04:15 作者:XY字客

教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这些一年级教案范文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解决问题练习课》教案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一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一、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12分)。

二、看图填一填。(45分,每格3分。)。

1、

(1)小鸟在小狗的面。

(2)小狗在老鼠的()面。

(3)老鼠在小狗的()面。

2、

(1)小狗跑在最()面,

小象跑在最()面。

(2)小象跑在小牛的()面,小狗跑在小兔的()面。

(3)小兔跑第(),它的后面还有()个,前面还有()个。

3、

3(1)小花的左边是(),右边是()。

(2)丁一的左边是(),右边是()。

(3)一共有()个小朋友。

三、看图说一说,填一填。(44分,每格4分)。

(1)老鼠往()走()格,再往()走()格可以吃。

到蛋糕。

(2)马往()走()格,再往()走()格可以到达。

小鸟家,马一共走了()格。

(3)蝴蝶往()走()格,可以吃到蛋糕。

数学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上 下(位置)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 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1、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1、 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 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 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1、 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 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1、 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 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 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前 后 (第2页)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左 右(第3页)

1、 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左右"的相对性。

计算机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 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 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1、找一找 (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各种动物的图片。

【学具准备】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小兔和砖头同样多,也就是4和4同样多。)。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全册第二单元比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单元教学建议:

1、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比较活动。

4、本单元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动物乐园。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

(2)、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有小兔、小猴、小狗、小熊、大象、小松鼠、小猫……。

师:小朋友们想的真多,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况吧!(出示主题图)。

(点评:教师利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感知校园的美丽,并通过故事情节将孩子引入动物世界的童话中去,从而激发学生愿意观察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探究活动。

1、任意观察。

问:看看动物学校有什么?

师:数数图上的动物分别有多少。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伙伴吗?

指定部分学生汇报。

(点评:让学生尽情地看,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主地、有兴趣地观察,自然感知各数,自我体会发展--数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对数的感知和表象,初步体会交流的快乐。)。

2、探讨数数规律。

(1)四人小组内探讨数数规律。

(2)汇报:你们是怎样数的?

小组甲: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小组乙:先数远的,再数近的。

小组丙:先数上面的,再数下面的。

小组丁:从左边数到右边。

(4)教师小结:真能干,你们用不同的方法仔细观察了动物学校各个物体的数量,会正确的数出1~10各数。

(点评:让学生在互相启迪过程中感知认识,完善认识,并感受到如何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和倾听他人意见。在看、数、听、说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信息、收集信息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课堂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实现心灵放飞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

(三)及时强化,层层深入。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观察、交流。

(2)集体反馈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2、数周围的实物。

3、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1)手里最多能拿几支粉笔?

(2)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3)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4、寻找校园里的数(可带领学生去操场上找一找,说一说。)。

(点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看、猜、想、说、验,让学生主动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渗透估计的意识,使学生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有益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复习过程:

1.口算。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先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相同?再计算下面各题。

(1)指名说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教师巡视、辅导。

1.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说一说下面哪道题用分数计算比较简便,哪道题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再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哪道题怎么计算简便。

(2)学生自己计算。

(3)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混合乘除时,一般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让学生自己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

(3)小结: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考虑怎样计算才简便。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揭示学生应注意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2)axbx=c的方程,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axbx。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全册第二单元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结合实践。

1、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练一练。

1、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小芳的上午(1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整点与半点。

2、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

3、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整进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讨论过一点与差一点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尝试认表。

1、教师出示书上的挂图,让学生认认图中的钟表。

2、第3幅9点整学生会认,其它三幅让学生说说他们是如何认的?

二、说一说。

1、说一说小芳的上午是如何度过的?

2、我们应该怎么做?(讲卫生、准时上学、尊敬国旗等。)组织讨论。

三、练一练。

1、第1题这种题型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请小朋友来当一回啄木鸟医生,辩认各种小动物认的钟是否正确。

2、第2题把整点、半点、整点过一点与差一点整点四种类型放一起,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后,再连一连。

四、实际应用。

1、教师出示钟表实物,随面进行调试,让学生认一认是几点钟。

2、反过来,教师说出几点,学生上来摆一摆。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6---17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第二课时平移和平行。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第三课时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第四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的两位数加减法计算。

2、借助情境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解答数学问题。

3、通过判断、估算来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p64-1:1、让学生独立计算。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对错。3、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

p64-2:1、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原因。2、改正。

3、小组讨论:怎样解决?用什么方法计算?4、你们能编出这样的问题吗?

p64-5:1、学生独立做。2、集体订正。

p64-3:

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p65-6:年龄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能说出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吗?你今年几岁了?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妈妈多少岁,你知道吗?今年妈妈多少岁?2.同学之间说一说。并弄清过一年,每人都长一岁。

回答书中的问题:象妈妈多少岁?[只要学生能够列出算式,说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二、p65-7: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2、说一说题目的含义。3、估计小黄可能有多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4、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画出跷跷板。

3、看懂题意。4、学生独立尝试完成。5、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可以先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算式的特点来判断,或者用估算的方法来判断。

第三课时:

一、购物:

1、通过看图,了解每一种玩具的价钱。2、讨论:小淘气拿20元钱能买哪些玩具?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小组活动:你用20元钱想买什么?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四个人一组,每人模仿依次小淘气来买玩具,其他同学做售货员。

二、猜猜我是谁: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让学生看懂题意。2、学生可用不同的方法说出得数。3、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交流。

三、把得数排一排:

1、先算出得数。2、再进行比较。也可用估算的方法比较。3、填方框,再检验。

四、数学游戏:火星探险。1、对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帮助同学扫清语言的障碍。2、组织活动。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文案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3)坐龙船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学习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材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

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

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19页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xx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

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

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同步试题

一、口算。

26+8=95—30=50+26=。

80—30=89—7=62+7=。

46+7=41—2=29+30=。

71—8=53—6=79+2=。

9+27=67—20=20+39=。

27+6+8=47—6+40=70+18—60=。

81—7—30=53—8—30=40+37—9=。

46—7+20=72+6—40=30+39+5=。

二、比一比。

45+4〇5082—9〇6153+9〇61。

4+56〇9686—60〇2693—7〇23。

68+8〇7552—9〇4325+7〇95。

64+2〇8447—4〇3376—6〇66。

三、想一想,填一填。

1.9个+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它比100少()个一。

2.85比60多(),8比46少();40比9多(),30比74少()。

3.34比7(),也就是7比34()。

4.56加上(),与34+30的和同样多。

5.99减去(),与99加上()同样大。

6.90加上(),比100少1。

7.100以内的两位数中,+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差9的数是(),这个数加上最小的整+数得()。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多媒体课件。

让同学们试着计算两位数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竖式计算),并让同学们说出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进位次数不同。)。

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

出示课本第15页图片,让同学们认识这些动物,并引导学生回答这四种动物分别属于哪个种类。

接着让同学们看图下面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试着分析。教师让学生试着讲解“已知种类”、“中国特有种数”以及“濒危和受威胁的种数”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保护动物的思想,让同学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让同学们试着从15页的《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找出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页上面的简化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统计表。

由学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种)。

再让同学们不用笔算,是这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教师指导估算的方法。)。

再让同学们用笔算计算出,让一名同学上黑板列式计算并点评。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写“答”。并根据学生计算的实际情况做单独指导。

让同学们先估算、后用竖式计算第16页“做一做”第1题。

65+7839+8667+9543+88。

教师巡视,并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与提示与解答,特别是不要忘了进位,计算要认真……。

着重提示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方法,渗透估算的思想。

1。第16页“做一做”第2题(用竖式计算);

2。练习四第2、3题。

98。

+215。

————————。

123。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同步试题

1.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及相应的几加9的进位加法。

2.能正确计算9加几或几加9的进位加法。

3.会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夯实基础,才能有所突破。

1.先圈出10个,再算一算。

(1)。

9+=(个)。

(2)。

+=(个)。

(3)。

=(根)。

2、填一填。

9+8=□9+7=□9+6=□9+5=□。

3.小火车开来喽!(比一比,算一算。)。

4.脑筋转转转,答案现现现.

(1)一个加数是9,和是14,另一个加数是.

(2)一个加数是7,和是16,另一个加数是().

(3)一个加数是9,另一个加数是一位数中最小的数,和是().

5.看图列式计算。

1+=颗2+=个。

3+=个4+=只。

这是一座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

6.在()里填数。

9+()=136+()=15。

()+9=119+()=17。

9+()=18()+9=12。

7.不计算,在得数大的.里画”?”。

9+89+79+59-5。

9+49+69+99+10。

8.生活自助餐。

(1)。

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只)。

(2)采松果。

它俩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个)。

(3)。

要送给苗苗幼儿园18面,他俩做的够吗?

(4)小猴子过山洞。

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在过山洞?

跃过去,你就是尖子生!

我爱读书写字。

9.妞妞看一本20页的童话书。

第三天妞妞要从第几页看起?

10.克勤第一天写了2个毛笔字,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写1个毛笔字,写了。

4天,他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1.学习“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认识“站、坐”2个生字。

2.认识笔画撇、弯钩,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耳”、“手”。

3.了解我国的京剧文化,激发学生对京剧文化的兴趣。

1.认识笔画:撇、弯钩。

2.指导学生写好生字“耳”、“手”。

一、复习导入。

1.生字复习“口、耳、目、手、足”(书空笔顺、口头组词)。

2.昨天我们认识了有关人的器官名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人的姿态动作的知识。

二、播放歌曲《中国功夫》,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播放歌曲屠洪纲的《中国功夫》。

2.了解歌曲中的歌词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名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相机出示这两句话。

3.师介绍:这两句话是古人规范人的良好行为姿态的一种标准。

【设计意图】。

用歌曲引出学习内容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情。

三、学习名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1.学生自由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习“站如松,坐如钟。”

2.学习生字“站、坐”。

(1)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区别。

(2)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左右结构。

(3)给生字扩词。

注意名言与生活相结合,感受古文之美,古人之智,激发对国学的热爱。

3.结合近期的常规训练加强理解,边读边练习坐姿和站姿。

4.读名言,学习“行如风,卧如弓。”,出示图片理解。

5.师相机补充介绍这句名言的意思:站着要像松树那样挺拔,坐着要像座钟那样端正,行走要像风那样快而有力睡觉时象弓一样绷直身体。

6.结合图片加深理解并简单介绍我国的京剧文化。

【设计意图】。

把学习和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名言并以名言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一举两得。

四、认识笔画,指导写“耳”、“手”字。

1.出示生字“耳”和“手”,学生观察。“手”的'第一笔平撇,第四笔弯钩。

2.认识笔画撇、弯钩,师范写笔画,生练写。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讲解(“耳”字写的时候里面的两个短横间距要均衡;“手”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弯钩压在竖中线上,第一笔撇为平撇。)。

(2)学生根据课本中的田字格生字书空笔顺。

(3)写字操调姿(师巡纠姿)。

(4)学生在课本上练写,师巡指导。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60÷8=6(枝)……12(角)60÷8=7(枝)……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18-6÷3(18-6)÷318÷6×3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40个图形中有()个。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1、认识“懂”、“貌”等14个字,会写“洗、认”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1、照片导入,唤醒情感。

指名说,说出自己的感受。(照片最好是班级某位学生的全家福)。

(3)出示三字经片段: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教师读,讲诉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带学生读。

2、初读儿歌,合作识字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互相当小老师提醒字音,如:认、错、扫、事。

看看谁的方法好,能帮助大家记住字形。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可推选代表,也可小组共同汇报)。

(4)进行“识字比赛”,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

(5)组词比赛。

(6)相机指导写字“认真”。

看见大家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老师送大家两个字——认真(板书)。

你会写这两个字吗?看书本,说说应该注意的笔画,描一描。

独立写字,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7)出示其他几个要写的字,指导写字。

3、读懂儿歌,懂得道理。

(1)分小组轮读。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师生比赛朗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桌轮读……。

4、实践活动:

(1)把儿歌背给小伙伴听,背给爸爸妈妈听。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学生:留心观察家人喜欢看什么电视;教师:生字卡片。

1、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电视)。

2、交流课前的调查:说说自己喜欢看什么电视,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自和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

2、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自己什么,小组内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1、借助拼音自己读。

2、自愿试读,正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记,开火车认读。

1、自由练读。

2、个别读,评议。(重点评议生字念得准不准)。

3、全班齐读课文。

一、复习生字:认读生字卡片。

二、看图说话;这是谁的家?他家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学习第一节:1、指名朗读。

2、“奇妙”是什么意思?我家有什么奇妙的事呢?

学习第二、三、四节:1、先大声地读读诗歌!

2、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我家有什么奇妙的事呢?

(身为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奶奶放弃了自己爱看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却看我们,和我们一齐拍手欢笑。)。

(我们不再看球赛,而是听音乐,看舞蹈。)。

四、说话训练:

1、齐读第2—5节诗。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说话。

例: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五、巩固生字:1、听字标序2、听字举卡片3、找朋友。

六、作业:1、扩词:关、写、完、全。

2、朗读诗歌,最好能把诗歌背出来。

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胖”等13个生字,写“看”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3、激发学生帮助长辈的愿望和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课文:

1、谜语激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出一则谜语考考你们。“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画还会算,天天干活不说话。”

2、引入课文:

人的手多么灵巧,今天我们要认识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揭示课题)这双小手帮谁做过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用熟悉的符号把难读的生字词划出,多读几遍。

学生提出难读的生字词,如后鼻音的生字。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2课时。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一)读二、三段。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抄在资日记本上。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讨论结果略。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

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数100以内的`数。

(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

教科书第6页得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非整十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输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书,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继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一、揭示课题多媒体出示有非整十数的场景,告诉学生几十几的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几十几的两位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十几)。

二、直观认识几十几。

谈话:请小朋友数出23根小棒摆在课桌上,看谁摆得又快又好。好在那里。让学生感到摆成2捆(每捆10根)和3根比较好,因为这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是23根。

谈话:刚才老师说出23这个数让你们摆小棒,你们摆得都很好,下面让你们先摆小棒再说数,看谁能摆得对,说得对。

讨论: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你能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吗?

小组讨论后再班内交流。

让学生从四十数到一百,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数给同学听。

三、教学写数、读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珠,十位上拨2颗珠,个位上拨4颗珠。

提问:你知道现在计数器上的算珠表示的数是多少吗?谁能对照这计数器把这个数写出来?

让学生一起把这个数读出来。

提问:24中的2表示什么?4呢?24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让学生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拨34和43,完成第21页例题的天空,然后进行几十几数的听写练习。

四、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数一数我们教室里有多少个同学,看谁数得又快又对,并告诉同学们你是怎样数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这么多星星,怎样数呢?学生数过后,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出图上的数,并说一说这些数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里有几十几的数,先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在告诉全班同学。

5、想想做做第5~7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五、总结评价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下课后再找一找在哪里能发现几十几的数,把它告诉老师或同学。

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够强,时间安排不够。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口算卡、投影片。

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相关范文推荐